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莊子》有感(通用6篇)

讀《莊子》有感(通用6篇)

讀《莊子》有感 篇1

無意中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一開始我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翻了幾頁,看着看着覺得這本書寫得挺好的,挺實在的。於是思想上就逐漸地改變了態度,覺得好好地看完這本書,每天晚上認真地品嚐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讀《莊子》有感(通用6篇)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於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説:“我們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裏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麼活?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嚮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説,你可以瞭解世界,你可以瞭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麼別人都那麼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境更利於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並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展,但這種發展是否有利於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麼,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麼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迴歸原本的自我,迴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牀,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後的日子不後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裏面老師對達芬奇説: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讀《莊子》有感 篇2

《莊子》一書的大名如雷貫耳,我早有耳聞,可惜我買來之後卻將其束之高閣,直到近日才有空拜讀。而在讀完整本書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開篇的兩章——《逍遙遊》和《齊物論》了。鄙人認為,這兩篇才是莊子思想的精髓,所以我的感想主要針對這兩篇內容。

先説説《逍遙遊》吧。開篇那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雖早在高中就已背熟,但卻不知他通過描寫大與小的區別,以卮言為曼衍,道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種看似無理細看卻驚為天人的語句。是呵,所謂的聲名,所謂功績,不過是你們世俗人所認為的,而聖人、神人根本就不在乎這種世俗的看法。莊子也正是借這一點,表達了自己不願被世俗拘束,超脱於物外的逍遙。而其後所説的山之神人不食五穀、以五石之瓠浮游於江湖、以及樹之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均體現了這一觀點。讀完之後不僅感歎,莊子果非俗人也!

然而莊子的無為避世並不是因為他的無能。恰恰相反,在《人間世》篇中,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精通世故、練達人情的莊子。而他正是悟到人世間這些迂曲、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才臆想出了一種”逍遙“世外的消極思想。

而在《齊物論》中,莊子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異於常人的世界。從一開始提出的“吾喪我”的境界,到後面天籟、地籟、人籟的描述,都在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後,著名的”莊周夢蝶“更是體現這種物我的合一,是一種無我的境界。恕我才疏學淺,無法從其窺得更深的意義了。

雖然莊子的看法受到時代的限制,但其飄然灑脱,逍遙自得的生活態度確實在哲學上達到了一種令人仰視的高度。

讀《莊子》心得感悟範文4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消息:韓國聯合通訊報道,韓國鍾路學院對全國18所高校20xx年至20xx年考試論文的考題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中國古代名著《莊子》,在這些大學的大學聯考論文題中出現過9次。其中高麗大學和慶熙大學先後兩次在考試題目中引用《莊子》名言。那麼作為一箇中國人,或者説作為一名教師,一位家長,我覺得都應該去讀讀這本書。於是在假期翻閲了此書,感到受益匪淺。下面我就這本書介紹給大家,談一下自己一點膚淺的感悟。

《莊子》流傳至今共有三十三篇作品,其中“內篇”是七篇,有“外篇”十五篇,還有十一篇是“雜篇。我們都知道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

莊子有一種觀點,説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應該像一面鏡子,“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意思就是水什麼時候能夠照到天地萬物呢?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就是水是安靜的時候。正如人們常説的“天地之鑑之,萬物之鏡也。”這樣的心對於世間的萬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絕,安安靜靜,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見而已。這就是莊子一直都提倡的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羈絆和外在的錘鍊,我也很認同。

《莊子》中有一篇文章《馬蹄》,正是此觀點的詮釋,這篇文章説:“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紇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就是説馬的蹄子可以踏霜雪而飛奔,馬的皮毛可以抵禦風寒。它吃草喝水,自由馳騁,蹦蹦跳跳,歡歡暢暢,這就是馬的本性。但是伯樂出現了。伯樂説:“我善治馬。”他是怎樣對待馬的呢?書上説他要修剪馬的鬃毛,對馬蹄子要燒治,要削刻,要烙印,給這些馬勒上馬嚼子,捆上腳絆子,關進馬槽裏栓住。等伯樂做完這些的時候,他的馬十有二三已經死了。但這些還沒有完,伯樂還要訓練馬。他要讓這些馬餓着,渴着,奔跑,馳騁,編隊整齊,步伐一致,前面有馬嚼子勒着,後面要有鞭子趕着,到這個時候,馬已經死傷過半了。

