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通用7篇)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通用7篇)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寫這篇連載文章時,我是一個8歲男孩以及一個2歲女兒的父親。對於尹建莉老師的名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多年來不但我自己反覆閲讀,而且推薦了身邊的同事、家長購買閲讀。我是尹老師著作的忠實粉絲,我閲讀着、理解者、運用着、創新着、反思着。如今我想把自己體會和廣大讀者分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通用7篇)

尹老師成功的養育、教育了一個女兒——圓圓。在閲讀尹老師的作品時,經常會感覺到,尹老師收穫的喜悦。尹老師分享的每個細節,在我看起來都那麼的真實和感同身受,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去在自家的孩子身上嘗試一二。我認為只要原理吃透,就能夠消化吸收。事實證明好用,管用。(參見《我的“尹氏”教育》一文

但我也注意到了,尹老師的女兒圓圓是尹老師自帶大的(參見尹老師:《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一文)。單就這一點,很多家庭就已經不合格了。所以尹老師的教育理念雖然大家愛讀,也認可,但難於消化吸收。好書最後當做看熱鬧。

當前孩子的父母很多是獨生子女,要養四個老人,在大城市經濟壓力下,只能選擇夫妻兩個人都上班,然後把孩子交給老人帶。育兒話題電視劇《虎媽貓爸》開始幾集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拿我個人來説,大兒子是奶奶帶的,小女兒目前是姥姥帶。我們夫妻兩個均上班。我想中國的大部分70、80、90後情況和我差不多吧。往往越是大城市的工薪家庭,讀後感.這種情況越是普遍。(在這裏不談中國那些10%的富裕家庭,他們不涉及到培養孩子的困難問題,教育用錢是可以鋪出來的)再有就是工廠的普通職工,他們往往把孩子放在老家,自己或夫妻兩人都去外地打工。那就更是“瀆職”了。但沒有辦法,這就是國情。

所以尹老師的個人條件、家庭環境、圓圓的固有性格等方面來看,並不能代表中國廣大的家庭特點。(母親看了書,能馬上辭去工作的恐怕少之又少)再比如有的家裏是男孩,主要是爸爸在帶,有的是女孩,卻是爺爺奶奶在帶等等各種情況。

我更喜歡把尹老師的著作看做哲學著作來閲讀,因為理念是通用的,確實給我很大的幫助和啟發。我也希望我能以個人淺顯的理解水平來註解《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以期全國的爸爸媽媽們對這本書有更透徹的理解和運用。為祖國的花朵,多添一捧好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因為喜歡暢遊書海,所以不管走到哪兒,我都會先找到當地的圖書館,辦一張圖書證,一逢週末便扎進圖書館,早出晚歸。

年少時,酷愛讀小説,有道兒女情長的言情小説,像《我為歌狂》《誰偷走了我的奶酪》;也有訴説刀光劍影的武俠小説,如古龍的《武林外史》;還有發人深省的世界名著,似《飄》。隨着年齡的增長,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心理、教育類書籍便成了案頭常見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便是其中一本。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共包括七章,作者尹建莉女士既是一位媽媽又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而書中內容大部分取材於她和女兒的日常交流。在這部著作中,她經常從一個母親的角色進入問題,卻始終以專業工作者的學識和態度來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閲讀此書讓我受益良多!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是第一章,它讓我知道:對孩子要承受的痛苦應如實相告,儘量不誇大也不過分縮小,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快樂為前提。“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書中所説的事情都是我已經親身經歷的事情,然而對比之下,相形見絀。比如,我會在孩子打針時,騙他“一點也不疼”;“逗”孩子時,可能開懷了自己,卻給孩子帶來了羞辱、擔憂和失落;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不僅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自卑怯懦,也讓孩子身心俱傷,而在犯錯後屢教不改,一錯再錯。作為母親,我不懂我的兒子,而作為老師,我又不懂我的學生

看完“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這一章的內容,我突然瞭然:孩子原本不需要為學習而苦惱。兒童學業落後的原因,常在於他沒有學會思考。國小,甚至國中,沒有真正的學業落後,也不存在絕對的成績優秀,一切都是可逆轉的,使情況發生逆轉的神奇力量是:課外閲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缺乏閲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繫。誰不善閲讀,他就不善於思考。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什麼也不閲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關於這一點,我自己也深有體會。上國小時,我屬於那種不需要花費什麼工夫在功課上也能考得好成績的學生,可年級越高越會力不從心,而這跟我那少得可憐的課外閲讀量不無關係。對於這一點,尹建莉老師在書中也提到過。

