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工作心得體會 >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通用15篇)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通用15篇)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1

  有這樣一個道理,一流的管理加上二流的人才要遠遠好過二流的管理配上一流的人才。管理學,是一種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學科;要研究好這門學科必須瞭解它所涉及的主要方面,主要分為四大版塊。第一,計劃;第二,組織;第三,領導;第四,控制。克雷納説過“管理只有永久的問題,沒有終究的答案。”所以,研究管理學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理論聯繫實際的思維,孜孜不倦的、深入的對以上四大版塊進行探討。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通用15篇)

但在這之前我們還必須對管理學的科學性做一深入的瞭解,以便於我們能以一種科學的姿態,理性的思維去研究管理的有關方法。説到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特徵,我們首先應該看到管理科學與其他科學的差異與聯繫,這就需要我們為管理科學進行學科定位,通過課程學習我們瞭解到管理科學屬於社會科學範疇,所研究的是社會現象,但又同社會科學研究有所差異,其核心差異就是對人的研究方面。社會科學關心的是人類活動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類活動本身的意義。管理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有組織的活動及其形成的系統。它是對管理活動規律的提煉和概括,是關於對有組織活動的管理的系統化、專門化的理論知識體系。

管理科學是在對多種不同性質學科的理論兼容幷蓄的基礎上經

過不斷創新逐步發展起來的,是不同學科理論及方法系統集成的結果。一般地説,管理科學的成長要綜合運用數學、系統科學、經濟學、心理學。這四個學科構成管理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近年來,迅猛發展的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組織結構的變革、管理手段的創新以及經營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學的未來發展仍要依賴多個不同學科的交叉綜合運用,依靠相關學科的支撐。

由於管理科學是一門應用性科學,其研究必須緊緊圍繞實際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由現象而本質,由具體而一般,抽象出科學問題並形成研究目標。憑空想象、閉門造車式的研究毫無科學價值。同時,在管理科學研究中還應注意規範研究方法,多運用實證的、實驗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學性不強的思辨的、歸納的、定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有利於提高研究的價值。

計劃是全部管理職能中最基本的一個職能,它通常先於組織、領導、控制、活動,而處於管理職能工作的首位。對計劃的研究主要要把握好計劃是對未來活動的安排,與人們的行動相關,與管理的其他職能相關。在這裏,我們還必須要家借鑑國外常用的“5W1H”理論,即what to do it——做什麼?why to do it——為什麼做?who to do it——誰去做? Where to do it——何地做?when to do it——何時做?how to do it——怎麼做?這種理論是從風險意識出發,提前考慮好要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在問題出現之前進行規避,從而保證整個計劃的順利進行。然而,未來總是不確定的,這種方法固然效果較好但成本較大、效率也低,這就要求我們同時運用其他計劃理論。所以,

我們必須要從廣義上理解計劃的概念,廣義的計劃包括制定計劃、執行計劃、檢查計劃。一個好的計劃可以為企業指明方向,減小不確定性,高效的實現目標,提供控制標準。但從經濟因素方面考慮,還必須保證計劃的統一性,靈活性,精確性,經濟性。一個好的計劃制定者必須要具備,管理人員的領導藝術,積極性和勇氣,領導人員的穩定,專業能力和一般業務知識。具備這些知識還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學的計劃編制過程,那就是確定管理目標,提前預測,制定和選擇計劃,量化計劃,只有這樣才能將以個完美的計劃提煉出來。

因為計劃中包含有目標這一職能,那就不得不提到目標管理理論。目標管理(MBO)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來的,是讓組織的主管人員和員工親自參加目標的制定,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並努力完成工作目標的一種在管理制度或方法。傳統的管理方法都是“自上而下”即由上級分派給對應的下級,但只要你仔細觀察、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種管理模式很難給企業帶來新奇的觀念,而且運作慢,員工對企業難以得到完整的瞭解,企業文化更是難以發展;而目標管理就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陷,讓每個員工瞭解企業的整體發展方向,讓每個員工參與制定發展計劃,這樣不僅增強了員工的工作責任心,也大大的激發的員工的工作熱情,保證了工作效率,凝聚了企業內部力量,發展了企業文化。所以,不得不説目標管理是管理學界一大核心觀點,是研究管理學必須依賴並發展的經典理論。

決策理論又是計劃過程中一項重要的方法,決策通俗的説就是尋

找“滿意解”的過程,於是這就出現了靈活決策,主要包括博弈論和混沌理論。博弈論就是根據別人的選擇而做出選擇的研究方法,這與中國的“以靜制動,敵若動我必動,見招拆招”的思想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方法可以保證決策的準確性和針對性;但是,博弈論僅僅適合小範圍的研究,不能針對整個過程進行操作。然而,混沌理論就剛好又填補了這一不足之處,它是專門研究大的社會結構中的動態模式的,是系統論的產物,呈三種狀態的形式,即平衡、非平衡和有限的不穩定狀態。就是通過這種不同的形式能把整個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加以囊括進去,並作出預見性的決策。再者,定性分析法中的專家意見法,頭腦風暴法;定量分析法中的期望值法,決策樹法,邊際成本法和現值分析法都是做好決策的必備技術手段,是制定好計劃的前提,是研究管理學的“公式”。這就是研究管理學第一大版塊必須具備的方法了。

組織職能的目的是通過任務結構和權力的關係的設計來協調各種努力。在這裏我們必須着重掌握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的研究,正式組織就是顯而易見的組織機構;非正式組織是伴隨着正式組織的運轉而產生的,是正式組織中的一些成員,由工作性質的相近,對一些具體問題認識基本一致,在性格、業餘愛好以及情感相投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些被其他成員共同接受並遵守的行為規則的組織。非正式組織是建立在員工感情的基礎上,這種組織更能聯繫整個企業的員工,確保整個組織上上下下協調一致。所以,一個有能力的組織者不僅不能打擊非正式組織,更應該加以引導發展,這才是明智之舉。組織結

構分為三大類,集權組織結構,分權組織結構和現代組織結構。當然,這三大類並不是孤立分開的,在一次組織活動中可能涉及多種組織結構,這就要求我們把三大組織結構融會貫通,協調運用。組織結構的設計還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因事設職,因職用人的原則;有職有權,權責對等的原則;統一指揮,精簡機構的原則。當然,這些一般原則只是個大方向大框架,我們在實際組織結構時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現在我們以美的公司的發展歷程做具體分析,美的從開始建立到成熟先後經歷了五個階段。1,單一產品的創業階段;2,培育主導產品時期和直線職能結構;3,家電業全面發展時期與事業部結構的創建;4,家電產品專門化時期與事業部拆分階段;5,多元化發展時期與集團化控股型結構。美的的發展歷程可以用單一產品到多元化、從職能制到事業部制來概括,這也是國內外眾多企業的成長軌跡。美的在全面進入家電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大之後,選擇了事業部制的組織結構,並且在戰略與結構的不斷適配中尋找最佳的匹配模式。從美的的結構調整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企業的發展其實就是結構與戰略的相互適配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企業都在追求做強做大,但實現的方式只有兩種:專業化和多元化。在市場機會眾多的環境中,多元化擴張的速度要比專業化發展得更快,因此企業在具備了一定基礎後更傾向於選擇多元化。由於市場交易的內部化,客觀上要求企業建立一個有效的組織結構,以防止由於行政協調機制無效而造成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分權化的事業部制結構較好地解決了統一配置資源與自主經營的關係,促進了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是眾多

