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精選14篇)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精選14篇)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1

記得在上國中時就學過這篇文章,那時也不怎麼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精選14篇)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思念,為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並且發生後,明白就接着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説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説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2

長大之後,我時常懷念國小的語文課文,曾經一度以為,《落花生》是史鐵生先生所作。直到前天,我才澄清了模糊的記憶。

,寒假,有人為我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集》,那時的我全身躁動與不安,沒心思閲讀更不會去懂。少年不經事,也曾經一度以為自己想要的美好未來會觸手可摸。

時間是每個人人生課堂上最淵博的老師。我便喜歡上了史鐵生這樣的作家,反覆的咀嚼《我與地壇》,這是一篇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抒情散文。

我與史鐵生共同走進了地壇,它剝蝕的琉璃,淡褪的硃紅,坍圮的高牆和散落的玉砌雕欄絲毫沒有遮住地壇的光輝,地壇露出了它的本質: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蕩。地壇洗盡了鉛華,顯出樸質與簡約。於是,一個失意的人就搖着輪椅進入了一個廢棄的園子。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彷彿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藴藏着無盡的生機。我想,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麼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鐵生在園子裏思考着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後他終於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

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説,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容着作者,母親是用愛包容着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

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作為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恆的。我常常想支撐着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是什麼,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也許是最好的答案。《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依稀地記着許地山的《落花生》裏的段落:父親説:“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我們都説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説:“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説:“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説:“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今天,我孤獨一人站在地壇中,彎腰去拾起那些落花生。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3

我讀了這篇文章《我與地壇》使我深刻印象地瞭解一些東西。文章中作者以悲痛的心情的原因,去地壇放鬆一下心情,地壇到處是野草荒藤,很少被人記起。作者本身殘疾,但是有一份勤奮汗水的天賦。表現他患有殘疾的困難,克服了許多的困難。勇於在人生的道路中探索奧祕。作者在疾病的苦難中折磨,但是在克服中鍛鍊了堅強意志,他只能依靠自已的力量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作者的母親為他付出了愛的力量,母親雖然沒有患有殘疾,而且身體健康。母親對作者的疼愛和依戀,在生活的日子中,母親一直陪伴着作者,母親的兒子在人生的道路中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生與死,母親只要讓兒子好好活下去,過得上幸福的日子,死亡哪怕自已走向幸福的日子,死亡本身沒什麼意義。活着比死亡更有意義。作者為什麼想活,母親想讓兒子一個人不僅是活的。母親的苦給兒子吃了不少苦,兒子不應該懷着心情不好來苦難,苦難的日子再過下去的話,哪怕自已能過得上去嗎?他自已對自已照應,將來自已的日子是他的日子,走一條走向自已的幸福道路,這段日子以後還長呢。母親過世後,給兒子沒留下什麼的話。母親的愛改變了兒子的命運,她的愛使作者瞭解到愛的力量,愛才是真正的力量。

我讀完《我與地壇》後,深刻地瞭解到作者的堅強不屈和母親的愛,作者的事蹟使我感動不已,才知道了什麼是愛的力量。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4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腳。”這是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感觸極深。史鐵生在最有希望,也最有活力的年齡被病魔奪走了雙腳行動的能力,每一個內心懷有夢想、衝動的人在變成一個殘疾人時,內心都會崩潰而進入極端狀態。

在作者的世界都呈現灰暗的時候,他遇到了好似在等待他的地壇。他在這裏思考一切他不明白的東西,比如“生與死”,像“活着的意義”。在這裏,他回憶以前,回憶年輕時不曾去想的東西,如“母親的辛苦”像“對母親的視若無睹後的痛悔”。坐在地壇,進行思想的昇華,進行對於生命的重生,用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啟。

其中很長一段對於母親的描寫,在淡如水的言語中透露着對母親的留戀。當我看到這句“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她回去。”這句話既是作者對母親逝世潛意識裏的愧疚,也可能是作者對自己內心慚愧的一絲寬慰。

