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7篇)

《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7篇)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1

《飄》是我最喜歡看的書之一,它是由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女士生平唯一的一本長篇小説。

《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7篇)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前後,佐治亞縣塔拉莊園裏的大小姐斯佳麗。奧哈拉是小説的女主人公。與體弱多病、多愁善感的《紅樓夢》裏面的主人公林黛玉完全不同,這位在塔拉紅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女人精力旺盛、大膽叛逆,她渾身上下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我喜歡斯佳麗,不僅因為她不矯情,更是因為她在塔拉莊園危在旦夕的時候,用她那嬌嫩的雙手和稚嫩的雙肩撐起了整個莊園,幫助莊園渡過了難關。可是,一連串的打擊接踵而來,先是母親埃倫去世,接着父親傑拉爾德去世,作文後來,與瑞特的第一個女兒波妮。巴特勒也因為跨欄時扭斷脖子而不幸去世,這麼一連串的打擊並沒有使斯佳麗整天沉浸在悲傷之中,因為她始終堅信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一個充滿生氣、充滿鬥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這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種不輕易放棄、堅強、無懼無畏的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便會告訴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慢慢合上書本,腦海裏細細品味書中的場景,帶給我的感覺依舊是那麼堅定與執着。一遍匆匆的略讀,並不能體會多少真諦,也許,等我再讀幾遍時,會有更多的收穫吧!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2

這是一部有關戰爭的小説,但作者瑪格麗特沒有把着眼點放在戰場上。除了亞特蘭大失陷前五角場上躺滿傷病員那悲壯的一幕外,其他戰爭場景並沒有花費作者過多的筆墨。作為第一部從南方女性角度來敍述美國內戰的小説,瑪格麗特着重描寫了留在後方家裏的婦女飽受戰亂之苦的體驗和感受,從戰爭伊始對戰爭懷有崇敬心理、對戰爭全然的支持,到因戰爭而帶來的失去親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於失敗的命運以及戰後立志重建家園的艱辛歷程。戰爭失敗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鬥志,無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面對戰後支離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人則克服了失敗的心理,凜然面對嚴酷的現實,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難、重新前進在生活旅途上的強者。

《飄》的主題思想很多,寫亂世中佳人的命運,寫飄然而逝的美國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深受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戰爭改變了女人們,她們在戰火和硝煙中守護着自己的土地,她們勇敢,堅強,不屈服,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關於人生的善與惡,我不敢妄加評論,因為,畢竟我走的人生路還不及三分之一。二十多歲的我,想法也許是很幼稚的。平心而論我也有點同情郝思嘉,對於其“不擇手段“式的“自私鑽營”,或許那些是她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都是為了生存。不過靜靜想想也確實如此,在郝思嘉所處的那個動盪變革的時代,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一個家庭、一幫朋友也保不住父親留下的陶樂。郝思嘉通過用斤斤計較的賺來的錢,通過各種“殘酷手段”,換得了自己的新生,換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依稀記得第一次知道《飄》這部作品是我在上高一的時候,看着同學拿着那麼厚的一本書在看,我不由的傻了眼,被那麼厚的書給嚇到了,但當我被告知説這本書的內容很豐富,很有哲理的時候,我卻又不由自主的捧起它,細細的閲讀了好久好久……

《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作品,是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南北戰爭題材的小説。這本小説所塑造的人物頗多,人物的形象也非常豐富,每個不同的角色給人精神上的鼓勵也不同,正如主人公斯佳麗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精神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令我們每位讀者為之傾心。

當現在的我提起筆來寫這篇小説的讀後感時,思緒不由得把我帶回三年前看這部小説的時候,女主角斯佳麗的形象也忽然間浮現在眼前。我對斯佳麗始終持有一種敬佩之情。在美國南北戰爭發生的時代,

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斯佳麗在面對因戰爭而變幻的生活時的勇敢,無疑是我們現在在校的每個大學生應該好好借鑑和學習的。在戰爭中,大火燒了她的莊園,她以前一切美好的生活也隨着熊熊的大火而消失殆盡,留下的只有一片令人絕望的黑色焦炭。更糟糕的是,就在這時,她還要承受母親病逝,父親發瘋的痛苦。在這關鍵的時刻,她並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堅強地站出來擔當起整個家庭的責任,表現出令人震撼的堅強的一面。她是如此的獨立特行,她果斷的選擇迎接困難,擔當責任。這不禁讓我拿之與現在的我們進行對比,試想一下,現在的我們生活衣食無憂,有着良好的受教育環境,但是當生活給我們輕輕地一擊時,卻有多少人叫苦連天,承受不了,抱怨上帝的不眷顧?又有多少人可以站出來説,我要是也遭遇到這種情況,我也可以像斯佳麗一樣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21世紀的生活在給我們安逸舒適的環境的同時,無疑也在慢慢抹殺掉了我們心中那深藏的堅強的一面。多麼可悲的事情!

但是,斯佳麗在面對自己的愛情時的猶豫不決,卻是我不敢苟同的。但失去之後的淡然處之卻又是讓我欽佩。或許是因為她面對失敗時的不言敗,那種傲氣使得她在面對自己的真愛時不敢去承認,還是一路苦苦的尋找,卻是一次次的錯過。但是當自己心愛的人離開時,她也只是堅強地安慰自己: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她對明天永遠是充滿希望,充滿鬥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她的堅強讓人為之動容,為之震撼!這種精神難道不正是現在的我們所缺乏的嗎?

大學,讓很多人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流於平庸,每天渾渾噩噩的生活讓一切變得無力與蒼白。但是,殊不知一個正確的目標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是多麼的重要啊,不要因現在安逸的生活而沉淪,因為這樣只會讓你在面對挫折時顯得不堪一擊,誰能保證自己在面對困難時像斯佳麗那麼堅強,那麼勇敢?我們要珍惜當下,更要感恩當下!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4

《飄》是以美國南北內戰為背景的一部愛情小説,堪稱史詩級著作。小説信息量很大,包含了南北戰爭時期美國的政治、經濟,及老南方的莊園奴隸制度,讓我們在感悟人生和愛情的時候對當時的美國也有了一個宏觀的瞭解。

小説中女主角斯嘉麗的愛情故事被奉為經典,不僅僅是因為曲折多變的情節,傳奇的人生經歷,更重要的是她性格上對人的感染。小説中女主角的性格概括起來可以用幾個簡單的詞形容:任性、自私、虛偽、狡詐、貪婪,當然還有堅強、獨立、美麗、敢於創新、勇於追求、熱情等積極方面。種種對她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到很多。

最著名的當然是她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這句話總的概括出女主的性格和小説的基調,勇敢樂觀、積極向上。無數讀者從這本小説、從斯嘉麗身上獲得了勇氣和力量。她在事業上獲得了豐碩成果,在愛情上卻坎坷曲折,在她的身邊有一個她愛卻不能在一起的男人,和一個愛她卻無法得到她的心的男人,百轉千回,最終當她意識到她對前者的愛只是虛幻,對後者才是真心的嚮往時卻為時已晚,心愛的人還是離她遠去,切合了小説的題目及主旨――“飄”(gone with the wind),一切隨風而逝,但她還是以一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開始自己的生活。

在新舊時代的交替中,她學會了適應,學會了變化,勇敢的走出舊時代,邁向新時代。這也正是小説向我們揭示的主旨:戰爭之後,以往的社會生活已一去不復返,如果不積極適應社會變化,一味活在過去的記憶中,那麼一陣風吹過之後,將什麼也不會留下,正如過去的生活一樣隨風而逝。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初讀《飄》,覺得作者不知道在講些什麼,只知故事是從一場宴會開始。後來,再次讀了一遍,或許是成長了,便讀出了整個故事的曲折、複雜。

