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語文教師聽課心得體會大綱

語文教師聽課心得體會大綱

導語:聽課是一項需要精力和心智的活動,宜及時交流,分享智慧。

語文教師聽課心得體會大綱
語文教師聽課心得體會

我有幸參加了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培訓中心在泰安六中老校區舉辦的“中國教育夢——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國中語文好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在會上,我有幸聆聽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的講座和示範課。讓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尤其是黃老師的講座《語文教學的本色追求》,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

黃老師在報告一開始就指出了語文教學的種種異化現象。近些年的語文教學已經漸漸失去了自己的特性,要麼被等同於考試;要麼被拔高,誇大了責任;要麼被虛化為各種新興時髦的教學手段。而僵死的語文哪裏會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呢?為了恢復語文的活力與特性,必須提倡“本色語文”。對於本色語文,黃老師提出三層內涵:一是語文本原,即要明白母語教育的基本任務;二是語文本真,即要探究母語教學的基本規律;三是語文本位,即要體現語文這一學科的基本特點。下面我就參照黃厚江老師的示範課《黔之驢》來談談我對於“語文教學的本色追求”的感悟與理解。

一是“語文本原”:立足母語教育的基本任務,明確語文課程的基本定位。

母語教學的基本任務是什麼呢?假如認為母語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讓孩子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那麼語文課必然淪為考試的附庸。在此,黃老師認為,“最基本的任務是培養孩子熱愛母語的感情,激發孩子學習母語的動力,提高孩子運用母語的能力”。這個觀點,我是深表贊同的。對於任何的語文學習來説,都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提高孩子運用母語的能力。這恰恰是語文教學的歸宿之所在。

如在《黔之驢》的示範課中,黃老師就是通過學生最感興趣的“聽故事、講故事”的活動來實現這一理念的。聽故事、講故事是每一名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體驗;讓學生講故事,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同樣,評故事的環節也是完全由學生完成的;讓學生自我矯正、辨偽去妄,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學生認知的不足在活動中展現,又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完成了思維的提升。總之,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黃老師都是身處幕後,把學生推向了前台,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了自己熱愛母語的感情,激發了自己學習母語的動力,提高了自己運用母語的能力。

二是“語文本真”:探尋母語教學的基本規律,實踐體現母語基本特點的語文教育。

什麼是語文課?語文課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言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的”。“語文就是語文”,所以“比如閲讀能力的提高,只有在閲讀中學會閲讀,靠糊裏花哨的形式肯定不行,靠做練習也肯定不行。”

如在《黔之驢》的示範課中,黃老師的“結課”是這樣的:“今天我們讀了一篇寓言,知道了關於驢、虎和好事者的三個故事,懂得了古人概括和我們自己概括的八個成語,明白了一些道理,好,下課!”“三個故事”“八個成語”“一些道理”正是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這些都是語文的目標,為達成這個目標,老師採用課堂對話的方式,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生本對話,從知識的傳授走向知識建構,追求生成性和創造性、個性化和生命化。

又如,當學生指出“龐然大物”這個成語的時候,老師及時發現了問題,但又不能簡單給出一個成語解釋,老師聯繫學生生活“前經驗”:“姚明在籃球場上叱吒風雲,簡直是龐然大物。這個例子行嗎?”學生感覺到了“不行”,但“理由”出現了問題:“‘龐然大物’不能形容人。”老師此時不急不慌,“請聯繫驢的遭遇,再看看可以形容人嗎?”學生此刻才明白“龐然大物”的真意:與是否形容人無關。這一段對話是價值在於不是簡單問答,而是有幾次“交鋒”與“追問”,通過深入淺出的“理答”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並將自己的回答明晰起來,引導學生不斷改善語言表達。

總之,我們要“以語文的方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以師生心理世界的開放為特徵,以互動為方式,通過言語交融、心靈交流,師生雙方均從對話中獲得道德和理性的昇華。也只有這樣才符合母語教學的基本規律,才能實踐體現母語基本特點的語文教育。

