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精選17篇)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精選17篇)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1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精選17篇)

高中時期就看過《活着》這本書,但那時從未體會到生命逝去的我,很難理解"活着"的真正用意。只是對富貴的悲苦感到同情,對命運的作弄感到不平。現在,三年後,有了不同經歷,再去回顧這本書時,所能理解的活着已經大為不同——人活着就是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起初我並不贊同,覺得人是為了比"活着"更高的理想目標而活着。而這樣單純的為"活"而活則會使生命顯得空洞乏味。讓我聯想到那些為生活而奔忙的人們,那些起早貪黑養家餬口的人們,那些像富貴一樣貧苦而命運坎坷的人們。他們是為了活着而活,吃飽肚子,有衣服穿,有間屋子可以住。像曾經有個記者採訪的放牛娃一樣,放牛為了賺錢,賺錢蓋房子,蓋房子為了娶媳婦,娶媳婦為了生娃,生娃了,再放牛

這樣的活着我不理解,雖然不能否認,但是卻無法容忍在命運枷鎖下為農奴的活着。沒有精神追求的活着,就像是從來未曾璀璨的星空,只是周而復始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孤零零得打轉。

可是,其實,是我自己對"活着"的理解抬狹隘了。所有在為活着努力的人,都是可敬的人,都是勇敢堅強的。"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闡釋,是生命完整的鮮活體現,不是單單的物質的活着,這才是富貴的活着。

富貴的命運多舛讓每個人揪心,讀他的故事,會心痛,會悲傷,會温暖,會堅強,會憤怒,也會安寧。

身為富家子弟,有着"富貴"的響亮名字,卻因嗜賭成性,傾其家蕩其產,老父親因此成了第一個離開富貴的親人。淪落為農民的富貴也頓悟了,決心踏實做人,改頭換面。於是離家的妻子帶着新生的小兒子回家和他團了圓。日子苦、窮,可富貴的母親説,只要大家在一起就好。殘破的家開始有了生氣,踏踏實實過着日子。但兵荒馬亂的年代哪裏容得下安定的生活——富貴被抓去充了軍。一去就是兩年,家人對他音訊全無。而戰場上死人堆裏存活下來的富貴,帶着能活着就是萬幸的樂觀終於回到了家。團聚的喜悦難以言喻,母親的離開卻又讓富貴無比心痛。"但活着比什麼都好,能活着就行。"樸實無華的一家四口人開始了新時代的生活。日子依然貧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而簡單滿足。然而厄運再一次降臨在這一家人身上——兒子有慶因不負責的護士抽血過多而忘。這次,幼小的生命離開了富貴。一家人心痛着,悲傷着,可時代依舊在頭也不回得前進,日子也一如既往的繼續走,幸好還有鳳霞在。可鳳霞呢,在家珍富貴為鳳霞懷孕生子而沉浸在新生的喜悦中時,命運卻又給了富貴一個晴天霹靂,帶走了他的女兒。鳳霞走了,女婿二喜也在幾年後工傷致死。自始至終陪伴富貴的家珍也帶着病離開了世界。只剩下鳳霞的兒子苦根。日子還是艱苦,但爺孫倆的相依為命,讓富貴還有個依託。最殘忍的是苦根居然最後也離開了富貴。

所有的親人接連離開了富貴,可富貴還活着,一頭老水牛陪着他,一起活着。很難想象富貴是如何一次次的苦難中走出來並堅強的。《活着》也許只寫了一個命運悲苦的故事,一個人苦難的一生。但卻格外有力量。因為活着遠不止這些。

富貴是堅強的。一個單純的好好活着的心,是他這一生的陪伴。人活着是為了什麼,而活着又代表了什麼。關於生命的所有詞語中,活着這個詞,或許就是本身的解釋。富貴的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證明,即使最後他孑身一人,孤苦伶仃,他也依舊在努力"活着".

