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精選30篇)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精選30篇)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1

寒假裏,我閲讀了《木屋下的守護者》,它讓我認識了許多,也感受了許多。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精選30篇)

它是温暖的一本書:花斑貓體現出了濃厚的母愛;蘭傑體現出了忠實的愛;它是無情的一本書:莫卡辛祖奶奶體現出了自私的恨;從針魚臉身上體現出了無限的殘忍。因此,它是五彩斑斕的一本書!

一千年前,蛇妖是純真的,十分善良。女兒被騙走的憤怒,使她不惜毀掉一切。因此,她被無情的關進了籠子裏。

一千年後,她復甦了!同一時間,小貓帕克的媽媽不幸死亡,於是,他獨自開始尋找姐姐。

最終,蛇妖選擇了無私的愛——咬下了蘭傑脖子上的鐵鏈!

愛,能為大家帶來歡樂;而恨,則會給人們帶來銘心刻骨的痛!因此,多愛吧,只要生活中多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加温暖!

點點滴滴的小事就構成了絢麗多彩的生活。掀開生活的寶冊,也會尋找類似的繁星。

當我舒服地看着圍棋頻道時,我就會想起——

去年10月,我每每拿起遙控器時,總會覺得無奈:所有的動畫片都是我看過無數遍的,於是,我就亂播了起來。

不知怎的,我撥到了120,猛然一看,“天元圍棋”。我高興壞了,一蹦三吃高,終於找到一個心儀的節目了。可惜還未開通,所以,我心如刀絞,痛苦不堪,“嗖”地關上了電視機。這一幕,印進了姥姥的眼裏。

次日,當我再次拿起遙控器看“120”時,驚呆了:圍棋頻道開通了,“一定是姥姥開通的!”我高興極了,立即向姥姥道謝,喜上眉梢。

如今,我最喜歡的頻道就是“天元圍棋”了。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圍棋頻道,還是一個愛的頻道!它如同一股愛的暖流時時温暖着我的心房……

這正如《木屋下的守護者》一樣“只要生活中多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加温暖!”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2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這是在外的遊子對故鄉的思念;“夢裏故鄉慈母淚滴滴穿石盼兒歸”這是母親對孩子的想念。

而這本書恰恰就是講了兩個不同的人物,在經歷了不同事情後,對親人的思念……

在很久以前,孤獨的蛇妖莫卡辛祖奶奶有了一個陪伴它的女兒叫做夜歌,他們一起快樂的生活着,夜歌不光長得美,歌聲也美妙極了,全森林的動物,植物都非常的喜歡她,直到有一天,鷹人來到了這片森林聽到了這動聽的歌聲,並與夜歌相愛,它們用了蛇和鷹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次披上人皮的機會,去了古老的卡多族生活,並生下了一個會發光的可愛女孩。祖奶奶非常憤怒,她要奪回她女兒,仇恨帶走了它的理智,她嘶嘶的鳴叫着:代價——一定會付出代價的。祖奶奶幹了非常過分的事,導致她的女兒的幸福家庭支離破碎。最後她也受到處罰,被關進了罈子裏。

而已經懷孕的花斑貓,聽着一隻名叫蘭傑的狗既憂鬱又温柔的歌聲來到了住着陰險又狠毒獵人針魚臉的塌房子。並住在了那裏,沒過多久,花斑貓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女孩全身圓圓的很可愛,叫做莎賓,男孩頭頂上有一撮白毛,好像彎彎的月牙,叫做帕克。他們在屋底下在蘭傑的守護下快樂的生活,貓媽媽告訴小貓不要出去只能在屋底下,可是帕克還是想出去一探究竟,在他舒服的享受陽光時,針魚臉出現了,他把帕克和花斑貓困在袋子裏,扔進了河裏,帕克的救了,花斑貓卻永遠的沉到了河底,她對他説的最後一句話就是讓他找到家人,把蘭傑從鐵鏈中救出來。於是帕克獨自踏上了營救家人的漫漫長路。為了媽媽,為了團聚,更為了那句諾言……

帕克在歷經困難後,終於找到了家人,他的姐姐還有他的獵犬爸爸。祖奶奶在無數個想念的夜晚後,也被釋放了出來。他們在老松樹下相遇了,祖奶奶放棄了仇恨幫蘭傑咬斷了鐵鏈,讓他們重獲自由。祖奶奶也看到了自己的孫女。

祖奶奶被她很久沒有感受到愛的所包圍 ,這是她的等待和反省換來的,帕克也和家人團聚了,這是他用耐心的尋找與勇敢換來的,當然也不能忘了最重要的一點,他遵守了他對媽媽許下的諾言。

在去年我跟着同學去夏令營玩時,我在那裏玩的很開心,甚至都忘了媽媽千叮嚀萬囑咐的給她打電話,媽媽在家裏非常着急,只好打通了我同學的電話。我完全沒有理會同學,於是電話那頭的媽媽有些生氣了,最後我還是半信半疑地接了電話,但是換來的是跟媽媽大吵了一頓,我生氣的掛掉了。往後的幾天裏我沒有再接媽媽的一個電話,漸漸的我忘了這件事。

到了回去的時候了,本來就暈車的我在搖搖晃晃的大巴車上,更加的頭疼和難受,終於到了家,我以為媽媽會激動的迎接我,結果媽媽非常生氣也不跟我説話,我也悶悶不樂。一天都沒有跟媽媽説一句話

第二天我因着涼而發燒了,媽媽好像昨天的事情沒有發生一樣,仔細的為我擦身子,餵飯,甚至眼底裏還有愧疚,其實應該説對不起的是我……

我想——這就是愛。

好好緊握那雙温暖的大手吧,不知他陪伴了我們多少個日日夜夜,給我們力量,但他們也會虛弱,或許有一天他們再也不見了;好好珍惜那每一句責罵吧,他們在我們眼前一片黑暗的時候,讓我們能看到希望,但這聲音也會越來越小啊,最後可能再也聽不到了;好好抱緊他們吧,他們把青春無私地奉獻給了你,但他們也會漸漸地衰老……但是從現在開始愛還來得及。

好好的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吧,憤怒,傷心這些總會過去,愛就在那裏,不緊不慢的等着你。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3

以前,我不太懂愛是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給予別人温暖。但是,自從昨天我讀完了《木屋下的守護者》,才真正懂得愛與關心的含義,以及愛能帶來的巨大能量。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方沼澤深處一個到處是生命的樹林裏,那裏生存着一羣有智慧的動物,還有一些有魔法會變身的生物。這是一個現實與神話交織的地方。

本書的主人公有兩組,一組是生活在木屋的:小時候頻受暴打後來心裏扭曲殘暴無比的“針魚臉”、針魚臉的老獵狗“蘭傑”、一隻被遺棄到樹林裏的“花斑貓”、花斑貓生的一對雙胞胎小貓(姐姐“莎賓”和弟弟“帕克”);另一組是稱姐道弟的生物:一條長三十米的千年巨鱷“鱷魚王”和一條被幽禁千年的半人半蛇的蟒蛇“祖奶奶”,祖奶奶的女兒“夜歌”女婿“鷹人”。

在書中過去與現在交叉出現,兩組不同的主人公之間的故事也同時進行。 一邊是千年前, 巨蟒祖奶奶引誘夜歌恢復了蛇身,並且再也無法變成人,也無法與鷹人和孩子團聚,夜歌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而絕食死去。鷹人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傷心憤怒的他將祖奶奶硬塞進大罈子,埋在了地下。千年之後,因為雷電的協助,祖奶奶得以衝破“囚牢”重見天日。另一邊是花斑貓、雙胞胎小貓和與蘭傑組成一家人相親相愛的生活在木屋下,當然還要時刻躲避針魚臉的迫害,後來花斑貓和帕克被針魚臉抓走,導致花斑貓慘遭毒手,帕克逃過一死,伺機重返木屋去救蘭傑和莎賓。最後戰鬥中,正當針魚臉要射殺莎賓時,帕克的尖叫卻使子彈擊中祖奶奶,同時帕克也抓到了針魚臉的臉,使他最終被鱷魚王殺死。故事最後,臨死的祖奶奶看到了蘭傑一家人的真愛,被深深感動,拼盡最後的力氣咬斷了了蘭傑的鐵鏈,成全了這一家人。

讀到最後還是意猶未盡,太多的悲哀和深深的感動縈繞在腦中。愛才是照亮心靈的太陽,是啊只有真愛才能有奇蹟,才能令人感動。不管是什麼樣的人或動物,只要用真心的關愛去對待他,他就會被感化,不管是被鐵鏈拴住的可憐獵狗還是被遺棄的小貓,不同的動物間可以因為愛成為歡樂的一家人,就算是怨恨深深的蟒蛇祖奶奶也最終被愛感化。如果針魚臉小時候能夠得到更過的關心和愛,他也不會長大後變成一個殘酷的殺手。愛也是澆灌心靈的最好的甘露。

晚上媽媽下班回家,已經很晚了,一進門就因為勞累而直接躺在了沙發上。我看在眼裏,卻急在心裏。我想找點什麼東西“犒勞”一下媽媽時,眼睛瞟見一大盒牛奶上,媽媽最喜歡喝熱牛奶,就是它了。目標確定,我就興高采烈的像一枚出膛的子彈直奔目標而去。我擰開牛奶盒子的蓋子,雙手捧着牛奶盒子微微傾斜,小心翼翼的將牛奶倒入碗裏,然後把牛奶碗放進微波爐加熱。牛奶熱好了,我輕輕的捧着碗,一步步的慢慢走到媽媽面前。當我把熱牛奶遞給媽媽時,媽媽很是意外,激動的説:“兒子這麼懂事呀,真是長大了!知道熱牛奶給媽媽,會關心人了!”説着趕緊接過牛奶,心滿意足的品味着,臉上眼裏都是笑。我的心裏也是甜滋滋的。

真誠的關心就是真愛,能感化一切。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往後做一個會關愛他人的人吧,愛與被愛都是這個世界最美的語言。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4