關於閲讀,尹建莉老師強調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閲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他目的。當然,閲讀有好壞之分,但這裏的好壞絕不是以“有沒有用”為區分標準,而是以“孩子的的興趣”為核心要素。在書中,她談了自己心目中的好壞閲讀的幾個特點,其中説到“好閲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閲讀計較記住多少”時,她提到:書中的具體內容根本不需要孩子專門去記憶,即使他把三個月前讀的一本小説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記了,也不能説他白讀了。她打了一個既形象又讓我印象深刻的比喻,三個月前閲讀的書正如三個月前的一頓美餐,儘管我們可能根本不記得當時自己到底吃了什麼,味道如何,可當時可口食物裏的營養的確被我們吸收了。

此外,關於如何讓孩子愛上閲讀,她認為: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讀書亦然!而我亦深以為然。……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羣評價《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能讓家長、老師以及那些關心教育的人從中得到教益。我想,的確如此。這正如我堅信閲讀不僅對孩子重要,還對作為家長和老師的我同樣重要一般。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是教育學者、教育碩士尹建莉16年的教女手記,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本書採用案例寫作的方式,呈現了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軌跡,內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強,有獨到的教育觀念,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含有諸多教育智慧,裏面教了一些教育方法,告訴媽媽需要注意的問題,遇到孩子的各種問題怎麼處理等等。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叛逆,你越講什麼,他越不聽什麼,這時候不應該指責他、批評他,而是想辦法和他成為“朋友”,瞭解他的真實想法,再擇機出手。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為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國小老師説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國中老師強調國小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國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教師生活,許多事情感覺力不從心,我們總是寬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可我們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犯了錯誤可以改,可我們孩子的生活卻永遠不能夠從頭來過。書中説“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為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書中説“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自從榮升為媽媽,看書的範圍大多被圈了起來,主要圍繞育兒方面學習。現在孩子快三歲了,懂得事情越來越多,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會説的詞語和句子也越來越豐富,開始了理論上的“三歲第一個叛逆期”。初為人母,沒有經驗,如何引導孩子更好的發展她的語言、引導她的正確行為、激發她的語言敏感期、應對各種哭鬧及不合理的要求,還有家庭中各種教育孩子存在的矛盾。都需要學習過來人的做法,他們有各種生活中的事例,更有強有力地理論支撐説明,比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第一本和第二本非常喜歡的説,可謂是百讀不厭,尹老師的例子説的那麼貼近生活,她的分析問題又是那麼“入木三分”透徹並讓讀者信服。

在寒假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第一本和第二本連續讀完,現在正在讀尹老師的第三本《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三本書給我很大的幫助和鼓勵,跟孩子相處的各種“不知所措”找到了很多解決方法。孩子馬上該入幼兒園,讀的第三本書更好涉及到孩子入園的各種準備和各種存在的問題。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路上學到了很多,同時對於對待學生也收穫很多。

做一個好媽媽,能讓孩子快樂地成長,是媽媽的幸福也是孩子的幸福。

要培養孩子有自信心,作為老師和家長就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信心。比如作者講到:她從女兒本子上找到一個錯誤,而這個錯誤是因為女兒在概念上不太清楚所致,然後她假裝驚訝地説“這道題好像做對了,老師怎麼給打了錯號呢?“於是她招呼女兒,看看是她做錯了,還是老師判錯了。在這個過程中,母親既要裝糊塗又要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思維,女兒為了搞清楚是自己錯了還是老師錯了,她也會認真地和母親一起來分析,重新思考概念。結果當然證明是孩子把題做錯了,但是至少糾正了媽媽的“錯誤“。作者巧妙的引導讓孩子糾正了錯誤還有成就感;同時之前沒有把握好的概念也基本上把握了。

尹老師在好多章節裏談到一個關於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問題。作者的感受是讓孩子從國小會閲讀,有良好閲讀習慣就像孩子學習有了“魔杖“,凡是從小有大量課外閲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凡缺少閲讀的孩子,學習能力一般都表現出平淡;哪怕是寫作業的速度,一般來説他們也比那些閲讀多的同學要慢得多。閲讀量大的孩子在學習上有很強的爆發力。所以不重視兒童閲讀是早期教育中最糟糕的行為之一。

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説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來做,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就教會孩子在無意識間同樣地方法對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學會一套綁架家長的做法,“不聽話“就是他們慣用的繩索,消極但有效。這種事件積累的太多,會形成極端心理,發展為一種偏執。

所以我們在管教孩子時,一定要小心,不要站到教育的對面去。遇到每件具體的事情都捫心自問一下;我是在教孩子,還是在操縱孩子。孩子不由自主地把心思用於反操縱上,他會漸漸變得豪不在乎大人的話,墮落,並且喪失理性和自愛之心。

