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精選20篇)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精選20篇)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1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裏,濃縮着一個世界,濃縮着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着世上所有的孤獨。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精選20篇)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於烏爾蘇拉則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在那個時不時鬧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遠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她從沒有唱歌的樂趣,也沒有遊玩的雅緻,各種勞動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她那緊湊而又孤獨異常的一生。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現在傢俱的迷幻倒影中,出現在樸實無華的天地中,出現在糖果小作坊的喧囂聲裏。她又虛無縹緲,就像是來到人間通過勞動來贖罪的亡靈。到最後,伴隨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丟到了記憶的深淵之中。作者寫出她宂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着的讚歌。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着一個世界的萬象。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着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説:“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文明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2

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上寫道:這本書映射了一個大陸人民的貧窮與富足。不可否認,《百年孤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從社會角度上來看,它的確可以稱之為“拉美的聖經”,但於我而言,它只是一本“孤獨”的書,僅此而已。

書中説:“生命從來不曾離開孤獨而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似乎的確如此,我們赤裸地來到這個世界,精神混沌,唯一能感知的或許只有自我和孤獨,等到我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歸於黃土,唯一能知道的未來或許只有孤獨。

小説中布恩迪亞爾族的每一個奧香里亞諾和阿爾卡蒂奧的存在好像都是為了印證這一點。他們都繼承了布恩迪亞家族奇特的吸引力以及莫名的孤獨,或瘋狂、或執着、或暴力、或獨裁。他們憑藉着這股吸引力獲得異性以及一切的物質和享受,彷彿這些都是武器——抵抗孤獨的武器。

他們或翻越荒嶺,建立新鄉;或發動32場內戰,屢戰屢敗;或歡飲達旦,暴飲暴食……但最終都失敗作文/了。他們終於深陷孤獨的泥沼,一切都與梅爾加德斯的預言一般無二——“家族中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家族的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

故事的最後,馬孔多這個蜃景般的烏托邦,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而“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陸上第二次出現了”。

我想,馬孔多早已被迷惘所籠罩,被慾望所吞噬,才會降下《聖經》中所提起的颶風,而這一次的根源,或許還在於“孤獨”二字吧!人們尋求着各種方法企圖消滅孤獨,卻最終在慾望之中迷失了自我,直至“長着豬尾巴的怪物”誕生,一切也都成了過眼雲煙。

誠然,我在自以為最孤獨的時候,讀了這本“孤獨的書”。正如馬爾克斯所説,“很多人選擇了向虛擬現實的魅力屈服,寄情於自我幻想,這縱然不切實際,卻更能給人安慰”,但安慰終究只是安慰,孤獨仍需面對,而我們能做的,不是因為它鬥爭,而是學會與它相處。曾聽過一句話:“人生總有些黑夜只能獨自通過,如果實在沒有熱鬧,不必悲傷,無須盲目,一個人也要燦爛地穿行。”

寂寞是造化對羣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唯一的出口。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3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裏,濃縮着一個世界,濃縮着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着世上所有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於烏爾蘇拉則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在那個時不時鬧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遠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她從沒有唱歌的樂趣,也沒有遊玩的雅緻,各種勞動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她那緊湊而又孤獨異常的一生。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現在傢俱的迷幻倒影中,出現在樸實無華的天地中,出現在糖果小作坊的喧囂聲裏。她又虛無縹緲,就像是來到人間通過勞動來贖罪的亡靈。到最後,伴隨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丟到了記憶的深淵之中。作者寫出她宂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着的讚歌。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着一個世界的萬象。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着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説:“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文明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4

一部拉丁美洲血淚史,一部魔幻主義開山之作,一部被博爾赫斯譽為比《堂吉訶德》更能體現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鴻篇鉅製《百年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將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循環往復只用五個名字命名,循環往復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發孤獨,時間,永遠在這個家族中轉着圈,一切不過是重複的輪迴。

每天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連諾上校,做滿二十五條又放回坩鍋中溶化從頭開始做;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塔;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户,研究吉卜賽預言家梅爾加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霍·阿卡迪奧……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感無法排遣以至於不得不離羣索居,如果不選擇死亡,便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然而從他們每個人的經歷來看,帶來的孤獨感卻不盡相同,我無法完全揣測他們內心所遭受的苦楚與冷遇,不甘與絕望,這既同我的年齡與經歷有關,更與某種不忍有關,我不忍去細細品嚐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獨,任何一個能品嚐完這些孤獨的人,必定憂鬱至極,相反地,任何一個沒有掙扎於如此生活摧殘中的人,是無法體會這種失落感的,這也是這部書不能被很多年輕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愛情,於這個家族更是難以想象的奢侈品,他們或許有過短暫的衝動,或許有過傾心的告白,卻皆被命運的鐵腕扼死,他們的愛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悶的土壤中,等待情慾的慢慢枯萎、腐爛,最後全都變成心理極度變態的人。到最後一代侄子與姑姑的戀愛,終於得嘗所願幸福廝守,卻產下了預示家族滅亡的符號--帶有豬尾巴的孩子,這個孩子隨即被螞蟻羣吞噬,最終隨着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破譯了梅爾加德斯對這個家族滅亡的預言--“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一陣平地而起的颶風到來,將整個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家族也宣告了滅亡。

至此閲畢,彷彿感覺時間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抱書凝神,心猶不甘,久久無法抽離,彷彿一切,皆是時間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輪迴、循環、宿命,你所能讀到的,都是時間調皮的影子。一百年,一個家族的興衰道路,鋪陳着一顆顆流淌着苦痛淚水卻堅強如一的心靈,若能讀懂,輕輕拾起,摩挲,傾聽它們柔軟的訴説,那一刻你能感覺,人類歷史天空中不滅的孤獨光環,是無比的美麗,那是窮通天地、震爍古今的悽美,是在毀滅世界的大洪災之後,諾亞方舟上的倖存者眼中所呈現的接天引地的綺麗彩虹。這便是永恆,如同胡亞羅斯詩中所述:“時間,是永恆所擁有的一種看守我們的方式……永恆的想象無邊無際。因此,並不會令人驚訝的是,為了加倍照看好我們,永恆有時會呈現出它自己的形態。”

孤獨,便是永恆呈現的形態。

百年孤獨 讀書心得5

1、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家族七代人在一個小鎮100年的故事,聽起來還挺有意思的吧?先過一關——把人名搞清楚,外國名字本來就難記,而這這個家族有個規矩叫做每一代的名字都要取上一代的名字,這就造成很多同名在書中,誰幹了什麼事情很容易就搞混,更何況書中常見5代同堂、6代同堂,男女關係又混亂,稍不仔細,就張冠李戴,你説那就網上查一下人物關係圖不就行了(到處都有),問題在於人物關係圖一出來,小説後面的情節包括各個人去世的原因都透露,真的不會影響閲讀的趣味?反正我是看完了全書才看的人物關係圖,所幸的是,基本上和我理解的沒有出入,説明我的確是精讀了;

