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養花讀後感(通用17篇)

養花讀後感(通用17篇)

養花讀後感 篇1

今天,我閲讀了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養花>>,文章主要講了老舍先生通過親身的養花實踐,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讓自己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得到適當的調節,有益身心。

養花讀後感(通用17篇)

可是,與老舍先生比起來,我們就覺得自慚形穢了,我們在家從未洗過衣服,做過飯,從未自己照顧自己,不讓父母擔心,操心,即使做過,那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吧!可正是這樣一丁點兒事也不幹的我們,心裏還立着長大要幹一番大事業的宏偉抱負,嘴裏還喊着”我們是21世紀的主力軍!“真讓人可笑,可悲。記得鄭板橋臨死之前讓兒子蒸一籠饅頭,待他的兒子蒸完饅頭去見父親時,父親已經死了。枕前有一紙曰:”吃自己的飯,淌自己的汗,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鄭板橋能如此教育孩子,可見他很有遠見。

我們青少年正是祖國的接班人。不少學生與家長覺得學生主要的目的就是讀書,因此,一些學生就只拼命地讀書,卻懶於勞動,什麼都由父母待勞。記得有一則我國東漢時代的故事,少年陳蕃為了將來有所作為,終日苦讀,卻懶於打掃自己住的小屋。一個朋友見此情景,批評了他,哪料這位想”掃天下“的陳蕃卻振振有詞曰:‘大丈夫處事,安事一屋乎?”朋友反脣相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同學們,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社會立足,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只有愛勞動又有知識的人,才能把事情做成功,並從中體會到樂趣!

養花讀後感 篇2

舒慶春,是我國著名的作家,他的筆名叫老舍。我讀過老舍寫的《駱駝祥子》、《老張的哲學》、《茶館》、《貓》和《養花》。其中《養花》這篇文章我最喜歡了,因為它讓我受益非淺。

”不勞動,連株花也養不活,難道這不是真理嗎?“對於這句話,我體會很深。做什麼事都要付出勞動,不勞動就能得到勞動果實,那只是空想,只會一事無成。就拿我學習來説吧,以前,我很懶,連課堂筆記也不記。到了考試關頭,便來了個”臨時抱拂腳“,東抄西借,矇混過關。結果呢,正好應了那句話:”宜未雨而綢謬,勿臨渴而掘井。“所以,我的成績一直不太穩定,晃來晃去的,這就是我沒有付出勞動與辛苦的結果。今後,我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在學習上多付出一些勞動與辛苦,穩紮穩打,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學到的知識,也只有這樣,才會使學習成績得到明顯的提高。

”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的調節,有益身心,勝於吃藥。“對於這點,我的體會就更深了。現在我已上五年級了,學習成績好壞關係到今後的考國中的成績,所以學習比較緊張。天天有着許多學習班的作業。一回家二話沒説,就開始寫作業,如此爭分奪秒,卻事與願違,常常做不了一會兒,就會頭痛,書啊,本子啊,在飛舞打仗,一行行熟悉、整齊、美觀、清楚的文字就變成了潦草、參差不齊、歪歪扭扭的蝌蚪文了。後來,我做一會兒作業,就到屋外跳幾下,活動活動養花讀後感500字筋骨,藉此換換腦力,然後再回去寫一會兒,如此反覆,我覺得好多了,而且作業的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看了《養花》這文章,讓我知道了我們”業精於勤“,而不能”荒於嬉“。

養花讀後感 篇3

《養花》這篇文章詳細地記敍了老舍先生,在養花勞動中的苦與樂。字裏行間都能流露出老舍先生對生活的態度。讀了這篇文章,我對生活中的苦辣酸甜有了深刻的體會。

”要是天氣突變,就得全家動員,搶救花草,腰痠腿疼,熱汗直流。“勞動中如果沒有苦,哪會有樂?世間不勞而獲的事實在少之又少。勞動成果,還要靠團隊的力量,才會更香甜。老舍先生的經歷不正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嗎?

”不勞動,連棵花都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是啊,老舍先生揭示了一個為人處事的真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不禁想起了自己製造燈籠的情景:嚴冬,寒風刺骨,我的手凍得通紅。笨拙的棉衣更是讓人煩惱不堪。安裝的過程十分繁瑣,第一次失敗了,我毫不泄氣,再來第二次、第三次……雖是冬天,但我的掌心裏卻積滿了汗水。終於,一盞精緻的燈籠在我的手裏誕生了。我想,雖然吃了些苦,但苦盡甘來,值得!

