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10月,得知日理萬機的常生龍老師又出了新著《給教師的5把鑰匙》,書名已經足夠吸引了我,當我非常榮幸地收到常老師的親筆簽名贈書時,更是愛不釋手!一個學期的忙碌總沒有時間讓我靜下心來仔細閲讀,但常常被我拿在身邊做為向學生展示閲讀的重要性時的樣書。所以,看到有些皺痕的封面,甚是愧疚。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寒假,靜下心來閲讀,一邊讀,一邊用筆圈圈畫畫。那認真的樣子,不但讓自己收穫了許多,還影響了在家窩着的"懶"孩子——她也不動聲色地捧起書本來了!

"5把鑰匙",把把有魔力,只要你將"它們"拿在手上,定能開啟你想打開的每一扇大門。為何我對第四把鑰匙中《反饋的重要性》更加青睞呢?請允許我先分享一個生活中的小片段。

和老鄉一起吃飯,老鄉請客,點了很多菜。酒足飯飽後,大家都一個勁地誇讚主人:"今天的菜點得太多了!太豐盛了!"主人聽到誇讚,自然喜上眉梢,和大家謙虛、客氣着。我説:"你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有辣的,不辣的,老人吃的,小孩吃的,色香味俱全了!"主人聽我説完,非常認同地説:"嗯,你説到我的心裏去了,我點菜時,的確是從這些方面考慮的。"主人反過來對我評價的認可,馬上讓我想到了常老師書中的這篇《反饋的重要性》,閲讀教師的專業書籍,也能讓我在生活中更有見地,實在是太妙了!

先讓我們再次重温常老師在文中舉的心理學家赫洛克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吧:他把被試者分成四個等組,讓他們在四種不同誘因的情況下完成任務。第一組為激勵組,每次工作後被鼓勵和表揚;第二組為受訓組,每次工作後都被嚴加批評和訓斥;第三組為被忽視組,每次工作後都沒有人收到任何評價,只讓其靜靜地聽另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第四組為控制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且每次工作後也收不到任何評價。結果怎樣呢?成績最差的是控制組,激勵組和受訓組的成績明顯優於被忽略組,而激勵組的成績不斷上升,學習積極性高於受訓組。

這個實驗非常清晰地告訴了我們,反饋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着多麼重要的作用!

我們是不是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完一個單元,全班進行單元知識檢測。上午剛檢測完,下午就會有學生問你:"老師,什麼時候評講試卷?老師,我打了多少分?"如果你因為別的事情耽擱了,第二天還沒把試卷批改出來,你在跟學生解釋的時候,是不是收到了學生失望的眼神?還有,學生在回答完問題時,他並沒有馬上坐下,而是在期待着你對他回答的答案做出反饋和評價。以上種種表象,都説明每一個人非常在乎自己的表現,對反饋和評價充滿期待,中肯的評價是他對學習再次產生動機的推動力。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理解學生的迫切心情了,就會耐心地告訴學生:"不急,下午還改不出試卷,明天就會有結果了!"而不是不耐煩或不置可否地迴應學生;我們也會克服重重困難,即使把試卷帶回家,熬夜也願意,一心只想把試卷早點批改完,不要讓學生期盼太久。這樣的老師,一定是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教,這門功課學生一定學得好,有興趣學。

常老師在文中告訴我們,描述性的反饋比分數更能激勵學生。我對這個觀點的感觸更為深刻。

每每在聽老師上公開課時,我們常常會單一地從老師的課堂反饋和評價語就大致可以對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教學水平做出初步的判斷。有的老師在學生髮言後除了對學生説"你太棒了回答得真好表揚你"之類的籠統、模糊性的反饋評價外,再沒有別的實質性反饋評價語了。而有的老師卻會在課堂上善於傾聽和善於挖掘學生的閃光點,智慧地用描述性語言對學生學習的狀況具體地給予反饋評價或指出改進的方向。如評價學生朗讀時用"你體會到了作者心中的悲傷"來代替"你讀出了作者的感情";評價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用"你找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來代替"你概括得很全面";評價學生表演動作詞"踮起腳尖"用"你讓自己有點站不穩並伸長脖子來表現‘踮’的動作,非常形象"代替"你演得真好"……常老師在文中説的"你的解釋説明你已經掌握了主要觀點。我要提醒你一點,想想第三句話,看看能否用更好的表述來支持你的論點"比"你回答得不錯"要具體得多,學生獲得的有效信息更清晰更有指導性了。

我們在批閲學生的作業時,一個簡單的分數對學生留下的印象和發揮的作用雖然比不做任何反饋要強得多,但是,如果老師在批閲的過程中,更加用心一點地關注學生的作業,多用一個符號向學生傳遞你對他作業的稱讚;或多寫一兩個字告訴學生你對他的期望……學生得到的激勵、產生的效果又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反饋,及時的反饋,用描述性語言進行實質性反饋,不管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在教學中,都發揮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謝謝常老師!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常生龍實為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局長,同時,其廣博學識、鑽研精神又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特級教師的不懈追求,他孜孜以求、神遊書海、與智者對話、和實踐結合,繼出版《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之後,又以提攜後學之誠為我們呈現了這本《給教師的5把鑰匙》,我想,這本書一定會引領教師們打開教育之門,給還在教育之路上躑躅迷茫的教師們以温馨地指引。登講台的迷茫到成為學校的元老,常局為站穩三尺講台付出了非凡的努力,他訂閲學科教育雜誌、主動向專家請教、與學生平等交流、自費參加大型教學研討會,終於達到了一覽眾山小的卓然境界。他的學識、他的激情、他對於教育的熱愛讓我感動不已。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歲月更迭、職務改變,但常局仍將閲讀和寫作作為每天必要的生活方式,向心中最好的自己進發。他懷着對教育的深深熱愛,將對教育的思考化為文字的利刃,刺破我們懶惰、麻木的心靈,讓我們在娛樂至死、功利至上的社會潮流中隱隱作痛。他對教育的愛、對教育的思考、對教師的期許都從這本中悠然而出,穿越遙遠的時空,如一朵朵潔白的浪花唱起歡快的歌聲。第一把鑰匙——拔高一層看教育。拔高一層很不容易,人容易迷茫在身邊的事務中,如陀螺一般周而復始地旋轉,很少能真正停下來審視自己的目標、路徑是否正確。

面對每天的工作,教師們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上課評課、批改評價、培訓學習、應付檢查,哪還有精力抽身跳上高一層台階來看一看呢?其實,拔高一層看教育,我們才能豁然開朗,才知道我們在迷宮裏走的路是否正確,從哪裏走才有出路。我以為作者在這裏主要告訴我們教育決不能循規蹈矩,要有非凡的遠見。比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為了解決好有限時間和無限知識的矛盾,將學生未來必備的成長素養篩選出來,減少學生學習實踐的彎路,讓學生更好地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比如常局提出面向未來應具備三種能力,即:閲讀能力、搜索能力、辨別真偽能力。我以為閲讀、搜索、辨別其實都是一種選擇能力,在未來瞬息萬變的社會,只有學會更有效地選擇才能真正地面對未來。比如,在《關注教育長遠效益》一文中,作者警醒地看到,中美教育之差別在於關注當下和放遠長遠的差異,中美基礎教育的差異在於效率和效益的差異。其中作者引用了一段話:美國國小是知識的吝嗇鬼,嚴格限制孩子得到的知識的數量,中國的國小教育是一個貪婪鬼,把知識當成了免費的黃金珠寶。這個比喻説得十分形象,我們不就是這樣嗎?每天從早到晚,從工作日到休息日讓孩子沉浸在知識之中,不讓孩子有喘息的機會,且不説兜售的那些知識將來有無價值,我們考慮過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嗎?向孩子兜售知識的結果只能是孩子消化不良和極度厭食。作者在《未來教育發展的六大趨向》裏指出,教育需要關注個別化教育、倫理型教師、數字化技術、全民性閲讀、社會化融合、體驗式校園等六大趨向,讓我們從層層的教育迷霧中看清未來,進而把握未來教育的方向。