2、我們喜歡看一本小説,往往會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情節、扣人心絃的懸念、至死不渝的愛情、豐滿個性的主人翁形象所吸引,而這些都不是此書所長,現實主義,就是描寫如普通人般的遭遇與生活,沒有那麼多伏筆暗示、沒有那麼多峯迴路轉、沒有那麼多愛恨情仇、沒有那麼多轟轟烈烈、沒有那麼多真相大白、沒有那麼多苦盡甘來、甚至沒有那麼多因果聯繫,説實話,我一度不適應,包括看完全書都覺得有些鬱悶,因為這和大多數小説、影視的表現手法大相徑庭;

3、本書的魔幻可不是《指環王》、《哈利波特》、《權利與遊戲》的那種絢麗磅礴、妙想天開的“魔幻”,其中超自然的成分並不讓人覺得有什麼“高大上”,這些魔幻大多鑲嵌在悲劇裏面,比如流血、上天、死亡、怪習、宿命等,這種魔幻籠罩了這個家族每一代的不幸與孤獨……讓人感覺到了陰鬱與無奈。

之所以囉嗦這些,主要還是想給準備閲讀這本書的朋友一個心理準備,懷揣着看這部赫赫有名的大作,可以看得很“開心快樂”想法的朋友,要三思。

這本書之所有得此大名、成為里程碑,原因很多,網上的文人騷客看得比我仔細、理解得比我透徹、感觸得比我深刻、分析得比我詳盡,所以就不多言了,以下我只談個人的感想與觀點。

這本書的寫作手法的確別具風格,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所有的結構、情節、歸宿已經瞭然於胸,在寫每一個細節與情節發展時,感覺是在回憶自己從前親身經歷的事情,感覺不到一邊寫一邊考慮情節和人物發展的痕跡,佐證這一點,從最著名的“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就可以看出,整個故事在動筆之初,就已經定型。

作者的文筆、以及譯者的水平真是無可厚非的大讚,翻譯過來的文字融入成漢語,簡直天造地設、強強聯合,二者均代表了最高水平,令人印象深刻。

書中人物雖然不少,但對話卻很少很短,更多的情節發展,僅靠作者輕描淡寫、乾淨利落的文字描述,人物心理的描寫比對話描寫要多,心理活動的抽象描寫讓人身入其境,而偶爾出現的人物話語卻又使人不斷的回味咀嚼,這種節奏感的駕馭的確不同凡響。

下面説説人物與情節。

既然本書叫做《百年孤獨》,當然,主題離不開這個家族人物各式各樣的“孤獨”,我理解這種“孤獨”是一種麻木不仁、行屍走肉般的孤獨,這種孤獨多半不是環境造成的,而是這個家族血液中不知藴含了什麼基因,大多數人都十分另類,甚至以今天我們的評判標準來説就是——特別的“作”、特別的“怪異”、特別的“無厘頭”!

除了第六代,其他幾乎沒有接受過什麼正規的教育,以至於他們做事隨性而偏激,對於本能缺乏基本的剋制與管理,無論是情慾與殺戮,更多的都是任性為之,就好像一些都是那麼自然與無所謂。

他們高度的缺乏生活目標,即便有,都是一些霧裏看花、脱離現實的玩意兒,這是從第一代那位“堂吉訶德”式的老先生開始的,他異想天開給了讀者帶來樂趣,卻給他的家庭甚至鄉親父老帶來了麻煩,但所謂實現不了的夢想總比沒有好,然後一代不如一代,他們隨遇而安的過着漫無目的的生活,導致空虛,空虛導致放縱、放縱導致內心巨大的孤獨黑洞……

當然,也有例外,其中希望重整家族的“老太君”烏爾蘇拉、通過武力獲取民眾自由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望子成龍的費爾南達,但均由於一些障礙而迷失,最終向命運妥協、走入孤獨,最有希望的“海歸”、有知識能力、開朗樂觀的阿瑪蘭妲·烏爾蘇拉本來最有希望振興家風、恢復生氣的一人,卻難料命運弄人,陷入“姨侄戀”(自己不知道)——本部書唯一真正的愛情,生下豬尾巴男兒、自己產後失血過多去世,即便如此,我個人感覺她也應該是本書中沒有伴孤獨而亡、意外而死、含笑九泉的家族成員。

作為這個家族“佘太君”式的人物烏爾蘇拉,風風雨雨依然堅持支撐這這個被她喻為“瘋子的家族”,也是這本書中看起來最“正常”的一個人,她既温暖、睿智、勤勞、幽默,又堅韌、硬朗、勇敢。

“‘只要上帝還讓我活着’她時常説,‘這個淨出瘋子的家裏就缺不了錢’”。

我認為她是本書中用墨最多、刻畫最深得人物現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她看見自己的兒子成為軍閥後越發嗜血而不可收拾,甚至不放過他的至交,此時,烏爾蘇拉站了出來——

(原書)兩天後,赫裏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以叛國罪被判處死刑。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吊牀高卧,對一切求情置若罔聞。行刑前夜,烏爾蘇拉不顧禁止打擾的命令,到卧室去見他。她一身黑衣,帶着罕見的肅穆神情,在會面的三分鐘內一直保持站姿。“我知道你要槍斃赫裏內勒多”,她莊重的宣告,“我怎麼做也攔不住。但我告訴你;我以我父親和我母親的骨頭髮誓,以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名義在上帝面前發誓,我只要一看見他的屍體,不管你在哪兒都會立刻把你揪出來,親手殺死你。”沒等他回答,她轉頭就走,最後又丟下一句話:“就跟你出生時如果長着豬尾巴一樣處理。”

這裏看得我熱血沸騰……也是這一番話這位母親把幾乎喪心病狂的兒子從心靈的懸崖上拉了回來。

説到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這個本書開頭就提及的人物,這個家族在全國最出名的人,在他將被行刑的時候,與他從小淡漠得如同陌生人的哥哥、這個放蕩不羈沒有責任感的哥哥、這個固執偏執不問世事的哥哥、這個身強力壯當“鴨”的哥哥——何塞阿爾卡蒂奧,在他行刑的時候救了他……

(原書)他聽見喊叫聲,以為那是最後的行刑命令。他出於好奇顫抖着睜開眼,準備迎接子彈白熱的軌跡,卻只看見羅格卡爾尼塞羅上尉高舉雙手,何塞阿爾卡蒂奧穿過街道,手中端着可怖的獵槍隨時準備開火。“請別開槍”上尉對何塞 阿爾卡蒂説,“您一定是上帝派來的”。

