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名著(精選25篇)

讀書心得名著(精選25篇)

讀書心得名著 篇1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讀書心得名著(精選25篇)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説“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繫起來。簡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閲讀,細細品味,聯繫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説明。”陶行知説:“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説明。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為中心的。“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脱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首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認真學習。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讀書心得名著 篇2

一本好書,能讓人受益無窮,一本好書,能使人嚐到人世間的悲傷離合。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怎麼一本好書,它有可能是《十萬個為什麼》有可能是《人類未解之謎》也有可能是一本漫畫書吧。在我心中有這樣的一本書,它的名字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這本書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所着的一部長篇小説,文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作為一個普通工人的兒子,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嚴峻生活,把對舊生活自發的反抗改變為自覺的階級意志。保爾的成長不是“性格的自我發展”,而是如同作者在回憶自己一生時所説:“鋼是在熊熊大火和驟然冷卻中煉成的……我們這一代也是在鬥爭和艱苦考驗中鍛煉出來的。”

這本書令我受益無窮因為,我是一個半途而廢的人,經常做事做到一半,就不想做了,例如,以前,我繡過很多十字繡,但因為“懶得繡了”熱不在下手,但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使我懂得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廢,一旦下定決心做某事,就要完成它,無論要發費多長時間,都要完成。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使我受益終身的一本好書,它使我懂得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廢,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

讀書心得名著 篇3

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認真研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弟子規總序開篇的“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説的“道德”。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道德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家人、對同事、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養品德、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把它做好、做到位,那就會做出“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存在着一些不足。

“事勿忙,忙錯多,勿畏難,勿輕略”這一句令我感觸最深。它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否則容易出錯,不要怕困難,也不能隨便敷衍了事。心亡為忙,我們祖先在造字之始,就已經把這個字的意思説得極明白了。當我們希望做好一件事情時,會説“用心去做”。當我們已經心不在焉之時,事情的結果可想而知。正所謂“欲速則不達”,“事勿忙,忙多錯”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心裏都要先有一個計劃,循序漸進,最後才有可能成功做好這件事。什麼是優先次序?我們都要明瞭,哪一個應該先做,哪些比較重要我們應該要先做。千萬不可以等到時間非常緊迫的時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緊張的來把它完成。結果事與願違,往往會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錯,而且也會影響工作團體和身邊的人。我是個急脾氣,平時常常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很忙的時候,就會愈來愈緊張,緊張到最後變得幾乎完全沒有頭緒,導致錯誤百出。我以後做任何事情,內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亂得沒有頭緒。

“勿畏難,勿輕略”就是説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要畏懼困難而猶豫不前,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堅持就是勝利。但凡經歷過失敗最終獲得成功的人對這句話都會有更深刻的領悟,正因為失敗後的堅持,因為懂得自己總結經驗教訓,並接受別人有益的建設性的批評和建議,再經過自己冷靜思考,所以他們最終克服了困難,獲得成功。“態度決定命運”,無論是工作或者學習,我們要有不畏困難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前工作中有時會想要挑容易做的去做,碰到困難的大部分都會畏縮,不敢前進,或者乾脆抱着僥倖心理等待事情的轉機。現在我知道要想成功,就要有超越自己的能力和信心,要有勇於面對困難,努力戰勝困難的決心,並且持之以恆,直到成功。

還有在工作中與同事相處時,有時因工作一忙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説話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往往由於意見不統一,而急於表白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使聲調不知不覺的提高了。

像這樣的細節問題還有很多……感謝《弟子規》,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行為養成和道德品質。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

讀書心得名著 篇4

今天,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説《老人與海》,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十分佩服書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老人與海 》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大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難以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羣鯊魚搶食,但老人不願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的骨頭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當我讀到爺爺與鯊魚進行激烈的搏鬥時,我真為爺爺擔心,可是爺爺,總是保持着樂觀的精神去面對一些極大的困難,看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每當我遇到了一些困難時,總是覺得很不順心,覺得很煩,很想逃避現實。再看看桑提阿果爺爺,不管遇到任何困難也毫不退縮,而是勇敢地去面對!

做人也應該這樣,不要一幅貪生怕死的樣子,要對自己有信心。即使我們遇到重重困難,也絕不應該讓它給打倒,應該勇敢地去消滅它。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桑提阿果爺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我一定會變得像桑提阿果爺爺那樣勇敢,那樣勇於拼搏。

讀書心得名著 篇5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説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他們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這裏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斷,理還亂”,讓人看到古時婚姻的紕漏,它們往往全有父母處理,什麼“指腹為婚”,更為可笑的是,他們有時從未見過面便稀裏糊塗地成親了。而且古時女子爭着要進宮,因為那樣可以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進宮呢?皇帝姥兒們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於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悲劇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税,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讀書心得名著 篇6

《愛的教育》的作者為意大利的亞米契斯,本文寫作特點為:採用日記的形式敍述可本文。

本文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説頌揚的地方。小説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説在漫長的歲月裏,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説,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

這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醫院的天使”。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齊啟祿的小男孩,由於他的父親到法國做工,前天回意大利。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後突然生病,因此住進了醫院。一面寫信給他妻子,告訴她自己已經回國,及因生病入院的事。妻子得信後雖然擔心,但因為有一個兒子正在病着,還有着正在哺乳的小兒,不能分身,不得叫大兒子到往看望父親。孩子在醫院卻一直照顧着一個外人,最後不但不和真正的父親回家,卻要堅持照顧着那陌生人。

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愛,那他就是一個可悲的人,他並不真正明白愛。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學習那種愛呢?! 再請回過頭看看現實,這世界上並非充滿着愛,窮人對富人,許多都是將真正的愛看作是一種奢侈品,而將金錢、利益至上的人。