其實,莊子的這篇文章就是告訴我們一個與眾不同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説伯樂雖然是一個善於發現駿馬,訓練駿馬的優秀人才,但是莊子認為,伯樂恰恰是伐害馬天性的最大殺手。在莊子看來所有這些外在的雕琢治理,實際上都違反了自然的本性之意,也就是説,每個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也應該得到尊重,所以莊子説:“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就是説我所説的耳聰,不是説他能聽到世間所有的聲音,而是他自己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我所説的目明,不是説他能夠看見世間所有的事物,而是能夠看見自己。莊子認為,只要保持內心的恬淡清淨,以淡漠自然的態度去面對,你就可以保持一顆健康的,恆久的心。其實,對人,對馬,對植物,甚至對自己,我們都應該以一種靜觀之心去尊重真正的物性。

我們可能都聽過三個小金人的故事吧?説的也是這個道理。這個故事是説有個國王得到了三個進貢來的小金人,這三個小金人形態一模一樣,重量也是分毫不差。國王就問:“那這三個小金人哪個更好更貴重呢?”眾臣是鴉雀無聲,後來有一個睿智的大臣拿來一根草,把草從第一個小金人的左耳插進去,結果從右耳出來了;第二個小金人是,草從左耳朵進去,卻從嘴裏出來了;第三個小金人,草也是從左耳朵插進去,結果掉到肚子裏,不出來了。這個國王恍然大悟,説:“我明白了,第三個小金人最貴重!”

其實這就像是我們的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過於喧囂的世界裏,我們聽到的言辭、消息、故事、道理太多太多了,左耳進,右耳出,這是絕大多數人的情形,根本就沒有經過大腦。第二種是進了耳朵,從嘴裏出來了,聽見什麼道聽途説的消息,信與不信都去傳播。而第三種人,從耳朵進去,落到肚子裏,再不説話了,這是一個沉默的人,但他是一個有辨別的人。他能夠了解自己的願望,對很多東西不熱衷,不逢迎,而以一種沉默的姿態讓自己“遊心於淡,合氣於漠。”

人生的本性,就是不受到社會的雕琢,不違逆內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願望,真真實實地走自己的人生路。

讀《莊子》有感 篇3

大家都會知道一本叫《莊子》的書。可是看完這本書都會發出許多讚歎。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心得》。

在百家講壇節目中也談論過這個話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悟于丹心語。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 藝術 與窗某學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繫系主任。20__年 春節期間在《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莊子》心得,受到觀眾熱烈。

《莊子》心得也講述了許多深奧的論語,裏面講的都是莊子何許人、境界有大小、感悟與超越認識你自己,總郵路可走,談笑論生死, 堅持與順應,本性與物性,心態與狀態,和大道與自然。

下面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莊子這個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説盡天下英雄,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他曾經做過漆園小吏,相當於現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裏。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名分。莊子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經濟抗面也很差。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兩個字。應該説,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着經濟問題,生存 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

看到《種子心得》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分析的十分透徹。椰油許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過雲端卻有些人低於雲端。可是每個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麼你個人的空間就會有許多色彩斑斕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陽。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她)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往往一個人是不能輕易的認識一個事物的真正價值。每一個人都 希望 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 美好 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事物的價值,才可能獲得人生的 目標。而認識一個事物自身的價值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讀了《莊子心得》這本書,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瞭解莊子,從中受到感悟。

讀《莊子》有感 篇4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論着。我覺得莊子想説明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所謂的“堅白論”,山人以為,討論的兩派其實已經不是在討論同一問題了:一個論述某物有何種屬性〖即白與堅〗,另一派則是論某特性〖即白與堅〗是該物特有的個性還是許多物質都可以有的共性。

事實上,我們往往看到在許多爭論中,所謂對立的兩派,追溯到本質上,自己都不知道在爭論什麼。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兩個對立的陣營,爭論、對立幾十年。可是有誰能説清除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是“資本主義”呢?