活着就有希望。希望是富貴像"活着"一樣從未放棄的東西。無論是在最接近死亡的戰場上面對死亡的威脅,還是眼睜睜看着心愛的兒女活生生的笑容化為永久僵硬的活着的留戀,富貴都未曾放棄活着。是怎樣一種巨大的力量才足夠支撐着他繼續生活。

父母離開了,還有家珍和孩子,他們需要富貴;有慶和鳳霞走了,還有家珍和苦根,他們需要富貴;家珍和苦根也走了,富貴還有什麼,還有誰需要他?只剩下和他不離不棄的命運了,讓他又愛又恨,鼓勵他卻也奪走了他的幸福的命運。就像作者説的,這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親人在的時候,富貴活着,為了給需要他的家人帶來希望,所有人離開後,活着,為了給死去的人帶去慰藉。這也是《活着》最感人的地方。死亡永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份親情,將會比死亡更加永恆。

有的人,會在失去後沉浸在悲痛中不可自拔,停滯不前;有的人,會把失去化作生命的另一種不可名狀的力量,勇往直前。富貴就是勇敢的人。那些曾經陪伴着富貴一同分享喜悦和悲傷的親人,那些在最絕望時的相互扶持和鼓勵,那些承受着苦難卻依舊選擇堅強的心,都化為一股堅韌的信仰,讓富貴能在命運中坦然直麪人生,好好活着。活着的美好就是,只要富貴在,所有人就都活在他心中,從來不曾遠去。

活着,為了希望,為了堅強,為了命運的抗爭,為了對生命的執着,為了對至親不離棄的愛,為了活着。這是我們活着的力量,承受生命的重量,所有的苦難與輝煌,對生命的樂觀。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2

活着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富裕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就是講述了一個人與命運間的友情。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當他站在生命的邊緣才能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是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並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3

父親的卜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故事發生在魯迅年輕時的紹興城,魯迅的父親患水腫,長年無法康復,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人稱“神醫”的來看。開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藥,卻無一見效,最終父親還是死了。而聽説那神醫還天天坐着驕子,生活好得很。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着,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的批判。

對於當前社會上坑蒙拐騙的遊醫,我們要與他們鬥爭到底。辨明是非,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4

前段時間,女兒閲讀了《安妮日記》。我問她,讀後有什麼感想,她告訴我故事的大概情節。為了幫助她進一步理解日記內容,瞭解人物的精神品格,近期,我和她共同閲讀了這本書。

通過我倆共同閲讀,我們瞭解到,《安妮日記》以日記體的形式真實記載了小作者13歲到15歲兩年多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事情真實,情感真切,語言樸實,充分展現了小作者的寫作才華和與眾不同的觀察視角。這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通過小作者的日記記載,真實記錄了二戰時期戰爭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災難和痛苦,所以它不僅是當代青少年閲讀的經典之作,也是學者研究歷史的重要文獻。這也成就了這本書在讀者心中的地位和它獨有的歷史價值。

讀完後,我問了女兒幾個問題:“你説,安妮會想到以後她的日記會變成書出版嗎?為什麼出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13歲的小女孩有如此的天賦和才華,能夠寫出這麼感人、這麼動人、這麼有影響力的傳世作品?你從安妮身上學到了哪些精神品格?”帶着這樣的問題,我和女兒進行了探討。

作為當時13歲花季少女的安妮,本應該像其他孩子一樣過着自由、美好的少年生活,享受着讀書、交友、攝影、運動的樂趣,而且當時她的家庭還是比較富裕的,父親是一名商人,儘管為了躲避戰爭,他們舉家從德國法蘭克福搬遷到荷蘭阿姆斯特丹他父親的公司住地,但是仍然沒能逃脱戰爭對他們的迫害。小安妮只能每天躲在“密室”裏生活,偶爾從朋友的敍述、收音機、窗外的情景中瞭解到了許多外面世界的消息,瞭解到戰爭給猶太人帶來的悲慘命運。在這樣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很多時候會給我們造成失望、恐懼、甚至會想到死亡,但是安妮卻沒有,她不但克服了戰爭給她和家庭帶來的不利影響,而且用讀書和寫日記的方法來戰勝恐懼,表達自己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日記中這樣寫到:“只要我還活着,能從佈滿灰塵的舊窗簾縫裏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很難想向,這樣的語言出自一個13歲的小女孩的筆下。就是在那樣的環境裏,小作者堅持寫了158篇日記,可以想象,那個年代被戰爭迫害的少年肯定不止安妮一個,但是為什麼只有安妮會想到用讀書來鼓起信念?用日記來表達嚮往?