我認為《愛的教育》雖然講的是情感教育,卻洋溢着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閲讀時好似把我帶入了廣闊的社會中去,它真是讓我懂得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每個故事都講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誼和寧肯犧牲自己的高貴品質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愛可以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讀書心得名著 篇7

每當翻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我就好像看到了保爾察柯金一樣。他那頑強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崔人振奮。當你用心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明白擁有鋼鐵般品格的人是怎樣的了。

保爾一生坎坷,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還堅持寫作。可當他花盡心思所寫的稿子丟了的時候,他非常絕望,但是他灰心喪氣,重新振作了起來,最終完成了這部不朽巨着。“人的精神是最寶貴的”這句話真是一點也不錯。

我常常對照着保爾想想自己,臉一陣陣烘熱。我曾記得過年的那一天,家家都沉浸在歡樂之中。爸爸因上班沒有來,媽媽因感冒不能做家務,姐姐、弟弟和我各幹各的,家裏冷冷清清的。我聽到外面的孩子傳來了陣陣笑聲,我流下了眼淚。這時我翻起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看到書中的保爾。我暗暗對自己説:我已經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了,爸爸、媽媽有事的時候我要支撐起這個家。於是,我便幹起家務活來,在我的帶動下,姐姐、弟弟也跟着幹了起來。家裏又重新熱鬧起來……

每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總會想起保爾那高大的身影,是他鼓舞着我克服生活和學習上的一個又一個挫折。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我要奮勇拼搏,我要把自己練成一塊“鋼鐵”。

讀書心得名著 篇8

9月1日那一天,爸爸給我從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書,名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爸爸給我説起過。我認真地讀完了這本書。

這本書寫的是保爾是個窮人家的孩子,生活環境使他與富人結下了深仇大恨。當反對沙皇旗升起來時,保爾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就已經參軍從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從此過上了更苦的生活。在寒冷的冬天,保爾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衣服,冷了就哈口氣暖暖手,餓了就吃口草根。和保爾比,我們就不能和他一爭高下。

保爾十五歲參軍後,在戰爭中接連被敵人打斷了一條腿,瞎了一雙眼。最嚴重的一次,保爾因為發高燒被送往醫院,保爾在路上停止了呼吸,當戰友們為他舉行追悼會時,他竟活了過來,一個活蹦亂跳的小夥子又出現了在大家的面前。

保爾那頑強的生命力是使他一次次從鬼門關重返人間!想想我們一生病就不上學。可保兒呢?面對雙腿殘廢,雙目失明的病痛,也無法阻止他追隨革命的腳步!他躺在牀上開始寫書。可以想象,對一個雙目失明的人來説寫書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呀!保爾曲折感人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正是困境使人們努力,只要不向困難低頭,一切事情會成功。

讀書心得名著 篇9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着四處拜訪本縣的人,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歎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説: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很少在午夜兩三點以前休息,常常通宵達旦工作,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愛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學成績並不好,大學也是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學習也並不出眾,後到瑞士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在這7年裏,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愛迪生不是神童,甚至連初小還未唸完但他努力自學,總是以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鑽研自己不懂的問題。由於他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得多,相當於延長了生命,所以當他79歲的時候,宣稱自己已是135歲的人了。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説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讀書心得名著 篇10

看了一本書叫《水滸傳》,我看了很久才看完。

《水滸》這一本書,有世界上所有的俠士豪情,包含了天地間全部的英雄氣概。如及時雨宋江、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風李逵、豹子頭林沖、小李廣花榮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他們有的粗俗豪放、暴躁固執,有的義氣深重、性情耿直,有的聰明伶俐、足智多謀,有的仗義疏財、公正忠義……總而言之,只要是在梁山上的,那就個個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真英雄、真好漢。

《水滸》裏值得學習的東西,那可太多了。機智勇敢、知錯能改、忠心耿耿、仗義疏財……然而,水滸裏有一種更可貴的精神——講義氣。在水滸裏,最貴重的東西,就是義氣。《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哪個不是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他們這樣做只為了一個“義”字,他們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這些好漢,不都是因為宋江等人義氣深重,才上梁山泊的嗎?在平日裏,我們對朋友也要重情重義。這樣,友情才能長久。

讀了這本書我不禁為水滸英雄們的反抗精神和正義精神而讚歎,水滸的英雄你們的精神是偉大!

讀書心得名著 篇11

這個暑假,我讀了四大名著,但我最喜歡的是《西遊記》。因為它裏面的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讓我讀得興致勃勃。

《西遊記》是神話故事大作,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著名作家吳承恩,感謝吳承恩,用他那超凡的想象力為我們編織了個美麗、離奇、夢幻的夢。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描寫唐僧師徒四人,不畏艱辛,堅強不屈,歷經磨難去西天取經的過程。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屢次被妖魔活捉或欺騙,大師兄孫悟空和兩個師弟一起想方設法打妖精,救師傅。期間孫悟空被逐出師門幾次,但為了幫助唐僧取到真經,始終是站到唐僧身邊保護他。最終他們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學習,學習其實就是為了取得真經。在我們身邊有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像孫悟空,足智多謀,遇到困難勇往直前,努力解決問題;有的像豬八戒,好吃難做,做什麼事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有的像唐僧,心地善良,永不氣餒;有的像沙僧,誠懇老實,一步一個腳印。我們學習上如果個個都是唐僧,孫悟空,沙僧,相信我們的學習肯定會大獲全勝。

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知道了要團結友愛,不怕困難,最終能取得成功。在學習上要勇往直前,努力學習,才會有收穫。

