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通用26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通用26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1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通用26篇)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説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但是的行為,在這點上我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就應透過遊戲持續着活潑的性格。

但是,我們此刻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國中教育、國小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

盧梭的《愛彌爾》,能夠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向以來我堅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明白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到達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

我發現此刻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就應得到的是什麼?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就應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夠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處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向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好處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教會學生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透過思考發現活着的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我想這才是我們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應從我做起,從這天做起,摒棄傳統觀念,頂住“外行”的壓力,衝破看人、用人的牢籠,以人為本,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教育就會真正成功,中國的教育才會立於東方不敗之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2

盧梭的《愛彌兒》是一本值得來回揣摸的書。盧梭構思奇巧,用虛構的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孩子先後進行的各種教育,系統地表達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盧梭的教育主張是“迴歸自然,發展天性”,這種主張反覆強調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對待學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一樣遵循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展的固有規律。盧梭説,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本來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裏就全壞了。是的,盧梭的觀點切中時弊,英國18世紀初期的教育現狀不與現代教育有着同樣的弊病嗎?現代教育固然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帶給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維護某種已有秩序和現存狀態上的確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類自身的充分發展。那是因為,現代教育沒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如此看來,盧梭的“自然人要學會平等、自由、博愛,要體格健康,心智發達,道德高尚,做事幹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持續人的地位,適應發展變化的客觀環境”的教育主張對現時的教育有着多麼重要的借鑑好處啊!

閲讀了《愛彌兒》,你會發現,我們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為!

包在襁褓裏

不知從何起,一個錯誤的論點構成了我們的慣有行為:如果讓嬰兒自由自在地活動,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姿勢,長大後四肢會變形。因此,孩子一出生,人們便用襁褓把他束縛起來,兩腿伸得筆直,兩臂放在身體兩旁,用布帶繞了一圈又一圈,只頭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稱“三角包”。盧梭説,能夠肯定地説,這一點事毫無根據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無拘無束的狀態中養起來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應對危險的自主意識很強。是啊,把嬰兒包在襁褓裏,最終使新生兒在掙扎中耗盡了體力,延遲了發育。這樣殘酷的束縛,使孩子出生後獲得的第一感覺就是痛苦,第一種待遇就是懲罰,第一件生日禮物就是枷鎖,比戴着手銬腳鐐的犯人還要痛苦難當,就連小貓、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聲!

因此,盧梭認為,從嬰兒開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裏,不要給他戴帽子,不要給他繫帶子,不給他圍圍巾,必須要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夠自由地活動。等有一天,你必須會驚奇地發現,他已經擁有超越同齡孩子的健康體質。

讓哭成為命令

我們常常會有這些的做法:對於嬰兒期的孩子,當他為伸手卻拿不到一樣東西而又哭又鬧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東西拿給他;對於童年期的孩子,當他頭碰腫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傷了而嚎啕大哭時,我們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類似前者的狀況,雖是小小舉動,卻會讓孩子養成奴役他人的思想。養成了這個“幫忙”的習慣,孩子就把周圍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們追求自己的慾望,並逐漸構成依靠心理,就會感覺到奴役他人的幸福與舒適。一旦這種感覺紮下根,即使長大之後也不會消亡。懂得教育之法的人就應在孩子不聲不響伸手時把他慢慢抱到那東西前面,而他開始又哭又鬧時要假裝沒有聽見,不理會他的哭聲,不要使他養成命令人的習慣。類似後者的狀況,不忙着抱他或是安慰,要讓孩子跟着自己鎮靜下來,學會忍受傷痛,先忍受輕微的痛苦,逐漸學會忍受更大的痛苦。想盡辦法保護孩子,防止他受到傷害,這會導致他長大以後沒有勇氣和經驗去應對傷痛。

如果是一個聰慧的孩子,假如愛無緣無故地哭,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只要他一向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時,我立刻就到他的身邊。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很少哭。

用説理教育

相對於知識的傳授與潛力的培養,我們的道德教育顯得有些艱澀,很多家長與老師常常這樣怨恨孩子:這些道理,我反覆説過無數遍了,可他還是不聽!英國紳士教育的倡導者洛克強調理性及自我剋制教育,他的觀點固然值得現今通識教育者的參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並不適合童年期的孩子。洛克的錯誤是把目的當成了手段。

我們有時候很欽羨幼兒園的老師,拿個鈴鐺,輕輕一敲,孩子們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彈奏一首曲子孩子們明白該做什麼了作文網。顯然,幼兒園的老師遵循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寓教於遊戲中。兩歲到十二歲是兒童期,某些老師誤把國小階段的孩子當作成人來教育,卻不知犯下了操之過急的錯誤,在錯誤的時間想去完成正確的事,結果非但無效,反而是孩子從小對“道理”產生厭惡情緒。

“不要對他們進行任何語言教訓,讓他們從經驗中得到教訓”。如果他因為你不答應他的條件而生氣,不要批評他,要在他玩得開心的時候也提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讓他也學會拒絕。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歡搞破壞,千萬不要生氣。先把容易弄壞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如果他打壞了傢俱,別忙着為他添置,要讓他感覺到不方便;他打破窗子,你就讓他整晚受風吹,寧可讓他着涼,也要改掉他的壞毛病;如果他還繼續打破窗子,就把他關進沒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認錯誤。

“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行動都要多於語言。孩子們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説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

無視勞動教育

北京科技大學一名老師告訴記者,有一次新生開學,別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鋪蓋,一名女生卻在那裏哭,老師問她怎樣了,她説自己不會掛蚊帳……近年來,這樣的新聞不斷出現,原先被家長看作“小事一樁”的家庭勞動意識教育問題越來越凸顯。而與農事有關的親近自然地勞動教育更是成為城市孩子教育的空白。

盧梭十分重視勞動教育,他把勞動教育視為培養能夠運用自己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去從事勞動、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他認為,一個人、一個公民,如果不去勞動,同強盜沒有什麼分別。勞動是不可推卸的職責,而所有的謀生職業中農業是人類從事的歷史最悠久的職業,是最有益於人類的職業,也是最高尚的職業。因此,盧梭讓愛彌兒從小就懂得幹農活,讓他學會使用各種農具。盧梭覺得“教育最大的祕訣是:使身體鍛鍊和思想鍛鍊有機地融合。”他把愛彌兒培養成既像農民那樣勞動,又像哲學家那樣思考。在勞動中成為一個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

