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精選18篇)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精選18篇)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精選18篇)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

“不跪着教書”意指: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假如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這種“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值得警醒的。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呢?不跪着教書,必須樹立師德。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為規範,甚至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會起典範作用,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工作中,我也感到了是師德的重要。平時隨手把紙揀乾淨,哪怕是一聲小小的謝謝,都影響着學生的行為。老師需以“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原則要求自己,樹立師德,不跪着教書。請記住:教書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不跪着教書,必須思想獨立。吳非老師説:“假如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

尤其語文教學擔負着思想啟蒙的任務,做為語文老師的我,特殊感到責任的重大。我們老師要是連獨立思考精神都沒有,又怎能去立人呢?新課程也呼喚教師的覺醒,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從“代理人”迴歸自主。沒有教育思想的教育實踐,“如用魔術治病的巫醫。給巫師披上科學的外衣是絕不會有利於事業的”。並且,沒有思想的教師就如同沒有靈魂,只有有思想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學生,只有教師思想的獨立才能讓學生的思想靈動。現代社會需要的教師是科研型、學習型、順應時代精神的,而非固步自封、拘囿一潭的教書匠。“假如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我大膽、勇敢的反思自己的不足,認真尋找自己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仔細回顧教學過程,讓反思真正成為促進自己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

反思讓我清楚的熟悉問題,讓我思想更為開放獨立,成為一個“站直了”的語文教師。不跪着教書,必須多讀多思。面對現代日益激烈的教育競爭,閲讀是教師生存的需要。吳非老師説到:“教師要學會教書,首先應當學會讀書,學會思考。”讀教育名著,充實教育理論;讀教育刊物,把握教育動態;讀文學名著,提高文學素養;讀當代作品,增加知識積累。我們老師能邊閲讀,邊思考,邊研究。那麼,我們老師的物質生活就會更充實,精神世界就會更豐富,教育靈魂就會更高尚,自我生命就更有價值,人生也就會變的更有意義。讀書是樂事一樁;讀書讓我豁然開朗,原來讀書是幸事一件。讀書的日子是如此的春光明媚、陽光燦爛。讓讀書進入我們的生活,讓讀書幫助我們“站立起來”。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下跪的靈魂鑄造不出高尚的靈魂,下跪的教師培養不出站直了的人。老師,可別再跪着教書。現在就開始多讀多思吧,做個鐵骨教師,鑄造“站直了”的人。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2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職前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悦,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幼兒園、中國小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着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着,對照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髮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於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學工作幾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這本書中介紹的知識能讓我恢復平靜,保持心理平衡。

教育是生命的火炬,是智慧的橋樑,是通向文明的階梯;教育事業是一項激動人心的事業,它為我們提供了實現理想、激發智慧的宏大舞台;為實現師生雙方的生命價值、獲得內在的幸福提供了無限空間。

我們教師肩負着課程改革的歷史重任,新課程的理念要內化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行為,需要漫長的路要走。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將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因此,我們必須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學習的場所,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

用新理念提升教學的品質;用新理念重塑教師的行為;用新理念改變學習的方式。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3

人説:讀書足以移情,足以,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説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穫非淺。範梅南先生説,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我以為,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教育家高震東説:“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説,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裏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説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脱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讓學生靈動的思維火花不斷迸發,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是富有實踐智慧教師的明智之舉。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4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夕陽之輝。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説,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説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裏,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説,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由於工作的限制,上班族們不能向學生那樣坐在課堂裏學習,而讀書就成了我們最有利的知識武器,通過書本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方便的學到新的東西,擴展新的思路。總的來説,讀書對於我們個人成長的好處可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牛頓説過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科學巨人的虛懷若谷自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可以從中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認真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才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問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有一個較高的起點。書本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的體現,通過對他們的學習,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來不斷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進了個人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説,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也是這樣來實現的。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從頭開始,那麼,無論多麼偉大的人,做出多麼大的貢獻,人類社會最終還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了。

二、讀書開闊人的視野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

我們應該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繫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信息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信息,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才能有所成就。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説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你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在這方面,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説話和寫文章,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斯稱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

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準確的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5

這是一本大家公認的教育經典,因此如何解讀這本書就成了一個經典難題。更讓我覺得困難的是,我始終無法認可這本書在教育中的經典價值,儘管它講了不少有效的教育策略,也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智慧,也不缺少作者對教育的奉獻精神與濃濃愛意。但在我的眼中,始終覺得這本書還是淺了一些,儘管有不少的有用的教學方法,但這些方法過於有用,讓讀者簡單模仿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深入地思考這些教學方法有用性的原因何在。

當你翻看《給教師的建議》的目錄,就會發現閲讀這本書的困難,因為全書只是作者教學經驗文集的彙編;甚至可以給出一個粗淺的結論,在作者之後的一百年裏,會很難發現有比這樣的經驗文集更為全面而又有用的文集。所以,這本書為我們提供遠不只是一些有用的方法,而是透徹理解教育過程的原始資料。

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説,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着“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

如果教師關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着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多麼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啊!這些學生在緊張的勞動中顯示他們那積極活動的精神,他們變得跟以前完全兩樣了,因為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業上。

要精心呵護孩子“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我相信每一孩子都是想學好的,再調皮的學生,在他的心靈深處都是渴望成為一個好孩子的。這學期,有一個插班生叫邱友煊的孩子讓所有任科教師頭疼不已,上課坐不住,老是影響前後左右的同學學習。可是他也有認真聽課,認真寫作業的時候。每當他覺得自己表現的不錯的時候,下課時就會到我身邊來問我:“老師,我今天上課不錯吧?你能不能跟我媽媽説我今天在學校很乖?”他也想學好呀!

