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通用21篇)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通用21篇)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1

我看了《埋在雪下的小屋》這本書,感覺自己很有感悟,就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通用21篇)

令我印象最深的事是雪崩來臨,大野、森森、林娃躲進了小木屋,可雪丫還在外面,大野就趁雪崩下來的一瞬間,用生命危險衝到外面,把雪丫救了進來。這件事讓我感受到一份友誼十分重要,我要向大野學習這不惜生命危險救同伴的精神。

在操場上,我和好朋友在打籃球,一不小心,把一個人的鼻子打出血了,我卻一動不動,別的人馬上把他扶起來,送去醫務室,更別説像大野那樣,用生命危險就人了,因此我看了這本書才學到了友誼是寶貴的,所以,之後我就幫助許多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會像之前那樣,站在一旁,若無其事了。

《埋在雪下的小屋》我十分喜歡,因為這本書告訴我們友誼是寶貴的,我們要去珍惜他,幫助他人,使你我都快樂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2

堅持短短只有兩個字,但許多人卻理解並不到位,並難以做到,包括我。讀了《埋在雪下的小屋》後,我對堅持有了更深層、更廣泛的理解。

這篇小説採用了故事順敍和回憶插敍的手法,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內容令人感動。它主要講述了大野、林娃、森森、雪丫四個小夥伴到雪山裏追捕一隻小白鹿,在一間小木屋裏歇息時,不料一起喊叫的聲波引發雪崩,積雪掩埋了小屋,他們被困住了,期間雖然他們產生了一些矛盾,但一直堅持挖雪,終於打開了一條通道,最後大野為了救大家而犧牲了,其小夥伴十天後重見天日。 他們在黑暗、飢寒交迫和缺少工具的環境下堅持挖雪來尋找逃生的通道,就在毫無希望時他們仍然沒有放棄生還的慾望。這就是人類最原始的求生本領帶給他們的堅持。

我被他們正確抉擇堅持方向、求同存異的精神所震撼。四個孩子中最大的14歲,最小的才8歲,他們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成功處理了一個又一個的矛盾和挑戰,最後正確選擇了應該共同堅持的目標,相互理解、互幫互助、齊心協力地挖雪,直至最後成功。

四個孩子中,最大的是大野,他非常果敢,懂得關心他人,森森病了,大野就讓他躺在牀上;林娃很冷,大野堅持把自己的衣服脱給他穿;又餓又累時大野仍然拿着木頭奮力挖雪,直至倒下犧牲大野是個好哥哥,這個小男子漢的行為可歌可泣!他的堅持是團結友愛的體現,讓其他夥伴們獲得了重生!

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堅持、樂觀、堅強、團結。誠然,我們不太可能遇上大野他們的經歷,但在一個個集體生活和學習的小事中,我們遇到困難時應該團結協作、迎難而上、堅持到底,直至最後的勝利。

《埋在雪下的小屋》中小夥伴的成功生還告訴我們,不論遇到什麼困難,生命最重要,沒有邁不過的坎;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地做,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被困難所嚇倒,勇敢地往前衝,總有一天奇蹟終會出現的。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曹文軒寫的書,名字叫做《埋在雪下的小屋》。書中講述了兩個小故事。 我覺得第一個故事中的麻子爺爺十分冷漠,因為他很少和別人説話,經常好幾天都不出門。村裏的孩子們總是對麻子爺爺養的獨角牛很感興趣,都想騎一騎。但真的有孩子這麼幹了,卻被他狠狠地摔倒在地上。孩子們都很害怕他。但當我看到很多孩子在洪水氾濫的季節落了水,而麻子爺爺卻帶着他的獨角牛去救他們。後來麻子爺爺因為太累了而離開了人世。這讓我覺得他並不是一個冷漠的人,冷漠是我們對他的誤解和偏見。麻子爺爺一生救活了十一條小小的生命,他在為整個村莊做貢獻,我覺得他很偉大。

在第二個故事中,大野、林娃、森森、雪丫四個小夥伴在山上玩耍的時候遇到了雪崩,他們被迫躲進了一個小木屋,可小木屋也被厚厚的積雪壓得嚴嚴實實。一開始,他們十分害怕,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焦急地等待救援,都漸漸地絕望了。但從第二天起,大野開始一遍遍鼓勵其他人:我們一定能成功!加油!雪丫開始念一篇篇優美的散文來鼓勵其他人,連生病的森森也堅持着去用手挖雪,最後靠着林娃的大拳頭把雪給擊碎了。我看到這裏很激動,覺得絕望的他們到最後卻沒有放棄,積極地與冰雪搏鬥。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該向他們學習,只有堅持了才會有希望。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裏面省略號十分常見,看完書後我也學會了。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內容精彩,還教會了我使用省略號,真是本好書!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4

紅瓦寫了“我”林冰在油麻地中學與馬水清、謝百三、劉漢林等朋友的故事。最後我們宿舍中只有馬水清和謝百三兩人上了高中。

紅瓦房為國中部,黑瓦房為高中部,這些年來一直如此。這地方的人總是對還在茅屋裏讀國小的孩子説:好好唸書,先進紅瓦房再進黑瓦房。在他們看來進紅瓦房是一個理想,進黑瓦房則是一個更大的理想。紅瓦房、黑瓦房是兩個台階——人生的兩個台階紅瓦文學的靈魂其實就在油麻地大學,稻香渡、大麥田裏。

