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精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心得體會範文

精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心得體會範文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評古論今,具有學習和借鑑意義的書籍,下面是本站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精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心得體會範文,供大家學習和參閲。

精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心得體會範文

精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心得體會

中國古代的政治政治制度並非一層不變的,也絕非簡簡單單的封建專制所能形容。

首先封建一詞更是與中國實際大不相符,中國古代社會的地主並鮮少擁有西方領土地主式的政治資本,地方最高權力機關多是中央力量的在地方的延伸,正是所謂中央集權(當然這同樣表現為一個過程)。而即使是西周的分封制也與西方的封建制大不相同,西方的封建更多是中央權力不足以對地方進行控制,而自下而上產生的一種封建制,而西周的分封制則是中央為鞏固政權而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種制度。

而專制也並非完全,首先是專制的主體到底是地主還是皇權,如果是説地主專制顯然並不符和實際情況,事實上,古代的科舉制度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良好的社會流動性。和古代西方社會相比,古代中國可以算是一個開放社會而非封閉社會。而皇權專制儘管在明清之際發展到頂峯,但在從秦漢到唐宋很長一段時間都有着相權的制約。

2 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是與文化相適應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權合法性的基礎。

在我們談論中國人的奴性時,並不能把古代的某一階級假想成為一羣在主觀層面上刻意為之的陰謀者,或者,至少不是從一開始就這樣。儘管中國政治文化中,沒有人權的思想,但也絕非將民眾簡單地看做的奴才,中國古代崇尚的賢人政治,即有着良好德行的士大夫有着責任和義務兼濟天下蒼生,這裏並不存在權利被剝奪的概念。所以,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是與文化相適應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權合法性的基礎。

3、制度的激發善和懲治惡

賢人政治的理想自然是以孔孟之道為藍本,也有一種説辭是孔孟之道本就是地主階級進行壓迫的思想宣傳工具。思想宣傳工具確屬於值得商榷的概念,但統治者的利用也應該是一定存在的事實,要不然孔子也不會周遊列國卻終不得志。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過分仰仗統治者政治德行,或者是一個不懲惡的制度,若有個好皇帝、好父母官,便是百姓之福,若碰到個壞皇帝、壞官員,便是百姓之禍。人性之惡鮮有制度性的約束。似乎又回去那個司空見慣的觀念,好的制度一定是激發善而懲治惡的,至少在傳統的權威失去合法性的現代是這樣的。

精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心得

這是一本小書,很短,比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還要短小精幹許多。裏面的語句有時乍一看似信手拈來,但繼續看下去便知須是學力深厚才能如此舉重若輕。拋開了複雜的人事,專注於制度上的變更,這本書在這個角度上讓人對以前的歷史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傳統的歷史書更多是如史記一般記錄事件,制度的設置都是隱藏在紛繁的人事之後的。在這本書裏,將政治制度單拎出來講,對非治史的讀者而言,是的確方便許多。

錢穆寫這本書時,恰是中華文明的低潮期,對於我們自己的歷史傳承,許多人都生出了懷疑之心,而傾心於英美。當時不乏傾向於對歷史絕對否定的人,所以在該書中,錢穆反反覆覆地提到了一個意思,評價古代的政治體制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絕不能以一句封建腐朽就來一棍子打死。既然當時的政治體制可以如此建立,就説明在某種程度上它是符合當時的國家狀況的。如此從這本書中,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瞭解歷史中那些起起伏伏,對自己的國家歷史有更好的理解,而遠不是一句封建專制能概括得完的。

看這本書,有兩點感受較深。

一是,久而久之制度都會失去自我調節的能力,和現實狀況脱節。這使得在朝代的後來,都無法通過自我調節來解決新的問題,由此只能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方能讓國家機器在廢墟中重新開始。除開宋朝這種先天國防弱勢的之外,其他朝代更多的是在土地政策或者税賦政策,亦或人事政策上出了問題,埋下了動盪的隱患,然後在戰火中覆滅。讀完後感覺這種僵化似乎無一例外,就算是有所謂中興亦或變法,也多是以失敗告終,更多的還是無濟於事,只能迎來最後的改朝換代。

二是,文人治國是必須的,然而也是需要提防的,如何平衡是個問題。或許人都是自私的,總不能拿出那幾個少有的人去代表整個集體。正如一句話所説,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這裏的power也可以解釋為權力。權力是希望繼承的,是希望能夠可控地傳承的,或是積極地擴張,但這種個人的願望和國家的需求又是相悖的。由此裂縫產生的破壞力,又會是改朝換代時的那最後一根稻草,就如明朝一般。如何處理好官僚集團,文人集團和國家與國家機器之間的關係,又是歷代的變革核心之一。但最終走到清朝時,這種改變也走到盡頭,畢竟滿清是外來政權,對於政治體制的設計,考量更多的還是如何穩定自身的異族統治,此處的私心不是以往的漢人政權所有的。而對官僚系統與文人集團的關係進行平衡,幾乎每個朝代都在進行着這種動作,由此看來,或許49年後的種種動盪也有這一意味。

精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心得範文

如果有時間,一口氣看上兩遍三遍多好啊。現今時代雖然書籍氾濫,然而大浪淘沙,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果然是經得起推敲細閲,很難有書在看第一遍中段時候就想着什麼時候要看多一次,其內容博大,深入淺出又梳理得透徹清晰。

書中講到中國史裏五個最重要的朝代:漢唐宋明清的政府組織、經濟制度、選舉制度、考試製度、兵役制度等,可由中一覽中國歷史之全進程。

錢穆講歷史總結如下幾點精髓:

1.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離開人事,單來看制度,則制度只是一條條的條文,乾燥乏味。