這個家族的一個特點就是親情淡然、行如路人,所以這一段淡然描寫卻感到濃濃的手足之情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其中,書中令人印象深刻、同時也是活很長的烏爾蘇拉唯一的女兒阿瑪蘭妲布恩迪亞,身上直接或間接的揹負了幾樁命案,自殘、孤寡、怪誕、麻木、冷漠,一個失去愛的能力、孤獨到極致的女人,在預料到臨終的時刻,她決定為全鎮子的人做一件事情——給大家捎帶冥信,於是,大家絡繹不絕的找到她請其幫忙,我想,她活了一輩子,卻只有此時此刻是不孤獨的,因為她擁有了使命感、意義感與救贖感,並與周邊有了接觸……

(原書)因為她相信可以通過最後一次造福世人的舉動來補救自己卑微的一生,而在她看來沒有什麼事比給逝者帶信更好……“放心,”她安慰委託人,“我一到那邊就去打聽他的下落,把口信帶給他。”一切彷彿一場鬧劇。阿瑪蘭妲沒顯出絲毫慌亂,也沒露出任何痛苦的跡象,甚至因為履行了義務而顯得更加年輕。

當人面臨死亡的時候,反而豁然開朗,感到了生命的可貴與可取之處,然而,早幹嘛去了呢?“向死而生”的哲學智慧,存在於此。

包括後來,那個當了一輩子情婦、潑辣麻木的女人——佩特拉科特斯,面對過往,她產生了愧疚之心,對破壞過對方的家庭,默默的給予幫助……

(原書)沒有人知道,這些食物是佩特拉科特斯讓人送去的,她想要通過持之以恆的善行來羞辱那羞辱過自己的人。然而怨恨遠比想象中消失得快,但她仍出於驕傲繼續送出事物,到最後變成出於憐憫。很多次她沒有精力去兜售彩票,人們對抽彩票失去了興趣,但她為了讓費爾南達(她情人的妻子)有的吃寧可自己捱餓。

最後,説回烏爾蘇拉,這個正直的女人,堅持不碰別人寄存在她家的巨大財產,無論隔了多少年多少代、無論家裏是不是能揭開鍋、無論幾代人軟磨硬泡的手段,始終堅持不是自己的錢分文不取。在她死後,她的重孫找到了這筆鉅款並揮霍,終於招來了殺身之禍。可見“老太君”的正直下藴含的智慧……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5

無怪乎馬爾克斯花了那麼長時間去寫出這本書,它的確與我之前所看過的很多小説都不一樣。情節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達空間的壓縮,因為篇幅擺在那裏。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裏行間,而是靠着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説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裏,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6

一部拉丁美洲血淚史,一部魔幻主義開山之作,一部被博爾赫斯譽為比《堂吉訶德》更能體現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鴻篇鉅製。加西亞·馬爾克斯,將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

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循環往復只用五個名字命名,循環往復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發孤獨,時間,永遠在這個家族中轉着圈,一切不過是重複的輪迴。每天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連諾上校,做滿二十五條又放回坩鍋中溶化從頭開始做;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塔;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户研究吉卜賽預言家梅爾加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霍·阿卡迪奧第二……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感無法排遣以至於不得不離羣索居,如果不選擇死亡,便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然而從他們每個人的經歷來看,帶來的孤獨感卻不盡相同,我無法完全揣測他們內心所遭受的苦楚與冷遇,不甘與絕望,這既同我的年齡與經歷有關,更與某種不忍有關,我不忍去細細品嚐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獨,任何一個能品嚐完這些孤獨的人,必定憂鬱至極,相反地,任何一個沒有掙扎於如此生活摧殘中的人,是無法體會這種失落感的,這也是這部書不能被很多年輕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愛情,於這個家族更是難以想象的奢侈品,他們或許有過短暫的衝動,或許有過傾心的告白,卻皆被命運的鐵腕扼死,他們的愛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悶的土壤中,等待情慾的慢慢枯萎、腐爛,最後全都變成心理極度變態的人。到最後一代侄子與姑姑的亂倫戀愛,終於得嘗所願幸福廝守,卻產下了預示家族滅亡的符號--帶有豬尾巴的孩子,這個孩子隨即被螞蟻羣吞噬,最終隨着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破譯了梅爾加德斯對這個家族滅亡的預言--“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一陣平地而起的颶風到來,將整個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家族也宣告了滅亡。至此閲畢,彷彿感覺時間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抱書凝神,心猶不甘,久久無法抽離,彷彿一切,皆是時間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輪迴、循環、宿命,你所能讀到的,都是時間調皮的影子。

一百年,一個家族的興衰道路,鋪陳着一顆顆流淌着苦痛淚水卻堅強如一的心靈,若能讀懂,輕輕拾起,摩挲,傾聽它們柔軟的訴説,那一刻你能感覺,人類歷史天空中不滅的孤獨光環,是無比的美麗,那是窮通天地、震爍古今的悽美,是在毀滅世界的大洪災之後,諾亞方舟上的倖存者眼中所呈現的接天引地的綺麗彩虹。這便是永恆,如同胡亞羅斯詩中所述:

“時間,是永恆

所擁有的一種看守我們的方式。

…………

永恆的想象無邊無際。

因此,並不會令人驚訝的是,

為了加倍照看好我們,

永恆有時會呈現出它自己的形態。”

孤獨,便是永恆呈現的形態。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7

面對這樣的作品,當你沒有能力讀它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去讀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對那些看似紛亂的情節,不要強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關係,不要翻來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這些屏障存在於那裏,已經説明你無須去讀它,起碼是當下,無須去讀。就像高中的我,因為好奇買下來它,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子,為了所謂的一點點虛榮心去閲讀這部作品,很認真地讀,它卻讓我恐懼。翻了兩章,便不敢再拿起來看。

和很多人的經歷相同,我把它放在書架的最頂層,記憶裏告訴自己,我讀過它,然而不過如此,因為我沒有看下去。

幾年以後,經歷了許多不想經歷的事情,從一個故作孤獨的人變成了一個真正開始明白孤獨的人。卻沒有了過往的浮躁,在一個清冷的午後重新去閲讀它。

你彷彿重新發現了一個被廢棄已久的寶藏。曾經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卻像滔滔江水一樣一波一波的撞擊你的心靈。睡夢中還會讚歎怎麼會有這樣環環相扣精彩絕倫的敍事方式。冷靜旁觀的口吻,讀罷卻激起心底最深處的蒼涼。

因為年少的無知與浮躁,我差一點錯過了它。所以當你還未嘗過痛苦,當你還未開始嘗試看透生命,請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讀它。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8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9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並不是一種固定的形態,它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具體表徵。

先從第一代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説起吧,他一輩子苦陷不被人理解的“天才的孤獨”,他是百年小鎮馬孔多的創建者,有着極強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求知慾。

他用家中僅有的騾子和山羊與不知從哪裏來的吉普賽人換了磁石打算用於挖掘黃金,最終得到的卻只有一副十五世紀鏽跡斑斑的盔甲;他看到吉普賽人帶來的凸透鏡,想着用凸透鏡的聚光原理髮明一種強大的武器,甚至不惜以身試險,導致皮膚灼傷潰爛;用簡單的航海儀器最終得出結論,“地球是圓的,就像個橙子”,這換來的只是妻子的狂躁暴怒,村裏人也都認為布恩迪亞已經徹底瘋了;後又用梅爾吉亞德斯留給他的鍊金爐將家中全部金幣與銅屑、鉛石熔在一起,最終得到的只是一鍋惡臭的濃漿。