看完這本書我到有種感覺在教學中當遇到學生為題時千萬不可隨便一處理,而是要靜靜地思考,選擇最佳解決方法,儘可能達到最好效果。真就像作者所説孩子事件件是大事,不僅強調了教師對變化的認識和行為的改變,而且還要從變化走向新的教學能力和習慣的養成。這也是體現了一個“人“字。由此可見,以人為本,或者説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對育人的重要意義,也是這本書讀來我最深刻的感受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

教育是一門學問,有其獨特的門路。拿起教育類書籍,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翻來閲讀幾頁,你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助孩子們美好的人生之旅一臂之力吧!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自從孩子呱呱墜地那天起,培養、教育孩子成了自己生活的重心。可連自己都是稀裏糊塗長大的我對教育孩子,有時真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好在有很多好的育兒書籍如同好朋友、好老師,可以隨時幫我解決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指導我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無疑是育兒經典書籍中最值得推薦的一本。這本書我在孩子2歲的時候曾經讀過,最近在老師的推薦下又重拾拜讀,書中把我們生活中的情景一一再現,用最樸實的方法提煉出了最科學的教育理念,讓人感覺受益匪淺!

作者尹建莉在書中比喻到,每個孩子都一塊玉石,家長便是琢玉的工匠,最後能否得到一塊精美的作品,要求工匠不僅僅要付出勞動,還要運用智慧和耐心。由此我想到,幼兒園常常提到的教育理念,每個孩子都是一粒好種子,細想起來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也常常把每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形容成一張白紙,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應該賦予孩子線條、色彩,把握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幫孩子一起描繪他們美好的未來。但如何幫、怎麼幫才能幫的好、幫到點子上?是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常常遇到的困難。本書中提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有心,但無痕,我個人覺得真的是總結的非常到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我們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應該用平等的眼光去處理問題。我們用心觀察孩子,但家長不是權威,一定要避免責備、呵斥、埋怨,任何事力求和孩子平心靜氣的溝通、討論,在孩子還沒有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時候,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要試圖引導,讓他們自己去判斷什麼是更好的處理方法。或許會跌倒,或許會犯錯,可這不都是成長的中的必然嗎?相信孩子會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逐漸成長為有主見、有判斷力、有責任感、勇於擔當的社會人!

書中用很大的篇幅強調了閲讀的重要性,我想尹老師一定是在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深刻體會到了早期閲讀啟蒙在未來學習道路上的關鍵作用。兒子很小的時候我便開始讓他接觸些童書繪本,大師們五彩斑斕的童書開啟了他絢爛的閲讀生涯,把孩子領入了神祕而又深邃的書籍海洋,孩子在童書中吸收知識,尋找樂趣,快樂成長。書籍,潛移默化的成為了我們的朋友,每天晚上的親子閲讀時間,成為了我們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慢慢的我發現孩子的詞彙量增加了,語言流暢了,很多成語居然可以恰到好處的正確運用了,作為母親的我心中無比的欣慰。但是我也想對他説:孩子,成長的路很長,你剛剛蹣跚的邁出了一小步,以後的路想要走的堅實、穩健需要我們付出很多,但媽媽會一直在你左右,不斷的學習,爭取成為你的良師益友!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孩子一出生電腦電視就常伴左右。我兒子也不例外,雖然沒有到了上癮的階段,但只要一有時間就想玩兒一會小遊戲,經常是到了睡覺時間還不想上牀休息,為此我們也一直很困擾。看了書中作者對待孩子玩電腦遊戲的態度,我的心裏也釋然了很多。作者的觀點值得我們借鑑,電腦遊戲也只是遊戲,不是毒品,只是比我們小時候玩兒的遊戲更高科技更復雜些,孩子喜歡玩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我們要做的就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豐富孩子的業餘生活,讓孩子自己慢慢意識到時間要合理利用,生活中有趣的事情還有很多,遊戲不是不能玩兒,是要在合適的時間玩兒,不要沉迷於遊戲荒廢了學業。決不可急躁的粗暴干涉,那樣的後果只能是讓孩子對遊戲更加欲罷不能,往往起不到預想的效果。由此我又聯想到了作者提倡的教育最高境界:有心,但無痕。不否認每個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有心的,可無痕的教育卻不是每個人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並耐心去執行。