這是一個奇異魔幻的故事,穿越千年歲月,講述發生在原始森林裏的古老傳奇;也是一個情感飽滿的故事,直抵靈魂深處,吟唱三代人三個種族間的愛恨情仇;更是一個優美動人的故事,一個關於愛、失落、寂寞與希望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千年前,蛇妖莫卡辛祖奶奶為了奪回女兒,不惜毀掉女兒的家庭,並害女兒失去生命。她因此受到了懲罰,被關進罈子,深埋地底一千年。一千年後,小貓帕克和媽媽一起被獵人針魚臉丟進了河裏,媽媽溺水而死,帕克獨自踏上了營救姐姐和獵犬爸爸的漫漫長路。

故事中的蛇妖奶奶就因為害了女兒而受到了懲罰,小貓帕克也因為他的勇氣而找到了姐姐莎濱和愛唱藍調歌曲的老獵狗爸爸。

做什麼事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例如,我有一次,好不容易借到一本我一直想要的書,於是我寫完作業看,吃飯的時候看,洗完澡坐在牀上看,最後要睡覺了,等媽媽關上房門後,翻來覆去的,怎麼也睡不着,心想一定是書沒看完,吊胃口,於是我又偷偷摸摸打開台燈看書了,一直看到半夜十二點。結果第二天早上非但起不來,還得頂着個熊貓眼去上學。上課時一副半睡半醒的樣子。

這就是半夜看書的代價啊。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5

在寒假裏,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叫《魔法師的帽子》。主人公有姆咪爸爸、姆咪媽媽、姆咪特羅爾。 姆咪一家是是個大家庭。從他們冬眠醒來,奇怪的事情就一件接一件的發生。小吸吸和姆咪特羅爾一早醒來,就在一其玩耍,當他們來到山頂,小吸吸無意中發現了一頂圓筒帽子,他們就這樣找到了魔法師的帽子,可他們沒想到這頂帽子會使整個姆咪谷出亂子、

魔法師的帽子在姆咪家當了個紙簍子,一天早上,姆咪特羅爾把自己吃沒了的蛋殼扔到了紙簍子裏,奇怪的事發生了,蛋殼竟然變行了。蛋殼變成了五朵小云彩,停在了台階上,姆咪一家看到了這一切,非常驚訝。在夏天姆咪一家在玩捉迷藏,姆咪特羅爾為了不讓小吸吸捉到自己戴上了魔法師的帽子,往下拉,別人就看不到自己了。可是當他把帽子拿下來時,竟變成了一隻耳朵很大、眼睛很圓、尾巴長長的怪物。他的夥伴、爸爸、媽媽都認不出來了,最後姆咪特羅爾還是變回了原形。姆咪一家都覺得這個帽子有古怪,便拿可惡地蟻獅做實驗。結果蟻獅變成了一隻“癩蛤蟆”。

最後一章講了小嗅嗅離家去南方遠行。某甲、某乙把手提包還給了姆咪媽媽,為某甲、某乙開了慶祝大會。在大會上某甲和某乙打開了神祕的手提箱,裏面放着姆咪一家用魔法帽換來的紅色的寶石王。但這顆寶石正是魔法師苦苦尋找的寶石王,魔法師立即來到晚會。但是某甲、某乙不同意。魔法師只好向在座的小動物每人實現一個願望但最後魔法師還是得到了一顆寶石。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裏面有着珍貴、特殊的友情。如果沒有這種友情,某甲和某乙也不會把手提包還給姆咪媽媽。如果沒有這種友情,斯諾爾克也不會痛打,罵姆咪特羅爾的人。友情,金錢也買不回!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6

最近頗喜歡讀散文,喜歡一篇篇短小的文章中去找尋自己似乎早已明白的“真理”。於是在“欣然有所得”,“自詡頗有見地”中得到一種阿Q似的自我滿足。散文讀了不少,可是給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這樣一篇小文——《提醒幸福》。

幸福還需要提醒嗎?它不是一種感覺嗎?幸福是什麼?是戀人相見時相擁而泣,是家人團聚時的觥籌交錯,還是課堂上酣暢淋漓地演説……似乎都是幸福,又似乎都不是幸福。畢淑敏真的是一個走進人心的女人,她透過生活,關照人的心靈,是的,似乎從小到大我們都在接受的是一種“提醒痛苦”的教育方式。“別忘了多穿衣服”、“小心他是騙子”、“別驕傲”……一系列看似關心、關切的話語原來都在不經意間提醒着我們:生活處處是艱險,我們要理性地去面對,要有憂患意識。古語不是有説: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嗎!在這樣的提醒中,我們大人們、成人們忘記了告訴孩子,生活的主色調是幸福的絲絲縷縷,是由幸福的絲線編織成的流光的銀河,幸福是需要被提醒的。

我們成人如此,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我們理所當然地站在有經驗的大人的角度去關照孩子的世界,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成功的時候不要驕傲……殊不知在這樣的教育中,我們的孩子和我們一樣陷入了一個體驗即將到來的苦難的怪圈。孩子的思維模式在同化中感受到,我取得了成功並不是終點,我要擔心的是我接下來要面對的苦難。下次我能不能同樣取得這次的成功呢!

孩子是天真無邪的,與其教給孩子如何去恐懼未知的災難,不如教給孩子如何享受幸福。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當幸福即將來臨的時刻是需要提醒。幸福是一種心靈的震顫,它像會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需要鍛鍊。

當春天到來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説,記住這一刻!心裏就會泛起春的綠意;當幸福來臨的時候,我們不妨也和身邊的人分享,請記住這一刻!豐收的季節,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災年,我們還有漫長的冬季來得及考慮,不要管以後的風霜雨雪,讓我們先把麥子磨成麪粉,烘一個香噴噴的麪包。

幸福並不與其他東西同步,它只是一種感覺。只有常常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注意幸福,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幸福的快樂!就像在寒冷的日子裏看看太陽,心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光光。在我的教育中,我也要改變自己,做一個點亮幸福的師者,不是讓孩子在學習中體會痛苦,而是讓他們從小就去發現幸福、體味幸福、感受幸福,我想這樣的教育才真正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因為他們將比別的孩子更能體味生活、體味人生,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珍惜、學會尊重,在人生之路上充滿陽光地前行。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7

在暑假期間,我有幸讀了“羅曼?羅蘭”的《巨人三轉》,看了以後,有了很大的感觸,也明白了很多本文來自:放放假。生活是廣闊的,但並非處處都開滿鮮花,更不能奢望處處有林蔭小道,有的地方會是崎嶇陡峭的小路,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是荊棘叢生。文章裏的三位名人,不是在戰場上英勇奮戰的英雄,而是具有着偉大靈魂的人。他們就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他們在人生艱難的征途上,為了尋求真理和正義,為了能創造出不朽的傑作,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他們有的飽受病痛的折磨,有的遭遇了許多悲慘事件,有的內心惶恐矛盾,沉重的苦難,幾乎快抑制了他們的呼吸,毀滅了他們的理智,但他們還能堅持着自己的原則。開始了他們的艱苦的人生……

貝多芬的一生大都是在磨難中度過的,然而所有的磨難只是讓他變得更加堅強,他貧窮,卻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以一顆真誠的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過歡樂,卻創造了歡樂給全世界。摔倒了並不可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因為這一次跌倒而一撅不振。我記得以前有一個人對我説過,青春就是瘋狂的奔跑,然後華麗的跌倒,最後幸福的微笑。

米開朗琪羅,一生都為擁有過自由,不得不依附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的虛榮忙碌終生,他在精神上比貝多芬更受折磨。

托爾斯泰輕視它所擁有的一切,渴望擁有他所未知的生命的真諦,他的偉大就在於不肯虛度年華,他想要用造福於人類來實現生命的價值。

這三位英雄,雖然出身,經歷,性格迥然不同,但為實現生命的價值,同樣需要面對這樣或那樣的磨難和挫折。我們要像貝多芬,一樣扼住命運的喉嚨.

人生就是需要奮鬥,奮鬥過後,等待你的就是幸福。不經過奮鬥而得來的幸福是不會給人帶來任何的快樂的,只有戰勝種種艱難困苦以後,才能攀登上生命的頂峯!人生的價值都是由自己是否去奮鬥過有關。人生就是需要奮鬥!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8

每個人都逃避不了生命的冬天,逃避不了生命的冬天的寒風吹徹。

在這個寒風吹徹的冬天,大雪與寒風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寒風的凍是凍進骨頭裏的凍,大學的冷是冷進心裏的冷。寒冷無法躲避,總是如影隨形。它禁錮了我的言語,我無法表述我的傷疼。它限制了我的思想,我只能沉溺在痛苦的過往之中。我什麼都不能做,只能用無力的雙手環住自己冰冷的身軀,頭靠着膝蓋,靜靜地坐着與哀傷作伴。我的耳邊,分明清晰地聽到,絕望沙啞的嘶鳴混雜在呼呼作響的寒風中。我感到更加地寒冷,身邊卻找不到可以取暖的事物,抑或人。

無以取暖。是的,無以取暖。我在經歷我生命的冬天,旁人無法給我什麼以温暖我。他們會安慰我説,一切會過去的。他們説,你要相信,一切會好起來的。他們還説,當你經歷過這些之後,你就會發覺,這並不算什麼。可是,沒有人告訴我,告訴“正在經歷着”的我,應該如何度過這個寒風吹徹的冬天。他們沒法告訴我,因為他們聽不到我耳邊絕望在呼叫。絕望對我説,只有失去才是永恆。他們聽不到,所以他們沒法教我應對生命的冬天,他們安慰的言語也是那麼蒼白無力。就如劉程亮在文章寫到的那個渾身結滿冰霜的路人,作者給他的一杯熱茶,讓他坐到火爐旁邊暖和過來,但是他卻在第二天下午凍死在村的西邊。作者説:“我的一小爐火,對於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説,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巨大。”