我們常説,“作家不是課堂裏教出來的”,“為賦新詞強説愁”也寫不出感人的作品。這是小作者被當時的生存環境“逼”出來的。可貴的是,小作者不但沒有被當時暗無天日的環境嚇倒,對未來失去信心,而是以樂觀向上、堅定美好的心態,以少年的朝氣和勇氣樹立起對未來的信心和嚮往,這是安妮不怕困難、以苦為樂的堅強性格和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良好素質所決定的。她把吉蒂當作自己心靈對話的對象,用筆真實地記錄下了當時所發生的一切和對戰爭的憤怒、對猶太人命運的擔憂、對躲藏生活的觀察和體悟,這是小作者的過人和偉大之處。與其説,這本書的成功,是來自於小作者精心的敍述和描寫;不如説,是來自於小作者兩年多來的堅持不懈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堅定信念。這就是《安妮日記》帶給我們的啟示,也是今天的國小們應該從安妮身上學到的美好精神品格。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尋找光明。”這是詩人顧城的詩。《安妮日記》同樣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儘管身在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但是在你的內心要充滿對光明的渴望,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支柱。這本書不是對黑暗的絕望,而是對光明的嚮往,是那個年代的安妮、更是一代安妮人向世界發出的宣言。讓我們共同向安妮學習!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5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斯提的一部遊俠騎士小説。翻開書剛剛看了一點,忍不住就想笑。

堂吉訶德原來是位鄉紳,過着自在的生活,可他對騎士小説很着迷,甚至賣地買書。看得多了,他也想去做遊俠騎士,從而幹出了一系列荒.唐事。

讀到此處,我覺得他放着舒適的生活不過,偏偏去過危險的遊俠生活,卻實是一個地道的瘋子啊!

他後來一廂情願的認擠奶姑娘為情人,騎上弱不禁風的瘦馬羅西南多,帶上侍從潘桑,“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此時,我覺的他還是個瘋子。

他勇鬥風車,除暴安良,怒殺羊羣。幹出很多不可思議的荒.唐事,面對人們的嘲弄,他依然抬起高貴的頭。

對!無論什麼時候,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

我想這大概就是《堂吉訶德》這本書的真諦吧!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6

最近我讀了文言文《荊軻刺秦王》,它主要講述的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因由及全過程始末,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荊軻刺殺秦王的情景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裏回放,揮之不去……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通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着柱子奔跑,結果後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歎啊!

壯士荊軻有一種像革命先烈一樣的要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他的捨身告訴我們,忠心為國,不畏犧牲,乃英雄所為。雖然他的做法並不可取,可是他的精神應該為我們所稱道!我們應該做一個像荊軻一樣能為祖國付出一切的愛國者!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畔的這首悲壯的歌至今傳唱不衰,荊軻作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頌揚。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為文人們深感遺憾,無數的詩詞文賦,都是以暴君來形容秦王,而肯定荊軻的英雄行為和俠義精神。然而從戰國曆史中政治成敗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時,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值得思考的東西。“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前人誤入失敗的陷阱,可作為我們今天行事的前車之鑑;而前人獲得的成功經驗,可作為我們繼續前進的路標。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7

