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通用9篇)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通用9篇)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 篇1

地壇,只是一個荒廢又無人看管的舊園子罷了,史鐵生喜歡去那兒享受悠閒與寧靜,或看看書,或歇息歇息,又或打個盹兒。過了一段時間,園子裏就多了一些人:一對年邁的老夫妻,高大和矮小成了對比;一位總喜歡繞着園子跑幾圈的長跑者;一位愛唱歌,卻經常會唱錯調的小夥子;還有一位無言的哥哥和弱智可憐的妹妹。時間一長,大家也就慢慢熟悉了,史鐵生的性情也不像他剛剛癱瘓時那樣喜怒無常。在這個園子裏待了無數個春夏秋冬,看過無數次花開花落,或許當時青春羞澀,或許為了證明自己勇敢膽大,卻不經意間懂得其道理後後悔萬分。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通用9篇)

到後來,史鐵生愛上了寫作,就連寫作也喜歡在這園子裏、悄悄躲在陰影裏寫。一見到人會立刻把本子合上,把筆叼在嘴上,似乎本子裏裝着什麼天大的奧祕。這個充滿着休閒舒適的地壇,載滿了他的喜怒哀樂,這些心情應該記錄在他生命中的筆記本上。

生,活的;命,能力。

可以是一株小苗,也可以是參天大樹;可以是飛舞的蝴蝶,也可以是此時正立於花骨朵兒之上的蜻蜓。世上萬物皆有生命,也有自己的方向,人又何嘗不是?

改,變更;變,變化。

史鐵生在母親的期望下,穩定了情緒,變得願意接受。世上萬物皆會改變,他們會改變,但卻未知未來。

年,幾載;歲,歲月。

我看到那對老夫妻,年輕時一個花容月貌,一個風流倜儻,現經流年折磨,皺紋爬上面頰,滄桑無比。世上萬物皆有年華輪迴,他們的時間,一直在身旁不斷流逝。

生命如同年變。

青春如同煙花易逝。

史鐵生,他的一切生命在於地壇,你的生命又在何處朝你招手?——後記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 篇2

文中能看出史老從小對人,對事物的觀察力,用文字清晰的描述每一道風景,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包括對身邊的鄰居,好友的描述,以及對奶奶和對母親的思念,也包括對史老自己。

在史老雙腿殘疾後的消沉,他説:命運中有一種錯誤是隻能犯一次的,並沒有改正的機會,命運中有一種並非是錯誤的錯誤。沒有了,以為是什麼原來什麼也不是,輕易、簡單、灰飛煙滅。也許人缺了什麼才會更加喜歡什麼。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在慢慢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後,他説:人慢慢地去做些事於是慢慢地有了活的興致和價值感。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將來你工作了,忙得一點兒時間都沒有,你會後悔這段時光就讓它這麼白白地過去了。大劫大難之後人不該失去鋭氣,不該失去熱度,你鎮定了但仍在燃燒,你平穩了卻更加浩蕩。沒有痛苦和磨難你就不能強烈地感受到幸福。

又在多少次獨自享受悲傷後史老終於找到了生命的意義: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有一天我認識了神,他有一個更為具體的名字——精神。因為人活着必要有一個最美的夢想。看清了這個世界,而後愛它。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因為某些事情消沉,因為某些事困惑,有時候也曾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人生沒有一帆風順,希望每個人遇事都有闊然開朗的時候。

對自己説要做一個勇敢的人,找到一個為之奮鬥一生的工作和一個能夠攜手白頭的人。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 篇3

以前總想着買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來看看,卻因時間關係而沒有去買回來品嚐,趁這個比暑假還長的寒假,一飽眼福。

翻開這本書,隨機的一頁,便令一句話永遠印在我的腦海裏,“彷彿這方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是什麼,能夠歷經四百多年,在等待一個人,而這個人,是作者,史鐵生。

我開始懷着好奇與忐忑認真讀這本書,熟悉陌生交織的作者和作品。史鐵生,一個21歲就雙腿癱瘓,又患上尿毒症的這樣一個被上帝和生活摧殘殆盡的廢人,居然能夠堅強的活下去,且終鑄造了這本書。到底是為什麼,是什麼讓史鐵生從悲觀漠然的態度到讚歎生命及感恩上帝的呢?記得兒時上過一篇課文,講史鐵生雙腿癱瘓後母親照顧他到母親去世的故事,那時,史鐵生可是脾氣暴怒無常。

記得他“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也許,作者他的行為,就像一個殘缺不全的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別人的優、全。

而在他想崩潰,失魂落魄時,他母親已離他而去時,他則想起了地壇,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地壇雖荒蕪,卻沒有衰敗,仍舊充斥着生機與活力,仍然是生命的代表,就像作者自己一樣,作者何嘗不是一個雖表面無葱鬱,荒蕪卻內心仍舊有着對生命渴望的生機。