“有些教師常抱怨説,兒童在上課時調皮,做小動作……這些話總使我困惑莫解。”我也常聽到這樣的話,但我自己儘量注意不説這樣的話。因為我始終認為學生上課不願聽,那是因為我的課不夠精彩。有些時候你會發現學生非常專注地看着你,那是因為你的話語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了。所以我們要思考地就是怎麼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而不是抱怨學生不聽課。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6

“不跪着教書”意指: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假如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這種“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值得警醒的。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呢?不跪着教書,必須樹立師德。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為規範,甚至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會起典範作用,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工作中,我也感到了是師德的重要。平時隨手把紙揀乾淨,哪怕是一聲小小的謝謝,都影響着學生的行為。老師需以“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原則要求自己,樹立師德,不跪着教書。請記住:教書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不跪着教書,必須思想獨立。吳非老師説:“假如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

尤其語文教學擔負着思想啟蒙的任務,做為語文老師的我,特殊感到責任的重大。我們老師要是連獨立思考精神都沒有,又怎能去立人呢?新課程也呼喚教師的覺醒,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從“代理人”迴歸自主。沒有教育思想的教育實踐,“如用魔術治病的巫醫。給巫師披上科學的外衣是絕不會有利於事業的”。並且,沒有思想的教師就如同沒有靈魂,只有有思想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思想的學生,只有教師思想的獨立才能讓學生的思想靈動。現代社會需要的教師是科研型、學習型、順應時代精神的,而非固步自封、拘囿一潭的教書匠。“假如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我大膽、勇敢的反思自己的不足,認真尋找自己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仔細回顧教學過程,讓反思真正成為促進自己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

反思讓我清楚的熟悉問題,讓我思想更為開放獨立,成為一個“站直了”的語文教師。不跪着教書,必須多讀多思。面對現代日益激烈的教育競爭,閲讀是教師生存的需要。吳非老師説到:“教師要學會教書,首先應當學會讀書,學會思考。”讀教育名著,充實教育理論;讀教育刊物,把握教育動態;讀文學名著,提高文學素養;讀當代作品,增加知識積累。我們老師能邊閲讀,邊思考,邊研究。那麼,我們老師的物質生活就會更充實,精神世界就會更豐富,教育靈魂就會更高尚,自我生命就更有價值,人生也就會變的更有意義。讀書是樂事一樁;讀書讓我豁然開朗,原來讀書是幸事一件。讀書的日子是如此的春光明媚、陽光燦爛。讓讀書進入我們的生活,讓讀書幫助我們“站立起來”。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下跪的靈魂鑄造不出高尚的靈魂,下跪的教師培養不出站直了的人。老師,可別再跪着教書。現在就開始多讀多思吧,做個鐵骨教師,鑄造“站直了”的人。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7

隨着課堂教學的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師都在尋找、積累和建構自己的有效教學的經驗,力求“低投入,高產出”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使學生獲得最大長進、發展。筆者認為當前的閲讀教學要着眼於幾個“點”來優化教學。

一、把握本文的基點

各篇課文的基點各異,教師在解讀文本的時候要能準確地把握課文的基點,準確把握課文的價值取向。雖説“一千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畢竟還是“哈姆雷特”,而不會變成“孫悟空”。因此準確解讀文本是課堂教學的前提。

二、找準課堂切入點

就教學來説,找到個性化教學的視角,這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因為這樣可以使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學生學得相對透徹。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文眼、警句、過渡段、文題,等等。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教材中“掏出”極寶貴的可教因素,通過二度創作,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的思維的觸角深入到文本的內核,從而讓課堂成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場所。比如有位老師上的《天鵝的故事》,緊緊抓住“感動”一詞,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感動老天鵝,感動天鵝羣,感動老人,最後感動讀者,感動所有的人,讓人們懂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體會到天鵝的頑強和團結精神。

三、捕捉情感興奮點

有效的教學在於能夠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學生的“需要”和“差異”往往並不限於知識水平,而在於求知熱情。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考慮“我應該講什麼知識”,還要考慮“我應該如何讓他對這些知識有熱情”,善於培植學生的興奮點,不斷地激發和引導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質疑、討論、爭辯和探索。教師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就表現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點擊到學生願意興奮、能夠興奮的關鍵點和關節點上,從而不斷推動學生智力和思維水平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四、創設思維生成點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尋求知識生成、知識擴展的發散點,善於打開學生思維的空間,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開發學生沉睡的潛能。尋求發散點,並有效進行思維的發散,要求教師具有開放的思維方式和廣闊的知識背景。在具體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課文所留出的“空白點”,開展創造性閲讀活動;可以利用課文主題的“相似點”,開展拓展性閲讀活動;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領域,抓住“知識盲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熱情,指導他們進行研究性閲讀活動;可以找到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的“交叉點”,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等。如在教學《特殊的葬禮》一課時,聯繫課文內容,讓學生試試寫寫菲格雷總統飽含深情,動人心絃的演講稿。一是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情感,同時也對學生的語言進行了訓練,實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效統一。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8

《教師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讀書心得體會

寒假中,我讀了《教師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這本書,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系統論述教師專業化的論著,它對當前我國教師的改革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作者不僅僅從教師專業化事實的角度來理解教師羣體的專業化問題,而且還高屋建瓴,視角廣闊,從社會發展、文化進步的高度來看待教師的專業化與教師專業發展、教師隊伍整體質量提高三者間的辯證關係。如何提高教師的素質,培養和造就能夠滿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師,是關係到能否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教師讀書筆記。能否實現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師專業化的理論和實踐》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教師專業化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教師專業化是教師個體專業不斷髮展的過程。教師專業化本質上是個體成長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教師要成為一個成熟的專業人員,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歷程來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達到專業成熟的境界。一個精神富裕、專業化程度高的老師,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職業眼光,掏出課程的引人入勝之處,以最簡潔的線條,拉動最豐富的信息,以最輕鬆的方式,讓學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穫;能從最接近學生現在的起點,帶領他們直到離自己最遠的終點;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個學生;他不僅能讓學生學懂、學透知識,而且能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富有親和力的情感體驗過程,和學生一起沉浸於其中,熱愛於其中,出神入化地與學生一起創造於其中,並使學生的心靈飛翔起來;他有強烈的課程開發意識,不僅關注“跑道”的設置,面更關注學生跑的過程,他能讓生活成為一種教育,把教育變成一種生活。只有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教師才能始終站在社會進步的前緣。

其次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一帆風順的嗎?20世紀x年代以後,世界上形成了一場教師專業化的運動。要求高質量的教師不僅是有知識、有學問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是高起點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人;不僅是學科的專家,而且是教育的專家。從目前看,教師的專業性發展遇到這樣幾個問題:教師只專注於自身專業的侷限思考;在觀念和經驗上有錯覺;將質量問題歸因於學生、同行乃至外界;處理問題時專注於個別事件,缺乏整體、動態的思維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較主觀,滿足於現狀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實踐中努力克服。

