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通用14篇)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通用14篇)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1

下午讀完《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以前是一個那麼值得爭議的人物,但我不想評論此書的價值所在,我只想很簡單的闡述一些他筆下的那個女人——苔絲。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通用14篇)

看到“痴心女子”和“冤家路狹”感覺很難過,很壓抑,眼淚在眼眶打轉,最後眼淚下來了,也讀完了,雖然早已結局,但真的看到的時候還是感覺很難受、很難過。多少詞彙在腦海中出現,而我,只能用一個短語來形容苔絲——天真的美。她是美麗的鄉村姑娘,雖然有着貴族血統卻依然純樸,美,不是一種外表,而是內心高雅純潔的表現。心靈純淨自然的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的純潔就像藍天一樣,雖然偶而會被烏雲遮住,但是當烏雲散去,世界上最純淨透明的依然是藍天。

一向想如果沒有開頭那個牧師的幾句話,也許可憐的苔絲會是另一番生活,然而,十六歲的鄉村女孩苔絲的杯具就從那裏開始了。苔絲愚蠢的父親忽然明白自己是一個大貴族的後裔,就在算計着怎樣才能享受貴族的生活就逼着苔絲去認親,結果天真的苔絲遇上了毀了他一生的那人——亞雷。他是苔絲宿命中永遠逃不開的仇。奪去了苔絲所有的夢想,以及追夢的潛力,奪去苔絲的青春年少的純真的渴望。然而,我們那個天真的女孩,依然是如此清純,如此單純到讓人疼惜的女子。

苔絲決心開始新的生活,就去幾百裏以外的奶牛場工作了,在那裏,她遇上了她第二個不就應遇上的人,至少我是這麼覺得,一個她真正愛的人,但我始終以為那個人辜負了她的愛,他的舉動我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偽善。如果沒有克萊,苔絲的一身是杯具化為平淡,然而克萊的出現卻是在杯具的背後塗上更濃墨重彩的黑暗。其實我相信克萊是愛苔絲的,不然也不會在夢遊時表露自己的情感,但,他還是被道德束縛着,不能理解這突如其來的一切。

克萊正是因為苔絲獨具特色的純淨才愛上她並向她求婚。對克萊奔湧的愛潮,窒息的是苔絲自己。他用他的愛傷害着那個天真的女孩兒,給她幸福的期望,又全部抹殺。而她也用她所有的愛折磨自己。苔絲經過內心的痛苦掙扎,決定理解克萊的感情。但是當苔絲向她所愛的人坦白她那受傷的過去時,那所謂的愛人卻猶豫了,對愛人的不理解和對感情的不堅定讓克萊最終選取了離開。

苔絲心碎了,當她幫她的傷口留意翼翼的展此刻所愛的人的面前時,她期望的是理解,是原諒,但是狠心的愛人在弱小的苔絲的傷口上灑了一把鹽。他並不是一個感情很專一的人,也許我們看見他對苔絲那種深深的眷戀,但是當苔絲的失真違揹他表面所鄙視的宗教時,他毫無餘地的選取了退縮,而且退縮得是那樣的磊落不羈。

苔絲今後又要一個人應對生活了,還要向父母隱瞞事實的真相,裝着很幸福的樣貌,並且從僅有的一點生活費中寄錢給父母,克萊的離去,苔絲從事着最髒最累的工作,忍受着身體和心理兩重的磨難。而此時,那個口口聲聲説愛她的男人在哪裏?但她卻始終惦記着自己的丈夫有一天能夠原諒她。我只能説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絲喜歡克萊,並把克萊當成他生存的全部源泉,甚至能夠説他就是她的救命稻草,所以她的全部意念都是存在這樣一個人物身上,而應對現實感情是多麼蒼白無力啊,美貌與高貴的血統,也許是戰利品,但不是武器。也許我們的苔絲,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絲看到回來的克萊傷痛欲絕奪門而去,苔絲也悲哀不已,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仇恨,拿起了刀,將她多年以來所受到的屈辱與艱辛都發泄在刀頭,刺向了那個毀了她一生的男人。後就奔向黑漆漆的馬路,追趕她的安琪兒去了……