讀書心得名著 篇12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着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着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説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説中老人的話來説:“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鬥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着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説,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裏,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説“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讀書心得名著 篇13

“若干年之後,當他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時候,奧雷良諾第二一定會記得六月份一個_雨連綿的下午,他踏進房去看他頭生兒子時的情景。”你看,只是回憶,真的僅僅是回憶而已。

有人説布恩蒂亞家族如同傀儡之家一般運作着,沒有感情也沒有實體。我想,孤獨的心中也未必裝不下真正的在乎,畢竟那種東西,是愛因斯坦和薛定諤都沒辦法的事情。這個家族在黑暗中百年的孤獨與百年的等待,一定有些什麼東西在維繫着——絕對不是費爾南達家鄉那樣的昏色地帶。

整本書想要表達的也許只是一個詞:循環。聯繫到當時拉丁美洲歷史循環往復停滯不前的怪圈,再怎麼遲鈍的人也多少會往這方面想想——畢竟文學作品源於生活。

至於孤獨,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命運與罪惡,想跑也跑不掉。

其實人這一輩子從可以看到不同開始,就想嘗試着去理解人和事。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那些微妙而關鍵的感性差異,使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説獨立語言的生物。

也許溝通和交流能在島與島之間建造橋樑,但橋樑的存在也終究拉近不了實際距離啊。

很多事情,一旦發生了,就再也抹不掉了,那些事情會改變一個人,也許會成為一個人無法逾越的鴻溝。

我們自己是不是也……?

一般來説,人類定義“回憶”的方式由於是一種美化所以一向自我中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記住了也只是故事,就算本來與自己有關、不過出於種種原因想起來就後悔,情願和自己沒關係,情願沒發生過的事情也會被自顧自從名為“回憶”的盒子裏撿出去不加修飾地扔在意識角落假裝看不見。

直到有一天出現毫無預兆的契機,像看陌生人那樣驚奇地重新發現躺在角落裏的那個未加工半成品,以及為了它花過各種各樣力氣的,幾乎不認識的自己。

像是雨刷刷過玻璃,一下子一切都明朗了。

最後誰擺脱了布恩蒂亞家族的宿命呢?活着的人死了,死去的人依然沉睡着。但在那一刻,如同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一般,他們又在一起了。

想到這些時候看到這樣的結局就好了。要是還能微笑,就好得不能再好了。

搞不清馬爾克斯老爺子怎麼想的,眼下我們可以正大光明地在書店買到正版《百年孤獨》裝文藝青年了。

馬爾克斯老爺子説,這樣的家庭不會再在地球上出現。

但願如此。

讀書心得名著 篇14

這是我完整地讀過第一篇現代詩文,也是第一次讀到冰心的作品,更是第一次讀到《繁星春水》這篇動人的大作,讀完之後,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忽然在我的腦子裏晃動。

這篇文章是我國着名的文學家,我從小就聽説的名字——冰心寫的。在小的時候,家人天天跟我講冰心奶奶的故事,可是我一直都沒有機會看她的作品,那時的我還只懂得什麼叫古詩,還不清楚現代詩的格律與古詩詞的韻律有什麼區別。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繁星春水》這篇文章,我才知道現代詩比古代詩更生動上口,給人的情趣更高。在不知不覺中我便迷上了現代詩。不信,您就聽我説一説《繁星春水》這篇文章吧!

我們先看一看這一段話:繁星閃爍着——深藍的空中,何曾聽得見他們的對話?

沉默中,微光裏,他們深深的互相頌讚了。短短的幾句,卻勾勒了一幅清幽、明麗、自然和-諧的圖畫。而且,作者的想象力是這樣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無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讚頌,作者十分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對“人類之愛”的追求。你們看一句這麼短的詩,可以體現出一種這麼偉大的精神,想必冰心奶奶在寫時,必定苦心思考了一番。這還不算什麼呢,你們再看這幾句:

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他的巢裏;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裏。寥寥幾句,讚揚了最崇高、最無私的母愛。她熱誠讚美母愛。對母親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整體聯想自然,讀來委婉柔和。

在《春水》中,有那麼一段令我久久不能忘懷。“春從微綠的小草裏和青年説:‘我的光照臨着你了,從枯冷的環境中創造你有生命的人格罷!’”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告訴人們革命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人們應該熱情地去迎接未來的美好的生活,創立自己輝煌的人生。這也是詩人革命樂觀,熱情精神的寫照。

總之,我覺得冰心奶奶的詩是在茫茫夜空中閃耀着晶瑩亮澤的星星,是散落在忘河之濱的點點小花,永遠散發出沁人的馨香。

《繁星春水》這篇作品給我的汽笛很大,她告訴我人類對愛的追求,告訴我母愛的偉大,告訴我要樂觀地對待人生……這些使我冰心奶奶這種偉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折服。

《繁星春水》這本書是我頭一次接觸,看慣了白話文的我,一下子來看詩集,就覺得有點不適應,不過也別有一番滋味。

翻開書,首篇導讀便吸引了我。講到冰心是如何創作詩集,從小到長大,充分體現了冰心在寫作方面的天賦。

她的詩主要以母愛,童真,自然着稱。從《繁星》中“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滿着夢,充滿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靈魂深處的孩子呵。”更詮釋冰心與兄弟姐妹之間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誼。這些是冰心充滿童稚的渴望與幸福。

她後來出洋留學,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過筆來敍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夠早點回家。她幻想着與母親見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樂。但是一旦沒了幻想,那麼她就會變得更加的失落與失望。背井離鄉,又離開了至愛的母親,怎會沒有思鄉之情呢?“故鄉的波浪呵!你那飛濺的浪花,從前是怎麼一滴滴的敲我的盤石,現在也怎麼一滴滴的敲我的心絃。”那波浪不斷的拍打岸,我無動於衷,可是一旦離開了家鄉。那一滴滴的波浪,無不在觸動我內心的一根快要繃斷的弦,思鄉的弦。的確,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的愛是最偉大,母親的愛是最純潔。