其實,綜觀中國的哲學,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非常現實。對於那種“萬物起源”、“誰創造人”等等之類扯不清道不白的問題採用迴避的態度。對於大自然則採用接受它、並與之相容的態度。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認為是受西方影響而來的。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就是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而中國的醫學、氣功、養生之道等等則是順其自然、接受自然、融於自然的例子,典型説法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人與自然;而墨家則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則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採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這也是與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級之分,要有對自我的剋制(這一點又與“無我”相近)。

自然了,從當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於朝廷的。但莊子思想也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因此,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而被當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時,莊子的思想又作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沒有收到異常的壓制。而法家因為是強調客體、鄙棄主要因人的主觀而形成的社會體系、結構,從而無生存之地。

讀《莊子》有感 篇5

“古之真人,不知説生,不知惡死。”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沒有覺得擁有生命而可喜,面對死亡來臨而可怕。那情形,該像路邊的野花,莊子對妻子的去世就“鼓盆而歌”。真人不易,學者説儒家教人入世,道家導人出世,曾經,至親的人離世,讓我感到生命無奈,生活疲憊,很多時連“世”也分不清,混混沌沌,顧此失彼,隨波逐流,以為明瞭的事多了,卻是越發失了方寸和方向。我翻開書,參照已心。

有時,成年人比少年成熟,是成年人多經歷了幾場葬禮。生死是莊子一個永恆的命題,也是的,生死糾集了一切利益所在,物質、精神、愛憎,是人就逃不了。朋友學佛,説人世是苦難的集合體,要歷無數生離死別,得失禍患,來日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下世不要為人。“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莊子也説“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乎。”所以莊子説,我們要懂得“順應”,去面對,當你已無能力握着的本文來自站的領頭羊時候,去放開。世上沒什麼是理所當然,或是橫加於人的。多經歷了葬禮,我懂得無論對人對物,如果只去憂患失去的悲哀,而不感恩曾經相遇相守的幸運,那去到哪個世界,也並不能真正快樂。有人問佛祖,什麼是佛?佛説,無憂是佛。原來,現在腳下的土地,也可以是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與眾不同的生命力量。生命在思潮裏龐雜,迴歸自然便直觀,生命是八個數目字和一條小橋,像德蘭修女1910—1997,周1898—1976,在看這篇文章的人,生命尚缺四個數字。我是人類社會的瑰寶,也是大自然的一棵草,我笑笑自勉,能踏上小橋賞過風光,“活好當下”活出真我就不“悲乎”。

何為真我?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願望的本真,書裏娓娓而出。外面實在太吵了,在信息、物質、慾望膨脹的今天,滋長出原始森林裏蔓藤一樣的人際網,已天天疲於奔命,卻發覺滿足更難,快樂變小。“心為形役”原來心被外物奴役着,心當然是高興不起來。是時候靜下心來,聽聽自己的聲音。見過有種培訓課程,學員要每日停下來和自己的手手腳腳,耳朵肚子身體各部説説話,關心它們過得怎麼樣。這近本文來自站的領頭羊公於莊子的觀心入門。“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莊子説的耳聰目明,不在於聽得、看得有多高遠,而是能聽見自己的聲音,看見自己的心。心要見,必先靜。“水靜尤明,況精神乎,聖人之心靜乎。”水能映本文來源:照天地萬物,是水清靜的時候,風浪大作之下水映不出東西,人心亦然,心湖急流暗湧,世界萬物也照不進人的心。

“莊子把真正瞭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生者。”以心為鏡,才可看清現狀,聯繫過去,看到未來。“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閉上目,靜靜的,我問我自己的心,你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夢,怎樣努力過?你心裏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一幅畫卷?“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奈何。”懂得生命真諦的人,不會花時間在不該當的事情上,不會因為執拗、較勁追逐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于丹老師説,為了娶絕色女子,為了虛榮嫁給富商,離開了愛情,於是此生與他(她)錯過了;捨不得放下手中的一撮米,結果猴子給逮着了。“喪己於物,失性本文來自站的領頭羊於俗,謂倒置之民。”將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心分開,以心為鏡照見自己,再去思索問題,我看到了前面的清朗。“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他的生活狀態。”且好的心態,比生活中好的技巧和技藝重要,像運動員往往場上顯不出場下的好成績;搭在板凳上的板條我可以輕易走過,但橫到懸崖上就我就卻步了。靜心達而見心,心能“以天合天”,能以一顆清明的心,以規律迎合規律,忘利忘名忘我,做事做人都會遊刃有餘,做得更好。