地壇對於別人來説可能只是一個散步的場所,僅供娛樂,可對於史鐵生來説這是一個等待了他多年的老者,是一個可以傾述十五年的友人,這裏給了史鐵生重生的機會,給了他對於生命認知的昇華。這裏不僅是一座荒蕪的古園,也同時是懷有史鐵生濃厚情感的載體。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5

或許是對這位正值壯年,本應大展宏圖,卻突遭雙腿癱瘓打擊,但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絕望的作家的好奇與同情,我一直樂於讀他——-史鐵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寫他的母親。自然而然的閲讀。有意無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尋找契合點。一個身體走入絕境的人,在冥想和回憶中,寫盡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觸到的是他的《我與地壇》。名字雖看似與地壇有關。但更多得是寫他的母親。在他失去雙腿的那段時間,他鬱悶、逃避、心灰意冷,終日獨自一人推着輪椅到地壇去。在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牆邊默坐、呆想。然而這卻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她知道他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擔心他。有時,史鐵生在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會來找他。對於他的出行,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驚恐擔憂,正如作者所説“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明白,母親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禱告。是給我的暗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長逝以後,我才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長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卧難安,兼着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對於史鐵生的母親來説,她有一個長到二十幾歲忽然癱瘓的兒子。她情願把痛苦加註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顧忌着史鐵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時的她正身患肝病,卻更加擔憂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心結。

然而就在史鐵生快要撞出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匆匆離去時只有四十九歲。直至母親猝然長逝,史鐵生才開始清醒。對於母親,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沒有絲毫驕傲。那時的史鐵生還太年輕,他被命運衝昏了頭腦,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人,殊不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時要加倍的。而母親在臨終前,仍唸叨着她那有病的兒子和還未成年的女兒。連最後一面也沒有見着,只留給作者無盡的傷痛和懷念。

母親的去世,也許是史鐵生最大的遺憾。在她去世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讓人動容。作者所刻畫的“母親”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我也會從中讀懂史鐵生的懺悔與悔恨,在生活中不留遺憾。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6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這是《我與地壇》的開始。這本書是史鐵生的著作,講述了史鐵生在那園子裏(地壇)所發生的事、所想的東西,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歷史的每一瞬間,都有無數的歷史蔓展,都有無限的時間延伸,我們生來孤單,無數的歷史和無限的時間國破碎面成片斷。“這又是一句《我與地壇》裏的話,在輕輕的、淡淡的筆墨中,它似乎輕如鴻毛,又似乎重於泰山。這一句句普通、簡短的話語,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們訴説了一個人的故事,一個悲傷中透着歡樂的故事,把它們串在一起就成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人簡單卻艱難的一生。

“晚上,朋友們走了,在小枱燈幽寂而又喧囂的光線裏,我開始想寫點什麼……”,孤獨,這裏有孤獨,也有希望,史鐵生也幻想過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和我們一樣有不可完成的心願,就像一個癱瘓了的人突然站起來,開始跑步那樣荒謬。但這個心願從來沒有破滅過,史鐵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讓他“飛”上藍天,看着人間的一事、一物。

“我希望即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又有一個了悟人生意義的靈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賜,後者卻必須在千難萬苦中靠自己去獲取……,因為人活着必要有一個最美的夢想。”你的夢想是什麼?這是簡單又樸素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不一,我的夢想和史鐵生一樣當一個作家,感悟人生,為孩子們寫出最美的故事,領着他們走上成功的道路。對於有些人來説,夢想是一個不足一提的事,在他們眼裏夢想只是一個夢,一個不會實現的虛幻的夢。你們可曾想過,沒有目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在它身後努力、奮鬥,即使夢想最終沒有實現,但你也成功了,回過頭看去,在你流過的汗水、灑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與地壇》講述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在字裏行間中透着憂傷,在憂傷中有着另一種感情——歡樂。在它的指引下我們會向着夢想前行,過我們這簡單而複雜的一生。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7