冰心的短詩,給了我萬千的感慨。她的詩不含絲毫的虛偽,全是出自內心的真實感受,能夠感人至深,也可見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過的,她的幻想是那麼美,那麼引人入勝,那麼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愛,思母心切是我們所不能企及的。母愛是那麼聖潔,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愛,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愛的代名詞,通過冰心我讀懂了母愛。

此時的我,心潮澎湃,無法平靜,萬千感受,無法溢於言表。

讀書心得名著 篇15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的一生必須揹負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羣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的世界裏,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zui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zui佳,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羣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温婉的細涓長流的為zui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閲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裏,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讀書心得名著 篇16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時的馬貢多是一個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蘆葦蓋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條河邊……”但凡文藝青年或是想裝裝文藝青年的傢伙想必都很熟悉這段話。在那個盜版書鋪天蓋地的年代,手捧盜版書的人們倒也多多少少受了些文藝薰陶——只是版本不一。結果馬爾克斯老爺子一怒之下,索性死後150年都不給中國自己的作品授權——當然那是過去時,不提也罷。

坦率地説讀完一遍後我自己也無從下筆。可以説是作品本身太難懂,也可以説是讀後我整個腦子到處散落靈機一動的感想,理出來也不容易。作者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是一個家族循環往復無可挽回的命運,還是在歎息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好吧我承認,以我的閲歷與智慧弄懂這些真的還有點難。一定要説些什麼,也就是散亂的雜感,而且欲説還休不知所云。嗯,從哪裏開始説起好呢?

被海水包圍的馬貢多,孤獨中存活了百年之久的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代,悲歡離合斷斷續續如同梅雨一般糾纏百年。

很有趣啊,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沒有人會被綁在樹上直到生命終結……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村落裏面。現實生活中也不會有家庭反反覆覆給孩子命同樣的兩個姓名,死者不會因為太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之中。故事是荒誕不經的,彷彿透過一層教堂彩繪玻璃窺視着一個家庭的是是非非。然而讀完後又感到它是無比的真實——真實到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親眼目睹的一幕幕悲劇。

故事的敍述有些混亂,那都是些循環往復的回憶,考驗着記憶力浮浮沉沉的混沌回憶。孤獨的回憶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第一個何塞阿卡蒂奧,在孤獨中泯滅了自我。麗貝卡,則在同孤獨的對抗中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出師未捷身先死。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遲暮之年看得比誰都清楚可為時已晚。阿瑪蘭塔,深知自己的痛苦卻無法逃離。烏爾蘇拉,明明人生一直浸泡在一碗痛苦孤寂的湯中卻毫不自知,守着一個慈母的美滿面具悲愴地活着,那家就是她的墳墓。

這就是他們的人生,世世代代傳下的名字聯通家族遺傳的記憶,他們的命運變成了莫比烏斯環中爬行的螞蟻,不斷循環往復卻找不到出口,不斷尋找卻不知其實根本不用找。看書的時候我老記不住他們的名字:太相似,也太長了。不過想想他們都是家族中那隻可悲打轉的螞蟻,不妨將他們當做阿卡蒂奧跟奧雷良諾好了,同名同姓,擁有一脈相承記憶的人本來就是同一個人吧,我想。至於那兩個換了名字的人物,或許搞錯墳墓也是他們的歸宿。

“若干年之後,當他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時候,奧雷良諾第二一定會記得六月份一個_雨連綿的下午,他踏進房去看他頭生兒子時的情景。”你看,只是回憶,真的僅僅是回憶而已。

有人説布恩蒂亞家族如同傀儡之家一般運作着,沒有感情也沒有實體。我想,孤獨的心中也未必裝不下真正的在乎,畢竟那種東西,是愛因斯坦和薛定諤都沒辦法的事情。這個家族在黑暗中百年的孤獨與百年的等待,一定有些什麼東西在維繫着——絕對不是費爾南達家鄉那樣的昏色地帶。

整本書想要表達的也許只是一個詞:循環。聯繫到當時拉丁美洲歷史循環往復停滯不前的怪圈,再怎麼遲鈍的人也多少會往這方面想想——畢竟文學作品源於生活。

至於孤獨,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命運與罪惡,想跑也跑不掉。

其實人這一輩子從可以看到不同開始,就想嘗試着去理解人和事。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那些微妙而關鍵的感性差異,使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説獨立語言的生物。

也許溝通和交流能在島與島之間建造橋樑,但橋樑的存在也終究拉近不了實際距離啊。

很多事情,一旦發生了,就再也抹不掉了,那些事情會改變一個人,也許會成為一個人無法逾越的鴻溝。

我們自己是不是也……?