第二把鑰匙——千方百計提升自己。"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武裝到牙齒,教師才有能力應對教育的各種複雜狀況,才能真正實現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千方百計"這個詞用得好,這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行動,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時間、空間、人員,吸收借鑑他人經驗,持之以恆地堅持進行自我修煉。為什麼要提升呢?我想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當下知識更新速度過快,教育理論和技術層出不窮,不提升就會被時代拋棄;二是教師作為職業還不夠專業化,整體隊伍需要提升專業品質方能贏得社會廣泛認可,贏得職業尊嚴;三是提升自己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好學生,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教師只有在道德、能力、學識、修養等多方面提升才能更好地走進學生心靈,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回想自己的從教之路,我也曾懵懂過、迷茫過,也曾灰心過、失望過,在鄉村工作的近20年裏,我沒有放棄對自己夢想的渴求,對教育真諦地探尋,如飢似渴地閲讀教育專業書刊,瞭解教育的最新動態,常常在書刊裏找到奇珍異寶,那些理論和方法一直給我以前衞的指引,當時,我是學校訂閲刊物最多的,也是最願意看教育刊物的。我也常常將自己的心得感悟寫出來,向報刊進行投稿,用以檢驗自己的文字和思想水平。可以説讀書和寫作促進了我的成長,成為我成長的雙翼。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是促進教師思考的良好時機,在教研活動中,要積極上課、認真聽課、精心評課。上公開課可以全面展示教學能力,教研員和同行的點評可以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精心評課更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以及與同行溝通的能力。我利用業餘的時間自修了大專、本科,並順利考上了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應該説是平時的不懈努力成全了我。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有做最好的自己的決心,要在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專心致志地發展自己的愛好,打造自己的特長,讓自己的教育人生更有色彩。記得在村小工作時,業餘時間喜歡進行詩歌創作,學校領導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有一段時間自己就沉寂了,詩情也沒有了,但是後來,自己覺得很不爽,人是不能失去自己的特質的,沒有了特質就陷入了平庸。後來,我堅持寫詩,在論壇裏與許多教師進行交流,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又培養了自己的愛好。所以,你喜歡做什麼就一定要將之做好,發展好了就是與眾不同的資本,也就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自己的心情更加快樂起來。

第三把鑰匙——有一顆學生的心。學生的心亦即童心、赤子之心。經過歲月的打磨和生活的`洗禮,仍然保有一顆學生之心是非常難得的,因為我們已經被成人社會的染缸浸潤得沒有了本色,學會了功利地看待身邊的事物,有時是那麼麻木不仁,有時又那麼抱有成見,成人和兒童之間就形成了一道人為的鴻溝,所以成人需要回歸,而不是期望兒童儘快地成為成人。蒙台梭利認為,兒童有一顆有吸收力的心靈,他們不需要成人更多的訓誡,恰恰是成人的一些行為阻礙了學生的成長。所以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時刻保持警惕,要常常思考,是不是容易以權威自尊,是不是忽略了學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經驗和內心情感。教師要培養自己的學生之心,做到遇事換位思考,從學生的眼光看一看,從學生的角度想一想,這樣才能讓教育寓於無形,成為自然。常局以及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都對此有清醒地認識,他們都深切地看到,如果把教育看成是服務,那麼學生就是需求方,只有從需求方的角度來研究施教策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常局長在書中提到了妞妞學琴的故事,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學琴的往事,在國小三年級時,兒子跟一位男老師學電子琴,最初孩子是很有興趣的,可學了一段時間後,孩子就不願意去了,每次去都哭,孩子認為老師總笑話他,所以才對學琴有了牴觸,而老師卻不知道這個原因。五年級下學期,孩子又嚷嚷着想學琴了,於是把他送去鋼琴班,這次孩子可開心了,每天回來不用督促就開始練琴,漸漸地就會彈一些流行曲子了,兒子很開心,這位老師對孩子很和藹,教學很寬鬆,練不會下次可以繼續學,有病可以不去,還不用考級,孩子學起來沒有多大壓力,所以就願意學了。從這兩位老師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了解學生有多麼重要。

第四把鑰匙——遵循學習的規律。學習是由經驗引起的行為、能力、心理持續變化的過程,也是學習者思維、情感、意志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獲得了成長。首先,學習究其內在是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是學習者與學習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學習者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更是學習者與自身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既然是以學習者為主體,那麼學習者必須首先了解自己的元認知,何謂元認知,元認知即認知的認知,其實元認知就是學習者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反思,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樹立元認知意識,幫助學生客觀評價自身,有針對性調整學習策略。其次,動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個學習者沒有學習動機,那麼外在的刺激是不會起多大作用的。常局指出影響內在學習動機的產生需要三個要素:目標的主觀價值、對效能的預期、學習的環境。這提醒教師要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習意義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多獲得成功的體驗,構建愉悦輕鬆的學習環境,密切關注學生學習的反饋。第三,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學習的前後階段不是單獨割裂的,前經驗、前理解對知識的掌握至關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期望學生一教就會、一做就對,而要承認新手和專家的差異,要給學生理解和熟悉的時間,要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給學生布置恰當的學習任務,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從新手走向精熟。

第五把鑰匙——保持積極的心態。教師是一個比較辛苦的職業,上要面對領導的檢查考核,下要面對學生的調皮頑劣,還要與同事進行競爭合作,要承擔兒女、妻子或丈夫等多種角色,責任重大。在教育內部,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不能客觀地評價自身職業的意義,缺乏對職業的認同;在教育外部,面對光怪陸離、物慾橫流的.社會,教師容易缺乏職業自尊和安全感。據調查,中國小教師中人際敏感傾向、敵對傾向、恐怖傾向的佔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教師的心理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常局認為要保持積極的心態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設一個富足的精神家園。在一些外部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教師如果能向內尋求,提升修養,就能很好地解決面臨的心理問題。一是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什麼場合做什麼事情。二是要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失敗,學會悦納自己。三是要學會創造調動積極情緒,讓積極情緒成為我們雕琢美好生活的動力。四是要自覺走在成長的路上。正如常局一樣,要將閲讀和寫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不斷積累,讀寫結合,感受成長帶來的快樂。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寒假期間,我細細拜讀了《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這本書是由日本著名的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教授撰寫的。書中記錄了作者所觀察、記錄的教師們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實踐的挑戰,提示了創造“學習共同體”教學的要點。讀了這本書,我更加明確了我的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思想。

首先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思維常常由疑問開始。課堂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和過程。同樣問題,由教師提還是由學生自己提?絕不一樣,往往是學生提比教師提效果好。其次讓學生自已解決問題。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關鍵還在於提出問題後,引導學生自已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動口、動眼、動腦、動手,教師適時設疑激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積極狀態。

學生為主體,不是不要老師的“主導”作用。一般説來,教師的認識先於學生、高於學生。而學生心理特點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識有限,自學是有困難的。因此,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擺正教與學的關係。教和學是矛盾關係。對學生來説,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教師要為學生服務。要擺正教與學的關係,首先做到尊重學生。教師要放下“師”架子,視已為普通一員置身於“主體”之中。教師還要具有科學的態度,從實際出發,按着學生認知規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照顧好後進生,課堂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學中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教師聽和學生之間交流的三向結構;再次做到環境寬鬆。教師在課堂上要交換角色,使學生產生平和心理,從而形成一個無拘無束、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最佳氛圍。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仔細閲讀鍾啟泉教授和陳靜博士共同翻譯的日本教育家佐藤學編著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你就會梳理出三個關鍵詞:尊重、傾聽和合作。