企業選擇事業部制結構的原因。因此,在對管理學進行研究時,掌握好組織的正確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

領導學是研究領導工作規律及其方法的科學,是一門融領導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新興學科。領導是在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有影響力的一種關係———理查德L.達夫特。領導學是對豐富的領導實踐與樸素的領導思想的集成化、系統化和理論化,領導學產生以前的領導實踐及從實踐中總結出的樸素領導思想,沒有發展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它卻成為領導學的思想源頭,併為領導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新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深厚的歷史資源。領導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整體的領導系統以及這個系統本身運動的一般規律。它要從領導系統的整體上研究領導的產生和發展、領導觀念特別是現代領導觀念,以及領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則;它要研究一般領導的模式、過程及其活動規律;它要研究作為領導系統諸要素的領導、被領導、作用對象和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組織機構的合理設置和領導者個人的素質與修養等;它還要研究影響領導效用的各種因素,諸如決策、用人、激勵下級、信息溝通、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等對領導系統的整體特徵、領導系統本身的功能及其規律及影響領導效能的各種因素這三個方面的研究,構成了領導學的完整體系。這個對象的客觀性和研究這個對象的必要性,是領導科學產生和得以發展的依據,它決定了領導學研究的專門領域。這就要求我們對領導學研究掌握好的方法:第一,辯證研究方法。辯證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領導科學中的具體運用。唯物辯證法對領導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

法論意義;第二,實證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又稱調查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是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通過實際的調查研究,收集大量資料並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與研究;第三,歷史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方法用歷史的觀點對領導活動進行觀察與研究,注重考察領導和領導科學的起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及這一過程對社會影響與作用,以期以史為鏡,借鑑歷史經驗服務於現代領導實踐與領導理論發展;第四,比較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方法主要通過對一組具有可比性的領導問題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分析,研究其相關性或差異性;第五,案例研究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在於:以客觀公正的第三者的立場與態度,通過廣泛收集各種可能的資料,對已經發生的真實而典型的領導事件進行分析與研究,作為此後可資借鑑的經驗或教訓;第六,系統研究方法。從系統觀出發,領導活動是一個由領導活動的主體、結構與過程等要素組成的系統,它本身包括了大量的次級系統,同時它又處於社會環境的大系統中。因此,需要運用系統研究方法,兼顧局部需要與整體利益、當前效益與長遠目標,推動領導活動的順利進行和良性發展。當然,作為一名好的領導者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思想素質,知識素質,專業技能素質,提高領導團隊的素質。運用好領導這一環節的研究方法對管理學的研究起着整體協調作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控制的方法是對管理學研究的最後把關。為了達到有效的控制,控制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及時進行,並且應該伴隨着獎懲——法約爾。在管理學中,控制的定義是,監視各項活動以保證它們按計劃進行,並糾正各種偏差的過程。控制的主要內容有

三點,1,確立標準;2,衡量績效;3,糾正偏差。通過這些內容的規範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體系,從而有效的對管理學中的計劃、組織、領導職能進行監督。掌握必要的手段也是控制過程中的必然要求,主要有預算控制和非預算控制兩種手段。對一項任務進行控制時,我們主要才用三種控制類型,前饋控制,現場控制和反饋控制。由於管理活動的預見性和不確定行,前饋控制是在工作開始之前對工作可能出現的偏差進行預測和估計,及時採取措施預先防止問題的發生;現場控制以一是指主管人員深入現場檢查和指導下屬的活動,二是指基層工作人員的日常自我控制,控制的對象就是自我操作的工作的過程;反饋控制是指主管人員分析以前工作的執行結果,將它與控制標準想比較,發現偏差及所在的原因,擬定糾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在下一次的工作中出現。在控制過程中,管理當局必須首先根據計劃階段形成的目標制定行為的標準,然後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實際的工作績效。如果標準與實際之間有偏差產生,那麼管理當局必須根據情況選擇調整實際工作,或調整標準,或什麼也不調整。控制是監督工作活動的過程,用來保證按計劃完成並糾正任何出現的超常偏差,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體現在,它在確保組織活動實現預期的計劃目標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所以,管理活動的好壞,很大一部分就決定於控制質量好的好壞。

説到研究管理學的方法那就必須要説到馬斯洛需求理論。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如果這些需要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

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説,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着的用處和價值。這一理論,將人們的自身需求與管理理論緊密結合起來,很好的把握了主觀需求和客觀要求的關係。這是研究管理學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方法,對我們研究管理學起着支撐作用。

研究管理學的方法簡言之就是研究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等方面的內容,我堅信只要努力研究好上述各方面的內容,一定會在管理學的研究中感悟頗多,收穫頗多。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2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管理研究方法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吳金希,於永達(20xx)認為,從方法論的角度看,管理研究方法論可分為兩大主要範式:實證主義範式和解釋主義範式;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管理研究方法可分為描述型、解釋型和規範型三種;從論證方法和途徑的角度,又可將管理研究分成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大類,分別反映了演繹法和歸納法兩種論證方法。從具體研究方法上來看,朱宏傑(20xx)按照經濟管理問題研究流程和數據源的不同,將研究方法分為四類:實驗方法、標準方法、市場調查法和人文學法。

國內關於管理研究方法的專著以教材類型的專著為主,關於管理研究方法論研究的論文較為缺乏,且相關研究結果相對分散,不成體系。肖世明,黃羣慧、劉愛羣,羅仲偉等學者討論了經濟學與管理學兩大學科的研究方法的差異性及相互間的可借鑑性。近些年不少學者關注管理研究方法的應用研究。其中,案例研究的應用研究成為熱點,也是中國管理研究方法相關論文成果最為集中的範疇,而其他重要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研究法等就少見相關的應用研究。

一、案例研究方法

定義:吳金希,於永達(20xx)認為案例研究方法就是通過對一個個案例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概括、總結而發現新知的過程。從哲學範疇上説,人們通過對相對小的樣本進行深度調查,歸納、總結現象背後的意義和基本規律,案例研究方法屬於解釋主義的範疇。從論證方法角度看,案例研究又屬於實地研究方法,是一種實證研究。

優點:有利於建立探索性的理論框架。案例研究通過深入的案例調研和系統的資料分析,做到更加充分地貼近現實,使得研究者能夠對現實產生足夠的敏感和全方位的理解,能夠將案例中生動的“故事”轉化成理論元素。這樣,一個理性客觀的觀察者通過案例研究能夠打破現有的概念框架,建立一個有效的探索性的理論框架 。

案例研究通過研究者與被訪問對象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接觸,例如,通過與管理一線的“人”進行面對面溝通,傾聽他們經歷的生動故事,理解反映實際管

理的經驗和過程,使得研究者能夠發現與實際相關的知識、構建有普遍解釋能力的理論框架,從而能夠更好地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案例研究更有利於通過溝通獲取豐富的信息,保證數據有效性。深入企業現場的案例調研能夠使得研究者有機會對被訪問者進行有關概念的解釋和説明,並且在調研的過程中,信息的溝通是雙向的,通過多次反饋達到充分的溝通,雙方能夠對討論的問題的本質有共同的認識,從而保證了研究者所獲取數據的有效性。

缺點:

適用範圍:①當研究的問題是一種理論空白,或者處於學科的幼稚期,已有的文獻不能夠解釋和回答所要研究的問題,需要從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理論框架和概念模型時,不能從已有的理論假設出發進行演繹分析和推導,最佳的研究策略應該是採用定性的歸納方法,如案例研究方法就可以用來探索構建新的理論框架。

