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通用20篇)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通用20篇)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1

自開展學習“六條禁令”活動以來,我進一步認識到“六條禁令”是規範學校辦學、校長履職、教師從教的“高壓線”。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加強師德修養是多麼的重要。通過認真學習,我反思了自己的行為,我對師德師風及工作作風建設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下面就談談我對這“六條禁令”的幾點體會。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通用20篇)

“六條禁令”對教師的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是《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補充,是每一名教師都應該禁止做的,也是最基本的行為品質。俗話説:“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大至一個國家,需要制訂法律、法規來規範國民的行為。小至一個單位,需要制訂規章制度,來約束成員的舉止。我們教師的行為更應該受到規範的約束,因為我們承擔着教書育人的重任,因此需要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教育部頒佈的“六條禁令”,無疑正是我們教師的行為之“規矩”,是對我們廣大教師行為的更深一層的約束。我認為頒佈“六條禁令”,是對廣大教師真正的關心、愛護。因為,我們教師也是人,也存在着人性的弱點,也有可能會犯錯。與其犯錯後懲罰、整頓,不如未雨綢繆,加強教育、約束。

認真落實“六條禁令”是教師的職責。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常懷律已之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論是何時何地都能管得往身手,抗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同時要善於總結工作上的得與失,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牢記自己的崗位職責,多做工作、少説空話、多幹實事、盡職盡責,忠於職守,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不斷提出改進工作的新辦法、新思路,努力把自己的工作推上一個新台階。

通過學習,我將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在業務上刻苦鑽研,在行動上提高工作責任心,時時處處做出榜樣,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嚴於律已,以身作則。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2

一、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

無論我們多麼優秀,和幾十個學生比起來,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個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學生也很清楚,老師不會的東西多了,對高中生而言,他們已經不再象國小生那樣認為老師無所不知。所以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着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慷慨激昂的來幾句演講,聲情並茂地來一段朗誦,不經意間很專業地評一下當天的球賽,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老師還有這麼一手!學生對你的好感馬上激增。總之,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二、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説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別快,大多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用藝術來‘宣泄’其實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劇。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看到劇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觀眾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實更幸福的是創作藝術。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自己的主觀世界完全投入了進去,廢寢忘食樂此不疲,會使人十分滿足。他創作時簡直就是神,他無比自由,他感覺到世俗世界對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國就在他的創作中。”“只有關心老師的心靈世界,才是真正地關心老師和生命質量。”

一個有情趣的老師,他的生命質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學生的親近。誰也不願意與一個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諧地溝通。誰也不願意與一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去溝通。

三、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我們做為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終身地學習。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説自己加強要自己業務與政治的學習。而實際上往往成為一種泛泛而談的“學習”。我們教師離不開終身的學習,一旦自己停止了學習,那麼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便毫無意義,沒有活力。鄭傑校長在書上論述: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他經常會自問和反思“為什麼”,理性地分析並得出結論,然後他會和別人充分交流,並對不同於自己的觀點抱寬容和尊重的態度。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為,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

葉瀾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要求教師學會反思,即強調教師從反思入手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

對於教師來説,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為改進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

教師從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出發,發現分析其中的問題,並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來探索改進教育教學的途徑。這是充分發揮了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和自主改革教學的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反思強調以問題為中心,着眼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它是緊貼中國小教師教育教學情境的、常規的、經常性的教育教學研究方式,更有利於教師的成長。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學、反思、行為糾正、科研等手段進行。這大大突破了傳統研究方法的時空侷限。反思強調教師的自主學習。要使每一位教師學會學習,使他們在羣體學習活動的同時實現個性化。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以探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為基本點。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性很強,如果離開教育教學實踐,只讀幾本教育理論專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學工作的。如果説學生是在為“明天”而學習,那麼教師就是在為“今天”而學習,這是現實的目標。

因此,教師應該帶着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覺察到自己以前沒有覺察到的教育教學中的習慣行為及其消極後果;找出驅動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思想觀點到底是什麼,它與自己所倡導的理論是否一致,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經過這種分析,教師對存在的問題形成更明確的認識,會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面臨的問題;

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教育教學過程達到更優化。由於教師是帶着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讀了這本書,裏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稱職的服務者》,就是説我們做教師的都要為學生服務,為幫助學生的學習服務。那麼我們又是怎樣服務於學生呢?我覺得在我現在的教育中,教師要擺正位置為學生的服務,應該以平等的人格對待學生。服務的好壞要學生來評價。教師還要提高服務手技能和態度,把學生作為服務的對象,要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看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在為學生服務的過程中,我們有好的心態,學生就會心存感激。當學生學會感激之後,才會醒悟,才會更好的回報教師。又如《誰是學校的主人》讓我知道了學生、領導、教師誰是學校的主人呢?

我們常説學校要生存就得有生源,就此而言學生應該是學校的主人。可是決定學校大事的時候學生有沒有決定權呢?那麼學生何來主人之言。那麼教師是嗎?領導是嗎?我覺得真正的主人應該是我們學校的每一個成員,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校的一切,那們你就是學校的主人。還有很多內容如《把困難當作機會》……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其中的新一百條建議都比較有其獨特的內涵,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3

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我是在大學的時候才知道的。

學生時代的我,往往更多的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所以那時看他的《給教師的建議》,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長曆程。蘇霍姆林斯基説,童年沒有培養起來的有些能力,成年後可能永遠無法彌補,為此給自己不會思考和沒有創造力找到了一點藉口!

再次讀他的《給教師的建議》,我多了老師這樣一重身份,除了在書中為自己教學實踐遇到的問題找到了一些解決的技巧和方法!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多次説到的兩件事,閲讀和思考!

在他的書中,他多次提到通過閲讀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應該培養閲讀的習慣。可以説我大部分青春都是和書一起度過的,而接下來的餘生都要和書打交道,對讀書這件事有很多想吐槽的!

