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電子琴教學心得範例

電子琴教學心得範例

音樂教師要通過一系列的電子琴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而發展音樂智力與音樂的審美能力,培養其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思想品德與高尚的情操。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撰寫電子琴教學計劃,鑽研教材,分析與瞭解學生學習電子琴的基本狀況,並與本學期音樂教學工作計劃相聯繫起來,進行全面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安排使電子琴教學任務落到實處。其次,要認真把握《電子琴考級大綱》認真備課,寫好教案。

電子琴教學心得範例

還要熟悉電子琴的性能,掌握所演奏樂曲的技巧,選擇好恰當的教學形式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完成器樂課的教學目的與任務。另外,要墊定其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展音樂能力的堅定基礎,我認為要在正確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還是要重視電子琴教學的幾個關鍵問題:

①重視綜合音樂感的培養:音樂的要素包括旋律、節奏、和聲等,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所以在電子琴教學和學習中先要讓學生有等速感的確立,進行不同強弱的各種節奏、律動的感受,還要如何運用氣息學會歌唱,建立初步的和聲音響聽覺。教學順序可採用聽、唱、彈、讀,隨着琴齡的增長,然後轉入認譜、讀譜時的邊唱邊彈,視譜時的邊彈邊聽,旋律的歌唱要唱出樂句的起伏、高低,從而掌握奏法上的長、短、跳、連,最好旋律的歌唱要學會用氣息,並賦予樂句語彙的表現力。節奏的律動,並非是純粹的拍子計算,而是各種強弱拍的上下式左右的律動,到高年級時要重視逐步建立每個調上幾個主要和絃的和絃音響聽覺,並能説出和絃的名稱,學會運用“音數公式法”加“聽覺找法”,知道由哪幾個音構成,並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為了演奏的方便進行和絃的轉位,讓學生常去傾聽多指和絃伴奏所發出的音響,學會用耳朵去辨別自己的和絃是否正確,不能強記鍵盤位置,而一味機械、重複幾個手指的動作,學習演奏也要學會歌唱,才能在演奏中表現音樂,否則單純的與心腦無關的手指動作與重複,最終會讓琴童失去學琴的興趣。

②重視鍵盤能力的學習:電子琴屬於鍵盤形態,以鍵盤演奏來表現音樂,就必須掌握正確的鍵盤技術,彈奏電子琴也需要和鋼琴演奏一樣正確的姿勢,雙臂放鬆、自然,手臂與琴成平行,手臂、肘、腕、肩都不應有任何的稜角,手指技術還包括手指的獨立、力量、靈敏,有的學琴者,把旋律彈得生硬、呆板、不好聽,彈奏方法不正確是其中之一,肩、臂、肘、腕沒放鬆,緊、僵硬造成下鍵生硬,重量不能自如地到底,缺乏彈性,力量不勻,彈起來的聲音幹、硬、噪。二是沒有把彈奏和唱結合起來,要用唱的感覺帶動彈奏,不少著名的器樂教育家經常對學生説:“手要用琴來歌唱”。語言雖簡練,但一語道破了天機。因此重視鍵盤技術能力的學習,才能為正確表現音樂打好基礎。

③掌握電子琴功能的運用與開發:中國音樂教育專家吳斌老師也提出要充分利用電子琴這一高科技樂器所提供的各種表現的可能性來表現音樂,那麼,我們必須充分學會電子琴功能的運用與開發。電子琴功能主要是音色、節奏、自動節奏,所以處理電子琴樂曲與其他樂曲不同的是如何運用及選擇音色節奏,自動伴奏來表達最佳音響效果,琴的型號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電子琴有兩種以上的音色合成及分鍵盤的音色都要認真聽,細心研究,加以選擇。自動節奏及自動伴奏部分,樂譜上標記的和絃就必須彈奏準確,在處理上也可保留節奏,停用自動伴奏或保留自動伴奏而停用節奏,還要注意旋律、節奏、自動伴奏的音量平衡問題,有些音色還要考慮延音,才有更好的音響效果。有的琴還有延遲、衰減、保持及音頭加強等功能,一定要與樂曲的音樂內容相吻合,必須為表現音樂服務。還應準確把握強弱的力度變化和快慢的速度變化,用好速度變化鍵鈕和學會運用“表情踏板”。

還要讓學生多參與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電子琴演奏學習中有趣、開心地掌握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獲得審美愉悦體驗,增強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這樣才能讓音樂充滿人生,讓快樂伴隨終身,從而實現音樂教育的目的。

電子琴教學心得(2):

著名作家雨果説:“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語文,一把是音樂。”可見人類很早就提倡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共同的培養與發展。在當今倡導的“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教育”的理念影響下,我意識到了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電子琴教學和實踐中,我把音樂教學和素質教育相結合。通過這四年多教學經驗的積累和不斷的創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現將幾點教學心得簡單闡述一下,請大家指正。

