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與收穫(通用4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與收穫(通用4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與收穫 篇1

“你就看看他的這本書,會不知不覺的被他所吸引,你就好像看到了那個地壇,看到了書中的那對老夫妻,那個唱歌的青年,還有那對兄妹,你似乎在體驗着那種過客,也在觀察着別人的生活。他的文字有一種滄桑感,最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壓抑,但是最後你就會明白生命本質的一種淡然”這是我在某個問答網站上看到的一篇關於《我與地壇》的書評,也是因為這句話,我捧起了這本書,寫下了今天的一點小小的心得。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與收穫(通用4篇)

《我與地壇》這本書以非常温柔的筆觸書寫了一個極其堅強的人生,也描述了一個讓人不知不覺為之動容的人生。這本書裏沒有繁華的文字,也沒有刻意的抒情。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就像滴水一樣,一滴一滴地流進你的心裏。這本書的文字不僅給我帶來了視覺上的盛宴,更是給我的內心帶來巨大的衝擊,也使我對人生,對生死有了自己的理解。

如果讓一個人在最年輕氣盛的年紀失去行走四方,遊覽萬物的能力,你覺得他會像正常人一樣冷靜,好好的生活嗎?回答“不會”的,你很真誠,回答會的,我不想看你做言語上的巨人,咱們行動上見真章。史鐵生老師恰恰就是那個失去行走能力的狂妄青年,而他又恰恰是那個言語和行動上的巨人。史鐵生老師在文章中這樣説:如果世間沒有了苦難,每個人都是健健康康漂亮的人,會怎麼樣?沒有差別的世界就好像一灘死水,一個一望無際的沙漠。所以必須有人接受這種苦難,這種差別誰來接受呢。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從他的文字當中我很少感受到對世界不滿,對命運不公的抱怨,反而更多的是安詳與平靜,是他不需要任何人同情的決絕,以及超然的人生態度。他為什麼做到了行動上的巨人?而我們中的他她,卻很難做得到。那是因為,他已經通過世界的表面看到了生物多樣性的本質,也就是説我們常説的存在即合理。其實史鐵生老師並不是一個一直積極向上的人,他也想過自殺。

坐上輪椅的前幾個月,史鐵生老師很失落,他想要通過自殺來消除自己的失落,不過好在他有一個非常愛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如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孩子,只不過她的愛多了一絲的小心翼翼,温柔。史鐵生老師説:如果沒有母親,他可能就不會堅持活下來。他的母親用她那温柔如水的愛,將她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告訴她,好好的活下去,沒有什麼是克服不了的。這是一個母親僅僅能做到的,但是史鐵生老師並不是一個一直能壓抑自己的人,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年輕人。我想對生命的徹悟,才是他最後接受自己接受現實的原因。自己將自己真正的從邊緣拉了回來,他自己解脱了自己,這才是真正的解脱。沒有向史鐵生老師學習,可能我們沒有失戀生老師做得好,但是我們也要學會自己解脱自己。

地壇是史鐵生老師最常去的地方,那是一個小公園,有各種各樣的人在那裏去,留,去。而史鐵生老師就坐在那裏,靜靜的看着每一個人,觀察着他們。他從那對老夫婦那個唱歌的青年,還有那對兄妹,看到了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時間一直在流失,生老病死也是正常,他真正的看到了生命。在書中,他説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樣一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把死亡看做一個節日,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與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輕生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像他在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説《務虛筆記》第一句話就提到了生命。全部的內容也只是為了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很多時候如果你打開的是另一扇門,走的是另一條路。生活的軌跡可能完全不同,而選擇多數只是一念之間。我想説輕生的人,他們選擇了一天一條最悲劇的路,他們的死不僅帶給別人失望和痛苦,更是自己失敗的標誌。

我不敢説自己能夠像史鐵生老師一樣看待生死,但是對於生的渴望讓我不至於求死,讓我不至於拋棄全部只為了那一瞬間的享受,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我留戀的東西。我不敢談論命運,因為對命運沒有公道可言。就像世界一樣,沒有絕對的公平,我們所能做的只有不斷超越自身侷限,讓自己更加完美。不要説你和他的背景不同,自己沒有資源,這些都是失敗者的藉口,是懦夫的謊言。任何人在生死麪前都是一樣的,所以我沒有什麼可怕的呢。

經常有人跟我説他很孤獨。但是從我史鐵生老師那裏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他説孤獨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的要流溢出來的,要衝湧出來,便渴望有人呼應他,收留他,理解他。心裏之間的呼喚與呼應,投奔與收留,探路與理解,那便是心靈解放的號音,是和平的盛曲,是愛的狂歡。那才是孤獨的擺脱,是心靈享有自由的時刻。史鐵生老師對於孤獨的理解與我們傳統的理解大不相同,我沒有史鐵生老師那樣的覺悟,也沒有條件以他的角度思考人生。他對生命的感悟已經超出了我們常人的範圍,我們都是健全的人,沒有像他那樣的苦惱,所以我所受到的只有通過對他的文章的解讀來了解他的想法,繼而引發我們對生死的看法。

閲讀我與地壇這本書,我用了將近兩週的時間。雖然書的內容並不多,但是我卻花了整整兩週的時間才完全理解文字之中所表達的感情,讀到最後我發現地壇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公園,它成了史鐵生老師情感的寄託。所以我想説精神寄託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東西,有的時候它甚至是你,我保命的東西。

讀過《我與地壇》之後,我不敢輕言生死,但也更加看淡生死。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珍惜與別人的時間,多關愛自己的父母,沒事兒給他們報個平安,願每個人都能有個美滿的生活。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與收穫 篇2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之作。