淋冰和他的朋友在無邊的田園裏玩耍,在籃球場上競爭,在快樂中學習知識,這真是一種享受,也是我喜歡的學習方法。

堅持一種嚴肅的,對文學懷有一種敬畏之心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這是紅瓦教給我的。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5

×了紅葫蘆之後,我感覺灣是被誤解的,他將妞妞引到大海中間,再抽掉能使妞妞漂浮起來的紅葫蘆並不是想陷害她,而是不想讓她只在淺水灘上游泳,想讓她去深水裏游泳,而妞妞和鄉親們都誤會了灣。

讓我感覺灣被誤解是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那是我學滑冰的時候,剛開始,我雖然可以站起來了,但還是滑不好,老想摔倒,想着想着,我好像看到我的“夢想”實現了,感覺我像燕子一樣在自由的飛翔,能夠靈活的穿梭在人羣中,忽然我“咚”的一聲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一下子把我拉回了現實。那時我還小,就坐在地上號啕大哭,這時,媽媽走了過來,要扶着我學滑冰,爸爸看到了,馬上把媽媽叫了過來,“嘰裏咕嚕”地説了一番話,我心裏很不是滋味,我都摔倒了,你們也不管我,我心裏很是委屈,但還是自己爬了起來繼續練習,我溜着溜着,就慢慢熟悉了這雙滑冰鞋,鞋在我的腳上也聽話了,我讓它左拐它就左拐,讓它右拐它就右拐,這時,我忽然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如果我總是擺脱不了對媽媽的依賴,我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學會滑冰。同時我也明白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一番冰雪霜,難得梅花吐清香”。

所以,我知道了我們看問題要全面,不能片面的就下結論,也許我們看似給我們傷害的人也許正是給予我們幫助的人。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6

在暑假裏,我讀了好多好多的書,比如:《舒克貝塔》,《愛的教育》,《做人與做事》,《時代廣場的蟋蟀》······我最愛看《時代廣場的蟋蟀》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 ,我有數也數不清的感情想表達,我就在這給各位説説吧。

這個故事的大體內容是這樣的:有一隻蟋蟀叫柴斯特,它生活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個草場,但是柴斯特很貪吃,結果跳進了野菜籃裏,被帶到了紐約的時代廣場,它在哪裏遇到了很多朋友,也闖下了許多大禍,但是它都以絕妙的音樂天賦,擺脱了困境,還成為了震撼紐約的小明星,就在這時,柴斯特開始渴望自由,最終回到了自己深愛的故鄉。

這本書裏面充滿了友愛和温情,我讀了好幾遍,每次讀完,總感覺眼睛裏淚汪汪的,心裏熱乎乎的。在故事中,蟋蟀柴斯特的演奏出了名,震撼了整個紐約,而此時它卻要回到老家去享受無拘無束的快樂!為什麼它敢於在事業的巔峯之時,提出要退隱?難道出名被大家喜歡,就不是快樂嗎?我感覺我們人人都想當明星!這本書告訴了我一個重要的問題:自由!“快樂”和“出名”呢只是三明治外面薄薄的兩層,中間那層最重要,是一個牛肉餡兒餅,可是調皮的柴斯特,嘴巴太小了,一口咬不了三層,它只能吃一層,它要選哪一層呢?正如地鐵裏的那隻亨利貓説的:“既然柴斯特的一生是它自己的,那它就應該去做它想做的事情。如果成名只是讓它感到不快樂的話,那成名又有什麼意義呢?”對呀,太對了!榮譽雖然是非常好的,但讓柴斯特太累了,它在自己的故鄉,覺得高興就放懷大唱一下,就算很累,它也很高興,因為它有心情;而在時代廣場,它不管有沒有心情都要一天唱兩次,它失去了自由。自由的快樂和受約束的快樂?孰樂?我明白了。

這本書讓我想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類為了自己的快樂,把很多動物關到了動物園裏,讓它們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忘記了動物是屬於大自然的。我希望動物們能像柴斯特一樣擁有自由的快樂!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7

《貓》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名作。作者觀察精細獨道、內容充實飽滿、語言生動有趣,在語言表達上有獨到的魅力。他生動細緻,形象逼真地描述了貓長大後的古怪性格和小時候的淘氣可愛。特別是寫貓的古怪性格用了矛盾對比的方法,充分表現了貓的行為令人難以捉摸。在作者的心裏和筆下,家中的貓就像個既可愛又頑皮的孩子,喜愛之情洋溢在字裏行間。