雖然苔絲和克萊最後度過了五天完美的時光,但是,為愛復仇的苔絲結局依然悲慘。一切平靜了,苔絲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裏最後和她愛的人體驗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後一站,是她最後解脱的日子。心碎的她,帶着夢想和遺憾走向絕路的人生,在最後的,又是最漫長的,幸福的一夜……在生命中最後一次日出之時,她把對人生、感情的遺憾帶去了——另一個——美妙的世界。

我就是不明白,一個很好的天真女孩為什麼會落的如此結果?她有什麼錯?漂亮?天真?自尊?也許你的天真善良真誠是你美之源,亦是悲之源。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2

國中時代就對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早有耳聞,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我終於明白了這本書為何在文壇佔據重要地位。“苔絲”這種類型的題材在十九世紀的文壇裏並不是少見的,越來越多的文人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邪惡,同情底層人民尤其婦女的命運,但顯然哈代在本質上對“苔絲”這類人的認識是有新的突破的,對那個邪惡社會的打擊力度更強。

這部小説的時代背景是十九世紀後期,正是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年代,傳統社會正在歷經翻天覆地的新變革,金錢觀和追逐私利的觀念悄然滋生,英國農村也經歷着這樣的變革。小説的主人公苔絲便生活在這樣的英國農村中。

哈代賦予了苔絲很多美好的品質:漂亮美好,堅強樂觀,善良孝順,勤勞淳樸,。像作家所説“這樣美麗的一幅細肌膩理組成的軟縠明羅”理應得以健康成長,得到她應有的待遇,可看看苔絲的生存環境:出身貴族的她家族現在已經沒落,生活貧苦,經濟拮据,即使學業有成也不得不放棄讀書而早早工作擔起養家餬口的重任,而假冒德伯家的亞雷一家卻混得風生水起;儘管苔絲聰慧善良,但她的父母卻愚昧無知,也是他們一直勸苔絲去認本家才導致苔絲被玷污;社會的冷漠和傳統觀念使得苔絲坦白身世後遭到歧視和遺棄。這一切都逼得苔絲最終走投無路,儘管作出了抗爭,生命還是早早地被這個社會奪去。

作者寫這本書是為了鞭撻這個無情社會,同情社會底層這些善良美好卻又無力與邪惡作鬥爭的勞動人民。説到造成苔絲悲劇命運的人,以往很多人都會把目光放在亞雷·德伯身上,誠然,這個花花公子玷污了苔絲,把苔絲推向深淵,可在我看來,安吉·克萊對苔絲不幸命運的推動作用反而更強。因為苔絲在遭遇亞雷的玷污後經歷過一段時期的迷茫、悲傷和痛苦,堅強的她終究重新站起來,整個人慢慢蜕變,變得更富反抗精神,出淤泥而彌潔。獨立生活的她後來深深地愛上進步青年安吉·克萊,克萊在當時算是思想比較先進沒有階級觀念的人了,但儘管他有“先進的思想,善良的用意”,但在真正考驗到來時,“卻不知不覺還是信小時候所受的訓誡,還是成見習俗的奴隸”和幫兇。新婚之夜他聽到苔絲坦白身世後,雖然自身也並不“純潔”,卻不肯對苔絲報以同樣的寬宥,還將她遺棄。

得不到深愛之人的理解還遭遺棄,這個打擊對苔絲來説是巨大的,最糟糕的是導致之後苔絲迫於無奈委身於亞雷,儘管最後克萊終於想明白了,但也已經晚了,深愛克萊的苔絲一時衝動殺了德伯,過了5天幸福生活後苔絲的悲劇人生也到了盡頭。有人説克萊一開始遺棄苔絲是因為太愛他以至於一時無法接受事實,這個解釋我是不能接受的,只能説他那個時期的愛還不夠深,還不到打敗腦海裏傳統思想的地步。説到底,苔絲的悲劇,還有其社會道德根源,主要就是男性中心社會中那種強固的婦女貞操觀念。哈代在規定苔絲的思想行為時始終與這一觀念針鋒相對,批判的矛頭直指維護這一觀念的社會和教會。在文中也可以看到苔絲對教會的態度由不斷加深懷疑到用行動否定。