一般來説,人類定義“回憶”的方式由於是一種美化所以一向自我中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記住了也只是故事,就算本來與自己有關、不過出於種種原因想起來就後悔,情願和自己沒關係,情願沒發生過的事情也會被自顧自從名為“回憶”的盒子裏撿出去不加修飾地扔在意識角落假裝看不見。

直到有一天出現毫無預兆的契機,像看陌生人那樣驚奇地重新發現躺在角落裏的那個未加工半成品,以及為了它花過各種各樣力氣的,幾乎不認識的自己。

像是雨刷刷過玻璃,一下子一切都明朗了。

最後誰擺脱了布恩蒂亞家族的宿命呢?活着的人死了,死去的人依然沉睡着。但在那一刻,如同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一般,他們又在一起了。

想到這些時候看到這樣的結局就好了。要是還能微笑,就好得不能再好了。

搞不清馬爾克斯老爺子怎麼想的,眼下我們可以正大光明地在書店買到正版《百年孤獨》裝文藝青年了。

馬爾克斯老爺子説,這樣的家庭不會再在地球上出現。

但願如此。

讀書心得名著 篇17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選集。這是一部論文集,涉及內容很廣,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論文,也有勞動教育﹑情感教育﹑語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論文;有論述學校教育的論文,也有論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各種教育有機結合的論文。可以説,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結晶。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讚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給女兒的信》《學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兒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專著都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裏。

蘇霍姆林斯基在該選集中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他説:“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麼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説‘愛孩子’。”他提出了“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主張,並努力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學校的牆壁也説話”。他同時指出愛不等於無原則的溺愛,應該用嚴格的紀律和道德規範去要求兒童,並注重通過集體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是啊,我們的學生是一本豐富的書,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教師必須愛他的學生,相信他的學生,尊重他的學生,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巨大的學習潛能,培養他們無限的創新能力。

讀了這部專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餘力的精神而感動。他對學生充滿了無限的愛,而他的這愛,來自於他的人格的魅力;來自於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毅的奮鬥精神;來自於虛懷若谷,刻苦學習,頑強拼搏,不斷求實、不斷創新的精神;來自於勇攀科學高峯,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學中實踐活動中不斷充實、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頑強毅力。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名教師所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經過我們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讀書心得名著 篇18

每個時代有英雄或者説代表人物,但平凡的人才是時代的負荷者,才是這個世界的主人翁。平凡,這樣一個洗盡鉛華的詞,從口中讀出來,無端端的就讓人有歷經磨難之後的淡定從容而又寬厚良善之感。

《平凡的世界》,書如其名,沒有任何傳奇色彩的跌宕起伏,也沒有武俠小説中的刀光劍影血雨腥風,更沒有時下一些愛情小説的纏綿悱惻深刻動人,甚至一點華麗矯情的詞藻都沒有。整部作品平淡而又質樸,在路遙的筆下,一個平凡人的生活圖景就浸潤在這幾十年的時光裏,普通,但又藴含着勞動人民特有的淳樸與堅強。書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黃土地的世界,這裏生活着一羣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他們在這個荒涼的土地上貢獻了一生。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苦難與拼搏,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等這些平凡的元素為我們展現了勞動人民瑣碎而坎坷的生活。作者為我們闡釋了平凡和苦難,這才是生活的意義,人生就如同一個苦行僧的修行過程,我們要嚐盡困苦,才能修習圓滿。人性的真善美,人性的醜惡,人情世故都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裏一一折射出來。輕易地,我就對文中的人物產生了共鳴。因為自己的家鄉就在農村,感覺裏面這些平凡而深刻的人物形象不經意間就會與自己的鄉親們重合。看這本書的時候,淡淡的熟悉感一直充盈着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糧食作物,播種收穫,父母兒女,還有不時的分別與團聚。家庭中有過節時的歡悦,有結婚時的喜慶,也有喪禮是的悲涼,還有親人去世的哀傷,更有日常生活中小口角和平時的小娛樂,這就是鄉村人的生活。雖説人生如戲,但戲台上的情節是緊湊的,跌宕起伏,扣人心絃,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融合在幾幕劇裏。但人生充滿着瑣碎的矛盾糾葛,纏繞而又糾結的小細節,你牽着我,我絆着你,剪不斷,理還亂,欲説還休。那些刻骨銘心的愛恨情仇是存在的,但平凡人遇到的機率又有多大呢?電視劇裏的這些情節抵不過日常生活中的細水長流,天冷的一句噓寒問暖,天熱時的一碗綠豆沙就足以慰藉我們乾涸的心靈。

《平凡的世界》展現的是一個自強不息的羣體的奮鬥史。少安敢於和現實頑強抗爭但又不時地屈從於命運的安排,面對深愛的青梅竹馬的潤葉,毅然斬斷情絲,和陌生的外鄉人秀蓮結婚;在辦磚窯廠時既雄心勃勃,在遇到困難時又不時灰心喪氣。而少平勤勞樸實,珍惜親情友情,富有同情心,胸襟開闊,面對困難更是艱苦奮鬥,堅持不懈。同時他對生活充滿理想和激情,但又腳踏實地。他放下了讀書人的架子,去做社會最底層的工作,在勞動中體會充實;但他又從不放棄自己在知識上的追求,一直保持學習的上進心……正如書中所説的那樣“人生時刻處於零公里處,那麼要旨還在於我們不斷的奮鬥,並且將這種精神提升到生活所要求的那種高度”。

當然,書裏面也流淌着深厚的愛與情。對那片蒼涼而又貧瘠的黃土地的愛,對父老鄉親的深厚感情,這裏有親情,有友情也有愛情。少安與潤葉的愛情,少平與曉霞的愛情,潤葉與福堂的親情,曉霞與福軍的親情,少平與金波的友情,潤葉與曉霞的友情……

讀書心得名著 篇19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鬥志強。”這是一個家喻户曉的一首歌。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叫《雷鋒的故事》,雷鋒叔叔是大家都認識的,他從一位普通的士兵轉變成一個不平凡的人,人們經常説:“雷鋒行路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書中介紹説:雷鋒是個孤兒,在黨的關心下參加瞭解放軍,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那時他有兩百元的積蓄,入伍後他把一百元捐給了公社;當遼陽發水災時,他又把剩下的一百元捐給了災區。平時自己省吃儉用,襪子壞了也捨不得買新的,補了又補再穿。我不由地想到我平時看到同學帶來了漂亮的文具,帶着新穎的手錶,我會羨慕不已,回家後總要纏着媽媽幫我買。可是明明我的活動筆和手錶還好好的。和雷鋒叔叔比起來,我真的好慚愧。他把省下的錢都幫助其他人,我卻在亂花錢。以後我要向雷鋒學習,勤儉節約,省下零花錢,為那些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