縱觀全文,我覺得,最喜歡的人物還是思嘉,儘管她任性狡黠、殘忍貪婪,但同時在她身上表現出的還有她的嬌豔美麗、精明能幹。她不像當時的婦女們,她們那麼拘謹,又是那麼迂腐,而思嘉不同,她是隻活潑又不受束縛的鳥兒,在那樣一個昏暗的社會自由自在翱翔。當她錯誤地給艾希禮套上自己精心編制的“禮服”時,她的愛便錯了;當她不明白自己的情感,消耗盡瑞德的愛時,她又再次錯了。好在,思嘉很堅強,當她兩次犯錯時,她想起父親的話:“世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正面自己的情感,不再迷茫、猶豫,她相信明天,明天她就能把握住愛。主人公思嘉便是那麼一個有些孩子氣,卻又堅強,擁有希望的人。

就像艾希禮所説,媚蘭是那樣脆弱膽小,而思嘉卻是那麼勇敢。雖然思嘉在愛情上失敗了,但是她的生活,她的努力,顯而易見得成功。當艾希禮把媚蘭託付給思嘉時,儘管心裏很不滿,但她還是遵守自己的諾言,細心地照顧媚蘭。在戰爭期間,人人都過得很困難,思嘉卻靠着自己的努力養活了媚蘭還有自己的一家人,雖然很多是靠欺騙弗蘭克得來的。或許,有人認為她真是狡猾,手段卑劣,但我卻不能認同,思嘉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救所有的人,她不能讓父親的家業毀於一旦。思嘉是那麼努力,她執着、勇敢地保護着所有人。

與媚蘭相比,思嘉真算不上一個良家婦女,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才更顯得真實,更令人感同身受。媚蘭太完美,完美到不可能,所以她只能算是一種美好形象的代表而已,這便是我喜歡思嘉的理由,她才是一個正真活着的、有血有肉的人。於媚蘭,思嘉剛開始的情感只有嫉妒與厭惡,但最終媚蘭的寬大胸懷讓她明白了她是喜歡和依賴着媚蘭的,畢竟,媚蘭一直在背後默默地幫助她。思嘉其實也擁有一顆寬容天下的心,戰爭期間,她以寬容容下了媚蘭。正是這樣一顆寬容的心,保護了媚蘭,也讓思嘉看清了自己。

《飄》的篇章是華麗的,它塑造了思嘉這樣一個有着自己靈魂,又豐富多彩的人物。讓我從思嘉身上認識了她的堅強、任信、努力、執着、勇敢與寬容。全文也因此人物,增添了不少的意趣。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6

Afterall,tomorrowisanotherday!(畢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題記

“所有隨風而逝的都是屬於昨天的,所有歷經風雨留下來的才是面向未來的。”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常言道浮生若夢,似乎生活就是一出悲劇。《飄》記述了美國南北戰爭,描寫了19世紀中葉美國南方由黑人奴隸制向資本主義制度進化的痛苦蜕變過程。但其主題無關戰爭,作者無意做歷史的論道者。其主題是愛,是愛對了的青春。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不太喜歡甚至有點反感女主人公郝思嘉,“若要征服命運,只要有漂亮的衣服和潔白的皮膚作為武器就夠了”,雖然“她那對沉甸甸的耳墜子吊在長長的金鍊上,從整整齊齊網着的鬈髮中垂下來,在褐色眼睛近旁搖擺着,這對眼睛像冬天樹葉中波光皎潔的湖水,兩片褐色的葉子從寧靜的湖水中閃映出來”,但她的思想與見識卻很膚淺。然而後來,我對她的認識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的堅忍,她的勇敢,在亂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原來那個十六歲的姑娘只會擔心穿哪條裙子顯得更嫵媚,現在卻帶着一羣毫無力量的人穿過幾英里的戰地;開槍殺死一個北佬士兵並且心安理得地搜他的口袋、揹包找錢財與食物;披着母親的絲絨窗簾,配着公雞的尾羽,試圖去征服白瑞德以挽救塔拉;為了鋸木廠奪走妹妹的未婚夫弗蘭克;以二十塊錢安慰自己的良心僱用犯事黑奴;表面上與北佬交往甚歡……

是的,他和白瑞德一樣“貪得無厭”、“無所顧忌”、不在乎所謂的名譽與信仰。但更讓人惋惜且敬佩的是,沒有誰真正理解郝思嘉,並且能夠駕馭思嘉,包括白瑞德。“思嘉是我曾經的夢想,然而在現實面前誰都不能‘享有’”。不敢用“蒼涼的手勢”定義思嘉的年華,她是不屑於別人對她的同情的。相較於“青春”、“成長”這樣單薄明媚的字眼,我覺得用“史詩”來形容她的經歷更為貼切。

“無論怎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郝思嘉深深地感染了我。她讓我知道,真正的樂觀並不是表現為相信生活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明確知道生活中有許多挫折與阻礙時,仍然可以直視它,並且竭盡全力走出困境甚至爬出困境。郝思嘉也會像很多人一樣抱怨、感傷,但不同的是,大多數人會從此一蹶不振,而郝思嘉會重新振作起來,更加堅強地面對一切。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更加要發揚這種樂觀主義精神,我們有“撥開風塵的眼睛”,我們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無論我們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會遇到迷途的惆悵還是失敗的痛苦,但我們仍然應堅信未來會給我們肯定。曾經我在追夢時也有過彷徨與掙扎,但當我回首時,卻會意外地莞爾一笑,那些曾經看起來很痛苦的經歷,在時光的氧化下,都會變成我們的故事,它們未嘗不是歲月佈施給我們的小驚喜呢?我們都喜歡陽光微風、靜水清漣,但不妨偶爾也帶着鐐銬在雨中狂跑,相信那時雲捲雲舒、花開花落在你的心中自會有一番新的構建。

“我相信開懷大笑是燃燒卡路里最棒的方式。我相信身處逆境時,更要堅強。我相信快樂的女孩就是最美的女孩。我相信明天會是全新的開始,而奇蹟終會發生。”也許你不一定有能做自己的自由,但你必須要有敢做自己的勇氣。希望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讀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一輩子。讀了《飄》這本書,的確令我受益菲淺。全書華美流暢的語言描寫,個性鮮活的人物塑造,堪稱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女主人公的愛情觀,使我感受頗深。

思佳麗,這一在美國動盪年代所誕生的出色的人物,勇敢堅強,樂觀向上,對生活頑強抗爭,從不屈服。她處事雷厲風行,精明能幹。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她對愛情的執着。她的容貌用修飾中國古代美女的話那就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使得多少青年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她對這些毫不在乎,她對愛情瘋狂的執着。但是出於無奈,她分別嫁給了兩個自己不喜歡的人。當再一次見到她鍾愛的艾希禮時,依然像少女般瘋狂地愛着他,不顧一切的向他傾訴鍾情。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封建時代的女子對愛情忠貞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在她的愛情觀中,愛情與婚姻是可以分離的,她不在乎彼此都有的婚姻,拋開一切大膽的去愛艾希禮,爭取自己的幸福,她並未將愛情套上禮義,道德的枷鎖,她的愛情永遠是自由奔放的,這也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吧。

思佳麗的大半生又是為愛所迷惑的。因為迷惑而做了很多錯事。直到最後她才發現,原來她一直鍾愛的艾希禮並不愛她,也不曾象她所想的那般優秀。其實她愛的並不是艾希禮,而是自己內心的一個完美形象。艾希禮越是拒絕她,她心中的那個形象就越完善,這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值得欣慰的是,在思佳麗的愛情世界裏沒有什麼是為之已晚的,當她徹底的失去艾希禮,失去女兒,丈夫瑞德也已離她而去之後,她才意識到原來她真正愛的人是瑞德,她於是拋開心靈上的創傷與悔恨,相信自己一定能挽回瑞德的心。“不管怎樣,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如果許多人對愛情都能有這種樂觀自信的態度,那麼許多愛情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8

《飄》這本書,在國小時已經讀過了,當時只是看到了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糾葛,起起落落的心情,讓人沉浸在其中,時隔許久,再次翻閲,別有一番風味。

這本書一經出版便立刻成為暢銷書,更使他流芳百世的是根據本小説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一舉獲得10項奧斯卡大獎。甚至有許多人首先是從電影《亂世佳人》開始,然後才注意到小説原著。