看到書的最後一部分,我唏噓不已。看到苔絲殺了亞雷後露出慘淡笑容,臨刑前淡定地享受和愛人所剩無幾的快活日子時,很是心疼這個美好的女子,她的死亡是不公的,是悲哀的,但對她來説,或許死也會帶來解脱。一整本書看下來,苔絲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強烈的自尊心,甚至讓我想到了林黛玉。想了一下,發現自己喜歡的角色都是很有自尊心的人,苔絲就是如此。她儘管出身貧寒,卻不卑不亢,她可以吃很多苦頭,唯獨不能做損自尊的事,比如她就不向權貴或有錢人低頭,愛情裏其實她也追求平等,這樣的女子在當時的社會終究無法逃脱各種惡勢力的打壓摧殘,當時又有多少個“苔絲”在經歷這樣的命運呢。

多少年過去了,時代在進步,可我還是不認為像“苔絲”這樣的生命就不會存在了,韓國之前有女學生遭,加害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受害者走到哪都遭到唾棄,你看,社會還是這樣。為愛而生,像苔絲這樣美好的女孩,頂着什麼為愛而亡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而遭到無情踐踏的事我不想再看到了,她們都應該好好活着,享受人生。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3

假如本書被認為是女性主義經典釋讀文本或被當成言情小説來閲讀的話,我想我不會有太大的驚訝,像安璣那樣因苔絲失身而懲罰她、厭惡她,像村民們那樣歧視苔絲,無一不是女性主義批判的絕佳範本;而那些靠弱智牌馬達驅動的言情小説般的拖沓的語言、俗套的情節,在苔絲在婚前婚後想對安璣講明她身世那節表露無遺——那時的他們哪怕再堅決一點、再有智慧一點也不會有接下去的故事發生——然而哈代的小説終究比高級言情小説和女性主義批判範本要強,我想就在於兩點。

一是政治粉刺。哈代先生更像是一個報紙社論的特約評論員,總是冷不防地跳出來議論一番,對感興趣的東西鍼砭粉刺。像説安璣父母那種徒,一般的苦難無法得到他們垂青,但大奸大惡大是大非的罪惡卻能激盪起他們的同情心;又説什麼做父母的不告訴子女人世間的險惡,不管是出於保護他們還是什麼的原因,都是不稱職的。那樣的議論,處處可見,如此尖刻的評論也實在非看盡塵緣的老學究莫能辦到。再者,苔絲這個慘劇本來就是對政治的粉刺。亞雷·德伯這個壞蛋,他不但玷污了苔絲,還虛偽地入教以為能夠掩飾其罪過,免於世間和永生的罪責,還為其再次犯罪披上一層羊皮。還口口聲聲説苔絲的存在就是引誘她,要她發誓不要用她的美貌來誘惑他云云。這樣的人,何曾不是哈代先生對教會、對所謂上流社會一種尖刻的粉刺?莫怪乎這樣的書要被禁了。至於安璣,也是哈代粉刺的對象,不僅僅生性軟弱不敢應對真實,當兩人面臨危難時,還説若苔絲不在他身邊,他就會依靠想象把她想得稍微好一些,那簡直是小孩不是男人的表現;而且,還因為他對人對己雙重標準,拋棄了苔絲,間接成了這個杯具的幫兇。