尊重、傾聽和合作是教學的基點、改革的核心,成功的保證。在佐藤教授列舉的成百上千個教學案例中,都清晰地印證了這些觀點的正確和有效。在山崎老師的課上,我們聽不到一句責備、訓斥和命令式的話語,感受到的滿是肯定、鼓勵和欣賞,滿是充分尊重每一個兒童的思考和情感,滿是不折不扣接納每一個兒童的專心態度。在濱野老師的課上,可以看到由傾聽所造就的閲讀中的精彩鏈接,不管是哪個層次學生的發言,不管發言水平的高低,他都會真誠用心地傾聽,絕不拘泥於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而冷淡稚嫩的表達,因為完整地接納每一個兒童的想法,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才能產生出多樣閲讀的豐富串聯,才能獲得語文學習的無限精彩。在菅野老師的課上,我們會充分感受到合作學習所帶來的活力、智慧和新意,你會看到平時不善交往的學生,也能成為舞台的主演,情緒平穩地參與討論,活躍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看法。

在譯後記中,鍾啟泉教授歸納了佐藤學教授的兩個重要觀點:第一,教學的基點是尊重和信賴每一位兒童。佐藤學教授指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賴是相信他們的學習能力,相信他們能夠進行學習的選擇,能夠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學習的成功,而對每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則體現在:教師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雖然他們的學習經驗背景大相徑庭,但是他們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合作,超越原有的學習經驗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第二,從相互的傾聽走向和諧的交響。佐藤學教授指出:“傾聽”代表了對對方觀點的關注、同情、同感與共鳴,而這也會在對方心中產生一種信任感和依賴感,因此傾聽的關係拉近了兩人的距離。而且通過傾聽,一方能夠在另一方觀點的基礎上去思考,並形成了兩方面思維和經驗的連鎖,從而將學習和合作引向深入。佐藤學教授進而指出,在學生中培育互相傾聽關係的第一個要件就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出色的傾聽者、培育相互傾聽關係之外,別無他法。

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讓我們勇敢智慧地面對挑戰,擔當起時代賦予我們教育者的神聖使命。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讀了《有效教師》一書,我發現自己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實現了飛躍。

一、博大而熾熱的愛,在愛中不斷認識自我

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甦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巴特爾。愛是教育的源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有了愛才能夠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只有全身心地去愛孩子,愛教育,才能讓孩子真正的熱愛學習,熱愛生活,才能讓孩子發現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對於教師來説,愛是不可須臾或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才會傾盡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甚至生命獻給它所熱愛的事業和學生。名師魏書生,李鎮西,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學生獻上了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愛。這也是他們實現人生價值,人生追求的原動力。愛因斯坦説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教育尤其需要熱情,需要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博大而熾熱的愛,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師。古今中外的名師們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範的教育過程中站立起來的,都是在無私奉獻、無私的愛中不斷認識自我。我也要像他們一樣,把我全部的愛與熱情獻給我的學生,我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時刻警醒自我

書中的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一顆未泯的童心,他們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試問他們又怎麼不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又怎麼會不親其師信其道呢?

“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是魏書生老師總結的涵養性情的一條法則。有效教師給予我的啟示便是教師要以平穩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於營造親切、和諧的愉快的教育氣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激發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以名師們為榜樣,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將放下老師的架子走進學生當中去,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融入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當中去,讓那顆未泯的童心生根發芽。

三、在學習與反思中,不斷髮展自我

現代社會是需要終身學習的社會。教師更是需要不斷學習的職業。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説,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由於工作的限制,上班族們不能象學生那樣坐在課堂裏學習,而讀書就成了我們最有利的知識武器,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繫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信息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信息,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才能有所成就。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説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我們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通過書本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方便的學到新的東西,擴展新的思路。

陶行知先生説過:“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成為學生的源頭活水,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向書本、向實踐、向各種信息渠道學,引千道清泉、聚萬座富礦、集百家之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才能用自己淵博的學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興趣。成為學生的“活字典”和“百科書庫”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總之,做一個“有效的”教師,實施有效的教學,是所有教師應有的追求。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時刻警醒自我

對於教師來説,愛是不可須臾成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才會傾盡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甚至生命獻給他所熱愛的事業和學生。有效教師們都有一顆不泯的童心,他們總是保持着真誠、熱情、樂觀和積極,他們十分樂意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錢夢龍老師説:教師只有始懷着一顆"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發現學生的心。"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是魏書生老師總結的涵養性情的一條法則。這給予我的啟示便是教師要以平穩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於營造親切、和諧的愉快的教育氣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激發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以名師們為榜樣,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把"合作交流"作為營造新課堂氛圍和培養不憲政的重要目標。作為教師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開敞胸襟,樂於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賞、不自我封閉。與學生親密交往、平等對話、真誠交流,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埋誠相對,相互扶持。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身邊的長者、名師的指名和幫助,團結的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永遠大於個體。

豁然大度,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不"同行相輕"也同樣是一名有效教師應具備的條件。不斷的自我反思,不斷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三、立足本職,做好工作

愛崗敬業,加強師德修養。由於教師的職業,是育人、塑造心靈的事業,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通過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為人的道理,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為他們今後美滿人生鑄造堅實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關係。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關愛和關心。教師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給予關懷。因此,教師要學會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要設身處地為學生着想,體諒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難處與煩惱;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溝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要無怨無悔!對教學過程負責。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要堅持經常學習時事政治、專業理論等;要多聽課,虛心請教,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教學藝術;每上一節課,都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對學生未來負責。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又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一個環節出現缺陷就會影響其它環節,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成長。因此,教師要立足當今,放眼未來,以苦為樂,甘於寂寞,充當人梯,為家長負責,為學生負責,為社會負責,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千秋大業負責。對學困生負責。幫助學困生是教學工作的重任,因為一個班級裏面總存在學困生。對於學困生,教師在教學上、情感上應給予特殊的關顧,如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樹立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勇於擯棄舊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鋭地瞭解新思想,認真地研究新理論,主動地、迫切地學習新知識,開拓進取,更新觀念,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走親訪友,短途旅行,避暑納涼暑假裏的每一天就在歡歡喜喜、充充實實的高温天氣中悄然度過。眼看着假期一天天接近尾聲,心裏不由得暗生焦急之情《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還原封不動地放在原處。終於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忙不迭地翻看了這本書的第一頁,照本書説來,大概可以稱為最後通牒效應吧。

本以為心理學之類的書很枯燥,都是些抽象的專有名詞和概念,沒想到每篇文章正文前的經典實驗、故事及問題情境,喚起了我閲讀正文的興趣。看此書,就像在聽一位哲人娓娓道來,書中教育活動中的心理效應和規律闡釋得如此清晰明瞭,連我這種理解能力欠缺的人恍若也讀懂了其中的道理,受到了些許啟發。那些案例似曾相識,幾乎都發生在我們的教育活動中,而很多效應我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不過,冠之以頭腦風暴效應、南風效應、蝴蝶效應等專業名詞,我們的教育活動似乎也凸顯出它的深度和價值來了。

讀到書中真實的謊言一文,我不禁對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讓上了名單的後進生在8個月後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在心理學上,這種由他人的期望和熱愛使人們的行為發生與期望趨於一致的變化,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這種效應在教育中也屢見不鮮。

