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十篇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十篇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

拜讀了朱永新老師所著的《致教師》,這是一本到目前為止對我作為一個教師來説收效最快、影響最大的精神食糧。書裏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對學生一視同仁?反問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時,相信部分教師會心虛不能肯定回答。其實在每個班級裏,總有些孩子招人喜愛,有些孩子乖巧聽話,還有些孩子不愛説話、相對愚鈍,特別是那些老是惹麻煩的孩子,很難讓人喜歡。儘管教師們都同意應該一視同仁,但在不知不覺中還是表現出不一致。而朱老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只要你相信孩子,孩子就會自信,孩子的不同,不能夠成為我們厚此薄彼的理由”。是啊,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有不同的態度,往往是因為我們給孩子貼上了不同的標籤。外貌美麗、乖巧聽話、聰明能幹、沉默寡言、頑皮淘氣等等詞語,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標籤。一旦貼上了就像“牛皮癬”一樣難以卸下。這種先入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響教師的態度。雖然家庭造成了孩子的千差萬別,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作為教師,要給孩子自由,給他時間,給他空間。同時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及時鼓勵表揚,也許他們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所以,教師們都應該記住:只有你不放棄,孩子才不會自棄。只要你還相信,孩子就會自信。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十篇

我覺得,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任何一個教育家都不可能離開前代人的教育財富。事實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論上的支柱和共鳴,現在不少教師找不到感覺,找不着“北”。作為一個教師,你跟

其他專家不一樣,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師當作百科全書。在他們眼裏,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師應該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其次,理想教師還應該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教師需要有一顆非常年輕的心,才能與他們溝通,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愛。

總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一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理想,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這些理想化為前進的動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學的軌道,才能使教育在中華大地上結出更加文明燦爛的碩果。它也將時刻警醒着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羣新時代的“理想學生”,教育的未來充滿陽光。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2

今天讀了朱永新老師著的《致教師》一書,很有啟發。這本書全部都是別人向朱老師的來信的提問以及朱老師對每一位的提問老師的回答,通過朱老師深入全面地思考,給提問者,也是給所有走進這本書的讀者高屋建領地坦誠解答。沒有抽象深奧的名詞術語,沒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論,讀這本書就像在聽故事,就像在同筆者對面相互聊天談心,又總能獲得許多思想的哲學的享受,讓我又重新對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在這裏我就簡單説一下。

我們之前“差生”之稱謂是落後的教育理念的表現,是典型的“應試教育”思想的產物。在這種教育觀念支配下,教育者對這類學生的情感是貶斥厭惡的,其評價標準是簡單孤立的“一元論”、“唯分數論”。在這種教育觀念支配下,教育者對“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採取放棄的態度:課上不提問,課下不關心,甚至連作業批改也睜隻眼閉隻眼,不做作業不督促,作業幫得潦草就不分對錯地打個大紅叉或大筆一揮道“太馬虎!”在這種態度下,“差生”則越來越“差”,厭學棄學情緒隨之產生,教師不僅不挽留,甚至有“掃地出門”、甩包袱給社會的念頭。在這種觀念支配下,大量學生綴學。雖然國家有關部門採取了一些措施,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學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別是農村學校。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也是困繞眾多教師的一個大問題,經過自己閲讀了《致教師》一書後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要在教室裏建立起一個孩子們相互之間彼此信任、彼此關愛的温暖場域,不要一直支勸這個孩子與其他孩子進一步走近,而是讓孩子間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這個時候,甚至要更多去發揮孩子們的力量,讓其他孩子懂得這個孩子,從而主動諒解、積極關愛這個孩子。

其次,作為教師,應該走進孩子的家庭,通過家訪瞭解這個孩子,瞭解他的母親和父親對他的影響,儘可能地幫助他建立起積極的親子關係。當老師本身給予孩子特別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移情,這份來自老師的受,也會在相當程度上彌補孩子對父愛母愛的渴求。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一類孩子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兩天就能改變他們,不要期待一次兩次談話就能讓他們蜕變,不要期待一件兩件事就能讓他們新生。足夠的耐心,加上足夠的受,才能讓一顆凍僵的心靈逐漸被滋潤,逐漸被温暖。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3

新教育強調"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願望與計劃。

他告訴我們,教育既要滿足學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與被愛的需要等,更要促進學生萌發高層次的需要,如愛他人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認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成長",能夠讓每個受教育者獲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豐富的情感。

在他眼裏,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與“完整”,成為新教育最為飽滿的兩枚理想種子。因為它們的存在,教師掙脱一切“標籤”“臉譜”與“定型”,悄然還原成真實的生命,真實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個幸福教育的人呢?