沒有人能幫助到他,因為他的寒冷巨大,因為他處於他自己生命的冬天。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生命的冬天,本身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的戰爭,與透徹的寒冷戰爭,與孤獨的痛苦戰爭,與消極的自己戰爭。我們就這麼站在寒冷的戰場上與對手靜靜地對峙着,沒有刀光劍影,沒有血肉橫飛,只是靜靜地,靜靜地看誰先倒下來。若這場戰爭失敗,我們的生命只能像那位路人一樣,被心間的寒冷凍住,然後凝固。假若我們勝出,我們便會看到希望伴隨着春風而來,然後默默等待下一個生命的冬天。四季總是輪迴的,人生也沒法避免一次又一次生命的冬天。

然而,我還是願意在這個冬天堅持抵擋這徹骨徹心的寒冷,因為我還在眷戀着夏天的回憶,還在期待着下一個夏天的來臨。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9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講的是四位主人公——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生活在一個大迷宮裏,他們為了填飽肚子四處尋找奶酪。後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到了有很多奶酪的C站,於是他們把家搬到了這裏。

可是,突然有一天,奶酪C站的奶酪被吃完了。哼哼和唧唧決定把拿走他們奶酪的人找出來,而嗅嗅和匆匆決定去尋找新的食物。終於,他們成功了,嗅嗅和匆匆找到了奶酪N站,而哼哼和唧唧卻還在尋找那個拿走奶酪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沉思。為什麼嗅嗅和匆匆得到了奶酪,而哼哼和唧唧卻得不到奶酪?後來,我明白了,所有美好的東西都不是永遠的,要敢於去發現新的事物。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我認為,故事裏的奶酪是對我們生活中所追求目標的一種比喻,它可以是一張特優生獎狀,一個好成績。但是,如果你得到了奶酪,就在奶酪上原地踏步的話,你的奶酪將會被人拿走。相反,如果你得到了奶酪卻還在繼續往前走,不但你的奶酪不會被別人拿走,反而會越來越多。

於是,我下定決心,在新的學期裏,要取得更好的成績,讓文章在報紙上發表的越來越多。加油,我要開始努力了!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10

前幾天,我們學了《中彩那天》,《萬年牢》,《尊嚴》,《將心比心》,其中,我最喜歡《將心比心》這一課。這一課主要講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一天,奶奶去商店,走在他前面的一位阿姨幫他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鬆開手,當奶奶向她道謝的時候,那位阿姨卻沒有説不用謝,而是希望別人也能為她的她的媽媽推開大門。第二件事是:有一天,我陪患病的母親去醫院輸液,年輕的護士連紮了兩針也沒扎進,我正要抱怨幾句,母親卻説:“不要緊,再扎一次。”第三針果然扎進了。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將心比心的事,現在,我給大家説兩個在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的事。有一次,在公交車上,我看見一位大哥哥給老人讓做,老人連聲説:“謝謝你呀小夥子!”而那位大哥哥卻説:“不用謝,但我希望別人也能這樣給我的爸爸媽媽讓座。”聽了他們的對話,我的心温暖了許久。

還有一次,我去公園的時候,看見一個大哥哥正在扶着一個摔倒的小弟弟做起來,扶起來後,小弟弟連忙説:“謝謝你,大哥哥!”大哥哥卻説:“小朋友,你不用謝我,哥哥希望你以後也能這樣幫助別人。”小弟弟説:“好的,大哥哥,你放心吧,我一定會真心的去幫助別人的。”聽了他們兩個人的對話,我的心裏充滿了幸福與温暖。

讀完這篇文章,我想送給大家兩句話“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和“人間處處有真情,真情時時暖人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是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誤解。這樣,人間不就會充滿和平,充滿友誼,充滿愛了嗎?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11

一直以來就認為有了愛和教育經驗就可以教育孩子,讀了這本書,才讓我真正明白了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經驗也是不夠的。愛是需要技巧的。這本書寫的就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麼相處。

讓我感觸最大的是,對於孩子的感受我們應該做出怎樣的反應。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裏,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説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然而這次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説:”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通過這樣的談話,孩子慢慢的冷靜了下來。是啊,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做出不恰當的評價。

回過頭來反思一下自己,作為老師,平時對犯了錯誤的學生,調皮的學生,有犟脾氣的學生,我原來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卻沒有理會他自己內心的想法。現在,我們也不仿換一種方式,説一些理解他的話,如:”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心和他在一起,我們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説出他們的失望。説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讀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平日對學生的教育,當發生問題時,有時真的是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僅影響了自己的身體,更傷害到了孩子,真的應該心平氣和的對待。今後我們應該真正的尊重理解我們的學生,把握一定的技巧,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12

剛開始接觸張嘉佳是在微博上看他的睡前故事,喜歡他的每個故事,每次閲讀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趕腳。説實話,最初的時候,我分不清他的故事跟大冰的故事,慢慢的看得多了,從故事中瞭解了他們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後,就能輕易的分辨出來了。我想我喜歡他們的故事,更多是因為渴望、嚮往那種生活態度,感覺每一個人都是在做自己。

有人這樣説過: “懂事之間讀《小時代》 ,情動以後讀張嘉佳。”説的就是我的狀態,讀書的時候,總會趁着課間、自習課的時候偷偷的看《小時代》。接觸張嘉佳是在這幾年,剛開始每天睡覺前會去微博看他的故事,看他今天更新了木有。沒有的話,我就翻他往前的微博,找找沒看過的故事。這應該是第一個讓我把微博全部翻遍的人兒,此待遇勝過男票啊,雖然我單身就是了。

讀別人的故事,留自己的淚。書中總有那麼些情節能觸動我們的心靈,不管是管春和毛毛,還是荔枝和茅十八,或者是駱駝和他的姑娘。每一種對愛情不同的詮釋,真實又虛幻,結局痛心或完美。我喜歡這些故事,因為這不同於其他心靈雞湯式的文章,結尾總是會給我我們總結出一種所謂的感悟。張嘉佳是 拒絕灌心靈雞湯的,他説這是他的原則:“我只告訴看故事的人發生了這些問題,但我不告訴你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解決。每個的狀態都不同,每個人的問題都要靠自己去消耗和感悟。”這本書的初衷本身就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在找出問題。

我很感謝閨蜜在生日的時候送我這本書,就如書名一樣,我感謝我身邊的每一個人從我的全世界路過,我不知道我的未來裏面還有沒有你們,但是我希望你們會一直在我的世界裏。我愛你們,親愛的小夥伴們,麼麼噠——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13

在7月22日至7月28日,我在家裏讀了【和時間賽跑】這本書,裏面的情節令我驚心動魄,裏面的小主人公傑茜最令我感動。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與外界毫無聯繫的歷史保護村克里夫頓裏面突然爆發了一種叫白喉的傳染病,由於得不到村外世界的救援,有許多孩子喪失了生命,傑茜的媽媽讓他偷偷跑到外面的現代社會找尼利先生求救,一路上發生了許多驚險的事情。後來,來到尼利家,傑茜從門外偷聽得知,本來要幫助他的尼利先生早在五年前已經死了,現在的只是一個替身,而且這個替身要殺了傑茜,然後傑茜跳窗而逃。逃到了一個新聞發佈會大樓,自己勇敢地向準備採訪的記者揭發了替身尼利要在克里夫頓村做的驚天大陰謀,救回了村民,不活了保護村的建設者克里夫頓和幕後策劃者替身尼利,讓村民們重回現實社會的道路。

書裏的小主人公傑茜聰明勇敢,為了解救村民們不惜一切代價和時間賽跑,爭取最短的時間內拯救全村人民,她還幾次從敵人的魔掌中死裏逃生,大膽向新聞發佈會記者揭發所有陰險事情的真相;而且傑茜的好奇心,作為一個有1840年來到1996年的11歲女孩,她既沒有浪費黃金時間,有充分的利用空閒時間來觀察新事物、從沒見過的事物。

我對傑茜十分佩服,因為她身上大多是優點、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讓我們汲取。

【和時間賽跑】這本書的作者想象力驚人,能想出並寫出這一本幾乎毫無漏洞的一流穿越小説,既有文學性,又有趣味性,還有吸引力。文章裏的內容扣人心絃,看了這一章,又想接着看下一章,令人廢寢忘食。如果有機會,大家一定要親身體會一下這本書的奇妙之處哦!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14

我最喜歡讀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簡愛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不管當初是為什麼去看,自己的喜歡還是老師的逼迫。剛把《簡·愛》看完,覺得這部小説很好,我真的很喜歡,書中的女主人公簡,真是堪當我的楷模啊!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敢於鬥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簡愛的獨立是她具有魅力的關鍵,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

簡愛講述的是一個女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她敢於挑戰自己的命運,專注改變命運的機會不斷學習,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上流社會的家庭教師,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我的感觸是現在很多人的命運不同,有的人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的人就要過着臉朝黃土面朝天的生活,有的人一出生就喊着金湯匙出生,他的一生的學習,愛情已經被家人安排好了 ,只要自己按着家人的安排走下去,就可以有很好的結果,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喊着金湯匙出生,有的人就沒有好命,一出生就要幫家裏幹活,對於這樣的人要怎麼辦呢?

我想只有依靠自己努力才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那就不要怨天尤人了,對於我們不能決定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追究,對於我們可以決定的事情,那就要把握機會,你可以通過努力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大山的人都知道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夠改變命運,你的成功也可以不通過讀書這一條途徑,這個世界機會有很多,想要改變命運的機會就看你會不會把握,如果你不想改變命運,那你就不會抓住任何機會,你的人生也會平凡度過,很多人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但是我覺得這個社會非常公平,有的人出生環境不好,但是這人人依然過的很好,這個人知道把握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有的人只能自怨自艾了。所以社會很公平啊!