一、 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發揮孩子的個性特長。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認真瞭解每一位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掘他的個性。有的學生被普遍認為沒有多少天賦,而我卻不這樣認為,其實,人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説,每個人都有音樂天賦,只不過表現狀態有差異而已。所以,作為一名優秀教師,應該具有一雙慧眼,去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獨特的性格,這樣,學生在表現音樂時,才有自己的風格。

因此,我認為:孩子是否能彈好琴,不僅在於他們是否有天賦,更重要的是老師是否因材施教,是否正確地引導孩子走進音樂,瞭解音樂。

二、 啟發式教學,注意培養孩子的音樂想象力。

在學琴過程中,讓孩子們單純去理解抽象的音樂很困難。在不理解音樂的情況下,孩子們的演奏只是把無聲的樂譜變成了有聲的音符。為了讓他們充分理解音樂,準確表達音樂的內涵,我把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及其創作目的和背景用做遊戲和講故事的方式來表現,給他們一個充分的想象空間。

例如,在練習《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這首樂曲時,我對孩子們説:“這節課我先給你們描寫個故事場景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我把樂曲的發展過程和故事場景的發展過程結合到一起:

1、第一樂句——遊戲剛剛開始,孩子們一蹦一跳地在尋找自己的舞伴。

2、第二樂句——找到自己的舞伴,正在高興的跳舞。

3、 第三樂句—— 旋律節奏的變化,描寫了相互交換舞伴的場景。

4、尾聲——樂曲結束了,舞伴又交換回原位。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給孩子們講解抽象的音樂,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於樂。使他們的彈奏不再是機械的重複,而是生動、鮮活的表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三、 由淺入深,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和感受能力。

音樂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情感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陶冶其高尚情操,健全其審美心理。在音樂教學中,不能只注重技能的訓練,不能只為了考級而學習。而是應在初學音樂時,就讓孩子們感受到什麼是動聽優美的音樂。在一點一滴當中由淺入深地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鑑賞能力。

孩子們初學音樂時,我先用不同的音色、節奏、速度、連奏或斷奏等彈奏技巧演奏同一首樂曲。通過對比,引導學生去感受不同的演奏方式所表現出的不同音樂形象,逐步讓學生掌握準確表達樂曲內容的方法。

當孩子們對上述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悟後,我便打破教材對音色、節奏的規定。我覺得與其讓他們不動腦的千篇一律的去彈奏,不如讓每個孩子的彈奏都擁有自己的風格,都能表達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記得有一次給孩子們佈置作業,彈奏樂曲《祝你生日快樂》。要求節奏、音色自選,並在回課時講述對自己音樂的理解。目的是通過節奏、音色的變換,讓孩子們體會樂曲的感情色彩的變化。其中有一個孩子在回課時,選擇的是口琴音色和一個不加任何裝飾的安靜的華爾茲節奏。她彈奏的效果非常好,與選擇常用音色所演奏的效果截然不同,聽後讓人耳目一新。而這個孩子對自己彈奏的講述更是讓人感動,她説:“我不喜歡人聲嘈雜的生日派對,只是希望在安靜的氣氛中和爸爸、媽媽一起感受家的温馨。”看到孩子們能夠用心去感受音樂,能夠準確地用音樂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而再也不是瞪着眼睛問老師用什麼音色、什麼節奏,真的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

四、 掌握正確、科學的練琴方法。

掌握了正確、科學的練琴方法,孩子們就會在比較輕鬆的練習過程中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 面對新作品,把練習過程分解成五個步驟:

(1)、唱譜。準確識別譜號、調號、拍號、音符時值,認真劃分樂句,看懂和理解樂曲中的術語和符號。

(2)、右手練習。嚴格按指法、奏法練習。

(3)、左手練習。先解決好兩個相臨和絃的連接,再整體彈奏。

(4)、唱右手彈左手。注意把旋律及和絃對準。

(5)、雙手練習。逐步把樂曲演奏的流暢、完美。循序漸進,

化整為零的分步練習對快速掌握一個新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2、堅持在第一時間練琴,即在上完課的當天就回家練琴,這時孩子們對新學的知識及老師的要求都記憶猶心。這時練習會取得最佳的練琴效果。否則,其效果將大打折扣。

3、有家長陪同的學員,一定要發揮家長陪練的作用。讓家長記住課上教學內容的要點,有利於孩子在家練琴時對其進行指導和督促。這對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質量和加快學習進度都大有陴益。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根本所在,是培養人、塑造人的直接參與者。所以,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始終堅持嚴於律己,以良好的形象來感染學生。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為今後的專業學習打好基礎。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師德,還要有過硬的教學水平。自從事音樂教育事業以來,我一直不的間斷充實自己,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翻閲了大量的專業書籍,時刻鞭策自己,力求在專業上更上一層樓。

正是因為有這樣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在電子琴教學上我才能取得可喜的收穫。每當學生們在參加演出、比賽中以精湛的演奏獲得佳績時,我都會感到無比的欣慰。

新的時代需要有全面素質的人才。把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培養出熱愛生活、人格完美,音樂素養精良的學生是我今後工作的努力方向。我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繼續探索、辛勤耕耘,去迎接又一個碩果累累的金秋。

標籤: 電子琴 範例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zgezn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