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精選20篇)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精選20篇)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1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精選20篇)

現在有一些人辦事,無論事大事小,總是要把前因後果,種種可能都考慮清楚。反反覆覆,舉棋不定。用當今主流的眼光看來,這種人都是可以統領大事的,因為他們是那麼的謹慎,精打細算。由此看來,“三思而後行”是誇讚人謹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這段話裏,卻並不贊成以季文子為例的“三思而後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虛詞,當“多次”講。季文子是魯國大夫,非常計較個人得失。這人考慮事情反覆不定,辦事過於謹慎。孔子説:“考慮兩次就可以了。”為什麼是兩次而不是多次考慮呢?我想,這就牽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於事而訥於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謂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軀,但是辦事講究迅速敏捷,説話謹小慎微。這就是季文子的謹慎之所以不為孔子所稱讚的緣故。

孔子所説的“敏於行”,並不是説毫不考慮後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們斟酌計劃兩次。因為有“敏於行”作為基礎,所以第一次思考便應該定下了大致脈絡,第二次思考只不過是錦上添花,查漏補缺罷了。由此看來,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純數多餘了。這種情況和我在考場上的境況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個試卷就明白了打半。這時候的勝負其實幾乎成了定局,只不過還應該檢查一遍,以防有小節有虧。但是別説時間無多,就算有時間一遍又一遍地檢查下去,我也不會做。為什麼?因為這時候第三次視察考卷,雖然更加細緻謹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別是在一些改動過的大題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斷全都拋諸九霄雲外了,當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反倒壞了事。

謹慎是人沉穩的表現,但是過於謹慎了,卻是小器,拘泥於瑣屑之中了。所謂“物極必反”,如此“三思而後行”,就只有坐失良機,自己吃自己種下的苦果了。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2

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於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説者——孔子。

這一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鋭利的智慧開啟了那一道為時光所塵封的門,於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長弄個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於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於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在煙燻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盪胸壞。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為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為之心神嚮往,難以忘懷。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則的地位,統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剛、毅,作為一位賢士,難道不該以“仁”為終身所追求的目標麼?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學而時習之“,那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 “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澆濕了你我被快步驟的生活烤乾的內涵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內涵。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3

與朋友交往時的準則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個“信”字。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我覺得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不過有時越是基本的道德規範越難以做到,越難以做到這要求就變得越高。當一個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時他所達到的價值層面是最高的。 第二,對朋友要寬容,在朋友有難或犯錯時要幫助朋友。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過,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朋友的價值在關鍵時刻最能顯現出來。我想,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個忠誠的朋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對方。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4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很多方面的言論,是瞭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本書,俗話説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我也想進一步瞭解一下孔夫子的思想。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裏,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論語》裏多處講孝道,“父母在,不遠遊”,“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都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做,何以別乎”……

中國古語説“父慈子孝”,可論語中只看到“子孝”的討論,並沒有寫父母的愛。其實,根本不需要提,因為那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兒女呢。

父母是那麼的愛我們,關心我們,而我們又對父母有多少關心。就拿自己來説,小時候,不懂事的時候,父母為我處處操心,對我的關心真是無處不在,而我卻覺得自己受到了干涉,父母的嘮叨聲讓我很厭煩,甚至對父母的愛有一種反感,現在想起來,自己真是“該當何罪”啊!

論語裏説,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關心自己的父母。我想我做到了,我懂事了,我知道父母的愛了,我會真心去對待這些愛。

其實我真的覺得自己挺不應該的,會跟父母頂嘴,吵架,可我卻不知道父母罵我是另一種表達愛的方式。也許在生活中的一件很小事就能讓父母感覺到自己對他們的愛,比如:做一件家務事,替媽媽分擔;過新年説上幾句祝福語;吃飯的時候像父母照顧我們一樣為他們加一點菜……

《論語》是一部先聖的經典,帶給後人的啟迪和價值説不盡,而且越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出來。對於《論語》,正如編着所説的:它是一切炎黃子孫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5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為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為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時説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6

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讀《論語》有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彷彿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啟發。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於古時被創作,卻仍深刻地影響着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採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着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着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於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藴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築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7

第三,要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鄉黨)。朋友關係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真正的朋友之間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並不是親密無間。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從個體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再怎麼認同,兩個人總還是不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兩個人捱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擠公共汽車。我們都需要一定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從朋友間的交往來看,稍微疏遠一點給雙方都留出了餘地。