2.任何一制度絕不孤立存在,各制度之間必互相配合,形成整套。

3.某一制度之創立,必有其淵源,不是憑空忽然而來,其消失也並非無端而是漸漸變質的後果。即是制度雖成文卻也跟隨人事而有變動。

4.某一制度的創立在其當時代必然有外在需要和內在用意,不為後人所瞭解,時代更替,制度不存,不可單憑異代人主觀的意見和懸空的推論,判斷一制度在其時代的實際需要和真確的用意。

5.任何一制度,絕不會有利而無弊,也絕不會有弊而無利,不該單憑時代意見來抹殺歷史意見。

6.不僅要重視制度的時代性,還要重視其地域性。

7.歷史的特殊性必牽連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的一個項目,若不深切認識某一國家某一民族全部歷史之文化意義,很難孤立的抽出其政治一項來討論其意義和效用。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七):讀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泱泱中華兩千年,史籍浩繁,但自太史公起,多是紀傳體史書,少有專述制度的典籍,而能把歷代制度放在一起作對比的史書更是少之又少。錢穆先生這本書,從制度着眼,如線穿珠,從漢、唐、宋、明、清一路講下去,貫穿起各各人事,讓人豁然開朗。

錢老閲史無數,是近代治史最後一個集大成者,這本書也是寫的深入淺出,各種典章故舊信手拈來。筆者學力淺薄,只能就其中幾點做些思考。

一. 到底存不存在相權。

宰相,按照錢先生的説法,是中國古代政府中的實際領袖。兩千年國史其實就是皇權和相權相互博弈,此消彼長的過程。從漢代一路走下來,皇權日盛,相權日衰,到明代胡維庸造反,明太祖取消宰相一職,所以明清兩代才是真正專制的時代。

天下之大,從秦代統一算起,疆域北起河套,南至兩廣,西起隴山,東至朝鮮半島,有上千個縣,事務繁多。始皇精力過人,尚自每天要批閲一百多斤奏章,後來人自難仿效。這麼大的天下,一個人是無論如何管不過來的,必須有人分擔,所以宰相必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名稱,分擔的分量也不一樣罷了。在漢代叫宰相,一人包攬,唐代是由中書令、侍郎、尚書令三人負責,宋代由中書負責行政,三司負責財政,樞密負責軍事,明代由大學士票擬,皇帝本人或者司禮監太監批紅,清代政務由皇帝和軍機處大臣商定。不論名頭如何變化,總是要有人來分擔皇帝手裏的權力的,這是中國國土博大、事務繁多所天然決定的。

二. 宰相到底是管家還是實際領袖

錢先生認為,宰相是政府首腦,是國家的實際領袖。皇帝只是國家權威的象徵。至於後來相權衰微,是各類因素共同導致的。但這是不對的,正常情況應該是相權對國家負責,皇權只對皇室負責。

但是從上文可以看出,兩千年下來相權是越來越小,皇權倒是越來越大。如果宰相是實際領袖的話,為什麼卻要不斷受到皇室的制約。如果把宰相看作是皇帝的管家的話,這個現象就很容易解釋了:主人讓管家幫忙治家——遇到懶主人,管家管的就多管些;遇到勤快的主人,管家就少管些。

那麼,到底宰相是實際領袖還是管家?這個應該從誰受制於誰來分析。

中國國土龐大,舉國皆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家庭,居住分散,參政意識淡薄。這導致了中國不可能像希臘城邦那樣選舉產生領袖,也不可能定期推選出代表民意的國會,所以天然地造成了不民主。不民主就會產生個體領袖——皇帝,再由皇帝來任命宰相,從而宰相受制於皇帝。所以與其説宰相是政府實際領袖,不如説宰相是皇帝事情太多管不過來,請的一個管家而已。倘若皇帝是由宰相或者內閣任命的,那樣宰相方可以説是實際的領袖。

三. 歷代田賦政策

歷代土地政策都極其簡單,雖有便於操作、避免官吏從中上下其手的考慮,但是也過於簡陋了。漢代就是按田收賦,唐代實行兩税制,按人收賦,宋代也是兩税制,加上地方鄉紳負責制,明代用魚鱗冊,按人、按田統計收賦,清代沿用明制。即不考慮田有貧瘠肥沃,也不考慮收割播種的效率不同,更遑論山民、漁民等不以耕地為生的家庭。與精巧繁複、互相牽制的政府職權系統相比,真是簡陋之極了。從這一點,也可見出皇帝們視百姓如芻狗的心態。

四. 清代制度得失

清代是皇權最集中的朝代,加上自雍正皇帝創立的祕密政治,使有清一代的政治制度最為黑暗專制。但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清代的皇帝反而是歷代裏最為清明的。這來源於清代皇帝對皇子教育的高度重視和雍正創立的祕密建儲制度。這個制度保證了太子不用早早確立,成為大家的靶子,同時皇子們為了競爭儲位,也要各各勤勉。

就像錢老説的,制度永遠要和人事配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清代沒有一個好的政府職權制度,反而發展出了好的儲位繼承製,從而保證了每位皇帝都不至於太差勁。

五. 制度的作用

每朝都有每朝的制度,配合當朝的人事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沒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會有死角存在。有時候越是繁複的制度,死角反而越多,這就是老子説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所以制度絕對不是越多越好,而要視當時情況而定,針對時代特點,制定出配合當時人事的制度來,才能發揮其作用。同樣的,時代前進了,人事變化了,制度也應該跟着變化,因循守舊,只能是弊大於利。用馬克思的話説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影響生產力。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錢穆先生視野宏闊,分析鞭辟入裏,語言平實。這本書極薄,而內容卻極厚重,值得一讀再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ppmwy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