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阿寶兩雙腳,凳子四雙腳》心得感悟3篇

讀《阿寶兩雙腳,凳子四雙腳》心得感悟3篇

這是我讀《阿寶兩雙腳 凳子四雙腳》之後的心得感悟,歡迎大家閲讀。

讀《阿寶兩雙腳,凳子四雙腳》心得感悟3篇

讀《阿寶兩雙腳 凳子四雙腳》心得感悟一:

開始迷戀豐子愷的漫畫和散文,是一次無意看到他寫得《兒女》,他在其中説,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那時候還是少女的我,被這段話深深地感動了,不可自拔的陷入他們這種親情的表達之中。可,我的表達,父親似乎不敢直視,怕太過熱烈。

所有欠缺的愛,都會以另一種形式的渴望來彌補。所以,每次有豐子愷的書出來,我就想要去買。今年新經典文庫出了兩本關於他的書,一本是《阿寶兩雙腳 凳子四雙腳》,另一本是《阿咪》,便下手了。我喜歡豐子愷與阿寶那種情感表達的方式,那是含蓄、收斂、壓抑愛的父親,從來不會給我表達的情感。“我忽然覺得,我與你之間似乎築起一堵很高、很堅、很厚的無影的牆。你在我的懷抱中長起來,在我的提攜中大起來;但從今以後,我和你將永遠分居於兩個世界了。”我的父親,從始至終,給我的愛,都是剋制,連前十多年的放肆也沒有。由此,我特別羨慕阿寶,至少她有十多年與父親之間擁有很親密的關係。

小時候,特別皮,沒少被父親罵。但感覺與父親的感情不痛不癢,似乎算不上深刻。國中開始遠離家鄉,與父親的對話更是少的可憐。只記得,高中一次掉錢了,父親晚上便趕到學校給我送錢,然後匆匆忙忙地又離開。他走後,我在寢室哭得稀里嘩啦的,覺得父親特別孤獨,自己一直不懂父親,想要去表達對他的愛,卻不知如何做。20xx年,父親生了一場大病,我每天下班後就去醫院陪着他。不上班時,我就住在醫院,早上幫父親洗漱,喂他早餐,然後扶着他去樓下的小花園走走。那時我竟覺得這樣的日子真好。父親出院後回了家,我們的關係又那麼不痛不癢的止於簡單的問候。所以,我特別羨慕豐子愷與阿寶的這種親密感。

劉再覆在某次演講中,提到現代文學從精神內涵上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救救孩子”,以魯迅為代表( 個人認為以1920xx年《狂人日記》中的“救救孩子”才算正式開始。); 第二種是以冰心和豐子愷為代表的“孩子救救我”;高行健是第三種,即“自己救自己”。這是我比較認同的觀點。豐子愷有着很特別的兒童觀,他認為,兒童擁有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這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他比起孩子們來,真的心眼已經被世智塵勞所矇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兒女》中有表述)他深愛着他的孩子們,更多的孩子們,而且能把這份情感如實的表達出來。 在豐子愷眼裏,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每天做火車,做汽車,辦酒,請菩薩,堆六面畫,唱歌,全是自動的,創造創作的生活”。他們的創作力,要比大人強盛得多。是孩子在拯救大人們。

現在的自己,通過學習如何表達愛,與父親的互動越來越多,那份親密感讓我覺得很安全,很温暖。我希望,以後能在孩子的愛裏不斷的成長。我也相信,是孩子給了我們成長的機會。願有一天,我能夠真正做到豐子愷在《不寵無驚過一生》裏寫的: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這麼多年,我努力地想要做到的也不過如此。

讀《阿寶兩雙腳 凳子四雙腳》心得感悟二:

屋子裏過早的來了暖氣,供暖的師傅出奇地負責,把暖氣燒得滾燙滾燙。渾身軟綿綿的,懶得起身,也懶得睡覺。

眼光遊離,定格在牀頭廚上的小書架。那上面全是與畫相關的書。説起來,我不是一個真正愛書的人,或者説不是一個喜歡對書收藏的人。出去買書,總要算計一番:是不是我最愛的?這本書可不可以利用圖書館、逛書店等途徑免費反覆的讀?經過一番比較計算之後,往往是不得不買的書才會被我打包回家。所以我經常教育我的學生要學會“偷書”:就是在節假日的時候,多逛逛書店利用這些時間閲讀一些好書,這次去看多少頁,下次去再看多少頁。時間久了就可以多看許多書,再對自己異常喜歡的書買回家去收藏反覆的讀。所以我家的書並不很多,但是有一樣書我是幾乎不計成本的買:畫。有世界名畫欣賞,有漫畫欣賞,有連環畫欣賞,甚至還有許多不出名的人畫的配文小圖,只要我喜歡,不太計較它的價錢。