美國哈佛大學經過四十餘年的研究發現: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做過簡單家務勞動的人,要比那些小時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僅獲得了才幹,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當然,對於盧梭很多觀點我還是持懷疑態度。如,盧梭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開的方法並非科學。我也不同意他不主張教給學生百科全書的知識,更反對用書本知識來束縛頭腦的觀點,這是不貼合當今知識爆炸的經濟時代的要求,也是與盧梭的“啟發學生思考”、“獲得經驗”的觀點相悖的。因為,知識既能促進學生間接經驗的獲得,又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他重視獲取知識的潛力、培養好奇心和興趣固然正確,但這些因素都與知識緊密相契,無法單立獨存。

《愛彌兒》為我們培養子女帶給了很多寶貴的指導和啟發,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教育孩子的一張良方!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3

每次讀完一本書,思想總會碰撞出火花,那是對自己的一種反思,也是對書本學習的反思。盧梭的名字,毫無疑問,他應排列在人類思想者的前列。《愛彌兒》就是出自這位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説,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對象,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此書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對於兒童成長各階段中的身心表現和特徵的描述是細緻入微的,是將“把兒童看作兒童”進一步具體化了。這當中包括有他的天才想象,但主要是包含了他對兒童、對自身和對當時社會教育的細緻觀察。他的這種將兒童看成發展中的人、看成有階段地向前發展的人的觀點是可取的,而他根據觀察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來進行教育階段劃分的嘗試精神和做法更值得稱讚。因為在此之前對教育階段的劃分中,柏拉圖依據的是培養“哲學王”最高治國者的需要;亞里斯德依據的是他設想的靈魂的三部分組成;誇美紐斯在論述這個問題時則偏重於模仿自然的四季變化。他們都未能象盧梭這樣完全依據兒童自身的發展來劃分年齡階段。

盧梭關於兒童天性中包含主動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結論,以及他呼籲保護兒童純真天性、讓兒童個性充分發展的主張,代表了社會進步的心聲,預含了豐富的現代好處。

盧梭的思想既是他那個時代要求的產物,又具有着現代教育思想的萌芽。實際上,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最基本問題;兒童觀的更新是人類教育的發展由古代中世紀教育轉向近代教育的關鍵之一。沒有新的兒童觀,也就沒有新的教育思想體系和方法體系。在盧梭之前,文藝復興運動的鉅子如拉伯雷,就曾激烈地反對禁慾主義、主張個性解放;然而正如盧梭所言:“很早以來就有人在大聲反對這種舊有的教育方法了,可從來沒有人準備提出一套更好的來。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和科學,傾向於破壞的成分多,傾向於建設的成分少。”

因此,盧梭的確是在研究兒童、更新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從而在建立資產階級教育理論方面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教育思想家。從盧梭開始,才真正系統地在教育理論上實現了由尊重人權向尊重童權的過渡,開啟了兒童研究的大門,吹響了兒童天性解放的歷史號角,掀起了近代教育的巨瀾。難怪康德要把盧梭的性善論與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相提並論,認為牛頓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盧梭則揭示了人性的發展規律而大加讚賞了。

盧梭嶄新的兒童觀不僅僅是前無古人的,而且也是後啟來者的,為西方現代教育思潮之先河。及至20世紀,杜威在其名著《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更是多次引證盧梭尊重兒童天性的理論,他要求給兒童主動活動的自由、讓兒童在做中學習,以及主張兒童適應他所在的社會等。在這些思想中,都有盧梭的兒童觀、教育觀投下的影子。皮亞傑也稱讚盧梭看出了兒童的每一年齡階段都有它自己的動力,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思維和情感的方法。皮亞傑的研究實質上也是以這一點為前提的。

我相信盧梭的兒童觀對我們瞭解學生,尊重學生有很大的幫忙。首先我們要明白兒童觀的含義。“兒童觀是成人如何看待兒童和對待兒童的觀點的總和,它涉及到兒童的潛力與特點、地位與權利、兒童期的好處、兒童生長髮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和兒童發展之間的關係等諸多問題。”眾所周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務必有正確的兒童觀。

其次我們要了解兒童的特點。兒童有兩個特點:第一,發育的不成熟。他告誡成人:對兒童的種.種不成熟的表現,不必大驚小怪,而應當對兒童的孱弱予以保護和幫忙,並及其留心兒童隨時閃現出來的智慧的火花。第二,天性的純潔善良。兒童的天性出自造物主之手,是純潔善良的,並且他來到世間不久,尚未受到成年人那樣多的不良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把兒童和成人區別對待,要把兒童當作兒童,設身處地地為兒童着想,持續兒童天生的自然狀態,讓兒童過的幸福和快樂。盧梭還認為,兒童的身心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兒童的發展變化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併且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我們要把兒童看成發展變化中的人,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我們的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個性發展,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年齡特徵,讓學生在簡單活動中學習,在生活汲取知識。

盧梭對兒童幸福的詮釋是:“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活一樣簡單的;幸福就是免於痛苦,也就是説,它是由健康、自由和生活的必需條件組成的。”因此,他的愛彌爾自小不需要經受襁褓的束縛。能夠在沒有危險的地方隨意活動,盡情呼吸鄉村的好空氣。盧梭讓愛彌爾不用學單車、小推車和引步帶。當他明白怎樣把一隻腳移到另一隻腳前邊時,只要在有石子的地方有人輕扶一下。每一天把他帶到草地上,讓他跑,讓他玩,讓他每一天跌一百次。或許身上常常都有點兒傷,然而他永遠是快樂的。

盧梭認為,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其天性充分自由地運用,就會既使兒童此刻感到快樂和幸福,也會使兒童將來獲得快樂和幸福。

盧梭的兒童觀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尊重兒童、解放兒童。解放兒童應從四個方面着手:讓兒童主動探索學習,讓兒童創造性地學習,把兒童從傳統的師生關係束縛中解放出來,把兒童從家庭、教師和社會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來。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4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裏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户外活動,學會熱時脱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網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5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滿足自己的慾望的人。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辦法是達到慾望和能力之間的平衡,用擁有的能力去滿足擁有的慾望。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慾望也得到了滿足,這樣人就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狀態,能力和慾望之間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獲得幸福。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少,所感覺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為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缺乏什麼,而是需要什麼。

除了公認的幸福因素健康、體力、良知以外,每個人對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實上,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和良心上受到的譴責,其他一切痛苦都源於個人的想象。

法沃蘭曾經説過:“一個人的財富越多,他想要的東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獲得自己所缺少的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捨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對幸福永無止境的追求。一個人如果能在自己現有的物質基礎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會很快樂。同時,他也會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做壞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慾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吧,這樣痛苦就會離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堅守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位置上,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要脱離了那裏。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6