小時候因為條件限制除了學校發的課本,能讀的課外書真的很少,因此我對自己的書特別愛惜,從學前班到大學畢業的書,我都保存完好。在一些無聊的時候,我會自己一個人在樓上翻開這些書,按照時間順序整理着,成長點點滴滴在這些課本中清晰可見!翻開書看到那一灘污漬,我想起了趴在書上睡覺流口水的樣子;突然變歪歪扭扭的筆記,一定是上課打瞌睡的時候寫的,還有和閨蜜互相加油打氣的小紙條……這些點點滴滴,後來居然成了我大學聯考的作文素材!

我大學聯考那年,湖北的大學聯考作文是“舊書”,看到這個題目,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那些我如視珍寶的舊課本。我從個人到國家,講了舊書的象徵意義。我的舊書見證我成長軌跡,承載的是我個人的成長故事,更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舊書,承載的是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進步的歷史見證。

要不説我一直以來都很幸運呢,這種有親身感受的故事寫出來的作文當然分數還可以。而那個時候的我就能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有如此關切,這政治覺悟也還可以吧,不然怎麼會冥冥之中成了政治老師呢!

還有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現在想起來都還耿耿於懷呢!有一次一個親戚到我家幫他孩子借課本,我不在家,奶奶很慷慨地讓他自己去我的書堆裏找,當我回家看到我的書全被翻亂了,我當時特別生氣!借出去的書,後來那個親戚再也沒有還回來,心中總感覺缺了點什麼呢!

我想對於知識的渴望,每個孩子都會有,只是這渴望的火花有沒有繼續燃燒起來就不知道了。幸運的是我對書籍的渴望沒有被澆滅,現在能自由選擇自己想看的書,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現在再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第一想法居然是我以後自己的家一定要有書房,為我心愛的書找個安身之所,然後就是想着要把童年沒機會看的名著都找來看看。突然冒出一個很搞笑的念頭,像我這樣的窮教書的,可能以後能留給孩子的遺產只有這些書了,不過這算不算我們家從此變變成了書香門第呢?

蘇霍姆林斯基還強調了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他認為經過對事實和現象的思考後獲得的知識,比死記硬背的記憶的牢固得多,這樣還能減輕學習負擔和激發學習興趣!而學習的目的,除了教給學生一定範圍的知識,還應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思考能力就是我們聰明的體現。

確實,一個會思考、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真的會散發無限魅力呢。每每聽到有獨特見解的演講、或看到有獨特思想的文章,都會為之讚歎和羨慕!走出校門,我們在學校學到的具體知識大多忘記了,但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卻深深影響着我們後來的工作和生活!

工作後,發現很多學生成績差,真的不是他不適合學習,而是缺乏閲讀能力和思考能力!沒有經過思考,只是死記硬背的學習,就會出現一段材料讀多少遍都弄不清中心思想,一篇課文都背下來了還不曉得講了什麼的尷尬局面!

一個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就像很多人吐槽的那樣,感覺會讀書越讀越傻!不過這不能完全怪自己,畢竟在應試教育下,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和考試知識死磕。哈哈,又為自己找到一點藉口呢!

面對這樣的局面,其實還是可以做些什麼的。如果能保持對生活那種孩童般的好奇心,對未知世界勇於探索和對新事物敢於嘗試,會不會有更多的對生活、對世界的獨立思考呢?

蘇霍姆林斯基的書中,大多數講到的是國小教育,他認為國小應該培養孩子的一些基本的能力,比如閲讀能力、書寫能力、觀察周圍世界現象的能力、思考能力、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這些能力可以説是以後學習的工具。

看着他對兒童教育的很多建議,我居然在想未來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想着以後要帶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要陪他/她讀很多很多的書、要在勞動中培養他/她的動手能力……對自己這種“想太多”的毛病真的無力吐槽了!

不同時間,讀每本書的感受和心境真的會不一樣!有些書值得不同時間段拿出來再讀,讀書的時候冒出來的有些感受和想法也值得記錄下來,這見證的也應該是一個人成長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4

8月19日下午,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學習了教育部“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規定”的教師的六條禁令:

第一、嚴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學生及家長贈送的禮品禮金,有價説證券和支付憑證等財物。

第二、嚴禁參加,由學生及家長安排的可能影響考試考核評價的宴請。

第三、嚴禁參加由學生及家長安排支付費用的旅遊、健身、休閒等娛樂活動。

第四、嚴禁讓學生及家長支付或報銷應由教師個人或親屬承擔的費用。

第五、嚴禁通過學生推銷圖書、報刊、生活用品、社會保險等商業服務獲取回扣。

第六、嚴禁利用職務之便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和其他行為。

近年來,由於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個別教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了偏差,違背師德要求,玷污了教書育人這塊聖潔的土壤,造成了很壞的社會影響。

通過學習使我深刻認識到,“六條禁令”為我們教師劃了“紅線”,設了“禁區”,進一步規範了校長治校和教師從教的行為。在學習和工作中,落實有關禁令,使自己遠離“高壓線”,明確自己的職責,愛崗敬業,耕耘奉獻,更進一步完善“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

“六條禁令”是為進一步強化師德師風建設的強有力的措施。師德師風建設是一所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和教職工工作作風的高度概括與濃縮,核心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它關係到一個學校的未來和發展,影響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所以,進一步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教師目前的首要任務,加強師德修養是教師修煉和諧自我的保證,更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的前提。

學校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窗口,教師是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學生是精神文明的體現者。師德師風不僅僅與教師有關,更與國家、民族,與整個社會密切相關。

“打鐵還需自身硬”,學校領導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帶動、團結廣大教師,當好學校的精神領袖。

作為學校領導,首先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為全校教職工樹立榜樣,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規範學校辦學行為。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着力解決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引導教師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視“正己、愛生、敬業”為天職,熱愛學生,刻苦鑽研,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以高尚的道德境界和情操、豐富學識和人格力量影響教育學生,本着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更要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負責的態度,做好本職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學生愛戴、家長放心、人民滿意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地區教育事業健康發展而奮鬥!