②研究複雜性和動態性的特點的問題時,需要系統地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本質和全貌,以增強對問題的全方位的理解,這往往是定量研究方法所不能承擔的。而案例研究方法可以對研究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構建的理論框架更具豐富性、動態性、更貼合實際。

二、紮根理論研究法

定義

優點

缺點

適用範圍

三、問卷調查法

定義

優點

缺點:無法應付複雜性和動態性的問題 ,它容易限制

觀察的視角,使得研究者喪失對信息的敏感性。

問卷調查範圍寬而深度和豐富性不夠的 缺點

適用範圍

四、實驗與準實驗研究法

定義

優點

缺點

適用範圍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3

  外部效度指實驗得出的結果推廣到不同時空範圍和不同研究對象的可能性。實驗研究結果發現的變量之間的因果或相關關係,只有具備概括性或可推廣性才稱得上有價值。當然,實驗研究如缺乏內部效度便談不上推廣和外部效度的問題。內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基礎,外部效度則反映實驗研究結果推廣價值的大小。實驗結果的精確性和概括性之間互有矛盾。為了達到精確性就要人為地嚴格控制情境和外部變量,或多或少違背和破壞了事件發展的“自然狀態”,越是精確,違背和破壞越多。這種“非自然狀態”限制了實驗結果推向現實世界的可能性。精確性越高,概括性則越差。內部效度是衡量精確性的指標,外部效度是衡量概括性的指標。實驗設計者面臨兩難困境,若提高內部效度則降低外部效度,或者相反。內部和外部效度的矛盾不可能在一次試驗中求得兩全答案。靠重複實驗可以檢驗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同樣的研究結果或檢驗過的假設,在某種變異的環境下如能得出同樣的結果,則此結果的普遍意義增強。通常為了驗證某種假設,首先在實驗室或者嚴格控制條件下進行實驗,如得到支持(也可能否定),便在稍放鬆的條件下再實驗,如滿意,再從另一些角度和放鬆條件重複實驗。通過重複達到內部和外部效度的雙重目標。

外部效度的干擾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測量效度

試驗中的前測可能使實驗主體對於自變量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反應,並影響其在後測中的表現。當研究結果推廣到未曾接受前測的總體中,便會產生誤差。

2、 樣本的代表性

實驗主體是否有代表性是外部效度的關鍵問題。實際上,研究實驗中要在任何已知總體中找到真正有代表性的樣本並非易事。實驗主體一般都是自願參與,多少受到某種利益或興趣的驅使,同時,研究者也總是選取就近和便於合作的實驗主體。由於這些主觀偏好因素,從樣本得出的結果推廣到更一般的總體中,外部效度就可能有問題。當然,可以採取強制性安排實驗主體,但這類受試者對參與實驗缺乏興趣甚至牴觸,不一定會按實驗引導的方向作出反應,在涉及人的管理研究試驗中,要妥善選擇自願和強制實驗主體。

3、 實驗環境效應

實驗環境本身導致參與實驗的人們失去“平常心”,而採取與日常不同的行為。實驗環境具有一些需求特徵,要求受試者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求和研究者密切合作,以致受試者原本不願去做的繁瑣枯燥的事,在實驗條件下卻可能會認真去做,這就影響到實驗結論的普遍適用性。前述的霍桑實驗就是在影響生產率因素的實驗研究中,發現了實驗研究環境本身對研究主體產生的效應。

實驗的需求特徵和研究者的期望可能引起因變量的變化,這就是實驗環境造成的干擾,變量和干擾兩者的影響容易混淆。為了減少實驗環境的干擾,可採取“盲試”的辦法,不讓實驗主體瞭解實驗的意圖和欲驗證的假設,如果能讓受試者感覺不到自己在被試之中,效果會更好。當然,從理論角度來説,被試者不應受矇蔽,待試驗後期應予解釋清楚。

研究者由於對實驗抱有主管期望,對符合自己期望的觀測值較敏感,予以重視。反之,對不符合的則忽略或賦予種種開脱性解釋,讓研究者自己也不知道實驗主體誰屬於實驗組,誰屬於控制組,不明白實驗主體的回答是支持還是否定所期望的結果。

在運用實驗法觀測和發現變量間關聯方面,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取得成果和積累的知識,遠遠超過管理領域。實驗研究結果清晰、可信、可驗證、可重複並能用科學語言來説明問題,這就是管理研究者渴望應用的一種科學觀測方法。

實驗法有不少優點。首先,實驗研究者有獨立自主性,可完全按照自己提出的的假設

來決定研究哪些變量、設計變量的屬性和取值等,而不用完全遵守現實環境的“自然狀態”。後述的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受現有數據和觀測值的約束較多。其次,從時序角度看,實驗法是序貫式研究。實驗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按多個時期進行測量,得以研究變量的動態變化,而其他研究方法想問卷調查等,只有某一時刻的測量值,不能直接觀測出一段時期內的變化。第三,實驗法的耗費通常比其他研究方法要省,因為控制變量、樣本數都比較小,而現場研究、問卷等方法的出差費、專訪費用都比較大。

實驗法的主要缺點是“非自然狀態”。研究者人為的營造實驗條件,實驗的特定需求又影響到受試者和研究者的行為,容易引起外部效度差的問題。此外,樣本也難以完備,實驗只是限於某時間和少數樣本,樣本增加研究成本隨之增大,而小樣本使得測量誤差問題愈顯重要,結果的推廣性愈差。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4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都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組織之中的,如工廠、學校、醫院、軍隊、公司等等,人們依賴組織,組織是人類存在和活動的基本形式。沒有組織,僅憑人們個體的力量,無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沒有組織,也就沒有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與繁榮。組織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類獲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然而,僅僅有了組織也還是不夠的,因為人類社會中存在組織就必然有人羣的活動,有人羣的活動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組織才能進行正常有效的活動,簡而言之,管理是保證組織有效地運行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我認為對於有效的管理,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首先擺在第一位的必須是實際,對於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的,都會有很多個管理的選擇,我們要從中間選擇一種最有效,最節約,又或是最易實現的辦法,都不是容易達到的事情。於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一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目標,對於企業管理,那就是使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我認為工作和人是管理的兩個重要部分。

首先是對於工作。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需要在企業運作前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時實際情況也是變化萬千,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説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在這方面,20世紀初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羅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確定合理的工作標準、工作方法標準化、合理配備工人、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行職能工長制。這些理論本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從科學管理思想中收穫更本質的內容,那便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

泰羅在這一方面只是為人們開了個頭,後來的管理者需要發揮創造力,面對各種情況,科學理性地設計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等,從而使效率達到最大。這便是對於工作的一部分,當然不只是科學管理思想對其有積極作用,但最終目標還是通過調整工作,來使效率達到最大。第一部分無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沒有第二部分的話,第一部分無疑會大打折扣。

這第二部分是對於人。如果説對於工作的設計和調整是屬於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那麼對於人的工作是充滿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內容會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長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對於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並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於人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人文氣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説開創了這一領域。他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會人的假設、士氣的概念、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羣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滿着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類型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能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説,對於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於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產生的效果可能更顯著,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內容。

我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大致可分為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於工作和對於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5

課堂教授我們所謂管理,就是建立組織並根據組織目標,通過人員、計劃和規則,對人、財、物、信息等組織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以實現組織和成員的良好發展;

我自認為管理就是上司在駕馭下屬的同時使得下屬心服口服,心甘情願的為組織作出貢獻;簡單的説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控制,這個才是最為重要的;法約爾提出了管理的定義“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我始終認為要講管理,就要講如何提高自身發展、提高自身素質先;要做一名管理階層人員是談何容易,做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更是難上加難;這個需要的就是一定的自身發展能力和來自外界的支援;“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 ,but you must try ,try and try,you'll succeed at last ......”