”多得些知識,一定不是壞事。“不過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不付出勞動怎麼能行?又怎能取得快樂和甘甜?吃不得苦的人,永遠無法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我以往學習,吃不得苦,想學好功課,卻又改不掉貪玩的毛病。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終於明白了”學習應當吃苦耐勞“的道理。同時,這句話也告訴我們,開卷有益。我們只有讀更多好書,才能有更開闊的視野,更豐富的知識。”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我們要學會通過讀書,來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讀了這篇文章,我受益良多。我一定銘記老舍先生使我懂得的道理,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未來!

養花讀後感 篇4

《養花》主要寫老舍先生在自家的院子裏養花過程的真切感受,充分表達了老舍爺爺對勞動的熱愛。讀了這篇文章,我對勞動中的酸甜苦辣有了深刻的體會。

“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多麼富有哲理的話呀!老舍爺爺的這句話不但説明了勞動的重要性,還揭示了為人做事的真理。其實,我也經歷過這種事情。那時候我正讀三年級一個暑假的下午,我正在拼裝着拼圖,太陽火辣辣的,熱的人直叫,蚊子“大軍”更是令人煩惱不堪,但是我還是專心致志地拼裝我的拼圖,天氣太熱了,拼裝起來相當困難,勁兒使大了,零件往兩邊滑;勁兒用小了,又粘不牢。塗膠均勻也很難做到。第一次失敗了,但是我毫不泄氣,再來第二次。我把膠水均勻地抹上拼圖,使勁地按在手心下,毫不放鬆。一秒鐘過了、兩秒鐘過了……一分鐘過了、兩分鐘過了……我的手心裏積滿了汗水,手又酸又痛,臉上還不停的滴着汗水,我還是堅持不懈地擠壓着,連拼圖的鋭角劃破了我的手也不在乎。終於,一幅美麗的拼圖在我的手中誕生了。我愉快地想:雖吃了些苦,也是值得的!

還有記的有一次,天氣很寒冷。我家院子裏的一棵樹被一股寒冷的風吹的垂下了頭。我趕緊把繩子把葉子綁在門上,讓風吹不到樹,我為了不這棵樹被風吹到,我幾乎把自己的手凍傷了。但是想了一下,雖然是吃了些苦,但是也值得的!

讀了《養花》這篇課文後,我深深認識到了勞動的真正含義:在嚐盡了苦、辣、酸、鹹之後,才會有不盡的甘甜。

養花讀後感 篇5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有一隻會笑的貓,名字就叫笑貓。它是杜真子的寵物。一天,笑貓被杜真子的媽媽趕出了家,在外面結識了老老鼠和馬小跳,後來才知道馬小跳是杜真子的表哥。有一次,他們看到了一個耍猴的,一看那個人就不是個好人。他一手牽猴,一手拿皮鞭,果然,當猴子發呆時,皮鞭就會抽到猴子身上。幾天後,馬小跳急了,趁那個人不注意時,把猴子給搶走了。笑貓問這隻猴子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猴子説:“我要變成人,和人一樣走路、説話,這樣就不會捱打了!”最後,馬小跳還是把它放回了大山。

讀了這篇文章,我被馬小跳純真的心、愛護小動物的心感動了。我曾經經歷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小男孩用碎玉米粒來誘捕喜鵲,喜鵲上當了。小男孩一下子抓住了喜鵲,並給它腿上綁上了紅線,牽着它跑着玩。幾天後,喜鵲被折磨死了,男孩把它燒了。後來,小男孩又掏鳥窩,掏出了兩枚鳥蛋。我再也忍不住了,大喝一聲:“住手!”男孩不僅沒有聽我的,反而笑呵呵地把鳥蛋往地上一摔説:“我就摔,你管得着嗎!”然後一溜煙躥了。我非常氣憤,是小鳥給人們帶來了歡笑,是小鳥給大地帶來了一片生機,鳥兒也有生命,是我們大家的朋友,怎能傷害它那弱小的生命呢?所以我們要保護動物,不要傷害它們。當你在抓小動物的時候,請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被抓住了,你會怎麼樣想,還有自由嗎?還會高興嗎?動物也是有感情的、有父母的,它們不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你願意拆散一對對親人嗎?請大家記住,當我們吃那些被保護的動物的時候,我們吃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我們要保護動物,更要熱愛動物,它是我們的朋友、夥伴,是自然界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小動物,地球會怎麼樣呢?誰也不敢想象。

為了防止那一天的到來,夥伴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一起加入保護動物的行列中吧!