他始終沒有知音,隨着鑽研的深入,他近乎痴狂,漸漸走進了自我營造的象牙塔,自説自話。最後被家人捆綁在一刻栗子樹下,直至帶着孤獨而死,留下的是他的鍊金室以及等待--的羊皮卷。

所以他的孤獨,是天才對平庸的孤獨,是平庸之人無法理解的天才般的孤獨。天才許多的思想是深邃的、理念是超前的,像梵高,在當時幾乎沒有人理解自己,他們默默承受着屬於自己的孤獨,時間終會證明他們是對的。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10

一本《百年孤獨》,一個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百年的歲月,如同長江黃河滔滔如流,最終在百年之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到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畫着一個圓形的軌跡。

小説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讀這本書感覺最強烈的便是書名所啟示的悲涼的孤獨感。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古都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説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讀這樣的小説,感覺就像看作者站在一個高的平台上,去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的命運,聽作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離從外看馬貢多,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一個孤獨的島嶼,而湊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歡離合,便可發現一個個更為悲涼的孤獨的靈魂。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認為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終以失敗告終,如書中烏蘇拉在非常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對他説:“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歎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蘇拉來説,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終於明白自己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面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擇,就是選擇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直以來他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驅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願。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這樣的作品現在讀來仍有它的意義,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貢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在《百年孤獨》中作者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其實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團結在一起,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精彩、和諧。也不會不至於停滯不前!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11

每樣事物都有它的雙面性。有陽光開朗的一面,也有冷酷無情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這類東西,就像植物缺少土壤一樣,少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本加西亞·馬爾克斯所著的有關孤獨的諾貝爾獎書籍——《百年孤獨》。

本書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出生於1920xx年哥倫比亞瑪格達萊納海濱小鎮阿拉卡塔拉。童年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XX年4月17日在墨西哥病逝。

《百年孤獨》中的一家七代都是主角。第一代:好奇心旺盛,富於冒險精神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精明能幹的烏爾蘇拉。第二代是為人魯莽大膽,好奇心重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和性格寡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等。其餘的人也各具特點。一致的卻是“可怕”的孤獨。

我對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爾蘇拉印象最深刻。為了與這種孤獨的畫面對抗,她做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無一倖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擁入孤獨那冰冷無情的懷抱。最後她仍然無法戰勝這種孤獨,死不瞑目啊。她的堅強使我震驚。家族中每一個人都被孤獨蠱惑着,輕輕地﹑慢慢地走向孤獨,一個個迷迷糊糊地走向孤獨的懷抱。可她並沒有放棄。直到她死,她也沒有放棄要把家人從孤獨那冰冷的懷抱中喚醒,幫助家人掙脱孤獨的懷抱。家族中其它女性也慢慢走向孤獨,只有她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捲入混亂的生活當中,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

奧雷里亞諾和阿爾卡蒂奧他們的循環推動着整個故事,並使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循環和波折之後,又回到了起點時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終還是回到原點。“家族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一則可怕的預言。整個家族的這種循環,同樣也是整本書裏最吸引人的地方。

其實,書中的內容都是圍繞“孤獨”這個詞來寫的。説起孤獨,不僅書中有,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我們也曾無數次體驗過。即使有人極力抵抗孤獨,但總是不能究根除底,把孤獨徹底消滅。人們總會在某一時,某一刻,隨時隨地感到孤獨。當別人拿着好成績向你炫耀時,當別人和你講和父母外出時的趣事時,你可能會感到孤獨。即使就在你耳邊。這些在你眼中是陌生的,你沒有經歷過的,你會顯得有些孤立。

不過孤獨也不一定是負面。像我,就喜歡孤獨。因為在孤獨的時候十分清靜。我有個怪癖:專愛挑幽靜的小巷走。儘管家長經常説我,可我就是不改,我就喜歡這樣獨自一人。沒有大人的拘束,自由自在,耳根子也十分清靜。人自然也心曠神怡,心情也變得很好。所以,我一點也不喜歡人山人海,我只喜歡無拘無束的孤獨。

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如把它當作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認清自己的朋友。它會陪我們一生一世。珍惜與它在一起的每一分鐘吧!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12

每個人由於天生基因、後天經歷的不同,其眼裏的世界都不盡相同。當一個人把自己眼裏的世界,用無論音樂、繪畫或者文學等任何形式表現出來時,其他人哪怕再客觀,對作者瞭解再深入,也會根據認知力的侷限的或受已有的觀點和喜好的影響,對其產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讀。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除了閲讀《百年孤獨》和準備寫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對這本書的介紹外,沒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沒有對作者生活的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習俗有任何的瞭解。並且,我有我的個性和經歷,我具有搞技術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維方式。因此,註定我的這篇文章,不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看法。

這本書我連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馬行空怪誕離奇又順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當時我的感覺是,這本書內涵太豐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領略其中一二。我在頂禮膜拜中迫不及待地看完這本書,對其中重複使用的N個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人名,以及錯綜離奇的人物關係也無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墮入一見鍾情的情人的情網,被其富有獨特氣質和魅力的外表,藴含太多灼見的思想吸引,難以掩飾傾慕之情,急於瞭解關於他更多的東西。同時,受書中人物無望的孤獨氣質影響,我的心彷彿也逐漸冷卻凍結。

第二遍,由於是緊接着看的,我依然處於熱戀狀態,在我親自賦予情人的閃耀光環中,在其幻景環生、深邃寬廣的懷抱中,我又一次忘情暢遊,洞察人間細微、領略世間萬象。而心中那份孤獨,更加冰冷堅硬 。

第三遍,還是緊接着看的,但由於見慣和了解的深入,情人頭頂的光環已不那麼耀眼奪目,熱切的心情也逐漸恢復冷靜,我才可以按照自己理解能力的節奏瀝清人物的名字和關係,才可以用心領悟作者每一個表象後隱喻的事實。此時,心中凍結成塊的孤獨,已到了我不願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元連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着作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閲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裏,個人情慾的巔峯和心靈的谷底,家族註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於孤獨。對於我來説,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可以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人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越感。這不是我喜歡的狀態。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小心臟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為了呵護內裏的柔軟、温暖。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歡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生更久遠實質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13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的一生必須揹負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羣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的世界裏,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zui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zui佳,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羣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温婉的細涓長流的為zui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閲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裏,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三

老師推薦了很多的書,《百年孤獨》算是一本。但我偏偏購買了這本書,從買書的這一刻,無形之中,我踏入了痛苦的深淵。先看了導讀,嗯,感覺不錯。隨手翻閲,在看了將近五十頁後,無奈宣告放棄,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不曾翻閲,終於在此次暑假將其讀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買來將近一年,才看完,並理清了一絲頭緒,怎能不令我自豪?