二是人物的複雜性。苔絲從來都不是個性剛強的主兒,別看她從小就操持家業,數次拒絕亞雷·德伯的誘惑,但她的內心根本不像外表那樣剛強。她只是一個需要保護、需要被人愛的人,所以她無條件地順從自己喜歡的人,無條件地聽那個人的話,即使被他們拋棄責備、被他們當奴隸使喚,她也覺得值得。她沒有獨立的思想與意志,她需要安璣這個讓她每一天活下去的寄託,她就好像一個傀儡蟲一樣依附在上面,只會木木地聽話。難怪李逍遙找來36個傀儡蟲就救活了林月如了。但她卻遺傳了德伯家好衝動的傳統,被激怒就奮而殺人。同時,她只懂得激化矛盾,不懂得避禍,既曾被亞雷傷害,就應處處躲開他,可每次見着他都要説上許久,呆在一塊?忍到最後無法再忍,就呼哧一聲殺死了他?就此而言,苔絲和《茶花女》裏的瑪格麗特乃至《里斯本之夜》裏的海倫比起來,截然不同。苔絲是外強中乾,後兩者卻如蒲葦,雖柔卻韌。雖説不同的類型無關優劣,但卻註定了其命運。苔絲更像是戲劇裏那完美的木偶,雖然完美的體現了一個完人是如何被毀的,但卻缺少獨立生存的潛力。還記得苔絲在絕望中寫給安璣的信麼?裏面不僅僅長篇幅地歷數了苔絲對丈夫的愛,還宣稱沒了他就活不下去了,哪怕死在他身邊也可。也許就是如此,兩人在逃亡時就

如倆小孩,根本沒有抵抗的潛力;而瑪格麗特乃至海倫,卻總有一種強韌的信念,自己活在人間,為更好地活策劃道路。就好像Bible説的那樣,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值得記住。

就因為這樣的性格杯具,加上這個社會風氣(有害人的人、有逼人至死的人),故而必然導致杯具的誕生,就連埃斯庫羅斯也不忍心叫出歌隊來唱述這個悲慘的故事。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4

看久了卡通連環畫,我想換換口味。於是在書架上拿了一本《德伯家的苔絲》看了起來。

暖人的友情!

喜歡哈代的抒情詩,其中不乏情節生動,語句雋永的作品。《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最着名的長篇小説之一。這是個美麗淒涼的感情故事。當我合上書,苔絲對克萊爾忠貞的感情故事確實令我感動,但令我温暖的是和苔絲一齊擠牛奶的3個可愛少女伊絲、瑪麗安與雷蒂。她們也同苔絲一樣深深愛着那個英俊少年克萊爾,但也深知克萊爾只愛苔絲,於是就把愛戀深深地埋在心裏,而把祝福送給他們。我喜歡她們三個的純潔的友誼和坦率的言行。就是在克萊爾無情地拋棄苔絲時,善良的伊絲也沒落井下石,與克萊爾有過一段話:

“你十分十分愛我,伊絲?”克萊爾問到。

“是的我十分愛你,我一向都愛着你!”

“比苔絲更愛我嗎?”

“不!”伊絲搖搖頭低聲説,“不如她愛你!”

“這話怎樣説呢?”

“沒有人比苔絲更愛你了。”

“因為她能夠為你去死,而我無法做的。”

讀到那裏我心中一陣激動,我彷彿看到一個高尚的靈魂,左右了她那質樸敦厚的天性,這真是一個真正善良、真心待人的好姑娘呀,真令人感動。在苔絲回到孃家又身無分文時,因為失戀而酗酒的瑪麗安又幫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使苔絲的生活又有了一絲光亮。在那些陰霾的日子中,温暖着苔絲冰冷的心的依然是這份暖人的友情……

苔絲是不幸的,她的父母為了所謂的家庭榮耀,而讓她去攀親,而毀了自己。她最愛的人又無情地拋棄她,而她又是幸運的,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在她遭遇感情拋棄時,不離不棄的是那份温暖的友情。

為這份友情喝彩!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5

佛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佛,從人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趙莊”的村子裏。這裏家家户户安居樂業,像桃花源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有一荸薺庵,是住和尚的地方。

佛家講,凡是皈依我佛的人都應受持清規戒律,但這點在荸薺庵這裏彷彿沒有怎麼體現,這裏的和尚一點都不像和尚。不做早課不做晚課,不解佛經不講禪語,抽煙娶老婆,和平常人一樣打牌殺豬吃肉,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殺豬之前要念經超度一番: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來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