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距離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另一方面,我們還可利用這種空間交更多的各種類型的朋友。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質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卻沒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數幾個知心朋友,交友面卻很小。他們都沒有處理好交友的距離感。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8

孔子曾經説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貪圖舒適,工作勤勞而敏捷,説話卻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從而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説是學好了。我讀了這段論語,懂得了我們做事不要太在意客觀條件,而要看重自己的努力。接下來,我就來説説發生在我身上的兩件小事。

記得有一次,我在寫作業。那項作業本來是用鉛筆做的,可是,我卻用水筆寫。爸爸看見了,就讓我換成鉛筆寫。我一向喜歡水筆,因為水筆寫起來感覺很潤滑,不會像鉛筆一樣寫起來咯吱咯吱的。所以,我的心情很不好,越寫越輕,字也越寫越醜。爸爸就在我身邊看着,見我態度很不好,覺得很奇怪,就問:“你怎麼了,字寫得不是很好啊!”我就回答説:“因為我不喜歡鉛筆這種咯吱咯吱的感覺,所以我字就寫不好了。”爸爸聽了,對我説:“好好(我的小名),《論語》裏説過的,你用什麼筆寫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寫好字。”聽了爸爸這句話,我深受啟發,於是拿起鉛筆認真的寫起來,那些字也變的好看起來。

《論語》不光對我學習上有過啟發,就連運動上也會帶給我啟發。就拿跳繩來説吧,有一次,我看見班上跳繩最厲害的人,發現他用的跳繩是超輕版的,以為他跳的快是因為繩子好,於是就讓爸爸也給我買了一根超輕跳繩。結果,發現自己也沒多跳幾個。我想到了《論語》裏説過:要注重事情的本質,而不要太在意外界條件。於是我每天早上都練習跳繩,跳的越來越快了。

通過這兩件事,讓我知道了,凡事必須關注結果,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而不要太在意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因為你改變不了你的環境,但是你能夠改變你自己。《論語》真是我們的好老師啊!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9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馬上出現在我的腦海裏。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説:“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裏,為父親温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着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讚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後,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説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讓我們熱愛經典吧!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10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11

對於人倫關係的探討是孔子學説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書章句——中庸》的説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人倫關係大致分為五個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見,朋友關係是人倫關係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豐富,僅就《論語》而言,可以將其梳理為以下三個部分。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於哪種類型。從內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於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託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係加以維繫。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繫的。一方面,我們通過朋友這面鏡子,瞭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生共鳴。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純粹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脱功利的快樂。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1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説: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説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説:“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説,如果説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説的。

在《論語》裏對曾經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説:“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説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應該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直點綴裝扮着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説,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説,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通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13

另外,《論語》中還有另兩處相關的記載,我覺得更為重要。一處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這裏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覺得,這一段語錄對我們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誼是需要雙方共同建立的,我們不能只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要求,還要使自己能羣,能讓人接受。要做到這一點,恭敬有禮是基本的條件。

此外,這段話還擴大了選擇朋友的範圍,提出了與人交往應有的氣度。我覺得子夏是相當有胸襟的。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我成為他的朋友?同樣,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成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線,“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一點可以和另一處對讀:子夏之門人問交友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14

一代聖賢萬代師表智者仁愛師傳典範;國學《論語》儒家精論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實可謂:"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

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感悟經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學之初片語淺識而今處世之時虔誠拜讀;雖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卻也歎服其中受益非淺.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特別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時間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樹立了良好的師傳典範.

現代的人大多是從《論語》對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細緻的瞭解其間發現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無以例外寒假期間潛心拜讀先師大智略有心得愚見貽笑大方.