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自己的外貌,但是,我們在人格上是平等,我們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夢想,命運其實就在我們自己手中。像簡愛一樣。努力奮鬥,儘管平凡。亦或醜陋。

我們的人格魅力也會征服其他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美麗的天空與幸福,簡愛是一個善良的女人,記得一句話:

你可以不漂亮,不聰明,不温柔,但你一定要善良。善良是所有好女孩的特性,我一直相信,善良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人會不具備,只有你把它給丟了,你不要它了。

善良的簡愛,擁有海闊的胸懷,儘管她恨她的舅媽,當舅媽生病在牀,善良還是佔了上風,淹沒了仇恨,面對舅媽的冷言冷語,她還是擔心着舅媽的身體,一份很單純的關心,一顆很善良的心靈,還感動不了誰?

它教會人們在生活中表現尊嚴,去努力爭取自由、愛情、地位和尊嚴。哪怕當今社會萬物都靠錢來衡量和決取,都不能放棄去追求這一切美好的東西。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污濁心靈。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

我若是船,那麼簡愛就是帆,她永遠鼓動着我在浩瀚的書海中乘風破浪 。即使有狂風巨浪,濃霧瀰漫,我不怕,因為我有帆,有簡,還有堅強。我想,自己一定能登上理想的彼岸!

《簡愛》,我還需再度細細品賞……

我們擁有不一樣的人生,但我們擁有一樣的人格。一樣的善良的心靈,一樣具有魅力,用心生活,用愛生活。其實,世界真的很美很美。

現在我不想説太多自己的看法,因為覺得我對這本書,這個主人公了解的還是太少了,我想再重新,仔細的讀一遍,一章一章的讀,然後一章一章的寫下自己的總結和感想。

廢話不多説了,進入主題吧,先來説説第一章。

1、又自覺體格不如伊麗莎、約翰和喬治亞娜《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心裏既難過又慚愧《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那情形委實可怕。

可以看出:那時簡愛10歲,但是也可以看出她小小的自尊心。

2、要是沒有親耳從貝茜那兒聽到《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並且親眼看到《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我確實在盡力養成一種比較單純隨和的習《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活潑可愛的舉止。

隨和可不代表順從,簡愛的性格中有順從,可是説到隨和,那可未必了。隨和是從內心裏不固執己見,和順,不會給人壓迫的感覺。但是順從,很可能是表面功夫,在行動上聽從你,但是心裏未必贊同你,有時也不會給你輕鬆的感覺。

當然,這裏面也説到了“單純”,這話是由裏德太太説出的。這是對簡愛的要求。無疑,簡愛很聰明,但是,這裏我產生了一個疑問,單純和聰明是否衝突?我自己查了查單純的含義,我比較喜歡這樣的解釋:指思想純潔,沒有私心雜念。(當然還有別的釋義,但是都不是我想要找的意思,在這裏我只提了一下我側重的釋義),可是,即使這樣的解釋仍然不能滿足我。大家看下面這樣一段話:單純不是幼稚,更不是無知,它應該是一種對生活對世界本質的完全相信,相信痛苦的背後會有幸福,相信背叛和欺騙的背後會有善良,相信在這個宣泄的的龐雜的背後總有些支撐着世界運轉的東西。比如説:愛,相信是最為本質的,相信幸福,你才想到要去追尋。人們知道愛的美妙,才會如此渴望去擁有。我們會在探索人生時,對人生,乃至探索本身都產生了懷疑。這種動搖是可怕的,稍遇不幸便會像絕堤的洪水一樣摧毀了人生的希望,因而我們需要單純,而這種重尋卻是人生經歷了許多可怕的不幸經歷之後從另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對單純的迴歸。 細細品味,這樣想來,差不多就能解開我的謎團了。聰明和單純不衝突,你可以把它當成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同時,你可把聰明和單純當成相關的關係(這是心理學中的術語),也就是這兩者有關聯,但不是因果關係。

3、將紅色的波紋窗簾幾乎完全拉攏《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把自己加倍隱蔽了起來。

一來可以看出簡愛沒有安全感,二來也可以看出她企圖隱藏起來,不被人打擾,享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4、文字部份我一般不感興趣《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但有幾頁導言《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雖説我是孩子《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卻不願當作空頁隨手翻過還是認真看了。

從“不願”可以看出簡愛的好強。從“認真”看出簡愛雖然還是個孩子,但是她已經可以強迫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隨心任性,即使是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能認真完成。

5、已慣於逆來順受。

可以看出簡愛性格上已經有了服從的影子,在後面的章節裏也看出來,當然,我這不是貶斥,而是喜歡,簡愛這種遇到比自己強的人而習慣於順從的性格,尤其是一個女人,我認為是一個優秀自尊倔強女人的一個很好的彌補。能夠表現女人柔順的一面。女人終究是女人,應該有其温柔的一面。

6、我的恐懼心理已經越過了極限《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被其他情感所代替。

任何忍耐都是有極限的。所以不要輕易挑戰一個人的耐性哦!

但是她所謂的“其他情感”,是什麼呢?憤怒?求生本能?是壓抑到一定程度的爆發?我想都有吧。憤怒讓她失去理智。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憤怒雖然有時會很可怕,但是,過於理性,過於壓抑自己,也未必是件好事,壞人就應該受到懲罰。掌握好度吧。

7、我讀過哥爾斯密的《羅馬史》《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時尼祿、卡利古拉等人物已有自己的看法《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並暗暗作過類比。

新時代女性,很聰明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可看出她在這麼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看書了,可以推想出她將來也會是個博覽羣書的人。

8、憤怒,使我不再畏懼《簡·愛》第一章的小結小感 —— 一千零一夜 —— 一千零一夜的博客而發瘋似地同他對打起來。

什麼能夠真正的戰勝恐懼?

憤怒只是一時的頭腦發熱,喪失理智,暫時的戰勝恐懼。

是從內心真正的接受它?找到它的擊破點?還是無限的勇氣?或許我還需要再想想。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15

週末在家,課還來不及備,先看上了周汝昌先生所著的《紅樓小講》。從記事起,便聞説四本名著中紅樓夢位居榜首,是集文史哲於一身的偉大作家曹雪芹作的文化小説,國中課本中似乎還收錄了一篇《劉姥姥進大觀園》,忘記是幾進了。而真正接觸此書(可惜是程高修改本)是在八年級暑假,因身體不適在家休養,閲讀便成了打發時間的好方式。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愛上了閲讀,養成了靜思的習慣。閲讀是能改變人的習性的,或者説能夠喚醒人內心深處的真善美。

後來從報紙上讀到了劉心武先生品析紅樓,印象非常深刻,是講秦可卿身世一章,才知道自己即使看過幾遍紅樓,心智卻是如此愚鈍,那時候也只是把紅樓當成一般小説來看,感覺寫的章節很多,很亂,但裏面的詩詞歌賦是最令人欽佩的,故有模有樣的運用到了寫作當中,當時拿作文高分其實也簡單,就是要多用排比、擬人,更好是引經據典。想想確實挺好玩的,凡是到正式考試,李白杜甫是忙壞了,來那麼一位曹雪芹,那分數還不飆升。

現在想想,什麼文字才是好的文字,我覺得劉震雲老師説的對,好的文字應該是真實的,樸實的,知心的,不同的。而文字的樸實,必須人要先樸實起來。

談着有些遠了,還是回來説説周汝昌先生吧。在紅樓界裏有三位大師,胡適,俞平伯和周汝昌。早聞胡適先生目光如炬,見解獨到,陳丹青在一次訪談中説到自己20xx年看過的最好的書,便是胡頌平先生所著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説到這裏,不免感覺遺憾。在噹噹網潛伏數月,這本書竟然一直處於缺貨狀態,好書真是洛陽紙貴。書中談到胡適之先生見識淵博,小到一個字的發音(河南衞視新近播出的成語英雄不就是這種談話形式嗎),一首詩詞的字句,大到國際形勢的演變,社會背景的探索,莫不娓娓道來,妙語連珠。周汝昌先生跟紅樓結緣,也是胡適之先生所致。只因為幾封信(內容不祥),周先生便走上了六十餘載的紅學之路。

讀《紅樓小講》,可以想象周先生久伏書案細細考證,小心成文的影子。周先生受紅樓影響甚大,對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作了考證,從古文小説,從歷史背景,從國內外圖書館所藏珍本,裏裏外外被他挖了個遍。前文已講,莫泊桑的一字説,全世界的文學家都記在了心裏面。曹雪芹這部泣血鉅著更是惜墨如金,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曹老先生真是對筆墨處處吝嗇,文章經歷增刪五次,批閲十載,處處點情,字字珠璣,相比之下,現在是個人名都能出書,陳詞濫調泛泛而談,這些人,豈是真正懂文字之人?

曹老先生成書十載,其後人周老先生更畢其一生鑽研紅學。我喜歡紅學痴儒這個稱號,但是周老先生卻不喜歡人家稱他為紅學家,他説,‘在這部鉅著面前,我只是尋得皮毛,我能懂雪芹其人其書到什麼程度?’。可歎其才,可歎其痴呀!寫到這兒,忽然想起跟學生的一次對話,問,怎樣才是謙虛?我講,認識自我。懂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不懂的人,才會處處張揚。但謙虛二字又哪兒是這兩句話所能説盡,每每讀前輩的文字,讀得越多,愈發覺得自己可憐,愈發珍惜起時間來。所以每次我都會鼓勵學生課餘時間去閲讀,養成終身閲讀的好習慣,沒有運算能力不打緊,但是沒有閲讀能力就危險了!有了學習的意識,你就學會抉擇,學會放下與拾起。

文章的題目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實在是周邊的人想做的事太多,而做成的事太少。曾問過一名老教師,怎樣才能把書教好,他告訴我,一輩子只幹教育這一行。我跟學生講,我們都不聰明,當然也不笨,既不聰明也不笨的人怎麼生活於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好。而讀老先生的文字,學到的不止這些,有一句話此時愈發清晰起來,咬文嚼字,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此刻賦予咬文嚼字新的含義,教育工作,也需要這樣咬文嚼字的痴氣兒,因為教育無小事,細節比大局更關鍵。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16