坦白説,這本書我沒有完全讀懂,但我不認為這本書難懂,潛意識裏,我認為只要可以理清書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即可讀懂整本書。所以,書中人物的關係或許是重點,嗯,應該是這樣的。

只是,要想理清其中的人物關係,不得不説,這是一個耗費時間精力的巨大工程,(z起碼,對我來説,的確是一個重體力活)因為一個不留神,就會給弄混,我也是盡了z大努力,才勉強區分出了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在腦海中構造出了一個極其容易坍塌的家庭構造圖,也正是憑藉這張圖,我才勉強沒讀暈。可以毫不誇張的説,這張圖在書本合上的剎那便魂飛破滅了。

因為沒完全讀懂,所以只好寫一些表面東西了。説實在話,我挺同情布恩地亞這個家族,這個家族的子孫一代又一代被取名為奧雷良諾和阿卡迪奧,“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孤獨已經變成了這個家族的代名詞,這種孤獨持續了將近百年,這個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自己的孤獨:奧雷良諾上校周而復始地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閉門風窗,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裏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而這所有的一切,在任何一個正常的家庭裏都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感到恐懼,甚至是產生一種很強烈的窒息感,讓人想要逃離。這個家族之中,夫妻、父子、母女,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沒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討,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持。儘管他們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z終均以失敗而告終。或許是這一百年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z終在一陣狂暴的颶風中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這本書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我沒有看明白,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更像是一本自傳,或是一本預言書。一個人在為一個家族近百年的歷史所作的預言,記載於羊皮捲上,並且沒有遺漏,全部實現。而這個人在書中出現的次數很少,但他的影子卻無處不在,他名叫墨爾基阿德斯。

合上整本書,如卸重負。將書放置書櫃z不顯眼處,決定從今以後再也不碰它了,這本書使我飽受頭痛,我絕不會再給自己找第二次麻煩的!唉,不過,或許隨着年齡增長、閲歷的加深和思想的逐漸成熟,會促使我在某一天重新打開這本書。以後發生的一切是不可預知的,難道不是麼?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14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為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為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裏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説,我實在是想着自己還有閲讀筆記,才硬着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

讀書之前老師介紹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説:“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祕,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説。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15

《百年孤獨》,作為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説。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説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説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痴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着。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繫,統一起分散的力量。

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脱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説,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複的命運裏,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歷,可以説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註定與無法擺脱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説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説。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羣體失去聯繫,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願像結尾的寓言所説的那樣,此後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揹負百年的孤獨。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16

西亞.馬爾克斯的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閲讀的緣故。

它到底想表現什麼?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並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卻不知道為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他們孤獨的表象一樣,但孤獨的緣由卻不盡相同。烏蘇拉的孤獨是理性的,這個百歲老人歷經滄桑,卻一門心思為家族的興旺而努力。她孤獨地奮鬥着,爭取着,看管着,但直到老死,仍是一個人在努力。沒有人感謝她,沒有人支持她,沒有人繼承她,沒有人關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絕後,她的孤獨也成為布恩地亞家族中理性的孤獨。烏蘇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和二兒子奧雷良諾的孤獨是人性的孤獨。霍塞整天忙着搞科學試驗,發誓要讓愚昧、閉塞、落後的馬貢多小鎮富裕起來。他傾其財力、智力,但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也從未想過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孤獨一生,最後因發瘋被綁到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奧雷良諾一生髮動了32次戰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為什麼要發動戰爭,也不明白不關心自己聲名顯赫,他最終把自己困在製作小金魚的工作間結束了一生。烏蘇拉的大兒子霍塞.阿卡迪奧的孤獨是獸性的孤獨。他的生活裏除了情慾和霸道的佔有,什麼也沒有了,他身上沒有人性的痕跡。烏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塔的孤獨是愛情的孤獨。她心裏有如巖漿般熾熱的愛情,也多次與愛情相遇,但每次都堅決地拒絕,用冰封住火熱的心,讓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獨中。在詛咒與怨恨中,在渴望與拒絕中結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亞後代們重複着前人的故事,亦重複着先人的孤獨。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説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該是書中馬貢多小鎮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讀着它,總是不由自主想起《紅樓夢》,想起它的繁華、熱鬧,但這繁華、熱鬧的背後是否也有孤獨在歎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賈寶玉享盡榮華的孤寂,薛寶釵圓滑於世故的孤寂,賈元春表面榮華、內心卑賤的孤寂,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寂,賈氏家族表面興盛、實則腐朽的無奈,不都是真實地存在着嗎?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國情,卻有着同樣的靈魂——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17

西班牙語為世界奉獻了兩部偉大不朽的鉅著——塞萬提斯的《堂吉柯德》和這部《百年孤獨》,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陰,隔着那曾被哥倫布征服過的茫茫大西洋遙遙對峙。作者虛構了一個叫做馬孔多的小鎮,描繪了在這個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亞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説,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正如最初楊修向我推薦這本書所言,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讓你覺得害怕的,而書是本很具親和力的書。

全書的脈絡非常的清晰。一口氣讀下去,讀到奧雷連諾上校冷靜對準備起義的自由黨人説“你們不是戰士,只是屠夫”,讀到憂鬱的意大利樂手克列斯比在瘋狂的彈了一夜的大提琴後割腕自殺,讀到阿瑪蘭塔變態無恥的苟且活着,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敵編織殮衣,讀到第十七個小奧雷連諾躲過數十年的追殺,卻被家人拒之門外,最終逃不掉額頭被釘死的宿命,讀到那裝滿了兩百節車廂的死屍被倒入大海……會悚然驚覺,經過了開頭幾節的艱深滯澀,寫到這裏已經是酣暢淋漓,彷彿馬爾克斯十八年的悄沒聲息的創作磨練將所有的情節渾然一體,所有的情感在這一瞬厚積薄發不可抑制。我感覺自己似乎身處一個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個似乎無所不知的老太婆,説着自己的往事,那麼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平靜的語調中娓娓道來。你被每一個情節震撼,但是你能隱隱約約的清楚其實所有的事情都已註定,似乎每個人都被一個線牽引着無法偏離軌道。她偶爾會透露一些宿命的跡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來算命的紙牌,奧雷連諾上校對死亡的預感,羊皮紙上的梵語密文;但是,這些宿命的暗示卻被那些自認為清醒的人們當作瘋子的澹語和夢囈,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從中得到的卻是更加無邊無際的絕望和痛苦――發現自己的孤獨和苦難是不可避免,無論你是否努力去抗爭都擺脱不了的絕望和痛苦。讀着讀着,你會被這種悲觀的念頭擊潰,會傻傻的想人生就是這樣,一切的命運都沒法改變,難道這樣就不要活了嗎?人生的意義何在?如何才能擺脱這宿命的孤獨?當我終於讀完這本書,合上之後唯一的念頭就是走出門外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我需要面對陽光來證明自己其實剛才只是做了一場惡夢。雖然走出去之後,我看着屋外的天空,怎麼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還是下午,但仍然覺得很幸運,真的是一種解脱,從惡夢裏驚醒的感覺,一種逃離死境的慶幸,一種劫後餘生的喜悦。