《浮世德》它讓我看到了這個現實社會下存在的矛盾、無奈、悲慘……

書中講述了5個都市少年,他們懷揣着各自的祕密,在彼此的生命裏,留下愛與恨的印記。池海翔這個總被人家稱作是怪物的男孩,沒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他只能獨自默默地承受現實給他帶來的一切慘痛。最後,他還是成功了,站立於萬人之上了。紀瀾一個矛盾的女生,不願與最好的朋友滕夕分開,卻背地裏把滕夕的書桌推翻在地,讓書本掉在地上。然而,她又趕忙撿起書本,用雙手擦乾淨。滕夕的突然昏倒,讓紀瀾緊張不已。她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一定存在的原型,因為,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會嫉妒對方比自己優越的條件,從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雖然,她是矛盾的。但,她還是選擇那寶貴的友情,縱然滕夕已離她而去,已不在人世,她始終還是愛着滕夕的。而滕夕,有着出眾的外貌、乖乖女的性格、殷實的家境,這一切都使人羨慕。這樣美好的女生,卻愛上了一個與她截然相反的男生。這些都不能説明什麼,因為愛情是沒有界限的。直到最後,滕夕的離去,她的心裏仍然只有他的存在。那個叫煙焰的男孩。煙焰,其實本質是好的。可由於,父親被車撞後,肇事司機逃跑,家裏就開始揹負着沉重的債務。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搶劫,都是為了他的家,為了滕夕。然而,當他知道那個肇事司機是滕夕的父親後,他茫然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滕夕,他想對滕夕説:別走,等我出來。可最後還是沒有説出口,直到她的離開。煙焰只能算是個知途迷返的孩子。最後一個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慘的。從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媽收養。但是,他討厭姨媽那異樣的眼神。於是,覺得自力更生。可他所謂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學校附近的一個酒吧裏當男妓。他被那些肥肉橫生的老男人包養着,做着一些骯髒的事情。就算是這樣,他也不後悔,只有能靠自己生存下去就滿足了。而,當他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他決心退出那個渾濁的世界時,已經不行了。那個世界不允許他的離開,除非他在人間消失了。縱使這樣,他的愛情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局。不被世俗承認的東西,是無法在這個世界存活的。就是他們的愛情一樣,心愛的人死了,他的心也死了。這一次,他終於可以毫無牽掛地繼續做着令人作嘔的事情。

看完書後,我很慶幸不是這五個人中的任何一個人。我有着愛我和我愛的人,有着一個温馨的家,有着那寶貴的友情。我可以説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有着這個世上最美好的東西。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8

西方關於《物種起源》中進化論的觀戰常常受到質疑,而在中國則完全接受,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在自然科學上與西方比是落後的,文化成果以移植為主;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大部分沒有"宗教情結",在頭腦裏無"上帝造人"的觀念。即使在大多數參與爭論的雙方都沒有讀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其觀點是人云亦云,證據更是以點概面。

一:生命的起源是什麼?

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後的事情,達爾文把此書命名《物種起源》而不是《生命起源》是有其道理的。但不幸的是,有許多的人有意或者無意地把它當作生命起源的權威,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

二:相信上帝違背科學和理性嗎?

第二章自然狀態下的變異。作者認為自然條件也存在變異。在此引入個體差異這一概念,指同一父母產出的個體的微小差異或同一區域內個體存在的小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可以遺傳,並可作為變種與物種的中介項加以考察。物種與變種不是絕對的,往往易於把先發現的定位為物種,而後來者定位變種,這是不科學的。它們無法被絕對區別開。數量多、分佈廣的變種往往多。

三、是上帝的理性還是理性的思考

西方的科學家大部分是信仰宗教的,他們研究的目的不是為反對上帝,而是證明上帝的理性,揭示上帝的真意。這也許是為什麼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伽利略、法拉第、愛因斯坦及達爾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但對於我一個沒有宗教情結的人來看,促進他們工作的動力不是上帝的理性而是自然的理性,正如犯罪的動機可以千奇百怪,但同種犯罪的目的是一樣的,動機與目的混為一談後,自然的理性與宗教信仰就等同了。

達爾文的結論是從一個原始生命進化成多種生命形式,而不是同時創造了不同的生命體,這就是《物種起源》本來面目。但達爾文化了那麼多的時間與精力,系統論述一個還沒有完整結論的問題的方法,總讓人歎為觀止。如此精神指引法律工作,錯案會多起來嗎?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9

有人説暢遊書海是一種享受。是的,但想讓自我的心靈得到充實,想讓自我的人生得到完善,並不用這樣。俄國作家巴別爾曾説:“人一生其實不用讀太多的書,有個七八本便足矣。”而《戰爭與和平》無疑是那其中最該讀的幾本之一。