孩子6歲了,身上有很多令人欣慰的閃光點,也有好多需要改進的不足。我這個媽媽,很多時候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離好媽媽的標準還差的很多,當然更稱不上一個好的老師。但我和全天下的媽媽一樣,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我相信有這樣一份愛心再加上耐心、細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我們的孩子必定會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暑假的一天,無意中從同事處看到一本名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家庭教育類圖書。寫書的作者既是一位老師,教育碩士,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我粗粗翻看了一下目錄,發現有一篇題為《不是電腦遊戲的錯》的文章。我正為兒子總是千方百計想玩電腦之事所困擾,於是趕緊翻到那一章,只見上面寫道:“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鑽在遊戲裏不肯出來,以至於成為一種病態,那是因為遊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我堅信使人墮落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或某些素質的缺失。那些在遊戲中墮落的人,即使沒有電腦遊戲,也會有另外的什麼東西使他不可自拔。”看了這段文字,非常敬佩作者,真是分析得太好了!事實上,電腦遊戲已成為當代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無論家長喜歡不喜歡,他們最終都是要玩的,所以,在要不要讓孩子玩電腦遊戲的問題上,家長已基本上不需要決策。大勢所趨,擋是擋不住的。因此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既能玩遊戲又懂得自我約束,怎樣才能娛樂、成長兩不耽誤?作者提出了幾條建議,如家長要對網絡遊戲有正確的態度,坦然接受它只是孩子的一個遊戲,是一種娛樂方式。不要讓孩子玩的時候有內疚感和負罪感,不要讓你的態度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逆反情緒只能強化他玩的慾望。二是要讓孩子有豐富的課外閲讀。網絡遊戲只有在精神空虛的孩子那裏,才變成鴉片;豐富的課外閲讀會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豐富,更聰明更理性,形成更好的道德意識,它強大的力量會擠佔陣地,不給遊戲留下更多的空間。最關鍵的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這也是最難的。絕大多數網絡成癮的孩子,他們家長的共同特點就是經常去“管”孩子,對孩子不斷提出限制性要求。他們的目的也是想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就經常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單看家長給孩子提出的安排,確實是很好,很合理。家長正是由於相信他做出的安排會變成孩子自己的安排,所以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該做這事了,該做那事了。事實是,你把所有的“管理”都肩負起來了,孩子哪裏還有機會去學習自我管理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出的是在具體言行中多運用逆向思維,如把上網作為懲罰手段,而不是獎勵手段來運用。我覺得很受啟發。在平常中,我也經常會用這樣的手段來獎勵兒子。一方面我告訴兒子玩遊戲是不好的事情,一方面又作為一種獎勵的形式,這就讓孩子會產生疑問;“到底玩遊戲是好的還是壞的?”

另外,書中還談到了許多的教育觀念,也讓我受益匪淺:

對閲讀極其重視。該書的第二章幾乎全部是講早期閲讀的,從閲讀的重要性,閲讀的方法,到閲讀給學習帶來的好處,各個方面都闡述得很到位,並且舉了很多的實例。用作者的話説,閲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

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作者能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家長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以前的做法都是多麼愚蠢,家長的功利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強迫孩子的做法往往適得其反,有時正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易行。

看完全書,可以感覺到這是一位非常真誠的,實事求是的教育專家,其觀點公平公正,所舉的事例切實可行。不是那種只有理論,而不聯繫實際的書。書裏面多次提到她的女兒圓圓,她也和平常的孩子一樣有許多的不足和缺點,但作者能讀懂孩子的心,運用有效的教育策略逐步讓女兒改掉了缺點。所以,家長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終導致孩子巨大差異。這樣的實例是很有説服力的。

錢理羣教授評論説:“這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確實如此,作者對現行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來,並且針鋒相對,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其中例舉了大量的實例,如“暴力作業”“兒童多動症是個謊言”等我們有目共睹的教育問題,都進行了批判。讓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有智慧的家長。建議各位老師和媽媽都來讀一讀,一定會讓你有許多的收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我在噹噹網上看見大家都在推薦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於是就買了一本。看了這本書,身為人母又身為人師的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動。看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發現,原本我們一直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是完全錯誤的,從而大大地貽誤了我們的孩子。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大學聯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到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感受到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文中:“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關於家庭教育,我們承認,孩子家庭教育的影響遠遠大於學校教育。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書中記敍了許多,作為一位充滿良知又懂教育的媽媽,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抵抗女兒學校老師的不良教育。比如為了和女兒一起抵抗老師的“暴力”作業,她替女兒寫了幾年的家庭作業。為了抵抗老師不正當的處罰,她寧願女兒再次接受處罰,也不讓女兒做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情。

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敍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為優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願不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們願不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説:“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我們作為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為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國小老師説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國中老師強調國小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國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書中説“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為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書中説“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96y88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