作者用樸實無華而又生動傳神的語言、貼切形象的比喻和擬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寫出了貓的種種惹人喜愛的神態舉止,表達了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語言通俗曉暢。課文先講大貓的古怪性格,很有特色。文中寫道,它的性格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高興時,比誰都温柔可親;不高興時,誰都不搭理。既什麼都怕,又十分勇猛。這一部分,採用總分的結構形式。先説“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又具體分了三個方面,舉出實例,來具體講貓性格的古怪。講其性格的每一個特點,作者總是能夠舉出一些貓生活中的實例來,使人覺得描寫真實可信。説貓“老實”,文章中用了“的確有時候很乖。”一方面,肯定了貓的老實,另一方面又點出它“有時候”很乖,為下文講貓“古怪”的性格,埋下了伏筆。“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麼事兒也不過問”,勾勒出了一個乖乖貓的形象,但是,作者筆鋒一轉,講到貓“貪玩”時,“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麼呼喚,它也不肯回來。”等語句,又把貓描述的過分的貪玩。如此強烈的對比,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着作者筆鋒的轉換,我們有了解到了貓的另一層性格,雖然貪玩,但是,它確是一直很盡職的貓。“屏息凝視”、“一連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這些語句,又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盡職的貓。作者三轉筆鋒,貓的老實、貪玩、盡職,看似矛盾的三種性格,在貓的身上完美的結合了起來。 第二方面講大花貓高興和不高興的樣子。先講貓高興時“温柔可親”的樣子。“貓“温柔可親”表現在它會“蹭你的腿”“讓你給它抓癢”“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這説明作者非常喜愛貓,甚至把貓踩髒稿紙留下的腳印都看作“小梅花”。貓“温柔可親”還表現在它會叫各種各樣好聽的聲音,也會“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作者用“豐富多腔”、“長短不一”、“粗細各異”、“變化多端”等幾個詞語來形容貓叫喚的聲音,可以看出作者對貓觀察得非常細緻,也表現了作者對貓的喜愛;它不高興時,卻是誰説多少好話都一聲不出。説貓什麼都怕時的“總想躲起來”,與勇猛時的“就是遇見蛇也幹鬥一鬥”,彼此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怎麼能不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在對貓性格的描述中,作者的語言完全不像是在描述一隻貓,而像在描述一個人,一個作者最喜歡的孩子。

小時候的貓更加惹人憐愛。“耍個沒完沒了”、“摔疼了也不哭”、“絕不會責打它”、“生氣勃勃,天真可愛!”這些詞句,哪裏是在描寫一隻貓,分明是在説人嘛!作者抓住了“可愛”、“淘氣”兩個詞,為我們勾勒了小貓的形象。玩線團、玩雞毛、裝桌子、裝門、在花盆裏摔跤、抱着花枝打鞦韆以及所到之處的“枝折花落”,無處不讓人體會到小貓的可愛、淘氣,以及作者對小貓的喜愛之情。

老舍先生寫的《貓》有很多獨到之處,首先是表達了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裏的貓視同兒女,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裏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實無雕琢的語言風格。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8

夢想是路上指明的燈光。沒有夢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堅定的方向,就沒有了生存的價值。

--題記

八十天環遊地球,這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是件輕而易舉的事。然而在一百多年前,這可是件難事。於是就有了福克斯與他的五位老牌友的這場事關兩萬英鎊鉅款的大賭局,也有了這八十天在世界各地那有驚無險的旅程。

—斐利亞.福克斯是一個心懷夢想,沉着冷靜並且生活有着超常規律性的人。他和他的僕人—聰明能幹而又正直誠實的法國人路路通一起因為這場大賭局而踏上了這整整八十天的艱難旅程。在路上,他們遇到了錯把福克斯當成賊的警官費克斯,還差點被費克斯拘留在半途中。最後自命不凡的費克斯終於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不再和福克斯主僕作對。福克斯也排除了一個又一個險情,驚險地贏得了這場賭局。

《八十天環遊地球》寫得扣人心絃,使我感覺像走進了書中的場景,和福克斯先生在一起環遊世界,一起實現他的夢想。看到緊張處,常常讓我為福克斯先生暗暗地捏了一把汗。讀着這本小説,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很多:地理知識,風物人情,還有做人的道理。

福克斯先生十分慷慨大方,他在出發前將自己打牌贏得得的錢全部給了路邊向他乞討的可憐人;他還善良又疾惡如仇,在印度救下了將要被燒死殉葬的艾俄達夫人;他遇事沉着冷靜,有信心,有毅力,遇到的困難從不輕言放棄。福克斯先生身上有這麼多優秀的品質,這也是他最後取得成功的原因。如果我能像福克斯先生那樣遇事前先充分估計;遇事時沉着冷靜,遇事後不輕言放棄,那現在常常困擾我的很多情況都會迎刃而解。

這本書,這個故事教會我要有夢想,心懷夢想,執着追究.夢想是路上指明的燈光。沒有夢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堅定的方向,就沒有了生存的價值;有了夢想,才會有奮鬥的動力!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9

我想小兵張嘎這個電視劇或書很多小朋友和大朋友都看見過。

我特別羨慕裏面的小嘎子,他為了救奶奶和老鍾叔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險去救老鍾叔,他特別喜歡老鍾叔給他做的那把木頭手槍,可是現在老鍾叔受難了,你説小嘎子能袖手旁觀嗎?當老鍾叔被槍斃的那一刻,小嘎子的心不知已經自責了多長時間。但是再自責也沒用,從此小嘎子為了給奶奶和老鍾叔報仇,他不知進行了多大的努力,終於有一天,小嘎子告別了隊長,自己提着心,抱着膽走進了鬼子的司令部,我想他當時就在想,我一定要給奶奶和老鍾叔報仇。

記得一次在剿滅敵人的戰爭上小嘎子奪下了一支手槍,他很喜歡這隻手槍,可是在繳槍的時候,他故意的把手槍留下了,可是到最後他還是戀戀不捨的把手槍交給了隊長,仁慈的隊長決定把手槍送給他,當小嘎子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裏好像都樂開了花,最後隊長決定讓小嘎子成為正式的八路通信員。

在戰勝日本人的時候小嘎子在奶奶和老鍾叔的墳前説了這樣一句話:“奶奶,老鍾叔,我給你們報仇了!