本書作者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以南北戰爭時期南方社會為背景,講述了斯嘉麗的三次婚姻,譜寫了一部壯美動人的愛情史詩。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説的最後一章,然後返回來寫前面的章節,但她始終沒有按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寫,而是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

佐治亞州種植園的農場主女兒斯嘉麗為了奪回自己的心上人衞希禮,不惜嫁給一個自己根本不愛的男人—查理。婚後一週,查理參軍,不到兩個月,就在軍中病故。斯嘉麗就這樣當了寡婦。1864年,亞特蘭大市被北軍包圍,在被戰火摧毀的家園中,斯嘉麗為了給家人籌錢,不惜勾引親妹妹的未婚夫甘弗蘭,同他結了婚。不料甘弗蘭在一次動亂中身亡,於是斯嘉麗又一次成為了寡婦。此時,白瑞德向斯嘉麗求婚,兩人雖然過着奢侈豪華的生活,但斯嘉麗心中仍念念不忘衞希禮。她的三次婚姻沒有一次出於真心,她把愛情和婚姻作為交易。

經歷重重困難後,她才明白衞希禮的軟弱無能,倒是白瑞德才是自己值得去愛的人。可是當她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白瑞德已經離她而去。但她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把白瑞德找回來。她對她所愛過的兩個男人哪一個都不瞭解,因此到頭來兩個都失掉了。現在她才恍惚認識到,假如她當初瞭解艾希禮,她是絕不會愛他的:而假如她瞭解了瑞德,她就無論如何不會失掉他了。於是她陷入了絕望的迷惘之中,不知這世界上究竟有沒有一個人是她真正瞭解的。年僅28歲的她依舊美麗動人,但早已看透世態炎涼的她早已不是戰爭爆發前那個驕縱的大小姐了。

戰爭爆發前,她不過是個富家小姐,戰爭爆發後,她一點點的失去了家庭、財富,她獨自一人承受着失去親人的傷痛,她沒有錢沒有糧食,北軍還不時地來洗劫這個城市。在最困難的時刻,她一個人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2了整個家,蜕變成一個頑強堅韌的女人。

我特別喜歡書中斯嘉麗説的一段文字:“成熟的小麥一遇到風就容易被吹到,因為小麥是乾燥的,不會隨着風而折倒。而蕎麥不然,因為蕎麥成熟時,枝幹裏仍有水分,風一來,它就順勢低頭了,風去了,它也就順勢抬起頭來了。我們遇到風暴、困難時,都會認為不可避免,所以一點也不怨天尤人,只是工作者,微笑着,等待着我們的好日子。”

生活永遠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糟,無論好的時候還是糟的時候,都一定要堅強。就像斯嘉麗説的那樣:“After all,Tomorrow isanother day,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我在暑假裏讀了一本名叫《飄》的書,它的原著作者是美國的瑪格麗特。米切爾,而改寫的作者是林希德。《亂世佳人》是從《飄》改編而來的。

它主要寫了佐治亞種植園主的社會圈子裏的美女郝思嘉,聽説自己的意中人衞希禮要和媚蘭結婚。她決定在第二天奪回衞希禮,並同他私奔,沒想到計劃失敗,一氣之下就和媚蘭的哥哥查理結婚,但她並不愛他。結婚一週後,查理入伍,不到兩個月,就在軍中病故了。1864年,亞特蘭大市被北軍包圍,而思嘉在白瑞德的幫助下,帶着剛生下孩子的媚蘭逃回了老家。可是老家遭到洗劫,田園荒蕪,母親去世,父親瘋了。她為了得到300美元,不惜勾引妹妹的未婚夫甘扶瀾,和他結婚,後來思嘉被槍劫,三k黨要為她報仇,北軍派兵_還好他們逃了出來,但甘扶瀾卻被打死。而思嘉第二次做了寡婦,白瑞德來向她求婚。婚後思嘉仍然念念不忘衞希禮。她的三次婚姻沒有一次出於真心。她把愛情和婚姻作為交易。後來她才明白衞希禮懦弱無能,根本不能適應時代天翻地覆的變化,倒是自稱與她同類的白瑞德才值得去愛。等到她明白這個道理後,白瑞德已離她而去。郝思嘉決心無論如合也要把白瑞德找回來,因為她才28歲,仍然年輕美麗。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思嘉是個勇敢的女孩,她看見自己的家園被毀,她堅定不屈,看見自己親人離開,她擦乾眼淚,努力奮鬥。她是多麼的勇敢,我們應該學習她那打不跨的精神。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依稀記得第一次知道《飄》這部作品是我在上高一的時候,看着同學拿着那麼厚的一本書在看,我不由的傻了眼,被那麼厚的書給嚇到了,但當我被告知説這本書的內容很豐富,很有哲理的時候,我卻又不由自主的捧起它,細細的閲讀了好久好久……

《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作品,是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南北戰爭題材的小説。這本小説所塑造的人物頗多,人物的形象也非常豐富,每個不同的角色給人精神上的鼓勵也不同,正如主人公斯佳麗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精神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令我們每位讀者為之傾心。

當現在的我提起筆來寫這篇小説的讀後感時,思緒不由得把我帶回三年前看這部小説的時候,女主角斯佳麗的形象也忽然間浮現在眼前。我對斯佳麗始終持有一種敬佩之情。在美國南北戰爭發生的時代,戰爭,硝煙改變了當時美國人民的命運,但也是在這時候,戰爭讓一羣女人勇敢地站了起來,她們變得很堅強,在戰火和硝煙中捍衞着自己國家的土地,尤其是斯佳麗,她更是秉承着不屈服的的精神去承受戰爭給她的生活帶來的各種變化,她堅信:Tomorrow is another day!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斯佳麗在面對因戰爭而變幻的生活時的勇敢,無疑是我們現在在校的每個大學生應該好好借鑑和學習的。在戰爭中,大火燒了她的莊園,她以前一切美好的生活也隨着熊熊的大火而消失殆盡,留下的只有一片令人絕望的黑色焦炭。更糟糕的是,就在這時,她還要承受母親病逝,父親發瘋的痛苦。在這關鍵的時刻,她並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堅強地站出來擔當起整個家庭的責任,表現出令人震撼的堅強的一面。她是如此的獨立特行,她果斷的選擇迎接困難,擔當責任。這不禁讓我拿之與現在的我們進行對比,試想一下,現在的我們生活衣食無憂,有着良好的受教育環境,但是當生活給我們輕輕地一擊時,卻有多少人叫苦連天,承受不了,抱怨上帝的不眷顧?又有多少人可以站出來説,我要是也遭遇到這種情況,我也可以像斯佳麗一樣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21世紀的生活在給我們安逸舒適的環境的同時,無疑也在慢慢抹殺掉了我們心中那深藏的堅強的一面。多麼可悲的事情!

但是,斯佳麗在面對自己的愛情時的猶豫不決,卻是我不敢苟同的。但失去之後的淡然處之卻又是讓我欽佩。或許是因為她面對失敗時的不言敗,那種傲氣使得她在面對自己的真愛時不敢去承認,還是一路苦苦的尋找,卻是一次次的錯過。但是當自己心愛的人離開時,她也只是堅強地安慰自己: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她對明天永遠是充滿希望,充滿鬥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她的堅強讓人為之動容,為之震撼!這種精神難道不正是現在的我們所缺乏的嗎?