他母親説,也好給他個僻靜的地方自己舔舐傷口,思索自己的命運,思索人生的價值。

開始時,我想,地壇與我有什麼關係,為何還牽進了他的母親,這三者中的關係一開始完全是朦朧的,直到看完,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真諦,是地壇,是他的母親,他的母親與地壇教他對待生命,要好好活着,是親情,是地壇,給了他對生命的感悟,是他母親再一次給了他生要好好的勇氣。

也許是那北海的花,也許是那暗夜長燈下悠長的笛聲,也許是兒時的玩伴,也許是那教堂左樓之上的鐘聲,讓作者領悟生命,感恩生命。

有一句話,“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台太遠了。”各種周邊環境,特殊原因,讓作者看透生命,留下鼓舞生命的良劑。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在荒蕪,但有生機的地壇徜徉,背影離去,生死天邊,只剩我與地壇,感悟着生命的吶喊!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 篇4

這本書的作者想必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史鐵生。他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他雙腿殘廢,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同時,他也是一個幸運的的人,如果換作其他人,也許早已放棄生的希望,而史鐵生沒有這麼做,他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堅持寫作。他説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作者在這種情形下寫出的文章,代表了此時此刻作者心中真實的想法。文章之中,作者描寫了在古園中發生的事、見到的人,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作者講述了自己心中最樸實的想法,以及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生命,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尊重生命,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假若我們不尊重,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對不起你的父母,更對不起你自己!史鐵生雖然十分的不幸,但是他知道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他選擇了堅強的活了下去,寫出了多部作品,令人敬佩。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 篇5

暑假裏,讀大學的表哥借給我一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讓我度過了一個充滿了感動的暑假。史鐵生是一位堅強的殘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後有位更偉大的母親卻很少有人知道。不經意間,眼前總會浮現出這樣一組鏡頭:史鐵生狠命地捶打自己兩條失去知覺的腿,對他的母親吼:“我活着有什麼勁!”母親撲過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聲説:“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包含了做母親的對兒子多少深情,哭出了多少對生命的無奈,又説出了多少母親的堅強!可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在一個秋天永遠離開了史鐵生,彌留之際牽掛的依舊是”我那有病的兒子……“隱隱約約地,有一種痛自心底浮起。我想那個傷感的秋,已經存活在史鐵生心中,植根在成長的足跡裏了。我常常一遍遍想象史鐵生母親生前對兒子的不捨與眷念,一遍遍想起我那體弱多病的堅強的母親,是她每日起牀時的咳嗽叫醒了太陽,是她每天燃起的油燈送走了月亮……母愛是那樣飽滿、豐潤,而又是那樣的瑣碎,婆婆媽媽。母愛的感覺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嚐,回味無窮。當秋日悄悄的來臨時,母親,請注意身體,女兒在心裏為你祈禱,如果你感受得到,那滿樹的紅葉就是我對您的愛和牽掛。

我與地壇讀後感附加資料:史鐵生,中國當代着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國小讀書,1967年畢業已清華附中國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 篇6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經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帶着一種淡淡的惆悵,《我與地壇》拉開了序幕。它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卻如此震撼我。或許這個殘廢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樣的孤獨的古園是那麼偏執又平凡,但細讀過文章,才會明白,這是一個已進中年的人對年少時故作悲傷的慚愧,是對這個不幸卻也幸運的人生的豁然接納。

我感觸最深的是“快樂在細微處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殘廢的作者雖然無力看見波濤洶湧,但處在寂靜的地壇,他看見了循者亙古不變的路途到來的太陽,飛的悠然自得昆蟲,甚至被太陽照的金燦燦的空氣。這些是多麼平常的啊!平常到它們就靜靜的待在我們的身邊,而我們卻無暇瞧他們一眼它們有多美好。我們總在抱怨着成績不夠好,零花錢不如別人的多,我們的父母為什麼那麼古板,生活的節奏怎麼那麼快,還有,我為什麼不快樂。

合上書,我靜靜想,有多久沒有獨自在自然中慢慢走。還記得上一次是在八年級,我放學一個人沿車的線路走回了家,那次,我驚訝地發現原來路邊有賣風箏、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還有一抬頭能看見的片片綠蔭。平時我大概不是在車上發呆,就是和同學談天説地,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在車窗外一閃即逝,我從未發覺,也無心去尋找,自然也不會懂得更廣的快樂。