在和平中體會戰爭,是因為環境不一樣而無法理解?還是能脱離現實找到屬於自我的真理?一切都有可能,回顧中華五千年,還是1805-1820年這一動盪時期,有多少太平盛世,又有多少戰火紛飛。我忽然悟到了:五行雖相剋卻能相生,戰爭與和平不也是如此?戰爭能造就以後的太平,長久的和平底下卻隱藏着毀天滅地的災難;和平的時間越久,戰爭就越駭人。相反,戰爭的規模越大,和平的時間也越久。但與其説是我悟的,倒不如説是千萬人消失於歷史的畫卷前告訴我的,還有一句話:“這是大自然的平衡。”

《戰爭與和平》緊緊圍繞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與華西里這四大貴族家庭展開,描繪一幅恢弘壯闊、精彩紛呈的俄羅斯民族的歷史畫卷。為何説《戰爭與和平》是部鉅作,經典之處就在於托爾斯泰刻畫人物與敍事的高明。就比如在小説開頭的安娜和舍勒家進行的上流社會聚會:安娜的“引導人”身份十足趣味,比如介紹“甲”給“乙”認識,或把正在和“丁”交談的“丙”插進“戊”與“己”的爭論之中,為此,她忙得不亦樂乎;之後,托爾斯泰在聚會上經過人物的對話一針見血地點明當時拿破崙蠢蠢欲動、大戰前夕的歷史與時代背景。據説,為了描述這場戰爭的起、經、果,托爾斯泰引用了很多材料,拜訪了衞國戰爭的參加者,還考察了當時的波羅金諾戰場,足見托爾斯泰的認真付出,也所以造就了這一鴻篇鉅著。

關於《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自我以往説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紀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的資料的一本小説。”那他想表達什麼?首先,全書重點歌頌俄國人民保家衞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其次,托爾斯泰創作時僅有37歲,正是一人最為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黃金盛年,所以他在這部鉅著中傾注着烈火般的愛國熱情。我想到,我們不是也和托爾斯泰一樣是意氣風發的青年,雖然年齡還有點差別,但健壯的身心是一樣的;我們也和他一樣有顆要讓自我國家強大的心,雖然國籍不相同,但那一顆心是一樣的。

讀過此書後,我明白了,不論是和平的花園,還是戰爭中的戰壕,不論是豐滿的沃土,還是平瘠的沙地,我們,都要把屬於中國紅色的鮮花遍佈,使它綻放出自我最耀眼的光芒!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10

我與無意中在書架上發現大家老舍寫的最為的一部書——《四世同堂》

命中註定讓我們擦肩而過,美麗與遺憾並存(甚好)。緣分讓我們相遇,緣分也讓我有幸一睹她的芳容——那跨越將近半個世紀多的民族屈辱與不幸。

端坐在書桌前,細細春風早已吹過我的耳畔;歷史的温度又讓我再一次遐想。穿越時空的隧道,我彷彿又置身於發生在那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代裏,在北平城中小衚衕裏那處小小的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愁的瑞宣、熱血青年瑞全、中國式任勞任怨的韻梅、耿直忠誠的常二爺、善良熱心的李四爺四大媽、由弱不禁風的隱士詩人蜕變成鋼鐵般革命戰士的錢默吟先生、極端卑鄙並且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民族的敗類)、陰狠毒辣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狡猾但正直的的白巡長、並伴隨着家庭風氣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尤桐芳、在錢默吟先生的幫助下並最終成為革命戰士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富善先生……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又在眼前跳動,如黑夜般漫長的八年中伴隨着中國人的惶惑、苟且偷生、生不如死的饑荒一幕幕的在小羊圈的衚衕裏得以演繹……這段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的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屈辱、不幸、死亡與反抗鬥爭讓我更深切的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段所不為人所知的歷史;那段上映着中華民族人性的歷史,那段反映着北平人民身上思想鬥爭的歷史及中華兒女為尋求救亡圖存而所做出的鬥爭、犧牲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所獲取的比較抽象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有了靈魂,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和自信心;這部書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

讀完老舍先生的這本著作,讓人感到既可恨又可笑:可恨之處在於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仍有那麼幾個被文化篩下的土與渣滓,而剩下的是幾塊真金(引自《四世同堂》老舍著);可笑之處又在於文中字裏行間處處顯示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詼諧的語言,幽默的比喻,恰當的嘲弄、諷刺;無不使人有一種如沐浴春風之感覺,很自在,很灑脱。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許是定格在那個時代的特有產物,可是我發現直到現在我們的身上仍有那個時代的殘留;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總會看到活生生的自己和自己周圍的同伴,怎能不讓人掩卷深思呢?