養花讀後感 篇6

今天我讀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在費城的七月一個悶熱的日子裏,“我”和五個小夥伴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想找一個新花樣來玩。於是我們選擇了爬懸崖,“我”不敢去。等“我”爬上半山腰時,他們都順着小路回去了。而“我”又不敢上又不敢下。到了天黑,爸爸把“我”找到,教“我”怎麼下懸崖。最後“我”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很深。只要經歷了風風雨雨的人才會成功。社會上許多人經歷了磨難,才作出了成功的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沒有經歷失敗,就成功了。我從電視上看見一位廚師自己去發明不同口味的米粉。在他經歷很多次的失敗後,終於發明出了牛肉粉,豬肉粉,蔬菜粉,還有各種各樣的粉。他的粉一做出,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來品嚐。他的肉粉裏還能吃到肉絲。他的這項發明得到了很多榮譽稱號。

還有一位果農,他有很大的果園,他為了讓果園成為有機果園,花了很多時間。果園裏種了各種各樣的果樹。有一次,他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果園裏長了一種小的蟲子。”他就説:“不管他,這麼小的蟲子沒有什麼。”就是他這句話差點讓他的果園沒了。他一個月從外地回來以後,看見葉子落光了,有的果樹死了,他很自責。為了清除掉這種蟲子。他費盡了心思,花了很多時間研製殺蟲劑。他研製的殺蟲劑有力的清除了蟲子。他的殺蟲劑人都可以喝。只要有果實成熟,他就會舉辦採摘節。在採摘節裏遊客只需花上十幾元錢,就能在果園裏大飽口福了。到了晚上他還要舉辦篝火晚會。他的這些方法,讓他成為了百萬富翁。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只要把大困難化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去解決,學會走一步,再走一步,終將戰勝困難,贏得最後的成功。

養花讀後感 篇7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俗話説:“距離產生美。”看到一個令自己心動的人,偶爾的接觸,就興奮不已,那種若即若離的神祕感使人不自覺地嚮往和喜愛;若是常常接觸了,美感消失了,他的醜他的缺憾你也能常常見到,那麼相處在一起還能撞出什麼火花呢?反倒是疏遠的人更使自己牽掛。

得不到的總是的。在享受紅玫瑰熱烈的同時,心裏卻想着白玫瑰那聖潔的芳香;在與白玫瑰過着輕寡無慾的生活時,又期盼着紅玫瑰的激情。這正印證了一句俗話:吃着碗裏的,瞧着鍋裏的。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那段對男人內心的剖析被人們認為是張愛玲創作風格最淋漓盡致地體現。她曾親口對胡蘭成説過“沒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難描繪,想一想之後也就可以描述出來”。

讀了《紅玫瑰與白玫瑰》後你確實會贊同她的説法。再隱祕的人類心理與情結甚至一個時代的特性,她都能用寥寥數筆,準確地描繪帶你看到實質。這就是我喜愛張愛玲的原因——文字言簡意賅,字裏行間透露出淡淡的幽怨,讓人無比愛憐,又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張愛玲是一個不會再現的神話。

養花讀後感 篇8

這些年,我自己越來越覺得,要讀書就必須讀一流的,翻閲十本平庸的書,不如用心讀一本經典。正巧,在圖書館看到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一翻,文筆還可以,那就先易後難吧。於是,在熟悉了基本內容後,再細細的拜讀原著,效果不錯。

談幾點自己膚淺的體會:

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魔鬼靡非斯特

本書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主要塑造了兩個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代表善的正面形象的浮士德,一個是代表惡的反面形象的魔鬼靡非斯特。浮士德是生活在中世紀的一個飽讀詩書的博士,長年枯燥的書齋生活,使得他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但他的骨子裏依然透着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魔鬼與上帝打賭:上帝認為,雖然人類會不斷的犯錯,但他們是積極進取、永遠向上的。而魔鬼則相信,施展他的魔力,用、權勢、財富、名譽……能引誘人類走上怠惰、墮落的道路。

於是,魔鬼與浮士德簽約:浮士德活着時,魔鬼永遠是他的僕人——滿足浮士德的一切需求;但只要浮士德在表示滿足的一瞬間,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永遠做魔鬼的僕人。於是,人、惡魔、天使、幽靈、普通民眾……在人間、天國與地獄間,演繹了一場跌宕起伏,誘惑與反誘惑的如夢似幻般的悲喜劇。