總之,通過學習使我倍感責任的重大,同時也感受到時刻要檢查自身,規範自己的行為,在思想、行動上做全體教職工的表率。時刻警醒,遠離“高壓線”,帶領廣大教師,以更精湛的教學技術、更充分責任心和使命感,服務於學生,服務於地區的教育事業,努力辦人民羣眾滿意的教育。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5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

《教師的建議》讓我更深的體會是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現,做人貴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直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驗為借鑑,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為原則。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6

最近讀了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匪淺。一直以來,都因為工作忙而疏於靜下心來讀書,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可前不久,讀過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卻讓我有體會很深。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

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説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

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

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

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

在大師眼裏,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説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説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作為一線的教師,在讀完這些文章後,真有令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讓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7

近來,我學習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新理念》兩本書的許多篇章,深有感觸。明確了很多道理。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承擔着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着橋樑和紐帶作用。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一言堂"已全盤否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專家和名師。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説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首先,教育事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教師對美好的事物應保持敏鋭的態度。教師面對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願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賜予。教師對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鋭,才會發自內心的愛孩子,並因為愛而滿心歡喜。教師要有“赤子之心”。做個很單純、很簡單、很好奇、很幼稚,有時有點傻勁的人。教師應有獨立思想,讓我經常思考教育問題,思考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將教育活動與人生思索融為一體。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學生作為人,是需要灌輸精神理想的,那麼教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順乎人性。學生需值得去珍愛,在工作過程中要學會寬容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另一方面,教師在尊重學生時,也要學會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所謂“懲戒”,是指通過對不合規範的行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從而避免其再次發生,以促進合範行為的產生與鞏固。但懲戒必須注意幾點:

1、教師懲戒學生應具有教育性;

2、尊重學生人格;

3、懲戒應合理並公正;

4、懲戒要符合相關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學會不培養乖孩子。如果我們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在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羣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

總之,通過這一個階段的學習,自己的理論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確了,方法更具體了。相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這一次的理論學習必將使自己獲益匪淺。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8

近期,我認真地拜讀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感觸頗深。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着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讀書過程中受到的啟迪和震撼讓我心潮澎湃,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讀書感悟。

一、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學生需要教師的理解與尊重。

課堂上常常會有這種情況: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往往不能順利地實施,要麼被淘氣的學生攪亂——既攪亂了你的方案,又攪亂了你的心情;要麼學生死不“配合”,使自鳴得意的設計“擱淺”。

不斷的實踐和思索使我漸漸明白,要使教學真正成為藝術,還得研究學生。教學藝術是由師生共同創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課堂教學的精彩常常不是因為老師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的精彩而精彩。好多情況下,掌聲不是送給老師的,而是送給學生的。

我們面對的學生不是裝知識的口袋,不是機器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學生是活的,他們不但需要知識,而且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肯定和激勵。具體到每個人又最需要什麼,這就需要老師的觀察和了解,需要和學生進行密切的接觸和交流。共性的東西是一致的,即人人需要理解和尊重。只籠統地説“愛學生”是不夠的,因為“愛”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説,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沒有理解,便談不上真正的愛,因為“愛是理解的別名”。

一次,德高望重的斯霞老師執教《烏鴉喝水》。課堂上,她請一位男生讀課文,但沒讀好。斯老師一邊把他歪到脖子一邊的紅領巾戴正,一邊説:“讀錯了沒關係,再試試。”那位小朋友不再緊張,而且有了自信,第二遍就讀得正確、流利了。這裏的關愛就是來自於理解——面對着全班同學和那麼多聽課的老師,孩子緊張是正常的,紅領巾歪到脖子後邊也是正常的,因為他是才上一年級的孩子。沒有這樣的理解,當然也就不會有斯老師那充滿愛意的寬慰、鼓勵和“戴正紅領巾”的動作。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不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才會理解孩子。理解孩子,愛才會具體而豐富,才會無處不在,才會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滿温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課堂上才會有民主,才會充滿情趣,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學生的潛能才能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使學習變得輕鬆而有效,使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二、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

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認真地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才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問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有一個較高的起點。

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從而能夠更深刻地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繫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信息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信息,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地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才能有所成就。

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説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你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在這方面,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説話和寫文章,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斯稱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準確地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從它的經歷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更能體會到書本做為人類掌握知識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一本好書就如一個好的導師,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個於己於社會都有用的人。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脱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為令人愉快的時光。

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不能總是抱怨沒時間,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要與時俱進,多看書,多學習。還要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擴充他們的知識容量。

三、關於和諧的教育的一些想法

在全民共建和諧社會的時代,教育改革呼喚課堂和諧,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我們教學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團結互助的班集體,遇到問題,組織全體同學來討論,發揮集體每個成員的力量來解決。而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學習中,我們更多的是強調要靠個人鑽研,獨立完成;沒有重視羣體之間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長,乃至不同見解的碰撞、互相啟發。語文課堂應該是活躍的思想交流場所,是表達和表現自己的場所。善於讓別人理解自己,也善於理解別人;善於幫助別人,也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助,既是未來融入社會的需要,也是成長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就是一種快樂,一種美的享受。我們不要在語文學習中把學生變成“魯濱遜”。

語文教學是一門美的藝術,語文學習更是追求美的過程。在語文課堂教學裏,應創設和諧的美的環境,讓學生在和諧的、寬鬆的、美不勝收的課堂裏遨遊,欣賞學習語文的美。

比如在講《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一開始就分組,第一步同學們自由讀,讀時選擇喜歡哪個角色;第二步選擇角色,分角色朗讀,同學之間互相評價;第三步課堂討論:你對哪句話最有感觸?簡單説出理由;第四步進行課本劇排演。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我想這節課的合作學習基本完成了。當然,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老師一宣佈小組討論,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看起來非常熱鬧,實際學生交流得怎樣?教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瞭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教學環節。