那麼怎樣有效實施教師專業化?學校應為營造“學習化、專業化”的教師羣體而努力,將教師發展列為重要議事日程,營造集體備課、相互聽課的互學互助氣氛,改善教師的心智模式。形成師帶徒、聽課指導,示範課與研究課的教研製度。有組織地開展教科研活動。

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關鍵在於教師自己。作為一名優秀教師,要做到將教學生涯視為生命歷程的重要部分,增強使命感,不斷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義。(三種教學生涯觀: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重新審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自我反思、博採眾長,形成風格,爭做專家。

20世紀x年代以來,教師的專業發展成為了教師專業化的方向和主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提高教師專業地位的有效途徑是不斷改善教師的專業教育,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使教學工作成為受人尊敬的一種專業,成為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的一種專業。

讀書筆記是人們在讀書時為幫助記憶而寫的一種應用文體。自古以來,我國的文人、學者都很重視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既是消化書本知識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積累有用的材料,訓練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前人寫的讀書筆記,想談三種寫法。一種叫“提要鈎玄”,一種叫“採花釀蜜”,一種叫“開山鑄銅”。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9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

莎士比亞曾説: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我們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師就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通過各種的渠道來充實自己,而讀書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本學期,我按照自己的讀書計劃,認真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和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兩本書,收穫很大。

讀書讓我明白了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要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其迸發希望之火。

自信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在智力、體力還是在做事的能力上,自信心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青少年時期,一個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會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動性、積極性,其能力就會受到限制,就會覺得生活暗淡無光。

二、賞識學生的優點,尊重他們,激勵他們全面發展。

作為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尤其是後進生更是如此,他們希望用脆弱的自尊來保護自己。我們要發自內心地尊重他們,不要傷害後進生。著名教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自尊心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教育成功的祕密在於尊重學生,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顧及學生的自尊心,學生才能信任老師。

三、教師要付出愛心,感化學生受傷心靈。

對於那些學習差、紀律鬆懈、思想落後的學生教師沒有歧視他們,而給予更多的愛。使他們時刻感到集體的温暖,老師的關懷,消除失落感,使他們充滿信心、滿懷激情,奮發向上,而不是諷刺挖苦,使其萎靡不振。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用無私的愛心温暖冰凍的心靈,會讓他們實現自身的價值。

讀書讓我們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讓我們的教學閃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快樂。一個精神富裕、專業化程度高的老師,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職業眼光,掏出課程的引人入勝之處,以最簡潔的線條,拉動最豐富的信息,以最輕鬆的方式,讓學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穫;能從最接近學生現在的起點,帶領他們走到離自己最遠的終點;能最大程度地閒下來,而學生最大程度地忙起來;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個學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個學生;他不僅能讓學生學懂、學透知識,而且能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富有親和力的情感體驗過程,和學生一起沉浸於其中,熱愛於其中,出神入化地與學生一起創造於其中,並使學生的心靈飛翔起來;他有強烈的課程開發意識,不僅關注“跑道”的設置,而更關注學生跑的過程,他能讓生活成為一種教育,把教育變成一種生活。

讀書讓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愚人不才,笨鳥先飛,我願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讀書,使我對工作、對生活都充滿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始終充滿激情。一位教育家説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每天讀書一小時,我還要持之以恆,相信它會為我帶來豐盈的人生!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0

《“新基礎教育”論》讀書心得體會

這個暑假我們對《“新基礎教育”論》這本書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和熟悉。一種牽掛、欲罷不能的情緒隨着新學期的來臨,日益明顯。在 隨後的校本培訓中,有幸聆聽了李家成對本書的精彩導讀,目睹了他充滿激情與智慧的學者風範。精神振奮之餘,信手翻讀,有感於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時期基礎教育觀中強調重視“生命性”,認為身處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儘管他們擁有生命最寶貴的時候,卻並不知道這一時期對於人生的獨特重要價值;儘管擁有各種發展的可能,卻不知道如何選擇,如何學習,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長煩惱時。即使讓現在的我們回首看這段時光,我們依舊看不清,説不明是怎樣度過的。等待着下課,等待着放學,等待着遊戲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遠了。煩惱着作業,煩惱着考試,煩惱着大人的叱罵,這些煩惱也早已飄搖得無影無蹤。我的少年時代,遠遠不像那時老師常掛在嘴上的那句話“你們像早晨 8-9 點鐘的太陽,世界是屬於你們的”。雖然這激動人心的話語,曾多少次激發年少的豪情。可僅此而已,我相信那時的世界從來就沒屬於過我們,相反世界老是悖離我們的意願,不是嗎?曾經眩目的也僅僅是那年齡,那青春的年齡。只有那年齡説明着我們曾經擁有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候啊!重視“生命性”這樣的話,確實令我深有感觸,如果我們致力於教育與學生的生命血脈溝通,如果可以表達出那天真快樂的真實生命形態,這是幸事!

書中還有這樣的一句話:差異的兩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識別,引來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而天才則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規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評或限制。強求一致,可能扼殺天才。誰能知道從事教育一輩子的老師,又有幾人能有幸教到個把天才,卻常常要揹負扼殺天才的罪名!這是我原來的認識,原來我不懂,現在卻明白了,只要我面對學生一天,就必須面對學生的差異。我們很可能由於對人的認識的“偏差”,會固執地讓學生變成我們眼中的模樣。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學生,才能激發學生身上隱藏的巨大能量,從他們今天的行為中看到明日的輝煌!

《“新基礎教育”論》裏不乏這樣的話,這樣的思想:尊重學生,生命的自覺成長。像是一個丟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尋理想,“新基礎教育論”試圖讓教育者回歸理想。就是像她所説:“教師從每一節課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滿足。”語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讓我不止一次歎服:新基礎真的是春天的事業!