溝通,人與人之間永遠都會有着地位的懸殊;但是如何把這種生硬的地位懸殊轉化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微妙情感卻是需要技巧;倘若組織裏的一個小團體跟領導者的意見相左,那麼這個領導者會想方設法找出這個小團體的頭兒,然後要去收攏他;雖然説服一個人要比説服一羣人簡單,但是這個小首領卻往往是小團體思維最敏捷的一個,想要收攏他談何容易;這個時候就需要溝通,要試着讓對方講出心中的不滿,然後一一通過解説得到諒解和認可;但是如果是強制性的壓制,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管理者是否會成功,與人之間的溝通起着相當重要的因素;

管理的人性化;並不是歐美國家那些非人性化的管理在我們這個製造大國就很適用;因為組織制止同事間的戀愛,可能就會因此失去一個很優秀的員工,甚至是兩個優秀員工;但是如果組織裏的人之間有着微妙的情感,那麼工作的氣氛和效率會有很大改善;雖然會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就中國人民的熱情來講,這個人性化管理的利大於弊;組織還是最終受益者;

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曾經出過一本書《人性的弱點》他在書中講到“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歸結子他的專業知識.還有85%歸於他表達思想、領導他人及喚起他人熱情的能力。”

所以對管理者來説最重要的不是盲目的控制和指揮,而是通過溝通來駕馭團體。

得賢人,國無不安,民無不榮;

失賢人,國無不危,民無不辱。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6

本學期所學的高級管理學,分為七章,主要由計劃、組織、領導、控制這四大部分組成,這四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而管理學中的有關團隊合作方面的內容讓我有了很多體會。

團隊合作指的是一羣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團隊中,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持、奮鬥的過程。通過團隊合作,可以調動團隊成員所有的資源和才智, 增強相互間的信任,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

雖然團隊合作對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的學校教育體系對“團隊合作”的教育不夠重視,也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而在《高級管理學》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小組分工完成PPT的形式,將“團隊合作”教育融入到了這門課程的教學中,讓我對團隊合作有了自己的認識。

這裏,我以小組做PPT的例子進行分析。老師剛下發這個任務時,我們組選了一個代表,我們都以為這個代表能將所有的事都完成,就沒有我們的事了。最後,發現僅靠一個人來完成這個PPT工作量有點大,於是我們小組課後進行討論決定每個人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有人蒐集材料、有人專門製作PPT、有人專門負責對數據進行分析並製作圖表。在這個分工的過程中,我就學到了不少。首先,對人員進行分工,都是根據每個成員的長處進行分配的,計算機比較好的同學製作圖表,打字速度快的同學製作PPT,擅於收集材料的同學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所需的資料,而不是隨便進行分配的。其次,學會相互寬容,因為分工的每個部分內容有多有少,我們不能因為分配不均而抱怨,或者覺得吃虧,我們應相互包容。最後,團隊合作過程中溝通比較重要,在溝通中確定我們所要講的大概內容、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以及重點是什麼等內容,如果我們之間都不相互交流,各做各的,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做出來的東西也不是我們想要的。

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這個PPT完成了,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大致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為了完成任務,沒有做到精益求精。這主要是前期沒有做好準備工作,小組成員間也沒有進行交流,認為只要有人做就好了。

二是,對所要解決的問題不明確,剛開始我們組準備做管理移植方面的,後來覺得難度有點大換成了企業社會責任,最後又改成了食品安全問題,這樣換來換去也會影響我們的成果。三是對高效團隊的特徵認識不足,楊文士在《管理學》一書中指出,高績效團隊的特徵主要有:有效的領導、靈活和適應、持續地學習、高效的工作程序、共同目標、相互信任和尊重、充分的溝通、取長補短。我們小組雖然進行了交流,但沒有達到有效的溝通,這與團隊合作中“個性過去突出”也有一定的關係。

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獲益匪淺,並對管理學又產生了一些興趣。在老師的教導下,不僅增強了我們有關管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為我們以後開展集體或社團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這次的小組合作,讓我明白成員優勢互補、團隊分工的重要性。以後,我們可以將這種“團隊合作”的精神滲透到大學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7

不知不覺中一個學期馬上就要過去了,而自己所選的這門管理學課程也學了一個學期了,在這個學期的學習中,自我感覺還可以吧,不能説它是完美的,但是多多少少也學會了一些,認識了一些同學,認識了自我感覺還不錯的老師。老實的來説,在這門課程上我基本上都去上了,沒幾次是沒上的,對於我去的每次課,都不會一直專心下去聽老師講課,但至少是會聽聽的,畢竟老師講課的風趣生動不聽白白錯過了這個好機會,我想這個老師不會太在意吧。再來説這門授課的老師吧,我感覺還是不錯的一位老師,因為他比較明主,不會點名,不會佔用我們的課餘時間(這個特別好),還有授課時非常的風趣,有時使得不想聽課都打起興趣來聽你的課,課堂上時常笑聲飄過。

管理學在日常的生活中是非常實用的,不管現在或是將來做什麼的都不離不開這個學科,利用這次的機會學一學這管理學的基礎,為現在和以後更好的管理人事物奠定個基礎。首先説説我對管理學這門學科的一點點見解。管理學的含義:

A、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實現目標。B、管理過程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連續進行的活動所構成,這些活動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它們成為管理的基本職能。

C、管理要通過組織中各種資源的綜合運用來實現組織的目標。D、管理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它是一個組織的“器官”,是為組織服務的。管理的特徵:A、人本性。B、複雜性。C、科學性。D、間接性。F、經濟性。管理的幾個方面: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以及控制和創新。我認為對於有效的管理,它不是一死不變的一個固定模式,它講究的就是從實際出發的道理吧,對於不同的事與物,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但是在各種的解決方法中都不會離開它那的管理理念,最終通過最有效、最節約,又或是最易實現的辦法來使效率或利益最大化。管理就是特定的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到即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因此,學好管理學對於我們現在在這個紛繁的社會中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義。

管理與大家都是息息相關的,小到家庭,大到國家。管理不等同於控制,它是對你所作事情進行一種適當的安排。我們每個月拿的工資雖不算是很多錢,但是沒有管理好的話,這些錢就會不知道花在什麼地方了,而且很有可能還遠遠不夠用,有句話説的好“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也就是這個道理吧,自己的錢也要管理,才能使有限的工資花在比較多的有用之處。現在整個社會中都充斥着煩燥不安的情緒,作為企業員工一員,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很重要,因為一個人的情緒會影響一個人在做事效率及生活的幸福感,理應用好的情緒去處理面臨的各種各樣的事情。如果不懂的如何得管理自己,後果也是很嚴重的,那我們就會面臨被企業淘汰。