看着小嘎子遠去的背影,我由衷的要向他説一句,嘎子你最棒!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10

這些年,我自己越來越覺得,要讀書就必須讀一流的,翻閲十本平庸的書,不如用心讀一本經典。正巧,在圖書館看到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一翻,文筆還可以,那就先易後難吧。於是,在熟悉了基本內容後,再細細的拜讀原著,效果不錯。

談幾點自己膚淺的體會:

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魔鬼靡非斯特

本書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主要塑造了兩個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代表善的正面形象的浮士德,一個是代表惡的反面形象的魔鬼靡非斯特。浮士德是生活在中世紀的一個飽讀詩書的博士,長年枯燥的書齋生活,使得他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但他的骨子裏依然透着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魔鬼與上帝打賭:上帝認為,雖然人類會不斷的犯錯,但他們是積極進取、永遠向上的。而魔鬼則相信,施展他的魔力,用、權勢、財富、名譽……能引誘人類走上怠惰、墮落的道路。

於是,魔鬼與浮士德簽約:浮士德活着時,魔鬼永遠是他的僕人——滿足浮士德的一切需求;但只要浮士德在表示滿足的一瞬間,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永遠做魔鬼的僕人。於是,人、惡魔、天使、幽靈、普通民眾……在人間、天國與地獄間,演繹了一場跌宕起伏,誘惑與反誘惑的如夢似幻般的悲喜劇。

惡魔靡非斯特能説會道,還能聲情並茂的唱歌。他語言詼諧、生動,滿嘴盡是鮮活的俚語、俗話,油腔滑調的俏皮話迭出,冷嘲熱諷,嬉笑怒罵,極盡能事。

他機智、聰明,善於應變,也許用狡猾一詞來形容更為貼切——畢竟他是惡魔呀。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在底層老百姓生活的酒店裏演唱的那首《跳蚤之歌》,他將深得皇帝寵愛的貪官污吏比作跳蚤,揭露了他們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以至於一人當官,雞犬升天的醜惡嘴臉;對德國封建專制的朝廷進行了尖鋭、粗野的諷刺。

魔鬼常常正話反説,真亦假來假亦真,不禁令人捧腹。通過神氣活現的魔鬼,《浮士德》對大學課程的僵化、學者的迂腐、教會的黑暗與教士的虛偽貪婪、官員們無官不貪、皇帝的昏庸無能、封建專制的荒.唐腐敗……進行了無情的譏諷與批判。

魔鬼的戲弄嘲諷,將中世紀醜陋的社會現狀和盤托出。讓我們加深了對黑暗的中世紀的瞭解。言為心聲:其實質是歌德借魔鬼的嘴,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他彷彿是作者的代言人。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當然,他的本質還是惡的,常常表現得冷酷、瘋狂。

對這位譯者,充滿了敬意

《浮士德》是詩劇——全篇都是由不同體裁的詩歌組成的。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詩劇。去年在閲讀《世界五千年》時知道:在古希臘,看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無論貧富,幾乎所有的公民都常常看戲。為了討得觀眾的歡心,劇作家們總是苦心孤詣地揣摩劇中的每一句對話,細心構思每一個故事情節。

因此,每一個詞句都那樣優美,每一段對話都安排得非常巧妙。古希臘的劇本都是用通俗的詩體寫出來的,那時培養了大批傑出的悲劇家和喜劇家;古希臘開創的戲劇,奠定了西方戲劇藝術的基礎,並一直延續至今,可見西方戲劇的歷史源遠流長。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11

俗話説,一句話可以説得人笑,也能説得人跳。這話究竟該怎麼説,完完全全是有門道的。中國台灣着名主持人蔡康永最近出了一本新書——《蔡康永的説話之道》,瀏覽翻閲,發現確實是一本值得閲讀的實用之書。

在書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針見血:把説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説話,知不知道聽你講話的人想聽到什麼。賣了這樣的一個關子,確實能把人吸引住,引發讀者繼續閲讀下去的興趣。看來,深諳“説話之道”的作者果然功力不淺,很會抓住人心。

全書一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實都是一個故事,當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節中,末了就會發現在愉快的閲讀中已經不知不覺學到了蔡康永的“説話之術”,閲讀的過程是愉悦的,學習的過程也就變得輕鬆有趣。而不像有些教人説話的書,理論一大堆,説教的方式又讓讀者難以忍受,完全像在學“術”而不是學“道”,心理距離遠,效果自然不會好。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應該就是《蔡康永的説話之道》這本書最大的特點。