盧梭的《愛彌兒》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傳統,在教育史上掀起餓一場影響巨大的革命。盧梭從他的哲學觀出發,主張對兒童進行“自然教育”,培養資產階級王國的“新人”,即自然人——愛彌兒。他主張兒童接受自然教育、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愛彌兒,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和判斷力,又有勞動者的體格和手藝,而且還有高尚的品德和博愛仁慈的胸懷。

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學生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學生經受挫折,因為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温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其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在白紙上留下烙印,這一筆下去,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塗鴉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因此,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自然的錘鍊。

最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認識教育應該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著名教育學博士李鎮西教授説:“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刻也不會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因此,我們要深刻地理解兒童、尊敬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階段的教育,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生動、活潑和主動地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7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着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不過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説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不過的行為,在這點上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應該通過遊戲保持着活潑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有個小品裏的一句話對此就有諷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國中教育、國小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我有時候想,到底是先出現教育還是先出現考試,兩者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20__年大學聯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顯了”逆反“,我們就應該認識到如今的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盧梭的《愛彌爾》,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知道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達到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據瞭解某校假期計劃組織部分學生補習,徵求家長的意見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長就寫具了”假期讓孩子好好放鬆一下,不參加補習“的明智之舉。

我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直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教會學生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着的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我想這才是我們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摒棄傳統觀念,頂住”外行“的壓力,衝破看人、用人的牢籠,以人為本,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常德的教育就會真正成功,中國的教育才會立於東方不敗之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8

最近,我仔細品味了《愛彌兒》這本書,書中的理念對此刻當教師的我來説是種衝擊,在閲讀之後也有些想法想説上一説,與眾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能夠很快地使他擦乾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愛彌兒讀後感。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嚮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此刻,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着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願這天節約一切而不願百年之後缺少那些剩餘的東西。因此,我們此刻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但是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必須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能夠不去學習,這樣能夠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潛力後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於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於一些有政治性好處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瞭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説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麼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説,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對於學生的教育要貼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這一教育理念就應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我們一齊來看一看“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愛彌兒讀後感。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就應持續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就應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着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職責,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期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職責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願意承擔起全部的職責,但是並不代表我們能夠承擔起全部的職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齊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完美的園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9

最近,學校佈置業務學習,我認真的學習了《愛彌爾》,這本書真好,使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論和知識。

一、幼年時期良好教育的基本準則。

1、幼年時期良好的教育要儘可能讓孩子從實物入手,不要從一頭霧水開始。要捨得“浪費”時間,讓孩子的慾望快來敲門。時間不等人,知識無窮盡,因此,關鍵不是教給學生各種學問,而是要培養他的學習興趣,教他研究學問的方法。

2、在教育過程中不要加重他的學習負擔。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強調具體性的方法,通過這個方法,每一個特殊的事物都可以與另外一個特殊的事物相聯繫。

3、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個次序可以不斷地刺激人的好奇心,大多數成人都按這個次序觀察事物,按這個次序觀察事物更適合孩子了。

4、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儘可能地讓孩子親歷親為,這樣取得的成績,肯定比從他人學來的觀念清楚得多。同時,他會養成不輕易迷信權威的習慣,他會融會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情。隨着孩子智力的發展,他開始有了自主的意識。這時,就要讓他研究真正的東西,要求他用心,持之以恆。

二、寓教於樂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儘可能讓孩子的心靈只關注快樂和玩耍,不要刻意地灌輸些所謂的知識和道理。老師或媽媽所帶出的兒童就要有兒童的樣子,不合自然的打亂順序,只能結出早熟的果子,既不豐滿也不甜美,很快會腐爛。

三、不管媽媽或是老師,教育孩子,要在任何事情上,行動都要多於語言。因為孩子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説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在大自然的指導下,讓孩子堅持鍛鍊身體,不僅能增強體格,也能增強敏鋭力,更容易增強理解力。

四、無知並不可怕,可怕是謬誤;要記住,人之所以誤入迷途,並不是因為無知,而是由於他自以為是。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踏踏實實。

五、以愛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則人生到處充滿了真善美。做人要真誠,不要驕傲,要懂得保持天真,要始終按照良心的約束去做事情,不要計較是否得到稱讚。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10

《愛彌兒》這本書文字字體看着很不習慣,用“啃”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每晚必須在毫無雜念的心境下逐字逐句閲讀,才能有所領悟。熬過了前面幾十頁才稍稍有所明白:盧梭是想借着他假想的教育對象——愛彌兒來闡述他對教育的真知灼見,並希望通過對愛彌兒嬰兒、幼兒等不同成長階段的教育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看完了嬰幼兒期的教育只覺得自己看這本書太遲了,雖然他的有些想法較理想化也顯偏激:比如提出作為學生的條件是:活潑健康,絕對服從,而對於身體多病的孩子,絕對不願意照管等。但更多還是能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如:“在給孩子以幫助的時候,應當限制在他們真正需要的時候才幫助他們,絕不能依從他們胡亂的想法和沒有道理的慾望。” “多給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他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即使是在嬰兒時期,“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裏,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種提示方法是適合於他的年齡的。”這一點經常會在不經意間被我們家長忽視了。

在《愛彌兒》96頁,盧梭論述了一個最重要也最有用的教育法則:對孩子的教育“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咋一看,還真是個怪論。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早教中心”盛行(而“早教”也是教育界的共識)。家長們唯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胎兒起就要抓緊寶貴時間進行胎教,怎可讓“時間白白地過去”?細細閲讀之後,才明白 “把時間放過去”,指的是“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它不在於教學生以道德和真理,更不是知識,而在於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我非常贊同他的這一觀點。可是究竟怎樣才能防止孩子的心沾染罪惡,思想產生謬見?難道就像盧梭説的由一個老師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培養嗎?這太理想化了,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孩子畢竟是處在社會中的,是要與人交往的(而社會總是有其陰暗面的)。又或者不教給學生道德、真理或知識,學生的心靈就不會沾染罪惡,思想就不會產生謬見了?疑惑還是疑惑。