在學習中合作和共享,是學習心理的一種需要,如能得到滿足,將使教師和學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四、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

看到這一條,一種內疚之情油然而生。因為我恰恰缺乏的就是這一點。我們每天的教育教學,面對的是最生動的教育對象,每天都會有一些生動而豐富的教育資源,成功與失敗,得與失會有很多,隨手記錄下來,是一筆豐厚的教育素材。可是我就是不善於總結與積累,以至於拿不出具有説服力的成果來。

蘇霍姆林斯基重視對學生最初表象資料的記錄,特別重視對後進生的記錄,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名著名的教育家,能為後人留下一筆筆的精神財富,是因為他堅持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記日記,是他的教育日記為他成就一本本教育名著提供了鮮活的、詳實的案例。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能將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有所觸動的瞬間和教育故事變成文字,記錄在案,不僅是對流逝歲月的美好回憶,更是進行教學反思,提高自己業務素質的一筆精神財富。回首以往教育經歷,孩子之間的一次爭吵,和家長的一次談話,和同事間的一次交流,一次失敗或成功的課堂教學,當時火花閃爍、激動人心卻疏於記錄整理,等到再想找的時候,它稍縱即逝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如果當時及時記錄,翻開塵封的日記,許許多多鮮活的人和故事就會撲面而來。因此作為一名骨幹教師,我想以後我要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從堅持寫教育日記開始,把教育生活中一顆顆灑落的“珍珠”串聯起來,也編織出一部自己的教育專著。

讀了這本書,裏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一百條建議都有其獨特的內涵,還需要我不斷地學習,以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9

閲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頗深,啟發非淺。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一、教師語言的純潔性

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悦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二、教師語言的準確性

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裏,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三、教師語言的啟發性

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啟發性。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語言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工作是創造性的勞動,在教師勞動的每一領域,都需伴有取得溝通教育對象心靈最佳效益的語言;教師應有一個語言庫,貯有豐富的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還應具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根據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用得妥貼。這就要研究學校教育活動每一領域的語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學語言成功和失敗兩方面的經驗,要研究不同教育對象的語言特點,要研究不同學科教學語言的特點,還要研究其他行業可借鑑的語言。在研究中,勤於採集大量語言材料,善於分析綜合語言材料,還應持之以恆對某一語言現象進行跟蹤積累、研究,並對教學語言的效益進行評估。教師的語言修煉是無止境的,一個成功的教師,重要的標誌是超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能力除了發音準確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麼樣表述的更生動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處.我想,這是一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自終要研究和雕琢的,有人説,身為教師不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無異於學音樂卻不知道貝多芬。説來慚愧,雖然早就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著作有渴讀的慾望,但卻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瑣事,對閲讀此書一拖再拖。直到近日拾卷細讀,才恍悟蘇霍姆林斯基能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教育大師的原因。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幾乎所有的教師在他所教的班裏都會遇到這樣幾個懶惰、散漫、頭腦遲鈍、理解力差也即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怎樣使他們學習有所進步,並趕上其他同學一直是令老師們頭疼的問題,儘管在這些孩子身上花費比一般學生多幾倍的精力,可效果甚微。有時對這些兒童的表現感到莫名其妙和不可思議:答案就在眼前,只要看一下,用思維的鏈條把兩樣東西連接起來,馬上就能弄懂,可是學生卻對此視而不見。我發現那些學習困難的兒童在課堂上很少主動舉手發言,遇到困難不想尋求解決,也就是缺乏求知慾和好鑽研的精神。

怎樣對待學習困難的兒童,我從書中找到兩個原因。首先是絕大多數情況下在於兒童在學齡前期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周圍的環境不夠好。許多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頭腦遲鈍,人的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發展年幼兒童的思維,首先是發展他看見和觀察的能力,通過對周圍世界的視覺感知來豐富他的思想。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什麼程度,我們都不能埋怨他,更不能對他説“你是一個毫無希望的人!”而放棄對他的教育,那是做教師的失職。寫這本書的作者作為教師經常帶領這些學習困難的兒童到自然界或者到勞動場所去,也即給他們上“思維課”,使周圍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現象,經過思維和情感的稜鏡的折射,變成使兒童的昏昏欲睡的大腦甦醒過來的一種刺激物,進而努力喚起驚奇和讚歎的情感。當然安排這樣特殊的課並不是一兩次就能取得結果的,一定要足夠的耐心。可能100節課似乎都毫無結果,只有到了第101節課,你才能看到兒童眼睛裏放射出好奇心的第一個火星。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還要對他們充滿信任,要有一顆充滿仁慈的愛心。我們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教育不是不僅是進行知識的傳授,更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與心靈的交流、生命與生命的碰撞。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先生曾説:“只有當教育者的眼睛和耳朵以一種關心和接受的方式去搜尋孩子的潛力——這個孩子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時,教育機智才起作用。這要求一種指向孩子的獨特的.感知和聆聽。”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我們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每當開學家長把他們的孩子帶到學校跟我説:“我小孩在家誰的話都不聽,只聽老師的話,孩子的希望就寄託在您老師身上了。”家長的一番話讓我感到老師身上的責任重大,我們沒有理由埋怨任何一個學習困難的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兒童遇到困難,不會做功課,是他真正的痛苦。我們應當善於培養孩子的學習願望,對不同的學生布置難度不同的作業,讓兒童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讓兒童享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真正瞭解了每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到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同時要有耐心,用我們的智慧、信念和情操去鼓舞兒童的思想和情感,那麼可以稱之為“豁然開朗”的時刻必定能夠到來。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提高取決於此。即就是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在農村支教繁忙緊張的工作之餘,我細細閲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

打開《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竟愛不釋手。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它不晦澀,通俗易懂,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進教育大師們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用30多年的時間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他閃爍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如同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這個教育工作者乾渴的心靈!尤其對我這個只知道死教書的數學老師來説,真是受益匪淺,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