如果你想要升職加薪,該怎麼説話討好老闆呢?一羣朋友聚會,如何炒熱氣氛呢?和女(男)朋友吵架了,如何打破僵局,和好如初呢?聊天時話題卡住了,又該怎麼解決呢?……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完全會碰到的事情,因此學上一招真的非常有用。作者認為,從我們嘴巴説出去的話,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別人評價我們的依據,不可小看,如果稍加玩味自己説話的內容和説話的方式,會比較懂得別人是怎麼形成對自己的印象、怎樣定位我們在他人的心中該佔的比重。

所以讀了這本書以後,真的是很多的感觸,學會了很多,為人處事之道,我會像書中説的那樣,很努力的去學習一切。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12

朦朧詩在詩人顧城的手上,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有時如水清澈,有時似雲無垠,但當一切寂靜無聲,反覆閲讀它,便會讀出其中最真摯、最富有哲理的東西。

讀到《自信》時,是期末考試的前一週。寒風嗖嗖地吹着,透進圍巾的縫隙,使我不禁打了個寒顫。這像是在告訴我期末考試,將會像潮湧般襲來並無聲覆蓋。而我的數學也將會捲進這場風暴中。這擺在眼前的事實,讓我的心情一落千丈。我翻開了《顧城詩選》,知道只有這些小詩才能讓我拋開煩惱。

第一次讀到《自信》時,還不是特別理解,但當再一次讀時,便有了自己的體會。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小男孩,他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用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成功,驕傲的在前面走着,面帶微笑。而另一個與他長得一模一樣,但卻是虛幻的,他皺着眉頭,像是要哭了,這個是他的命運。多麼形象的一首詩,簡潔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運是要靠自己掌握的,正如英國丁尼生所説的:“人就是人,是他命運的主人”。我們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認為一切都是天註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謂的手相、面相。如果他們真的會算命,為何不去為自己算一卦呢?又為何依然坐在街頭等待生意呢?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反省、去思考嗎?

雨果説過:“當命運遞給我一個酸的檸檬時,讓我們設法把它製造成甜的檸檬汁。”是的,每個人的命運都不相同,在他們剛出生時,就像是擁有了一幅新的畫卷,這畫卷也就是他們的人生路程,至於最後是暗淡無光,還是絢麗多彩,就看他們自己是怎樣塗寫的了。所謂:“是燕雀,是鴻鵠,就在一念之間”。

貝多芬説:“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覺得現代社會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無論你是男是女,是貧窮或富有,是白種人,黃鐘人或黑種人,都有一個展示自己的平台。美國黑人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憑着自己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打破了美國黑人當總統候選人的紀錄,創造了自己的奇蹟。過去的社會由於嚴重的種族歧視,黑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地位卑賤,但現在,事實證明,只要願意付出努力,敢於掌握自己的命運,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在我的數學成績頻頻“創造新的紀錄”時,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強科去彌補我不高的數學成績。這種聽天由命的學習態度是我總分被拉下的主要原因。我開始慶幸我現在明白了這一點,雖然時間不多了,還剩下一週,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去努力,肯去改變現實,就一定會有進步。

冬天的陽光是温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絲希望,啟示人們不要放棄,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顧城詩選》被撒滿了陽光,我忍不住再讀了一遍,感謝它在我迷惘時給予我一條通往成功的路。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13

我始終相信,讀書是一種交談—與心靈,與思想交談。在這樣的交談中,我們可以與一些靈魂相愛,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而這正是我讀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後的感觸。

而我之所以會一直熱忠於這本書,還有一個很重的原因,那就是這本書是通過人物塑造來反映社會本質,這也許在許多別的作品中都出現過,而《安娜·卡列尼娜》可謂是經典之作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書中所反映的俄國正處於一場大變動中,古老的封建俄國受到西歐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衝擊,社會制度、經濟結構、風俗習慣、思想意識.....無一不受到震撼。我認為書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當時俄國的社會本質。

書中的安娜是“一個多麼奇妙、可愛和可憐的女人。”不僅如此,書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極美的。安娜遇到鐵路工人慘死,極為憐憫,竭力想減輕其家屬的苦難;兄嫂不和,她對嫂嫂陶麗的勸説,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對兒子謝遼查的母愛,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寧則是個做官的機器,虛偽冷酷,正是當時俄國上流社會虛偽,猥瑣、殘酷和自私的化身,與安娜的真誠、善良截然相反。安娜這樣一個長期生活在卡列寧的控制壓抑中的感情豐富又有個性解放、戀愛自由的挑戰的時期,是很容易愛上伏倫斯基的。在這之前,她的內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懼社會輿論的譴責。最後,她選擇了衝破舊的宗教道德觀念與伏倫斯基走到了一起,這正好與當時的俄國的社會道德觀念相違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令當時社會狀態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燼。當然,她的悲劇,伏倫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固然可以為了安娜放棄功名,改變生活方式,但他畢竟是貴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長期侷限於兩人之間的不和,使得拿娜身上的輿論壓力越來越重,世俗目光與長期離開兒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倫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內心一片空虛,終於卧軌自殺。這一切正反映了俄國社會對極美人性的蹂躪。“一切都是虛假,一切都是謊言,一切都是欺騙,一切都是罪惡!”安娜的臨終之言正是對當時俄國社會深切的通訴。