再往下看看吧。 “大家都不願意把孩子教育成孩子,而要把他教育成一個博士,所以做父親和做教師的不論罵他、誇他、嚇他、教他、改他的缺點,答應給他東西和對他講道理,都操之過急,做的不是時候。”讀到此時,方才恍然大悟,“把時間白白放過去”真正藴含的意思是:教育不可操之過急,不可急功近利。不知我的理解對否。對照一下,我們現在的教育確實有點急功近利。很多家長籍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藉口,把孩子送進各種各樣的“早教班”或興趣班,如“英語班”、 “珠心算”“小小主持人”等等。為了把孩子教育成博士、鋼琴家或者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家長們更是“誇獎、物質獎勵或者打罵、恐嚇、威脅,答應給他東西和對他講道理”等無所不用。而這些是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惡習。而一旦孩子染上什麼偏見和惡習,就會大大抵消教育效果。就像盧梭説的“如果能把孩子健壯地帶到12歲,即使他還分不清哪隻是左手,哪隻是右手,但你一去教他,他的智慧的眼睛就會向着理性睜開的;由於他沒有染上什麼偏見和惡習,因此在他身上不會有什麼東西能夠抵消你的教育效果。

他在你手中很快就會變成一個最聰明的人;你開頭什麼也不教,結果反而會創造一個教育的奇蹟。”願我們的教育能心平氣和,遵照自然的規律,讓孩子成為孩子。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11

讀書筆記是讀者將自己在閲讀時獲得的資料或者心得記錄下來的一種文體。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閲讀的好方法。讀書筆記欄目的小編精心為您準備的語文教師讀書筆記《愛彌爾》。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最早聽説《愛彌爾》這本書是在師範的時候,我想對於師範專業來説《愛彌爾》會是一本很耳熟的書。想讀這本書也是從師範裏開始的,因為在我的印象中“愛彌爾”是一個人的名字,而這本書以它作為全書的題目,我想它會是一本通過描述“愛彌爾”的成長曆程而寫成的一本書。個人十分喜歡這種途事型的教育書藉,所以一直就很想讀這本書。

拿到這本書後,沒有一口氣讀完,因為這本書分上、下冊近900頁的文字加上個人讀書比較慢的習慣所以一直在慢讀的狀態。近期由於比較閒,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讀完之後,發現這本書其實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樣。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並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敍事性的教育專著,即使其中涉及到“愛彌爾”的許多事例,自然也是盧梭假想的,而並非教育事實。同時,讀得慢還有一個原因是讀這本書比較吃力,吃力的原因我總結出來可能有兩點:一是自己的水平還不夠,在讀書的過程中自然難以消化盧梭的思想,二可能是由於是譯文,所以在語句的表達上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

當然,我這樣的感覺都不能遮蓋住《愛彌爾》是一本劃時代的鉅作。曾有同學評價説讀完《愛彌爾》之後,最大的感覺是發現原來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紀的這本書裏都有過闡述了。我不敢保證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説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極其豐富的。舉個例子來説,在我國80 年代興起的,甚至我們現在還在討論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愛彌爾》這本書裏就有了闡述。我們可以試想的是,17世紀的盧梭能提出這樣的教育思想,就可見這本書是一個超前的、影響時代的一本好書。書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實也可説是有其獨到之處。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被書中作者獨創的觀點、精闢的論述、精美的描繪、細膩的文筆所折服。全書貫穿無數教育經典名言,處處藴涵着真知灼見,閃爍着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讓人不時掩卷回味。最讓人稱奇的是,盧梭的兒童教育觀,至今仍散發着絢麗的光芒,讓人不得不驚歎盧梭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恆久。

盧梭的《愛彌爾》雖然是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對現在的國小教育還是有借鑑作用。

首先,作為國小語文教師的我要轉變觀念,用知識充實自己,要善於學習,博覽羣書,把自然教育當做一種態度,一種拓展視野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做一名樂學好思的智者,要把國小語文教育看作是親近自然的教育,把學校創設成孩子快樂成長的樂園。讓大自然與教育自然地融為一體,孩子如一株株嫩綠的樹苗,生機盎然,茁壯成長;教師團隊如濃濃春意,充滿活力,充滿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分體現出人本教育及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理念。堅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應尊重兒童,積極創設條件引導鼓勵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體驗美。充分利用小南坑國小優美的自然環境及豐厚的社區環境,以學生為本,創設人文文化的環境,為學生營造安全、温馨的氛圍,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真正起到人生起步的第一個站點成為孩子們嚮往的育人搖籃,這裏,永遠留下孩子們美好幸福的回憶,讓“素質教育”這朵奇葩,在小南坑國小開得更鮮,開得更豔!

最後,通過家長學校、小南坑國小師生博客圈等多條途徑動員家長朋友們充分認識國小教育應該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進行,需要深刻地理解兒童、尊重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階段的教育,促進孩子全面發展。正如盧梭所説:“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像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讓我們家校攜起手來共同聆聽大師的呼喚,瞭解孩子們的世界,讓我們的孩子擁有自由舒展的童年。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12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裏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户外活動,學會熱時脱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網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13

人們常常比喻“老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但是作為新世紀的一名教師,我更覺得自己應該是一支蓄電池不斷放電不斷的充電。使自己成為一支永遠都耗不盡的蓄電池。所以我們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勝在所獲得的是具體的、真切的感受和體驗,“讀”則在認知的理性、系統性方面給我們更多的收穫,而且它們又有相互印證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時,與“讀萬卷書”相結合起來,則會有更好的收穫。這樣才能-檢舉洞開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為一支質量過硬的蓄電池。

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盧梭的《愛彌兒》來。最早聽説《愛彌爾》這本書是在師範的時候,我想對於師範專業來説《愛彌爾》會是一本很耳熟的書。《愛彌兒》一書輕鬆而嚴謹的語言,通俗而易懂的詞句,娓娓道來,一氣呵成!細細體味與盧梭大師交流的那種感覺,細細品讀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在我的印象中“愛彌爾”是一個人的名字,而這本書以它作為全書的題目,我想它會是一本通過描述“愛彌爾”的成長曆程而寫成的一本書。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並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樣,即使其中涉及到“愛彌爾”的許多事例,自然也是盧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盧梭早書中説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台音樂是不適宜於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儘量拿適合於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我個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啊!相信盧梭是不願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閲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邊的孩子,每週末也都在參加圍棋,英語,國畫等興趣班,好象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們是不是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我們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14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作者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透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狀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貼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個性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

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説的:“人們也許期望他的教師以前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期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説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能夠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説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能夠預斷第二次也必須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説,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職責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這些來説,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説,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讀完這本著作,我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足夠重視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沒有充分思考到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差異性。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分值得:“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我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務必充分思考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要我學”變“我要學”。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15

最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感受頗深。尤其盧梭在書中提出的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地然地發展“,讓我一直難以忘懷。

《愛彌兒》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説的名着。此書主要敍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因此,盧梭的《愛彌兒》給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引導。對於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讓學生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學生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16