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命運卻讓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一他失去了雙腿。這會是一種多麼難言的痛苦啊又會有一種多麼哀傷的心情直到他學會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於是便有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歡樹》有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表達的感情是痛苦的複雜的。深沉的。作者講述在雙腿殘廢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絕心緒的荒蕪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於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邊緣徘徊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一地壇。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記載了他深深的車轍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兩燕蒼涼卻張揚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着青春的童話還有飄搖的落葉清純的草木坦蕩的荒藤浮誇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霧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蟬蜕。窸窸窣窣生長的響動。地壇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壇他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地壇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個用感情寫字的作家。作者常説:這古國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深愛着地壇他更深愛着自己的母親。

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惟一的几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親無私的愛包容兒子包容兒子的命運;於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過去一天一天的禱告:"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於是她只能漫長的等待。她疼愛兒子並且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需要一點時間獨處需要這個過程。然而她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等待母親只能漫長的等待……母親不知道她的兒子是多麼想讓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樂兒子憂鬱的心中重新閃現出了快樂的影子要是母親看到她該多麼高興啊。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母親的去世終究讓他明白了: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8

蕭瑟秋風起,吹進了那片荒蕪的園中,遍地落葉隨風而旋舞,天邊的那抹彩霞孤獨地飄着,看上去有些悽美。有一個人坐在輪椅之上,靜靜地欣賞,直到月光灑下,他才意識到:“母親永遠不會來了!”

史鐵生這個有着悲慘命運的人,在他充滿活力的年紀裏卻雙腿殘疾,上天像是對他開了一個玩笑,他漸漸喪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個世界。他開始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但是他的母親卻一直在他身後默默地守護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卻執意讓兒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無情地將母親召了回去,直到史鐵生看到蕭瑟的秋風中昂首挺立、爭奇鬥妍的菊花,才認識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堅強、樂觀及生命的美好與珍貴……

讀罷《我與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對生命的厭惡到努力活下去,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轉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困難,但是我們不能在困難面前輕易繳械投降。其實,每個人都是幸運兒,因為最起碼上天還賦予了我們生命,讓我們能夠活在這個世界上,只要生命還在,那麼我們就有活着的理由。我們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對命運説:“我一定要讓自己活得更好!”史鐵生不正是靠着這種堅定的意志,發掘出了自己寫作的天賦,成為著名的作家的嗎?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雖然擁有着健壯的身體和青春的活力,卻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擁有。或因一次考試失利,或因被批評一次,甚至或因失戀了就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讓生命綻放的花朵過早凋謝。史鐵生在文中説的那句話還記得嗎?“死是一件無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都不會錯過的事”,所以我們何必着急去完成這件事呢?命運有時不能講公道,但是我們可以像史鐵生一樣對命運不屈,在現實生活中樂觀進取,擁有菊花一般的韌性!

不言放棄,笑對人生,你的生活將開滿幸福的花朵!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9

散文記敍了作者從青年到中年時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一些事。他先講了那座令自己畢生難忘的“伴侶”——地壇。這是座被棄廢的古園,作者的家就在旁邊。作者總是認為這是一種緣分——地壇等着自己出生,又等到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猛地殘廢了雙腿。

殘廢對作者來説,無疑是一大打擊。在那段陰暗的日子裏,地壇成了作者第二個家。作者經常在地壇裏苦思冥想,自己為什麼要出生?已頹廢到極點的作者甚至想過死。後來,作者又想通了關於出生的問題,他安心下來,不再為生和死煩惱。

接下來就是怎麼活的生存問題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壇,在老樹下或荒草或頹牆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窺看自己的靈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個時辰。那段時間,作者的母親變得非常痛苦。她知道把作者悶在家裏結果會更糟,可又擔心作者獨自一人在地壇裏想些什麼。有一次,作者發現忘帶了什麼東西,又返回到家。作者發現母親依舊是一副送自己走得動作。只是,那時作者並沒有發現母親的痛苦與煎熬。等到母親逝世後,作者才從母親的一句話中體會到:“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作者終於明白,這句話其實是母親的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可惜,這時母親已永遠離開了作者。

