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中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精選4篇)

中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精選4篇)

學生論語讀書心得 篇1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以記言為主,故稱語。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 子,有孔子的再傳弟 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 子為主。

中學生論語讀書心得(精選4篇)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 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 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温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脱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 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務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

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 子的高度的責任心。《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 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 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中學生論語讀書心得 篇2

寒假裏,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

《論語》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與人如何相處、如何勤奮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奮鬥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學而第一“裏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這句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話説:”一個巴掌拍不響。“光憑自己單薄渺小的力量是遠遠不可能創造出大事業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小時候是一對好朋友。管仲小時候家裏很窮,所以常常偷鮑叔牙的錢,但鮑叔牙不但不記恨他,反倒對管仲更加友好。幾十年過去了,管仲在為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差點殺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牙也成了宰相。鮑叔牙不計前嫌還推薦管仲,可見鮑叔牙的心胸是多麼寬廣呀!

還有一個是有關伯牙和鍾子期的友誼故事,當琴師伯牙在荒山中彈琴時,樵夫鍾子期竟然能夠聽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鍾子期死後,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發誓不再彈琴。可見在一生中友誼是多麼可貴,多麼重要呀!

這些事例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來我家玩,一開始我倆還相處挺好的,也合得來,但沒過了幾天,我們便經常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開交。最後,媽媽告訴我們倆要團結友愛,才能做好每一件事,還告訴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

過了幾天,我的朋友小楊來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訓,與小楊開心的度過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誼真是無處不在,只有在經歷磨難後,才能真正體會到友誼的珍貴。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它教育了我怎樣與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中學生論語讀書心得 篇3

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以記言為主,故稱語。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 子,有孔子的再傳弟 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 子為主。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 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 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温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脱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 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務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

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 子的高度的責任心。《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 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 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中學生論語讀書心得 篇4

今天,我終於讀到論語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來讀的辛苦。有許多字不會讀,都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雖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禮都在我的心底紮下了深根。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從課前導讀上也讀到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教育的機會。

我讀論語時發現了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為並沒有什麼大的含義便直接看譯文了。譯文上是這樣寫的:孔子説: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説話辦事的有把握;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凡聽到的都能辨別是非;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我從這句子中隱約體會到一個含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悟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進過長時間的鍛鍊和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説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論語》是一本好書,大家好好讀吧,我相信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qwmd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