盧梭關注和追求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問題,把人的教育視為一個走向自由的過程。因此,盧梭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培養自由人,這也是他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盧梭看來,自由就是自主,包括三個不斷進取的層面: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所謂自然狀態的自由,是天賦的,生而有之,不可剝奪。社會自由的實現是一個克服人性墮落、揚棄社會異化的動態歷史過程,道德的自由實現則是這一歷史過程中的自覺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過程。因此與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相應,盧梭在《愛彌兒》依次論述了自然教育、社會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種教育形式。   本人對“自由人的教育”這一部分的閲讀,感觸最深的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當然,盧梭的自然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人在閲讀過程中更傾向於狹義的理解,即針對0-12歲兒童的教育。   盧梭認為,0—12歲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説話,亦即一種消極教育。所謂消極教育,就是設法避免環境的不良影響,讓自然説話,讓兒童自然成長的教育。消極教育不是給兒童養成品德,而是防止兒童趨於邪惡;不教兒童以知識,而是防止他們產生對於事物的誤解。   0-12歲,是人生中最危險的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中不採取措施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話,那麼它們就會發芽滋長,以後再採取手段去加以改正時,由於它們已經是紮下深根而難以拔除了。因此,這個時期的教育,不是傳授新內容的積極活動,而是要保護兒童的心理不受惡德或者錯誤思想的侵犯;不是要教兒童道德和知識,而在於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這個時期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性的,就是要確保他周圍的一切合適他去看,去聽。兒童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這樣情況下,就要用孩子惡行的自然結果來懲罰他們。   0-12歲的教育主要應該集中於身體訓練,讓兒童勞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動。兒童在不停地活動中,仔細觀察,獲得經驗,他的身體和頭腦同時都得到鍛鍊。兒童用自己的雙腳、雙手和眼睛,去獲得認知與理性。每個兒童都應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17

人們常常比喻“老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但是作為新世紀的一名教師,我更覺得自己應該是一支蓄電池不斷放電不斷的充電。使自己成為一支永遠都耗不盡的蓄電池。所以我們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勝在所獲得的是具體的、真切的感受和體驗,“讀”則在認知的理性、系統性方面給我們更多的收穫,而且它們又有相互印證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時,與“讀萬卷書”相結合起來,則會有更好的收穫。這樣才能-檢舉洞開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為一支質量過硬的蓄電池。

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盧梭的《愛彌兒》來。最早聽説《愛彌爾》這本書是在師範的時候,我想對於師範專業來説《愛彌爾》會是一本很耳熟的書。《愛彌兒》一書輕鬆而嚴謹的語言,通俗而易懂的詞句,娓娓道來,一氣呵成!細細體味與盧梭大師交流的那種感覺,細細品讀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在我的印象中“愛彌爾”是一個人的名字,而這本書以它作為全書的題目,我想它會是一本通過描述“愛彌爾”的成長曆程而寫成的一本書。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並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樣,即使其中涉及到“愛彌爾”的許多事例,自然也是盧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盧梭早書中説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台音樂是不適宜於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儘量拿適合於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我個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啊!相信盧梭是不願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閲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邊的孩子,每週末也都在參加圍棋,英語,國畫等興趣班,好象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們是不是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我們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18

康德這位過着規律如鐘錶一般生活的近代哲學大師,終其一生僅有一次因為看書而忘了準時散步,而他所看的這本書就是盧梭的《愛彌兒》。以前在瞭解康德生平的時候看到這則逸事,就讓我對《愛彌兒》印象十分深刻,但當把這本書買回來之後卻擱置書架多年未曾讀完,直到20xx年才一口氣啃下來,感歎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值得每一位熱愛生命、追求真理的人閲讀。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以他的自然哲學觀為基礎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有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有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才出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人也逐漸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教育,通過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可行的方法,實現“新人”的目標,進而實現改良社會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實現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與之對應的教育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在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感官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並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教育內容上,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的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所以,盧梭非常注重符合自然的原則,強調身體與心靈的協調發展,強調學習與運用的統一,強調對學生的崇高的美德、樸實的作風、批判的精神的培養。 盧梭根據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和教育需要,提出了分階段教育的方法,而全書也是基於這樣的方法劃分為五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在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這其中融合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在教育發展史上是極其可貴的,而我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家族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在入學後,學校的教師又肩負着教育子女的重任。在《愛彌兒》一書中,時間跨度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婚孕育新的下一代,藴含着豐富的教育思想,也提到了許多可行的教育技巧,對父母和教師都有指導意義。比如在嬰兒期如何正確認識哺乳對孩子、對社會風氣、對家族關係的影響。孩子如何學習語言,孩子哭鬧的引導,衣服的選擇等等,非常細緻。在少年期如何正確對待情書的問題,如何進行個性教育等等。對教師來説,什麼是自己應該具備的素質,如何在學生中樹立威性,如何通過設計活動進行教育等等。盧梭認為,教育孩子的責任主要在父親身上,愛彌兒是一個孤兒,他的老師就是他的父親,教師和父親是合二為一的,這種身份同一、跨度漫長、目標明確、方法科學的教育,值得每一位關心孩子、關心學生成長的人去細緻閲讀。 這本書不僅是寫給父母和教師看的,它也值得每一位追求上進的、渴望正確認識自我、錘鍊自我的年輕人閲讀。書中談到各種感官的應用,談到身體的鍛鍊和心靈的培養,談到物理學、天文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也談到青年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青春期的躁動,如何正確地選擇自由職業,如何正確地去選擇配偶,成婚後又應如何處理婚後關係等等。這些內容沒有道德高高在上般地宣講味道,而是如同一個年輕的朋友,和你一同探討人生各個階段的智慧,他的書中所體現的這種樸實無華,躬身踐行的精神值得我們去認真體味和學習。 然而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知識專業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要想像盧梭提出的老師要兼任各科教學且能教出優異的理想已經很難實現,而且如書中描寫的老師這輩子只教一個學生的理想在如今也只能是理想。此外,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中多次強調回歸自然,回到鄉村去教育,但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完全是農村的人越來越少,進入城市而失去了農村之家的人越來越多,這種鄉村教育多大多數人來説也很難實施。 但不管怎麼説,這是一本適合每一個人閲讀的經典,他可能不僅僅是教育學的,而是百科全書式的,但總的目標是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使自己的成長和言行都合乎自然的法則。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19