《百年孤獨》裏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

烏蘇娜是第一種孤獨者——天使。她勤勞善良,是母親的化身。她的孤獨是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獨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獨》這作品還有一絲亮色,讓我對世界不曾完全絕望的話,就是發現了這個老媽媽身上閃光的品質。她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着質樸的本色,無論什麼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並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後仍掩飾這一點,繼續自己的操勞和回憶。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孫子,打得他滿街亂竄;也能夠去牢獄中探望造反的兒子,雖然對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卻毅然偷偷捎給他一把手槍。她招待兒子的死敵,一位政府的將軍在她家裏吃飯,因為她覺得這將軍人品好,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她痛罵奧雷連諾上校忘記了自己的承諾,驕傲的宣稱只要他敢殺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來親手打死。我非常喜歡這個總習慣於一個人獨處、一個人回憶的老人,因為她真正充實獨立。她是偉大的母親,更是偉大的孤獨者。

烏蘇娜的大兒子霍.卡迪奧是第二種孤獨者——野獸。他的孤獨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現得極為明顯,感情也最為熾熱。當他的弟弟奧雷連諾上校問他――當時他們都只有十來歲――愛情的奧妙到底是什麼,他毫不遲疑的回答:象地震!他得不到理解,在和父親的對抗中選擇了隨同吉普賽人的逃亡。然而,數年之後,他結束了流亡歲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蟄伏在他憎恨的孤獨之中。當孤獨變成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時,當孤獨已經滲入他的血液時,他竟然無法離開這種孤獨了!

奧雷連諾上校血液中流淌着堅強不屈的因子,也許由於孤獨把他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他獲得了一種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獨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黨人,想拉攏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政府,但是奧雷連諾堅定的説:如果一定要選擇,他寧願選擇自由黨,因為他發現保守黨人是騙子,操縱選舉;他的朋友是自由黨,為了發動暴力革命決定採取暗殺行動,準備殺掉他身為鎮長的岳父,奧雷連諾便天天拿着火槍守在岳父的門口保護,因為他堅信“這是屠殺,不是革命”。在他看似簡單的行為中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堅定的信仰。

奧雷連諾上校血液也流淌着桀驁不遜的因子。當政府軍開始殘殺無辜時,他主動糾集了21個年輕人發起了暴動。許多所謂的評論家評論説奧雷連諾是魯莽的發動了戰爭,但在我看來這樣的爆發絕對是必然。因為孤獨的宿命只有三種,第一種是烏蘇娜那種在孤獨中自得其樂,對她而言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體驗;第二種是象阿瑪蘭塔那樣生活在孤獨的陰影裏不能自拔,在鬱悶中可恥的墮落和變態;最後一種就是象奧雷連諾上校這樣充分的燃燒,為了不變質而毅然燃燒。其實他何嘗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嘗不懂得人生的沒有意義,在他和朋友馬克斯上校交談時就悲歎過自己在革命裏沒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個沒有意義的人生,寧願去尋找一個假想來讓欺騙自己。這個假想,對尼采來説,是美學和藝術,是希臘悲劇裏的酒神,對奧雷連諾上校來説,是戰鬥,是推翻政府,是讓工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他的結局如同上天註定一樣走向毀滅。奧雷連諾上校最終遠離塵囂,又躲入了小屋,度過了後來無用的數年歲月。彷彿是經歷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被一隻看不見的黑手又從偏離的軌道上強行拉了回來。然而,這個時候他的重新孤獨,和早年的孤獨卻有了極大的改變。早年的那份孤獨,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當一切喧囂靜息下來後,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見或不可見的間隔,直達人心的最深處;如今的這份孤獨,是絕望者最後的尊嚴,在最深重的苦難中沒有呻吟沒有哭泣,是復仇者最高的輕蔑,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沒有詛咒沒有歎息。

但是我自己的閲讀時的樸素感受告訴我自己,有許多孤獨者,並不是不懂得愛情。那個意大利樂手,為失去而孤獨,而自殺,他難道是不懂得愛情嗎?在這個家族情慾淹沒一切的漩渦裏,他是一個異數。他的死那麼美,“手腕上的靜脈已給刀子割斷,兩隻手都放在盛滿安息樹膠的洗手盤”,連馬爾克斯都被他的自殺而感動,寫下這麼美麗的自殺場景。其實奧雷連諾上校也不能説不懂得愛情,他對雷麥黛絲的愛,那麼深沉,“使他經常感到痛苦。這是肉體上的感覺,幾乎妨礙他走路,彷彿一塊石子掉進了他的鞋裏”。

在閲讀之後,我所能夠得到的印象仍然是片斷,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愛情如此偉大,最終戰勝了一個在家族中延續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獨感。“一種休慼與共的感情”,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些微的一些線索。從這個意義上説,孤獨感原來產生於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後,我們就會感到孤獨。

從這個意義上説,孤獨感原來產生於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後,我們就會感到孤獨。從這個意義上,也僅僅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説,20世紀瀰漫着的孤獨感是可以戰勝的,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對記憶的忠誠來實現,記住我們大家生死與共的命運,記住這個世紀來無數加在我們和祖輩身上的災難,唯有記憶才能讓我們大家團結起來,因為只有這樣,永不孤獨的傳説才成為一種可能。

馬爾克斯是樂觀的,在刻骨銘心地寫就了布恩蒂亞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後,他仍舊滿懷信心地認定團結的可能性,愛情的可能性,他讓馬孔多這個孤獨的小鎮最終從地球上消失:“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往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後來馬爾克斯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1982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拉美文學風暴”中的代表人物。魔幻現實主義也藉此書開山立派。

《百年孤獨》一部不可不讀的好書,我們打開它吧,讓它對我們訴説神奇的世界和人生的喜怒哀樂。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18

一早就被刺骨的寒意痛醒。勉強起了牀,熱了杯牛奶,邊喝邊看窗外。窗外那幾顆大樹的樹枝上空空如也,象徵它們生命的綠色樹葉,化作枯葉,凋落了一地。一片銜着一片,一片疊着一片,不自覺地便化作了一大塊鋪滿整條街的枯黃色地毯。行人們走過這條街,踏上這層地毯,發出細微,但仍不失清脆的咔嚓聲,就像咬下薯片時發出的那種。