培根在他的《讀書論》裏説過讀書有三個作用:怡情、搏採、長才。即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即使難讀如專業、理論書籍,我仍感激他拓展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心靈,糾正了我的偏見。書籍沉默不言 , 他等待着人們的開啟。

儘管如此,我仍然要毫不隱晦地説,讀自己愛讀的書,哪怕只是一瞬間也能讓你感到生活的意義。因為好奇,想要了解某個人,而去看有關他的書,或他寫的書。這是我讀書的愛好。“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徐志摩懷着無限深情和熱愛稱頌的這一女子 --- 林徽因,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當有一天我把《林徽因傳》納入我的收藏,我的喜悦難以言喻。她外貌的美麗,活潑的言語,清新的見識,穿過時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她身上交織着清新與深刻,熱情與憂鬱,只有風華絕代這個詞能寫盡其風情與才華。由於她,建築學亦變得生動,建築也有了生命,建築學家儼然就是藝術家的代言。書已看過一年,然而對於這個人,我喜歡。我也喜歡過一些寫作家,如中國新鋭作家 --- 王小波。可惜在他成名之際,即悄然消逝。喜歡他書的人,近年來成幾十、幾百倍增加。我衷心希望他的書能地久天長。

有很多時候我真感慨,語言文字的力量!跨越時空魅力依舊,彷彿有增無減! 20xx 年前孔子以簡約的語言點出君子之道,而後世的子孫自覺或不自覺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了一個民族的靈魂。這便是《論語》。草草翻閲《論語》,雖隻字片語,卻頗可玩味。觸及字眼滿目“君子”?孔聖人時時以君子自居。文中像“君子不器。”“君子懷德 …..” “君子貞而不諒。”“君子成人之美 …… ”“君子求諸己 …… ”“君子衲於言而敏於行。” “ 君子坦蕩蕩 …… ”這樣的語詞屢見不鮮,遍佈全書。人心向善、向美,古人對美德的追求近乎苛刻,把博學、仁德、堅定、善良、

誠信、嚴厲、樸實、坦誠 …… 諸多品質融於一體,才曰:“君子乎!”這樣的“君子”何處尋覓呢?所以我認為孔聖人言之鑿鑿的“君子”,那是個理想狀態。就像一種夢想,一個目標,它是高遠的。但它是存在的,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培根的話,是要我們能領悟讀書的各種妙處。或許各種書籍的內在有許多相通處,兼容幷蓄,才可顯示書的魅力,讀書人身上就有博大、精深之氣息。曾經有個人説最會寫作的,應該是數學學得最好的人。我前面提到的王小波就是其人,我記得他是留美的理工科大學生,文革期間在農村插隊時,讀完一本厚厚的高等代數,在那樣黑暗的年代。他在鏡子上用藍色鋼筆演算習題,把鏡子都寫藍了。他説那是那麼美好的歲月!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1

書中提出通過以下方法形成我們積極良好的心態:

1.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心態就是決定我們心理活動和左右我們思維的一種心理狀態。如果我們的心態是積極的,那麼,我們的生活環境也會是積極的。

2.生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就是要我們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我們所擁有的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地去接納、品味、投入和享受這一切。

3.節制慾望,知足常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指數與其慾望成反比,在同等生活條件下,慾望越少的人,其幸福指數越高。

4.接受現實。如果事情無法改變,我們就改變自己。

5.學會調節不良的情緒。現代社會節奏加快,競爭和挑戰日趨激烈,幼兒教師在生活、工作和學習等方面面臨沉重的壓力,這往往使得我們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憂慮、委屈、緊張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不僅影響到幼兒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到幼兒教師對待幼兒的態度和行為,因此,我們要學會調節自身出現的不良情緒。

6.適當地投身於體育運動。適當地參加體育運動,既可以鍛鍊身體,又有利於心理健康。

7.學會合理安排工作與休閒,避免心理上的超負荷。

與其説幸福是孜孜以求、費心盡力得到的報償,不如説幸福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心靈的感悟。我們要擁有一顆平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麼他就會擁有幸福。因為快樂,所以幸福。我不是"蠟炬成灰淚始幹"式的犧牲者,也不是繁瑣工作的被消耗者,而是一個努力追求生活意義、生命價值的快樂幸福的幼兒教師。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2

讀《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有感

童年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美好的歲月,也許長大以後他不會記得童年發生的事情,哪怕僅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會記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長經歷都會影響他未來的認知、情感、思維方式。在現代一個高負荷的信息時代,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是孩子們所渴望的,是家長、社會應當給與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師應當配合的。

讀了虞老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並結合工作這幾個月以來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於幼兒園的表演區

一位學者説過,幼兒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練。對於這句話我並不贊同,但是我認為幼兒需要通過表演來感受、認知、理解這個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會以及其中的各種行為規範和準則。因此,幼兒園有為幼兒創設表演的機會和條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兒園比較注重幼兒的表演,在此過程中,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動中?小班幼兒年齡尚小,語言、動作、表情等發展尚屬於初始階段,我認為該階段幼兒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根據教師提供的素材進行表演。教師可以通過準備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劇本,讓幼兒去感受,從而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在這類表演中,角色的選擇應當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並且隨着活動的進程可以進行轉換、改變。一個劇本是否好,應該觀察幼兒的表現。如:我們班有一個劇本大約一個月沒有進行表演了,一個幼兒問我,“老師,我們怎麼不表演啦?好久沒有表演了。”我問:“你還想表演那個嗎?”幼兒很用勁的點頭,説,“恩!”因此,我認為,一個經典的劇本應該讓大多的幼兒想要去表演。

二、關於課程設計

書中提到“在觀察和了解幼兒的基礎上,設計符合班級和幼兒園實際的課程,應該是未來課程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課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認為課程設計的關鍵是關注幼兒的反饋。一個好的課程設計的基本範疇應該是幼兒喜愛的、樂於參與的課程。然而,對於課程設計中,有效反饋和無效反饋是教師應當去思考的。作為一名新教師,在這個環節中仍有許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關於幼兒教師知識

虞老師認為,幼兒園教師知識具有廣博性,但並不是淺顯的。幼兒園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很多,音樂、美術、體育、語言、數學、自然、科技、社會、健康等方面的內容都是幼兒老師的必備知識,但這並不意味着幼兒教師的知識就是淺顯的。對於幼兒園老師來説,必須對這些內容進行深究,才能夠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複雜的語言明瞭化。我剛入園的時候,在與幼兒交流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卡殼”的現象,和幼兒説着説着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怎樣的表達方式才能夠讓幼兒明白我的想法。這些看似“淺顯”的語言其實是需要老師去思考、錘鍊的。