我在網上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一書,書中闡述了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對人的教育觀點。讀完之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不得不説書中的理念對我來説是種衝擊,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托爾斯泰説:“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盧梭“構思二十年、撰寫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愛彌兒》就是這樣的一本理想的書籍,書中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可謂“博大精深,字字珠璣”。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他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因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批年紀輕輕的剝蝕和老態龍鍾的兒童。”熱愛孩子,把孩子當作孩子,構成了這部教育鉅著的精髓,這不但在當時沉悶壓抑的教育環境中是清泉,即使在今天,對我們這些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啟示。現將我感受最深的幾點拿來與大家分享。

1、不要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要愛護兒童,幫助他們做遊戲,讓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天真爛漫的本能。在萬物的次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次序中,兒童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這段話對於今天那些急於求成龍、成鳳的父母來説,依然有着很大的警示意義。孩子的童年沒有了快樂,有的是無盡的苦惱。為什麼要讓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大人信奉的真理,於是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輔導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獨沒想到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2、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把兒童看作兒童。要尊重兒童的天性,相信兒童具有內在的發展潛能。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兒童儘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種內在的發展潛能。盧梭認為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生活;兒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規律,兒童期的存在並非單純地為成年生活作準備,它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總之,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其天性充分自由地發展,會使兒童將來獲得快樂和幸福。

書中作者獨創的觀點、精闢的論述、精美的描繪、細膩的文筆讓人折服。全書貫穿着無數教育經典名言,處處藴涵着真知灼見,閃爍着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讓人不時掩卷回味。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20

本學期,我讀了《愛彌兒》一書,淺嘗這本書中的教育談論,我加深了對生活中有關孩子的教育案例的認識,理解了小事背後所藴涵的教育意義。《愛彌兒》這本書寫的是作者對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經驗體會。它深入淺出,談到家庭教育和教師的重要性,涵蓋了不少平日我們忽視或不知的教育哲理。現在,我結合本書中令我有所啟迪的語句,簡單地談談我的看法。

“鍛鍊他們的體格,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這句話講的是母親對孩子過於保護,讓孩子在最舒適的環境下成長,使他們變得嬌弱,實則是危害。母親對孩子的溺愛其實是一種殘酷。讓孩子在童年時期少受痛苦,卻讓他們在達到理智的年齡時,遇到更多的痛苦,豈不是愚蠢?

醫藥這一學問危害大。“我不知道醫生給我們治好了什麼樣的疾病,但給我們帶來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膽怯,輕信和對死亡的恐懼。”雖説醫生能治好身體,卻消滅了勇氣。若我們成天將時間消磨於怎樣保全自己的生命,那麼即使我們擁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沒有一點價值的。

“讓孩子把保姆當傭人看待……保姆來看望,就讓孩子不要理睬。”養育孩子本是父母的義務,但有些母親從小把孩子交給保姆撫養,卻又怕自己跟孩子不親,就讓孩子將保姆當作傭人對待,並且在後來保姆來看望的時候,不予理睬。這其實是教會了孩子“忘恩負義”!

孩子遠遠離開家庭,住在寄宿學校,母親不願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則不願培養孩子。一些父親用錢僱來一個人替他完成他所擔負的責任。這個人就是教師。其實,這個被僱來的人被不能被稱為“教師”,更確切地,我們可以稱之為“導師”。一個能夠被金錢收買的人,一個自己都沒有受過培養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給他嗎?這裏提到的這個人,與其説是教師,不如説是用錢僱來的奴僕。如果家長能夠真正意識到“父親”的作用,就不會如此輕易而放心地讓別人來擔任這個角色了。現今,那些錢財萬貫的人,流連於醉酒的娛樂場所和金屋藏嬌的温柔鄉,卻唯獨沒有親情,沒有家庭感,內心空虛,何嘗不是引人深思的問題呢?父母之間,親子之間缺乏家庭的愛與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來填補這些空缺了。

孩子的習慣和意識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培養。為了培養孩子的遠近判斷能力,當孩子伸手想拿到遠處的東西時,卻發現夠不到,就哭泣。這時,我們應該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裏,而不是把東西拿過來給他。但若孩子發現自己的哭聲可以讓他得到東西時,就會不斷地以哭泣來“命令”大人幫他做事。這種習慣從小就不能讓他養成!所以,當孩子一聲不響得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和東西的距離,我們可以抱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東西那;當孩子又哭又鬧,又一邊伸手時,就是“命令”,我們則採取不理睬,忽視的態度。雖然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但在這些生活細節裏,他們儼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讓他們發覺了哭泣能讓他們“為所欲為”,家裏就要哭聲不斷了。

“身體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縛在襁褓裏的孩子哭的次數少。孩子哭,如果可能,馬上給予幫助。如果你不能夠解除他的痛,就應當鎮鎮靜靜的,切不可用撫弄的辦法叫他不哭。你的寵愛不僅醫不好他的疼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樣取得你的疼愛。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隨他擺佈,他就變成了你的主人。”

孩子的哭泣是對疼痛或不適的一種表達,就像我們的説話一樣。如果我們慌亂地撫弄,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讓孩子知道哭聲可以給他“權利”,就完了。你愈是對孩子的哭不感到厭煩,就愈是不會為了要他們不哭而自找罪受。少去嚇他們或者慣他們,他們也就沒有如此的膽怯和倔強,也就能更好地保持他們的自然狀態了。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家長給孩子的玩意兒,金的,銀的鈴鐺,小水晶片,各種各樣的稀奇玩具。多麼沒有用處卻有害的東西啊,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奢侈和虛榮的習性。所以,別給他們什麼鈴鐺,稀罕玩具。幾根有葉子和果實的樹枝,一隻可以聽到其中顆粒發響的果子,一截可以供他咂,供他嚼的甘草,這些東西,同那些玩具一樣,也能夠使他玩得挺高興,並且還沒有使他一生下來就習於奢侈的弊害。

“孩子學説話的時候,不要過於挑剔他語言上的小毛病。”過於挑剔,會讓他們講話變得羞羞答答,説話也變得咬文嚼字,裝模作樣,整一個無聊討厭的腔調。孩子應該有屬於自己的靈動的腔調!