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後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其中第八十七條“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給我的啟發最為深刻。作為一名教師,以前對“教育素養”這個詞語只不過有些模糊的認識,今天,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建議,我感到豁然開朗。“教育素養”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深刻的認識。我所從事的工作是班主任教育工作和數學教學工作,那麼我必須能夠分辨清楚數學這門學科的最複雜的問題,能夠分辨清楚那些處於學科思想的前沿問題。如:我應對數學教育理論的發展有所瞭解,熟悉目前數學教育領域的動態。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的確是這樣,只有當我的知識視野無比寬廣時,在數學教育教學時,才能高瞻遠矚、才能改革創新、才能成為數學教育教學的真正能手。

文中還多次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讀到這裏,我也在不斷地反思自己的過去,我讀了多少書,每天有多少時間用來讀書。平時忙於一些繁瑣的教學事務,疏於學習,只是滿足於做個教書匠。經常抱怨沒時間看書,即使讀書也不是看與教學工作有關的書,我總覺得,這類書枯燥,晦澀,乏味,難懂。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煉,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同。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這次的教育著作閲讀讓我深受感悟,改變了我對教育著作閲讀的排斥,讓我決定自此以後用大師的著作充實的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心靈,在自己選擇的教育崗位上,更好、更快的成長!

最後談一下自己總結出來的想法,原本以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着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為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雖然未來從教之路會充滿艱辛與坎坷,但我會用愛心去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知識去教育學生,這也是我的目標。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蘇霍姆林斯基説:“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説,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濕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學生的興趣是潛在的,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與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學生,培養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為何剛入學的孩子對學習充滿了好奇與渴望,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卻越來越少?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説不定還會躺倒醫院裏去。”這就告訴我們要因材施教,不能對於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標準,只要他很努力,取得進步就是值得表揚和肯定的。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好好地對待孩子們,及時的發現他們的進步,他們的優點,對於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更要多一點關心。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13

這本書裏面,談了關於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很多閃光的東西,當然不是金子,雖然存在國家、社會、民情、地域等種種因素的差異,但書中許多寶貴的經驗仍然能夠為我們所借鑑。看這樣的書,領人感悟到了很多東西,作為一名剛剛參加教育工作的年輕教師,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被深深的觸動了。下面我就根據自己讀到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建議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古人有一種説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説,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同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例如馬克吐温的《競選州長》,當你讀到:“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同膚色、穿着各種各樣的破爛衣服的小孩,衝到一次民眾大會的講台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裏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覺如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是好的方法。

二、課堂質量是我要誅求的目標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中,我還讀到這樣一段話“‘批改作業本佔去了全部業餘時間。’面對着一疊疊作業本要批改,不止一個教師會不寒而慄,這不僅是因為要耗費許多小時的勞動——令人苦惱的是,這是一種單調的非創造性勞動。”

這讓我想起一則黑色幽默,説有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英年早逝,死後在人們辦喪事的時候,突然詐屍,從棺材中坐了起來,邊上的人都嚇呆了,兩股顫顫,手足無措,幸好,這位老師一個熟悉的朋友較為鎮靜,扯起了嗓子喊道:“那個,某某某老師,快來改作文。”話音剛落,屍體應聲而倒,再沒反應。這當然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從中可以看到許多老師在作業堆中疲憊不堪的影子。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減輕老師負擔的三個方法:

第一、在每堂語法課上抽出一定時間,讓學生書寫和記住可能犯語法錯誤的詞語;

第二,為家庭作業的完成做細緻、周密的準備工作,以防出錯;

第三,定期抽查:教師有時收幾個學生的作業本批改,只有測驗時才全面批改所有學生的作業。

前兩個方法是避免學生作業出現大量錯誤,教師批改起來才能健筆如飛,節省時間。我覺得,這是向我們課堂要質量的另一種説法,課堂質量上去了,批改作業的時間少了,等同於我們教師的生命就延長了。所以,可以這樣説:“課堂質量是教師生命的延長線。”後一個方法的提出,我覺得可以稍作修改,採取平時分層次、不定期抽樣檢查,測驗時候進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在探討“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這個問題時,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話,非常詼諧有趣:“我不由得想起波蘭的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於讓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如果你們想成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動形象,很能發人深省。確實,現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繚亂,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選擇,我想説:“克隆永遠到達不了藝術的高峯。”別人好的東西應該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個人認為,除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應該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能力、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一定能到達頂峯。

而且,個人的頂峯又不等同於全社會的頂峯。我覺得,在教學這條路上,只要你遵循上面提到的這兩個原則,才可事半功倍。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14

近來,我學習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教育新理念》兩本書的許多篇章,深有感觸。明確了很多道理。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承擔着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着橋樑和紐帶作用。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一言堂"已全盤否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專家和名師。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説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首先,教育事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教師對美好的事物應保持敏鋭的態度。教師面對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願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賜予。教師對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鋭,才會發自內心的愛孩子,並因為愛而滿心歡喜。教師要有“赤子之心”。做個很單純、很簡單、很好奇、很幼稚,有時有點傻勁的人。教師應有獨立思想,讓我經常思考教育問題,思考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將教育活動與人生思索融為一體。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學生作為人,是需要灌輸精神理想的,那麼教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順乎人性。學生需值得去珍愛,在工作過程中要學會寬容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另一方面,教師在尊重學生時,也要學會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所謂“懲戒”,是指通過對不合規範的行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從而避免其再次發生,以促進合範行為的產生與鞏固。但懲戒必須注意幾點:

一、教師懲戒學生應具有教育性;

二、尊重學生人格;

三、懲戒應合理並公正;

四、懲戒要符合相關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學會不培養乖孩子。如果我們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在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羣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

總之,通過這一個階段的學習,自己的理論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確了,方法更具體了。相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這一次的理論學習必將使自己獲益匪淺。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15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覺得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如果能運用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會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的。