1、要對教育生涯充滿理想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動態的追求,反映了人的當下的一種心態。而教師的幸福又是什麼?教師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頭,手中有事做,身邊有親友,家中有積蓄。如果僅僅把教師當做一種職業,那麼在當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種讓人感到輕鬆愉悦幸福的職業。

如果沒有理想,任何一種職業都會是無趣的,更何況是教育。教育不能沒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註定精彩紛呈。教師職業畢竟比其他職業有更多憧憬,因為我們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也許我們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説得那樣有詩意,但是當我們想到,我們的工作會在不久的將來起作用,就能使我們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參天大樹時,常常想到曾經它們和所有的樹都一樣,曾經都是株幼苗,在經歷了百年、千年後,依然挺立於世,讓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廕,讓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同每一位詩人那樣,都是因為有夢有理想,有夢有理想的教師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也就沒有了意義。”在中國教育的現實中,教師的忙與苦是勿庸置疑。教師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還有教育活動中的突發事故太多,問題學生層出不窮。

只有當你理解了記憶的方法與過程,才不會為學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氣了,你也就不苦了;當你理解人的能力差異和發展差異,理解了所謂“差生”的形成過程時,就不會為“差生”的存在而生氣了,你也就不累了;當你理解了少兒多動症時,就不會把學生的動當作對上課的反抗,也不會簡單地對自己教學能力的產生否定,你也就幸福並快樂着。恨鐵不成鋼,這個恨是不理性的愛,因為教師沒有掌握鐵如何成鋼的規律;從專家型教師身上可以看到,他們面對教育教學事故時,是那麼的自信與從容,是那麼的駕輕就熟。這是因為他們見多了,把握了規律,從而讓事故變成了故事。

2、 要有自己的特性

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的給自己提出追求目標,同時又要有激情,要善於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今天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教學個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主張。老師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個性和業務方面的獨到優勢,在夯實自己教學能力的基礎的同時,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個性,要求老師對於自身要有清晰的認識,並善於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在學校環境和個人條件之間尋求平衡。當今教育,教師最缺少的就是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導致培養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創新能力和獨特氣質。教學個性本身就意味着創造力。

3、 要對學生一視同仁

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才能、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家庭經濟情況等等存在着客觀差別,但每個人的尊嚴和權利都是絕對相等的。作為老師要有一顆平等之心,對學生必須“一視同仁”,公正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全體學生得到發展。

一個老師通常要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學生性格有好有壞,成績有優有劣,能夠關注每一個學生,並愛護每個學生,是這一類老師所具備的能力。把學生當學生看,把人當人看,不惟成績論素質,不惟喜好論好惡,不惟家境論高低。有人説,關注每一個學生,就是要做到關注成績最差的學生。我想補充一句,關注每一個學生,也要做到關注你最討厭的學生。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這讓我想起了“皮格馬利翁”效應 :當教師受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這些資質平平卻被實驗者認為是“未來的花朵”的學生抱有期望,而且也會有意無意地通過各種態度、表情與行動方式將這種暗含的期待微妙地傳遞給他們,其中包括更多的提問、輔導等。當這些學生獲得期望的信息後,也會產生鼓勵的效應,更加努力地學習。長此以往,不僅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近了,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和對老師的感激與回報也會逐步提高。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4

談到教師,人們經常會説教師這個工作好,輕鬆、待遇也高;朋友們説,教師是個光輝的職業,你可別誤人子弟;家人們説做老師脾氣要好,你這脾氣要改改了;俗話説:“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很多時候,大家對我們職業的評價都是多餘神聖化。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頭上,瞬間讓自己覺得亞歷山大。