大學,讓很多人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流於平庸,每天渾渾噩噩的生活讓一切變得無力與蒼白。但是,殊不知一個正確的目標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是多麼的重要啊,不要因現在安逸的生活而沉淪,因為這樣只會讓你在面對挫折時顯得不堪一擊,誰能保證自己在面對困難時像斯佳麗那麼堅強,那麼勇敢?我們要珍惜當下,更要感恩當前。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坐在書桌上,映着月色,打開一本曠世絕作,在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文字中,走入美國的南北戰爭,走入《飄》的世界……

《飄》講述了一個發生在美國內戰時期的故事。內戰發生以前,美國南部以種植園經濟為主。女主人公斯佳麗便是出生在富裕種植家庭的驕傲公主。

十六歲時,斯佳麗愛上了鄰居阿希禮,可阿希禮卻不顧斯佳麗的大膽表白,和表妹玫蘭妮結婚。斯佳麗一氣之下嫁給了玫蘭妮的哥哥查爾斯。不就,戰爭爆發,所有南方的青年都去參軍了。兩個月後,查爾斯在軍營中去世了,年紀輕輕的斯佳麗成了寡婦,為了讓女兒心情好一些,埃倫讓斯佳麗去亞特蘭大。戰爭達到了亞特蘭大,斯佳麗帶着快要臨盆的玫蘭妮坐着瑞特的車回到了塔拉莊園,可塔拉早已變得一窮二白。斯佳麗的母親埃倫剛剛去世,而父親因為悲傷而變的神志不清。在這樣的情況下,斯佳麗帶領家庭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後來為了家庭富裕,她違心嫁給了自己妹妹的男朋友費蘭克,成為木材中的佼佼者。有一次,為了個斯佳麗報仇,費蘭克死在搶下。而一直深愛斯佳麗的瑞特不敢再等,最終和斯佳麗喜結連理。但最終因小女兒的夭折和一直沒得到斯佳麗的心,最終離開了她。

斯佳麗,一個貓一樣的女性,她堅強、執着。當塔拉被燒得只剩棉花時,她不再是以前那個小姐,她親自帶領妹妹下田種植,用她的能力,成為了這個家的唯一支柱。她貪心、貪錢、冷漠。可這些詞用在她身上卻是可愛的。

美國內戰四年,南北方回異的政見導致他們分裂。這本小説也同時讓讀者看到了戰爭的硝煙給普通百姓帶來的無盡痛苦。

19世紀的美國南方,上流社對婦女的要求是苛刻的。在男人面前,女人必須要表現的軟弱無助。出嫁之前必須是家裏的乖乖女,出嫁後要成為相夫教子的典範。誰要是走出家庭,撇開丈夫在社會上嶄露頭角,那就是離經叛道的行為。而斯佳麗·奧哈拉對這一切嗤之以鼻,對所有的一切發起了義無反顧的挑戰。

面對困難,斯佳麗沒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也沒有絕望氣餒、得過且過,沒有沉溺在過去的美好時光裏,他曾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塔拉生存下去。他放下小姐架子,外出向鄰居借糧食和種子,甚至殺了一個前來家裏盜竊的北方士兵。他屈尊向瑞特求助,嫁給妹妹的男朋友,參與費蘭克的生意,最後還成為了一個精明成功的生意人。雖然斯佳麗的掙錢行為不可取,但她的目的卻是為了全家人不在捱餓,為了塔拉不落入別有用心的人手裏。斯佳麗強烈的責任感和不畏困難、想盡辦法克服困難的勇氣着實令人佩服,她站在塔拉莊園的紅土上大聲宣誓:“從此之後,我發誓,不再讓自己和全家人捱餓!”他把母親的天鵝絨窗簾改成裙子,決心征服世界,讓那些欺負他們、冷眼看他們的人刮目相看。因為她斯佳麗,是塔拉莊園的大姐,他要照顧爸爸和兩個妹妹。父親曾説過,凡是身上流着一滴愛爾蘭人的血,他們就一定會熱愛土地。

當瑞特離開她的時候,她心裏的藍圖再次被殘酷的現實撕碎,她傷心、難過,但沒有耍賴、撒潑,而是堅強的接受的這一事實。“等明天回到塔拉莊園在考慮這一切吧,到那時候我就能夠忍受了。我明天會想出辦法重新得到他的。不管怎麼説,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這是斯佳麗屢試不敗的法寶。是呀,過去的已經過去,不管遭遇了什麼不幸和挫折,這都已經成為歷史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明天會帶來新的希望。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明天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我讀了加拿大女作家蒙哥馬利的《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深深地被書中那個純真可愛的小女孩安妮所吸引,在她身上時時都會放射出人性美的光芒。安妮是個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兒,多次被人領養,又多次被人拋棄,經歷了不少苦難,按常理推想,這些都會在她幼小的心靈留下創傷和陰影,但卻恰恰相反,她始終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樂觀地面對生活,她走到哪裏,就把心中的陽光播灑到哪裏。安妮擁有活潑、爽朗的性格,雖然稍有一些任性,但她熱情、頑強、能幹、淳樸,同時又有着非凡的想象力。這個女孩子的到來,像一股清新的風吹進綠山牆,給沉寂的綠山牆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在她的眼裏,生活是那樣美好,自然是那樣的美妙。她把開滿白花的野李子樹想像成“一個身穿潔白婚紗,頭戴薄霧般美麗面紗的新娘子”,把五月花想像成“上個夏季死去的花的靈魂”。除此之外,她還給林蔭道取名“潔白的歡樂小路”,給池塘取名為“閃光之湖”,她還想象出“樹兒能在夢中説話”。在人們眼裏那麼尋常的花、鳥、魚、蟲,在安妮眼裏都變幻出奇麗的光彩。

困難是最好的試金石,艱難的生存環境,不僅沒有摧垮安妮,反而使安妮內心充滿美好的幻想,也培養了她在任何困境中都不輕易放棄自己夢想的品質。通過頑強的努力和勤奮,安妮不斷地完善着自己。她不但倍受馬修和瑪麗拉的寵愛,也贏得了周圍人的喜愛與尊重。

在《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裏,我們認識了安妮這個可愛的女孩,她的善解人意,她的樂觀豁達,她的勤奮執着,她的知恩圖報。無不讓人心生敬意,她的這些美德就會像涓涓細流一樣滋潤每一個讀者的心田,從而綻放出真善美之花,去裝點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總是沒有甚麼感覺,可能年齡的關係,現在再看覺得體會比之前深很多了。書中的幾個人物總是顯現在眼前,讓自己去思考。

覺新 覺新這個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個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個人物形象。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總是沒有甚麼感覺,可能年齡的關係,現在再看覺得體會比之前深很多了。

書中的幾個人物總是顯現在眼前,讓自己去思考。覺新覺新這個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個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個人物形象。從他的身上,我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總是想把所有的事情做,總覺得要對得起所有的人,結果呢?費盡心思,最後甚麼事也沒有做好,對不起所有的人。梅表姐也好,瑞珏也好,家庭也好,都不是他想要的。我想這個多是我們這些70後人的一個縮影吧,一直都是在為他人活着,而不是為自己活着。覺慧一個青春叛逆的代表,他是一個有思想,有目標,有理想的,他能夠為自己活着,去尋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實在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又能有多少呢?這樣的人看起來很簡單,實在做起來很難,就像在覺民的婚事上,把敢把覺民藏匿起來;在捉鬼的事上,他勇於和陳姨太鬥爭;在學生運動的事上也於頂撞家族的最高人物高老太爺。實在真得很敬佩這樣的人,敢作敢為。

但是轉念想想,覺慧是否是有點自私,一個有着真愛的,是會去體會親人朋友的感受,而不會只為自己,走自己的路而去讓他人説。我們都很羨慕覺慧,很看不起做揖主義的覺新,但生活中我們更多做的都是覺新。老舍先生的筆真是好,幾十年前寫的東西,今天看來還是那樣的親切,讓人久久回味。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經常去學校的圖書館看《一千零一夜》,黑色的封面,一個白色的小天使和一個巨大的魔鬼,樸素至極,卻給我帶來了無窮的遐想。我愛讀書,因為書能帶給我知識,帶給我快樂;我愛讀書,因為書能豐富我的想象;我愛讀書,因為書是我人生的嚮導,幫我們找到智慧的源泉;我愛讀書,因為書就像一架梯子,讓我們登得更高,看得更遠。