學前課程的主體是幼兒,關注幼兒才是學前課程的重中之重。學前課程應以遊戲化的方式融入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其中感受快樂。但並不是説就放任幼兒,任何的活動都應該有相應的常規需要幼兒去遵守,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夠更好的參與活動。並且,幼兒園的所有活動都需要家長、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夠給幼兒一個幸福的童年。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3

教師讀書學習心得體會

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承擔着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着橋樑和紐帶作用。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一言堂"已全盤否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專家和名師。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説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作為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學習與本學科相關的人文知識,如社會、心理、信息技術等,力求知識全面。只有自己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提高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才更加熱心,態度才更加積極向上。

一、時刻警醒自我

對於教師來説,愛是不可須臾成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才會傾盡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甚至生命獻給他所熱愛的事業和學生。有效教師們都有一顆不泯的童心,他們總是保持着真誠、熱情、樂觀和積極,他們十分樂意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錢夢龍老師説:教師只有始懷着一顆"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發現學生的心。"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是魏書生老師總結的涵養性情的一條法則。這給予我的啟示便是教師要以平穩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於營造親切、和諧的愉快的教育氣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激發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以名師們為榜樣,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把"合作交流"作為營造新課堂氛圍和培養不憲政的重要目標。作為教師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開敞胸襟,樂於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賞、不自我封閉。與學生親密交往、平等對話、真誠交流,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埋誠相對,相互扶持。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身邊的長者、名師的指名和幫助,團結的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永遠大於個體。

豁然大度,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不"同行相輕"也同樣是一名有效教師應具備的條件。不斷的自我反思,不斷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三、立足本職,做好工作

愛崗敬業,加強師德修養。由於教師的職業,是育人、塑造心靈的事業,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通過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為人的道理,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為他們今後美滿人生鑄造堅實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關係。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關愛和關心。教師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給予關懷。因此,教師要學會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要設身處地為學生着想,體諒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難處與煩惱;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溝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要無怨無悔!對教學過程負責。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要堅持經常學習時事政治、專業理論等;要多聽課,虛心請教,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教學藝術;每上一節課,都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對學生未來負責。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又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一個環節出現缺陷就會影響其它環節,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成長。因此,教師要立足當今,放眼未來,以苦為樂,甘於寂寞,充當人梯,為家長負責,為學生負責,為社會負責,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千秋大業負責。對學困生負責。幫助學困生是教學工作的重任,因為一個班級裏面總存在學困生。對於學困生,教師在教學上、情感上應給予特殊的關顧,如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樹立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勇於擯棄舊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鋭地瞭解新思想,認真地研究新理論,主動地、迫切地學習新知識,開拓進取,更新觀念,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4

科學家們認為,成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而決定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智商卻並非主要因素,在成功者具有的特殊品質中,良好的習慣與健康的人格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給老師下的定義,於今已不大適宜,卻指出了為人師長的基本任務,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即要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閲讀中能初步理角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當然,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基礎,是根本,失去了工具性,人文性就沒有了依託,但是,人文性更是語文課程的靈魂,失去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意義。一直以來,我們只注意到在語言技藝的層面上發揮孩子們的積極性,把語文學習孤立地理解為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運用等,卻往往忽略了語言藝術中的思想意藴,忽視了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而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則具體體現於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那麼,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究竟應培養孩子們哪些健康的人格呢?根據美國社會學家亞歷史斯.美克爾斯提出的現代人的基本特徵及曾欣然教授對社會主義新人本質特徵的理解,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關鍵在於培養“四心”,即:愛心、誠心、自信心和責任心。現謹以國中語文教學為例,談談我對語文教學中人格培養的體會。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心教育;

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愛心,首先是培養他們的孝心,沒有孝心,就沒有愛心。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余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可見,一個孩子如果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孝敬,又怎麼去愛他人呢?《三字經》中説:“養不敦,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孩子缺乏孝心,關鍵是並未體驗到更未理解到父母的艱辛,我們沒有喚醒他們沉睡的孝心。

因此,我們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愛心教育,讓他們從孝敬父母開始,感受愛,學會愛,做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現行的國中語文教材中,可以滲透愛心教育的篇目是非常多的:《金色花》《紙船寄母親》《背影》等文章,可以讓孩子們體驗並理解對父母的愛;《阿長與〈山海經〉》《老王》等文章,可以教孩子們用善良去體察善良,用愛心去換取愛心;《黃河頌》《最後一課》《木蘭詩》等文章,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強烈的愛國情懷;《春》《濟南的冬天》《珍珠鳥》《敬畏自然》等文章,可以激發孩子們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高尚情操……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誠心教育;

誠信,是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礎。“言必忠信,非法言不道。”(清·陳瑚)有人統計,一部《論語》,“信”一共出現了三十八次,可見,誠信於做人之要義。

“人之初,性本善。”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因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童年時的誠實守信會受到嚴重的挑戰。有人分析:兒童説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年人的不良影響,或讓孩子説真話而受懲罰,或自己就常常説謊……

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首先要以身作則,“言必信,信必果”,讓孩子意識到,謊言才是災禍的導火索。只有讓説真話的孩子受到鼓勵,而讓説假話的孩子受到懲罰,並持之以恆,才會讓孩子逐步養成誠信的好習慣。

餘秋雨先生的《信客》一文中,以誠信為準則的信客,以服務大眾為已任,歷盡辛苦,受人誤解甚至蒙受冤屈,卻依然能夠寬容和體諒別人,不就是一個很好的誠信楷模麼?