轉眼間這個學期就要過去了,在這個學期中雖不能説學到了好多好多的東西,但至少是有小進步吧。而對於這門課來説,因為在這個社會中要用到管理學知識的地方非常多,而學好它了可以為自己在事業上或上個人的價值的體現上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總的來説,學這門感覺還是感覺蠻好的,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會繼續地去學學它吧,學習它裏面那個管理方式,從而使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處理事情。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8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都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組織之中的,如工廠、學校、醫院、軍隊、公司等等,人們依賴組織,組織是人類存在和活動的基本形式。沒有組織,僅憑人們個體的力量,無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沒有組織,也就沒有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與繁榮。組織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類獲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然而,僅僅有了組織也還是不夠的,因為人類社會中存在組織就必然有人羣的活動,有人羣的活動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組織才能進行正常有效的活動,簡而言之,管理是保證組織有效地運行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我認為對於有效的管理,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首先擺在第一位的必須是實際,對於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的,都會有很多個管理的選擇,我們要從中間選擇一種最有效,最節約,又或是最易實現的辦法,都不是容易達到的事情。於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一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目標,對於企業管理,那就是使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我認為工作和人是管理的兩個重要部分。

首先是對於工作。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需要在企業運作前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時實際情況也是變化萬千,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説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在這方面,20世紀初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羅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確定合理的工作標準、工作方法標準化、合理配備工人、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行職能工長制。這些理論本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從科學管理思想中收穫更本質的內容,那便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

泰羅在這一方面只是為人們開了個頭,後來的管理者需要發揮創造力,面對各種情況,科學理性地設計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等,從而使效率達到最大。這便是對於工作的一部分,當然不只是科學管理思想對其有積極作用,但最終目標還是通過調整工作,來使效率達到最大。第一部分無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沒有第二部分的話,第一部分無疑會大打折扣。

這第二部分是對於人。如果説對於工作的設計和調整是屬於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那麼對於人的工作是充滿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內容會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長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對於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並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於人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人文氣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説開創了這一領域。他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會人的假設、士氣的概念、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羣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滿着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類型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能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説,對於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於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產生的效果可能更顯著,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內容。

我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大致可分為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於工作和對於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9

近期,進一步學習了管理學的相關知識,結合工作實際,作了一些思考,有了一些感悟。

20世紀初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確定合理的工作標準、工作方法標準化、合理配備工人、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行職能工長制。這些理論本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羣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

一個企業或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管理,其實都差不多,關鍵就是對於工作和對於人的管理。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學習管理學,我想不光是要學習管理學本身的學科內容,也要從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管理學也是一門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發現問題的學科,並且所有的知識都必須要經得住真正實踐的考驗。

隨着教育體制及其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開發利用好學校教師隊伍這個重要資源,使之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好地為學校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提高辦學效益服務是教育管理者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現代教育管理學認為:學校管理的主體是人,客體也是人。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是學校管理的核心。教育系統的管理要從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能動性着手,將人放在管理活動的中心,一切管理措施和制度都以充分發揮人的潛能為出發點,真正實施人本管理。

一、營造和諧環境,增強隊伍凝聚力

教師隊伍的凝聚力是一個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學校人本管理的重要目標和價值體現。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學會安人。“管理”,管事理人,達至安人,通俗地説就只是即使你不在單位、不管人,大家也能做得很好。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尊重教師,營造尊重人的環境。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認為,尊重與需要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在內心裏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要。中國古代的:“寧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士為知己者死”等思想,正是充分體現了尊重人格的巨大力量。校長心中裝着教師,教師的心中自然裝着校長,裝着學生、裝着學校。

二是瞭解教師,做教師的知心朋友。校長應該經常與教師們面對面地進行深度會談,廣泛徵求教師在思想、工作、學習、生活及對學校發展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充分把握教師的思想狀況、工作需要和發展要求,及時解決教師遇到的困惑和困難,為學校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管理制度,調動教師積極性

過去,儘管我們也強調教師是學校的主人翁,管理要以教師為主體。但是,在學校管理中,還是過分地強調科學管理,強調量化考評,以不合乎人性的嚴格制度,冷冰冰、硬梆梆的僵硬數字去約束教師,使教師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嚴重的挫傷。這種管理,其本質還是一種見“物”不見“人”的非人本管理。我們在學校管理中努力地從教育以及人生命發展的角度出發,不斷地改革和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第一,關注各項規章制度的形成。凡是學校的重大活動或政策,都由全體教工共同決策而形成。學校在出台一項新決策時,首先提交校行政會議討論,再打印成初稿,徵得全體教師的基本同意,最後在教代會上由教工代表表決通過。

第二,重視制度、規劃的執行情況。每學期的期初、期中、期末,學校可以發放一些意見徵求表,收集廣大教職工對學校新出台或修訂後的規章制度的意見和建議。

三、實施名師工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學校是教師終身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重要場所。教師隊伍專業水平又是學校辦出效益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必須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者,民主師生關係的建立者,學生學習課程的指導者和學生奮進成材的奠基者,必須時刻注重發展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個性特色,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提升生命的價值。

首先,強調學習,鼓勵進修,提高教師學歷及業務水平。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身僅有一桶水還不行,必須要使自己成為一條奔騰不息的知識河流,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教材對教師專業知識體系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要熟練駕馭新教材,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不斷學習,豐富知識儲備,更新和優化知識結構。要關注學科以外的知識,由單一型轉變為多面手,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時代的活水。

其次,立足當前,培養骨幹,提高學校整體師資水平。骨幹教師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是學校教學工作開展的領頭人。骨幹教師的質量和數量,直接關係到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

再次,狠抓教研,出新舉措,引領教師走專業之路。教研教改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先導,是推進新一輪課改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學校應該積極為教研教改活動提供資料、經費和條件,以教研組為單位,發揮羣體攻關的優勢,以公開課、觀摩課為突破口,進行新課程改革的系列教學研究。

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作為教育的管理者,我們要緊緊抓住時代賦予的良好機遇,堅持 “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教師的發展為本,努力把學校辦成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綠洲。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10

“在人類社會中,管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敗也管理。”雖然管理學是在人類社會開始工業化時才應運而生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是它發展得特別迅速,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空前巨大。管理是人類各種活動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近百年來,人們把研究管理活動規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論與方法,統稱為管理學。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羣體來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於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努力以及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羣體規模的擴大,管理人員的任務也就愈發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須具有敬業精神和服務意識,還要有解決突發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會辦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質。

《管理學》這門課是本學期的選修課。作為一名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學習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當初我選這個專業也是基於對這專業的興趣,將來有意願成為一個管理者,雖然可能多數是管理公司,但是多多少少也會面臨人才問題,面對人才管理問題,曾聽説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也從側面説明了管理的重要,因為,要留住人才,關鍵就在於管理,因此,必須要努力學好這門課。光陰似箭,時至第十二週,這門課也即將修完。

通過這學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管理就是特定的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到即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作為當代大學生,無論學習的專業是否與管理有關,都應該好好學管理學,看看管理方面的書籍,因為管理學與我們息息相關,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於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製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因此,學好管理學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生工作以及以後步入紛繁的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義。

談其事,必先談其人。先説説我自己吧,我是學管理專業的,對於我來説這是一門專業知識課,我有義務學好它,雖然我上課偶爾會發下呆,走下神,但是不管怎麼説,我是一定會努力學它的。再説説另一個人,自然就是我們的老師了,她這學期給了我們六個主題,讓大家自己組隊根據話題,尋找資料,製作ppt,然後讓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這種教學方法讓我感到非常有意思,大家在自主學習中獲得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同時老師和同學的距離也拉進了許多。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學習,我對管理學這們功課還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體會的,管理就是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對組織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以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我覺得管理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人際交往、自我發展等等,都會有意無意用到管理學的知識。不管將來會否從事管理事業,但可以堅信管理是生活各個方面必不可少的。管理學分為六篇,主要由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部分組成。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標主旨。而計劃是所有管理學職能中的首要職能,也讓我有比較深的體會。

