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1

我反覆認真地閲讀了《國小語文新課標》,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一、 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説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説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説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儘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説説寫寫。“能説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脱應試教育的模式。國小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閲讀背誦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台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着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 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五、突出國小生在國小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性,激發學習興趣。

體驗是伴隨着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説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薰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現狀。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增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發展其勇於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價值取向等良好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應引起我們的思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2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説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説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説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儘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説説寫寫。“能説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 許多 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脱應試教育的模式。國小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台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着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 須在 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3

我反覆認真地閲讀了《國小語文新課標》,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 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説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説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説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儘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説説寫寫。“能説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脱應試教育的模式。國小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閲讀背誦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台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着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 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五、突出國小生在國小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性,激發學習興趣。

體驗是伴隨着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説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薰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現狀。學生學習的真諦在於“自悟”。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增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發展其勇於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價值取向等良好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悦。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蔘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應引起我們的思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4

20__年秋我有幸執教了我校第一輪新教材改革的實驗班,如今整整三年的教學旅程,在這三年的從教中,可以説是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收穫。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把課標要求真正得到落實,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出現了一幕幕喜人的鏡頭,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

“喜人的日子裏意伴隨着憂慮”,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提高了許多,但是面對如今生活的現狀,又出現了太多太多的困惑。

1、隨着教材難度的不斷加深,班上學生兩級分化的現象嚴重。一年級時對識字教學的學習,班級學生還可以每天跟着一同學習,在學校有老師的不斷複習鞏固,回到家中,有家長的輔導,學生的成績理想;但到三年級時,閲讀教學成了語文學習的重點,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掌握其閲讀方法,自主學習,並且從中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但對於基礎差的孩子來説,這就是一個“攔路虎”,不願多讀,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樣的問題,家長的素質不高,無法輔導,就這樣導致這些孩子無興趣學習,長此以往,學習便下沉,從而出現班級的兩級分化現象。

2、輔助手段欠缺,學生學習出現較大的困難。北師版的語文教材,適合在條件好的城市運用,對於我們貧困的山區來説,這無疑是一個很難運用的過程,學生知識不廣,接觸的範圍不大,對於大山裏的東西還比較熟悉,一提到山外的世界,他們就感到極其陌生,有時,老師所説的,孩子們還認為老師是在“吹牛”,他們不知道在美麗的海灘上還有新奇的貝殼,在浩瀚的沙漠中還有仙人掌的存在……如今,電教的條件較好,能充分地運用遠程教育資源輔助我的教學,但是在孩子們的心中,這是間接的事物,沒有親身的經歷,他們總是有一些“不相信”,同時,現在教材中,要求學生課外查的資料太多太多,學生回家沒有較多的課外資料,上網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説就象是天方夜譚,這一切又得要老師想辦法解決,“鼓勵學生自主查閲資料,自主學習,”這一理念怎能得以實現?

3、教學內容較多,教學時數較少,完成任務太難。每一冊教材足足十二個單元,每一個單元包括三篇主體課文和一個語文天地,其中“語文天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內容“日積月累”“暢所欲言”“筆下生花”“開卷在益”“金鑰匙”,可以這樣説,一個語文天地的內容比上三篇主體課文要的時間還要多,學生的“聽、説、讀、寫、練”都在這裏呈現。就拿如今來説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近尾聲了,而我們北師大版的語文還在不停地“追課”。

4、學校的條件有限,學生的活動得不到落實。在新教材中安排着許多活動,如“到附近的工廠去參觀瞭解環境”,“到爸爸或是親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時間表,瞭解他們的工作的情況”諸如此類還有許多許多。學生不親自去活動,就沒有把活動得到落實,讓學生此時練習説話,就無從説起。

5、考試類型多樣,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績不理想。在課堂中,我們努力傳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把書本中“死”的知識化作“活”的運用,書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檢測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也許是學生的能力有限,傳統高分的影響,導致學生成績不好,受到家長的責備和不理解,因而老師也覺得壓力過大,有時感到無從施教。

面對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課改畢竟是一個新的話題,它總有一個運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總避免不了這樣或那樣的不適應,我想,即使困難重重,我總會勇敢地去面對,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故事、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課改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5

