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文化苦旅》讀後心得感想800字(通用3篇)

《文化苦旅》讀後心得感想800字(通用3篇)

《文化苦旅》讀後心得感想800字 篇1

苦苦的味道,為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估計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奇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文化苦旅》讀後心得感想800字(通用3篇)

“淺者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大自然雕琢出來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中華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般的自在,難怪萬年來,許多文人遇到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此隱居起來,但荒山結廬有生活中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到江南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着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收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着就會帶着他們的文學修養到此地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和官場浮沉是文人失意的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到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徵程的開啟。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初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儘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抱有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太狹隘了,逼得他們只有隱居或者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損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中的沉思,考量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疑問來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着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的走向牀前,流動的車潮和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

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寫下了華夏的文化。《文化苦旅》它不甘甜,因為裏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羣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我們不得不因歷史和那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的莫高窟山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舊不言,我們靜靜看着光影投射的石壁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化。千年前的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工手中的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中,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之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運往國外,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而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絢麗,而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生的,及它深層的藴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華的標本,一種美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殘缺被人無情的轉換。

《文化苦旅》讀後心得感想800字 篇2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與時令瓜果是中秋節令食品,是秋收的果實,也是民間享受節日親情的又一重要物象。每逢中秋,人們以家庭團聚的形式,分享這些象徵勞動成果的美食。

明清以來民間社會中秋節饋送月餅習俗流行,人們在相互饋送月餅等節物的過程中,融洽了親友、鄰里等家族關係與社會關係。當代社會,傳統中秋節俗中保存最完整的是饋送月餅的節俗,月餅成為中秋節的象徵,有的地方將中秋節稱為“月餅節”。舊時月餅多為百姓自家手工製作,後來在城市出現了專業作坊,月餅的製作專業化。商家巧妙地利用節日的賣點,生產各式各樣的月餅,推銷給千萬家庭。

月餅的商業化給人們的節日生活提供了便利,商家與媒體聯手的宣傳也在相當程度上營造了現代中秋節日的氣氛,對於傳統節日來説,這種週期性的宣傳活動是有益的。但是,節日的商業化過程不應該犧牲節日本身具有的多重文化內涵,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應該協調。傳統節日的價值在於它能凝聚民族、國家、社會的人心,它不能用純粹的商業利益來衡量。我們應該將月餅放在中秋節俗文化環境中,讓它充當精神的載體,而不是僅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儘管品嚐月餅的美味也同樣是重要的節俗活動。中秋之夜,人們無論是在相守一處還是遠隔千里,都可以在同一時節、同一月光的沐浴下,共享象徵團圓的月餅,品嚐新收穫的瓜果,分享親情與友情。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人們對物質享受的需要,已經不在最緊要考慮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其實這也是我們傳統中一向具有的,只是近年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而現在,節日中的真情與意義正在民眾生活中迴歸。

《文化苦旅》讀後心得感想800字 篇3

第一次聽説《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説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着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藴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説: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脱也擺脱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x0y8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