正如哈羅德·孔茨所言,“計劃工作是一座橋樑,它把我們所處的這岸和我們要去的對岸連接起來,以克服這一天塹。”計劃工作給組織提供了通向未來目標的明確道路,有了計劃工作這座橋,本來不會發生的事,現在就可能發生了,模糊不清的未來也變得清晰實在。在日常生活中計劃是無處不在的。大到美國政府的火星探測計劃,小到我們身邊的一次週末旅遊計劃。由此可見,計劃幾乎無處不在。首先就一個學生而言,他在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後通過這份計劃控制自己,並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還要有效的選擇合適的信息,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目標,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自己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碌碌無為。計劃是任何一個組織成功的核心,它存在於組織各個層次的管理活動中。一個組織適應未來技術或競爭方面變化能力的大小與它的計劃息息相關。並且,計劃是指制定組織目標並確定達成組織目標所需的行動方案。計劃工作首先就是確立目標,然後,使今後的行動集中於目標,並預測和確定哪些行動有利於達到目標,哪些行動不利於達到目標,從而指導今後的行動朝着目標的方向邁進。沒有計劃和目標的行動是盲目的行動。計劃工作的基礎是確定目標,計劃工作的核心是決策,計劃的關鍵在於實施。管理的其他職能只有在計劃確定了目標之後才能進行,並且隨着計劃和目標的改變而改變。計劃在管理職能中是處於首要地位的。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做了計劃也只是在做無用功而已,所以他們都不願意做計劃。其實不然,我認為計劃是為了有備無患,做了總比沒做好。

然而,制定計劃要具有預見性、針對性、可行性和約束性。就是在行動之前對行動的任務、目標、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預見性確認。但這種預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級部門的規定和指示為指導,以本單位的實際條件為基礎。計劃一是要根據上級部門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定,二是針對本單位的工作任務、主客觀條件和相應能力而定。總之,從實際出發制定出來的計劃,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計劃。可行性是和預見性、針對性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預見準確、針對性強的計劃,在現實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標定得過高、措施無力實施,這個計劃就是空中樓閣,反過來説,目標定得過低,措施方法都沒有創見性,實現雖然很容易,並不能因而取得有價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約束性,計劃一經通過、批准或認定,在其所指向的範圍內就具有了約束作用,在這一範圍內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必須按計劃的內容開展工作和活動,不得違背和拖延。

其實在生活中,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無論辦什麼事情,事先都應有個打算和安排。有了計劃,工作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步驟,就可以協調大家的行動,增強工作的主動性,減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計劃本身又是對工作進度和質量的考核標準,對大家有較強的約束和督促作用。所以計劃對工作既有指導作用,又有推動作用。

大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小至一個企業、一個家庭,再者到一個人都處在管理學的範圍之內並受其影響,所以説管理充溢着整個人類社會。正如在管理學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動所引出的一切問題推動着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個推動力並將繼續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且長期影響着人類社會。在學習管理學中,其實管理學的理論都不難,難的是要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也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雖然我們現在還難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走入社會,走到工作崗位上去,但是我們可以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發現管理的痕跡,或者觀察領導是怎麼管理別人的,常動腦,多思考,多為以後做準備。

總之,管理學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並且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學科,雖然形成學派的時間較短,但是,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可限量的。對於這門學科,短短的幾段文字表達、看書都是遠遠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學習,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的改進、創新、累積和學習中國和外國的好的管理經驗,這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斷的實踐才能完整的去體會、感受這一門博大精深的管理藝術。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11

我是從普通教師一步一步走上管理崗位的,算是所謂的“技而優則管”吧。因此,在走上管理崗位的這六年,採用的管理思想概括起來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換位思考+正面激勵” 。

將本書閲讀結束之後,通過多方面的總結和學習,對管理的認識和見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管理者,在作出決策時候,我所思考的視野和深度更加寬泛,考量的依據更加清晰。

傳統文化對管理思維的影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對管理者的衡量標準往往非常高,不僅要求管理 者能夠高瞻遠矚,還要能夠在各個方面都勝過自己的員工;在具有極強的戰略眼光的同時,還必須是個通才,能夠身先士卒,事必躬親。作為管理者,必須以贏 得下屬的認同、尊重甚至是崇拜為前提。 胸襟廣闊,使用合適的人做正確的事。切合管理學視角理論中的結果 導向和通過他人完成既定任務的理論。執行的差異管理所有的精髓在於人,那些充滿智慧的人,那些充滿魅力的人,而最為關 鍵的是,那些自主的、思考着的與實踐着的人。

也就是説,他們兩位定義的執行是:學校的領導者 ,長期以來過分依賴上級部門的制度來推行實施,現在應該轉而關心人的問題。但中國教育是一個經歷了 20xx 多年管理模式的國家,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 管理者事實上是學校制度和文化的製造者,而不是執行者。

因此,企業的成敗興衰往往維繫於管理者一人身上,而不是建立在企業的制度和文化基礎上的。由於發達地區在歷經了大量的由於管理者個人的失誤災難後, 已經意識到學校應該在制度與文化的基礎上保證持續的增長動力。

因而現在,很多場合下我國教育界的知名學者和領導人提出了“轉變觀念”一詞, 這個轉變觀念就是:

摒棄過去的主要靠領導者的個人力量推動學校成長, 轉而依靠制度、學校文化保持企業的持續增長力。

中國悠久的教育文化造就了“禮儀之邦”這樣一個名詞,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錯綜複雜,考量人和事的價值觀和其他地區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種觀點至少可以認為是清晰的,這就是我們的一句俗語“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

有效的管理必須針對組織內個體的需求,包容個體的差異性,並在此基礎上 靈活應對、多元管理。如果我們一味的強調看似完美的統一,無視個體的差異, 最終一定會因抹殺了個體的個性而導致學校的衰敗或解體。

俗話説得好,水至清則無魚。魚缸裏的水雖然清澈見底,但生長在其中的魚 長不大,活不長。江海的水雖然混濁,卻能夠容納更多更大的魚。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組織的方方面面留有餘地,互存不良,反而順理成章,和諧有序。

當我想水清一點,不妨渾一點;想圖快一點,不如慢一點;想求好一點,不如差一點, 這可能就是殘缺美在管理實踐中的表現吧。但其核心在於管理者的把握能力,管理者要能夠通過制度和企業文化提升自我淨化的能力,通過包容員工多樣化的差異性,將其揉合成一種向心力。

試想在一個學校中,能力強的教師恰恰在能力較弱的教師那裏獲得自信感, 而能力差的教師又以能力強的教師為榮耀,並從中獲得安全感。雙方的差異性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保持着一種彼此依賴和滿足的關係從而保持企業的向心力。從管理實用的原理出發,不妨有意或者無意地製造差異性,讓組織自然地進 入一個有序磨合的狀態。