“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一條建議,我覺得獲益非淺。蘇霍姆林斯講到:“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而要保護兒童對教師的信任,就必須“嚴格地、堅持地關心兒童,關心兒童的人的尊嚴感”。因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讓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學生的心靈是脆弱的、容易受傷的,他們沒有我們想象的能夠那麼頑強地克服困難。因此,不管是面對犯錯的學生,還是面對某方面發展有障礙的學生,我們都應該用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愛護他們、尊重他們,耐心地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或許我們會發現,冷漠的訓斥並不能達到我們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學生,讓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卻往往能使教育事半功倍。

這學期,我要多讀書,多讀一些國內外的教育家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方面的著作,重點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並將好的經驗應用於教學之中。同時注意積累、總結自己教學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並記錄下來,讓自己的教學生涯也留下一行淺淺的腳印。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16

今年寒假,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建議都談一個問題,非常詳細,讓人讀後豁然開朗,感受頗多。讀完此書,猶如與大師進行了一次精神對話與交流,並且在讀書的同時反省自己近一年多的教育教學,時常會有茅塞頓開之感。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卻能給人以借鑑。

在閲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晰的話語中讀到了很多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指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我們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説教,而是深入我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給我們提出了很多教育心理學方面知識的建議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因為在平時的工作中,我認為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批改學生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讀書。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其他老師問“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在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我們只有主動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遊刃有餘。

其次,“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感到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者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特別愛開小差。三年級的孩子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很長時間。但如果我們放任他們,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去強制,效果也不是很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説不定這時候已經“身在曹營心在漢”了。蘇霍姆林斯基針對這種情況,他説“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個積極途徑,那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學生,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使他自己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所以要使學生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就是要將所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部分有關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繫,學生就會想方設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會越來越集中了。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和我們來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家,但他所闡述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仍有着重要的意義。因為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時代的變遷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是值得我學習和反思的,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好書,讓我這個平時不太愛看書的人,都為之吸引。既然是好書,我就會經常閲讀。當我在教育的某一方面遇到困惑的時候,我還會再讀一讀這本書,我相信一定會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17

這一段時間,利用工作之餘,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本人受益匪淺,其中有許多條建議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共鳴,我覺得轉化後進生很難,除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引導學生閲讀引起轉化外還可以採用以下的幾個方法:

一是:努力尋找後進生的“閃光點”。對後進生最怕的是“把人看扁”,所以我們不戴有色眼鏡去尋找他們身上的缺點,而是應拿放大鏡去努力去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於他們的優點和長處要倍加珍惜。如王惠萍儘管學習差,但能自覺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陳鵬學習差,但思想單純,在勤工儉學中表現出色;郭偉學習不太好,但他對班級工作認真負責,運動場上也能經常看到他矯健的身影……

二是:清除後進生的恐懼心理和對立情緒,使他們相信教師的真心對待。學習差或思想差的學生由於擔心受到或以前受到老師的嚴厲指責和同學的嘲笑,往往比較“心虛”、“敏感”而變得“有戒心”、“有敵意”,常常主觀地認為教師也是輕視自己,厭棄自己,甚至會“迫害”自己,以至對真正關心他們的教師也不願接近,採取迴避沉默,甚至對抗的態度,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礙,教師應當從多方面關心和幫助他們,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親身體會到教師的善意,相信教師的真心,把教師當成知心人。“一切從頭做起,老師不知你的過去,只看你的現在和將來。”教師這種明朗的態度也會消除學生的顧慮,引起學生態度的轉變。

三是:要善於抓住有利時機,對後進生進行教育。如:後進生長期受到冷漠、歧視,突然感到温暖時;後進生長期失敗偶爾取得某一勝利時;後進生要求進步,對自己的某種壞行為、壞習慣引起思考時。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談到閲讀的作用,如在“談談對後進生的轉化工作”、“興趣的祕密何在”、“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等等,閲讀的作用誰都知道,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自己,但學生閲讀的情況確實令人擔憂:在學校裏,從早讀開始到午自習,每一節課都是安排死的,教師都得按課表上課,班裏沒有一節自習課,學生肯定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進行閲讀,放學回到家裏,更有七門功課的作業等他們做,等把作業做完,就已經到晚上十點,甚至十一二點,疲憊得只有趕快上牀睡覺。

另外,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的時間讓學生進系進行閲讀,各科教師佈置假期作業時,儘量避免那些大量的、讓學生厭倦的機械性的抄寫作業,多佈置一些與閲讀有關的作業,如:多辦知識手抄報,讀有關的課外書籍並寫出讀後感,瞭解某個名人併為他們寫傳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確是一本好書,值的得我們認真地去讀,認真地去思索。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18

這幾年來一直在讀《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每一次讀都會有不同層次的理解,這本書中有太多的豐富的教學經驗,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發,這次給我很大觸動的是“怎樣才能使孩子好好學習”“要使知識活起來”,有些方面跟蘇翁有共鳴,更多的是收穫。

一、讓孩子願意好好學習,善待差生。

蘇翁指出“如果你想做到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使他竭力以此給母親和父親帶來歡樂,那你就要愛護,培養和發展他身上的勞動的自豪感。這就是説,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她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這個觀點給我的感觸很深,在學校裏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經常受老師表揚,也就是因為有了老師的鼓勵,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會特別用心的去讀書,成績會越來越好。而那些一直處於班級後幾名的孩子呢,由於平時成績不好,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家長的呵斥,他對學習的態度會越來越冷淡。這是學校裏的兩個極端,顯然學習優秀的孩子有了老師家長的表揚和肯定,他就是體驗到了學習上的付出給父母老師帶來了歡樂,自己也體驗到了學習上的成就感,學習勁頭就會越來越足,而學習差的孩子本身自己就覺得很失落,然後家長老師再跟上批評,他會更加的抬不起頭來。