三、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孩子們的自信心;

自信心對孩子的發展起着決定作用,自信導致成功,自卑導致失敗。

當前的孩子,自信心是顯然不夠的。由於長期受到優越環境的影響,他們害怕挫折,自我壓抑,敏感,孤僻,有的甚至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老師的一句批評就走上了不歸路!“偉人之所以偉大,只是因為你跪着。站起來吧!”(但丁)我們千萬不可忽略,要喚醒孩子們心中的巨人——自信心。

“故遇笨拙執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誘之,既得其機之所在,即從此鼓舞之,蔑不歡欣,而惟命是從矣。若曰以夏楚為事,則其弟因苦,其師庸樂乎?”(王筠)成功的經驗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礎,在經常的挫折和失敗的影響下,人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自卑心理。我們可以利用《在山的那一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蘿瀑布》等課文教孩子們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我們應多讓孩子們體驗成功,對他們的一些小過錯,切忌動輒發怒,挖苦,諷刺甚至體罰,而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則應多鼓勵,讚美,讓他們在日進月漸中,能有自得之樂,即使愚鈍,也不至於沮喪無為,讓他們意識到“尺有所短”,但“寸有所長”,增強自信心,做到競爭失利不灰心,競爭取勝不滿足,不怕失敗,屢敗屢戰!

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孩子們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社會主義新人的主要標誌之一。沒有責任心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現代社會,人們相互依賴的程度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細,分工越細越需要責任心。

孩子們隨着年齡增長,獨立意識逐漸增強,而另一方面,又往往離不開對老師及家長的依賴性,這就需要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形成他們的獨立發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意識。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應有的放矢地培養孩子們負責任的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經常反省自身的言行,正確面對自己的過失,勇於承擔責任,在家庭和學校中承擔具體責任,自我服務,服務他人,有社會責任感等。我們有的師長要麼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懂事”,不給孩子鍛鍊機會,縱容其過錯行為,要麼對孩子的過失大聲訓斥,甚至誇大其辭的恐嚇,都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當然,作為語文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要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之擁有“四心”,首先得學高為師,行高為範,為人師表,為人典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是否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了呢?我們熱愛工作,熱愛學生了嗎?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過言而無信嗎?我們做錯了事,傷害了學生時真誠地道過歉嗎?顯然,如若不能正確的為人,亦便不能很好的為師。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5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讀《胡適的聲音》有感

對於成長於文化斷層年代的我們,胡適先生似乎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他曾經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等,由於種種原因,難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對於他的瞭解多來自片段性的軼事或宏大感受。近日於南圖覓得一本《胡適的聲音》,雖然只是一冊不同時期的演講集,但也足以窺見胡先生博大精深學養的滄海一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適的聲音》一書的卷首語,這是胡先生一生主張並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來,不論在什麼語境下先生都會是一個“大右派”。作為一個有深厚舊學背景,在完善的西學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學者,胡先生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是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曉暢明白,樸實自然,沒有精英意識,即使現在閲讀也有極強親近感,很符合他倡導的白話文應該是“活”的文字。

書中涉獵的領域和年代跨度很大,從“五四”時期到五十年代,幾乎收錄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各種演講內容,讓我們看到胡先生歷經學者到官員(駐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長等不同角色轉化中為人,治學的態度,可以充分體現他畢生倡言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為人之道。

對書中感觸頗深的是一篇對“五四”事件的回顧演講稿,具體而詳盡的過程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一方面,他承認“經過了這次轟動全國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讚歎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另一方面,他堅持説,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政治運動”。他明確表達了:對抗爭政府的同情和對運動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為獨立知識分子,一貫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寧鳴而生”。

另一篇極具特色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禪宗的發展史,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系統講述了佛教在中國成長髮展的過程。胡先生關於禪宗發展史的研究考證翔實,表述客觀風趣。胡先生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從學問的視野進入。胡先生的禪宗研究源於他編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到他離世只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禪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他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彌補。胡先生對禪宗史下過很多功夫,頗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礎上專門為影響很大,成為一代宗師卻不識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會和尚傳》;晚年,又花很多時間去考證《虛雲和尚年譜》。雖然禪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學一隅,但嚴謹的態度足以描述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發日本禪宗學者鈴木大拙與他的一翻論戰。胡先生對於禪宗史的研究體現了他在治學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用獨立、理性、責任、正見、負責的言論來發表個人思考的行為特點。

如何深入的探尋與認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獨立知識分子的思維來“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我們需要一生探尋的問題。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6

非常欣賞上海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生四十年,為學生想四十年,為國家民族想四百年。”

那麼我們歷史教師承擔着怎樣的時代使命?通過歷史課,學生學到的應該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讓他們記住一些朝代,背下一些都城,瞭解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嗎?我認為問題可能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的教學目標基本上是以傳授知識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為政治性的國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響和人格教育。

2、過於強調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知識點羅列過多,授課時間不足,教師教學緊張,導致教法實施以“灌輸”、“説教”和“畫重點”最為普遍;教師包辦“壟斷”和“一言堂”,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存在,也導致學生和社會對歷史課程產生誤解和偏見,認為歷史的學習方法無非是死記硬背而已。

新的《歷史課程標準》界定歷史學科的性質為人文學科即歷史教育要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設。所以我們要使學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那麼,如何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呢?

有一次,週一早晨舉行升國旗、唱國歌的儀式。讓我們感到尷尬的是站着一千多名學生的大操場,幾乎聽不到唱國歌的聲音。面對這樣的場面,我做了這樣的工作:南京大屠殺固然是日本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但也正是由於國家放棄了人民,將軍放棄了士兵,軍隊放棄了百姓,男人放棄了女人,兒女放棄了父母,大人放棄了孩子的因素,所以才會出現這樣束手

待斃的情形。而在一個公民的社會裏,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如果我們在任何時候能想到“我就是國威,就是國儀,就是國家的尊嚴與安全,”那麼,我們就能做到在空無一人的廣場上獨自一人長國歌升國旗,而那一個人的力量將勝過千百個不負責任的“匹夫”。這裏面沒有一句直接的説教,沒有一句直接的批評,但我想每一名學生都會被震撼,每一名學生都會深思。這件事告訴我們,歷史教育無處不在,歷史教育大有作為,歷史教育責任重大,它關係到國家、民族的存在與興衰。