因此作為管理者,必須具有兼容性,和諧並不意味着統一,而是在於營造具 有向心力和靈活特質的組織。古人有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賢。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而是變化中的和諧!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12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3月13日聆聽了集團公司董事長《關於創造優秀職業生涯的基本方法》和《激情管理》的專題講座,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實際,就如何不斷刻苦學習,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管理是一門科學。既然管理工作是一門科學,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從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特別是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更要注重學習,對學習要有熱情,也就是通常所説的要熱愛學習、肯學習。只有不斷刻苦地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以適應管理工作之需要。作為企業的一名管理人員,我認為:一是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因為它是學習一切管理知識的基礎,只有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學習好管理知識;二是要學習企業管理工作知識,特別是要隨着科學的發展、管理知識的創新,要不斷的學習新的管理知識,充實自己,武裝自己;三是要根據自己所從事的管理工作,學習專業知識,用學習掌握的專業知識指導工作。本人在企業從事紀檢監察工作,這就要求我除了學習、掌握上述管理知識外,還要學習與本職工作有關的專業知識。第一要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第二要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第三要學習黨內法規、黨紀條款和有關規定;第四要學習行政法規和有關政紀條款;第五要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熟練掌握查辦案件的技能和技巧。只有學習、掌握了現代企業管理知識,才能駕馭管理工作,搞好管理。

管理是一門藝術。既然管理工作是一門藝術,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從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特別是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管理者要熱愛企業,熱愛管理工作。只有熱愛企業,熱愛管理工作,才能對所從事的管理工作產生熱情,才能在管理的舞台上,盡情的表演。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説的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用心管理。作為一名從事企業的紀檢監察工作人員,我認為要做好管理工作:一要熱愛企業。只有熱愛企業才能時時事事想着企業,維護企業的利益;二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紀檢監察工作。只有熱愛本職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投入最大的熱情;三要敢於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在工作中敢於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秉公執紀,使違紀違規者受到處罰,以維護紀律的嚴肅性;四要用新的科學知識指導工作。在工作中要不斷的用新的知識和方法指導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工作質量不斷提升;五要發揚"高效、嚴謹、精細、務實"的企業作風。紀檢監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這就要求從事

此項工作的同志,在工作中要發揚"高效嚴謹、精細務實"的企業作風,要有對人高度負責的精神,去調查、處理每一起違紀違規案件,在查辦案件過程中,要自覺地維護黨員和員工的合法權益,使每一起案件做到"事實清楚、定性準確、處理恰當、手續完備、程序合法",經得起歷史檢驗。只有這樣才能無愧於"黨的真誠衞士"的稱號,才能不辜負黨組織和員工羣眾的信任;六要嚴格要求自己,帶頭遵守各項紀律和企業的規章制度。

學習使人睿智,使人增長才幹,學習是每一個人做好本職工作的源泉和動力,也是每一個人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因此,我們每一個管理者,要想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惟有不斷刻苦地學習,才能到達光輝的彼岸。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13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考研終於結束,這當中有艱辛和痛苦,大家都經歷了過來.對於同濟今年的管理學概論,我想有必要説兩句.

大家都知道,以往管理學概論的題型都是名詞解釋,選擇,簡述,案例,而今年卻出乎意料地把選擇題部分取消了,選擇題的二十分中十分分到了簡述題中,也就是説述題由原先的五十分增到六十分,另外十分新增了一個計算題,雖然考後大家普遍反應計算題還是算比較簡單的,但對於一般人來説,還是殺了個措手不及.由於本人蔘加過同達的輔導班,給我們上課的是同濟以往的一閲卷老師,他曾説就往年情況來看,選擇題得分率較高,是管理學概論試卷中的送分題型,一般人錯兩個左右是正常的,這也就是説選擇題的二十分可平均拿十五六分左右,而今年的這種作法無疑是增加了試卷的難度.

本人蔘加xx年的管概考試,發下來的試卷只有一張,A4紙大小,正反兩面,答卷紙是四張大開的白紙,一共十二頁.不過考場上時間有限,一般不可能全都寫滿,閲卷老師的意思也不是讓全寫滿,答題貴在要點全.

今年的名詞解釋出得難度一般,基本上搞好尤的書能拿到平均分.按照慣例,每年名詞解釋都會有一到兩個比較難的,今年出到股票期權的概念,有點出乎意料,感覺不是管理學裏的知識,本人是亂寫一通,不過相信還是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寫得出的.簡述題今年考了對策三要素,管理幅度大小,法約爾的十四條,另外兩個暫時想不起來,一共六十分,有兩道題十五分,其它三道十分,這部分想拿高分比較困難.法約爾的十四條那道十五分,當時看到就傻眼了,一直真的考十四條不怎麼可能,偏偏考到了,一考就是十五分,所以提醒以後考管概的學妹學弟們複習要紮實地掌握每一考點,不要存僥倖心理.從今年這五道題看,題目比較靈活,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權變能力,但知識點又全部來自尤的參考書,因些千萬不要忽視指定參考書,要在熟透尤的書的前提下再去看別的資料,考前也一定要過一遍尤的書.至於計算題,其實比較簡單,只有掌握好書上的就可以了,本人因為以往最多在選擇題中出現一道所以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結果白白丟掉了些分數.關於案例分析題,前兩年一真是提出一個問題,今年分成三個小題,題材還是繼續前兩年的話題,有關人的問題,今年是溝通問題,相對簡單些.

總的來説,今年管理學概論難度有所上升,但又比較注重基礎,尤的書考得比較多,以後參加考試的請務必注重指定參考書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14

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羣體來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於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努力以及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羣體規模的擴大,管理人員的任務也就愈發重要了。作為當代大學生,我認為管理學同樣與我們息息相關,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於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製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因此,學好管理學對於我們現在的一些學生會工作乃至今後步入紛繁的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義。 管理學分為計劃、組織、人員、領導、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標主旨。而計劃作為管理學理論的基礎,讓我有了許多很深的體…… 我的管理學學習心得

進入大學後,自己真正開始涉足的第一門學科應該就是管理學吧,以前一直沒有過對這門學科的瞭解,經過半年的學習下來,我有了不少收穫,雖然對這麼學科的學習和了解還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對這麼學科有了很好的認識,並且有興趣和想法在將來繼續在這門學科上學習下去。

管理學這門學科的歷史不算悠久,並且其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是比較緩慢的。如同很多其他的社會人文科學學科一樣,中國人在管理學這門學科裏的研究和發現相對於西方來説是少之又少。當西方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人們逐漸需要科學的管理方式,此時的中國卻因封閉錯過了生產力飛躍的機會,當然也不會有管理學的發展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人們終於將對管理的傳統感性認識,上升為了理性認識,有了科學理性的管理理論。這些對於日益陷入深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來説,是無法吸收和利用的。因此,管理學在中國的發展還是非常不完全的,即使是到了21世紀。當代中國企業家對管理學越來越重視,並且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在企業管理之中,但畢竟這些才剛剛起步,面對的困難和挑戰非常之多,因此我們有必要更深刻地學習和實踐研究這門學科。

初入管理學,我便發現這門學科涉及面非常之廣泛。我認為對於有效的管理,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首先擺在第一位的必須是實際,對於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的,都會有很多個管理的選擇,我們要從中間選擇一種最有效,最節約,又或是最易實現的辦法,都不是容易達到的事情。於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一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目標,對於企業管理,那就是使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投入包含很多方面,金錢、時間、人力、物力、資源、土地等等,一切的客觀消耗和產生的主觀影響都應該計算在內。對於回報,主要便是企業的利潤,當然也有企業的知名度、信譽度、名望等無形資產以及社會價值,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比經濟利潤更為重要,或者是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利潤。明確了這個中心目標,我把自己所學到的管理學概論中原理理論大概分了兩類,來概括成企業管理中要做到的兩方面,我認為這兩方面是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人們需要想盡辦法來完成的管理難題。