“凡是你打算給他的東西,他一要就給,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麼條件是才給。”你要給孩子東西,就高高興興地給,拒絕的時候,就要表示不喜歡的樣子。不過,一旦拒絕,你就不能改變,不過他如何再三糾纏,你也不能動搖。一個“不”字出口,就要像一堵鐵牆。他碰個五六次,就會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來碰了。

對孩子過於嚴格,過於束縛孩子,反而會使他們更活潑。他們在你面前愈是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時候就鬧得愈兇。

閲讀了《愛彌兒》這本書,讓我受益的教育話語實在太多,發人深省的語篇也無一一列舉。故而,我只能淺談自己的讀書所感,希望同行們多多指正,與我交流!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21

《愛彌兒》還是一部關於人性教育的作品,盧梭在書中指出,收穫幸福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唯一目標。他提倡自主教學,教師應一邊傳授知識,一邊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自主性,從要我學順利過渡到我要學。

在該部作品中,絕不損害別人的思想給我的感受最為深刻,而這也是在向讀者滲透道德教育,無論在個人成長的任何時期,都應嚴格堅守這一教訓,與人為善,不允許損害他人利益。

盧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説,“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

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盧梭認為,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願採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

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複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現在他們面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盧梭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對現在的中國小教育體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的。另外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22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説,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述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資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潛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透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之後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個性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帶給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狀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超多的土地,控制着財政税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個性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侷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為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為必須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之後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為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禮貌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透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狀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貼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潛力,持續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取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狀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個性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潛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此刻他們面前,讓他們去觸摹、體驗,並初步掌握。學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好處就在於開發智力,培養潛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並舉的思想格局。充分認識科技教育在“基礎教育務必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中的推動作用。有效地培養跨世紀創新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23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愛彌兒》一共分為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為他在《愛彌兒》裏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為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温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麼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後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髮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自然的錘鍊,比如孩子在各個時期都會生病,着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試想沒有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會強壯嗎?

有許多父母為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鍊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為孩子成人以後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成温室裏的花草,就等於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後果。

如果母親是孩子的保姆的話,父親則應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父親不應該因為種種藉口而不履行這個職責,因為血緣的關係,父子之間原本是親近的關係,如果父親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化,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來得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來就跟能得心應手。但很多父親都把這種責任,藉口工作忙而不願履行,而把這一應該履行的工作讓其他人代行其責,這樣就疏遠了父子關係,使孩子對自己的父親的親情慢慢淡化了,一個對自己的父親不親密的人,怎樣才能做一個社會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為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合羣的人,第三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24

“正確的教育是我們的幸福,而錯誤的教育是我們的痛苦和淚水,也是我們對社會和民族犯下的罪過!“罪過””,很沉重的一個詞,久久浮現在我的腦海。在本書中,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説主人公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的。開篇他便講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人們破壞自然之態,隨意改變、扭曲其天性,顛倒一切,但是,盧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的裁剪,人類的處境可能會更糟一些。 ”我們可以把他説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來便是善的,但並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一個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現在,教育仍然是人類社會不可忽視的。但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分了五捲來描述愛彌兒不同時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盧梭提出了教育的意義,“生活,這就是我要教給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大寫的人。但這只是教育對於社會的意義,教

育的另一個意義應該使其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會的人都不會感到幸福,那這樣的社會又有什麼意義呢!

盧梭這樣的一句話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熱情可以彌補才能的不足”,我很願意相信這句話,才能多不多沒關係,重要的是有熱情,有能力使其獲得更多的才能,幫助其成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為老師提出了一些要求,“一個好老師最為根本的品質就是,他絕不是一個可以被僱傭的人,有些職業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那麼表明他們不配從事這些職業。教師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不同,選擇了教師這一行,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處於理性的睡眠期,不應當對他們的心靈有所教化,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應該把成人當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慾念。反對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是,隨着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害了多少的中國孩子?一些家長甚至在孩子還未落地時便考慮其教育問題,這是沒錯的。但是許多家長是盲目的,你家孩子會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學舞蹈,還要學彈琴。我家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好,於是,小小的年紀便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什麼英語班,奧數班,特長班中。這其實跟中國人特別愛面子有關,你家孩子這樣好,我家孩子必須比你還好。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態,佈置磨滅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還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盧梭對此提出,在他們的心靈還不具備各種能力以前,最初幾年的教育應

當純粹是消極性的,不要教學生道德和知識。個人認為,這樣太過於極端,而且要想這樣也不太現實。所以,這階段可以教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

第三卷論述對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的智育教育。這裏盧梭主要講了三點,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於你的告知而是由於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現。”這也就是中國常説的“授人魚不如授人漁”,與其教給他知識,不如教給他學習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個人還是覺得“授人漁不如受人慾”,一個人只要有了學習的慾望,便會貪婪的吮吸着知識,遇到困難,也會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他想!(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問題不在於他學的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我相信,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那何謂對其有用的知識,這其實是不好評價的。有的知識對其現在有用,有些又是對其長遠發展有用。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思維的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學生,我們卻無法評價。(三)“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本身”,對於愛彌兒來講,這很容易實現,因為老師就只教他一個人,但這對於現在的教育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在的班級制教育,一個老師往往要面對多個學生,在一些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一個老師所帶學生的數量更為龐大。那麼,我們如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使教育適應每個人的發展呢?我覺得這需要學校,家長與社會多方面的配合。應該控制班級的規模,人數最好不超過40,畢竟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繫。其實這對教師的要求是特別高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

第四卷側重十五至二十歲青年的德育教育。18歲是博愛的年齡,20歲是愛的年齡,指導和教育成年人,所採取單獨的方法和教育兒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把你精心隱瞞了如此之久的危險的神祕事情告訴他。

第五卷則是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覺得盧梭的性別歧視特別嚴重,很重男輕女,什麼“一個女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温順,因為她生來就要服從不太完美甚至有許多缺點和惡習的男人。因此,她們從小就要學會忍受不公正對待,毫無怨言地忍耐她們丈夫的錯誤行為。”雖然男女有別,教育也應該有別。但也應該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閲讀到後面越覺得有趣,覺得盧梭如果作為女人,一定會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將會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機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對男人表面服從而實際上是管理它”。再者,覺得盧梭的愛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別是對於現在的社會,我覺得我們的學校缺少愛情教育這一方面,或是是對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特別現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師應積極引導其對愛情,對戀愛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對現在的大學生,雖然戀愛是自由的。但是,許多人並不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愛,更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法去愛對方,也無法處理戀愛中的小摩擦。這其實很大一部分有我們教育的責任。所以,希望學校老師及家長能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讀完本書,我對教育對教師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儘管有些地方會比較片面,但還是很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像盧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現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論轉化為現實總是不那麼一番風順的,但是我會努力學習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懷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講台,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25

盧梭教育法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她相信人性本善,一切的罪惡都是後天授予的,都是社會和成年人教給孩子的,這一點和西方傳統的對於人的認知是截然相反的。我也比較好奇他在當時是受什麼影響,或者是經歷什麼,是經過什麼樣的思考,給予什麼樣的觀察能夠如此堅定的説,堅定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為這是他整個教育體系的前提大前提,如果這個前提是不成立的,那麼它整個教育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要認同或者要實施他的教育法,首先就必須要像盧梭一樣認同他,這個關於人的設定的大前提就是人性本善。那人到底是不是性本善的呢?這個問題究竟該如何去解決呢?