一本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可以與它親密交談;一本你喜愛的書,就像自己的家,能從中感受到温暖;一本你喜愛的書,就像一處故地,等待你隨時去重遊。記得還有一次,媽媽帶我去我去新華書店看書,我一進門就抓起一本書,津津有味地看起來,看完了一本,再看一本,真是越看越入迷。過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我就像一個木頭人一樣坐在那裏,聚精會神的讀着一本又一本書,好像什麼也不存在。到了11點半,媽媽等急了,就對我説:“下次週末我再帶你來書店看書,快回家吧!”我聽了,可又想再看一會書,最後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書店。

我愛讀書,因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可以把人類從無知,變為天才;它可以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那無限廣闊的知識的海洋。我愛讀書,因為它可以使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做新世紀的優秀少年!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首先,在未看這本書之前,我對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一位美國總統,讀完此書後,我對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他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首位共和黨籍總統,首位被暗殺的總統,他卓越的口才和文采贏得人民的信任,領導了美國的南北獨立戰爭取得了勝利。他在南北戰爭中頒佈了著名的《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人們常説堅持就是勝利,林肯親歷親為,在他青年時期,第一次目睹了悲慘的黑奴拍賣市場,他下決心用行動來改變這一切。

可是廢除奴隸制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林肯之前有很多人嘗試過,可是都被血腥的鎮壓了。當時南方奴隸主勢力龐大,議員佔據國會一半以上,就任總統初期,林肯為避免國家分裂與戰亂,曾試圖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可是嚴峻的戰爭局勢告訴他只有以暴力的方式才能解決問題,在起初的局勢中,因為林肯本人思想問題,北軍倉促應戰,節節敗退,首都華盛頓差點被攻破,北軍的失利引起了民眾不滿,遊行示威,這時林肯已經無法以和平方式解決了,毅然簽署法令——《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穩定局勢,直接讓黑人蔘戰。並在戰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因為林肯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在美利堅國土上撒下自由的種子生根發芽,一個兒時的願望,在當時被看作不可能的事,但是困難在堅持和堅韌面前低下了頭。

如果沒有林肯,美國將不再是自由的國家,沒有堅持,無法造就意志堅定的林肯。

前段時間聽聞美國白人警察槍殺黑人,這説明種族歧視的烏雲還沒有消散,黑人還並沒有取得與普通白人相等權利,到今天白人依然對黑人存有介蒂,並沒有視作同類人。儘管如今美國總統奧巴馬是黑人,為全世界黑人揚眉吐氣,讓世界看到了黑人的力量,可是白人依舊佔據了社會主導地位。

林肯使黑人獲得了人身自由,但沒有從人們的思想中徹底解放黑人,黑人靠別人的的解放還不夠,黑人還必須靠自己來實現自身的解放,必須出現像奧巴馬、喬丹、阿里、馬丁﹒路德﹒金一樣的人物來改變人們思想,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儒林外史》這部小説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鋭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民間士林人士。透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説開篇描述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理解,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還揭露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庸才及貪官污吏。如像進士王惠那樣,他被任命為南昌知府後,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詢問當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詢問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詢問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能夠通融;之後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瞭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書中還列舉了范進中舉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後又考取進士。范進中舉之前在家裏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着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明白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僅有了錢、米、房子,並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態,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歎。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書的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世界,能夠與書為伴是人生的幸事。而讀書的樂趣,是所有遊戲不可比擬的。那一個個方塊字,在潔白的紙張上交織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

*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他眼裏讀書成為了復興中華的重要方式。讀書,能夠實現我們的夢想。

讀書是一種樂趣。在閒暇時刻,捧一杯香茗,獨自坐在朝陽的小桌前細細讀書,將塵世的紛繁複雜拋之腦後,給心靈一片淨土。利用生活的點滴時間,將如細沙般的文學精粹收集起來裝進大腦,使之變成自己的真正涵養。

人們都喜歡用文字把自己的內心想法表達出來,所以説,讀書是個奇妙的過程。他人的內心,通過一種可見的方式,用眼去感受,然後通過感覺的門廊,經過想象力的天井,進入心靈的空間,激起心中的波浪。

讀書的日子裏,讓我學會了品人,一點一點的體味生活。是書,讓我認識了不同的人:《窮人》中備嘗生活艱辛,苦命坎坷的人;《鐘鼓樓》下經歷滄海桑田卻也注視着變遷的人;《綠山牆的安妮》裏苦命悲慘,純真善良的人;是讀書,帶我去綠山牆尋找那紅頭髮長雀斑的女孩,夢遊到鬧鬼的林子,去白色牛奶湖邊散步,讓我的人生多一份童真,多一份夢幻,許下“永遠和你在一起”的諾言。它帶我去攀登世界峯,縱有千般難萬般險,我願“絕雲氣,負青天”,讓我的人生多一份豪邁,多一份執着。

讀書,可知治國安邦者的*遠矚,雄才大略;讀書,可知蠅營狗苟者的處心積慮,利令智昏;讀書,可知故園的温馨,青春的寶貴。

我的世界,因書而豐富多彩;我的心靈深處,常常瀰漫着書香;我的世界裏,因有書香而格外美麗。朋友,讓我們坐下來讀書,去品味那頁頁書墨香。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我們都在父母的愛中長大。父母的愛,是慈祥的笑容,是親切的話語;是熱情的鼓勵,是嚴格的要求。

我讀了《慈母情深》這篇文章後,我感受到了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更加感受到了這位母親的偉大,為了自我的兒子有出息,她不管多辛苦都無怨無悔,甚至願意把自我的心都掏出來。想想其實,天下所有的母親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愛自我的孩子,都望子成龍。

《慈母情深》真篇文章講了一位母親在困難的生活之下,一天賺27元,又要共兩個孩子吃飯,讀書,吃飽穿暖都有問題可是這位母親還是毫不猶豫的掏出錢給我買書,當我用這些錢給媽媽買了水果罐頭,母親數落了“我”可是還給作者湊足了買書在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表現出深沉的母愛。

讀了這篇課文。我不禁想起了這麼一對母子。雖然説不上有課文中的母子窮,可是在我們那他也算是最窮的了,可是哪位母親在這麼困難的生活下還是想盡辦法給兒子讀上國小,給兒子一個讀書的好環境

這些母親不僅僅供他們吃,供他們穿,供他們上學,還要供他們看書。這一次,我真正體會到了母親的偉大。這又讓我想起了陳子昂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裏。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靜地閲讀或工作。中國乘客大部分人要麼在穿梭購物,要麼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低頭髮短信、刷微博或打遊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閲讀量少得可憐。

在中國各地中小城鎮最繁榮的娛樂業就算麻將館和網吧了,一個萬多人的小鎮,有幾十個麻將館五六家網吧是常事。中老年人蔘與到麻將,青年人上網,少年兒童看電視。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幾乎就濃縮為麻將、上網和看電視。不管是在網吧,還是在大學的電腦室,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都在玩遊戲,少部分在聊天。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閲資料或讀書的學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門領導,一天忙於應付各種檢查、應酬、飯局。讀書已經變成了學者的專利,也許很多學者也不看書了。這確實讓人擔憂。

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民文化素質偏低。二是從小沒有養成閲讀的良好習慣;三是”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四是好書越來越少。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着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在書中説: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閲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嚴肅地告訴他:書裏藏着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猶太人是世界上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在猶太人眼裏,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這裏説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得關門停業,公共汽車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禱。但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裏靜悄悄地讀書。另一個國家匈牙利,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我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讀書風氣最濃的國家,常年讀書的人數達500萬以上,占人口的1/4還多。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建國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以色列環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生產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而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眾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他們的發明也非常多,可謂數不勝數,有小物件,也有尖端產品。一個區區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服的“大國”。

記得有一位學者説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閲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閲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國民失了人格,國便慢慢失了國格。沒有人願與沒國格的國合作的。我們承認別國有對貓國不講理的地方,但是,誰肯因為替沒有國格的國説話而傷了同等國家的和氣呢?火星上還有許多貧弱國家,他們並不因為貧弱而失去國際地位。國弱是有許多原因的,天災,地勢都足以使國家貧弱;但是,沒有人格是由人們自己造成的,因此而衰弱是惹不起別人的同情的。

他借別國的貓人的口,説出上面的話。如果説狂人看到的滿紙都是“吃人”二字,那麼在這本《貓城記》裏,我看到的全是“屈服”二字:對外國人屈服、對迷葉屈服、對不公屈服,對所謂的現實屈服,對懦弱屈服……

那兩萬年曆史最古的貓國,可不就是當時的中國,大家做着天朝上國的夢,吸食着鴉片;那些學者喊着應該多娶幾個老婆,如同“一個大星總要帶着幾個小星”,多熟悉!這不就是辜鴻銘説的“一個茶壺可配四個茶碗”;喊着要革命啊革命,到頭來是革了誰的命,反而把哄(黨派)的頭領舉上了皇位;外國人入侵了,皇帝和大臣先跑,還下了法令説老百姓不準跑;文物、書籍,一切只要還有點價值的,都換了錢,而這錢卻叫“國魂”;為了民族大義甘願赴死的義士,死了以後不過成了來往人的談資:呀,那個大壞蛋抓住啦!為了什麼而死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又有熱鬧看啦!