我班上有個姓馬的男孩子,年齡偏小,貪玩好動,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成績在班上差不多穩居倒數第一,孩子們嫌棄他,不願和他玩,常常喊他大笨蛋。為了糾正孩子們的錯誤想法,為了使馬同學重拾自信心,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些許進步,我努力讓馬同學感受到我對他的期望。一年級期末評語欄內,我這樣給他寫道:大凡後來有巨大成就的科學家,小時候大都是調皮又聰明的,不過他們後來都是把聰明仔細地用到學習上去了。新學期,老師相信聰明的你會越來越棒在課堂內外,相比其他孩子,我更關注馬同學。上課時,他偶爾會專心聽講,我立即表揚他:你們看馬同學眼睛炯炯有神,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哦做作業了,他偶爾字寫得比較工整,我馬上誇獎他:你稍一認真,字就寫得端端正正,真能幹儘管他差不多每次最後一個把課文背出,每次測試成績總在六、七十分間徘徊,可我仍然沒有放棄對他的期望,堅持指導他背好每一篇課文,訂正好每一樣作業,每一張試卷。也許我的不離不棄感動了馬同學,小傢伙在期末複習階段給我一張小紙條,上面寫着幾個歪歪扭扭的鉛筆字:周老師,您放心,我會努力的,我的目標是90分以上!多麼美好的願望,多麼要求上進的孩子!我的內心湧起一股暖流,摸着他的頭説:好孩子,老師相信你會成功的。果不其然,這孩子在期末考中取得了90。5的好成績,位居倒數第二,他那胖乎乎的小手興奮地拉着我的衣角説:周老師,我考到了。雖然馬同學目前仍然屬於班中的後進生,但對於他來説無疑是一次較大的進步。

我想:我們對孩子的期望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學生,學生一定能感受到這種期望,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優秀的,從而提高自信心,不斷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我們何不用一種發現的眼光,期望的心理,鼓勵和培養的態度和行動,用我們的智慧啟發每一個孩子,孩子身上一定會產生獨特的羅森塔爾效應。但願我們真實的謊言下,能創造出更多的神奇。

你喜歡他,他就喜歡你名為互悦機制的心理效應也很有教育價值。班級裏的你喜歡他,他就喜歡你表現在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的相互喜歡,我認為這種兩情相悦應建立在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的相互尊重、理解、寬容和信任之上,從而彼此產生好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班級和諧的氛圍。

班上有個學生姓金,是個活潑好動、調皮搗蛋的孩子,加上塊頭大,經常把同學弄哭。金同學的家長又常把過錯強加到別人孩子身上,既不承認孩子的錯,也不接受老師的建議,以為老師故意找家長的茬。這樣一直惹事生非的孩子,幾乎沒有孩子喜歡他,作為班主任的我也感到很惱火,要説喜歡談何容易。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置之不理肯定行不通。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金同學有一個顯著的優勢,就是飯量大,不挑食,每次就餐表現最好的就是他,也許這是唯一能樹立他良好形象的地方。因此,我推薦他擔任他們桌的桌長,孩子們也同意了。金同學工作非常熱情,尤其在我面前更加幹勁十足,吵架也罷,擔任桌長工作也好,無非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體現他個人的價值。

一次,他這桌的孩子把飯倒翻了,我趕緊拿了掃把打算清掃。金同學立馬放下手中的調羹,扯着大嗓門向我喊道:周老師,讓我來,你去吃飯好了!説着,一個箭步過來就把掃把拿走了,很快就把地上的飯粒掃得一乾二淨。看着他一副小大人的樣子,對他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回到教室,我第一時間表揚他:金同學雖然年紀小,卻工作認真,勇於承擔責任,真是個小小男子漢!從此,他努力以男子漢的標準要求自己,髒活重活搶着幹,還主動為班級、為同學幹這幹那。金同學還會和同學吵架,我故意把原因歸結為因為塊頭大,力氣大,才不小心把同學弄哭,還給他戴上高帽子:你是班上的大哥哥,一定能保護好班上的同學們。每次,他都會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若有所悟地點點頭。漸漸的,孩子們喜歡上了金同學,金同學也喜歡上了大家。正如書中所説,走進教室,回到家裏,告訴我們的孩子吧,他們是被接納的,是被喜歡的,也許這會成為孩子新生活的開始。這就是你喜歡他,他喜歡你的心理效應帶給我們的驚喜。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以淺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及鮮活的案例介紹和演繹了眾多心理效應 ,條條效應都為我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學實用的方法,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學習用書。如仰八腳效應教我們為師者不僅要可敬,還要可親;暗示效應啟迪我們從各方面入手,用多種方式讓班級充滿暗示的積極力量;80155法則告訴我們班級管理應預防為主,干預有方,他律不如自律

幾小時囫圇吞棗般的閲讀僅僅是走馬觀花,泛泛而讀,其中的道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好書不厭千回讀閒暇之餘,一定會再次走進它細細研讀,對心理效應達成真知真信,並自覺自願地將它們付諸行動,從而產生教育的效應。而每一個孩子,無論優秀還是後進,無論喜歡還是惹人厭,都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一本本生動的圖書,需要我們用愛接近,用心體會。

只有讀懂了他們,我們才真正實現了教育的效應。讓我們走進每個孩子的內心,用心靈碰撞心靈,用智慧點亮智慧,在讀書中,在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共同行走在快樂的成長道路上!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8

一次無聊時,隨手拿起《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隨便翻翻。看了一會以後,不禁後悔起來。後悔的是:一本這麼好的書天天在我臉前擺着,我卻沒有去看。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沒有泛泛而談的教育理論。它通過實際的例子來闡述解決問題的技巧和建議。本書的101條建議體現出作者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並強調情感教學與創造性教學手段的結合的教學理念。書中的建議簡單易學、易於實踐。

讀了“優秀教師的態度和行為”這一章,使我明白了,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維和評價,我們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個人的意願去設計他們的未來,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每天都要圍繞着“究竟為了誰?”來反思自己。孔子告誡我們一日要三省,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更應該日日反思,做到自我批評。

當我讀到“永不消散的教師魅力”這一章時,我恍然大悟,教師的時間應該從讀書中來。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讀着讀着,頓覺眼前一亮,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像應彩雲那些特級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狀況,他們都能及時巧妙地做出引導,讓課堂因生成而煥發精彩,給聽課教師一種藝術的魅力和樸素的享受。原來是“讀書”給他們的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讓課堂展示出最本真的美麗。只有不斷從書中汲取教育教學養料,積澱自己的內涵,才能在課堂上源源不斷地傳授給學生知識,課堂才會有效。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這本書為我提供了最好的學習和實踐機會。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如果説“課程智慧”主要顯示為教師的“備課”智慧,那麼,教師的“教學智慧”則主要顯示為上課方式的變革。現代知識增長,已經不能單純用“變化”來表達,應該稱為變革,或者稱為革命的變化。針對這種變革的特徵,教學方式也需要變革。

有一個孩子,從入國中開始,數學就不及格,久而久之,連數學作業也完成不了,數學老師感到實在忍無可忍,終於把這個孩子攆出了教室,並要求他在放學前必須把數學作業補上,否則就別想再走進教室。這個孩子實在不想和教室永別,只好捧着一本數學書在走廊裏看,結果是他竟然看懂了,交上了數學作業。這以後,每到數學課,老師在上面講,他在下面自己看,期末考試時,他數學成績破天荒第一次考及格了。老師讓他介紹經驗,他推辭不過,只好介紹經驗。讓數學老師哭笑不得的是,他介紹經驗所擬的標題是:《感謝數學老師把我攆出教室》,他説,數學老師如果不把我攆出教室,恐怕我一輩子數學都不會及格。

一、從消極被動的接受性學習向積極主動的探索性學習轉變

老師講學生聽,這是我們的基本教學模式和基本學習方式。在知識增長比較緩慢的時代,這樣學習方式方法是合適的,所謂一朝學習,終生受用。但如今終生受用的知識越來越少了,生活中有用的知識,越來越需要不斷的補充,而這種補充來自於自我學習,特別是積極的探索性的學習。