基督教相信人是有原罪的,人是性本惡的,任何罪惡都是與生俱來,人犯罪是不用教的,孩子不用教他就會驕傲,她就會嫉妒。這一些其實也比較符合我們日常的觀察,讀書究竟是如何開始堅信人性本善的,這一點讓我非常好奇,他可能在別的思想著作當中已經詳細的描述過,如果有人知道,我也非常希望能夠請教。

還有盧梭也認為鄉下人要比城裏人相對來説能做的可恥的事情比較少,這一點我覺得他自己猜想的成分也很大,畢竟他自己是城裏人,對城裏人,對貴族的觀察,可能是比較符合現實的,但是對鄉下人的真實情況他又瞭解多少呢?去我們今天也知道,其實窮鄉惡水出刁民嘛。在比較貧困的地方,人可能更加少受到道德的束縛,人做的事情會更加的赤裸裸的展現人性當中惡的一面。

但是它對於孩子的天性,對於適合孩子的教育的洞察,還是相當的深刻的,比如他就説對孩子要多深交,少説多做,因為孩子是從實踐中去學習,而不是從抽象的概念中去。學習的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今天去借鑑,我們都説要和孩子講道理,其實很多時候講,就算孩子當時明白了,他可能並不是真的明白。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總結篇學生作文 篇26

盧梭是18實際法國近代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他不僅在政治理論上給法國大革命做了先導,而且對近世宗教、社會、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偉大的啟發和指導。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在撰寫教育文獻時,卻是那樣的如履薄冰,他嘔心瀝血了20載,然後用整整3年時間撰寫,最後彙集為這本不朽的作品—— 《愛彌兒》。於是,他的這部《愛彌兒》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並駕齊驅,成為了古今中外歷世不敗的教育鉅著,成為了人類教育歷史上最珍貴的遺產。

在翻開這本書籍之前,我以為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撰寫的鉅著應該需要意志來啃,甚至還需要翻閲一些文獻來輔助才能讀得懂,不想,從第一頁起,從裏行間之中,我從始至終都好象是與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極其隨和而對待兒童生命的成長又極其嚴謹的一位老者交談,他是那麼深情地講解、焦急地述説,猶如山巒疊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潤你的心田,給我這麼一個在教育領域彳亍前行了近17載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啟迪,也讓我教育的心境豁然開朗了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紛亂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歸真。

《愛彌兒》的主題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要發展兒童的天性。這種説法真的很普通,一點也不時髦了。但是給我震撼的是,就是這麼一個普普通通的道理,對於當今五彩斑斕的、層出不窮的教育時尚理念來説,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主題思想,竟然需要盧梭這麼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來以上、下卷和鴻篇鉅著來論述、來證明。而且尤其讓我難過的是,從18世紀到現在的21世紀,整整3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卻還是不斷地迷路,總是被許許多多、變化莫測的教育新論調給糊塗了心思,走錯了方向。對照我們當今的基礎教育,就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何嘗又不是迷途沒知返呢?摘選其中一些我們交錯很遠的事例,與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簡短的三句話,只要我們誠實,就會發現,現實中我們的做法有時相距很遠。作為教師,我們好像更多地在於説教,或者是頤指氣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態是懷抱師道尊嚴居高臨下地説教,共同的特點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傾聽、去理解,而是以過來人的“睿智”指點,永遠正確,但也永遠隔靴搔癢。孩子們從理性上“認定”教師是正確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難過、痛苦,或者逃避。教育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教育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相融與共。從這點看,我們就把教育的領域狹窄化了,我們教師更多地是關注學生在課堂三學什麼知識,鍛鍊什麼能力,學生學會了沒有,能力得到了多少發展,儘管新課程在不斷地強調要注意過程與方法,要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是,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卻少有土壤,或者説只有播種,少有耕耘。當然,我也為我們老師叫屈,我們身上的責任好像越來越重,政治化、任務化、行政化的味道越來越濃,而所擁有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我們的言行與思想好像在火車的軌道上,永遠為伴前行,但也永遠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她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她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她叫他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煩惱和痛苦。説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從出生起,自然就會用種種磨難來鍛鍊意志,磨礪性情,強壯身體。但是我們智慧的人類好像過於聰明,總想以人類的力量來阻擋自然的力量。雖然我們懷抱愛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並深深地責備地面的過錯;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温馨,但是,縱觀宏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為貼心關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才是真正的愛,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才會成為一位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個孩子被(老師)教了這樣和那樣之後,也就是説,在孩子腦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語言或對他一無好處的事物之後,用他們培養的情緒把他的天性扼殺之後……由這位老師來發展他也以充分養成的人為的病原,教給他一切的知識,卻就是不教他認識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長處,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謀求自己的幸福。最後,但這個既是奴隸又是暴君的兒童,這個充滿學問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兒童投入社會,暴露其愚昧、驕傲和種種惡習的時候,大家就對人類的苦痛和邪惡感到悲哀。在我們的課堂,依從教材出發,我們是不是好像在脱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在以未來的名義教給孩子們現在並無好處也並無作用的知識?我們面對班級,我們是不是也因為需要面向全體的理由而對學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現在的學生,準確地説看看現在這些個個都是較重獨一無二的,至上重要的獨生子女寶貝,他們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獨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確常見呢?滿對生活中教育的現實,18世紀的盧梭早就在對教師吶喊了!

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間沒有親熱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會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勢必來填補這些空缺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問題兒童就是鐵證,因此為愛而寬容,為愛而甜蜜對於健康成長的孩子是營養的必須。例如“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這門學科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我們總以為大人對孩子的成長擔負一切責任,以為她的什麼都需要成人來教,須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職才是成人必須擔負的教育責任,其他都應該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順勢理順。例如“從孩子開始對事物有辨別能力的時候起,就必須對我們給他的東西加以選擇”。我們父母和老師早已習慣以愛的名義來越俎代庖了,孩子們早已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接受,當他一個人的時候,孩子們對自然就不再是親切和歡喜,而是陌生與恐懼,於是依賴性越來越強,生存能力越來越低,社會上也就越來越多長大的孩子……其實教訓很多,我們的迷惑也很多,或許我們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們總是在十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經典名著吧,她讓我們頭腦清晰,心性清純,可以讓我們迴歸教育自然,貼近教育的本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epjp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