每個班中會遇到學習成績差而且一直提高不上,而且年級越高越差,這樣的孩子也是我們經常找家長交流的對象,最初的時候我跟家長交流都是學生哪裏差,作業怎麼怎麼不認真等等總是擺出一大堆的缺點,後來慢慢的發現我們不應該這樣每次見了家長就分析孩子種種缺點,當你跟家長説了一通後家長回去也是這樣批評一番甚至有的還捱揍,並沒能改變孩子的學習現狀, 從此開始感覺這些差生很可憐,他們並不缺少批評,很多時候他們作業做不不完,習慣差並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家長,更多的是需要幫助。

就像我們班的小蔣同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很少見他在教室裏嘻嘻哈哈,大説大笑,一般是自己默默的坐在那兒,尤其在學習好的學生面前他顯得特別膽怯。每次我留學生時他都會默默的坐在座位上半天直到老師發現他,有幾次他端着書走到我的跟前問我“老師這道題怎麼做?”我特別高興趕緊給他講,當我給他講了解題思路後,他點了點頭:“嗯,我知道了。”但是回去後還是久久沒能完成這道題,我發現他會列式但不會計算。

可以看出,他們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被人肯定,也想有一天能出人頭地,只是他們基礎太差,他們學習上的問題是一天一天的積攢下來沒人能幫助解決,到了六年級都成了毒瘤了,大家觀察一下這些孩子的家長一般都是不管孩子的,很多時候我就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孩子,要面對70多個孩子,而且時間有限。所以心中總是有一個呼聲誰能來幫幫這些孩子,這樣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想這些孩子更需要老師的關心和愛護,記得第一次接班時,班中有個小女孩特別調皮,經常欺負老實孩子,曾經多次把同學的鉛筆掰斷,學習也特別不用心,書寫特別潦草,瞭解這些情況後我就跟她的家長交流了這種情況,當然家長特別重視,經過這次談話後該生的書寫每次都是工工整整,我想家長的配合是至關重要的。有一次在廁所裏遇見她,我就跟她聊了幾句,她跟媽媽説:劉老師還在廁所裏跟我説話。他感覺特別自豪,老師在廁所裏主動跟她説話。後來他轉學到了五小,元旦節她給我發來了一份明信片,名片上是五小的平面圖,她在圖上工工整整寫着這是教學樓、這是辦公樓,一個一個的給我介紹,其實我並沒有刻意的做什麼,都會引起學生的這般關注,我想如果我們對這些學困生有意識的去接觸,也許激發起他們學習的慾望,讓他們有學習的動力。

二、學習要有目標,有動力

我女兒剛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第一單元考試語文考了100分,數學考了98分,在回家的路上他説了一句話讓我特別震驚:“我這次可給爸爸爭臉了,給你丟臉了媽媽!”她一直特別看重自己的成績,可能是因為我們兩個都在學校當老師,他覺得爸媽在這當老師是他必須得學習好,最起碼要為爸爸媽媽爭光。

為什麼要學習?我們的學生可能多數説不出來或直接不知道。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四年級學生柯里亞對我説:“我應當好好學習,我媽媽有心臟病。”這孩子感到,如果他的記分冊裏出現了壞分數,母親就會傷心難過。他希望母親能夠心情平靜。他知道,他能用自己的勞動安慰母親的心,不要使她操心和不安。“要使孩子願意好好學習,就需要賦予學習一種人情味,讓孩子可以感覺到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會讓父母覺得開心,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孩子自然就會願意去好好學習。

要讓孩子願意去好好學習,就應該讓孩子體會到通過他們的努力可以為周圍的人帶來喜悦,也就是讓孩子建立起對學習的成就感。一旦每次努力,都得到合理的回報,孩子就會願意好好學習。

要想讓孩子喜歡學習,我們還要懂得:對學生成績的評定,並不反映對兒童道德面貌的評定。我們不能簡單認為:好分數就是好學生。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備同樣的能力,有的學生能夠很輕鬆的就得到90分,而有的學生得到70分就已經很好了,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就應該區別對待,每次考試結束,我們如果不是僅僅的盯着分數,而是跟學生一起分析試卷中出現的問題,我想學生會更容易接受, 舉例:有一次數學測試結束後,我就對班中幾個考得不理想的孩子的試卷進行了專項分析,並在試卷上做了圈劃,並放學後跟學生交流他們出現的問題,其中一個學生叫孔令輝,這個學生學習習慣特別好,作業總是寫的特別工整,語文總是位居全班前幾名,數學是她弱項,自從我教後,無論課堂表現還是作業都很好,我覺得她的理解能力也很好,可是每次考試的分數我覺得都不是很理想,這次考試她考了可能79分,我認為她應該是90分的水平,為什麼?在心中有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就對她的試卷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錯都出在計算題上,(1)乘法口訣用錯就兩道題錯;(2)小數點點錯;(3)加法時忘了進位,出錯全在計算上僅僅計算題就失去了十幾分。跟她分析後他特別認同,也很重視,下一次考試就沒有這樣大篇幅的計算方面的錯誤。

我想如果當時,我上來就批評他,“怎麼才考了79分,我覺得你應該考90以上呀!你這怎麼回事呀!我想她會很反感,不但不願跟你交流而且會對數學的學習更加牴觸,所以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想得到一個優異的成績,她們更多的是需要老師和家長帶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跟她一起來解決問題,提高自己。

三、讓知識活起來,老師的真功夫

讓知識活起來,老師的真功夫。蘇霍姆林斯基在第51條指出“許多有經驗的教師認為,能夠教得使學生藉助已經積累的東西而不斷地獲取知識,這正是高度的教學技巧之所在。”

