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教師新理念讀書心得體會

教師新理念讀書心得體會

新課程的理念應當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所謂“學生為本”,就是指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高度尊重學生的倫理觀,全面依靠學生的行為觀。這就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在這個理念的解讀中,學生,這個元素無疑是居於核心位置,自然,相應的教育教學行為都應當圍繞着這個核心元素來進行。傳統課程環境中教師的位置是處於中心,現在這個位置應由學生來佔領;對學生髮展變化的關注範圍也由單向發展變為多方面發展,這其中包括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狀態、學習反應,即由獨立學習變為合作學習,由接受學習變為探究式學習,由被動反應變為有計劃的行動;而教學活動內容也由固有知識的教學變為適應新形式的發展,我們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持立足實際,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和諧全面發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在積極地參加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以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對此我的體會如下:

教師新理念讀書心得體會

一、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在以前課堂教學中,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不利於學生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新課程提倡,教就是為了學生的學,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的社會現象以及新鮮事、新難點、新社會熱點問題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及爭論,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新課改中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要堅信: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新課程帶給我們且要求我們做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着對話,意味着參與,意味着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二、由“一言堂”向平等融洽轉變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任教師擺佈,受教師的灌輸,教師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係顯然是不平等的。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一個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成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是當前學生厭學和課堂教學效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教師和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師應通過特定情境的創設,着眼於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想象進入一種情境,讓學生盡情體驗某個典型角色或特殊事件過程。教學中教師充分地接近和了解每一個學生,強化民主輕鬆的教學氣氛,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看法、意見、疑惑、質疑,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才能實現知識、能力、覺悟三者統一的教學目標。

此時的教師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撥,巧在如何幫助學生設計正確的學習線路,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完成教學活動。

三、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每個教師都知道,我們的教學對象既不是一個待灌的瓶,也不是一個無血無肉的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忽視“人”的發展,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教師應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發展能力,包括開發學生的一般能力,即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注意力,也就是智力。同時,還包括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特殊能力,主要有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創造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要善於進行科學思維,能夠進行探索、開拓創新。也就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既學習掌握知識,又必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同時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學過程應該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從而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

四、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要讓學生全面發展,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面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一刀切、統一要求、統一規格——這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是要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的人。顯而易見,一刀切、統一規格既不符合學生實際,又有害人才的培養,更談不上調動全體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習積極性。人海茫茫、教誨無邊,既沒有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沒有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必須研究學生的差異,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採取不同的教學教育方法。

五、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教學方法的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現代教學卻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那麼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是勇於創新、積累、總結提高。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未來新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不拘泥於一種形式或一種模式,由於模式往往暗示了一種定勢,容易禁錮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影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此,只要達到教學目的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都是可取的。教師要靈活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如:情感體驗法、互動研究法、交流研討法等,對教材進行創造性處理,編制和優化教法,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

總之,21世紀的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教師除了在新形勢、新環境下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及規律外,還應更深化進行教學實踐,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才能成為實施創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質的重新型的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ykrg4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