惡魔靡非斯特能説會道,還能聲情並茂的唱歌。他語言詼諧、生動,滿嘴盡是鮮活的俚語、俗話,油腔滑調的俏皮話迭出,冷嘲熱諷,嬉笑怒罵,極盡能事。

他機智、聰明,善於應變,也許用狡猾一詞來形容更為貼切——畢竟他是惡魔呀。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在底層老百姓生活的酒店裏演唱的那首《跳蚤之歌》,他將深得皇帝寵愛的貪官污吏比作跳蚤,揭露了他們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以至於一人當官,雞犬升天的醜惡嘴臉;對德國封建專制的朝廷進行了尖鋭、粗野的諷刺。

魔鬼常常正話反説,真亦假來假亦真,不禁令人捧腹。通過神氣活現的魔鬼,《浮士德》對大學課程的僵化、學者的迂腐、教會的黑暗與教士的虛偽貪婪、官員們無官不貪、皇帝的昏庸無能、封建專制的荒.唐腐敗……進行了無情的譏諷與批判。

魔鬼的戲弄嘲諷,將中世紀醜陋的社會現狀和盤托出。讓我們加深了對黑暗的中世紀的瞭解。言為心聲:其實質是歌德借魔鬼的嘴,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他彷彿是作者的代言人。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當然,他的本質還是惡的,常常表現得冷酷、瘋狂。

對這位譯者,充滿了敬意

《浮士德》是詩劇——全篇都是由不同體裁的詩歌組成的。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詩劇。去年在閲讀《世界五千年》時知道:在古希臘,看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無論貧富,幾乎所有的公民都常常看戲。為了討得觀眾的歡心,劇作家們總是苦心孤詣地揣摩劇中的每一句對話,細心構思每一個故事情節。

因此,每一個詞句都那樣優美,每一段對話都安排得非常巧妙。古希臘的劇本都是用通俗的詩體寫出來的,那時培養了大批傑出的悲劇家和喜劇家;古希臘開創的戲劇,奠定了西方戲劇藝術的基礎,並一直延續至今,可見西方戲劇的歷史源遠流長。

養花讀後感 篇9

《世説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展到必須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於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看了《世説新語》就能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資料和形式了。也能夠説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説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世説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述。

綜觀全書,能夠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羣像,經過這些人物形象,能夠進而瞭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經過與華歆的比較,讚揚管寧淡泊名利。

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境好時大家沒事,心境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歡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於自我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説我和稽康在一齊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

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我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可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黴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説:“賣它必須

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裏可把對自我有害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為不讓後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為古人樂於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世説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説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經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了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從另一方面談,《世説新語》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由於魏晉之際品評人物重視儀容辭采的風氣較漢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憑隻言片語和某個細節來論定一個人的優劣,或據此而援引這個人入官,如“雅量”記載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騎馬衝之,“左右皆宕僕,而王不動,名價於是大重,鹹雲是公輔器也”。這種測驗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從此得出是“公輔器”的結論,尤其荒.唐。又“文學”篇王衍問阮修:“老莊與聖教同異?”阮回答説:“將無同。”王衍很賞識這“將無同”三個字,即請阮修為椽。這就是着名的“三語椽”的故事。這兩個例子足證明當時重容止,言談的風氣之盛。

在虛無、厭世的思想基礎上,魏晉士大夫都消極、頹廢,或乖僻、放蕩,時時流露出生死無常,歎老嗟傷的感慨,飲酒澆愁和養生服藥,也成為一種風尚。《世説新語》從很多方面寫下了這些資料。“任誕”篇説張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及時一杯酒”;“言語”篇記桓温因見舊時種的柳樹長大,哀歎“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淚,即足以反映當時士大夫的沒落、灰色的人生觀。此外,《世説新語》還記敍了一些人的優良品質,如荀巨伯的重義輕生救護朋友,周處為民除害、勇於悔過等。全是有意義的小故事。對魏晉統治階級的兇殘、醜惡、奢侈等也做了具體的描述。

養花讀後感 篇10

我們國小教師最容易見證的就是一個孩子的成長,可是有多少成人真正成長為心智成熟之人呢?在假期期間,我遲遲未動筆的原因來自於我整個假期期間讀的這本書——《少有人走的路》。

在偶然上貓撲論壇,看到一個關乎自我成長的帖子,帖子中推薦了這本《少有人走的路》。上網搜索了下,這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盛名不衰,好奇心的驅動下我輾轉買上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忙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歸根結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書中對我們平時有感覺,但卻神祕的情感做出了詳盡深刻的剖析,不僅僅有説理還有案例,讓人看了不禁反思自我的生活:為什麼要自律?揭開愛的神祕性,如何做才是真正的愛?成長與宗教有什麼關聯?