他們匆匆的腳步形成的氣浪,即使再微弱,也足以掀起幾片枯葉。可剛露出幾份見天日的水泥地板,很快又被從別處吹來的枯葉覆蓋。若不是知道這條繁華的街屬於一座繁華的城,單就這一個片段,這一個場景,打上“凋敝,蕭條”的字樣,也絕對不為過。“或者稱呼此情此景為“馬孔多”?”大腦裏的這個念頭還是一閃而過時,右手卻如早已預知了大腦會有此念頭一般,安靜地放在了《百年孤獨》的封皮上。若不是左手緊握的牛奶杯尚有餘温,助我抵禦寒意。我一定會被透過這書皮的,更甚於窗外的寒意狠狠刺痛。馬孔多在哪裏?馬孔多在《百年孤獨》的360頁書紙裏,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腦海裏。在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貧窮;面對過,或正在面對思想交替的國度裏。在雨林裏,在平原上,在沙漠中,在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只要那裏尚有人類存在。馬孔多,什麼都不是。馬孔多,就是一切。20xx年以來,第一次能如此用心地讀完一本書。之前一直用一種浮躁而慵懶的態度去閲讀,甚至只讀個內容簡介,上網搜個一兩句書中經典名句就算讀過了,就敢顯擺了。但是《百年孤獨》卻不容許我這樣做。從故事開篇的第一個場景,家族二兒子,奧雷里亞諾上校面對行刑隊開始,整部小説就已經像一隻深入我內心深處的小手,緊緊地抓住了我,把我一把揪進了這個最真實存在的虛幻之地。在那裏,我彷彿親身跟隨着馬孔多村的奠基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他的妻子烏爾蘇拉一起,跋山涉水,來到大澤區這片荒蕪之地,打下第一根木樁,蓋起第一座草棚,每一個家的住址,都精心安排,甚至享受的陽光都不多不少。作者在描繪馬孔多的建立時,用各種的側面描寫勾勒了一個有活力,如唐吉可德一般天馬行空的男子,和一個勤勞踏實,“耕種時從不唱一聲歌兒”的女子。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來到了閉塞的村莊。帶來了放大鏡,假牙,飛毯,銀版照相術,還有被何塞稱為人類最偉大發明的——冰塊。村子因為他的到來充滿了活力,以及荒誕的探索熱情。可馬爾克斯顯然不是安徒生,他不是來講童話的。接下來的百年紀事成為阿爾卡蒂奧家族以及馬孔多村的噩夢。家族創始人,何塞因為解不開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而發了瘋,下半生一直被綁在樹上。大兒子放蕩不羈離家出走,最後枉死。二兒子一生孤傲異常,不懂得愛,也沒有被愛過,在發動了32場起義後,宣佈與政府和談,孤獨而死。三女兒和養女,為爭一個男人而爭風吃醋,一直鬥到老死方休。本以為家族傳到了第二代,會有所好轉。可家族裏的後人,不但不停地重複以第一代人的名字命名,還一遍遍地重複着前人的悲劇。一個個或死於非命,或失心發瘋。直至家族最後的傳人,私生子奧雷里亞諾因為妻子難產而死,兒子剛出生即被螞蟻吞噬,悲憤中解開了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這才發覺,原來吉普賽人死前早已解開了家族的整段命運:家族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伴隨着家族的隕落,整個馬孔多村也在經歷了創立伊始的清貧,外來人口遷入後的人丁興旺,外國殖民勢力的投資與撤出後,最終走向衰敗,走向毀滅。馬孔多的興旺與滅亡,映射了廣大第三世界的村莊與小城鎮在20世紀的掙扎與不易。

在不開放的年代裏,他們只能與愚昧為伍。甚至把冰當做一件發明。但那時的馬孔多人是幸福的,他們戰勝了大澤區的糟糕環境,戰勝了縈繞村莊多時的失眠症。還能時不時地從同樣愚昧的吉普賽人那裏找點樂子,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在向外國殖民勢力開放的伊始,他們享受到了現代社會帶來的一切滿足,火車,電話,照相,就業機會,當然也包括拿着留聲機,樣樣精通的法國。可是,伴隨着完全的開放,殖民者在帶來享受的同時,也和當地的政府勾結,使用極低的價格僱傭勞工。當勞工以申索權利時,狼狽為奸的政府,立馬揮起屠刀,毫不留情地鎮壓。

殖義者卻以無辜不知情者的樣子,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許下一連串空洞的美好的諾言,卻在村子遭受自然大災時,拍拍屁股收拾走人。在他們眼裏,村子就是一筆買賣,當其價值被榨乾時,殖民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才不在乎那些原住民的生活呢。而對於政府而言,村子也是一筆買賣,政府收取大量的税金,當殖民者撤出後,這個沒有最後一點價值的村子,自然不能再勾起政府的一點慾望。他們也不在乎那些可憐的國民的生活。這樣的交易,對於殖民者和政府而言都是有利可圖的不虧本買賣。唯一被犧牲掉的便是如馬孔多一樣的不幸村莊。然而,在同情何塞家族與馬孔多村的同時,我卻隱隱地又要為他們的某些傳統而憤怒。

這種憤怒,不是憎恨,而是怒其不爭。貧窮是一種至極可怕的疾病,就像艾滋病先摧毀人們的免疫系統,使得人們即使一次小小的感冒也可以致死一樣。貧窮,先摧毀的是人的道德底線,然後,使得人們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擺脱厄運相伴。我不是衞道士,我也提倡婚姻自由,我也不喜歡文章後半段當家作主的宗教沒落貴族費爾南達的刻板與虛偽。但是,我仍然無法接受何塞家族私生子成堆,家庭習俗。書中,幾乎每個何塞家族的男人都會有一個私生子,即使是像梅梅這樣的女孩子,也會因為青春期的衝動而養下一個私生子。而奧雷里亞諾上校更是有18個私生子,1個死於戰亂,17個死於政敵的暗殺。更讓人費解的是,烏爾蘇拉居然全部都認下,並統統養大。烏爾蘇拉是出於同情,憐憫,延長香火?我不得而知。但是,在我的國度裏,私生子遠沒有到可以正大光明地被接受。因此,我始終相信何塞家族的這一荒誕習俗,以及烏爾蘇拉的所謂寬容,完全都是出於一種因為貧窮對道德底線的長期侵蝕,而最終導致的愚昧與墮落。貧窮毀滅了何塞家族的同時,也對馬孔多所在國度的自由派義軍下了手。參加了自由派起義軍的小奧雷里亞諾想和自己的姑姑阿瑪蘭妲上牀,卻遭到了阿瑪蘭妲的拒絕。鬱悶的他問自己的戰友“我們是為了自由婚姻而戰嗎?”他的戰友回答“是,我們戰鬥是為了將來你連你老孃都能娶!”道德底線被侵蝕,直接導致了人與人關係的混亂,也間接導致了自由派無論如何革命都無法取得勝利。在那個虛擬的國度裏,自由派伸張的所謂自由猶如嬉皮士曾經鼓吹的“要不要做戰”。