着力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從歷史學科內容看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行為等各個方面。對人各個發展側面的教育也應該是最全面最具體的,所以歷史教育應當具有養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有一次,我朗誦了《天才還是魔鬼》一文,然後發表了自己的感慨:哈伯因為攻克氨的合成這一世界難題,將無數人從飢餓的死亡線上拯救出來;他也因發明大量化學武器並用於戰爭,使無數人傷殘致死;他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戰爭魔鬼遭人唾罵。”我把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説發表議論:你認為應該將諾貝爾獎頒發給哈伯嗎?請説明理由。學生們討論的非常熱烈,各執己見。面對這樣的爭論,我做了恰當的引導:哈伯為了國家贏得這場戰爭而製造毒氣,那麼他的國家——德國為什麼要發動這場戰爭?你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什麼?我們該怎樣面對戰爭?怎樣面對科學發明?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的討論,是學生認識到科學發明既可以用來造福人類,也可用於毀滅人類文明,科學發明既可以用於正義的事業,也可以助長邪惡的勢力,這一切都取決於樹立怎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的歷史教學需要生動的故事、富於感情的 語言去打動感染學生,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醜的、惡的;哪些是應該學習、發揚的,哪些是應該批評、鬥爭的,更讓我們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規律和必然性,改造社會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必然性。

通過學習歷史,教師可以運用勞動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運用人類改造社會的 曲折和艱難對學生進行思想和意志品質教育。

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認識到為了實現偉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價,有時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應堅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從而提高學生為美好社會奮鬥的自覺性。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7

《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説》讀後感

首次接觸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在組織活動時,我在前面講,孩子在後面講的場景。我一直在探索讓孩子願意聽我講話,能夠專心聽我講話,並積極迴應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但是一直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許這本書對我會有一些幫助吧?也許書裏無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這些個詞吧?帶着這兩種想法,我開始翻閲這本書。瀏覽中,案例圖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僅因為每次我的處理方式都和錯誤的範例不謀而合,而且還有那些正確的引導方式讓我佩服。細讀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穫,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克服了一般書籍空洞的理論説教的毛病,它結合眾多的故事,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了很多簡單實用的方法。我覺得這本書本質上是一本人際交往的書,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僅適用於家長與孩子之間,也適用於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流。

通讀全書後我有一些粗淺的收穫:

一、關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對幼兒入園情緒問題的啟示:

在小班,早上入園經常會出現幼兒哭鬧着不肯來園的情況。一般情況,當幼兒情緒不好,我們總試圖用成人的觀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説服他。孩子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説出來並得到認同,找到一種歸屬感。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將需求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人人都有歸屬與愛的需要。也許理解、贊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藥。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他們才會鼓起勇氣面對自己的問題。認可孩子的感受,並用適合的話説出來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自己説出自己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傾聽者的角色幫助幼兒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麼該如何讓幼兒面對他們的感受呢?書中給了我們可操作性的建議:1、全神貫注的聆聽。2、認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達出來。4、借住想象滿足孩子的願望。

二、關於如何誇獎孩子對美術活動作品評價的啟示:

我在評價幼兒的作品或行為時不經意間往往用“你做的很棒”,“這幅畫很漂亮”。有時甚至不知道從哪裏評價。評價語言通常存在着用詞單一、內容空洞貧乏。這樣一來評價語言成了純粹的形式語言,對幼兒語言表達、情感提升的幫助幾乎為零。書中對於如何誇獎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見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個詞來概括孩子值得表揚的行為。在評價時,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説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導孩子來説説自己的感受。

在嘗試利用這樣的方式來評價幼兒的作品後,我聽到兩個幼兒的對話。A:你的畫很好,我喜歡。B:為什麼啊?A:因為很漂亮。B:……A:因為你的畫上面有兩個蝸牛,一個大的一個小的,我很喜歡那個小的蝸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評價中得到認同,增強了自信。並且知道的自己的作品的優點,今後可以繼續發揚。B也從中學到了A的優點,從而在以後學習、提升。

三、關於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懲罰對處理孩子不當行為的啟示:

我們都一直不認同懲罰行為,懲罰會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懲罰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敵意、仇恨、抗拒、罪惡感、沒有價值感、自憐;孩子在懲罰中會把精力分散,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不利於孩子發自內心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懲罰作為一種行為是會被孩子效仿的,“以強欺弱”會成為他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為的內疚感,他們認為“懲罰”可以抵消他們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複自己的錯誤。

那出現問題後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專家認為一個孩子應該經歷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而不是受罰。有的後果是無法模擬的,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經歷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呢?

書裏給我我們七種方法來替代懲罰:1、轉移注意力:把孩子對“問題”行為的注意力轉移到幫助老師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讓孩子瞭解問題本身的影響。3、表明你的期望:對於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並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4、提供選擇:提供給孩子合理的、且我們能接受的選擇,給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強迫感。5、告訴孩子怎麼彌補自己的失誤:當孩子的知識經驗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幼兒該怎樣去做來幫助他彌補失誤。6、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對於並不是對我們有很嚴重的影響的事情我們可以採取行動,讓幼兒直接面對行為背後的後果。

當然,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瞭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建議、方法,並不能給我們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關鍵在於實踐,針對不同問題具體的做法還是需要在實際情境中去不斷的探索。對於我剛參加工作,接觸這本書也就半年時間,沒有細細去挖掘,工作經驗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這本書需要經常的拿出來翻閲,我相信它在今後還會不斷的給予我們啟示與幫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教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篇18

在牀頭,我習慣放着幾本書。其實我不一定每天都有時間看,有時純粹是為了心安,有時是等閒暇時間拿起來翻翻,讓自己有所收穫。其中吳非老師的隨筆錄——《不跪着教書》,我看得最多,感受也最深。買此書,那還是去年夏天在杭城逛書店時不經意間覓得的,《不跪着教書》,一個很有骨氣、很有個性的書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透着倔強,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我激動地捧起來翻閲,“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閲讀”、“往高處飛!”、“‘實話’怎麼説?”和“在歡樂中沉思”等等系列文章中顯現出一種為人的道理,一種正直純潔的氣質。我立刻喜歡上了這本書。簡單地瀏覽之後,交款,攜書回來,細細品味。

輕輕打開書的扉頁,一看作者的簡介才瞭解到,原來“吳非”是王棟生老先生的筆名,他是江蘇省特級教師,是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於南京師大附中。他還是一位頗有影響的雜文家,獲得過首屆“林放雜文獎”,出版過好幾個雜文集,著有《中國人的人生觀》、《中國人的用人術》、《污濁也愛唱純潔》等。這次,他把近幾年來寫的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彙集成一本書,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書》。

這本《不跪着教書》記錄了吳非老師對當前各種教育問題的思考。書裏沒有什麼高深的觀點,也沒有那些晦澀難懂,拒人千里的理論,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來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有的是對教育現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學隨想,有的則是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但是,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證着他幾十年教育教學工作的信條:"不跪着教書"。還有從吳非老師用心書寫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思想行走的力量,胸中澎湃着一股教育的激情,為他言他人之所不敢言的勇氣而深深敬佩,對他充滿思辯理性的文字而拍案叫絕!這股力量讓我們思想徘徊者頓時猛醒,讓那些不思進取者努力奮進!