我是一名女性,毫無疑問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愛的話題。在此書中關於愛有這樣一段論述:“古往今來,關於愛,有過各種荒謬的認識。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或者説,墜入情網起碼是愛的體現。”看到這句話,我不禁疑惑:難道不是嗎?難道我誤解了20多年?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認知。看了後我才明白:每個人從孩提時代最初發育開始就會衍生出“自我界限”,這種自我界限能讓自我產生安全感,並且有利於自身心理髮展。可是永遠活在“自我界限”中,只會給人帶來孤寂,不歡樂。但大部分人還是渴望擺脱寂寞,衝出自我界限的牢籠。墜入情網,似乎能夠使之實現“逃亡”,擺脱孤獨和寂寞;墜入情網,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奔潰,是我們的“自我”與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衝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決堤的洪流,聲勢浩大地湧向所愛的人,於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

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現象,是一種幻覺。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齊,跟童年時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這種感覺就和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能稱霸世界一樣不可理喻。現實會擊碎一切。

影片《泰坦尼克號》中,Rose和Jack因為陰差陽錯相識,彼此吸引,Rose跟隨Jack在下等艙盡情舞蹈,跨出甲板上在船頭感受海風,並與之墜入愛河。Rose和Jack之所以互相吸引,是源於他們的不一樣,生活背景、經歷、環境,這些不一樣讓Rose看到了與眾不一樣的Jack,在她內心本身就隱含着冒險的因子,想要離經叛道,想要在她的那個生活圈子與眾不一樣。他們打破了自我界限,觸角互相融合,被吸引,產生衝動,想把活力乃至生命獻給對方。泰坦尼克號遭遇海難,這場海難讓這份感情得到永恆。

試想一下,如果船沒有遇到海難,他們的感情還能維持下去嗎?可能彼此生活環境、成長背景、思考方式都會成為這段感情發展的桎梏,最終無疾而終。真正的愛,必須要痛苦地打破自我界限,讓自我的觸角不斷延伸,延伸到必須程度就會歸於消失,而我們的心智就會成熟。愛能不斷釋放,自我與世界的區別也越來越模糊,最終我們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這種愛會更加穩定和持久,也使我們更為滿足和愜意。

誠如對愛的認識,每一種人生體驗都會在挫折、痛苦中得到昇華,僅有承受這種.種生命之痛,心智才會得以成長,找到真正的自我。靜下心來,細心體會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厚重。

養花讀後感 篇11

沒看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為愛是人的一種本能,從無條件的母愛中知道付出與奉獻,從父親的嚴厲與寵愛中學到堅強與責任,這都是我們潛意識中愛的本質。在讀完《愛的藝術》之後才知道原來愛也是一門學問也有理論也需要實踐。雖然艾裏希——弗洛姆生活的時代和背景已經跟我們大相徑庭,但是他對愛的理解並沒有隨着時間的變遷而產生很大的分歧。書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學的術語但是都不是很艱澀難懂,雖然不是完全贊同他的見解,但是他不同於一般人的對愛的詮釋也使我感覺對愛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為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度”的原因是:大多數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得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為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得到一個合適的愛的對象則難的多;人們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一段話説的特別好,至少我覺得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牆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融為一體。但是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説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後他們的衝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痴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了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説明瞭他們以前是多麼的孤單。”確實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什麼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為了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痺。

愛的對象。“愛並不是某個具體人的一種關係,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這種態度決定的是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僅僅是決定與自己愛的對象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自己的對象,而對其它人漠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一種共生體的依戀,或者是一種更高的意義上的自私。然而,絕大多數的人相信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他們甚至認為只愛一個人不顧其他恰恰是自己強烈的愛的證明。其實這種想法十分荒謬。就像一個人想畫畫但又不想學習繪畫這門藝術,他只關心能不能發現可以激發創作靈感的模特,自認為一旦找到就會畫出美麗的作品來,這自然是荒謬可笑的。”其實我並不贊同他這種説法,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説彼此眼中只有對方,這在我們看來在正常不過的了。他們只顧及到自己愛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為愛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們忽略其他人也並不能説明對其他人就沒有愛,而是不同性質的愛。這在他看來是荒謬可笑的讓我感覺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愛。弗洛姆在書中列舉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愛如:博愛、母親的愛、性愛、自愛和上帝的愛,在這幾種愛中我認為梅斯特——艾克哈特對自愛的一段論述很特別:“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人。如果你對別人的愛少於對自己的愛,你在愛自己的時候也不會成功。如果你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麼你就是把他們當作一個人來愛,就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來現在的社會中愛自己可能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私的行為,但是弗洛姆認為自私和自愛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為自私的人並不是太愛自己而是根本不愛自己。他對自己的利益過分的關注正是他缺乏對自身的愛和關心的表現。缺乏自愛表明他缺少內在的創造性,使他感到沮喪、空虛和孤獨。所以他會通過其它的滿足來彌補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對自己非常關心,但實際上只是在掩飾自己在愛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自私的人就是自戀的人,他們把對別人的愛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認為自私的人的確不愛別人,但這不僅是因為他沒有能力去愛別人,而且因為他也沒有能力去愛自己。我覺得這個觀點很特別,確實能做到愛自己又愛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下面我説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着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祕方,當然我説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暫且不説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着自己。至於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養花讀後感 篇12