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最重要的是把學習知識變成探索問題。在學習中能不能學會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衡量學習成敗的根本標準。在傳統教學中,學習知識是目的,通過問題幫助掌握知識是手段;可是在現代學習中、學習知識是手段,能夠運用解決問題是目的。

二、從線性學習向T型轉變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思想方法基本是線性的,即擅長什麼學什麼,將來希望幹什麼學什麼,所以高中就實行分科,分文理科、大學填報專業總是填報自己喜歡的專業。在知識分化明顯,分支學科主導的情況下,這也很自然的選擇。但是在知識綜合化趨勢不斷加劇,處理綜合問題更顯重要的今天,要把自己培養成為T型人才,這對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個巨大沖擊。在變化中學習,能否在不斷變化潮流中適應這種變化,這就決定了這個人在社會上發展的可能性。

三、從學會知識到學會學習

中國有句古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們普遍的學習觀念是,讀書是重要的學習,而且書要反覆讀,要爛熟於心,倒背如流,這就是功夫。問題是,知識數量的膨脹不允許我們這麼做,時間也不允許我們這麼做。我們要學會利用知識,準確地説,是要學會利用現代信息平台,和技術手段獲取掌握知識。學會用現代信息手段,尋找知識已經成為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養。你會逐漸的發現,是否善於從網絡上尋找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決定了你的工作崗位上的地位,收入和發展前景。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懂得的東西再多,不會應用也白搭。理論要聯繫實際,理論要結合技術,理論要運用方法。因為,現在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理論向技術轉化的速度在加快,理論和技術的轉化幾乎是同步的,尤其是在新興科技領域。

四、積極組織和參與社會活動

參加社會活動需要時間,與書本知識學習有衝突,但與提高學習成績,並不衝突。社會活動只要不過度,不僅不影響學習,而且有益於提高學習成績。因為,第一,社會品質與學習品質有許多是一致的,比如用心、自律、堅韌,比如整體性、分類、抽象、概括,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第二、在社會活動中可以提高自信心和責任感,可以學習對事情結果的預料和判斷,可以增加對自己個性特點包括優點、缺點和弱點的瞭解、增加自知之明,可以提高對自己規劃的能力。

每位教師對如何上課都應有自己的認識、觀念、理念,應該經常問自己:我憑什麼教書?是憑自己的經驗、傳統、權威,還是憑自己的認識、觀念、理念?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炎熱夏季,唯有該書沁人心脾!對於一個嶄新的我來説,無疑是一粒定心丸和一針強化劑。

暑假前一次逛書店之時,淘到該書,正好在如此酷熱的暑假之中可以尋找到一絲涼意。《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是著名的特級教師宋運來先生所著,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經典著作。全書主要就教師工作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和現象作了描述和分析,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問題,分別從教育習慣篇、教學習慣篇、學習習慣篇、生活習慣篇、行為習慣篇等五個方面100個案例進行詮釋。

教育本身是一種智慧,而教師作為教育者,更需要擁有教育智慧,教師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從學習中來,從良好的習慣中來。教學時一門藝術,教學也是充分展示教師魅力的舞台,追求有魅力的教學是所有教師共同的願景,教師需要通過良好的習慣不斷增加其教學的魅力,才能激發學生去讚歎、仰慕、並主動聆聽其教誨。有魅力的、完善的教育者需要有一定的專業水平,需要不斷學習。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品質,教師只有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成為有魅力的教師。教師的生活應是充滿情趣的、擁有幸福感的生活。因此,教師應有一套合理的生活習慣,這樣既可以具有旺盛的精力,又能促進身心的健康。當教師,就要當一個有品位的教師。有品位的教師,猶如一杯淳美的米酒,讓人回味、沁人心脾。教師的品位從哪裏來?從良好的行為習慣中來。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提升自我,從而成為有品位的人。

當我翻開該書的目錄時,首先看到“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大標題。智慧,從何而來?教育習慣篇從21個習慣進行例舉,“切記,一個學生一個世界”、“做一名陽光的教師”、“教師,請記住學生的名字”、“要善於換為思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等等。通過翻閲該書,從中體會到許多頗為中的,而又行之有效地經驗和方法。“一個學生不僅僅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而且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教師要像慈母一樣關愛每一位孩子。”“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等等。

特別是學習習慣篇中,作者提到“要做一個完善的人”。的確,學習是當前任何職業和任何人都必須牢牢記住,而且必須時刻實行的關鍵字。似乎早已進入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當前社會日新月異,任何學習都不再一勞永逸,樹立活到老學到老已經不得不成為現實。況且,做為一名教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是工作的需要。只有在不斷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自己,才能成長孩子,成長教育。“認識自己”,這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説的名言。作為教師,要習慣“研究”自己。“做一個充滿情趣的人”,教師的生活應充滿情趣。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河流。要善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善待他人,即使善待自己。只有當一個人懂得善待他人的時候,他所處的人際關係才會和睦友好、充滿温情。要做人類精神的守望者。“做一個有品位的人”,從行為習慣談教師。“學會傾聽自己”、“善於發現自己”、“語言要有親和力”、“學會尊重”、“學會規劃自己”等等。做人要有氣質,做事要有風格。而作為一名教師,也要有自己的特色。高層次的豐滿的閃耀着燦爛人性的特色,稱之為“教師的品味”。一個教師有了這獨具的、高雅的品味,就會使其教育教學洋溢着風采,充滿着生機。有品位的教師,善良寬容,有愛心,有責任感,有同情心,有正義感,有尊嚴感。

記得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説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説,世界上不存在優秀的行為,習慣優秀才是真正的優秀。要臻於事業之佳境,一個人需要優秀的行為習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作為一名剛入系統的自己,教師的專業習慣在我身上似乎還難以找尋到蹤跡。通過對該書的拜讀,仔細品味,方然覺察到自己的太大不足與無知,有一種恍然大悟的靈動。原來,教育還存在於自己的生活當中,習慣還影響着如此非同凡響的教育人生。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蘇霍姆林斯具有執著的教育信念和頑強的工作作風。自從1948年被任命為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後,他的教育才華就愈益明顯地展示出來。到50年代中期以後,他已成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躍在原蘇聯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鮮明的獨創性和革新精神,從不拘泥於傳統的陋習,緊緊把握時代的發展脈博。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經驗與理論著作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他一生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既當校長、又當普通教師;既教課,又當班主任;既做具體工作,又搞科學研究。他是一位勤奮務實,筆耕不輟的傑出人物。這就使得他能從學校工作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觀察、瞭解、分研究有關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避免理論與實踐中的片面性,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將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較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蘇霍姆林斯基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關於智育。他認為智育就其本質與任務來説,包括給學生以系統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世界、發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學生的知識要建立在廣闊的“智力背景”上,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其中包括:給兒童上思維課;開展課外讀書;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參加課外小組活動等。關於體育。他説:“對健康的關注,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關於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建全的有力源泉”。關於勞動教育。他明確指:“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蘇霍姆林斯基偉大、光輝的一生給我的最大啟示是,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做深入細緻研究工作際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時刻不應忘記肩負的理研究的使命。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論述,既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體的教育任務。在論述教育時,既強調了教育的“相對獨立職能”,又證明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寒假裏,學校給老師推薦了幾本書,我從中挑出了這本《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慢慢品讀完了這本書,在此書中作者聚焦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速描的方式真實再現了教師們多樣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佐藤學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遍訪日本全國各地學校,深入課堂,與教師一同研究教學,倡導創建“學習共同體”。書中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課堂上正在發生着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望,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更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我以以下幾點與大家分享我的讀書感受:

一、小事情成就“大風景”

作為東京大學的一位教授,佐藤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雖然一直是個不折不扣的教育學者,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發生在教室裏的“小事”:孩子的一顰一笑總牽動着他敏感的神經,學校裏的點點滴滴都令他心馳神往,跑學校、進課堂成了他最大的愛好。在這本書的後記中,他説: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有意無意地漠視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嗎?“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嗎?害怕數學連書都不翻的芳樹,今天在敏子和秀樹的合作學習中雖然偶有失誤,但畢竟開始做練習題了。總是閉着嘴,躲開他人視線的良子,今天穿着繡着小花的褲子來上學了。這裏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進着每一個孩子學習,對教師來説這比“大規模”改革重要得多。我們的課堂中不也有這樣的孩子嗎?從見他們第一次的恐懼眼神到對你自信的目光,無處不存在着小事情到大風景的過程嗎?課堂中的寧靜革命正是通過每一位普通教師的小小挑戰來推進的。

二、尊重把課堂變潤澤

現在,全世界的課堂中都在進行着一場課堂教學的變革,即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佐藤學提倡的是一種安靜、潤澤的課堂氛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不恐懼、不緊張,自自然然的心態是他們安心學習的前提。同時他認為,教學的基點是尊重和信賴每一位兒童。

濱野老師的課堂正呈現出這樣一種潤澤、柔和的狀態。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朗讀,他們在喜歡的段落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讀完課文他們互相討論着,自自然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快要下課了,他們仍然意猶未盡,想要繼續討論。佐藤學認為,濱野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於他對每一位兒童的尊重。濱野老師能夠不折不扣地接納每個人的想法,他不僅僅拘泥於“好的發言”,而且對所有人的發言都寄予信賴和期待,在他看來“任何人的發言都是精彩的”,這使學生們能夠自由地思考、輕鬆地交流,從而使整個課堂更加豐富而深入。

三、讓學生在“傾聽”中成長

在《教師的挑戰》中,佐藤學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認為:要構築合作互惠學習的關係,就要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出色的傾聽者、培育相互傾聽關係之外,別無他法。他指出,當有的教師發牢騷説:“我班上的學生一點也不想傾聽”時,他無意之間流露出自己不願意傾聽學生的心聲。

善於傾聽的教師能夠關注到每位學生的發言,完全接納每位學生的發言,並通過合適的方式將這些發言串聯起來,使學生們不但感受到自己受到了應有的關注,而且他們意識到:通過其他夥伴的發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當每個人的發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礎上,課堂上的觀點就如同珍珠一樣被串聯起來。如果教師以身作則,成為一位耐心的傾聽者,那麼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合作關係就會水到渠成。因為在這些看似頑皮的學生身上隱藏着一種心心相印、關懷備至的潛能。

四、尊重與信任促進和諧

佐藤學教授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在教學中是否能形成合作學習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們輕鬆自如地參與、交流自由的思考與意向。他用精妙的筆觸把我們帶到一個又一個課堂上,讓我們在“教學事件”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發現、去回味。

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教育的門,在21世紀的學校裏,不僅追求學習的“量”,而且追求學習的“質”,要求終身學習的主體的形成,或許我們的課堂教學風格正在發生着靜悄悄地變革,這是教師的責任。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9月12日,我來到岱道庵國小,一進校門就被學校裏“你想卓越嗎?那就讀書吧”的閲讀口號深深的吸引,跟隨着孩子也慢慢養成了午讀的習慣。讀書這一習慣也是我讀的這本書當中的一個好習慣,對我來説,我現在只是有了這一種習慣,但是好習慣還差太多,還要向各位老師學習。《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這本書是我讀的第一本書,育人必先育己,我們平時要求學生養成很多的好習慣,其實我們的好習慣才是最好的行為典範。

書中羅列出教師應該養成的100個好習慣,向讀者展現出優秀教師工作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仔細讀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其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可能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有我們必須嚴格遵守的,也有不經意間被忽略的。每讀到一條習慣,我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和剖析。看到自己有的習慣也會感到高興,沒有的習慣也會進行自我反思。

對於我們教師自身而言,書中提到“練好三字一話”。我們會經常偏愛字跡工整的作業而抱怨有的學生字寫得龍飛鳳舞。其實站在學生角度想想,反思一下自己的板書,是不是真正地讓每個學生看清楚了呢?書寫,對於我們教師來説,非常重要。寫一手好字,既可以豐富為人師表的內容,也可以給學生一個富有審美形象的精神境界,學生就會對該位老師的授課倍感興趣。又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老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倍受學生關注。教師的情緒影響到所有學生的情緒。我們是否能堅持帶着微笑踏入課堂,和孩子一同學習和練習,也努力控制自己不為小事分心和發怒呢?控制情緒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目標。還有“課堂不妨適當留白”、“養成問課習慣”等等,雖然還沒有成習慣,但相信只要有恆心一定能讓這些好習慣成為我工作的助力。

教師還應養成換位思考的良好習慣,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去感受,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因為“孩子的心靈是最稚嫩的,他們的心受到傷害便會結疤”。如果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學生的行為與需求,這樣就能更好的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好的進行教育。又如“一個學生一個世界”。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脾氣性格,不同的習慣,不同的優點缺點,人無完人,同樣,人人都有閃光點。還有“主動問候學生”、“善待發言錯誤的同學”、“學會傾聽”、“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等習慣。

説到讀書,書中於永正老師總結的成功因素是“讀書,要經常讀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學理論等方面的著作,還要養成翻閲各種教育雜誌的習慣。讀書要專心,跟自己的實際聯繫起來。”讀書是於老師一生堅持的習慣。我也希望可以成為我一生堅持的習慣。

書中涉及到的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這五個方面,幾乎囊括了一位教師在整個教師生涯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建議,尤其對於像我這種剛踏入教師行業的年輕人而言,這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細節決定成敗,好的習慣成就精彩人生。亞里士多德説過:“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一種行為如果長期下去,就會成為習慣;而好的行為一旦堅持下來,就會成為一種好習慣。任何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都需要長期堅持,我堅信只要能明確目標,並踏實走好每一步,即使還在努力的過程中,也一定能感受到好習慣給我們帶來的觸動和促進。播下一個好的行為,必將收穫一個好的習慣。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從這句話裏看到習慣對人的發展很重要,好習慣受益終生,決定一生的命運。暑假裏,學校為每一個老師準備了豐盛的精神食糧——由宋運來老師主編的《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一書。這本書系統全面地從教師的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五個方面全方位地展開介紹,總計100個習慣中每個好習慣都有經典案例及案例分析。讀過此書,我反覆揣摩書中的道理,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工作,竟有“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教師的習慣就是教師個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師相對固定、相對一致大的教育行為方式。亞里斯多德曾經説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鑄造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説,世界上不存在優秀的行為,習慣優秀才是真正的優秀。教師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具備若干好習慣。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看了《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之後我發現需要改變的首先是教師自己,自己在教育中也要形成良好的教育習慣。習慣是在生活中養成的,的確,在某一天,某一件事,人有時是需要被提醒的。

尊重學生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基石,只有平時對待學生做到尊重,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打開教育的通道。托爾斯泰曾經説過:“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我們要造就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學生,要面向全體的學生。教師應把愛毫無保留地播撒給每一個學生,不歧視、侮辱、體罰任何一個學生,讓全體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首先是尊重學生,就是要做學生的朋友,貼心人,在人格上與學生平等相待,以誠相見。同時我們還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的能力,並相信學生有力求上進,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良好願望。