史鐵生在二十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簡直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説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

母親已在這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希望的種子,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温暖社會關係。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人生是如此複雜而又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逐漸變得穩重,深情。於是作者堅強地走了過來。

生命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對於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會友愛,學會負責,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髮”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以及對大自然的敬重。文中充滿了對生命之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堅強,學會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探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與收穫 篇3

記得第一次看史鐵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時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極舊的國中語文課本擺在桌上,便不禁翻開,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懷念》。讀完後,不受控制得哭了出來。那時,我並不知什麼是史鐵生,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什麼是生與死的思考。單覺得,一兒子失去了母親,一母親訣別了兒子,是多麼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憐,還搖輪椅生活呢。也許那時的哭就是憐憫吧,我沒體會到生命,也沒體會到死亡。

我正式讀《我與地壇》時,是兩三年前的時候了,我有了一點思想,也在思考生與死。我問媽媽為什麼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麼多煩心事。媽媽卻告訴我,她的生命負有責任,她要照顧姥姥、姥爺,還要撫養我長大。她現在因這兩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沒盡到責任。我不解了,一個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馬套在車上一樣毫無自由,但卻無法反駁這看似“無道理”的理由。於是,我開始讀《我與地壇》了,讀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讀完文章。殘疾史鐵生的失魂落魄緩緩埋入我心中。他的母親出現了,兒子走後,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兒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擔心着在病中痛苦掙扎的兒子。她不願兒子得病,更不願看到兒子放棄生命。作為母親,她真的能改變什麼嗎?她仍然做着該做的所有事,沒放棄,努力着。實在等不下去了,兒子究竟怎麼樣,他到地壇了沒?情緒是否惡化?於是偌大的園子裏,不知母親走過多少焦灼的路。這就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可母親永遠不平凡。

在一次談話中,聊到了《我與地壇》。我説:“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為我看到了史鐵生所説的’有過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聽母親的話,給母親帶來了麻煩……”説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來,好像心中什麼東西被點燃了,那火撲不滅,火苗在大腦裏一蹦一蹦的,淚水不住地湧出來。

那時,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樣説哭就哭,也能勉強控制情緒,但是《我與地壇》總有一種讓我哭的東西,也許就是母親吧。史鐵生衝母親喊:“我可活什麼勁”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親的爭吵,無一不是我的過錯,而我總喜歡蒼白地狡辯。

很是奇怪,為什麼《我與地壇》成為了我的淚點。是對生命的感悟嗎?可這需要冷靜地思考,哭的情緒波動是極大的,並不冷靜。那又是為什麼?現在,我猜應該是對母親的愧疚。我看到史鐵生在明白母親時的追悔莫及,便覺得我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有一種緊迫感。再看到母愛的珍貴、無私、包容和呵護時,不禁反思自己的行為給母親帶來了怎樣的擔心、悲傷、和心灰意冷。

也許我已長大,可哭的時候仍是個犯錯的孩子。如今我知道哭是沒用的,我該去做一些事情,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隨着年齡的增長,繼續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與收穫 篇4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其中記錄了作者在雙腿癱瘓期間,來到一座廢棄的古園,感悟人生、感悟生死的故事。

這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的母親。母親在作者剛癱瘓時,並沒有一味的愛,而是理解他,寬恕他。儘管在作者發脾氣,摔壞東西時,母親還是沒有責怪,而是讓他“好好兒活”。作者在雙腿剛癱瘓時,每天都要去地壇,母親雖然擔心他做傻事,胡思亂想,但絲毫沒有過問,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禱。可是這份愛,作者卻在母親逝世以後才懂。

當然書中除了母親,在“記憶與印象”這些章節中也提到了很多人物,如八子,姍姍,小恆,莊子這些童年時的好友。其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莊子。莊子是作者從小到大一直以來的好夥伴,別看他的性格大大咧咧的,對朋友可謂是肝膽相照。記得作者有一回剛從醫院出來,兩條腿被確診為癱瘓,於是莊子便為作者憤憤不平。現在的生活中,能對朋友這麼真心真意的真是少之又少。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不僅講述了故事,還闡述了生命的價值:生命是上帝賜予的,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命運,但這命運有時好,有時壞。我們不能因為有了一個好的命運而偷笑,也不能因為命運之差而絕望,我們唯有能做的,就是“愛命運”。這也是作者從對生命的絕望到後來的愛生命中感悟出來的。

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在我看來就是他的母親和地壇,地壇是一座廢棄的古園,它沒有高牆,也沒有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它為當時失魂落魄的作者把什麼都準備好了:準備好了安靜,準備好了與世隔絕的靜謐。讓作者在其中思索感悟。在地壇中,作者執起筆,開始寫作。寫作在作者看來,是安靜中更為安靜的去處。這也逐漸讓作者看到了更多美好的東西。在作者的筆下,四季一直充滿着生機,星空一直散發着光彩。儘管是再破舊的地壇,也能在作者筆下光彩奪目。作者認為,所有人眼中破舊的地壇其實是一個簡單樸素的人,他隱藏起了自己的金碧輝煌,展現給人的是塵土飛揚。他不張揚,不炫耀,他只是默默地坐落在一處僻靜的院子,靜靜地等候他的主人,在原來的院子裏,作者經常去地壇自我檢討。現在搬家了,離地壇遠了,再也找不到這安靜的去處。不過,這時的作者已經脱去悲痛,剩下的,只有不斷的自我勉勵。作者認為,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中的“地壇”。每天到“地壇”待一會兒,進行自我反省,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以便進行檢討和改正,做一個更完美的自己。

“地壇”就是一片淨土,存在於每個人的心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jlqov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