“一切的文學藝術都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傑作《安娜·卡列尼娜》對這句話作也了非常好的闡釋。無法否認這是一幕悲劇,主人公的愛情命運是曲折的。福音書中提到,“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如此説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可見同情瀰漫於每一個讀者的心靈。直至合上書本,靈魂深處仍會受到強烈的震憾,彷彿從一個沉重的旋渦中掙扎出來,悲劇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頗見細膩的筆觸擾如茶般回味無窮,任縷縷清香在空氣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俄國人特有性格的體現,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這跟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劇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雖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內心卻是極其“叛逆”,或者説敢於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違背自己的本質,在原則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運的神。這絕非是自我中心主義,相反我認為這是一種人性至上的體現。也許這在我們的國度是會被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所摒棄的,把她看成是一個不忠的婦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時代,顯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絕非不可理解。作為中國人,我們有着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換句話説:我們被這種傳統的枷鎖牢牢禁錮,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紮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溢於大多數人的每一個大腦細胞。

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過一段邂逅,在她看來曾經是完美的。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這個被壓抑的生氣勃勃的女人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這使她忘卻了一切煩惱,恐懼,在幻想中只為了愛情而活。在這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曾徘徊,猶豫,極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難以適從。她想起了家庭與道德,但此中並沒有是非之分,對錯之分,只有理智與情感不懈的抗爭。

愛情的力量曾使她幾度衝破世俗的蕃籬,但自私、罪惡感很快會降臨,將她團團包圍。另一方面一種虛妄的狂熱使伏倫斯基在一種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是膚淺的,同時他並非喪失責任與義務,他是一個始終屬於世俗的人,無力反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脱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最終將其帶入痛苦的深淵。

俗話説“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決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對生活和理智徹底失望的安娜最終選擇離開,這不是放棄,不是妥協;不是社會拋棄了她,是她拋棄了社會,是用她的方式找尋心靈的完全寧靜……

養花讀後感 篇13

前段時間和同學去北大外面吃飯,完了之後順道去中關村圖書大廈買了張愛玲全集。把整本“紅玫瑰和白玫瑰”看完了才真的感覺有些看書的心態了。昨天晚上開始看“傾城之戀”,下午吃午飯的時候讀完第一爐香,心裏總覺得憋得慌。相比較前幾天順手拿了同學的裸婚時代兩個晚上睡前把整本書看完的戰績,讀經典確實有些心累。看裸婚可以很直爽地哭得稀里嘩啦的,看傾城確是心裏難受怎麼也流不出一滴淚來。前者的人物心裏很簡單,目標明確意志堅定,不在乎名利啊金錢啊又抵得住誘惑啊什麼的,可我總是覺得人的心不可能那麼純潔如初,尤其是在過了20歲以後;而後者又把人的優柔寡斷和很多邪惡與善良交點處得矛盾彷徨表現出來,讓人以為人性如此地污穢不堪。我想我更像後者,在邪惡和善良的邊緣猶豫踟躕,這樣的狀況下也許會更容易一陷就萬劫不復了。