寬容是一種美,寬容是一種氣度,寬容更是一種愛。教育的全部祕密就在於愛護學生,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那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幼小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加倍呵護。是啊,枯萎的小草需要園丁的悉心呵護。寬容是一種積極、有效、高層次的教育態度,它要求老師真心愛護自己的教育對象,以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因為學生畢竟不同於成年人,他們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均未成熟,在生活、學習中出現一些失誤和偏差也不足為奇。所以,老師的寬容從某種意義上講恰是治療學生思想疾病的良方,同時也能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增強思想感情的交流。在學生出現過錯時,老師應循循善誘,心平氣和地幫助他們認識缺點或錯誤,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稚嫩的心靈需要的更是包容而非苛求。

教師須養成的好習慣有很多,這裏我想談談對養成良好備課習慣的認識。教師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備課的過程包括解讀教材,分析學情,蒐集資料,書寫教案,二次備課等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世界上並不存在優秀的行為,習慣優秀才是真正的優秀。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其習慣的養成更是意義非凡。自己多一些好習慣,就能夠引導學生養成更多的好習慣。多一個好習慣,就等於向成功邁進了一步。教師要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如果出現問題時教師如何設置台階來解決難點?教師要認真細分析的基礎上思考:講什麼?怎樣講?教師只有對教材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經過深思熟慮,瞭然於胸,才能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人勝。備課,是教師重要的基本功。養成良好的備課習慣,可以使我們的課堂做到有效乃至高效。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學情,有經驗的教師都懂得:備課“備學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備課之前,要根據三維目標,從各方面進行分析:對於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基礎怎樣?相關的知識學生掌握得如何?相關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和應用得怎樣?學生對於這個內容的學習興趣如何?

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交流,靈魂對靈魂的塑造,境界對境界的提升。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理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中。如果我們老師能夠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走進學生中間,用民主的意識、民主的態度,去培養民主的性格,那麼我們的教育就能塑造出個性厚重、人格強健的有用之才。

別有感於“要善於換位思考”這一習慣,我正朝着這個方向在努力。新學期這一段時間,由於是新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日常行為上的不理解,總喜歡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慢慢發現效果並不理想。後來,我懂得了學生和成人之間是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對學生期望過高,急於求成等造成了近段時間我在教學和學生管理等方面產生了一些摩擦和困惑。對,要善於換位思考,於是我放低了要求,放慢了腳步,終於感到眼前豁然開朗。

一個個良好的習慣如同詩中説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正慢慢地浸潤着我的心田,我會將這本書常伴左右,將書中的思想不斷地吸納,書中的金玉良言細細咀嚼,書中的方法作為借鑑並因而作改動,書中的理論與我的實踐相磨合……這會令我更加有品味,更加完善,讓我充滿睿智和激情……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現在,全世界的課堂中都在進行着一場課堂教學的變革,即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的挑戰》作者佐滕學先生稱之為“寧靜的課堂革命”。這種寧靜的革命是對傳統教學的徹底顛覆,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從各自呆坐的學習走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教學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他認為,這種革命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作為在課堂上直接面對學生的我們該如何做?

一、從備課做起

我們可以在“備”上下功夫,既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既要備詳案,也要有簡案。在相對具體、詳盡的標準化教案中,在那一招一式的模仿中練就駕馭課堂的基本技能;在相對開放、簡明的教案中嘗試自己的探索,驗證自己的思考,追求個性化的教學,尋求無招勝有招的真諦。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步驟。課前要有應付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種種意外的心理準備,並具備不以一堂課的成敗論英雄的超脱心態,才能使每一堂課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加油站。

二、在與學生的交流上下功夫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教學上,再也沒有比讓學生説真話、表真情更重要的了。教學的功能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自主建構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創造的快樂,感受知識的無窮魅力。現在提倡“自主學習”,實質是讓學生有自主思考解決問題,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權利,而不是“一言堂”。

佐滕學先生認為: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兩個課題為中心來展開:一是“從勉強到學習的轉型”;另一個課題是教室中“傾聽關係”的形成。為了實現“活動的、協同的、反思”的學習,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傾聽”的關係。在“對話”教育中“傾聽”比“言説”重要得多。無論提出的意見多麼活躍,如果不以傾聽為中心,就不可能改變每個人的認識,就不能讓交流更加豐富。

在學生中培育相互傾聽的第一要件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他指出,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出色的傾聽者、培育相互傾聽關係之外,別無他法。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信任和傾聽形成了潤澤、融合而安全的言説環境,也在無意之中培養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信賴和傾聽關係。

三、從關注“邊緣化的兒童”入手

每個班級都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都較冷漠,缺少參與的熱情和機會,更談不上自動探究。佐滕學先生把這部分學生稱為“邊緣化的兒童”,無論哪個課堂上都不乏這種邊緣化的兒童。他們常常會因作業不會做、考試不及格而自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行,什麼也做不好,一次一次的“出醜”,結果只會導致他們的自尊心受挫,以至於學好學壞對他們來説都無所謂,內心根本沒有好好學習的願望,這種內在的力量一旦消失,任何巧妙的措施對他們都將無濟於事。佐滕學先生認為“從這種邊緣化的兒童與其他兒童之間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學習的可能性”。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有深切的體會和共鳴,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充滿期待,在課堂重視“不懂”的兒童,讓邊緣化的兒童得到同學們的支持,開展自主學習,所有學生都能開展高尚的探究。佐藤學通過二十多年的課堂觀摩經驗總結出:在教學中是否能夠形成合作學習很大程度(將近七成)取決於能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而教師的經驗與學習理論、教學的技能,不過佔了三成的比例。

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於對話的“衝刺”與“挑戰”。在合作學習的課堂裏,每一個兒童與教師一道奏響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交響曲。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作為教師,按理説應該是讀書人。但是,倘若沒有培養讀書習慣,根本就不算是讀書人。最近讀《閲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些話雖然不是第一次讀到,但仍舊有很多共鳴。正如本書裏所説的,閲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看完本書後,更是同樣的感受。現摘錄幾點感受與心得:

一、瞭解是教育的前提。

沒有了解,就沒有有效溝通,沒有有效溝通,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教育。 用柔軟的眼睛看待孩子,願意為了孩子而改變,找出任何一種和他深層對話的可能,那麼你會發現你身邊的孩子,正在開始學會微笑,那潛藏在內心的熱情,也即將會大大地發光,大大地發熱。教師和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的生命,是互相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懷一顆真誠的心,才能走進孩子,瞭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牆,為學生遮擋風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兒,就像一把梯子,引導學生攀登科學高峯。

二、將教師和學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不是能力有問題,而是尚未培養出思想上的韌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撓克服苦難的精神。我們常常將學生成績的不盡人意歸結於學生的無能,事實上,這些孩子並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最主要的取決於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養應該成為學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視了對孩子情商的關注與培養。

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只有學生自願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無論是整個學期的教學,還是每節課的學習,在開始之前老師都要給學生一張清晰的“地圖”,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裏,要達到的位置在那裏。學科教學應該有宏觀目標與規劃,中觀計劃與策略和微觀的課堂設計與活動。每學年、每學期、每節課,學生都應該明確知道本學科對自己的預期目標是什麼。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習為中心的。導入部分,不僅要喚醒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讓他們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也應該激發對新知的學習慾望,明確自己要去什麼地方。

四、別讓童年在信息時代消逝。

身在教育前線的教師會發現,兒童正逐漸丟失羞恥心,變得無所畏懼。隨着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鋪天蓋地、氾濫成災的信息資源佔據了兒童的時間,良莠不齊的知識進入他們的大腦,兒童成人化日趨嚴重。沒有羞恥心和敬畏感、沒有思考力,兒童犯罪屢見不鮮。若干年後,今日的兒童將會成為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時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在物慾膨脹、信仰缺失的時代,社會呼籲道德重建、教育轉型、尊重個性。讓孩子遠離輕浮喧囂的環境,家庭和學校應該有所作為。