遠古時代,山上住着一個巨人氏族叫夸克族。夸克族的首領叫夸父,他身高奇高無比,力大無窮。

有一年,天大旱,人們熱得難受,實在無法生活。夸父看叫這種情景,就立下雄心壯志,發誓要把太陽抓住。一天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夸父就從東海邊上邁開大步開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天空飛快地轉,夸父在地上像疾風一樣的追。可是,夸父實在是太累太渴了,當他走到途中時,身體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夸父死後,他的身體變成一座大山。這就是夸父山,夸父死了,但他並沒有抓住太陽,可是天帝被他的犧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動,懲罰了太陽。從此,夸父的子孫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生活過得非常幸福。

夸父追日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遠古故事,我閲讀了許多書籍,其中夸父追日最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夸父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而夸父追太陽時那鍥而不捨的精神,真是令我佩服,所以我想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看完夸父的故事,我覺得夸父既有毅力,又有決心,雖然夸父追日的故事,有些人覺得夸父很愚蠢,因為憑着我們人類是無法抓住太陽的。

但是夸父的精神卻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他永不放棄及不半途而廢的毅力,所以夸父留下的可能是後世的嘲笑,但也可能留下了拼命追求的精神,我想這是夸父這個故事一直被流傳的原因吧!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17

本文主人公唐代斯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在路易十六的統治下法國人民把貴族趕出巴黎,貴族和法國人民不斷的發生戰爭。

本該成為法老號船長的唐代斯,卻成為了伊夫獄堡的囚犯。唐代斯本航海歸來遇到了梅色苔絲,兩人一見鍾情準備結婚,可不巧的是有又一人喜歡梅色苔絲,這個人就是丹格拉爾。這個人心胸狹窄見唐代斯快接手法老號了,又和梅色苔絲定了婚。他決定陷害唐代斯。在唐代斯的新婚之夜上唐代斯被送往伊夫獄堡。

在那裏唐代斯,認為他一定可以出來的,但他錯了。他等了六年,他終於做出了決定越獄。在越獄的過程中他認識了神捕。神捕教會了他許多動西,並把一個寶藏告訴了他,神捕發病身亡,唐代斯越獄成公並找到了那個寶藏。

本文是大仲馬所創作,為什麼從出版到現在暢銷不衰,是因為豐富的想象力,曲折的故事情節一直吸引着讀者。希望大家有空也去看一下。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18

與《撒下好運的種子》一樣,《少有人走的路》同樣屬於心理輔導方面的書籍,出自美國傑出的心理醫生作家斯科特·派克之手。斯科特的傑出不僅僅在於他的智慧,更在於他的誠懇和勇氣。因為經過本書,他第一次説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説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應對了人們從為不敢應對的問題。

今日竟然用整整一天的時間浸泡其中,絕不是心血來潮找書打發時間,只覺得,自我的心智還很不成熟,精神還過於膚淺,自身太需要這方面的滋養與潤澤。

作者認為,人生苦難重重,唯有自律方能消除人生的痛苦,而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堅持平衡是實現自律的四大原則。

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歡樂與痛苦的次序;承擔職責,告訴我們敢於應對,主動選擇和決定,付出更多的愛,才可擁有承擔職責的勇氣與本事;尊重事實,告之我們敢於理解外界的質疑和挑戰,不讓自我生活在封閉的系統裏;堅持平衡,意味着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如果將這四種原則持之以恆地實踐,任何人都能夠使精神、心理和靈魂到達更高的層次。

對此觀點,本人感同身受,異常是“尊重事實”這一原則,好似讓我看到了身邊諸多沒有尊重事實而被困擾或束縛的人和事。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協調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我的位置,明白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裏;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是啊,任何人來到世界,沒有偉大與卑微、高貴與貧賤之分,上帝也沒有給誰繪製過地圖,但我們在不一樣的時期,必須給自我繪製不一樣的地圖,才會擁有準確的人生航向,愉快的人生旅程。為此,顯然要付出代價。

很多人,因為得意於自我的經驗與資歷,從未有過繪製地圖的意識與做法,純憑感覺做事,遇到麻煩,不是進取應對,而是拒絕新的資訊,甚至指責新的資訊混淆是非,所以,常常埋怨人生的道路總是荊棘密佈,障礙重重,好似上帝不公,時時被命運捉摸。

當然,有一部分人,曾有過藍圖,對自我成長有過規劃,但時這境遷,也不更新。原有的地圖日漸窄小、模糊、粗略,對世界觀的認識狹隘而偏激。對於新的信息與資訊,不是難於對付,就是漠不關心,所以,生活中,常處於恐懼與無奈狀態,碰壁也成了尋常之事。

極少數的幸運者,勤於努力,從未放棄過自我的追求與夢想,不斷地更新和調整自我觀察世界的角度,不斷地修訂自我的地圖,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不會漠然,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與驚喜。還會發出如此的感歎:我們貧窮時,世界是一種樣貌,我們富有了,世界又是另一種樣貌;社會在前進,我們唯有尊重事實,不停地修訂地圖,方可讓心靈獲得成長,讓心智走向成熟。

我以為,給自我繪製前行的地圖——是每個人必做的功課。

《自律》部分,只是《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一個篇章,就讓我獲得瞭如此厚重的饋贈,相信其它三部分同樣精彩。過些時日,筆者定好好琢磨,再作分享。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19

這本書講述了喬布斯光芒四射而又短暫的一生,並且客觀的評價了喬布斯,呈獻給讀者一個真正的喬布斯。56歲的生命倏然消逝,帶着他人生的傳奇和生命的無限激情平靜的離開了這個世界,讓人懷念和無法忘記。他——史蒂夫·喬布斯,是一個美國式的英雄,幾經起伏,但依然屹立不倒,就像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説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倒。

説到喬布斯,你會自然想到那個被咬掉一口的蘋果標誌,當然你也會喜歡他帶來的iPod、iPhone和iPad,瞭解蘋果的人都知道,每一件蘋果發佈的產品或者系統軟件,都凝聚着喬布斯的心血,也只有喬布斯才讓蘋果的產品如此完美無缺。縱觀全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喬布斯的性格以及他評價事物的方式。他的性格中對簡約和完美近乎偏執的追求成就了他。

喬布斯的獨特力量,來源於他的獨特童年。他生於美國加州硅谷,1955年,恰好是美國baby boom的時代。她媽媽生他時,估計還是個不懂事的少女,在50年代,單親家庭或選擇流產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於是,喬布斯被一箇中產的家庭給協議領養,他養父是個是一名機械工程師,他在二戰之後搬到了舊金山。

加州硅谷的環境,有大量電子產品可以接觸到,喬布斯因此迷上了這些electronics,加上對於自己身世的疑惑,讓他經常去思考人生的命題和追求科學意義。在他20歲時,他拉上一個夥伴,兩人一起去了遙遠的印度旅行。在印度,在喜馬拉雅山腳下,貧窮的物質條件和僧人堅毅宗教信仰,讓他感觸頗多。他慕名前往參拜印度教某聖徒,一路順着亞穆納河而下,到達了目的地——下游城市維倫達文時,才發現該聖徒已經去世。“説是朝聖,但當時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走。”此後憶及這段精神之旅,喬布斯輕描淡寫。

後來,喬布斯去念了大學,並接觸到了禪學,又進一步改變了他的人生。使他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他幾乎每週都去練禪,老師是一個日本人。禪,講究拋棄一切邏輯思維,進入一個生命自悟的狀態,強調直覺。這正是喬布斯的特點之一:listen to your inner voice。特殊的領養兒身份,造就了喬布斯獨特的人生思想;少年時的印度之行,以及後來的的禪學熱愛。這些都給予了他一種我們所無法理解的思想性格,就像某種信仰一樣堅定。

在所有偉大硅谷創業英雄裏,喬布斯永遠是我們無法繞過的一顆璀璨明星!原因很簡單,沒有喬布斯,今天的世界就一定是另一副模樣,就沒有1977年的Apple2、1984年的Macintosh、1988年的iMac、20__年的iPod、20__年的iPhone和20__年的iPad.

不斷的嘗試和努力,永遠不放棄內心的追求,這是他身上永不服輸的韌勁。1985年喬布斯因與管理層的分歧被迫離開自己親手創辦的蘋果,那年他剛30歲,這種打擊幾乎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毀滅性的。但是,他沒有從此沉淪下去,他重新振作起來,創辦了NEXT公司,後面又收購了皮克斯。雖然NEXT公司時浮時沉,沒有多大起色,但皮克斯公司卻開創了數字動畫電影的輝煌。後來NEXT公司被蘋果收購後,他又回到蘋果,臨危受命重新締造了蘋果復興的神話。他熱愛創新更有着常人不能比的激情和創造力,讓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打擊下不斷走向成功。

對於死亡,喬布斯顯然看得很開。當他被診斷為胰腺癌,並被告知只有幾周生命時,他卻説沒有什麼比垂死更能讓人集中精神。20__年他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時説:沒有人願意死。就算想上天堂的人也不希望通過死去那個地方。但是,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終點。沒有人逃得過。你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費在過別人的生活上。不要受困於教條,也就是按照別人思考的結果生活。不要讓他人的意見淹沒你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有勇氣遵從你的內心和直覺。它們不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他説的話更好的詮釋了他的成功是有勇氣去堅持內心的聲音和直覺併為之不懈奮鬥。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20

古人有句話説得好:”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話咋一看像個貶義詞,可這也是所有動物與人類在心底的一種想法。獅子遇到叼着新鮮死鹿的動物,難免要爭搶一番。這種因”懷璧匹夫就有罪“的心理而發生的事件在動物中屢見不鮮,包括人類,也許只是方式不同。

可生活在樹上的小樹人——託比也深切的感受了一把當”懷璧匹夫“的感覺。他因懷着大樹上最大的財富——大樹之石而被全族人追殺,無奈的他只能選擇逃亡。也許有人會説,把大樹之石交給他們不就行了?可若把大樹之石交給那夥人他們只會瘋狂破壞大樹,來滿足個人的慾望,順帶滿足普通民眾解決搬家難問題。他們一個個只想着自己,又何曾想過大樹?可有個人——託比爸爸(大樹之石擁有人)站出來,嚴厲反對破壞大樹,遭到貪婪的人們不滿,又覬覦他的大樹之石,便把他們一家抓了起來,只有託比逃帶着大樹之石了出去。