讀的過程中,我時常覺得,長歌當哭。有些話是不能直白地寫出來的,動搖民心。可是這樣諷刺地寫,恐怕許多人真的就當笑話看。但又或許不點破,老舍才能躲在貓國的故事裏盡情宣泄自己的情感,可是情到深處,仍不免露出馬腳,只看他好幾次不再説“貓人”而説“人類”,以及最後“我”無處可去,還要回貓城,因為那裏是“我”的家。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自古對於物種起源和進化論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有人認為物種是造物者創造出來的,也有的人認為環境的有利變異長期積累產生了物種。當然,我傾向於第二種理論,對於這種傾向也源自於一本書——《物種起源》。它是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鉅著,也是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

這部著作的問世,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 達尓文的《物種起源》有如一場席捲世界的海嘯,狠狠地拍打在“神創論”的島嶼上,將千百年來神祕而高貴的宗教面紗狠狠地撕下。從而聯接起一個偉大而充滿理性的時代,這是隻屬於人的時代,神的榮耀開始寂滅於塵埃,開始喚醒世人。

對於這本書的瞭解源自於高中生物學課本上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法則,而在讀了《物種起源》以後,給我感觸最深的也正是這一個法則。無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在自然界其他的動物、植物世界裏,在瞬息變化的現代社會,這個法則仍然在演繹着它重要的作用。從物種進化的角度而言,不適應環境的生物會隨着環境的變化而被淘汰,人類因為對環境變化的一次次適應使得人類能夠在地球上繁衍生息。這個法則對於現代社會仍然發揮着重要的影響。

在當前就業競爭激烈的社會,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正確的位置,這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應該可以算是最好的答案。大學畢業生適應社會的需求就可能得到一份豐厚薪酬的工作;而當一個人志得意滿地走入了社會,卻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最終只能被社會所淘汰。社會也許環境會比較惡劣,但我們也不需要太過不知所措,在自己的興趣與能力範圍內去適應它,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相信我們總會在“物競天擇”的社會裏做到“適者生存”的。

從這本書中,我也學到了達爾文在世人懷疑摒棄的眼光下,如何自成學者風骨,堅持自己的想法,這種精神是多麼難能可貴。臘哲學家就曾經説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烏雲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無法阻攔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

達爾文面對世人的嘲笑與不解,面對現實遇到的重重難題,他沒有低頭,卻以一種昂揚向上的姿態,做最真實的自己。“我相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手段。”這是達爾文在平心靜氣但又斬釘截鐵地闡述自己的偉大觀點。正是他一人的堅持,換來了這個世界更加燦爛的明天。這才是科學,真正讓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科學,讓人類社會拍手叫好的科學。

《物種起源》或許不能完全解釋一些法則和規律,人們對達爾文的理論的質疑也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但正是這些質疑在不斷地豐富、完善生物進化的理論,它的確也引領着我們社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還帶給我們關於思想的解法、關於生存發展的啟發,讓我們在書海中得以倘佯。科學的道路沒有止境,思考與探索也一直同步着。科學是為了將它運用在服務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只有真正思想與靈魂的進化,才是人類社會的進步。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在原來我不是很欣賞貝多芬的,原因很簡單:音樂家嘛,歷史上一抓一大把沒什麼特別的。現在我才知道,我的結論下得太快了。他是真的獨特,卻又被人遺忘。他這一生就錄入了這本薄薄的《貝多芬傳》中,羅曼·羅蘭讓我終於知道了這個悲劇人物的辛酸與無奈。

他,不願向命運低頭,晚年患重病,給了他致命的打擊。身為一個音樂家,卻害了耳聾病,是否就説明你這一生就得離開這個行業了?不!貝多芬創造了奇蹟!耳聾後,竟譜出了更多美妙的樂曲!

他,被沙土掩埋,卻不改珍珠的光輝。一生起起伏伏,時而錦衣玉食,時而被鎖監獄,時而是光彩照人的音樂家,時而又是病怏怏的病人,無數挫折,卻未停止他手中的筆,停止他心中的夢!

在塵埃落定的今天,有誰還記得那首曾經給人們啟發的《神之羔羊》?有誰還記得他身患重病在閣樓上默默吟唱?又有誰知道他曾也有過温柔和愛撫?我們對他了解的太少,真的太少,哪一位值得我們讚頌的大師。

我讀完《貝多芬傳》,已悄悄喜歡上那個才華橫溢的悲慘樂師,他是那麼的正直、真誠,惋惜之情也油然而生。這是受傷而窒息的.心靈的一支歌,你聽懂這支歌,就一定能聽見貝多芬哭泣的人生。

貝多芬,一個一點兒也不陌生的人名,但事實上,我是前陣子才真正地接觸到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把我帶到貝多芬的世界。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來越完美,卻把心雕刻得越來越粗鄙,把社會變得越來越繁華,而心卻在這種繁華中漸漸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羣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他們孤獨,寂寞,卻無法排遣,於是便開始把玩孤獨,把玩寂寞,把玩無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佳作之一,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腐化,墮落的世界。作家藉此來表達現代人在機械化、科技化的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悲哀與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綠總是像一頭黑夜被遺棄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發出最沉痛的哀鳴。他們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覺,而這種在乎不一定是喜歡和愛,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時刻需要的鎮痛劑,僅此而已。在他們的世界裏,愛情不再是愛情,愛情是被褻瀆被蹂躪的對象,他們只是打着愛情的幌子獲取肉慾上的滿足與快感來融化寂寞,腐蝕孤獨。他們只靠啃食那點可憐的低級的肉體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殘喘。

像永澤與初美,初美從來不管他多麼濫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邊,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軀殼,而她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為事情到最後只能變好!所以她在腦海中獨自編織美妙的夢想,夢總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個人在把夢編織好之後要被現實壓迫得不得不萬念俱灰地親手撕碎自己的夢,然後惡狠狠地告訴自己這永遠只能是夢。明知道在扭曲變形的世界裏,愛情只是一個人寂寞時的玩物,而她卻要冒險。很長時間之後,當初美髮現她與永澤之間的愛情除了肉體上的佔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慘白時,她呆滯的眼神向永澤發出絕望的質問:難道有了我,你還不能滿足?他冷冷地説:“並非不能滿足,在我的心裏面有某種東西渴求那樣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種飢渴感之中。這就是我,有什麼法子?”他無法把愛情當愛情,他只有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與軟弱終究決定了她們沒有勇氣與毅力去陪男人玩這種遊戲,所以初美選擇走向死亡,用死來詮釋生的另一種方式。初美選擇了死,永澤選擇了生,人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會有一種信仰,一個人之所以死,是因為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個人之所以選擇生,哪怕是痛不欲絕地生,是因為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賴活着。而對於渡邊君、直子來説,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級的肉體性行為所拼湊起來的碎片,他們飢餓的時候啃“寂寞”,獨孤的時候玩“寂寞”。渡邊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時卻又玩弄阿綠,兩個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療養院那段時間,他在和阿綠玩“寂寞”的同時又在心裏想像直子回來之後生活會有多麼多麼的美好,而支撐着這些信念的只不過是那些碎片拼湊的庸俗。這,也是愛情嗎?