雷鋒叔叔他整天駕駛汽車東奔西跑,很難抽出時間學習,但他就把書裝在挎包裏,隨身帶在身邊,只要車一停,沒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駕駛室裏看書.他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有些人説工作忙,沒時間學習,我認為問題不在工作忙,而在於你願不願意學習,會不會擠時間.要學習的時間是有的,問題是我們善不善於擠,願不願意鑽.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也沒有,但釘子為什麼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由此看來,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鑽。而我們有非常好的教師和非常優美的環境。我們更要好好來學習,才能用學來的知識為社會多做貢獻。雷鋒叔叔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是永生的。他短促的一生,閃爍着奪目的共產主義光芒。在他日常生活中,處處表現了高貴品質。他把“專門利人,毫不利已“看作是一個人的幸福和快樂。在平凡的勞動中,處處表現了英雄本色。

讀書心得名著 篇20

《偷影子的人》講述了一段纏綿多年的愛戀,一段進行中的不完美感情,這是一部令整個法國為之動容的温情療愈小説。原本我訂的並不是這本書,但我要的那本書被人拿走了,機緣巧合下讓我拜讀了馬克?李維的第10部作品《偷影子的人》,並讓我認識了這位大師。真正的高手,總是在平淡的題材中見真章,正因人人都有的經歷,人人都體會過的情感,並不是那麼好表達,如果不能讓讀者感同身受,就等同於失敗。而馬克?李維,就是這麼一個大師級的人物。

“一個會用風箏向你寫出“我想你”的女孩啊,真讓人永遠都忘不了她。

太陽升起,我們的影子肩並肩拖長在人行道上。突然,我看到我的影子傾身,親吻了克蕾兒的影子。於是,無視於我的羞怯,我摘下眼鏡,模仿影子的動作。”這是書220頁中的一段文字,書中還夾着一張明信片,配合明信片中的這段文字“感情,彷彿影子一樣,如果你踩中了,就請帶走我的心。”感覺真是美極了。

“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正因擁有一種特殊潛質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説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忙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這是對書中主人翁的一段簡短的説。作者為主人翁虛構了一個特異功能——能夠偷別人的影子,從而走進別人的內心世界,窺探別人的保密。其實是在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不幸的一面——即便是看起來強大的惡棍,我們要想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只有以心換心,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的立場,懷着悲憫慈悲的心,發現、明白別人的缺點、過失甚至是欺壓、謊言。而不是一味站在自己的立場,用自以為是的標準衡量和指摘、仇視別人。在節湊快速的當下,這部書顯得尤為重要。磨刀不負砍柴工。與影子的對話,其實就是與心靈的對話。讀懂自己,才能讀懂別人。原來,影子在很早之前,就是我們信賴的朋友了,只是自己在長大之後,漸漸忘記了。

《偷影子的人》的故事發展雖然以奇幻為線索,但卻走的是温馨情感路線,讀者陪伴着男孩從懵懂到成熟,感受了親情、友情和感情的無限能量。如果問,誰能無怨無悔的陪伴着我們從出生到死去,有人可能會説是父母,也有人可能會説是友人,但人們都忽略了那個默默無聞永遠站在身後、分享快樂與悲傷的“影子”朋友。對偷影子的小男孩來説,他過於糾結已失去的,卻沒有去珍惜已擁有的,父親的離去成為了他心靈的創口,而他往往忽視了,母親對他傾注了多少深沉的愛,想要去彌補他的缺憾。男孩心裏滿含着對母親的愛,但是,這種愛他一向沒有表達出來,他不知道的是,有的話,如果沒有説出來,就永遠都沒有機會了。成年之後的生活實在是豐富多彩,工作也很充實。他已經習慣了母親對他的關懷,卻粗心大意的,從來也沒有關注到母親已經漸漸老去,他甚至從來都沒有偷過母親的影子。他知道了那麼多祕密,幫忙了那麼多人,卻惟獨,沒有了解過母親的心。

“她把手放在我的手上,不是為了握住我的手,而是要操控風箏的手柄。我把風箏交給她,克蕾兒的笑容無人能敵,我完全無法拒絕她的任何要求。”

“克蕾兒,你要知道,對我來説,你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女孩,是那種能夠用嘶啞叫聲擦去天空的陰暗、有着大提琴般音色的女孩。你要知道,全世界沒有一個女孩能夠像你一樣讓風箏快速旋轉。”

“我們每一天早上都在碼頭相見。克蕾兒會先去小雜貨店拿我的風箏,然後我們一齊跑向廢棄的舊燈塔,在那裏度過一整天。”

“我編造一些海盜的故事,克蕾兒則教我用手語説話,我漸漸挖掘出這個很少人熟知的語言的詩意。我們把風箏線鈎在塔頂的欄杆上,“老鷹”盤旋得更高,在風中嬉戲。”

“中午,克蕾兒和我靠在燈塔下,共享母親幫我準備的野餐。母親是知情的,雖然我們晚上從來不談這個,但她知道我和一個小女生來往,一個不會説話的小女生,套一句鎮上的人對克蕾兒的稱呼。大人真的很怪,竟然會害怕説出某些字眼,對我來説,“啞巴”這個詞美麗多了。”