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後,前言就顛覆了以前對教師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裏,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裏呢?朱先生説,它在創造中,在服務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為創造、服務、研究與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個普通的時刻,都會煥發不一樣的光彩,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我們都能與幸福相伴。他這樣説“職業”: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與智慧發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職業。教師面對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靈。他們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性。他這樣説“信仰”:信仰造就的樂觀,是生命中的太陽,任何境況下的人生都會因此温暖明亮,並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這樣説“理想”:當理想遭遇現實,總會有碰撞,總會有較量,否則,理想如何能夠稱之為理想?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烏托邦。他説“教師的專業成長”,將以閲讀為基礎的“專業引領模式”,以寫作為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與“以同伴互動為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喻之為教師成長之“吉祥三寶”。他説,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生命的敍事,在時光中創造那個更好的自己。時間抓起來是黃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還記得自己剛站走上教育崗位時的手忙腳亂和經歷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這一切我都經歷了,堅持了下來。迄今為止,我在教育這個崗位上風斗了20xx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當初教學的熱情的熱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歡我的課,因為課堂上的我比較幽默,親切。仍然充滿朱永新先生在書中談到的教師的幸福從哪裏來,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來源: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與自己的關係。我的幸福感大多是來自教育,來源於特殊的學生。而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有不同的態度,往往是因為我們給孩子貼上了不同的標籤。外貌美麗、乖巧聽話、聰明能幹、沉默寡言、頑皮淘氣等等詞語,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標籤。一旦貼上了就像“牛皮癬”一樣難以卸下。這種先入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響教師的態度。但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作為教師,要給孩子自由,給他時間,給他空間。同時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及時鼓勵表揚,也許他們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所以當一個特別調皮不聽話的孩子,在你的課堂上認認真真,積極參與可課堂活動時,內心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5

親愛的劉老師:

別人都説: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而我覺得,你更像我的大姐姐,因為每當我做錯事情時,你都會嚴厲的批評我,不會讓我將錯就錯。

當我走進六一班教室時,你微笑地看着我,這讓我緊張的內心得到了安慰,你總是微笑地對待別人,不會像別的老師那樣,每當我犯錯了之後,你總會提醒一下我,希望我不會再犯這個錯誤了。記得有一次,那次好像是我和某一位同學吵架,告到你那裏,那位同學便撒謊説我先罵他,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的,當時,你似乎忙着整理課件,所以沒有認真聽,誤會了我,回去之後我哭了好久,可是當我看到一本書時,我知道了你的意思。你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要有寬闊的胸懷,不能因為一件小事而斤斤計較。

花兒以它馥郁的花香回報大地,而我只有用學習回報你。

祝你: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工作順利!

__

20__年__月__日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6

作為教師,我們怎樣尋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師告訴我們,要尋找真正意義上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英雄”教師作為原型。就像李鎮西老師的人生榜樣、職業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們先從讀優秀教師的作品開始。朱老師在《致教師》中特別提到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雷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尼爾的《夏山學校》、蘇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學校》等作品。尋找生命的原型,傾聽內心聲音的引導,更加從容的在這條道路上堅定地做好老師!朱老師在作品中的家國情懷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師每天面對的不一樣的學生,或外貌美麗、或乖巧聽話、或聰明能幹、或長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實這些詞彙都是我們給孩子們貼的標籤。對於受教育者來説,人人平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實驗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使者。朱老師告訴我們“作為教師,一定要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着與生俱來的力量,知識有待於教育來發掘和喚醒。”“只要老師不放棄,孩子才不會自棄。協助無力的孩子挖掘潛力,協助迷失的孩子發現自我,正是教育的價值,也是教師的意義。”

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朱老師通過《致教師》告訴我們: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懷、眼界、努力、思考、學習決定未來,説大一點就是決定未來的教育,決定未來的孩子。他真誠地期望,教師學會關注窗外的世界,關注教科書以外的東西,關注正在劇烈變化的社會,關注國家的'大事情,為培養祖國的脊樑而奮鬥。