20xx年秋我有幸執教了我校第一輪新教材改革的實驗班,如今整整三年的教學旅程,在這三年的從教中,可以説是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收穫。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把課標要求真正得到落實,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出現了一幕幕喜人的鏡頭,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

“喜人的日子裏意伴隨着憂慮”,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提高了許多,但是面對如今生活的現狀,又出現了太多太多的困惑。

1、隨着教材難度的不斷加深,班上學生兩級分化的現象嚴重。一年級時對識字教學的學習,班級學生還可以每天跟着一同學習,在學校有老師的不斷複習鞏固,回到家中,有家長的輔導,學生的成績理想;但到三年級時,閲讀教學成了語文學習的重點,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掌握其閲讀方法,自主學習,並且從中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但對於基礎差的孩子來説,這就是一個“攔路虎”,不願多讀,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樣的問題,家長的素質不高,無法輔導,就這樣導致這些孩子無興趣學習,長此以往,學習便下沉,從而出現班級的兩級分化現象。

2、輔助手段欠缺,學生學習出現較大的困難。北師版的語文教材,適合在條件好的城市運用,對於我們貧困的山區來説,這無疑是一個很難運用的過程,學生知識不廣,接觸的範圍不大,對於大山裏的東西還比較熟悉,一提到山外的世界,他們就感到極其陌生,有時,老師所説的,孩子們還認為老師是在“吹牛”,他們不知道在美麗的海灘上還有新奇的貝殼,在浩瀚的沙漠中還有仙人掌的存在……如今,電教的條件較好,能充分地運用遠程教育資源輔助我的教學,但是在孩子們的心中,這是間接的事物,沒有親身的經歷,他們總是有一些“不相信”,同時,現在教材中,要求學生課外查的資料太多太多,學生回家沒有較多的課外資料,上網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説就象是天方夜譚,這一切又得要老師想辦法解決,“鼓勵學生自主查閲資料,自主學習,”這一理念怎能得以實現?

3、教學內容較多,教學時數較少,完成任務太難。每一冊教材足足十二個單元,每一個單元包括三篇主體課文和一個語文天地,其中“語文天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內容“日積月累”“暢所欲言”“筆下生花”“開卷在益”“金鑰匙”,可以這樣説,一個語文天地的內容比上三篇主體課文要的時間還要多,學生的“聽、説、讀、寫、練”都在這裏呈現。就拿如今來説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近尾聲了,而我們北師大版的語文還在不停地“追課”。

4、學校的條件有限,學生的活動得不到落實。在新教材中安排着許多活動,如“到附近的工廠去參觀瞭解環境”,“到爸爸或是親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時間表,瞭解他們的工作的情況”諸如此類還有許多許多。學生不親自去活動,就沒有把活動得到落實,讓學生此時練習説話,就無從説起。

5、考試類型多樣,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績不理想。在課堂中,我們努力傳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把書本中“死”的知識化作“活”的運用,書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檢測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也許是學生的能力有限,傳統高分的影響,導致學生成績不好,受到家長的責備和不理解,因而老師也覺得壓力過大,有時感到無從施教。

面對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課改畢竟是一個新的話題,它總有一個運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總避免不了這樣或那樣的不適應,我想,即使困難重重,我總會勇敢地去面對,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故事、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課改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6

聽了國小語文知識的教學策略專題講座,我受益匪淺,現將我的心得體會如下:

語文知識是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知識,主體是聽、説、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等。從“語文知識”存在的狀態。語文知識包括“語感”(隱性知識)和“語識”(顯性知識)兩種狀態。但當與“ 語感”對舉時,語文知識特指“語識”,即“在個人間以一種系統的方法傳遞的更加正式和規範的知識”。從“語文知識”的現實所指。在語文教育的範疇,當我們説“語文知識” 時,它的現實所指就是“學校語文知識”,它們構成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

從“語文知識”學習的角度。語文知識的學習,很大程度上就是將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人類知識”(語識),轉化為學生的“個人知識”,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這種轉化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從學習的結果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既可以是語識的狀態,也可能是語感的狀態。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寬式”語文知識和“窄式”語文知識的概念:寬式語文知識是應該或已經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説、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它有語感和語識兩種狀態。窄式語文知識是應該或已經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説、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在課程的層面只包括與語感對舉的語識;儘管從學習的結果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既可以是語識的狀態,也可能是語感的狀態。