“偶爾,吃完午餐後,克蕾兒會把頭靠在我肩上小睡。我堅信這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刻,是她放鬆的時刻。看着一個人在你眼前放鬆真的很動人,我看着她沉睡,想着她是否在夢裏尋回自己的語言,是否聽到自己清脆如銀鈴的聲音。每一天傍晚,我們會在分離前親吻。這是永生難忘的六天。”

這些對主人翁和克蕾爾感情的描述讓我們知道值得慶幸的是,在感情上,男孩沒有再一次在渾噩中迷失自己,當他成年後回到充盈着童年回憶的海邊小鎮,看到燈塔裏那隻帶有歲月痕跡的風箏,男孩最後領悟了這麼多年都在期盼什麼,又就應去做些什麼。當男孩與克蕾兒的影子緊緊相擁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愛是如此美麗……

什麼樣的一本書,會讓你看完想靜靜淌着淚回味一下,同時感到温馨、詼諧、愛、喜悦和哀傷,這本書讓我深深感動,甚至潸然淚下。它清新又純真,充滿了“小小的幸福感”,讓我度過了很美妙的閲讀時光,也為我保留了心裏的悸動和孩童般的無邪靈魂,讀完真的覺得情緒愉快!

讀書心得名著 篇21

合上書籍,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的幸福和快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他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叫福貴的老黃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福貴的一生經歷的苦難,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人們生活唯一的目標就是活着。也許現在的人,永遠無法理解!書中人物貌似離我們很遠,但一個個人物又是那麼的真實。因為現實遠比小説殘酷!那段殘酷的歲月,大家只為了活着。

福貴是地主家少爺,曾是個不學無術紈絝子弟。輸光了家產,他爹也被他氣死了。又被徵兵,親眼所見上千人一夜凍死。士兵臨死前的哀鳴猶如螞蟻不斷的啃食着福貴的心。他命大,活了下來。輾轉返家,發現大女兒得了急病成了聾啞人。生活是殘酷的,貧窮的生活更是煉獄。接二連三,福貴的兒子為了獻血救縣長的夫人。醫生把他的血給抽光了,女兒生孩子時也死了,女婿施工時被砸成的麪糊,外孫吃豆子撐死了。福貴後來想,也行吧!大家都走了,我最後一個走就不用再擔心你們了···

讀這本《活着》猶如經歷了一遍那個年代,走了一遍福貴的人生。與我而言是震撼的!福貴一生苦難無數,卻從未放棄生之希望。美好生活之希望!我們是幸運的,生存在這個和平年代。但更不應虛度光陰!

活着,就要有意義。好好活!

讀書心得名著 篇22

我最初看“老人與海”之後,只感歎了一句,人最終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征服了什麼; 但是,我現在再看的時候,卻有另外的感受。老人與海的挑戰,進行了不屈不饒的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過,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饒的製造問題,然後再去解決他,到底這世界最後誰征服誰,征服了之後做什麼,為什麼要征服而不是……

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在與親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參加過美國人的英雄思維,就是強調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後的他,開始思考徵服的意義,所以才有老人和海;美國在越戰裏的結果,海明威是越戰裏的老人,人類的生存意識是海,如果盲目的強調一個生命對另個生命的征服和佔有,即使進行着不屈不饒的過程,結果只有海明威所寫的,老人空着手回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但永遠不會打敗他”, 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很多東西,在名着裏都是留下很多東西的,思考思索是所有作家的天性和責任,我愛作家和文人,愛一切在生存的壓力下不放棄思考的人們。

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凡的老人,一條普通的大馬林魚,在茫茫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經歷。也許沒有大海,就沒有魚;沒有魚,也就沒有漁夫,同樣也就沒有折斷不平凡的經歷了。正因為有了大海,才讓漁夫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卻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魚殺死,但又遭到了鯊魚的襲擊,賊後的結局可想而知,這條大馬林魚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一切的肉體都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個軀殼,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任人擺佈,但是誰又願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過是一堆毫無利用價值的骨架。

然而,一個悲劇性的故事裏,卻折射出一個“英雄人物”——老人聖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失敗者。因為作為漁夫,捕不到魚,還能算是真正的漁夫嗎?而可貴的還是他卻能在第八十五天決心駛向遠方的大海去釣魚,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難道不令我們佩服嗎?不論是魚叉,小刀,短棍。一次次被鯊魚帶走,但他始終用盡一切手段進行反擊,什麼也無法摧殘它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夾雜在大海的咆哮聲中,迴響在我耳旁。一個人把生命都壓了上去,與敵人做殊死的博鬥,能不算英勇嗎?我想鯊魚正是宇宙間一切破壞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義的使者。

在人的一生中隨時隨地都存在這股破壞力量,人生是不停地循環着的,喜劇的落幕,不就是悲劇的上演;悲劇的落幕,也就意味着喜劇的再度登場。老人將大馬林魚殺死看似是完美的結果,但同時他還在“醖釀”這自己的悲劇。鯊魚的襲擊,就是應得的報應。一個人生活在世上總是有所追求的,無論追求的東西是好,是壞,追求的手段是正義,還是卑劣;也許能夠得到就是最好的結果吧。在充滿悲劇色彩的全文中仍有一絲亮點,那就是孩子。孩子帶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分童心,一分天真,那麼世界不再總是灰色,就算當時你享有的是最後的晚餐,也不會忘記在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了。

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題嗎?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為何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呢?難道失敗真的如此可怕嗎?冷冷的海風裏夾雜着一股血腥,也許人真正害怕的可能是這些吧!

讀書心得名著 篇23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在流浪。——題記

小小的一本書,藴含着巨大的哲理。簡單質樸的語言,卻演繹着最悲傷的故事。書中的每一個字符,都帶給我心靈的震顫。

這本書告訴我最重要的道理就是:擁有時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再追悔莫及。生命在最美好的年華要活出最好的價值!