後來他和幾個朋友打敗了頭頭,使那些”貪璧之人“清醒了過來,還救出了父母。

講了這麼多,只是希望讀者不要對我後面所説的一些話感到迷惑。託比是悲慘的,也是幸運的。説他悲慘,是因為他沒有一個完整的童年,從小就要承擔那些他本不該承擔的東西,説他幸運,是因為正是因為童年的悲慘,而造就了頑強拼搏、冷靜勇敢的他,不會因父母暫時的不在身邊而頹廢,也不會因見到敵人而衝昏了頭腦。

把思緒扯回現實,仔細想想,託比不就是不就是”懷璧之人“的原型嗎?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懷璧之人“有託比的開頭又沒有託比的結尾呢?璧,可以説是玉,也可以説是才華。説玉,聯想到的肯定是和氏璧。雖説也許卞和知道”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道理,一心想把玉獻出去,可還不是沒了雙腳才把玉獻了出去。至於有才之人,更是多的數不勝數。

再換個角度,説説”貪璧之人“吧。這種類型的人,同樣數不勝數。哪裏有”懷璧之人“,哪裏就有他們。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也是頗具諷刺性的。這麼説吧,貪璧之人與懷璧之人猶如這樣的關係:月球(貪璧之人)本是黯淡無光,什麼也看不清,太陽(懷璧之人)過來一照,月球及附近的所有星球都被照亮了,只有月球一個星球坑坑窪窪,面目猙獰。月球看見別的星球用異樣的眼光看着自己,受不了了,便要去找太陽報仇,更顯露了本性。當然這是個比喻。如今已不是封建社會,可懷璧之人成了土豪,貪璧之人成了小偷也許這兩種人會永遠存在。不要企圖得到不屬於你的,也不要去炫耀,低調行事。

失璧與與得璧,只在一念之間。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21

每個民族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都出現過一些堪稱民族脊樑的英雄人物,文天祥,宋末三傑之一,就堪稱是漢民族最硬的民族脊樑,是足以和衞青、霍去病、冉閔、祖逖、岳飛、孟珙、戚繼光、袁崇煥、李定國、張蒼水、閻應元、鄭成功、孫中山等相提並論的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二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寶佑四年(1256)舉進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長驅東下,文於家鄉起兵抗元。次年,臨安被圍,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往敵營議和,因堅決抗爭被拘,後得以脱逃,轉戰於贛、閩、嶺等地。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獄中三年,受盡各種威逼利誘,但始終堅貞不屈,1283年1月9日就義。

1281年夏,在濕熱、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寫下了與《過零丁洋》一樣名垂千古的《正氣歌》。在自序中,文天祥詳細的描述了大都囚居環境“水、土、日、火、米、人、穢”七氣瀰漫的惡劣,“以一正氣而敵七氣”的樂觀心態,充分的表達了自己堅貞如一、堅韌不拔、始終忠於國家、忠於民族的可貴品格。

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之後,忽必烈為勸其歸降,可謂是煞費心機。先是派投降的宋朝大臣以同僚之情相勸,被文天祥罵走;繼而派其弟文璧前來勸降,企圖以親情感化,文天祥則以“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之詩示之,令其羞愧而退;最後,忽必烈命令已經投降的宋恭帝到獄中相勸,仍被文天祥拒絕。從這一點上,可以充分的看出,文天祥的“忠”,是忠於國家、忠於民族的“大忠”,而非僅僅是忠於一家一姓的“愚忠”。在文天祥的身上,突出的體現了漢民族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品格,充分表現了文天祥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

公元1283年1月8日,忽必烈親自提審,作最後的勸降,並許諾授予丞相官職。然而,文天祥明確告訴忽必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同年1月9日,在拒絕了忽必烈最後一次利誘之後,文天祥在刑場向南拜祭,從容就義。其藏於衣帶之中的絕命辭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先哲的正氣充滿天地之間,如同浩瀚的歷史長河,無形的精神力量滋潤教化了一代又一代人,偉大的民族因此更加偉大。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脊樑。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苦難的過去、不屈的品格、蓬勃的生機、光明的未來的民族。自從他誕生以來,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就始終代表了並且依然代表着這塊土地上最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就始終代表了並且依然代表着這塊土地上最為古老和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就始終代表了並且依然代表着這塊土地上最美好的希望和最光明的未來,也始終以博大恢弘的胸懷,與時俱進地吸收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與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並且成為中華民族燦爛輝煌文明的最主要的和最突出的代表。

然而,漢民族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自它誕生之日起,苦難和災禍便始終與他如影隨形,其中,最主要的威脅,便是來自北方大草原上的兇狠剽悍的遊牧民族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不停歇的侵襲和劫掠。“風雨如磐滿故園,我以我血薦軒轅”,在漢民族的發展歷史上,在曾經多次面臨亡族滅種之災的險要關頭,正是有了以文天祥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挺身而出,才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五胡亂華時、有冉閔的振臂一呼;厓山陸沉時,有秀夫的悲壯一跳;甲申天變時,有典史的慷慨激昂。正是由於有了以文天祥為代表的一大批“最硬的民族脊樑”,偉大的漢民族才能始終不屈不撓,以其極其堅韌不拔的生命力頑強的挺了過來,一次次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當蒙古鐵騎南下、國家危在旦夕時,他變賣家財、毀家紓難;當宋王朝風雨飄零、搖搖欲墜之際,他率軍轉戰四方奮死抗爭直至最終不幸被俘。桂公塘的驚險、揚子江的執著、惶恐灘的惶恐、零丁洋的零丁,都已隨風遠逝,化作了天不遂人願的蒼涼歎息。“時來遠近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那種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痛苦,外人又豈能知曉其中之一二?而其中最為人所稱道、折服和景仰的,是在被俘之後,面對威逼與利誘,卻能始終堅守節操、毫不屈服。“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正如詩人在《過揚子江》詩中所寫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的國家在南方,他的民族在南方,他的信仰在南方,他的寄託在南方,他的最終歸宿也在南方。南方的家國和民族,就是人世間最強最大的永恆磁場,永遠吸引着他的心靈。“為什麼我的眼睛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因此,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他要朝南而拜、面南而跪、向南而死。即使死後,他的靈魂也註定仍然如不死鳥那樣,飄飄蕩蕩一路南下,最終定格於那片生他、養它、育他、寄託了他無限深情和愛戀的土地。他的眼睛,一定是飽含淚水、飽含希冀,在浩渺的蒼穹,注視着他的同胞們為了反抗蒙元統治者的殘暴統治而永不停歇的浴血抗爭。九十年之後,他的同胞、有明朝謀臣第一人之稱的劉基劉伯温,高唱“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方罷休”的激昂戰歌揭開埋葬蒙元殘暴政權的序幕時,他一定會以欣慰的目光,凝視着徐達統率百萬大軍勢如破竹殺入大都、一雪百年民族恥辱的壯觀。他的身影,已經定格為漢民族永恆的豐碑!他的節氣,就連蒙古人修的《宋史》都為之讚歎不已:“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能讓自己的對手都能發出如此的讚譽,這該是怎樣的節操?這該是怎樣的品格?或許,只有“清操厲冰雪”,才是其最好的寫照!

我們不必深究他的堅持是出於什麼的影響,一個能堅持自己信念與理想併為之付出生命的人,無疑是一盞明燈,照徹了昏暗歷史的一角。斯千百世以下,猶能振奮人心。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無論是“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戚繼光、“生則中華兮死則大明 /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的張蒼水、“八十日帶發效忠/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閻應元、“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的史閣部,還是那位寫下“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之後殉國而死的江陰無名婦女,一代代民族英雄前赴後繼,百折不撓,在國家山河破碎、內憂外患交相侵擾的危急時刻挺身而出、誓御外侮。他們都是文天祥從衣缽到精神的最好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正是他們,鑄就了漢民族泱泱數千年永不屈服的民族魂魄。其一人之行,足以勝過築萬丈碑、立萬言書,功莫大焉。

譬如蓮生淤泥中,取蓮華而勿觀於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軟弱、那屈服、那殘忍,只需看這黯淡卻永久的燈火,而心慕之、身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於今之世,我們雖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來堅持,然而,秉持信念,涵養正氣,不正是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所最需要的嗎?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22

宋詞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之一,宋詞以完美的藝術形式與唐詩和元曲相互輝映,同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三株奇葩。幾百年來一直吸引着廣大的讀者,我爸爸就是一個宋詞迷,不僅自己喜歡,還要薰陶我,也給我買了一本《宋詞三百首》,要我試着背誦。一開始我不怎麼喜歡,但是後來我發現電視上有人朗誦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那麼鏗鏘有力,那麼引人奮進,簡直太美啦!於是便也拿起書本試着誦讀。

之後,在爸爸的誇讚中,感覺確實不錯,讀完之後也受益匪淺。

我非常喜歡岳飛寫的《滿江紅》,我很崇拜岳飛。這個暑假電視上正在熱播的《精忠岳飛》,講的就是岳飛精忠報國的事。岳飛是一個膽大、心細、智勇雙全、待兵如子、對待士兵不拋棄、不放棄,充滿正義感的人。我從那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和“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中好像看到了岳飛要收復中原的堅強決心。岳飛為了保護天下人民的太平,不怕犧牲,英勇作戰。但是皇帝趙構和姦相秦檜怕岳飛功高蓋主,就以莫須有的罪名斬了他。但岳飛強烈的愛國精神激勵着千百萬人奮起,該詞寫得慷慨悲壯,壯懷激烈,很多年來一直被世人所稱讚。岳飛死後,他的後代為了紀念他,都在家中掛上一面“還我河山”的錦旗。

還有好多的詩詞寫得都很棒,在誦讀的過程中,我還了解了不少人物的各種故事,學到了好多知識。

古人的知識是豐富的,宋詞的博大精深遠遠不止這些,希望同學們以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以發揚光大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長大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23