最後,我想引用朱老師的一句話作為這篇隨筆的結束:“我想,幸福是人類的永恆追尋,對教師而言也不例外。為了幸福,我們樂於做教師。作為教師,我們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緣由。”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7

蘋果老師:

“時間都去哪了……..”是呀,六年國小生活彷彿在彈指一揮間蒸發了。

臨近畢業,內心充滿了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幅幅畫面也不禁浮現在眼前。

您是温柔的。還記得,您帶着我們一起去圖書館買書,告訴我們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還記得,您帶着我們一起吃冰糖葫蘆,那甜而不膩的味道令我難忘;還記得,您讓我們在畢業之際互相贈送植物,珍藏友誼……

那一幅幅畫面早在我的記憶中編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花環,永遠掛在我的心間。而最令我難忘的,是您那嚴格的一面,因為這種愛更深沉。

您是嚴厲的。五年級期末,領成績報告單那天,因為作文的失誤,我的語文成績又像漏了氣的氣球,一路往下跌。您當着全班的面,毫不客氣地批評我,那憤怒的神情,帶着火藥味的話語,促使我的眼睛蒙上了一層“淚簾”,因為傷心,也因為愧疚,淚水竟越匯越多,止也止不住。

“待會留下來!”您冷冷地拋下一句話。同學們都離開了,您讓我搬着凳子坐身邊,我的頭似乎壓上了千斤頂,沉重的抬不起。不經意間,我睃了您一眼。您的神情温和了許多,眉毛像漣漪一般舒展開來,不過,目光仍然嚴肅地盯着我的作文。

“文成於思,你的作文失去了思考,就像人失去了生命一樣……”您認真地給我講解。

後悔,傷心,失落……我的心中如打翻的五味瓶,一切的情緒都變成了一腔熱淚。

見我哭得如此傷心,您從包中抽出幾張餐巾紙,伸出手為我擦拭,那紙輕柔地觸摸到我的皮膚,然後滑過我的臉,您手上的氣息在我的臉上縈繞,比春風更和煦,比陽光更温暖……臉上的淚痕消失了,心中的淚水也灰飛煙滅,整個世界頓時春暖花開。

那是的您,似乎從一名嚴師變成了一位慈母,當時我便下定決心,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文成於思”這句話也牢牢地刻在我的腦海中。

您是睿智的。您嗜書如命,覺得一日不讀書便食而無味、生活無趣、面目可憎。所以,您有廣博的知識,您更有廣博的胸懷。“來,那幾本書,暑假中好好閲讀。”您從書櫃中取出幾本書,塞入我的懷中,沉甸甸的,在我看來,那不僅僅是幾本普通的書,而是一份鼓勵,一份信任,更是一份期望……

畢業在即,回首往事,令人感動的畫面,數不勝數。

對您的感情我無以回報,我想説,如果把您比作河蚌,那我便是蚌殼裏的沙粒,您用愛來舔她,磨她,洗她……天長日久,沙粒變成了顆顆珍珠,光彩熠熠。

我相信,將來我一定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會讓自己變成一顆令你驕傲地珍珠,然後再回母校看您!

一日為師,終身為母,蘋果老師,願您笑口常開!

此致

敬禮

您的小妞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8

學習朱老師《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導的新教育並作思考判斷,愈發增強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理想課堂第一重境界為:落實有效教育框架,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朱永新認為:這成為新教育人進行課堂框架研究的起點。“我們希望這個框架,可以成為我們理解課堂的一個工具。”朱永新還認為:這個框架分為教學目標、預習作業、個體學生學習清單和教學板塊。“預習”被朱永新稱為這個框架的一大特色,“預習是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不應只是為課堂教學做一些準備工作,而應儘可能地針對所有教學目標,是真正的自主學習。”這就重新確立“教為學服務,讓學生的學習成為課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富有成效。

理想課堂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朱永新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為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視為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祕,以及發現這種奧祕的方法和過程。朱永新認為:優秀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重現這一神奇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核心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