我想,對很多問題沒有深加思考過的人,不論男人女人,都會如葛薇龍一樣地最終過上自己喜歡卻又不甘願的生活。説到底,就是物質和慾望,最終戰勝了精神。高中的時候我讀張愛玲,讀第一爐香,總以為是胡蘭成辜負了張愛玲,是喬琪喬對不起葛薇龍,總以為她們這樣活着擁有才氣或者擁有美貌共同擁有細膩感情的人最終落得悽慘下臣是因為遇人不淑。也許,遇人不淑是一個原因,可是如果她們在道德在精神上有底線並且有堅定的底線在人格上有真正尊嚴的話,也許悲劇不會發生。葛薇龍是意氣用事了,而張愛玲呢?我讀小團圓,看着張愛玲寫給胡蘭成的話“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心裏總是有憤恨的感覺。也許張對胡的感情不能自控,可是面對這樣的男人,不説出口或者不去放縱感情是否就可以避免了悲劇?也許張愛玲心裏並不對這段感情後悔,就像葛薇龍自己説的“怎麼沒有分別呢?她們是不得已的,我是自願的!”也許一開始就預料到了結局,可還是要往前走,只不過虛假的人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看上去不得以的藉口,而真實的或者厚顏的人會直截了當地説我是自願的!

歸來歸去還是要反思自己的生活,要有信仰,要律己。倘若心中沒有敬畏的東西,想必過的也不是自由的生活。太隨意了總是會帶來精神上更大的束縛,真正的自由還是由心而生的。

我真心希望我自己在感情面前不要那麼沒骨氣……

養花讀後感 篇14

我喜歡看書,也讀過許多書,很多書讀過後漸漸的淡忘了,但那一年姨媽送我的《岳飛傳》使我如獲珍寶,雖然過去了很長時間,但岳飛的故事卻使我記憶猶新,岳飛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時刻激勵着我。

《岳飛傳》講述了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壯麗的一生,這位中國古代著名軍事統帥有膽有識、智勇雙全,訓練了一支紀律嚴明、作戰勇敢的抗金武裝隊伍——岳家軍,為挽救民族危亡英勇殺敵,最終卻被奸臣秦檜害死在風波亭。

每次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就很沉重。岳飛驍勇善戰,對國家忠心耿耿,我被他高尚的品格和堅貞的氣節所打動,為他的不幸遭遇而歎息。岳飛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沉着冷靜,這樣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記得一次我做奧數題的時候,看着題目很“面熟”,卻又不記得簡便公式,奧數書上也找不到。我想了想,畫了畫,可怎麼也算不出來。我有些急躁,把卷紙扔到一邊,不做了!忽然,岳飛的形象在我腦子裏閃現出來,這時,“不怕挫折”岳飛傳讀後感600字四個大字浮現在眼前。對!不怕挫折,在困難面前不低頭,要堅強!在岳飛精神的鼓舞下,我重新拿起卷子,寫了又寫、畫了又畫,終於有了靈感,算了一遍,對了!

那一刻,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岳飛的英雄氣概,不怕挫折不但需要堅強不屈的精神,更需要永不放棄的毅力。

每個人都會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被困難絆倒,但不同的人做法也不一樣,有些人毅力超羣,把困難當做平常事,知難而進,無論成功與否,最終收穫了閲歷;而有些人卻被困難嚇倒,知難而退,最終必然是失敗,甚至遺憾終生!

“不怕挫折、勇往直前,不在困難面前低頭”,我要牢記心中,它將永遠是我生命航線的指路明燈!

養花讀後感 篇15

堂吉訶德的存在,是一個時代人物可笑的存在,是一個時代人物瘋癲的存在。

他的存在,無疑讓一個時代感到可恥,他做出極不正常的異常行為,讓時代感到不解,讓時代感到反感。他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

我以為他的可笑的瘋子。

他竟然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駑騂難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鏽的長矛,戴着破了洞的頭盔,要去當遊俠,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又把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想象為他的女主人,給她取了名字叫杜爾西內雅,還以一個未受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出去找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

然而他這個瘋子,身上寄存着執迷不悟的靈魂。

他堅信追求的東西是存在的,他懷着中世紀的騎士精神,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一路的冷嘲熱諷,並沒有打擊他的自信心,他從始至終都帶着騎士的驕傲勇往前行。再想想,那些現實壓迫下的逐夢者,不也是執着地堅定着自己的信念嗎?時常在現代潮流裏迷失自我的我們,有資格去嘲笑堂吉訶德是一個瘋子嗎?比起我們,他最珍貴的品質是堅持不懈。

正是他這種瘋子,正不予餘力的渴望改變世界。

一個時代裏,太多千人一面的生活,人羣像一灘死水,給予那些逆流的叛逆者狠狠一巴掌。我們在潮流裏至死前行,又被衝回此岸,我們循環在生命的輪迴,漸漸疲憊在追夢旅程裏。我們的力量在時代裏漸漸流失,夢想也不再渴求,我們,也成為人羣的一員,嘲笑着那些可笑的少數。

然而,時代的瘋子,他不懼怕一切,只懂得拼死前進。

像聽見世界在怒號,細胞在顫慄,大地在顫抖,瘋子沒有後退的想法,瘋子沒有後退的理由。

終了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在,終明白,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狷狂。

不在乎!做一個時代的瘋子,做一個堅持的自我!

