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新課改學習體會:知識與學生

新課改學習體會:知識與學生

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知識還是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這取決於我們擁有什麼樣的教育思想。

新課改學習體會:知識與學生

以應試為目的的學校,當然關注的是知識,因為他們把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衡量學校成敗的尺子。他們以為多教孩子點知識,讓孩子考上好的學校,就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師的功德,而不去追究有多少知識變成了學生精神發育中的養分。

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師不遺餘力向學生灌輸知識,依靠超長的學習時間、大量重複的練習和反覆的考試,不斷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倡導的是“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的苦學精神,致使一些孩子考上了大學,卻輸掉了一生。這樣的學校只有知識,沒有生命,只有分數,沒有情感,只有冷酷,沒有温度,學生被訓練成了考試的機器,缺少對生命價值的認識與體驗,缺少對生活的關注和理解,培養了一批功利化、世俗化的高分低能的碌碌無為之輩。

我們沒有人思考,在孩子的一生中,我們帶給他們的最大影響是什麼?哪些才是他們終生受用的東西?是我們教給他的那些知識麼?顯然不是,我們帶給孩子最大影響的,不是我們教了什麼,而是我們是怎樣一個人,我們是怎樣對待他們的,是教師的品德、思想、作風、人格。

所以,一所好學校,一個好的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更要關注學生,不僅要讓學生考上大學,還要讓他們有機會擁有成功的人生。

孩子到學校來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書本文化,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學習人的生活方式,包含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教師每天走向教室,首先面對的是學生而不是學科,是生命而不是知識。你不是在教學科,你是在教孩子。你知道孩子的名字中包含了多少家長的期待麼?你知道孩子的喜好麼?你知道孩子的未來發展方向麼?你知道孩子的情感世界麼?一些教師把更多的精力用於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考綱、研究大學聯考,卻忽略了最該研究的學生。

每一個生命都是不同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生命又都有自己的成長方式和道路,有的適合讀書,有的適合就業,有的適合務農,有的適合經商。研究他,就會找到適合孩子成長的方法和途徑,就會給他的人生以正確的指導和建議,讓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讓每個生命都多姿多彩。我們再也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培養所有的學生,那是製造產品不是培養孩子,你知道有多少鮮活的生命和可愛的個性被這種統一的培養模式扼殺了,這是罪孽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參加大學聯考,人生的終極目的是追求幸福和快樂,而要實現這個目的的途徑卻有千條萬條,考大學對某些孩子來説不一定就是捷徑,也許換一條道路很快就達到成功的頂點。我們不要逼迫莫言去考學,不要逼迫劉翔非得參加大學聯考,不要逼迫xx一定要考研,不要逼迫毛澤東一定得留學。教育要順勢而為,順流而下,而不要逆天而行,尊重孩子的特點,順應孩子的天性,保護他的興趣,引導孩子的方向,讓他的“長板”更長,才會使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學校是一個被師生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人的價值與意義、情感與體驗、交往與實踐,體現人的生命的律動。然而在功利化的浪潮下,一些學校傾心於知識、分數,師生淪落為分數、制度的奴僕,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被邊緣化。其實學校最根本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學校全體成員的發展、精神生活的充實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教育質量就是師生的生命質量。中國教師報李炳亭説:“教育就是從兒童出發,研究人,成就人。教師的第一使命就是認識學生。”課改專家杜金山説:“教育是人對人的影響,不能把對人的培養當作製造機器。”學校要引導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研究學生,讓每一個生命都綻放出不同的色彩。

知識只是培養學生的精神食糧,而且不是唯一的食糧。只關注知識的教師甚至不能稱其為教師。學生是學校的主人,領導和教師都是學生的奴僕,不研究主人的奴僕是好奴僕嗎?只研究主人吃什麼的奴僕能為主人服務好嗎?

教育不能被窄化為教學,教學不能被窄化為考試,教育不單純是傳授知識,而是育人,所以我們必須把大量精力用在研究人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dgrq8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