這是汪曾祺筆下的鄉村世界,一個理想中的世界。沒有疫病災害,只有風調雨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自然中帶着裏分隨性,温馨又恬靜。從不在乎這個桃花源之外的世俗觀念,和尚又怎麼樣?和尚也可以吃肉,反正沒有人來口誅筆伐,清規戒律是什麼,只要自己過得歡喜就好。

所有人都在這樣自由隨性和諧的氛圍中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明海在荸薺庵做和尚。平時念唸經,掃掃地,庵裏不忙的時候就去隔壁找自己的青梅竹馬小英子。小英子活潑可愛,聰明機靈,他們從小一起長大,搗搗亂,聊聊天,或者在田裏除草幹活……時光荏苒,無形中,年歲漸長的他們被佛家講的“因緣”緊密聯繫在一起。

明海到了去縣裏的善因寺受戒的年紀。受戒就要燒戒疤,好端端的腦袋上燒十二個洞,疼不要緊,重要的是受戒之後如果想成為沙彌尾,當上方丈,就更應當受持吾佛清規,潛心悟佛,不可被凡俗之事纏身,更不可去沾染塵劫。因為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修佛,要的是無憂亦無怖。

受戒完,小英子接明海回去。在船上,她問了許多和受戒有關的問題,明海也一板一眼的回答。小英子將船劃了一氣,突然道:“你不要當方丈!”明海毫不猶豫的答應道:“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情竇初開的年紀,藏在心底的暗戀,變成言語表達出來,就是無論你説什麼,我都答應你。

看着木訥內斂的明海,小英子又道:“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真切又直接的告白話語從勇敢大膽小英子口中説出,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明海的回答則是:“要。”

清規戒律統統拋在一邊,佛太縹緲,太遙遠,唐三藏西行求佛法尚且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所以在成佛之前,要先成為人。

於是,互相表明心跡的兩人划着小船盪到了蘆葦深處,此刻日頭温和,微風正好。

不像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那樣將人的七情六慾與佛法放在對立的兩面,汪曾祺的書中世界則是盡力營造一種和諧的狀態。拂、沸、咈、狒——“佛”,人也。

未能成人,如何成佛?

這裏沒有世俗眼光,沒有他人的訝異與否定,我喜歡你,你也喜歡我,這樣就足夠了。

佛曰情劫難渡,但情之一字,雖萬般苦楚,卻也能予人快樂與安慰。又怎能説它是劫?

佛曰一切皆是妄念,但人生走一遭,未經歷愛怨嗔痴,又怎知世事虛妄與否?

與喜歡的人,做快樂的事,嚐遍世間滋味,不問是緣是劫。

因果自有定數。冥冥中,一切早已註定。修佛之路長漫漫,要成佛,先成人。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6

《活着》是一本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性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然而,所有的情緒都在娓娓敍説的過程中悄悄侵入着讀者的思想。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本書是以一個老人的回憶展開的,書中就這樣以平淡的語調地敍述着一個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壯烈的故事。主人公叫“福貴”,一個在現代人看來略顯俗氣的名字,但是卻代表了那個年代天下父母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麼是福?什麼是貴?也許他們並不知曉,他們既單純得可愛,也愚昧到可悲。

小説敍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福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裏吃喝玩樂,嫖妓、夜以繼日地豪賭並樂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然而好景不長,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很快讓他付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代價——由於半年賒帳的積累,福貴把祖輩留下的家產在一夜之間輸得精光,由遠近聞名的闊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所有的風光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蕩然無存。他也從此一蹶不振,日子越過越窮苦。父親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死了。他為病了的娘到城裏買藥時抓壯丁抓走,此後的日子飽嘗顛沛流離、飄無定所之苦。快兩年時,他終於死裏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親已病故,女兒鳳霞因為一次高燒,失去了説話的能力。他原以為一家人終於團聚可以過好日子了,誰料,苦難才剛剛開始——的兒子在一次意外的採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終於長大成人還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卻死於了產後的敗血症;妻子家珍也死於軟骨病;女婿二喜死於工地的事故;不僅如此,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都不肯放過,竟因吃豆子而撐死了!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福貴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親手埋葬了五個自己摯愛的人。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也沒有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那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明白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着世界。

“人為什麼而活着?”