三是“語文本位”:體現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實現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

王榮生老師説過“教什麼比怎麼教重要”,教學內容的確定取決文本的文體特徵的。目前的閲讀教學中存在泛文體的現象,許多閲讀課不顧及文體,此中危害,不言自明。為此,黃老師在《黔之驢》的示範課中三次強調了寓言這一文體。

首先是上課伊始,讓學生回答“這是一篇寓言”,並追問學生,“閲讀寓言應當關注什麼”,由學生根據閲讀經驗得出寓言學習應當關注形象與寓意。這正如寫文章,已經為下面的教學環節埋下了伏筆。其次體現在講故事這一匠心獨運的教學環節中,黃老師對講故事提出的要求有二:一是以故事中形象的口吻,二是加以想像,且不允許翻譯。這兩條要求創性地解決了對文言寓言文本的把握問題:是在翻譯的基礎創造性地理解寓言文本內容。再次是在分析作品形象的過程中。平常對此文中形象的把握,多立足於對“驢”的分析,鮮有涉及“虎”與“好事者”的。黃老師引導學生揣摩形象,側重於對“驢”的分析,兼顧了對“虎”與“好事者”的分析。這不僅體現出循序漸進的認知特點,還引導學生創造性地理解了形象,歸納了寓意。此外,“以寓言的方式講寓言”,不僅遵循“文本體式”,也遵循柳宗元寓言的特點:文學性與現實主義精神。

總之,黃老師在《語文教學的本色追求》中闡述了“本色語文”的內涵,即語文的“本源、本真與本位”。其中‘本原’是目標和任務,‘本真’是規律和途徑;‘本位’是方法和效果。”但我們在踐行本色語文教學的同時也要明確:本色,不排斥其他風格;本色,不反對創新;本色,更不放棄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語文教學的原點。我們可以走得很遠,但這裏是出發地。

語文教師聽課心得體會

本學期,我校開展了聽課特色活動,期間聆聽了十幾位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老師們廣博的知識,幽默風趣的語言,平等融洽的師生關係,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投入,師生、生生的互動過程,思維的碰撞,心靈的溝通,智慧的啟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個老師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從每個老師身上都學到了受益匪淺的東西。孫紅老師上課總是面帶微笑;唐玉會老師認真負責、組織課堂有條不紊;張華榮、孫榮飛兩位老師課堂活力四射;李忠老師的學生聽話守紀律,課堂氛圍非常好;陳祥老師語態兢兢業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朱正彩老師解讀文本總有獨到之處;王浩主任深入挖掘教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反觀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這些趨勢都值得我們警惕。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一、根據課文特點,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度”。

崔巒老師説:“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也曾説過:“語文教學如何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起來,這的確很難,關鍵是個度的問題,所以我強調的是平衡。人文性與工具性要合二為一,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對兩位專家的話感觸頗深,猶如茅塞頓開。是呀,回顧我們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體現工具特點的是結構、語言及技巧,體現人文特點的是內容,主旨。有的文章語言雋永,有的文章內容深邃,前者可側重於工具性,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後者可側重於人文性,談談內涵的豐富。、

二、將解讀文本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進。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讀書不充分的現象。學生讀了書,但並沒有時間將課文所表達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頭腦裏“活”起來,沒有足夠的時間“過電影”,更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靜下來涵詠品味,就匆匆讓學生去談感受。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只有通過充分的讀,學生才能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從而理解文本內容,感悟文本思想,體會文本情感,認識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闡述的道理。

其次,教師要提高對文本的解讀能力,要長文短教,抓住重點段落,找準生髮感受的語言點,這需要老師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抓住這個語言點就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體驗情感,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學生既掌握了學習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薰陶。

三、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將解讀文本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儘量以“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減少非語文手段的運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倡導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的理念,才能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e6vp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