人在懶洋洋的狀態中,看畫比看文字輕鬆愉悦。這其中,我又最喜看豐子愷的關於兒童生活的漫畫。

臉上帶着愉悦的笑,在桌上攤開所有畫料,左手拿筆,右手鎮紙,大手筆的在白紙上“運籌帷幄”;穿了爸爸的馬甲,背起手在堂屋裏挪着四方步,寬大的馬甲一直垂到膝蓋下,感覺像是做了先生一般的竊笑……這一組 “爸爸不在家的時候”系列漫畫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趁着媽媽不在家時,穿上媽媽的鞋子扮演演講者,結果崴了腳脖子;自己瞎琢磨用珍貴的香油當洗髮膏,結果頭髮油膩膩亂蓬蓬難受得哇哇大叫……

在“阿寶”“過家家”系列裏,我在可愛的小姑娘阿寶身上看到當年忙碌的我:把白紙當案板,樹葉當蔬菜,毛毛蟲當肉,用泥巴捏成各種各樣的傢什,家裏有爸爸,有媽媽,還有調皮的和温順的小寶寶;我也曾像阿寶那樣給自己的小凳子小桌子穿上鞋子襪子,我給凳子桌子穿的是哥哥姐姐的鞋子襪子,儘管不會出現阿寶 “我兩隻腳,凳子四隻腳,凳子還缺兩隻襪子”的失望,但卻招致了哥哥姐姐好一頓批評教訓。

漫畫一頁頁的翻,童年的生活一件件的在腦中再現。

最喜歡聽到爆米花的聲音,不是現在的那種高壓鍋的,是把炭火燒着,把那盛着大米或玉米以及糖精的小鍋放在火上搖啊搖,搖到一定的時間,那爆米花的人便一手拿一鐵棍別住鍋口,一腳踩住那鍋尾部,手輕輕一提,隨着一聲巨響,滿空氣裏便彌散着爆米花的香氣。有一次,我重感冒,每當吃飯的時候,二姐姐(只比我大三歲)便兇巴巴的讓我坐在離她較遠的地方,我常常是敢怒不敢言。這一次,恰恰好又爆了大米花,等二姐姐剛把爆米花拿回家,我便用沒洗的雙手在整個盆裏攪了起來,然後笑嘻嘻的對姐姐説:“我有病,你再吃就傳染上你。”本來我只是想出出氣,沒想到二姐姐被我氣得哭了整整一個晚上。

小時候不知為什麼有好長一段時間,爸爸媽媽都非常的忙,在我睡覺之前幾乎沒有看到他們回來。但是很奇怪的是,那段時間我的記憶裏唯一有兩個姐姐的是一次大雨天,我把她們倆關在屋外,二姐姐脾氣很急,被雨淋急了,推門的時候,一掌推在門的玻璃上,頓時玻璃碴子飛濺,有好多玻璃碴嵌進了二姐姐的脖子裏,我被她滿脖子是血的樣子嚇得哇哇大哭,以為二姐姐的頭要掉下來了,後來看頭好好的,又以為她可能再也不會説話了。有好多天都不敢靠近她,後來還是二姐姐怕我被嚇倒,用她賣知了殼和牙膏皮攢的錢買了我愛吃的糖葫蘆才把我哄到她的身邊,讓我摸摸她的脖子,告訴我那裏已經好了,我才又恢復了原先的活潑。

眾姊妹中,我和哥哥最親。哥哥大我六歲,是一個不太愛説話但是常有小發明的人。在爸爸媽媽忙工作的日子裏,是哥哥每天晚上一直給我講故事哄我睡覺。哥哥講的是什麼故事我已經記不大清楚了,只是記得當時哥哥的故事講得好聽極了。我聽得越來越清醒,根本睡不着。哥哥看到我閉上眼睛,他的故事也講完了的時候,總是會習慣性的叫叫我的名字,如果我不答應,他就可以放心的輕手輕腳的走出房門回到他自己的屋子去學習。其實,大多數哥哥叫我的時候,我都沒有睡着,只是我知道哥哥還要學習,不想答應。往往哥哥走後,我要用回憶哥哥的故事來驅走對黑暗的恐懼。

哥哥自小喜歡繪畫,而且畫什麼都惟妙惟肖。有的時候,哥哥會把他的畫製作成幻燈片,在我們的牀底下的牆上播放,外面再擺上一圈桌子椅子,彷彿是一個藝術的場子。我的笑聲常常會令兩個姐姐羨慕不已。只有我心情好的時候會讓她們買票來參觀。所以,看豐子愷的漫畫《鑼鼓響》《買票》《快樂的勞動》《藝術的勞動》等,我的笑會禁不住的浮上臉頰。