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福貴一生的杯具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為了什麼,為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期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期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重。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如餘華自己説的一樣:“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活着,生命就是一個活着,不談幸福或苦難,生命,只是一個活着的過程。活着吧,活着,生命而已,畢竟,生命還要繼續。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7

宛如一曲清幽的小令,和着佩環的脆響落入心間。洋洋灑灑的三百字,宛若天成,如玉璞般華美清雅,渾然一體間彷彿又是處處雕琢,暗託情愫。一潭普普通通的清泉,在柳宗元寥寥數筆之下,確實變幻莫測,意藴深遠。一汪名不見經傳的清水,究竟寄託了多少故事?

——題記

柳宗元為訪小石潭,費了不少周折,“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只是一股小小的流水聲,卻讓作者隔篁竹而聞而心卻樂之,還要用“鳴佩環”來喻之,滿心的嚮往還要反覆強調,似乎有一點誇張過了頭的感覺。然而想到柳宗元是為排解心中的憤懣之情,那這細小清越的流水聲何嘗不是他少年輕狂的理想呢?對於有所成就的渴望,對從政的風光,富足生活的嚮往,一個“了”字,道盡所有年少輕狂。“伐竹取道,不見小潭,水尤清冽”,為訪小潭,不惜伐竹取道,層層向內,終於見到了自己日思慕想的政壇。遠觀政壇,是多麼清澈,玲瓏狹小,脈絡清晰,還有各式各樣的奇石,為其平添了姿色。這些奇石恐怕就是范仲淹等改革派吧。

清水,奇石,不由得讓作者心情激盪,想要迫不及待地加入他們,走近他們,進而得到“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美妙動人的未來景色。

走進小潭,發現其中的魚似乎“皆若空遊無所依”,然而當“日光下澈”時,便影布石上,互相暗中糾葛。有的魚看似呆愣,可當你要接近它,觸及它時,卻靈敏地躲開,官場上互相暗中糾葛的黑暗已躍然紙上,“似與遊者相樂”,更像一句諷刺般的感歎。

作者又遠遠向小石潭源頭望去,卻發現溪水曲折,像蛇一樣陰森毒辣,連波光都時隱時現,政治官場的黑暗完全顯現出來,那曲折蜿蜒的慢慢道路,勾心鬥角的坎坷過程,讓作者心中蒼涼,連源頭似乎也找不到了。

坐在小石潭旁,竹樹閉塞了這裏的眼界,寂寥淒涼,充滿了自私自利的悲劇性色彩,於是作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柳宗元走了,看似是自願離去,實則是被這裏怵人的寒氣逼走的。短短一篇《小石潭記》,卻極其隱晦迷離地回顧了自己從進入政壇,參加改革,到失敗被貶的政治歷程。

也許,在某種程度上看,小石潭也許是柳宗元腦海中的零星幻想或是大自然中被借用的一處景觀而已,但柳宗元這位高超的技師,用大自然詩一般的語言敍寫出自己坎坷歷程。

那片小石潭,只是無限陰鬱中的一絲寬慰罷了。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8

《灰姑娘》是德國的格林兄弟寫的。

灰姑娘是一個失去媽媽的女孩,繼母和她的兩個女兒經常欺負她。後來,灰姑娘得到了小鳥的幫助穿上了裙子和水晶鞋參加舞會。最後,灰姑娘和王子結婚了。

讀了《灰姑娘》這篇文章,我要學習灰姑娘的善良,做個有愛心的好孩子。

《灰姑娘》還告訴我要勇敢:有一次,我上游泳初級班,老師讓到一米七深的水區去遊,我就是不下,但是,我想到了灰姑娘那麼勇敢,就咬咬牙,跳下去了。我終於戰勝自己,做個勇敢的女孩。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9