直子,是因為適應不了這種扭曲的社會,所以她到療養院來,把自己扔進和她一樣需要寧靜與安然的人羣裏,而療養院的主治醫生告訴她們:“你們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為你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既然不能改變,你們就應該讓自己有一個適度的心理空間去接受那種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簡單地活着。可事與願違,她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所以她越是強迫越是更糟,後來出現嚴重的幻聽。她沒有片刻的安寧,她崩潰了。在一個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帶讓自己告別了世界,一個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對她來説,死亡才是最輕易的割捨。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開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鳴,久久沒有散去。而當渡邊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後,他深知,他與直子徹底地永別了。茫然苦楚之時,他想起了阿綠,他撥通了阿綠的電話,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後還是低沉卻平靜的聲音:現在你在哪裏?“我現在在哪裏?”渡邊君自問道,如今他在什麼地方?他猜不着,到底這裏是哪裏?映入他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去,而他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阿綠的名字……也許他已經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裏了,只知道或許從阿綠那裏可以獲得某種讓他排遣寂寞、無奈的鎮痛劑,繼續活下去。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威尼斯商人》是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寫的四大喜劇之一。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在威尼斯生活着很多不同經歷,不同品格的商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的名字叫:安東尼奧。他聰明、勤奮、慷慨大方,博得了大家的信任。所以事業發展很快。最近又一批買賣即將成功,這使他萬分高興。

這時,安東尼奧的朋友巴薩尼奧,正匆匆走來,原來他深深的愛上了鮑西婭公主,想去求婚。但他覺得只有自己穿上最好的衣服才能和公主相配,但他現在很貧困,因此只好向安東尼奧借錢。安東尼奧答應了朋友的請求。但他全部的財產都在貨船上,但貨船還沒有到岸。那麼只有向夏洛克借錢了。夏洛克是一個心胸狹窄、貪圖小便宜的人,他一直很嫉妒安東尼奧的才華。當他得知安東尼奧要向自己借錢,心中暗暗高興。於是,在條約裏寫到:“如不按時還錢,就要從你的身上割下一磅肉。”安東尼奧冒着生命危險答應了。巴薩尼奧和鮑西婭結婚了。但是,一個壞消息傳入了他們的耳中。安東尼奧的船隊沉沒了,夏洛克逼他馬上還錢。但安東尼奧現在一貧如洗。夏洛克把他告上了法庭,準備按條約上説的去做。

在法庭上法官説:“你只能從他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允許有一滴血,要不然你就是違約。”可夏洛克根本做不到。最後法官判夏洛克敗訴,並把他財產的一半分給安東尼奧,另一半歸國家。事後,安東尼奧才得知那個聰明的法官就是鮑西婭裝扮的.為了救朋友她想出了這個妙計。不久大家得知了一個好消息:安東尼奧的船隊並沒有沉沒,現在已經抵達港口了。我被莎士比亞小説裏的每一個情節所感動,也從中感悟到了很多人世間的道理。從安東尼奧、巴薩尼奧、鮑西婭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們都有對朋友真誠、友好的一顆心.為了朋友的幸福,安東尼奧冒着生命危險滿足了朋友的需要,為了讓朋友得到幸福,寧可犧牲自己。

鮑西婭既聰明又善良,她用自己的智慧,換回了朋友的生命。但是一提到夏洛克,我的心頭就充滿了厭惡:他心胸狹窄、貪婪、兇狠,世界上難道還有這麼狠毒的人嗎?我覺得讀書可以讓我懂得好多人世間的道理,分清善惡,指引我的未來——做一個善良聰明,有愛心的人。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翻開一本咖啡色的書的第一頁,一個黑頭髮、綠眼睛、額頭上有個獨特的閃電形傷疤的男孩進入到了我的生命中。

厚厚的七本書,每一本的每一個章節都清晰地刻在我的腦海裏,不用刻意的去回憶,閉上眼,一幕幕場景都在眼前一一閃過,久久不能忘懷。只因為那一次次的感動。

霍格沃茨是一所不為麻瓜所知的神奇的魔法學校。校長鄧布利多,正直善良可是他卻有一段不完美的過去、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但他的智慧他的慈愛讓我感動;魔藥課老師斯內普,雖然因為年輕時哈利的父親等人欺負他而處處厭惡哈利,但他卻冒着生命危險做卧底,並保護着哈利直至自己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於是我被他的勇敢他的不記前仇所感動;羅恩和赫敏,他們對哈利真摯的友情讓我憧憬;哈利,他從小失去雙親在姨夫家飽受欺凌,知道他十一歲生日那天,他進入到了真正屬於他的魔法世界後,他有了羅恩與赫敏這兩個生死之交,有了教父小天狼星,有了關心他的鄧布利多和海格,還有待他特別好的韋斯萊一家,還有盧娜、納威等朋友,他還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金妮。

哈利波特系列,一共有七本書,每一本的每一個章節都扣人心絃,疑團重重,直至最後讀者才會恍然大悟,書中的事物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

主人公哈利因為一個預言而被伏地魔追殺,可是哈利母親的愛保護了他,伏地魔的魔咒只在哈利額頭上留下了一道閃電形傷疤,於是他就成了魔法世界家喻户曉的大難不死的男孩,而伏地魔也因此失去了一切力量,從此躲到了不為人知的地方,直到哈利四年級時那場比賽,火焰杯被人變成了門鑰匙,於是哈利和塞德里克被帶去了伏地魔身邊,塞德里克失去了生命,而哈利則死裏逃生,同時伏地魔也得到了所謂的敵人的血,復活了。從此,哈利被人們密切的保護着,直至韋斯萊家的那場婚禮,哈利、赫敏、羅恩三人開始了為了拯救世界也為了鄧布利多的託付而獨自尋找魂器的生活,如此艱辛的一路上,羅恩赫敏始終對哈利不離不棄。最後的最後,霍格沃茨的最後一戰,伏地魔徹底被消滅,人們得到了幸福平安的生活,故事尾聲、在霍格沃茨特快列車旁,哈利金妮羅恩赫敏送他們的孩子上車,而哈利額頭上的傷疤已經有很久沒有疼過了。

翻過最後一本書的最後一頁,情緒如潮水般翻湧着,久久不能平息,為了那三人的友情,為了那持續的感動,為了那跌宕起伏的情節。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26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時的馬貢多是一個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蘆葦蓋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條河邊……”但凡文藝青年或是想裝裝文藝青年的傢伙想必都很熟悉這段話。在那個盜版書鋪天蓋地的年代,手捧盜版書的人們倒也多多少少受了些文藝薰陶——只是版本不一。結果馬爾克斯老爺子一怒之下,索性死後150年都不給中國自己的作品授權——當然那是過去時,不提也罷。

坦率地説讀完一遍後我自己也無從下筆。可以説是作品本身太難懂,也可以説是讀後我整個腦子到處散落靈機一動的感想,理出來也不容易。作者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是一個家族循環往復無可挽回的命運,還是在歎息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好吧我承認,以我的閲歷與智慧弄懂這些真的還有點難。一定要説些什麼,也就是散亂的雜感,而且欲説還休不知所云。嗯,從哪裏開始説起好呢?