輕輕地掩上書的最後一頁,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縱觀整本書,心中不禁慨歎在那樣一個時代的人們的一種人性承受如此之多的磨練後,竟然展現的如此真實。在一個區區北平西城的一個衚衕小羊圈裏,老舍先生用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畫了當時代表中國當時許多人們的心態,已成為半個世界前整個中國的歷史的一個縮影罷啦。令我更為驚歎的是老舍先生在面對日本鬼子侵略中國人民的時候,沒有用十分激烈的言辭批判日本人及漢奸們;相反的是他用一種時有時無,蜻蜓點水般地去描寫,而在一種幽默、詼諧的語言背後掩蓋着先生的憤怒與哀傷,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先生蔑視的眼神和淡淡的冷笑;但在這蔑視和淡淡的冷笑背後無不讓人深思?

當我今天重新審視全書時發現《四世同堂》這本書的書皮上有一個典型的四合院式的門,這個門很奇特:門緊閉,沒有一絲縫隙;並且給人一種很莊重、肅穆的感覺(由看所得),這或許也是封面設計丁聰所選的一個特意的景物(寓意)很能説明深層次的問題吧。據我理解這個門裏面是一個家,而這個家的門是緊閉的——家是一箇中國封建禮教的堡壘(北平人的謙虛與有禮貌大概就能充分説明這一點),而在這個堡壘裏面容納了等級觀念、宗法思想、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在內的家族文化的諸多內容。祁老人、韻梅他們都是受這種觀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雖然是一個接受中國新式教育的人,但在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裏思想不免會受之波及,這應該就是他後來一直生活在自責與痛苦之中的原因吧!並且四世同堂的鏈鎖把四代的愛恨與他們的命運緊緊地串在了一起,直到在外來侵略者的踐踏與蹂躪下,這個門被打開啦;四世同堂的鏈鎖也在一步一步的脱落。同時這個門裏面的家甚至可以擴至到一個國家、民族。這個門裏面也見證着歷史的進程。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11

靈感源自哪裏

大部分人都同意這樣一個觀點,就是靈感源自潛意識,而潛意識來源於人經歷的積累,所以這也是一種經驗主義的説法,每個人都且只從現實取材。藝術家將零零碎碎的概念重新排列組合,用特定的形式表達情感。那麼形式又來源於哪裏呢?也許它是現實中就有的,也許它是根據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實驗、對比出來的。

藝術是什麼

最有概括性的説法是,藝術是帶有觀念的形式,按照這個説法,純粹寫實的繪畫、隨意的照片似乎都算不上藝術,而文字到可以算是藝術了。

理想從哪裏來

這個似乎更難回答,可以看看克里斯特蘭德,他的理想似乎是憑空冒出來的,他在四十多歲,上了半年夜校之後就突然迷上了繪畫,並且對其它任何事物都極其冷漠,後來去了塔西提島,再次結婚生子,十分享受那裏的生活,並且創作出了很多不朽的名作。所以理想似乎是憑空冒出來的。但是仔細回味小説,我發現另一個可能性,克里斯特蘭德的理想來源於他的特質,他不怎麼喜歡説話,不怎麼喜歡證券公司的工作,他本身也顯得特別無趣,然而突然有一天,他打破了現在的生活......可以發現,他以前的生活並不如意,並不符合自己,在到了島上之後,他感到十分滿意,所以他適合塔西提島,適合繪畫。

看完《月亮與六便士》之後,在很多人的評論中,很鄙視追名逐利的人,嚮往平靜的生活和崇高的理想,然而在我看來,這是曲解了小説的本意,正如前面所説,理想來源於一個人的特質,追求理想的前提是認識自己,正如高更的畫作《我是誰,我來自哪裏,我要去何地》,在去何地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我是誰,而克里斯特蘭德在這個問題上花了四十年。所以不是要你去追逐月亮,而是讓你去認識自己,然後再選擇是月亮還是六便士,如果選擇月亮,又是什麼樣的月亮。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12