書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當時社會迫害的人。

列文與安娜無論是從生活環境、方式,還是從人性、愛好上都是有差異的。但她們在精神上卻有着共同之處:善良、真誠、個性頑強都代表了俄國上流社會中的少數優秀分子,對不公平的社會憤憤不平,既不願同流合污,又敢於用各自的方式進行對抗。

列文是個大地主,但不同於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願望。當時的農村經濟也受到俄國社會大變動的影響,列文為此憂心忡忡。他主張實行對分制(收成一半歸農民,一半歸地主)來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但是,農民世代受地主剝削,積累了慘痛的教訓,是不會聽從列文的主張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這使勁頭十足地搞農業改革並親自做農活的列文最終一事無成,其精神受到極大打擊,甚至想自殺,以致藏了繩子以免上吊,不帶槍以免向自己開槍,這真是悲劇!這種悲劇也正反映了俄國社會的黑暗動盪的社會中,土地所有制問題不可能真正的解決,農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調和,列文希望別人幸福,希望俄國富強是不可能實現的,其靈魂也受到當時黑暗社會無情的蹂躪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書講的是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過塑造這些家庭中的人物來反映當時俄國社會的現實,使觀眾通過生動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領悟到當時俄國社會的實質,不愧為名著!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14

在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書,題目是《我很重要》,這是一本哲學書,它使我明白了許多的人生道理,同時,這也是一本講述人性的書,它使我明白了許多人性中的真善美,讓我懂得了怎樣享受生活,怎樣面對生活,最重要的是它使我明白了怎樣看待自我。這本書是由十個片段組成的,每個片段又是由十篇左右的小文章組成的,文章雖簡短,但藴含的道理卻足以讓我受益終身。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喜歡,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和書的題目同名的一篇文章《我很重要》。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日本食品公司就快要倒閉,這家公司為了起死回生,決定裁員三分之一。有三種人在名單內,一種是清潔工,一種是司機,還有一種是倉庫保管,經理找他們談話,説明了裁員的意圖,可這三種人都説了同樣一句話“我們很重要”並説出了自己重要的理由,經理從他們的話中得到啟發,在企業門口掛了一塊大匾,上面寫着“我很重要”,結果公司的每個職員看到這四個字後,都認為領導很重視他們,因此工作也很賣命,結果這家公司迅速崛起,成了日本有名的大公司之一。

是啊,我之所以最喜歡這篇文章是因為,這篇文章不僅告訴了我人生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明白了自己的重要性,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什麼挫折,無論別人怎麼看你,自己怎樣看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被困難打倒,只要你有信心,敢説“我很重要”,就一定有信心戰勝挫折與困難。

就像作者馬國福説的: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隻蜜蜂和一隻雄鷹相比,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它可以傳播花粉,從而使大自然變得五彩斑斕。

任何時候都不要看輕了自己。在關鍵時刻,你敢説“我很重要”嗎?試着説出來,你的人生也許會由此揭開新的一頁。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15

張愛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 滿傳奇色彩,她的性格聰慧、執着、特立獨行、不受束縛,她對周圍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獨到的認識,她的作品悽幽、穠豔、蒼涼,充滿了人性的主題。《金鎖記》是她的早期作品,發表時她不過只有二十三歲,但作品已經是相當成熟,從取材的視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現技巧方面,都有突破,當時及後世的評論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這篇小説題目叫《金鎖記》,為什麼叫“金鎖”呢,我認為是女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為自己帶上了黃金的枷鎖,別個愛她,她愛錢,最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就連她的孩子的前程和幸福都葬送了,當然這金鎖也可以理解為封建社會的腐敗。

從這篇小説中也可以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户人家講究門當户對,小户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儘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煙消霧散。有一句俗語説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讀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覺從先前的無理取鬧而厭惡,到後面更多的是同情與可憐。生活在那樣一個沒落的時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選擇反抗——以自己的方式。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16

寒假裏,我讀了一些楊紅櫻阿姨的書,每一本書都詼諧幽默,耐人尋味。在這本書裏,主要的人物有:笑貓、對對眼老頭兒和猴子。在其他的人物中,瘋丫頭杜真子、淘氣包馬小跳、廢話大王毛超、企鵝唐飛、河馬張達是“營救隊”的主要成員,從對對眼老頭的魔掌中救出猴子。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營救猴子那幾篇。和對對眼正面交鋒的那幾次,一次被對對眼騙了,第二次他們想騙對對眼,唐飛捱了一腳還不説,還白送給對對眼十元錢,他們為了不讓祕密山洞暴露,決定讓杜真子去幫忙。他們先讓杜真子和猴子照相,然後讓杜真子跑到人少的地方,由張達把猴子帶到祕密山洞裏。

讀完這篇,我們不該學習對對眼的貪心,而要學習營救隊員們的善良。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17

在傳播學開學第一屆課,老師就給我們傾情推薦了這一本書,只是苦於沒有時間去圖書館一覽它的風采(加上我本人也比較懶,還有很多事情做),直到最近,才緩緩的去圖書館接到了這本書。沒有仔細閲讀(在這裏愧對老師),但快速的全文閲讀了一遍,感覺收穫很多。