被海水包圍的馬貢多,孤獨中存活了百年之久的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代,悲歡離合斷斷續續如同梅雨一般糾纏百年。

很有趣啊,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沒有人會被綁在樹上直到生命終結……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村落裏面。現實生活中也不會有家庭反反覆覆給孩子命同樣的兩個姓名,死者不會因為太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之中。故事是荒誕不經的,彷彿透過一層教堂彩繪玻璃窺視着一個家庭的是是非非。然而讀完後又感到它是無比的真實——真實到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親眼目睹的一幕幕悲劇。

故事的敍述有些混亂,那都是些循環往復的回憶,考驗着記憶力浮浮沉沉的混沌回憶。孤獨的回憶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第一個何塞阿卡蒂奧,在孤獨中泯滅了自我。麗貝卡,則在同孤獨的對抗中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出師未捷身先死。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遲暮之年看得比誰都清楚可為時已晚。阿瑪蘭塔,深知自己的痛苦卻無法逃離。烏爾蘇拉,明明人生一直浸泡在一碗痛苦孤寂的湯中卻毫不自知,守着一個慈母的美滿面具悲愴地活着,那家就是她的墳墓。

這就是他們的人生,世世代代傳下的名字聯通家族遺傳的記憶,他們的命運變成了莫比烏斯環中爬行的螞蟻,不斷循環往復卻找不到出口,不斷尋找卻不知其實根本不用找。看書的時候我老記不住他們的名字:太相似,也太長了。不過想想他們都是家族中那隻可悲打轉的螞蟻,不妨將他們當做阿卡蒂奧跟奧雷良諾好了,同名同姓,擁有一脈相承記憶的人本來就是同一個人吧,我想。至於那兩個換了名字的人物,或許搞錯墳墓也是他們最好的歸宿。

“若干年之後,當他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時候,奧雷良諾第二一定會記得六月份一個淫雨連綿的下午,他踏進房去看他頭生兒子時的情景。”你看,只是回憶,真的僅僅是回憶而已。

有人説布恩蒂亞家族如同傀儡之家一般運作着,沒有感情也沒有實體。我想,孤獨的心中也未必裝不下真正的在乎,畢竟那種東西,是愛因斯坦和薛定諤都沒辦法的事情。這個家族在黑暗中百年的孤獨與百年的等待,一定有些什麼東西在維繫着——絕對不是費爾南達家鄉那樣的昏色地帶。

整本書想要表達的也許只是一個詞:循環。聯繫到當時拉丁美洲歷史循環往復停滯不前的怪圈,再怎麼遲鈍的人也多少會往這方面想想——畢竟文學作品源於生活。

至於孤獨,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命運與罪惡,想跑也跑不掉。

其實人這一輩子從可以看到不同開始,就想嘗試着去理解人和事。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那些微妙而關鍵的感性差異,使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説獨立語言的生物。

也許溝通和交流能在島與島之間建造橋樑,但橋樑的存在也終究拉近不了實際距離啊。

很多事情,一旦發生了,就再也抹不掉了,那些事情會改變一個人,也許會成為一個人無法逾越的鴻溝。

我們自己是不是也……?

一般來説,人類定義“回憶”的方式由於是一種美化所以一向自我中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記住了也只是故事,就算本來與自己有關、不過出於種種原因想起來就後悔,情願和自己沒關係,情願沒發生過的事情也會被自顧自從名為“回憶”的盒子裏撿出去不加修飾地扔在意識角落假裝看不見。

直到有一天出現毫無預兆的契機,像看陌生人那樣驚奇地重新發現躺在角落裏的那個未加工半成品,以及為了它花過各種各樣力氣的,幾乎不認識的自己。

像是雨刷刷過玻璃,一下子一切都明朗了。

最後誰擺脱了布恩蒂亞家族的宿命呢?活着的人死了,死去的人依然沉睡着。但在那一刻,如同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一般,他們又在一起了。

想到這些時候看到這樣的結局就好了。要是還能微笑,就好得不能再好了。

搞不清馬爾克斯老爺子怎麼想的,眼下我們可以正大光明地在書店買到正版《百年孤獨》裝文藝青年了。

馬爾克斯老爺子説,這樣的家庭不會再在地球上出現。

但願如此!

《飄》讀書心得體會 篇27

如果説冬日讀書如温暖爐,那麼春日讀書如賞百花。當代詩意語文倡導者王崧舟説,底藴是書堆起來的,生命不息,閲讀不止。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的教育素養提升取決於讀書、讀書、再讀書!

學生時代的我喜歡讀名著、散文、詩歌。工作後,由於寫論文、班級管理需要,我漸漸接觸到了教育著作。無論白天多麼忙碌,回到家靠在牀頭或沙發捧上一本書頓時全世界都靜了。在書裏,我讀到了許多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也找到了許多心靈的共鳴。就在一頁一頁的翻閲中,我感覺自己暢遊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又像遇到了心有靈犀的朋友,當我迷茫彷徨時還有高人指路。如此美妙,每天合上書本我都感到滿足愉悦不已!

第一次聽説縣教研室下了音樂論文通知,我激動,又緊張。在找繼續教育的學習筆記時也翻出了徐小懿等編著的《聲樂演唱與教學》。這本書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簡直全説到我心坎裏去了!尤其是"歌唱心理在演唱和教學中的作用"這一章節活脱脱就是寫我,也是寫了不少同學共同出現的歌唱心理。於是,我迅速將自己的體會落筆成文《關注學生的歌唱心理,提高歌唱教學的有效性》後榮獲縣二等獎。第一次寫論文就能獲獎,不得不説這是莫大的鼓勵。就這樣,"讀教育著作是很有趣的,關鍵還有指導性"讓我漸漸走進教育閲讀的美好世界。

此後,我的辦公桌、牀頭常常會放着各種種樣的書籍。有時候是工作中碰到問題想要尋找辦法,更多時候我是需要看看書才會安寧、舒暢。剛開始,我很喜歡看一些案例或教育敍事類的書籍。

那時候我只管自己讀着舒服,別人讀不讀書那是別人的事。20__年,縣師訓處到我們學校籌劃縣培計劃的教師集體閲讀活動。我也意識到,讀書是要帶動的。我自己也可以通過讀書交流活動得到提升。於是,我組織老師們共讀了《愛心與教育》《讓愛智慧》《讀懂國小生》等教育心理學著作。就在一次次讀書交流中,我感受到了温潤、感動與智慧。從做方案到挑書買書到組織交流、讀後感評比,我確實花了不少的時間與精力。但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沒有猶豫。特別是看到滿頭銀髮的___老師一下課就戴着老花鏡寫讀書筆記,聽到___老師看完心理諮詢手記《讀懂國小生》後聊到自己班上的單親孩子掩面哭泣時,我覺得我遇見了有教育情懷的作者,也遇上了温潤的教育同行。

讀書,成了最美好的時刻。有了互聯網,我不僅可以最快了解書訊,還可以快速得到自己想讀的書。噹噹網、京東商城,我都成了常客。就在便捷地途徑當中我如飢似渴地讀了許多好書。在李希貴《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中我瞭解到了美國教育的一些情況,開始思考我們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由於這本書我也關注了李希貴的一些情況,對於他創辦北京十一中學"走班制"的勇氣和創新特別佩服!在《窗邊的小豆豆》裏我感受到了兒童真是可愛的天使,巴學園的校長是多麼有愛心和智慧啊!在佐騰學《靜悄悄地革命》我很嚮往那靜心傾聽的温潤的教室和談樂趣和困難的實效性教研活動。"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裏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許多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夏雪梅著的《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和程紅兵的《聽程紅兵老師説課評課》讓人重新審視我們多年來的聽課評課活動。吳忠豪主編的《國小語文教學內容指要》為我們教語文指明瞭方法和路徑。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湯勇《做一個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中都提到了理想信念"雨果説,世上有一種東西比所有的軍隊都更強大,那就是恰逢其時的理想。"朱煜主編的《迷人的閲讀》本身就很迷人……

雖説讀了不少書。但是微信、微博、微閲讀的"微時代",刷屏、不讀或淺閲讀現象比比皆是。當我第一次讀到劉波的《教師閲讀力》不禁驚呆了!"正視‘微時代’對教師閲讀的挑戰"合理網讀,推進閲讀的路線圖、讀寫結合加快成長步伐。書中,我不僅遇見了一位熱愛讀書的大師,更是對當今時代閲讀有了進一步思考。於是,我召集有興趣的老師共同申報了課題《互聯網+時代教師閲讀力的研究》。

"閲讀,是教師的修行。"讀書成了習慣,就像呼吸一樣自然。華應龍説,因為我們不讀書,所以工作很忙碌。我喜歡讀書,喜歡在閲讀的世界歷經一次次美好的遇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89nez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