第一部分是對於工作。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需要在企業運作前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這無疑是非常艱鉅和複雜的工作,尤其是要使安排的結果趨向與最合理,工作效率達到最高。拋開其他因素不論,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時實際情況也是變化萬千,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説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在這方面,20世紀初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確定合理的工作標準、工作方法標準化、合理配備工人、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行職能工長制。這些理論本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從科學管理思想中收穫更本質的內容,那便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泰勒在這一方面只是為人們開了個頭,後來的管理者需要發揮創造力,面對各種情況,科學理性地設計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等,從而使效率達到最大。這便是對於工作的一部分,當然不只是科學管理思想對其有積極作用,但最終目標還是通過調整工作,來使效率達到最大。

第一部分無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沒有第二部分的話,第一部分無疑會大打折扣。這第二部分是對於人。如果説對於工作的設計和調整是屬於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那麼對於人的工作是充滿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內容會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長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對於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並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於人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人文氣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説開創了這一領域。他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會人的假設、士氣的概念、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羣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滿着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類型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能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説,對於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於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產生的效果可能更顯著,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內容。

我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大致可分為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於工作和對於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對於管理學,這些是我目前有的一些宏觀認識,而要論到細處,現在自己知道的還非常之少。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學習管理學,我想不光是要學習管理學本身的學科內容,也要從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同時我也發現,如果要學好管理學,還需要學習很多其他學科,才能在管理學上有更好更深的認識。比如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我想都是會對管理學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的。管理學也是一門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發現問題的學科,並且所有的知識都必須要經得住真正實踐的考驗。而對於在大學階段很難經歷管理實踐的我來説,廣泛的涉獵管理學以及與管理有關方面重要書籍,無疑是學習的最佳辦法。

以上是我管理學學習半年來的一些認識,短時間內也很難思考得很全面,因此先寫下這篇心得,算是自己學習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吧,雖然現在自己已經沒有管理學的課要修了,但進入了這個領域才發現這是片無比廣闊的天空,需要我抓緊時間進一步的深入學習

研究管理學總結報告 篇15

自從TCL李老闆《鷹的重生》出名以來,我對TCL鷹文化的感受也越來越多,雛鷹,飛鷹,精鷹,雄鷹,老鷹,禿鷹等等

,現在感受深刻的是覺得TCL的培訓做的很好,也很自豪參加了精鷹工程的培訓,且能幸運的能繼續參加。

對學習《管理學概論》的收穫主要有4點:

1. 管理的淵源和不同角度的定義的啟發。

2. 根據以往工作經驗,對行為科學管理的理解。

3. 根據以往工作經驗,對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的理解

4. 發揮個體的優勢,才能和諧高效的讓組織達到目標

首先,課程資料非常詳實和系統,把管理作為一門系統的學科來介紹它的起源和發展。對於管理不同的定義已讓我思路大開了:管理是設定目標和滿足需求,是一種活動,決策,也是過程。在管理學發展史上,管理不同發展階段都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對管理從不同角度來理解,主要有:

1。泰勒的科學管理:“確切地知道你要別人去幹什麼,並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幹。”把工作分解到極致,然後培訓員工,高效完成每一小部分工作。這對工廠類型的企業生產效率提高有高度的指導作用

2。法約爾的一般行政管理: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協調,指揮和控制。

以上2個古典管理理論對管理的是基於“經濟人”的假設從不同角度來解析

當時代更進一步:以梅奧為代表的行為學派指出了人人性的複雜:管理就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環境的相互影響為中心,激勵員工的動機,調動其積極性。

在不同角度的管理學定義中,我覺得對於中層管理者而言,我最認同的一種解釋是:通過優化組織內的資源配置,使其效率最高達到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包含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導和控制等。因為中層很少涉及決策方面的管理,也很少關係工廠工人日常管理,我們承擔着如何高效的執行和實現高層管理者既定的目標,合理分解目標,按效率最高的方式分配任務給不同的小團隊,並能跟蹤進展直到目標實現。基於這樣的想法,行為科學的管理理論對於我們實際工作很有價值,比如X,Y理論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等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管理實踐,霍桑實驗的“非正式團體”自我保護行為而導致組織效率的降低,這個和Chris Argyris《克服組織防衞》一書結合起來對打破團隊內部和團隊之間的隔閡有指導實踐的功能,只有這樣的組織才會做到無邊界:縱向,橫向,內外,地理均不會成為效率的障礙。

王康平老師也着重講了自我管理,我也非常認同管理者先要從自我管理做起,當管理好自身後,才能以身作則的帶領團隊,管理自己也和管理組織一樣的定義:管理自身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的衡量就是成長或成就。在我初期管理團隊的時候,簡單的認為我(作為一個管理者)的職責就是管好別人,幫助團隊解決問題;現在才慢慢的意識到管理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實現目標,管理好別人前先要管理好自己,自身的效率往往就決定了團隊的效率,而且效率的高低都會被整個團隊成比例的放大。在職能部門業務溝通中,自己處理跨部門間的管理方式也會會引導團隊處理跨部門間的方式,作為一個部門的榜樣,示範作用非常明顯。所以在如何形成真正的無邊界組織前,管理者自身必須先做到具有無邊界的管理風格,回到自己動手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中去,起到積極示範作用。

説到發揮個體的優勢,先覺條件是一定要識別出個體的優勢,並在任務安排上能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真正提高團隊的效率。團隊建設也是一個複雜的話題,在營造共同文化的同時,又需要甄別個體的優勢,調整任務分配來達到高效的管理和執行,所以我會非常敬佩一些能帶好隊伍的領導者,他們不僅需要在專業領域要有遠見,還需要在領導和管理團隊方面有思路。這個話題結合Fredmund Malik《如何做一個有效的管理者》一書,比較好的闡述了發揮優勢,我摘選一些原文的段落:

1. 人們必須發展現有的優點,包括那些已經得到承認的優點和那些已經顯露徵兆和跡象的優點。發展必須以發揚優點為出發點。。。。。。

2. 一個缺乏球感的人,人們不僅不能勸他繼續選擇球類運動,而且要積極的勸他放棄,應該引導他選擇另一個不需要球感的運動項目。

3. 一個人絕對不會再他又弱點的領域取得成功,一般情況下,在他排除了弱點的領域也不可能--無論是什麼意義的成功,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只能在這些領域達到一般水平,一個人只能在他擅長的領域,在他有優勢的領域,才會獲得成功,在這些領域,成功要來的快的多,容易的多而且明顯的多-- 這就是效率。

4. 從何得知一個人的優點呢?要做出可靠的判斷就是當前的任務,已經取得的效率和成果。只需要觀察一個人完成3-5個任務,就可以對他做出評價,一定要是創造性的任務非模仿性的任務。

王老師課堂上豐富的心理,性格,風格測試題目能幫助我們很好的識別團隊成員優勢或性格取向,齊全的團隊角色才能組成一個互補高效的團隊,組織將變的和諧和高效。

結論: 從實踐的感受到理論的提升是一件非常愉快事情。從反思中提升自我,再重新到工作中去實踐,去實現組織的高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gongzuofanwen/ko84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