起初我對於作者艾力的印象還停留在奇葩説選手這個標籤上,直到後來才慢慢的瞭解到他其他的身份:北大的著名學子,公認的學霸,新東方的老師,超級演説家,最近他又有了新的標籤,那就是酷愛英語早起的領頭人,以及新一代的作家。

而他的第一本書,就是我現在看的這本《你一年的8760小時》。

這本書,在開頭,俞敏洪就給了他極高的評價。俞敏洪給他的評論是:”一個人,即使沒有任何背景,靠着日復一日的堅持和努力,學會聚焦,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也能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足以看出即使是辭退他兩次老闆的俞敏洪,對這本書,也是滿心的期待,更不用説蔡康永、陳魯豫、黃磊、大冰激賞推薦,李詠、楊瀾、蔡康永、高曉鬆、林志穎、樂嘉、陳魯豫、 王小丫等紛紛點贊支持。

還沒看進去,我其實是認為這本書大致是雞湯類的或者是時間管理類的書籍。這類書實在太多了,我相信老師也看過太多雞湯類的書籍。但這本書又有什麼理由值得老師給我們推薦呢?

當我認真看完整本書之後,它改變了我之前對這本書的偏見。我被艾力的努力和拼搏給折服了。畢業於北大名校,新東方最年輕的演講師,參加過全國無數次的演講。單憑畢業名校這一點,我想他就已經可以找一份高薪又舒服的工作了。但是他沒有,他在26歲的年紀裏,從新東方兩萬老師裏脱引而出,成為集團裏最年輕的演講師、培訓師,網上製作“酷艾英語”的視頻,教大家英語贏得了點擊量5000萬的成績,他公益創辦早起團,健身團,讀書團,這本書就是寫下他這一路的經歷和故事的。

我很難想象一個人有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如此繁多且困難的事。但艾力做到了。他對於時間的苛刻,遠遠超乎我的想象。

在整本書裏,雖然也有雞湯,但艾力本人的親身經歷和時間管理方法絕對比雞湯要多得多。他寫了很多他自己獨創的時間管理和英語學習方法。例如他獨創的”34枚金幣時間管理法“,影響上億人,公益創辦早起團,健身團,讀書團。他在自己創辦的活動和方法中,他都每天身體力行的執行着。雖然他曾被新東方兩次辭退,但是他的老闆(俞敏洪)還是很不吝嗇的給他這本書寫了一篇很長的推薦序。我想他的起起伏伏,卻終究踏上了成功這條路的祕訣應該是,他一直在總結和修正自己的得失,不管鮮花掌聲還是低谷,他追求的不僅僅是成功,更是一種成長。正如他回答俞敏洪關於對”精英“的認識的時候,他説,”做超出生命本身長度的事“

我還喜歡他説的幾句話,這是他在文中着重標記的:

1.人是為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瞬間而活。

2.愛好是人生的調味劑而不是主菜。

3.時間就是生命,一定要遠離那些吃掉我媽生命的怪獸。

4.任何看似無意義,目的性沒那麼強的事在將來看都是有意思的。

5.此心安處是吾鄉

6.成功=方向*方法*努力 方向要是選錯了,那成功就是負的了!

其實我本人是不相信成功學的,因為我相信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我相信走向成功的道路會基本一樣。每一個失敗者的理由大多數都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堅持不下來,不會利用時間。這本書,教會我怎麼堅持做一件事,怎麼激勵自己過好每一天,還教會我怎麼最大化的利用時間。

所以,從現在開始,從每天開始,打卡吧。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18

我在寒假裏讀了《雙面獵犬》這本書,它講述了一隻豺和一隻獵犬生下的一隻豺犬——白眉兒,白眉兒生下來就沒有了父母。雖然母親給它創造了短暫的家,但那很快就結束了,它只能跟在成年豺的後面,過早地開始了的求生的歷程,後來在磨難中白眉兒練就了超羣的本領,但又遭到了豺王的嫉妒,以至於被趕出了豺羣。幸好遇見了一獵户,它想生活會變得安定一點,但沒想到這個獵户好逸惡勞,它幾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聰明的白眉兒“慧眼識英雄”,機智地奔向了村長、獵户阿蠻星—它的伯樂。後來雖然它經受了村民們的誤會,但它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贏得了村長和村民們的信任和尊重。真是逆境造就人才啊!

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一個道理:逆境出人才。惡劣的生存環境,逼迫人或動物發揮潛能,適應環境,練就一身功夫,為後來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用我們老百姓的話説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最近,我看了中央電視台的一期節目,講的是一個山村小姑娘,家境貧寒,她每天早上6點,天不亮起牀,走上將近兩個小時的山路,翻越七、八座山,去國小校上學,每天兩頓玉米粥,吃個白米飯都是奢侈的,當記者問她苦不苦時,她説:“苦,但想上學,上大學,走出山村,脱離貧窮。”看到這裏,我不禁流下了同情的淚水。

想想我自己,衣食無憂,父母為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我更要好好學習,努力進取,不辜負父母和老師的期望。小姑娘和我都是祖國的未來,“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們只有努力學習,長大後,才能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19