我們已經辨析了語文知識的概念以及知識在認知心理學的廣義類型,只有分清了國小語文教學內容的不同知識類型,才能根據不同的知識類型的特點,採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識字寫字教學中,陳述性知識是指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的認讀;聲母、韻母、音節的正確書寫;大寫字母認識;《漢語拼音字母表》的熟記;認識常用漢字3000字,會寫其中的2500個等。程序性知識是指拼讀音節的方法,利用拼音糾正方言對學習普通話的影響;識字的方法;瞭解字義的方法;寫字的方法等。策略性知識是指選擇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包括熟記,防止回生的方法等。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7

20__年10月13日,我們來到了沂南雙語學校,親臨臨沂市國小語文優質課評選的現場,聽取了來自於市直和各縣區8位教師的課。各位老師用各自不同的姿態詮釋了自己心目中的高效課堂,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課堂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課堂綻放出絢麗之花。教師深挖教材,用新的教育教學,再次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高效的課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一個生命的自主性在參與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讓每一個生命在體驗中不斷地拓展不斷昇華。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快樂,三維目標有效達成。那裏更多的是心靈和心靈間的對話,智慧和智慧的碰撞。

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基地。人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是作為完整的人格而成長的,單純地着眼於認知活動與智力發展,人格是不能獲得健全成長的。“教師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他的工作對象是完整的兒童(學生)。”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而且要學會做人,學會創造;教師在發展學生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一定發展,課堂成為師生共同表演的舞台。教學既是知識、技能的教與學的過程,又是情感的體驗過程。教師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教,學生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學,這樣的教學才是教師與學生真正需要的,這樣的教學更具有生命力。教學效果也不單純看升學率或就業率,更要關注學生職業生涯的前景,是否具備長足的創業能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樣,才能真正激發生命的熱情,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體會更多、感受更多、發展更多。

課堂成為張揚學生個性的舞台。教師尊重生命的獨特性,“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的智力因素不僅僅只有一種,學生的個人情況也千差萬別,可以説是各有各的風姿,各有各的精彩。教師要充分注意、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天賦、能力和興趣,為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體驗,讓上課讓學習成為令學生快樂和嚮往的事。例如有的學生性格活潑、口齒伶俐,就讓他們痛快地説盡情地講;有的學生性格沉穩,做事細緻,可讓他們在動手操作方面大展身手;有的同學善於溝通,人際關係良好,讓他們在合作性的學習方式中充分體驗快樂……這也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8

我從事國小語文教學,也就幾十年的時間吧,經驗説不上,只是有幾點心得體會,在這裏與大家分享。

教學理念方面:我一直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式行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如果總是強調學生必須背過、必須默寫過,必須理解等等,看似在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實際上卻會在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壓力,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任務,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樣就容易扼殺學生那份對語文的發自內心的喜愛與迷戀,因而就抹殺了語文教學的初衷——語文素養的培養。

我認為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尤其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容易起到感染、薰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精彩之處,用心去體會、揣摩,發現其中的美,發現那種美的表達方法。從而使學生愛上讀文章,愛上欣賞,甚至希望並學會去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能夠了解文章的含義,吸取其中的精華,感悟文章的寫法,達到從知識到精神的成長。

教學方法方面:俗話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學理念,具體的方法則是千姿百態的。對於不同羣體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環境採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們語文課本上,對於不同的年級自然所配備的教材內容都是符合相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於他們來説,理解文章的內容應該不是什麼難事,所以教授課文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領悟到的東西,老師所要指導的就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或遇到的問題。當然對於重點的把握,教師應該視情況加以引導。在學生自主理解體悟的同時,教師應該有意的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寫法、特點,領悟到如此表達的優勢,從而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學習和寫作及表達的方法。這樣我們就不是單純的教課本、教課文內容,而是教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學生自我表達的方法。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輸入,同時還學會了輸出,也就是運用。