五、讓孩子愛上學習。

老師們常常奇怪為什麼自己反覆講的東西學生總是記不住,原來是這大腦的自我係統在作怪。得不到學生自我係統的關注,無論老師講得怎麼賣力,知識如何重要,老師所講的根本沒有進入他們的認知系統。

由此可見,激發動機、培養興趣是關鍵。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充滿情趣的授課方式比學科和教材內容重要。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兩個方向不斷探索的過程。一個方向是向內,不斷探索自己的內心,嘗試正確地認識自己。另一個方向是向外,不斷探索與自己生活、工作相關的領域,建構起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大量的閲讀。其實,閲讀應該像吃飯穿衣一樣,成為我們生活的方式。一個好讀書的民族,幸福指數高,社會問題少。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當然,我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黃金屋”和“顏如玉”,但書籍確實能給我們生活所需要的物質和內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説,閲讀能夠讓我們活得更好。心理學研究和大量的事實還證明了閲讀是一劑醫治心靈的靈丹妙藥。除此之外,獨立思考的能力離不開批判性閲讀。閲讀是最重要的課程,閲讀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軌的人們樂此不疲的一項活動。只讀教科書上的東西,未來的人生只能走進死衚衕。

閲讀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政府、社會、學校應該聯合大力鼓勵、倡導讀書運動,形成親子閲讀、師生共讀、全民閲讀的環境。相信那時很多青少年和成年所出現的問題都會大大減少。想起了那句“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我們要給自己閲讀的時間,讓閲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個閲讀是深度的,而非微信、網絡、報紙的閲讀,那些閲讀是淺層的信息的瀏覽,充其量增加了許多莫名的煩惱。只有深層的閲讀,讓靈魂完全與哲人對話,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閲讀,這樣的閲讀是精神的滋養與洗禮,讓自己不斷的獲得丟棄再獲得再丟棄的過程。讓我們都來讀書吧!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曾經很喜歡讀書,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不知道是沒有時間讀了,還是心中的那份情感丟失了,很久很久沒有好好的讀一本書了,似乎有一個世紀了。這次是教研室組織的讀書富腦活動讓我再一次拿起了書,真真切切的讀了下來,讀完之後,心中的感動很多,觸動也很多。

曾經以為教師的素質就是具備較強的業務素質,能夠教好自己所任教的學科,但是在讀了張思明的《用心做教育》之後,我的觸動很大,師德才是教師素質的根本,它是靈魂,而師愛又是師德的靈魂,用心做教育,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教師的素質。

用心做教育,它的根本體現就是要尊重學生,欣賞學生,學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愛的,而且他們正處於發展中,所以更需要呵護和尊重,生活中,寬容他們的缺點,寬容他們的偏激,寬容他們的錯誤;欣賞他們的優點,欣賞他們的個性,欣賞他們的特長,欣賞他們的進步,欣賞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這樣你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從而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學生愛你,就會喜歡聽你的課,也就能創造出一種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教師的關愛中體味到學校生活的樂趣。

人們常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可是張思明認為,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開鑿一眼清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夠真正做一名讓學生滿意的教師。對此,我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它一方面告訴我們:作為教師必須多讀書多學習,使自己的知識儲備由“一桶水”變成“長流水”;另一方面還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只有教師思考的大腦才能教會學生大腦的思考,只有愛好學習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喜歡學習的學生。國小生他們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試想如果他的老師都不愛讀書學習,那麼我們怎麼要求學生也喜歡呢,所以做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做學生的楷模。

讀完了幾本書之後,我曾經反思過我自己,作為教師在教育當中我是否做到了朱永新先生説的“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義的情懷。教育需要機智,需要把握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輕的心跳昂奮地工作。教育需要恆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與探索。”很慚愧,我沒有做到。今後我會努力去做好。應該説,教育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愛崗敬業,用心去做,一定會有收穫的,我們的精神生活中將會有一份常人無法比擬的歡愉。對於我們教師來講,用心做教育,就是用心做自己,在教育的路上,我們總能找到自我,找到價值體現之所在。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俗話説“讀書,多讀教育經典,經典可以使人趨真向善;經典可以使人寧靜志遠;經典可以使人榮辱不驚;經典可以使人氣質高雅;經典甚至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改變我們的人生。”這是我拜讀管建剛老師的《一線教師》這本書最深的感受。

書中的“十個一線”即“一線作業學、一線紀律學、一線協助學、一線情感學、一線育人學、一線自立學、一線個案學、一線激勵學、一線複習學、一線反思學”給了我無限的思考。這不就是我們一線教師工作真實寫照嗎?

書中記錄了管老師作為一名底層的一線教師,每天大量付出,卻不為人知的。部分,看書中的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例子,彷彿就在記錄身邊的瑣事。這其實應該是我們每個一線老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曾經或正在抑或將來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諸如學生作業問題、課堂紀律問題、班級管理問題、育人問題、考試複習問題及教學反思問題等方方面面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管老師以自己的智慧,以一個探索者的精神記錄了自己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良策。這過程中,管老師設身處地地道出了我們一線教師的困惑與迷茫,忙碌與艱辛卻又快樂地工作着。這應該也是我們每一位工作在平凡崗位上的一線老師的心聲,同進也為我們在教學方法,管理策略作了很好的引領,對我們真是大有裨益啊。

讓人佩服的一點是管建剛是一位校長,作為校長的他,能如此超脱,一心一意教自己的書,走進學生,親近學生,關心愛護學生,蹲下來悉心聆聽他們的心聲,熟悉他們的呼吸,什麼叫用心做教育,這就是最好的回答!

當然,閲讀此書也發現自己有以下幾方面不足:一方面是缺乏傾聽的耐心,忽略了學生的“真情告白”其實每件事學生都有他人心裏的“認為”,這是學生對事物的判斷,他的“是對是錯、是美是醜”也是有標準的,也許這評分標準可能需要調整和指導;一方面是“臆斷”封住了學生的“辯解”,忽略了對“真實容觀”的認識,教師應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要重視學生的存在和需要,尊重學生的行為選擇和奇思妙想。作為教師,應該正視自己在學生中的形象,要了解學生喜歡怎樣的老師,並不斷修正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這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標。

我認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從多方面、多角度激勵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使學生能自覺地、能動地根據個人的特長和發展優勢去努力,讓自己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最近,王曉春老師的著作《今天怎樣當教師》吸引了我,雖然書中的100個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國小校園,然而卻關係到所有教育戰線上的教師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今天,我們應該怎麼當教師?正像書中所言:光有良好的師德是不夠的,光激情燃燒是不行的,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專業水平。

要當好教師,就要愛學生,如果有人問我:“你會喜歡每一個學生嗎?”在沒有看書之前,我會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我會愛我每一個學生。可是面對案例中這個學習成績差且沒有興趣的孩子,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師那樣幫助他培養興趣,提高學習成績呢?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師那樣耐心呢?這時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績優秀同學那一字不差的作業時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績較差同學那滿是狼籍的作業時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説的愛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呢?

細細品位王老師的點評,不禁讓我感觸頗深,她説:“要區分職業的愛和私人的愛”,書中説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主要是職業的愛,而不是私人的愛。因為任何一個人愛的付出,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職業的愛是必須做到的,但私人的愛是無法強求的。教師就必須用教師的職業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在孩子有困難時,在孩子做錯事時,在孩子得到進步時,作為教師才能一視同仁的對待,教師的愛就是滲透在平時的點滴中,貫穿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在平凡的工作中付出自己的愛,這就是我們教師必須做到的'職業的愛。

今天,我終於明白了,為良師者,必具一顆博愛心、平淡心、細心、耐心、恆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grnyx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