“在備課的時候找到那些乍看起來不易察覺的“交集點”,即各種因果聯繫,時間聯繫、機能聯繫、交叉集結的地方,因為疑問正是從這些聯繫中產生的,而疑問本身就是一種激發求知願望的刺激物。”這裏的“交集點”我的理解就是教學重點和難點,能夠教得使學生藉助已經積累的東西而不斷獲取知識,也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不僅僅侷限在知識本身,而是怎樣用這些知識獲得更多的知識。我想我們的課前小研究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而不斷獲取新知識,提供一個很好的平台。大家都知道我們年級越高,學生的兩極分化就越嚴重,也是源於這種自主學習能力。在我們就有兩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學習(史明陽)課件顯示題目張洪偉(扇形統計圖的認識)

前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處在模仿,死板硬套的那種,沒有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而第二個學生具備很強的數學學習能力,完全掌握了數學學習的真諦。

其實數學學習中第一種學生特別多,我們應該怎樣讓學生真正的會學數學,我覺得可以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

讓知識活起來,最關鍵的在於老師。蘇翁交給我們很多的備課、上課的方法和技巧,蘇霍默林斯基指出:你要知道在一節課上,那些東西是要講解透徹的,而那些東西是要有所保留而不必説盡的。這沒有説盡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設置的誘餌。簡單的説就是老師該講的講,不該講的要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

“還要注意使所有的學生都要獲得知識。”“對於那些最消極的和注意力最差的學生,應當用各種方法吸引他們開動腦筋工作。方法之一就是佈置題目讓他們獨立工作。當他們把不懂的、不清楚的地方找出來以後,就可以建議他們:把一切好好想一想,要精力集中,把自己的思路用筆寫下來。”後面還講了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在教學中有的學生“斷了線路”怎麼處理,“在思想的交集點上即意義聯繫的地方,特別注意監視學社的腦力勞動。”

蘇霍姆林斯基從備課到講課給了我們很經典的指導,從這些策略上來看,蘇翁不僅僅注重了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更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推理能力,這也正是我們現在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最缺乏的。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19

開學初,收到了學校領導的一份厚厚的禮物,幾本好書,其中有一本是《給教師的100條建議》 ,一個學期都在慢慢品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是一本30年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書,書中的一個個案例吸引着我,一句句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再次震撼着我,給我的教育教學帶來深深地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教育素養包括很多方面,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專業方面的素養,教師應該知道你的專業學科最複雜的問題是什麼,你的專業學科最前沿的問題是什麼,你的專業學科核心內容是什麼,學生應該掌握最基本的技能是什麼,這樣教師才能超越教材,成為真正的教育能手。想一想自己剛任教的幾年裏,認真地按照教科書把要講述的東西準備好,甚至把講述的內容和邏輯順序都記住,記在一個小小的紙單上,生怕把哪個內容知識點忘掉,結果我把教材內容講完了,而學生卻一點興趣沒有,對知識也似懂非懂的,現在我意識到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關注在自己思維和教材內容上,卻把學習的主角——學生丟在一邊。

蘇霍姆林斯基説“這是因為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只是教材,而不是教育過程的各種細節,教師使足力氣去回想講述的過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的教材內容上,學生要領會這樣的講述是非常困難的,他的講述也缺乏情感,兒童就不會感興趣,而在沒有興趣的地方也就沒有不隨意識記,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徵。”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我開始整理地理專業教材,關注地理前沿熱點問題,研究地理核心內容,尋找地理最基本的地理學習技能,這樣思路慢慢地展開,課堂不僅僅侷限在教材上,而是抓住地理核心,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和想法。教育素養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課堂是老師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一個鼓勵的眼神、關心的眼神,一句激勵的話語“這次做得很好”,一個肢體的動作,拍拍肩,握一下手,如果老師不能和學生有心靈的接觸,那麼孩子們就難以和你達成共識,無法對你、對你的學科感興趣。

“教師素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善於在兒童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過程中,在遊戲、參觀、課外休息時間內觀察兒童,以及怎樣把觀察結果轉變或體現為對兒童施加個別影響的方式和方法,對於兒童的認識首先是由觀察開始的。”可能也有很多教師也有和我一樣的困惑,那就是我觀察孩子,可是有時還是不能明白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大學裏也學過心理學,可是在實際中卻得不到應用,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也曾迷茫過,直到看過中學生心理書時,才明白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心理,他們的言語表達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都和成年人不一樣,大學的心理學是比較寬泛的,當你的教育對象發生變化時,你得了解他們的心理和行為。

於是開始潛心鑽研中學生心理方面的書籍,慢慢地也能理解孩子們有時很反常的行為,其實是證明自己的成長,老師需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們的叛逆、情緒,甚至不違反大原則的過錯。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我的人生字典裏多了“讀書”兩個字,多了“思考”兩個字,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記得一個教師曾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

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説‘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語,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心得體會範文 篇20

總觀全書,我將一些讀書體會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

無論我們多麼優秀,和幾十個學生比起來,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個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學生常常會認為老師無所不知,但是孩子們現在接觸的事情我們卻不見得理解,不見得會。比如孩子們跳皮筋跳得特別棒,但是我就不會。於是在孩子們跳的時候,偶爾我也會虛心地向他們求教,興致高的時候,還會上去笨手笨腳地跳幾下。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慷慨激昂的來幾句演講,聲情並茂地來一段朗誦,不經意間很專業地評一下當天的動畫片,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老師還有這麼一手!學生對你的好感馬上激增。總之,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二、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説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其實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我的業餘愛好是偶爾跳跳舞,很奇怪,在我心情鬱悶的時候,我會在舞曲中淨化心靈,所以在跳舞的時候我總會不説話,讓情緒靜靜地宣泄,幾曲舞跳下來,總覺得快樂已在我心中。一個有情趣的老師,他的生命質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學生的親近。誰也不願意與一個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諧地溝通。誰也不願意與一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去溝通。

三、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為,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葉瀾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

教師從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出發,發現分析其中的問題,並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來探索改進教育教學的途徑。這是充分發揮了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和自主改革教學的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反思強調以問題為中心,着眼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因此,教師應該帶着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由於教師是帶着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其中的新一百條建議都比較有其獨特的內涵,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lqlx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