養花讀後感 篇16

讀一本好書,就像吃一套色香味俱全的大餐:看着它,你垂涎三尺;聞着它,你口水直流,嚥下它,你回味無窮!這個週末裏,我選擇了梅子涵伯伯的名著《戴小喬全傳》這套大餐。

這本書寫了一羣男孩子的故事:他們每一天都哇哇啦啦、打打鬧鬧、來回奔跑、塵土飛揚,開心得要命啦!他們每一天都有天才的靈感——踢足球派個特務;上課把小便小在褲子上;作文別的不寫,只寫褲子;小紙條粘在別人後背上的功夫,爐火純青;中午吃飯搶湯喝,結果警察來抓了;下課回家,把別人的書包走了······

記得剛剛拿到書時我便迫不及待的打開書看了起來。剛剛看完第一章節《大香蕉大土豆》我就捂着肚子在房間裏“咯咯”笑個不停。

為什麼呢,因為在這一章節裏有三處超級搞笑的地方:

第一處:我叫戴小喬。可是你們最好不要叫我大香蕉,因為我們班級裏的同學就是叫我大香蕉的。

第二處:不過這也沒有什麼關係,因為我的爸爸叫大土豆。他的名字當然不是叫大土豆,而是叫戴豆豆。可是人家從小就叫他大土豆。

第三處:好幾回,在馬路上走,有人就哇啦哇啦地叫他大土豆,“這不是大土豆嗎?你好!你好!”他們看見大土豆都特別高興。

怎麼樣,你們覺得好笑麼?

我建議你也讀讀這本書。讀讀,你的童年心情就怒放了;成年人讀讀,就欣賞童年了!

養花讀後感 篇17

“牛兒還在吃草,放牛的不知哪去了……”這首讓人心酸的歌使我回想起王二小的故事。

我讀第一遍《王二小》時,不由地想:王二小死了太可惜了,鬼子太可恨了,連小孩子都殺!我想着想着不由得淚流滿面。王二小真的太厲害了!他鎮定,不怕鬼子兇惡,走到山坡上引鬼子上鈎;他機智,在鬼子拔刀時,裝成害怕的樣子,騙過鬼子;他勇敢,能將敵人引入埋伏圈,又把鄉親們帶到長城腳下躲避,自已出來應付可惡的鬼子。而鬼子呢,太猙獰了!他們兇惡,在村子裏燒殺搶掠,連小孩都殺,殺人時,連眼睛都不眨一下,任憑鮮血直流;他們殘忍,連自己人都不放過,屠殺後,棄屍山野;他們野蠻,會把人煮了吃,或直接掏心挖肺,然後把腸子掛在樹枝上,讓太陽把腸子曬乾,再放入他們的肚子裏……

王二小為了救老百姓,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賦予自己的使命,最後卻英勇犧牲了。王二小,小小的孩子,在敵人的刺刀面前,那麼從容,那麼機智,那麼勇敢。我們怎麼不會油然而生敬意呢?對比他的英雄行為,想起自己離開媽媽去上學時,眼淚鼻涕,不停哭泣的情景,真是羞愧得無地自容。

讀了這個故事,我有很大的收穫:做一個像王二小一樣勇敢、機靈、遇事沉着的人,是我的目標。我還知道了做人要有責任感,要義無反顧地去完成肩負的任務, 同時我更領悟到做人要懂得奉獻,這種奉獻不一定是為了國家奉獻生命,而是可以為建設國家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者為此而奮鬥!

“牛兒還在吃草,放牛的不知哪去了…… ”隨着這首歌又一次響起,我的讀後感落幕了,王二小感人的故事,我們要永遠銘記!

點評:這篇讀後感首尾都出現了思念王二小的歌曲,可謂構思巧妙,情感真摯,意味深長。習作第二段的對比描寫非常出彩,對敵人的憎恨,二小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之後,又通過自己和二小的行為對比來表達自己的羞愧之心。層層對比,層層遞進,最終自然地化為自己豐富的閲讀收穫。這篇習作也告訴我們:王二小的事蹟和精神將永垂不朽!

標籤: 讀後感 養花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l7kvo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