小説講述了福貴的人生經歷,他原本是一個地主家的兒子,後來又娶了一個城裏的有錢人家的女兒。生活本應是幸福美滿的,但他卻不懂得珍惜,三天兩頭跑進城裏去賭錢,終於有一天他賭光了所有的家產,一貧如洗,家破人亡。而他自己也歷經磨難,但他在一次次的苦難中堅強地活下來了。他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用樂觀與積極去努力活得更好。富貴,他的一生是悲苦的,命運對他是殘酷的,而他的不幸有一半又是他早年玩物喪志造成的,他之所以因為活着而活着,是對生活的一種妥協,是歷經磨難後的無可奈何,更是他所處時代的悲哀。

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幸運的出生在一個和平盛世,所以我們有條件去昇華一下活着的意義。我們要去追求更高層次地活着。“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這個盛世將由我們來延續,我們肩負強國盛世之夢,我們怎能讓生命虛度?我們要讓生命起舞,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將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我們要活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中國為什麼會有如今的盛世?是因為中國擁有一羣有夢想,有抱負,有愛國之心的人才,是他們用血與汗締造了中國如今的高度。而我們青少年就是中國的下一代,代表着下一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擁有無限潛力的種子,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所以我們要活得精彩,活出價值,去延續中國的盛世,去創造世界的輝煌。

如今,現代科技十分發達,網絡是把雙刃劍,它帶給我們快捷方便的同時也讓許多人走向了深淵。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迷於網絡遊戲。越來越多的種子萎縮,越來越多的花苞凋謝,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走上富貴的老路。我想大聲呼籲沉迷網絡的少年們,抬起我們的頭吧,風華正茂,年華正好,我們一定要珍惜青春時光。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行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前路多麼崎嶇不平,我們都將會走出陽光大道。相信自己吧。夸父逐日不語,鵬飛萬里無言,一切皆有可能。縱使前方荊棘密佈,縱使寒風刺骨,忘掉所有藉口,哪怕遭遇困難,也要讓行動書寫奇蹟,收穫生命中的無限可能。

加油吧,祖國的花朵們,綻放笑容,讓我們與盛世同行。

讀書心得名著 篇24

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看完了餘華的《活着》。我字字不漏,把書裏的每一個感情都儘可能的看清楚。而我,始終不夠深沉,只能通過眼淚來宣泄我的共鳴,以及對命運的感慨。

看到最後,我深深佩服於福貴對待生命的態度。沒有看過過程,就不會懂他經歷了什麼。

在書的中間部分,我為每一個淳樸、善良生命不應該地離去傷心抽噎。有慶熱情地獻血,卻被無情地抽死;苦命的鳳霞,剛在為她終得嫁一真心之人欣慰、舒心之時,卻又不情願地看着她為新生兒的降臨而逝去;最善良的家珍,永遠都懷着那最柔軟的心,為家人無私地付出,最後,實是被累得死去;中途成為徐家女婿的二喜,一個偏頭男人,同是苦命的人,同樣也逃不出命運的安排;還有最讓人憐愛的苦根,他的死,最是讓人痛心的難以接受……

每一個人都是那麼鮮活地存在過,他們就想簡單地活着,他們其實早參透了人生最基本而又最深刻的哲理。他們勤勞能幹,為了活下去堅強地支撐着。即使貧窮,即使病痛,他們也從未有過放棄生命的念頭。

看過《活着》,就等於經歷了好幾場人生的急劇悲痛。每一場,都是常人難以忍受的。親身跨越痛苦,無疑是艱難的。但是,跨越了,也就解脱了。而最虐人的,其實是那一直駐足在旁的作為旁觀者的痛苦。是的,我説的就是福生。我甚至無法想象他最後怎麼還能和他那命名為“福生”的老牛談起有慶、二喜、家珍、鳳霞以及苦根。他的“玩笑”,在我看來,無疑是一次又一次地揭開那足以讓人血流不止的瘡疤。可是,他確實這麼做了,並且笑聲實為爽朗。以往的苦痛與現在簡單的豁朗對比,再看看每一個真實卻又已去的人,或許,這就是《活着》的寓意所在吧。

讀書心得名著 篇25

在這個假期裏,我看了魯迅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少年閏土。爸爸告訴我學習文章要從學習作者開始。於是,我就上網查詢了關於魯迅的一些簡介。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魯迅的原名是周樟壽,魯迅這個名字只是他的筆名。他生於1881 年9 月25 日,亡於1936 年10 月19 日。他是浙江紹興人,為20 世紀中國的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巨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説、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瞭解完作者,現在要了解這篇文章了。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1921 年寫的短篇小説《故鄉》。《故鄉》通過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的對比以及楊二嫂等人的刻畫,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農村的衰敗,農民在封建政權壓迫剝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狀態。小説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裏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實地反映了魯迅的思想感情,但這是文學作品,經過虛構、想象,所以不能説"我"就是魯迅。少年閏土是小説《故鄉》中一段插敍,題目少年閏土是編者後加的,節選出來的章節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與《故鄉》整篇小説的主題是有差別的。

少年閏土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樸實、健康、活潑、機靈、勇敢的農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閏土給"我"講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等幾件事來表現閏土的特點,表現了閏土豐富的知識,和寬闊的眼界。幾件事有主有次,有詳有略。由於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必然要使學生在讀文過程中瞭解人物的特點,感悟作者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但由於少年閏土生活的年代與學生現實中的環境已相距甚遠,所以學生在學習理解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解。少年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是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少年。"他的父親十分愛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

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了以前生活的不容易,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不應該對這不滿意,對那不滿意,要知道生活的來之不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w70oq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