理想課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朱永新認為,理想課堂不會停留於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而要展開三重對話:人與知識的對話、人與他者的對話、人與自己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説,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師生生命的復活”。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9

為什麼我的班級成績這麼差?為什麼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我究竟該以什麼態度面對學生?我究竟該做一名什麼樣的老師?這些問題,在我成為教師這兩年常常困擾着我。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時而能將我浮躁的心情撫平,吳老師的諄諄話語,他娓娓道來的人生經歷,雖未能完全解惑,卻也為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

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首先,我應當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態。學生是作為人生存於世上,他們有情感,他們有生活,他們不是製造成績的機器。

在追逐成績的道路上,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生活。他們有的家庭並不完滿,他們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們有的來自外地,沒有朋友玩伴……尤其,我還是一名國中老師,我所面對的孩子正處於身心急速發展變化的階段。我想,偶爾閒暇時,和學生們聊聊生活,將課堂教學與他們的生活相連,正如書中所述的那個涉及“離婚”的案例一樣。“心裏裝着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温暖,我想,這是教育的基點。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情感。我常常對學生的行為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們不成熟。讀着這本書,自己的想法變得有些可笑,他們本身就是孩子啊。我着急地希望學生們快點長大,讓我“省心”一些,卻從未發現吳老師筆下孩子們的天真活潑。他們願意表達,他們有很多奇思妙想,他們有時沒心沒肺,有時也脆弱膽怯,他們不是大人,但也有尊嚴。我該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應該常常提醒自己,他們是孩子。慢一點成長也無妨,“揠苗助長”從來不可取。我是引導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對話,尊重學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式。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總有其自己的學習狀態,他們是個體不是整體。面對整個班級上課的我,常常會忽略這個事實。每一個孩子學習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來,看每個學生課堂的表情,聽他們的討論與回答,課下詢問他們的聽課感受,此外,訓練自己的語言,讓我的每一句話精練且通俗易懂,這應當都是我需要學習做到的。

“教育教學是‘慢’的藝術”,吳非老師如是説。我想,我應當慢下來,認真細緻地面對學生,走進他們,用心地關心愛護他們,在“慢”中,幫助孩子們穩健快樂地成長。

讀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0

讀朱永新老師的作品《致教師》,我收穫頗豐,這本書中對教師職業的熱情和對教師現實問題的解決之道的深刻敍述都讓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語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這門功課實屬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師給廣大教師們的一封封回信卻讓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盞閃閃動人的思想明燈,為身處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內的一線教師們指引出正確的航向。

作為一名普通的國小教師,我深知教育這件事的任重道遠,而國小教育尤其如此。面對那些渴求知識的願望,異想天開的童心,調皮難訓的行為,薄如蟬翼的自尊,已經是成年人的我們如果不是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這也正如書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擁有一顆童心。只有把握住國小教育的規律和脈搏,才能將其中的困難一個個全部解決。

朱永新老師説:“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這個觀點我十分贊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關於音樂,繪畫和舞蹈等天賦的漸漸湮滅,不只是客觀的教學條件的落後,更重要的也是教師主觀的打壓和扼殺,對藝術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問題十分嚴重。

教師存在的意義是作為學生精神的啟迪和學識的傳授,就如同一支能夠點燃學生無限潛力和熱情的催化劑,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主觀地用催化劑改變被催化對象的本來性質,否則的話,催化的結果就是失敗,而放在教育中,這種失敗的結果卻是學生命運的從此留有陰影。

道理雖然如此簡單,但是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的初衷我們似乎已經忘卻,教育的夢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漸變成一個矯情的詞彙,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師把自己放的過高,以至於支配和指揮學生的心態明顯,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師説:“先生首先是學生”,説的不僅是知識和學問的金無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無完人。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對於國小生同樣適用,所謂教學,本就是教育和學習的雙重動作,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該謙虛為上,積極進行不斷的學習,學習我們未知的知識,學習孩子們天真的理想,也學習孩子們純粹的樂觀,只有通過這樣的相互學習,與之相對的教育水平才會有所提高,教師自身的人生也會變得精彩絕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jz6g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