今天,我讀了《瑪蒂爾達》這本書,書中講的是一位四歲的小女孩竟然會讀大人閲讀的書,真是讓我佩服。但是她沒有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她的爸爸媽媽不但欠了別人的一大筆債務,還不讓她讀書,我讀着讀着,真為瑪蒂爾達父母的行為而感到憤怒,更讓人可氣的是,有一次,瑪蒂爾達正在看書,被她的父親瞧見了,她的父親走上前,毫不猶豫一把奪去瑪蒂爾達手中的書,並把它撕成碎片,扔進了垃圾桶。更為可惡的是,當瑪蒂爾達尖叫道:這書是圖書館借來的,她的父親惡狠狠地對她説:“你以後甭想讀書了。”但父親的話並沒有阻擋她讀書的腳步,反而更加熱愛讀書了。這時,我真想對瑪蒂爾達的父親説:“你應該讓瑪蒂爾達讀書,你們知道嗎?她可是一個讀書天才,現在不讓她讀書,以後可就晚了呢!讀完這本書,我忽然想起我外婆家樓上的一位鄰居。

一天,我出去散步,忽然聽見樓上傳出一陣哭聲,我上去一看,原來是鄰居家男孩東東,我隱約地聽到他父親的呵斥聲:”誰讓你考試考得那麼差?“説完,咚的一聲,我往上一瞧,只見東東站在門口,用懇求的聲音喊道:”爸爸,我知道錯了,讓我進來吧,。“我急忙走上樓把他拉到小區的椅子上,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爸爸怎麼這麼狠心把你趕出家門,東東説:”是他爸爸打麻將輸了1000元,本來已經夠窩火了,加上自己今天考試才考了 85 分,爸爸更是火冒三丈,讓我做了他的出氣筒,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揍了他。“我聽罷東東的話,為他而憤憤不平,覺得大人怎麼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啊,這種教育方法怎麼讓孩子接受得了啊!我想對全世界的父母説:”請你們多理解一下你們的孩子吧!“

這本《瑪蒂爾達》的書寫得很精彩,希望你也去讀一讀,從中能悟出道理來,一定能讓你受益匪淺的。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24

五年級上學期,我學了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一文,學後我受益匪淺。

學過這篇課文後,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原來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這麼美妙。百合説:“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別人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這簡短的幾句話,透露了百合堅貞不屈與被人嘲笑不動搖的寶貴品質。

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説明了白和敢於表現自己。我身邊的一些同學,上課時畏畏縮縮,生怕老師提到他,我覺得那些同學要敢於表現自己,要學會毛遂自薦。

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説明了百合認準了自己的目標,並努力實現目標。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崗位都不同,使命也不同。但不管你幹什麼,都必須有自己的奮鬥目標。我曾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老師在貧困山區一待就是幾十年。他不圖享受,只一心一意教學,只盼望山裏的孩子能走出大山。他用青春和心血實現了一名優秀教師的使命。我作為一名國小生,我要把學習使為我的第一使命,長大成材回報祖國。

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百合默默的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方式也不同。老師以教育人體現價值,軍人以保家衞國體現價值……我則要以優異的成績來體現我的價值。

學完這個故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認準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就要為之而奮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25

拿起這本散文集,原因有二,其一這是一本中國台灣文字愛好者所寫的散文集,閲讀這些文字,對於我這個一直打算實現中國台灣首次旅行的人無非是一種對中國台灣人文知識的預習;其二,本書封面上標寫着我所喜歡的兩位中國台灣作家:龍應台和蔣勛,可是讀完該書,發現書中除了余光中、林青霞之外,其他都是我所陌生的中國台灣作家,但他們的思想和文風大多都是我所喜歡的。

正如該書的名字《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通讀諸位作家精美簡短的散文,我總是遊走在一種淡淡的憂傷和若隱若現的哀痛之中,這是遠在中國台灣的同胞們用他們的方式在向我們傳遞一種同祖同宗的文化,從一定程度上説,中國台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得更好,這些在書中的文字裏也得到了表現,讓讀者在書中不禁陶醉於中國傳統文字的含蓄和精彩。

讀這本散文集,我感覺自己在逐一結交一位位的中國台灣好友,又在他們的牽引之下,穿過時空,靜靜欣賞那些勾起他們淡淡的痛的往事。讀書就像在旅行,在認識、熟知朋友的過程中,感受不同地方、不同情境之下的故事。

這本書適合作為口袋書,在每一個時間片段,從包包裏取出來,慢慢喝着咖啡或者茶,讀上兩頁,然後掩卷慢慢回味自己人生中淡淡的痛。

內容簡介:

放下過去,釋懷自己,感謝那些抹不去的曾經……

憶舊的人,總有些須事,讓我莫名感懷……

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正是這個時代留給我們的個人記憶。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 表達……

最是留戀傷感,最是情真動人的心動,更是永恆的美麗!

心在流浪,何必在意咫尺與遠方,看看他人的行走,你也會尋找到一片感動

歲月換了容顏,你是否還在駐守?

我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曾經的傷痛和苦悶讓我身心疲憊。我曾流着淚,靜靜地躺在牀上,細數前塵。不時,翻開抽屜,數點往事記憶,思緒如浪如潮,這是本來的我麼?記憶中的苦,都是福,放下過去,還有什麼不能釋懷?堅持追逐,做一次勇敢的自己。因此,趁現在,此生未老……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26

“自信源於成功的暗示,恐懼源於失敗的暗示。” 在開學的第一天我把這句話送給大家,因為我覺的它既適合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適合我們教育學生,同時也適合我們自己。

認真讀完《告訴孩子你真棒》這本書後,自己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那些整天逼着孩子學習的父母缺少的正是對孩子的信心。那些對孩子‘推着、壓着、吵着、罵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對孩子的自信。”

仔細思量自己的教學,我又何嘗不是這樣,當學生學得不如我所預期的那樣好的時候,我自己首先失去信心,並在言語和行動中表露出來,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產生我就不是這塊料的想法,讓自信的大廈從此坍塌。

其實我們也看到在教學中對孩子説:“有進步”、“還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氣,再努一把力就會成功!”、“我真為你驕傲!”、“沒關係,失敗是成功之母”……等積極有進步的言語暗示時,孩子就會興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臉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時候我們也會脱口而出:“我已經講了很多遍啦,怎麼還不會呀”、“怎麼講,你也不會明白的”、“算啦,就這樣吧”、“怎麼這麼笨啊”,對孩子的過失,做不到寬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滿,品頭論足、求全責備,給孩子帶來過多的負面信息。看到沮喪寫在孩子的臉上的時候,我們沒有深思過這樣的言語和指責對孩子會造成怎樣的心理負擔;沒有深思過這樣的行為會不會讓孩子喪失自信。

對孩子來説,有沒有天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自信。看着孩子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是不是為教書而教書;是不是應該多學習一些教學的藝術,像盧勤那樣愛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讓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環境中,讓孩子慢慢地由消極變為積極,將“你能行”變成“我能行”。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時間、地點的,也不分優點多還是缺點多。如果一位老師在孩子有成績時就尊重他,在出現問題時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貶,這就做錯了。老師不妨用心理換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點、錯誤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長和老師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不能對孩子説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語言。

二、幫助孩子成功,經常鼓勵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強人的自信。一個孩子,當他寫好一個字,做對一道題,正確回答了老師的問題,他都有成績的喜悦,會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為老師,給孩子幫助,讓他有點滴的成功體驗,並不是多麼難的事情。這就是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一個個小小的成功中,積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三、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人,是一個不斷髮展的人,看待孩子應有全面的眼光、發展的眼光。有了這樣的觀念,就不會一葉障目,只看一點,不計其餘,也不會因孩子一時表現欠佳而氣急敗壞、大發雷霆。

四、教孩子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法

對於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別是那些自卑感強的孩子,在不斷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指出他們的閃光點的同時,要教育他們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會做好的”,“我不會被困難嚇倒”……

我讀過一篇文章叫《一位母親與家長會》,文章中的母親共參加了孩子的三次家長會。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説:“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説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母親做出很自豪的樣子對兒子説“老師表揚了你,説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以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有讓她喂。第二次家長會,國小老師對母親説:”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49名。我們懷疑他智力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母親她流淚了,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説”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説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的,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兒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兒子温順得讓她吃驚,好象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第三次家長會,母親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有聽到。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國中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她懷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門,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説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高中畢業了,一個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的日子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説過,她相信他能取這所學校。她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突然轉身跑到自己房間裏大哭起來。邊哭邊説:“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

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文中的這位母親給予兒子的就是一種激勵的愛,使兒子總有一種做得更好的慾望。我想如果我們老師能做想那位母親那樣就教育我們的學生,那麼我們會成為非常棒的老師。

總之,學會欣賞孩子,給孩子一個自信的世界,讓孩子感覺今天比昨天學得好。讓孩子帶着自信步入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27

閲讀弗洛姆《愛的藝術》能夠使讀者對於愛的理解有一個質的飛躍。甚至説,完全顛覆對於“愛”的既有的認識,都是不為過的。《愛的藝術》的思考方式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具體説,是法蘭克福學派的。而《愛的藝術》這本書能夠很生動的向我們展現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為人類的生活尋求人道主義的關懷。弗洛姆對與愛的最終認識可以借用馬克思的話語歸納為:當個人的全面的發展成為所有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時,愛情才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態度。

在《愛是一門藝術嗎》一章中,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需要學習、訓練的藝術。我們往往會被一些假愛情迷惑了眼睛:我們可能關注自己能否被人愛,而忽視自己是否具有愛的能力;我們可能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我們更可能誤將一種“情緒”看作是真正的“愛情”……以上種種,在弗洛姆看來,都不是愛情真正的認識。正因為愛是一門藝術,所以是能夠通過學習、訓練掌握的,只要有強烈的願望和足夠的毅力。