讀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歡“拾葚異器”這個小故事。它講的是一個叫蔡順的人少年時喪父,對母極孝。當時環境惡劣,只好拾桑葚充飢。

一天,蔡順遇到了赤眉軍,他們問他為什麼要把紅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別裝在兩個蔞子裏?蔡順回答説黑色的留給母親吃,紅色的自己吃。赤眉軍聽了,很是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讓他回去侍奉母親,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意。

這個故事令我感動了許久:蔡順對母親的孝心雖然只體現在那麼一點兒小事上,但卻值得讓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順,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為母親着想。讀完這個故事後,我認真反思了一下,發現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孝敬父母的事,這樣的小事雖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們包含了一顆顆愛心、一顆顆孝心。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百善孝為先”,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只要從蔡順“拾葚異器”這一點點小事做起!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10

在一個週末,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窗外細雨綿綿,我的情緒由天氣變得很沉重。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敍述,黯淡的畫面把咱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那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杯具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那裏邊。人們説拆牆的有,説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愉悦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後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裏,作者和祖父一齊玩耍,一齊幹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小時候,那充滿温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的情緒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中!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11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12

這幾天,我看了大仲馬寫的《基督山伯爵》。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名叫埃德蒙·唐代斯的法國水手,受到了船主的器重,要提拔為船長,船員丹格拉爾很嫉妒他,於是他和唐代斯的情敵菲爾南一起誣陷他是拿破崙黨人。檢察官維爾福因為害怕唐代斯暴露出他爸爸就是拿破崙黨人,私下裏把他關進了伊夫堡監獄的地牢裏。而他們依靠投機鑽營,進入了上流社會。

在監獄裏,唐代斯認識了一名神甫,神甫教他了許多知識,並幫他推斷出誰在誣陷他,在長期交往中,神甫最後被他的勇氣、善良和正義感打動,告訴了他基督山島寶藏的位置。在暗無天日的地牢裏忍耐了十幾年後,唐代斯終於逃出了監獄,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登上了基督山島,找到了財富。

他回到了家鄉,發現自己父親早已餓死,女友也嫁給了菲爾南。他先是化名為水手辛巴達,給老船主許多錢,使他們擺脱了破產危機,然後改名為德·基督山伯爵,混跡於上流社會貴族之間。他收買了電報員,發出錯誤電報,使丹格拉爾在投機中虧本,然後把自己存放在丹格拉爾銀行的錢全部取出,丹格拉爾無力支付,最終破產了。

基督山伯爵又假裝和維爾福夫人談話時提到毒藥,維爾福夫人為了讓自己親生兒子繼承財產,毒死了維爾福的岳父岳母,又接着準備毒死維爾福的父親和女兒,基督山伯爵救出維爾福女兒後,揭露了維爾福不為人知的罪惡,維爾福家破人亡,最後發瘋了。隨後,基督山伯爵把菲爾南發跡前出賣主人,背叛國家的事情傳開,菲爾南身敗名裂,妻子和兒子離開了他,菲爾南找基督山伯爵決鬥,發現基督山伯爵就是自己曾經陷害的埃德蒙·唐代斯後,羞愧難當,回到家後就自殺了。

我覺得這本書十分精彩,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人物刻畫個性鮮明,文章揭露了當時上流社會貴族們的腐朽沒落和陰險狡詐,基督山伯爵也刻畫的十分神祕,他知識淵博、沉着冷靜、機智勇敢、快意恩仇的人物形象也躍然於紙上。實在是一本值得閲讀的經典名著。讀完這本書,我還領悟到:邪不勝正,惡有惡報。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13