在後面的時間裏,作者又先先後後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個人,作者都有不一樣的感觸。在這漫長的期間裏,作者又想到了生存問題。於是,他開始動手寫作。在他正寫得熱火朝天時,他卻又想到死的問題。一個朋友對作者説:“你不能死,還得寫呢,還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寫呢。”因為這句話,作者又想通了問題。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鐵生這場經歷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絕望中自暴自棄,後來又醒悟過來。看似簡單的過程卻給作者帶來了無限的煩惱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敗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10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題目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對於許多同齡人來説也亦是如此,因為這篇文章在國小國中課本里便有收錄,但當我再重新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卻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準確的來説應該是,以前小的時候看這篇文章,壓根就沒有產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圍繞着地壇,用一種平和而坦然的語氣敍述着那些與地壇相關的人與事。訴説着那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訴説着淡褪了的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同時,對於在地壇裏的那對多年來相濡以沫的老夫婦,對於那個熱愛歌唱的小夥,對於那個不幸失聰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靜靜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在地壇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這個園子的歷史見證者。

很喜歡史鐵生那細膩的筆觸和那種娓娓道來的口氣,沒有過分的情感波動和浮誇,也許癱瘓的病痛讓他煎熬過,憤恨過,最終認清了,接受了,平靜了,形成一種看透了塵世的坦然和從容,那樣的一種淡定,便滲透在文筆中了。正因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時而透露着的睿智,時而又流露出真摯樸實的可愛。人生經歷了那麼一遭,已經沒有什麼能讓他生出憤怒和狹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蕩蕩的,隨性表露任何他想表達的東西,大約是如此,才會動人。

對於史鐵生而言,地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在文章的開頭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覺得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鐵生看來,他與地壇的相遇是一種命中註定的結果,於是這麼多年來他便再沒有長久的離開過地壇了。而讀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覺得那片荒蕪的園地就是他的心靈的棲所,在作者雙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裏,他便搖着輪椅來到地壇,在那裏久坐。

我便在腦海中浮想,想象着那個頹然的史鐵生,他的輪椅停在一棵蒼黑的古柏樹下,秋風颯颯,伴着那個孤寂的黑色背影,整個場景似乎充滿着世紀末的氣息。最初的那段日子裏,史鐵生正經受着靈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己生存的意義。雙腿就這樣忽的一下沒了,不但是身體,似乎連心靈也沒勇氣前行了。誰經歷了這般挫折,短時間怕也難得想個明白,想個透徹。而那個人煙稀少的園子,則彷彿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所,寧靜卻還不至於荒涼衰敗,身處於大自然中,凝聽風聲和鳥鳴,調理紛亂的思緒,簡直再好不過。在那座地壇裏,他就像在自家的後花園裏一樣自在,儘管那是個公共場所,但我卻覺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盤,因為沒有人能向他一樣熟知地壇裏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鐵生的輪椅車印日復一日的碾過同一條路徑,他呆在那裏,看着那些遠在他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時就已經存在的古樹上的樹葉發芽,變得葱綠,泛黃,最終凋零,又重新發芽。日復一日的共處,讓史鐵生最終把自己的靈魂與這座地壇相連,或者更準確的説,是這座地壇,讓史鐵生真正認清了自己的靈魂。正因為此,只有在地壇,他才能釋懷,才能毫無保留的敞開心胸,把那輕易不外露的真率留給了地壇,而思緒,則能像郁達夫的《感傷的行旅》中寫的那樣“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

於是乎我開始羨慕史鐵生能“擁有”一座地壇,大概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這樣一個“地壇”,在那裏,我們可以寄託一份喜悦,或者埋下過往的憂傷。史鐵生與地壇的那份牽連,也許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是上天給他的一份補償。

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賜吧,於是他才會在紙上寫下這樣的話,不知為何,每每誦讀這段文字的時候,內心總會湧起莫名的酸楚:

“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11

我與地壇——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扶輪問路,那麼好手好腳的人,你們可曾向前方邁出過腳步?