在《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一文中,吳非老師曾寫下這麼一段讓人振聾發聵的文字:“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常有教師批評學生作文‘沒有思想’,然而教師大量的所謂‘教學論文’與‘德育論文’完全是文件資料的克隆與重組,沒有獨立的思考,缺乏個人智慧。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説‘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教師喪失了獨立思考精神乃至喪失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我一直有這樣的觀點: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這段文字可謂一針見血,切中了當今教育的要害。一個人,假如沒有自己的思想,那他只能是一個活在別人影子裏的人;一位教師,特別是一位語文教師,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那他所從事的教學工作只能是不斷地重複自己的勞動,其工作完全沒有創造性可言,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好像是從一個模子裏出來的壓縮餅乾,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個性,沒有個人的立場觀點,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成了名副其實的思想侏儒。

吳非老師在《做最出色的教師》一文中秉持這樣的觀點:“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這句話,真可謂是實話實説,我們教師要堅持多讀書,才能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表率,得到學生的敬重,讀書應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語文課的源頭活水不能只是涓涓細流,照搬幾本教輔用書,而要有廣泛的來源。“征服”學生的不是強權和暴力,而是知識的光彩炫目。我們不能只是求別人,佈置學生的閲讀任務,自己先要去完成,還有不盲目地排斥時尚和流行,要取得和學生對話的權利和主動。平時多與經典為友,以真善美的主旋律引導學生的閲讀。“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是當下流行的一句廣告詞,此言非虛!面對思想貧乏的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喜歡他的語文學科,喜歡他的語文課堂,實在是強人所難;要求他引領學生邁進瑰麗多姿的文學聖殿,走進浪漫自由的語文王國,也實在是“恨鐵不成鋼”!想想吧,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自己本身是“缺鈣”的人,要求其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患“軟骨病”,除非學生自個兒偷偷吃了“高鈣奶粉”,不然,要想學生強身壯骨便是痴人説夢!

假如,我們的教師都有一些值得一讀的好書;假如,我們的教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為豐富自己而不斷地讀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把讀書作為提高生命質量的途徑;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邊讀書,邊研究思考,那麼,我們教師的生活就充實了,精神就豐滿了,心靈就淨化了,生命就更有價值了,人生也就更有意義了。吳非老師在《只要肯讀書》説:“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説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説得多麼樸實,多麼中肯呀。他是期望我們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説讀書也行”。可是,在現實中,對於讀書,我們許許多多的教師沒有過高地要求自己,磨練自己。教師是離真理最近的人,按理説,我們教師應該是積極的讀書,然而現在,讀書有時也成了當下教師的“奢侈”。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我們教師應有這樣的思想認識,語文教師更應奉它為至寶。假如我們語文教師平時不讀書,也不看報,課堂語言必然蒼白無力,學生聽之定然是索然無味。長此以往,語文便成了最難學的學科,語文課堂便成了學生最不歡迎的課堂了!用吳非老師的話説:“他們能把語文這種最有靈性的科目上得讓學生討厭,也真難為他們啦!”

還有《讀好書如播種》一文,着實讓我感動了許久。文中由青少年犯罪的報道談起,倡導人們要抓緊讓孩子們進行文字閲讀。我覺得吳非老師説得很有道理。青少年的道德養成雖然途徑多樣,但是通過讀書獲得文明教養,通過文字閲讀淨化心靈世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吳老建議,讓孩子們睜開眼看世界的時候,第一眼就看到最美好的東西,接觸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如誠實、友愛、自尊、善良、正直等等,讓愛和美充實孩子的心靈世界,讓崇高和尊嚴引領青春的目光。 要想讓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從現在起,讓我們教師早日養成閲讀的好習慣——捧起久違的名著,擠兑有限的時間,閲讀文學的經典,享用人類的文明,希望從此以後真正地告別跪着教書的歷史。

另外書中《讀名著竟成罪過》一篇也曾講到這麼一個例子:有個班主任介紹“思想工作經驗”説,有個學生迷上了世界文學名著,影響了學習,家長憂心如焚;經過她做思想工作,“該生改正了缺點,再也不看小説了”,後來成績名列前茅云云。對此,作者的感受是“我為她的學生感到不幸”。讀好書就如播種,學生要讀,教師更應該讀。我們有的教師除了習題集練習冊,多年不買一本書,這樣談何人格教育,談何培養有修養的人才?人文閲讀只掛在嘴上,高喊的人文教育極有可能又被當成一種幌子。説起文字閲讀,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文學經典,曠世名著,這些人類文明的精華,就像是一盞盞文明之燈,長久地照耀着世界。那麼,我們教師就要為他們推薦一些非常經典的著作,要他們自由地暢遊在其中,盡情地汲取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像文中所説的“為了學生迷上了世界文學名著,而憂心忡忡”。誠如吳非老師所説的那樣,一本好書就像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實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如果這些種子能夠在適時地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相信就會有真善美品格的萌發,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而美麗,他就有可能始終站立着生活,就像一個人一樣活着。

不可否認,書中會還有很多篇章,披露了人們熟知的中國小和大學教育的現狀,揭示了這個現狀方方面面的社會根源,可以説,大凡與中國小有關的人們:家長,學生,老師,以及學校領導和社會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但又有誰能像吳非老師這樣直面現實,直逼人生,鞭辟入裏地揭開種種教育問題的瘡疤,並剖析箇中原因的呢?由此,就憑這點,我完全可以説,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寫就這樣一部站着的書。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讀完《不跪着教書》,我想這句話應當成為中國教師羣體每個人的心靈拷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q0l9x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