《納涼》畫的是夏日的夜晚,嬌憨的女兒依偎在母親身邊,慈愛的母親邊搖扇,邊給女兒敍説着什麼。看着看着,眼睛裏湧起一絲潮氣,我彷彿就是那幸福的女兒。小時候,也是這樣夏天的夜晚,在院子裏鋪一張竹蓆,我賴着媽媽在竹蓆上給我講故事。其實講什麼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喜歡聽媽媽慢慢搖着蒲扇,娓娓而談的那柔和温潤的膠東口音。在這聲音裏,我含着笑慢慢的睡去。炎熱的夏天就在這樣的聲音裏悄悄的褪去,炎熱與我無關。

……

合上書,閉上眼,讓記憶放肆的回放成長的影子。豐子愷的左額上有一條同眉毛一般長短的疤。這是他兒時遊戲中在門檻上跌破了頭顱而結成的。相面先生説這是破相,這是缺陷。但他自己卻美其名曰“夢痕”。他説這是他的夢一般的兒童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唯一的痕跡。由這痕跡可以探尋他的兒童時代的美麗的夢。

是啊,豐子愷用他美麗的夢痕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尋找舊日美麗的大門,也提醒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過去,更不要剝奪孩子們正在發生着的美好,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擁有温暖美麗的夢痕。

讀《阿寶兩雙腳 凳子四雙腳》心得感悟三:

本書的名取的是非常文藝範,但書中的內容卻十足的修心修行與佛結緣的故事,在書中除作者自己皈依佛門的主要經歷,還簡明扼要的講解藏傳佛教相關的一些知識。是一本藏傳佛教的入門讀物。

作者自言現在是佛法末期,各種不利於佛教傳承的思想、理論、人物都影響着教義的傳播。例如某些寺廟求籤、燒香的利益化、對金錢追逐;比如打着佛祖的名義行騙,當然還與時代相關聯,本就是一個追逐金錢、理想靠後,喜歡快餐文化,什麼都求速成的年代,長達數十年的修行做到也是相當有難度的。其中還包括了世人對宗教的偏見、不瞭解。於是郎世瑋想通過此書來傳達自己對佛教的理解,和對保持內心修行的看法,科普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識。

他的文字並沒有高深,掉書袋的嫌疑,只是用了最淺顯易懂的文章講明自己的經歷,以及作為80後思想變化,通過這段文字閲讀,他對同齡人的迷茫和成長,書寫是非常真切,剖析了80後這一代人思想、感情,見解清晰明瞭,令人點頭稱讚。

作者郎世瑋,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之子。20xx年在崑山華藏寺皈依三寶,20xx年在格榮尼瑪活佛的引導下接受法王如意寶的傳承。 郎世瑋每年都會自駕入藏參與慈善工作。平時工作之餘愛好研究佛學以及歷史。

書中所講既是郎世瑋個人心得體會,又是與佛結緣的因緣際會。作者通過學習佛教的知識,善舉,選擇了一個讓他自己認為內心寧靜的過程,這就是去藏地尋法經歷。從不不相信宗教到了解佛教,到皈依佛門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論是從心靈方面還是路程方面來説。選擇則是人一生中不得不經常面對的,是否能夠得到內心的平靜,不斷的尋找,不斷思考,挫折彷徨一併跟隨。

作者自小跟隨父親輾轉旅居世界各地,幼時入得教會學校,年少桀驁不馴,自言也是經歷生死,浪子回頭,因為不認同牧師的關於天堂地獄之言,憤而離去,那是應該是因為母親的緣故。後在上海定居,因家中月嫂結識佛緣,從格榮尼瑪活佛的討論中,心靈漸向佛教的經義,慢慢為此折服,從而得到心靈的修行,尋找的曾經遺失的美好。

從作者的題目來看:死亡、活着、婚姻,這皆是凡人都必需經歷的,無論你願不願意,同意不同意,沒得選擇,能選擇的是你的心如何?死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在《西藏生死書》便是討論這個話題,尤其對 中陰 ,這個詞從《中陰聞教得度》中講述的最為詳細,代表是人死後以至往生輪迴某一道為止的一段時期,共有四十九天。只有通過修行的人才能體會得到,這是藏傳佛教中比較獨特的一種説法。其實對於非宗教愛好者來講,是否的到中陰並不重要,就如作者説修不修行,信不信宗教都無妨。關鍵是要知道心的呈現出的一種狀態,你的想法和選擇,決定之後的行為。

作者毫不諱言説道自己的父親的婚姻狀態,從之前不理解大人的離婚,自修行後慢慢能理解父親、母親,尤其是讀過父親郎鹹平《愛情經濟學》之後,成長的經歷為他帶來了經驗,修行為他帶來了寬容。例如在寫與妻子的二三事,與兒子的二三事。與朋友交往的小情節,都是説明一個出世入世的修行人的狀態,身居鬧市心存善念,身在遠山心向佛祖。愛恨貪嗔痴,皆在修行中,皆在尋找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zywvz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