範愛農在看戲的歸途中,微醉着,在水裏淹死了。自殺?失足?其實魯迅這裏探索的並不是範農那天夜裏的死因這並不重要,範愛農不是拿破崙,他的死因不會有人感興趣。

魯迅通過大段文字來描寫革命後的現實,這才是範愛農悲劇的根源吧。一個思想上覺醒的知識分子,而且窮,到最後只能寄食為生,這種思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與生存的衝突,他死了,對自己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他生錯了時代。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外在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草房換成了高樓,小車代替了步行。但風燭之中的老年人,就算披上華麗服裝,也還是快要入土的死相。中國必須再次進行一次根本性變化,才會真正醒過來。沒有百年以上的鬥爭,中國人的思想真正覺醒,民主真正的實現,這些都還將是一個夢。

現在,窮人還是不要讀書好些。醉着,昏着,瘋着,感受到的只是肉體上的一些痛。一讀書,就會多一層痛。

如果科學發達,有一種讓人忘記知識的藥,我就是傾家蕩產,也買來吃下去。也許,酒精就是其中一種?有人罵道,媽的,我要用酒淹死煩惱,可是煩惱學會了游泳。

閲讀德伯家的苔絲感想優選 篇14

十九世紀中期的法國,是一個階級森嚴的年代:農民,工人,商人,資產階級......

包法利夫人--愛瑪,一個農家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式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的主義色彩的小説,整天活在幻想中,期待浪漫高雅的愛情.一個農民看起來有身份的醫生--包法利.查理,於是成了愛瑪的丈夫.然而所期待的愛情並沒有到來.包法利既無才能,又無雄心,舉止沒有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板,所以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自私懦弱的文書.她的偷情沒有為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他揮霍殆盡了,情人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這就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十九世紀中期的法國作家居斯塔天.福樓拜的第一篇作品<<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愛瑪原是一個農家的女兒,父母卻讓她接受大家閨秀的教育,希望有一天她能走進資產階級貴族的生活圈子.即使她有美麗的外貌,佼好的素質修養,但在那個身份等級嚴明,人們極重視家庭背景的年代,他們的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正是愛瑪所接受的這種教育,感受到的貴族生活的奢侈糜華與她現實生活矛盾,而造就了她一生的痛苦.如果沒有接受這種教育,沒有親身感受到奢華,她的期待嚮往和夢幻就不會那麼強烈了.她追求精神上的豐富,希望有一個風度翩翩的勇猛的男子愛她,給她所憧憬的甜蜜浪漫愛情.但她卻不清楚她所期待的精神生活需要貴族式的物質(花園別墅馬車)作為後盾,最後她的精神追求變成了物慾和淫樂.

對愛她的,把她當作高高在尚的女神的丈夫,她有內疚與自責.曾經試圖努力成為一個賢妻良母,但是她的自責與內疚只是小河的涓涓細流,而物慾與淫樂是大海的波濤洶湧.波濤洶湧的猛烈撞擊總是使她不顧一切去追求,連最後殘留的一點婦道都丟棄了.

她本來可以有一個平凡幸福的家庭,一個愛她的丈夫,只因為她不切實際的浪漫追求而把一切毀滅掉了.在她臨死的時候,她有留戀她的丈夫和女兒,但她更期待快點離開喧囂的人世,去天國.也許只有那一刻她做到了無牽無掛(她從沒真正牽掛她女兒和丈夫,牽掛的只是她的愛情),只希望早點結束她痛苦的生命.

愛瑪的悲慘命運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衝突的結果,自她進修道院的那天起,她就無法擺脱這個悲慘的結局.

人所接受的教育越高,精神生活就越豐富,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就越大,走向自殺的可能性就越大.近兩個星期華濃四個跳樓自殺案子就引人深思,即使不明其中原因.但這種輕視生命的行為是我所不認同的(除精神病患者外).

當人處馬斯洛'五需求層次理論'的最低需求--滿足生理上的需求,他們日夜奔波勞碌只為解決温飽,希望生存下來.沒有生命的來源,不用自殺也會自己走向死亡.要處於高層次的人向低層次的轉變是一件極難接受的事,但有時也不妨去看一下身處比自己低層次的人的生活,可能你就會發現自己比較幸福.

世上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唯心主義有時是不科學的,但也許會令你活得開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x0p3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