在《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一章中,弗洛姆認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為背後的根源都指向對於孤獨感的恐懼,而只有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在對他人的愛之中,人們才能夠真正克服這種恐懼。而其他克服恐懼的方法,往往產生一種病態的結果,如對權利、對物質的極度痴迷等等,而這也是人們生活在痛苦中的原因。因此,尋找愛情,掌握愛的藝術,培養人類對全體生命的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終極回答。

此外,作者還分別討論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等愛的不同對象。而作者對於父愛、母愛的不同特點以及兩者的此消彼長對於孩子可能造成的不同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一部分對於家庭教育將會有很現實的指導意義。

概括的説,弗洛姆認為,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在作者看來,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愛情的基礎是具有獨立性的個體積極關心另一個個體,並尊重對方的獨立性。而愛情的方式是給予,是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哪怕是心理上的回報。這與看似追求自由平等,實則以“市場”和“交換”調節一切社會關係,包括愛情關係,的當代西方社會邏輯是截然不同的。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一章盡顯法蘭克福學派本色。在這一章節中,作者分析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人的異化,人的獨立性的喪失。“你給我多少,我就給你多少”的資本主義原則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並使得現代社會中的所謂愛情在作者看來,更像是一種交易。總而言之,人們獲得真正的愛情越來越困難,人離人之所以為人,越來越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掌握“愛的藝術”彷彿成為了人性自救的諾亞方舟。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28

幾乎用了一週晚上的時間讀了@艾力酷艾英語 艾力的新書《你一年的8760小時》,感覺還是收穫了一些東西。

“初識”艾力大概是在一年前了,當時也不知道是什麼機緣巧合就看到了微博,因我以前在新東方學過英語,憑記憶好像是通過關注過一些新東方名師微博後有個推薦欄裏有艾力的鏈接隨之就關注了。最主要的還是置頂微博“34枚金幣時間管理法”的講解視頻。因為當時自己正在看一些關於時間管理的書籍和關注一些方法,這突然映入眼簾的方法當然吸引眼球,而且是新的獨創的方法更應該關注學習。後來通過微博渠道、個人網站、其他視頻網站,慢慢了解更多,更加加深了對其關注度的基礎。首先,同屬西部人,當時新疆的爆恐事件給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社會各界對新疆都有種異樣的眼神和看法,作為西北人我知道新疆人其實很淳樸簡單、熱情好客的,要説暴力恐怖,那是因為少數民族有宗教信仰有幫派鬥爭,具體的事情誰也説不清楚,但是肯定的是那只是少數,大部分公民還是好,再者説哪裏沒有些暴動搗亂分子;其次,看艾力的視頻演繹總是洋溢着一股青春的活力和激情的正能量,(至於其中不無人知的故事後面再説),網站介紹裏又是足球踢的好,參加學校各種比賽,又會彈吉他而且還水平不錯,這和我喜歡運動學過很多年音樂都有很重要的聯繫;最重要的是,艾力出身名校,這對於我或者很多人是沒有抵抗力的。北大、清華這意味着什麼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學術最高殿堂,這對於我一個學渣來説太有吸引力了。以上都是我關注艾力且敬佩其人幾個重要的因素。

後來在一些電視節目上,清華的一次活動上聽到了他的另外一些故事,着實讓我心裏反思了很多。大學畢業前父親去世的消息,讓我更多了一層敬佩之情。西部的家庭一般男人都是頂樑柱,婦女基本都是居家型家庭主婦沒有什麼太多收入,而且你還有個妹妹,這對於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説,我真的不敢想在一種什麼狀態下顧及了自己同時還照顧了另外兩位家庭成員,而且還是在北京打拼。因為我的家庭也一樣,我也有個妹妹,不同的是我父母都有工作,家庭情況都還可以。用父母的話説就是他們根本不用我管,只要我混好自己就行。現在想來在北京這幾年,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見肘,更不要説照顧家人貼補家用,想起來都有點汗顏。你一個二十多的青年就能獨挑大樑着實讓我敬佩。因為在之前所有視頻裏都積極樂觀、充滿正能量、幽默詼諧,根本看不出你是一位有故事的人,給人的感覺是家庭殷實、生活無憂的富裕家庭。反正讓人佩服的地方挺多,向你學習!

現在來説最近看完的這本書。首先能出書就很好了,尤其在20多歲的這個年齡。記得上學那會受韓寒影響,很多學生都想成為作家,我也不例外,每天都寫點,沒事還寫個短小説什麼的,現在想來還是很美好,至少那是一個夢,直到現在還有段時間天天保持寫日記,就是為了鍛鍊筆力、語言組織能力,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對自己有更大的幫助。只是現在的各種原因越來越少的寫了,這篇可能是今年以來寫的最長的一篇了,因為有所感慨。一是算對近期讀書的一個總結,一是通過文字算是對你的一些對話吧。

書裏提到的關於你自己,我上面也洋洋灑灑寫了一些就到此。寫到的關於成功的方法:成功=方向*方法*努力,我表示贊同。有的時候方向錯了,越堅持越努力反而會越走越偏離中心越遠。問題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找不到方向,迷迷離離。説真的我也不例外,有時候不知道方向在哪裏,有點迷離狀,仔細一想這是很害怕的。

書中還提到一個“優勢識別器”的東西,以為是個工具測試之類,結果搜索才知道是本書,最近已經購買正在學習中,就是價格太高。書中提到的概念也對,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優勢,只要人盡其才每個人 都能活的精彩。現實中其實很多人都在改善提高自己的劣勢前進生活,這可能中國應試教育下的一個共同特點。很多人都在拼命提高自己的短板改善現狀,其實現在想來所謂的什麼全才、通才,就是庸才,什麼都不精什麼都會點。但是現實生活中,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將自己天賦優勢放大到最優化的人。以姚明、韓寒為例,他們成功的理由很鮮明,我可能數學、物理不如人或不是這塊料,我直接放棄,我把自己的優勢最大化,用事實證明這也就夠了。不管怎麼説,我們在籃球、寫作、汽車的歷史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這就夠了。發現自己優勢,值得思考!

還有一些“把自己當公司一樣經營”,“追求卓越,成功一定追上你”,“盡你所能把時間用到極致”等等這些章節基本都是圍繞好好珍惜時間、利用時間為主。你總結創造的“34枚金幣時間管理法”確實很好,30分鐘為一個單位,什麼番茄工作法、腦力研究的實驗顯示半小時是人注意力集中的最有效時間,再多可能就會慢慢注意力分散;再一個就是半小時為單位,計算和統計的時候也特別方便。統計完畢還有給自己獎勵的時間和具體分析利弊的數據相當好。我有記賬的習慣已經有幾年了,但是現在也是光記不總結統計看效果,這有點失去意義。以前有寫日記的習慣,基本每天都知道自己做什麼事情,定期一週一月總結的時候,能知道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哪些值得記憶的事,現在你的這個管理法得用上,這樣就能活的清楚一點,反觀一週一月一年的時間知道自己幹了些什麼也比較心安,要麼毛毛躁躁、庸庸碌碌時間就像流水一樣,一年一年眨眼之間説沒就沒。向你學習,真得珍惜啊!

聽過好幾次俞敏洪老師的講座,也見過真人好幾次。他的讀書方法有自己一套理論,也常講多讀書,這個我現在也沒以前做的好。希望跟你的讀書團、早起團一起提高,你把一些好的讀書經驗、讀書心得多分享。

向人生目標努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優秀的人同進步!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29

《五猖會》記敍了作者兒時看到五猖廟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難逢的盛大的廟會,十分急切興奮。但在出發的時候,父親卻讓魯迅背誦一字也不懂的《鑑略》。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吧。父親讓魯迅讀熟,並背下來。待他讀熟了,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興興陪他出門。指出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表現了家長與兒童在心理上的隔膜,以及感受到了作者受傷的心靈。體現童年魯迅對“五猖會”的嚮往和背書時的無奈。

有趣的是,魯迅長大以後並沒有忘記背書時的痛苦,反而忘記了那一年五猖會是什麼樣子,這體現了當時父親的做法在魯迅心裏留下的陰影,想必那次的五猖會魯迅過的也不是很開心。

木屋下的守護者讀後感 篇30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説,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説,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説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説,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歎。可以説,《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峯,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後寫阿q臨刑前看到眾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着為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彷彿旋風似的在腦裏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裏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裏咬他的靈魂。”

對於看客,魯迅是銘心刻骨、深惡痛絕的。在日本學醫時看幻燈片,看到外國人殺中國人,而其他中國人在圍觀,臉上現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鏡頭極大的刺激了魯迅,並在他心裏定格,他認為,“凡是愚弱的國民,無論體格如何健全茁壯,都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於醫治他們的靈魂,從此棄醫從文,為改造國民性而奮鬥。對於看客內心的陰暗醜陋魯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擊,在《藥》中寫華老栓去買人血饅頭時,那些看客的醜態是:三三兩兩聚集,又圍成半圓,脖頸伸得很長,彷彿多鴨,被無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寫人們的那種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圍觀祥林嫂來一遍一遍地聽她阿毛的悲慘故事;在小説《示眾》裏,魯迅用整篇小説來揭示看客內心的陰暗;在《阿q正傳》的前文寫阿q的醜陋是,從城裏回來向別人大談其殺革命黨的見聞,嘴裏還津津樂道着“殺頭,好看!好看!”在其雜文中也有多處對這種看熱鬧看殺頭的癖好的批判。這裏魯迅再一次用尖鋭犀利的語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畫出看客的靈魂。這樣描繪的確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題更加深刻。但這段描繪雖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藝術上卻是失敗的,它不符合藝術的真實。

也許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寫到這裏,作者對看客的憎惡已經難以用理性來控制,也別講阿q有沒有這麼深刻的思想,也別講在此刻有沒有可能去作如此聯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藝術的犧牲,也要把自己鋒利的匕首投槍擲向看客了。也許在這裏作者已沒法解決思想和藝術的衝突,只好舍藝術而求思想了。儘管《阿q正傳》存在這樣的藝術缺憾,但我們還是能夠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説,畢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傳》仍不失為我國現代文學上最優秀的小説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n39p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