前幾天,剛看完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很慶幸自己身處在這樣一個城市化急速發展的時代,至少在讀這本書時是這樣想的。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背景,經歷,才會更好的理解鄉下人的所謂的“土氣”,很多中國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以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傳統發展理念。結合自己的經歷去讀這本書確實是能夠更好的理解,但是,仍然有許多暫時沒有明白透徹的點。

中國的社會呈現出一種差序格局,而西方社會是團體格局。其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是以個人為中心,以和別人的關係為依據,發展的一層層關係格局,而後者也是一根根捆綁成束,堆放分明的柴捆,當然,不得不承認,西方社會的團體意識是要強很多。

在家庭關係的描述上,作者指出,農村家庭以“薄情”來維護家庭關係的穩定。深以為然……父母都不擅長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多的只是外化於行動,雖然自己也不習慣儀式感很強的活動,但我又覺得這樣對情感的促進是很有幫助的。不得不承認,自己與父母之間,讀書筆記有很多問題存在,比如説,從小父母並不願意傾聽我的話語,自然而然,現在與父母的交流,不過是泛泛而談,從不提到自己的內心感受,互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只能迴避這些問題,以維持關係的穩定,這當然也跟接受的教育,生活經歷相關。

在鄉土社會中,鄰里之間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有句老話叫“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卻不能應用於城市公寓樓裏的居民們,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是自己的鄰居長哪樣。我們家有很多鄰居,關係都很好,好到鄰居家的小妹妹居然將我拉進他們的家族微信羣,覺得略尷尬,就默默退了羣。有時候還去他們家蹭吃,蹭喝,蹭睡,感覺就像親人一般,好不自在。

城市化的速度愈來愈快,建立好適合鄉土社會發展的制度必然不可或缺。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13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從這篇文章裏面,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我覺得遇到困難應該去真正的解決問題,而不是轉身而逃。

《阿Q正傳》風韻有趣,同時又含有傷痛,寫得淋漓盡致,是我們學習阿Q精神的結晶,是開啟我們精神大門的鑰匙,也是糾正我們內心不足的尖刀。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金色書籍。

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加好強,所以,這就像手中的玉鐲碎了,即使重新修好也沒有原先那樣的光澤。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和思考的一些地方,雖然,又是我們因為一些煩惱的事會鬱悶,會撒氣,但是讀了阿Q正傳後,我明白了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總是剋制自己,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然就永遠都不會進步。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14

我讀了呼蘭河傳,在這本書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和寫作方法,也會讓人知道以前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讓現在的我們懂得去努力可以創造更好的未來,也可以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知道我們祖國的花朵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第一章讓我瞭解了這個地方,比如學校或是一些小店,讀完第一章以後突然讓我覺得這裏有一種家鄉的感覺。作者像把這裏的人物寫活了一樣比如一個賣饅頭老人倒在地上起不來了,過路的人趁老人不注意拿幾個饅頭就走了。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時常出現。後面幾張都是寫在這裏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雖然生活不富裕但每天開開心心也很好他們在這裏很幸福不用天天那麼傷心。

以後我們要努力學習,讓現在的生活變得更好讓我們的家人更幸福。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15

剛剛開始閲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個性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説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個性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個性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着。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創業的艱辛,禮貌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感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説:“那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16

今天,我閲讀了由清代小説家褚人獲所著的清代長篇歷史演義小説《隋唐演義》。

這本書以楊廣伐陳為序幕,楊廣是一個兩面派,在他的父皇面是個前儉樸節儉、遵法愛民的好晉王,在背地裏卻是個驕奢淫逸的晉王。後來楊廣陷害楊勇當上了太子,最後他弒父登上了皇位,成為歷史上的隋煬帝。隋煬帝登基後,他的本性逐漸顯現,後來百姓越來越不滿隋煬帝的暴政,天下英雄紛紛揭竿而起,一共有三十八路英雄反抗。秦瓊、單雄信、徐茂公等三十九名好漢在一家酒店結義,後招兵買馬攻下了瓦崗寨作為基地,成為了反隋的主力軍。後來瓦崗寨的首領李密昏庸無道,瓦崗寨眾好漢都散了。之後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宣告着隋朝僅統治了三