性解放是自由的一大意義,但不是全部的意義,更何況他們所謂的性解放,是連老孃都可以娶的極大解放。相信但凡還相信人倫綱常的家庭都不會給這樣的派系投上一票的。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碎了何塞家族和馬孔多村,只留下了一地碎片,一地血肉,一地孤獨,等待着螞蟻來覓食,等待着詩人來吟誦,等待着後人來重複。馬爾克斯成功地描繪了一個時代,一羣人的生活狀態。看着他們,就不得不聯想到自己所處的世界,這個真實的世界。不禁要問:當我們因為貧窮而愚昧,又因為要擺脱貧窮而不擇手段時,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社會距離馬孔多又還有多遠呢?君不見,那個百年孤獨的詛咒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正時刻地懸掛在我們頭頂。街上,枯黃的樹葉被清潔工人掃去了大片,但是我分明看見更多的枯黃樹葉早已蠢蠢欲動。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19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裏行間,而是靠着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説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小説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與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男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男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小説的架構是一個往復循環的結構,不管是情節或者是時間,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馬爾克斯將布恩地亞家族和讀者拖入一個循環的時空中,讓布恩地亞家族去經歷循環的命運,讓讀者去感受布恩地亞家族的榮辱興衰。作品自身的奇幻還不足以實現魔幻現實主義這一風格的完整性,同時讀者在作品閲讀過程中的鑲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裏,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20

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百年孤獨》末尾

今天剛剛讀完《百年孤獨》,説不清是什麼感覺。心裏有些微微的泛酸,但更多的是懵懂。説實話,在這本字裏行間都充斥着魔幻現實主義的諾貝爾文學作品中,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其極其荒誕的手法和豐富的想象力,向讀者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孤獨世界。

《百年孤獨》中,用一個歷經百年的布恩迪亞家族的榮辱興衰反映一個叫做馬孔多的小鎮的波瀾起伏,有人認為它甚至可以説是映射拉美文化的興衰。書中講述了第一代布恩迪亞開創馬孔多,並在此繁衍了7代人,卻任然對抗不了命運的詛咒,最終家族還是難逃敗落的到無人知曉得地步,就連最後,馬孔多這個鎮子也在颶風的摧殘下而毀滅。

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儘管外貌、膚色迥異,但他們都同時繼承了家族共同的致命點——孤獨氣質。他們所有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孤獨,也都代表着不同的孤獨。可是,他們卻從不知道自己是孤獨的。每一個人從一開始的忙碌中體味着孤獨並排斥着孤獨,但由於缺乏與人溝通,(實際上他們也沒想過與其他人交流)他們開始漸漸習慣並喜歡上孤獨,甚至陳金玉其中享受孤獨。

第一代布恩迪亞家族人即馬孔多的創始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科學的孤獨。他這一生都在追求科學,想方設法將西方文明引入馬孔多,讓馬孔多更加繁華。他從不被人理解,甚至是他的妻子也只是一味的認為那是瘋狂的舉動。好在還有一個他的知己,第一代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課後來因為他對布恩迪亞家族的語言而使何塞遠離他。何塞最後是被綁在慄樹上死的,因為全家人以為他已經徹底瘋了,可其實他是全家最清醒的人。

何塞的妻子——烏爾蘇拉,是一個任何時候,對任何事都永遠充滿活力與熱情的人。但她同樣也是孤獨的,因為家中從未有人和她一樣的熱情。(後來的第五代阿爾蘭妲烏爾蘇拉繼承了她的性格,她卻沒有看到)而且,沒有人記得她為這個家所做的一切,沒有人感激過她。她最後死是死在對回憶的追溯中,那是她儼然已經混淆現實和回憶,並被子子孫孫們當玩具似的耍着。

第二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獸性的孤獨。不僅源於他那龐大的猶如野獸般的身軀,而且他是那種極其衝動的人,永遠想到什麼就幹什麼。他愛上了遠房表妹麗貝卡並不顧一切和她在一起,而被趕出家門,享受着他們二人的孤獨。

第二代的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是人性的孤獨。他一生髮動了32場戰爭卻沒一次成功,經歷了無數次暗殺後的險生和鼎盛到衰敗,最後,他看透了戰爭,看透了世界,兜兜轉轉後又幹起了他年輕時候做過的製作小金魚活計。後來,他站在原來綁着他父親的慄樹下撒尿,沉浸在往昔和孤獨中死去,屍體等到被發現的時候,早已被禿鷲啃食的只剩骨頭了。烏爾蘇拉到最後一刻才看清她這個兒子,“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並非想他想的那樣,由於戰爭的摧殘而喪失對家人的情感,實際上他從未愛過任何人。……他成功和失敗都因為同一個原因,即純粹、罪惡的自大。…..她最終得出結論,自己不惜為他付出生命的這個兒子,不過是個無力去愛的人。”

第二代的阿瑪蘭妲是愛情的孤獨。她一輩子都在追求愛情卻從未接受過愛情,原因是她的膽怯心理。她一開始愛的人愛着她的姐妹麗貝卡,於是她想方設法阻礙拆散並恨這麗貝卡,併成功了,但卻搭上了一條當時家裏最美好的生命,於是,她在自己的良心譴責中惶惶度日,死前還一直在為她最恨的人麗貝卡縫製壽衣直至最後一針才死去。母親烏爾蘇拉評價她是從未有過的最温柔的人因為她永遠獨自承擔着痛苦並忍受着。

這個家族也出過一個例外,一個和這個混亂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第四代美人兒蕾梅黛絲。她生的異常美麗,像是不屬於這個世界的人,也的確不是。她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喜歡自由裸着身子穿梭在客廳,不管有沒有人。她在意別人的感受,一心一意的生活在自己天真爛漫的世界裏,最後以同樣神話般的方式——身披白色牀單,蝴蝶似的昇天——消失了。

《百年孤獨》中,早在一開始就暗示了整個家族宿命的輪迴命運,即家族的每一代人以不同的方式重複着祖先們同樣的悲劇。不僅僅是姓名的重複,而且,當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當初做滿20個小金魚又熔了重新制作…..如此循環,表明了布恩迪亞家族註定的結局——最後一代人,即第六代奧雷利亞諾和他姨媽阿馬蘭達烏爾蘇拉結合並生下了長着近親結婚標誌的豬尾巴後代,一個終結整個家族的神話般的生物。彷彿回到了最初。在這一百多年裏,馬孔多小鎮也在經歷着類似的命運——從創建到吉普賽文明的滲入到政治集團的介入而引發的戰爭,到美國佬的入侵,又到他們的撤走,使馬孔多經繁盛後衰敗到滿目瘡痍得連飛鳥也不願在這停留一刻的地步。

全書在最後一段,終於由第六代族人奧雷利亞諾破譯出來早在最初就有的預言——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死在慄樹上,最後一人被螞蟻正被螞蟻吃掉。而此時,當他看到自己的命運的時候,颶風把頹敗的馬孔多小鎮卷為平地,就像當初它還沒存在時那樣。一切歷經百年之後,又回到了原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pnd6j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