當然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教學導語、創設的教學氣氛了等等,都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激情在裏面,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和摸索。

總之,我們還是應該本着學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學會讀書,學會學習,學會運用。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9

説不寫的語文課似乎成了一種時髦,學生練就了一張巧嘴,卻留下了一隻笨手,要寫,就顯得非常痛苦,這是缺少鍛鍊的緣故。寫順了,寫慣了就不再覺得是一伯苦事,反而有一種寫後的酣暢淋漓的快感。筆下流出的是文字,是思想,是情感,對寫的人來説是一種物化的思維的結晶!所以,愛寫,是習慣使然,一旦寫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思考的方式,那麼,語文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語文就成了一種素質。

教師為了節省課堂教學的時間,為了趕自己的教學進度,在需要學生花時間去讀、去感悟的時候,往往“越俎代庖”,替代了學生自己的學習過程。這猶如農民在曬乾菜時“節約了陽光”,而用烘乾的辦法一樣,得到的是老得蹦掉牙的乾菜而已!

教師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應該做一個紅娘。當學生對課文沒有興趣的時候,教師應當將課文中最精彩的、最有趣的、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對課文產生好感,從而願意甚至主動地閲讀文本、開掘課文的內涵;當學生及時提供指導,讓學生與廣西深入地對話下去……如此教學教師就是學生喜歡的紅娘,而不是令人討厭的“第三者”!

功利性的學習使學習本身失去了與生俱來的那種快樂、那種美妙的感覺。學習勢必成為一種附加的、外在的壓力。遊戲式的學習沒有功利性,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由的活動,有利於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沒有“遊戲時代”的童年,是殘缺的童年,是沒有幸福可言的童年。我們決沒有理由為了孩子的明天的幸福而剝奪他們今天的快樂。沒有快樂的今天哪有幸福的明天?

我們總是苦於無法瞭解學生,而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閲讀兒童文學。讀孩子們喜歡讀的書,你就會走進那個神奇的繽紛的世界,才有可能讀懂兒童、讀懂學生。其實,無論到任何時候,文學對於我們心靈的撫慰作用都是無法磨滅的,它給予我們的温馨和美感,將會讓我們一生受用。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本學期我的語文教學工作在忙忙碌碌中結束了。回顧自己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實踐,感覺既漫長又短暫,在教學中,我本着將理論與實踐,將課內與課外緊緊地融合到一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孩子們在語文學習中既學到了知識,又體驗到了快樂。對於我個人而言,作為國小教師,我也是本着對這份職業的熱愛與對學生的責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從而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聽課,認真備課,善於反思

聽課,不僅開闊了思路,也為備課過程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本學期,我積極聽課,校內校外的公開課總共聽了16節,每聽一節課,我都會認真地做好記錄並積極地思考,在別人的課堂中汲取到了精華,從而彌補自己教學工作中的缺失,同時在思考中也讓自己的教學觀點得以更高的提升。聽課讓自己受益無窮,有了很大的幫助。讓自己的教學思路更清淅,教學過程更有條理,得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備課,本冊書中的每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我都是精心地分析、準備,從而再到課堂上給學生來講授,在我的意識裏,我覺得只要是自己能努力去做好的,就一定要竭盡全力地做,能夠在課堂中讓孩子們獲取更多的知識,是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與成就。在教學,我總是儘自己的努力上好每一節課。上好一節課,最重要的還要及時地進行反思,在課後的反思中找到課堂教學的閃光點,發現自己講課的不足,從而冥思該如何去改進。在本冊書中,我在每一課教學後,都會認真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同時,每個單元后的綜合學習,我也會緊緊抓住其中一兩個教學環節認真做好反思。

二、深入紮實地上好每一節課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它不同於數學,聽、説、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個基本環節。而語言文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不管是哪一個教學環節,我都是深入紮實地上好。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11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每個學期初,我都在認真總結上學期得失的基礎上,根據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狀況,制定教學計劃,並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保證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了,需要教師把握好減輕課業負擔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關係。我體會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向四十分鐘要效率,我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為此,我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了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模範聽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表現,教室中沒有了陰暗冰冷的“死角”。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採用了生動、活潑、紮實、系統、有序、有恆訓練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語文實踐能力。