不是想説他對生有多麼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説他對死有多麼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説他對命運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掙扎,那些語句太泛、太虛,對每一個曾被上帝無情擺弄的人都適用。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裏,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輪椅,也要站起。因着愛,因着情,甚至因着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説,“希望”又有什麼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悦,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鴉片。

我並不認為他是多麼堅不可摧的“鋼鐵人物”,你以為誰都是保爾柯察金?現實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總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結疤了,又復痛,複流血,復結疤,只要這血還是温的,還能流動,那麼便不必在意它會痛,會流出,這樣孤勇,直至最後平靜接受它的冰冷與枯竭。

正是由於這“寫”,這比言語更為私密,更為透徹,更為生生不息的能力,才使得他的這生,在死的對立面上,永遠存在。永遠無力,但永遠堅韌。

人老了,多靠回憶活着。可是還是一種情況,像他這樣的情況,因着回憶隨時有無可延續的悲哀,才需要這樣提前透支回憶,透支情感,透支熱情,若無足夠幸運,幸運得不被親友遺棄、淡忘,那麼必將是春水東流的萬劫不復。

其實這幸運,未嘗不是取決於自己。這生,值得死來敬畏。這生,真實得讓每一個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那前方,便是路遠山高,人亡馬遙的“零度”。

他的勇氣,是不畏懼這“回”,是迎向這“回”,擁抱這“回”。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12

《我與地壇》這本書應該算是暢銷書吧!其實我很早就接觸到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機會看,這次也算是緣分,又與它相逢。它在我腦海裏,應該是一本勵志書,因為作者史鐵生是一個有着勵志故事的殘疾作家。

本以為這本書會有很多雞湯,會有滿篇的大白話,可讀完這幾頁發現自己先入為主的理念根本站不住腳。我着實為作者筆下的文字所動容,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從內心深處噴薄而出。作者的心思細膩入微,對景物和人物的描寫都很到位,平和但不如俗套的語言風格深得我心,就像一-位老朋友沐浴在在冬日暖陽裏跟你聊天一樣,那種温情觸碰到了我內心的柔軟。

也許一一個人久了,真的會慢慢獲得獨處的力量,也許過程很痛苦,但還是勇敢地一次次和真實的自己對話,在認識自己的路上踽璃獨行,終和自己達成和解,實現黑暗中絢麗的突圍。因為孤獨,作者對人事物有着更加深沉的思考,對物的一草一-木,對人的一眼一語,一顰一笑都更加觀察入微,才能在最卑微的塵土裏,看到那些盛開的花兒。

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也讓我看到了他文字裏不一樣的色彩,“人生”、“生命”和“堅韌”三個詞,是我讀罷此書腦海裏自然浮現出的,讓我想起來力克胡哲的一本書《人生不設限》,講的也是他個人的勵志故事。一對比,就可以明顯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下的個人觀念的不同。史鐵生更温和也更樸素,胡哲則更加熱血與釋放,儘管他們不在同一個國度,不在同一個時間相遇過,但他們還是在這場人類共同的人生旅途中,用行動闡釋了生命的超脱,完成了華麗的逆轉,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了更多活下去的希望!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13

“它等待着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地殘廢了雙腿。”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領悟到了他那不同尋常的人生以及他頑強的意志。

二十歲——人一生中最美的年紀。如果把一生比作開花的過程,那麼二十歲時,花兒一定在盛放。就在這處充滿朝氣的年歲,史鐵生的雙腿卻癱瘓了。如熄滅了人生路上的燈火般,他失去了工作,找不到去路,人生一片渺茫。他曾憤怒,也曾迷茫,似乎認為活着沒有意義。他每天到地壇消磨時間,有時甚至在那裏呆上一整天。