書禪明瞭一種“道法自然”的生命狀態,以真求真,以真發現真,“大道合乎自然”是莊子所有理論的核心。“大道合乎自然”,不是人們平常斷章取義的無為、懈怠、隱世避事,“大道合乎自然”我們才能最後獲到大自然裏“和緩的凝聚力”。天地運行,萬物更迭,四時有序,生生不息,正是天地間有着一股和緩的凝聚力。大聖大哲,能聚賢納士傳授至理,是他們不可或缺地擁有和緩的凝聚力。中華民族五千年泱泱大國,骨子裏就是有着一股和緩的凝聚力,團結共濟和諧發展,在大浪淘沙的歷史長河裏不息不滅。“和緩的凝聚力”,讓我們的心恆久澄靜清明,精神有了足夠的強大,便能找到自己心的大道。

靜而觀己心,洞明規律,勉力,順應!

讀《莊子》有感 篇6

莊子那本書買回來擱在那裏半年了,也沒有看過,因為我和同事們在地攤上轉的的時候,一位同事買了本史記,因為這個代表了文化人的象徵。但是,我買了本莊子,可能是附庸風雅吧。

莊子這本書放在那裏半年沒看過,他在哪裏靜靜的躺着,可能是在睡覺,彌散在一種逍遙的氛圍中。也可能在等待着,等待懂他的人出現。

翻看莊子這本書看的時候,第一個感覺特別難懂,本來我對古文就不懂,再加上每一行裏面冒出些生僻字,可以説是難上加難,沒文化真可怕的寫照浮現在臉上。再就是他的意義特別難理解,對於我,通過解釋加譯文依然領略不了其要旨。但是,有時候也能讀上幾句可以説只能認識字的幾句話,感覺又是朗朗上口,字字珠璣,就是説一句話,一個字,都閃現着智慧的光芒,有時候看到的,似乎還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立即有種羞愧的感覺。

莊子的精神很博大,説實話嚴格領會莊子的意義更是難上加難,莊子的思想似乎在天邊飄蕩,而自己就好像是井底之蛙。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我們每個人也許在這社會上拼搏,成功也罷,失敗也罷,但是,缺忘掉了一件事情,我來到這個社會上是幹什麼的,漫無目的,似乎也在飄蕩,但是,不知道怎麼飄蕩,不知道飄到那裏去,這件事情應該誰都解決不了,只能是扣住心扉問自己。自己連自己想做啥都不知道,還能問出什麼。

莊子的思想飄逸峻異,並沒有説明我們該怎麼做,不像孔子。但是,感覺到是要讓人站到一個特別高的高度看問題,我們在物理學的座標常常是地球,但是,莊子的座標可能定在了太空。讓人感覺坐在太空中看一切事物的流動。

莊子的思想可以説很難解讀,只能慢慢的從中一遍一遍體會,有些小説看一遍就算完了,但是,莊子的小説感覺到看幾十遍都閒少,莊子指明瞭大道,讓人呆滯的思想有似乎變得有了點火光,我們中國人在20xx多年前就有了這種思想,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莊子的思想很博大,歷史學家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看待歷史,政治學家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審視政治,商人還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經商。對於老百姓的我來説,還能從莊子的思想裏面得到什麼東西,估計可能就是不斷的審視自己,把自己的所有不良的東西剔除。

沒有一個精神基礎,感覺到有時候就漫無目的,茫然失措,就像是隨風而搖擺的樹葉,不淡定。我覺得是最最失敗的地方,也不是説做出什麼大事,就是沒有一個思想基礎,可能那個目標是虛無的,指導我們的只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沒有一個切合自己實用的方向和目標,有可能就是真的空虛一場,夢一場。

不斷的重新認識自己,不斷的改變自己,讓自己能趕上這個社會前進的步伐,社會就這個樣子,他是一種存在,不能因為我們的喜好而改變,他在不斷的變化,如果有錯,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自己就是社會的一份子。不行崖異之事。

讀了莊子,感覺到連莊子的門都沒有進去,只能是不斷的在生活中體會,如果沒有豐富的社會生活,如果不從生活中體悟,莊子這本書,真的很難領略其真。當然了,還要不斷的學習,凝練,不能荒廢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dwmwg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