一、 激發興趣——樂意學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羣,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一、 變換形式——“玩”中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佔優勢。根據這一特徵,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遊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遊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遊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如在教學新課程“二年級冊識字7”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左上方插圖,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在理解“兒歌,”的含義。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注意特徵,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複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遊戲。如“鬥”字的筆順,口令如下:“鬥”字怎麼寫?“鬥”字這樣寫:點點橫豎。這就是“對口令”。複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遊戲。

我覺得,語文教學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工作,在今後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我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更好的為語文教學服務。

新課改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12

半期工作在緊張而忙碌的過去了,回顧這半期來的工作,在“求真、務實、創新”的工作規範中,以課堂教革為核心,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並進行了期中檢測。從這次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紮實,今後在教學中要更注重培養學生閲讀和寫作的興趣。使學生愛上閲讀,愛上語文。

一、常規教學管理工作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強調“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要進行識、寫、閲讀和作文能力的培養”,並指出“要十分重視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我認為,作為六年級的學生,最重要的還是要教給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方法。

基於這點認識,在這半期工作中,我力求把學法指導貫穿於語文教學的每個教學環節:備課、上課、輔導、批改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每教一篇課文,除了確定思想教育、知識目標外,還幫助學生領會、掌握或運用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在課堂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滲透,引導學生領悟、運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設計練習題和批改作業時也注意啟發學生掌握和鞏固有關的學習方法。

如:教給學生讀懂文章的方法。即:從識、解詞、釋句到給文章劃分段落、歸納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方法;從理解文章題目、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到自己能圍繞課題、圍繞課文的某一詞句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從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到體會其內涵,品味作者遣詞造句、佈局謀篇的方法。

以理解句子的方法為例,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大部分學生基本上明白了“一抓、二聯、三問、四想、五體會”的方法。

“一抓”:指抓住文中重點詞語、關聯詞、作者的表達方法等;“二聯”:指聯繫課題、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等理解重點句含義,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的方法; “三問”:指理解每個句子時都可以問寫什麼,怎麼寫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寫的方法;“四想”:主要指聯繫實際展開聯想和想象的方法;“五體會”:指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意圖。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之後,我一方面在語文課上啟發引導他們運用,另一方面在課外活動中鼓勵他們運用。從九月份開始,我每個星期要求學生寫作,體裁不限,內容多樣,用上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貫穿於文章中,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培養學生讀寫能力。同時我常常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增長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二、期中檢測反思

期會考試工作,組織嚴密,採取專門試卷,集中監考,集中閲卷的形式,教師迎考積極,在考試中學生髮揮了水平,展示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全年級語文平均分78.7分。從試卷分析上看,.教師認為試卷合理,較能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

這次試卷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測試。試卷包括、詞、句、閲讀、作文幾個方面。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檢測了學生的課外閲讀水平。做到題型多樣靈活,知識面廣,並藴涵了一定的思想教育於試題之中。從學生的考試結果看較難。

其次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策略。本此考試類型仍然是積累,閲讀,寫作三大塊,本次失分較多的是閲讀。閲讀題着眼於檢測學生閲讀方法與態度及知識面的能力,雖然平時已經注重給學生們在這一方面的練習與指導,但是練習得不夠紮實。從學生那裏瞭解到:有的是因為沒有接觸過的題目不會做,有的是粗心、不仔細,理解錯題目意思。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讓學生掌握閲讀方法及技巧。

最後是對教材的把握。六年級的閲讀教學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指導學生學會閲讀不同文體的課文,實現向國中閲讀學習的平穩過渡。

三、改進措施

審視學生的答題情況,回想這半個學期以來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以及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今後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改進:

(一)不斷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閲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是教學的重點。今後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交給學生閲讀方法,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多給學生創設閲讀能力訓練機會,從而促進和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二)興趣先導,注重積累。

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加強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繼續加強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與鞏固。努力做到要求默寫的課文、會寫的生、詞語一課一清,每課的練習題一課一練一改!

(三)端正態度,培養習慣。

班裏多數學生缺少細心、刻苦的品質,馬虎、浮躁的學習現象嚴重。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n0y7n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