史鐵生看到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漸漸看到了世界上美好的一面,終於走出了陰影,開始了寫作生涯,勇敢地、堅強地活下去……

讀完後,我頗有感慨。誰都難免會有困窘、迷茫的時候,越是艱難,我們越要勇敢面對。

三年級時,我面對一個巨大的轉變:轉學。從老家轉學到了北京。入學考試是少不了的。老家學英語是比較晚的,這裏的同學已經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英語自由地表達出來,而我只是僅僅認識幾個單詞罷了。入學考試的成績自然高不了,這讓我一度悲傷與焦慮。上英語課如同聽天書,完成作業也十分艱難,我簡直失落到了極點。我默默地問自己:“李子萌,這還是以前的你嗎?難道你的英語成績要一直差下去嗎?”“不,絕對不行!”我一面學習着課本的內容,一面借來以前的課本,聽着,讀着,強記着。爸爸也在每天下班後給我耐心輔導,給予我巨大的幫助。漸漸地,我成了英語課上發言最積極的那一個,在第一次英語考試的時候居然拿到了滿分。這對於一個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的孩子來説可能算不了什麼,但對於我來説,其中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快樂誰又能夠懂得。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坎坷,難免會有失落和迷茫。跌倒了不怕,站起來繼續勇敢地走下去,努力讓自己更好,坎坷便可被打敗!這個道理,是我們應當永遠永遠記住的。

讀書心得我與地壇 篇14

《我與地壇》是帶有自傳、自省、自述意味的散文,史鐵生以真實的身份投入作品,用文字坦誠地表現自己在地壇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作者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恆的流變,超越了個體生命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帶入到了生命全體的融會之中。

作者筆下的地壇“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似乎荒廢已久,地壇從皇室祭祀的處所演變為隨着歷史的風吹雨打而頹圮荒涼趨於沉寂的廢棄古園,它的命運似乎與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不幸遭遇彷彿,不同的是,“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而作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他孤寂、迷茫、失魂落魄而痛苦難熬。感謝地壇中的“蜂兒”、“螞蟻”、“瓢蟲”、“露水”、“草木”,它們勃勃的生機影響了史鐵生的心境,他終於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從低沉消極的心境中醒悟過來,並思考“怎樣活的問題”。地壇,在史鐵生最無助最彷徨的時候,以它“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腳印”“草木泥土灼烈而清純的氣味”“秋風落葉”等難以言説的包孕着永恆與瞬間、古老與新鮮、沉靜與湧動、博大與纖細的雙重境界給了作家心靈以強烈的震動。

史鐵生在20歲時下肢不幸癱瘓,青春韶華,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時間裏精神幾乎崩潰。正是在這不尋常的心境中史鐵生來到地壇,走入了上述雙重境界裏。夕陽殘照下的殘垣斷壁所顯現出的歷史滄桑,讓作家充分感受到時間永恆的偉力,感受到歲月流逝的無情;宇宙的浩渺和歷史的凝重襯托出個人的微不足道,襯托出個人遭際的無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從反面讓一個不幸的人獲得瞭解脱,得到了靈魂的皈依。同時,作家從這一雙重境界中又分明感受到在無情之中卻是生命的有情,花木鳥蟲,各自向作者展現出繽紛的生命世界,無言地訴説着生活的藴藉和愛意。地壇之於作者,是精神家園,它以只可意會的獨具意藴的形象為一個瀕臨絕望的人開蒙揭翳,使他從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來,曾經的焦躁不安、無可奈何的作者變得平和而寧靜,他宗教般地透過地壇想象到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就是我們的歸宿。我們生活在塵世——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喧囂嘈雜、現實功利,另一世界則平靜祥和如荒涼而沉靜的地壇,彷彿與世無爭的道士,卻又像大徹大悟的高僧。

標籤: 地壇 讀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3j89y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