快樂在細微處萌生。我想這世界上並不乏美好,只是我們那雙本會發現美的眼睛閉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願睜開了,那麼,沉下心讀讀石鐵生的《我與地壇》吧,他雖然身有殘疾,卻因此更有暇在細微處體會到自然的樂趣,還有深沉的母愛,最後悟出了人生的真諦。讀後在感動的同時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乾淨的陽光裏,好好地微笑吧。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 篇7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作品,是史鐵生花十五年的結果,文章中作者寫了對人生的感悟,在文字中作者有了很省的'感情,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因為腿疼來到了北京的一個大醫院,從此以後,史鐵生再也沒能站起來過,他在人生的最重要、最狂妄的時候不幸失去了雙腿,這個疼痛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這個慘痛中,是他的母親喚醒了他的意志,在這裏史鐵生有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下去。

然而,他打敗了困難的挫折,每個人都不可能會一生都一帆風順的,會遇到種種不可磨滅挫折,種種的抗拒不了困難,只要我們願意去挑戰、去克服。就不可能會有做不成的事。

《我與地壇》史鐵生的文章中讓我學會了堅強的意志,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瞭解。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 篇8

《我與地壇》這本書是史鐵生先生的散文集,一共包含12個短篇,剛翻開時,文章的字裏行間都透露着淒涼,隨着進一步閲讀,這種感覺才消失,作者終於在挫折中獲得了重生,最終成為激勵他人的燈塔。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節,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齡殘廢了雙腿,,失魂落魄的他撞入了那個宿命的古園,自此以後,迷茫的他便耗在了這裏,一年一年看着草木枯榮交替,客人也新舊輪換,尤其是那個漂亮而不幸的弱智小姑娘,上天給了她美貌,同時也剝奪了她的智慧。作者在這裏思索着關於死的事,從“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到“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是啊,世上很多事是不堪説的,你可以抱怨苦難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

生活確實如此,幸福是相同的,不幸卻各自不同。有些苦難是實實在在的,有些苦難卻是人為給自己強加的,脆弱的承受力於無形中放大了苦難,一旦沉於其中,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幫你,唯一的辦法便是自渡,世間,除了生死,其他皆為小事。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 篇9

史鐵生的文字,很安靜,很沉寂,很蕭瑟,卻也很坦然。一切塵埃落定,他的筆下,記錄着春夏秋冬,記錄着變或不變,記錄着時光,記錄着人世間的愛與奉獻;在古老而沉靜的地壇,感官被戲劇的放大着,一切的悲或喜都像在放大鏡下被他詳細咀嚼,也正是在這種狀態下,他才可以擺脱世界的目光,擺脱塵世的束縛,只有自己,思考着tobeornottobe。

關於人生——“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完美可以在巔峯時帶來幸福感,缺陷卻可以在低谷時帶來坦然。相信地壇也有玉砌雕闌、門可羅雀的時候吧,那門壁上炫耀的硃紅,那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磁鐵般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還有那眼底充斥的嚮往,無不是它傲視周圍的資本。可是當浮華褪去,時代更迭,當欽羨的目光統統散去,它會慶幸,坍圮所帶來的坦然,自己用年華沉澱下來的那份古樸與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斷的向它輸送着一份踏實。

地壇如此,人亦如此。

人只有在真正失去後才會思考什麼叫擁有,只有在不幸過後,才能正視什麼是挫折。他真的很幸運。在這嘈雜的世界上,還有一塊聖潔的處女地供他棲息徜徉,審視自己的生活,直麪人生的苦難,尋找活着的意義。讓他有機會看到時光,看清自己的身影。

關於母愛——“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母親的愛是堅韌而無聲的。母愛韌如絲,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兒子的不幸,還要承受因“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所帶來的恐懼;母愛潤如水,於無聲中恰如其分的滋潤着兒子心田每一隙乾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照顧着兒子的起居,揣測着兒子的想法,理解着兒子的倔強與敏感,母親從未給兒子帶來多少麻煩或不快。因為母親的默默承受所帶來的舒適感,甚至讓兒子忽略了母親的心情,彷彿不存在般,直到多年以後,母親已然離去,這個遲遲沒有參透人生的“少年”,終於聽見了母親的埋藏多年的呼喚,同時,也看到了天邊那一道暖意的曙光。有過車轍的地方,也有母親“茫然又急迫”的腳印。愛如空氣,而母親永遠只是遠遠的看着,看着……

關於角色——“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一句話,已道明一切。休論公道,不是説不公道,而是説在上帝的角度,每個人的價值是一樣的,綠葉舉出紅花,醜女造就美人,眾生度化佛祖。找到合適自己的角色,站對了人生舞台,為夢想奮鬥過,哪怕是永遠的平平碌碌,永遠的默默無聞,依舊是高尚而值得敬佩的。紅花固然絢爛,但是一片綠葉,又何不是為世界增添了一份陰涼呢?史鐵生終究是幸運的。上帝很公平,在讓他失去了身體的支撐點後,賜給他一座園子,一個精神上的棲息地、心靈上的避難所。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人世更無常了些。

夕陽下攜手同行的戀人,不知道曾經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可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有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枴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rw9d0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