每當觸摸一本本充滿革命熱血的圖書,我的心就像潮水一樣起伏波動。輕輕抽出一本,望着那鮮紅的題簽,每個中國人都會為之振奮,這本書的書名是《兩個小八路》。

輕輕翻開書,那鮮活的人物頓時躍入眼簾: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好同志孫連長、和藹的趙團長和政委、奮勇殺敵,熱血滿腔的王玉成班長、機智勇敢、堅貞不屈的小通訊孫大興,還有聰明活潑,靈活警覺的衞生員武建華……書中的故事就是圍繞着孫大興和武建華這對好朋友展開的。

細細閲讀這本書,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震撼人心,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孫大興犧牲的那一段,當中村打中孫大興時,我恨不得立馬穿越時空,來到孫大興身邊,幫助他順利逃脱;當孫大興英勇就義時,我難過地閉上眼睛,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稍過片刻後,我繼續往下看,當武建華接過孫大興的馬槍時,我明白了,雖然孫大興犧牲了,但是他的精神仍然長在,他的靈魂,將隨着這支馬槍,代代感染着每一位革命者和新世紀的青年。

正像書中趙團長説的那樣“革命的後代,不是在温室裏長大的。經受點風險,也是個很好的鍛鍊。”所以我們要向孫大興學習,向革命者學習。不做温室裏的小草,勤鍛鍊,爭取做祖國未來的新棟樑。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20

這幾天我一直在看李心田爺爺寫的《兩個小八路》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孫大興和武建華兩個只有十三 、十四歲的孩子,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當了小八路,幹了很多大人都幹不成的事情。比如:燒糧食、炸碉堡 …… 把鬼子和偽軍弄得暈頭轉向。

小武,武建華在部隊裏擔任小衞生員,幫着宋軍醫給傷員服藥,換藥。看起來他只是個小小的衞生員,沒啥能耐。但是卻有一次,宋軍醫正在為明天傷員沒飯吃而發愁時,他卻自告奮勇的去找糧食,他雖然餓着肚子,卻仍然堅持着去尋找。八路軍無論什麼情況,都不能拿人民的一針一線,更不能破壞人民的農作物,這種精神真令我欽佩!

孫大興是部隊裏的小偵察員。雖然,他爸爸孫連長的犧牲給了這個十三、十四歲孩子的衝擊很大,讓他一時有了想要報仇的舉動,但在趙團長和戰士們的指導下,他還是堅強地走出了悲傷,他的鬼點子很多,很聰明。有一次,部隊裏想要摸清楚敵人的情況,再攻打。大興出了點子:讓他假扮成賣東西的小販,向偽軍套情報。他還很勇敢,好幾次他跟班長出去完成任務,碰上了鬼子,他冒着生命危險讓班長先走,而自己卻被敵人抓了起來。還有一次,部隊裏向萊陽城的二鬼子買了四百發子彈。先後派了幾個人都沒能混進去 ,他和小武兩人扮成了小叫花子,順利地混進了城。但出來時就不那麼順利了,差點就被鬼子發現了,還好孫大興急中生智,迅速將稱坨砸向鬼子的後腦勺,好在有驚無險,成功地將一百五十發子彈運了出來,剩下的二百五十發子彈,等下次再想辦法運出來。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當時的環境有多麼惡劣,偽軍們仗着鬼子的力量有多麼的囂張。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是那麼幸福,而抗戰期間,他們的生活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真是苦不堪言呀!所以説,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習,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長大後報效祖國。讓那些為了保衞祖國而犧牲的戰士得以安息。

《埋在雪下的小屋》的讀後感 篇21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釋了愛: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一的巨大力量。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通過人們瞭解愛的理論,然後實踐愛,從而實現愛的藝術。在愛的理論中作者説到了:一、愛情對生存問題的回答,二、父母與孩子之愛,三、愛的對象,這三個方面闡述了愛的基礎是給予、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動特徵是給予,不是接納。很多人覺得給予的同時就意味着失去,但對於愛而言,對於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而言並不是如此,因為愛不是商品交易,你給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這也就是愛的真諦。

看完了這本書,感覺寫得很美,很另類,但可能是作者的思想太深遂了,未能完全參悟。只是對其中的博愛頗有感觸。在之前總感動於個人的愛,總覺得相愛的兩個人很幸福。但人們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的愛情的表現,而作者認為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是呀,我們之前都是認為愛只要找準對象,就可以無限的愛,可以不無需任何技巧。但結果大多都是開始的甜蜜換來的只是誤解、隔閡最後也只能是短暫的歡欣之後的離別。這也就是作者説到的我們只是為了排解各自的寂寞,這是無法長久的。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自私的愛,我們應該把一切愛都以博愛為基礎。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這也是聖經裏提到的一種愛的方式:愛他人應如愛己。博愛對所有人的愛,其特點是這種愛沒有獨佔性。

這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不僅是對他人的愛,對社會的愛,還應該包對自然的愛,也就是對整個世界的愛。這也就能理解一些偉大的獨行者,他們為了自己的事業,為了社會的事業能長期忍受“寂寞”。之前總覺得不可想象,但現在想來是自己太膚淺了。他們的愛已超過了為了消滅自身孤獨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種對他人的一種關心,對社會的一種責任,對世界的一種奉獻,這是一種偉大的愛,一種普遍的愛,一種對消滅與神隔閡的愛,一種對上帝無限虔誠的愛!

標籤: 讀後感 小屋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ope4z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