十八年就滅亡了。秦王李世民是一個明主,所以原瓦崗寨很多好漢都去了秦王李世民的帳下,跟隨着秦王打下了大唐天下。最終李世民登基成為了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唐太宗,開始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 讀了這部歷史演義小説,裏面人物的精神讓我感動。王伯當是一個神箭手,他在瓦崗寨任丞相,明明知道李密昏庸,但他忠心耿耿地跟着李密,最後和李密一起遭亂箭射死。他雖然跟了一個庸主,但是他的忠心值得我們學習。雄闊海在《隋唐演義》並不是個主要人物,但是他在揚州比武大會中為了阻止隋朝加害十八路反王,他托住千斤閘爭取時間讓十

八路英雄逃出去。最後各路的英雄好漢都逃了出去,但是他自己則被千斤閘壓至七竅流血而死。他的身上有一種捨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都學會了《隋唐演義》中好的精神,那麼我們的國家乃至我們這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和諧、更美好,人與人之間會變得更信任、更團結。 這本書藴含了很多道理,正等待着人們來探索、學習。

活着閲讀心得及感想2022 篇17

《物種起源》這本書幾乎無人不知,但讀起來真的不好“讀”,不明白是因為翻譯的問題,還是原著的確如此,總之讀不通、讀不順、讀不懂。我受到查理芒格“普世智慧”的指引,按照查理·芒格的`理論該書應當屬於“硬科學”範疇的,再加上《物種起源》這本書的偉大性,是一本真真正正“改變人類”的鉅作,帶着一份對鉅著膜拜敬畏之心,翻開了這本“連思索加寫作”用了近27年的作品。

《物種起源》核心理論之一:由於自然選擇僅能經過累積微小的、連續的、有利的變異來起作用。換言之,自然界會保留物種微小的、連續的、有利的變異。這種有利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有利的變異為了適應環境,得以生存。

“適者生存”大家再熟悉可是的大道理。

今日想説説,“適者生存”的背後理論:自然界最終保留了那些微小的、持續的、有利的變異。這也就告訴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公司或組織,都會因為“生存競爭”而需要不斷地、持續的進行自我精進,或者稱為“自我進化”,這種精進、進化是微小的、持續的,不是鉅變的,換句話説,我們每個人或公司組織的學習、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優化是依靠於點點滴滴的改善來開展的,而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不要小看每一點滴的學習和積累,從當下事、小事開始,集中精力的去做好,堅持一份匠人精神,心平氣和,不急於求成的投入與付出,必須會迎來“自然選擇”的“生存的適者”。

有一種觀點,我們每一個人出生後,並沒有完成自我的進化,雖然從生理上攜帶了父母的基因,但這並不是自我的完整基因,還需要後天的學習、提高、精進、完善來實現自我的進化,最終構成自我的最完整優勢基因,直至個人生命終止,才能停止自我進化,把自我完整基因傳給後代。想想所有的公司、組織也是一樣的,註冊成立了以後,還需要持續的經營、改革、改善來完成組織的生存發展。

在《物種起源》一書中,異常強調了變異的過程是微小的、連續的,這就是説,我們不斷地自律、學習、精進;組織持續的優化、調整、改革這一切都是潛移默化、永無休止的,不能夠停歇。在生活中有那麼幾次,我心血來潮想學英語,於是買書、報名上課...妄想經過一鼓作氣成為英語高手,最終七七八八花了不少錢,沒有兩個月時間,學習的活力衝動散去,一切迴歸從前。猜想很多朋友在減肥、健身上是否也會有過類似的經歷?

這就是達爾文在書中所説的——“自然界中無飛躍”。

既然“自然界僅能經過那些微小的、連續的、有利的變異起作用”,我們為何不堅持專注、安下心來,心無旁騖的投入到自我的學習與工作中,專心致志的提高自我的專業水平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o3lg6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