欲教人德為先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會做人"不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眾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務本"就是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人.孔子特別重視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識納入道德範疇的傾向他説"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沒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知識也不可能持續發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使達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加以保持知識水平也會下降倒退以至完全喪失.孔子這種主張在揭示德與智的關係方面指明瞭德對智的統率作用.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基礎地位首要地位來抓.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15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説幾個人在一起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説吧,在這個60人的集體裏,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可以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説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16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説:“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後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17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這些《論語》中的道理我從小就會背誦,可我從來沒有去研讀過?這個寒假我便把《論語》仔仔細細讀了一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讀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説:“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讀着讀着我不禁臉紅了起來。我便下定決心,以後要虛心向班中同學習;在讀到”君子欲訥其言而敏於行“時,我便以此為目標……

在教學中,孔子把”學而知之“作為根本的指導思想,他的”學而知之“就是説學是求知 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學而得的。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還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兩種知識都需要。他提出”博學於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於古代文化、政治知識這些前人積累的間接經驗。他還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孔子重視學,也重視思,主張學思並重,思學結合。他在論述學與思的關係時説:”學而 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反對思而不學,也反對學而不思。孔子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之中。把學到的知 識要 ”篤行之“,他要求學生們説話謹慎一些,做事則要勤快一些《論語》是我國古代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對我國曆史幾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對我來説也有着很大的影響,它使我端正態度,讓我明白要謙虛好學,以厚待人,以仁待人。希望我們能飽讀詩書,奮發向圖強,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18

閒來無事,掐指一算,自餘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餘。除過背了“鄉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歎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基礎上,並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於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於是乎,周禮既為維護統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範,形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為什麼説周禮是統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為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並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特別是周王。嚴格規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格的舞蹈,孔子認為不可原諒。此為“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特別歧視婦女。“幼從父兄,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説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説明不同等級者的祭祀也不同,絕不允許僭越。

撇開禮的等級性和差別性束縛不談,其實踐過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瑣,如諸侯每月七年級殺一頭羊舉行祭祀,表示‘聽政’開始;國君祭祀賜的肉不能過夜……。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統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序繁瑣性,並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眾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範。它不僅表現對被統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了統治者們不同的等級關係!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並認為能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連聖人孔子都説:“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形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精神淵源。總之,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19

有一本書,如林間清風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書,似山澗泉水般不斷滋潤着我們的心田。它,告訴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它,對我們詮釋無數做人的道理。這本書便是國文經典——《論語》。

品讀《論語》是一種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裏面凝結了他們一生的心血,帶給人一種心靈上的寧靜。

《論語》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數萬字,卻出現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這樣的人麼?他對學生們以身作則,不由半點虛假,遊説列國。《論語》中還特別利用季氏之類的小人來襯托出“君子”的高大。於是,“君子”成了《論語》中的主角。到底怎樣才算“君子”,這是《論語》中主要探究的問題。古人將“梅、蘭、竹、菊”代表君子,這表示“君子”需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視萬物的氣魄,這也是《論語》中主要推揚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士”也可以理解為君子。正如上面所説,“君子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堅強剛毅,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不能只對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還很遠,責任還很重。但是將“仁義”作為自己的責任,會感到無比快樂。“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將仁義作為自己的原則,一直向前,不論路途多麼艱難,絲毫不退縮。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説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就是他們所選擇的路不同。“君子”為了道義而奮鬥,小人卻只貪圖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陰謀詭計來奪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別人;而君子則為天下眾生着想,用正義服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一些“小人行徑”,在“不知不覺”的財富中塞滿了自己的腰包,卻還説自己“為官清廉”,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後從之。”君子在沒有做成事情前,不會誇誇其談,而在做了之後也不一定會向世人説是自己做的,“君子”不會向大家誇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繼續努力,這不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君子不是從光鮮的外表和花言巧語來分辨的,而是應該看他的行動。他認為:“君子應吶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説付諸行動,用行動來證實。語言不重要,畢竟行動才是語言的火花!

“君子”是《論語》中的主角,而我們應該立志成為君子,將這個主角在我們生活中延續下去!

關於論語讀書心得600字 篇20

翻開薄薄的論語,我發覺如今的我們已離儒家文化甚遠了,也許以今人的眼光,論語中的孝道已很難讓人接受。但我想説:請大家捧起《論語》,讓我們重視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其實父母就是我們最完美的榜樣,我們觀其志,而等到我們成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對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難尋呀!我曾聽説父親賣血換來的是兒子無止境的花銷;我曾看見一個絕望母親的淚水,卻換不來浪子的回頭。我不禁想問:孝從何尋?早在春秋之時,夫子便有子尋父志之思想,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以崇敬的心來奉養父母,這就是我們對父母最大的回報。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如今我也見年過半百的父母仍為孩子操前忙後,真不知作為兒女的他們是否對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見解。而有感於父母之年這正是現在兒女應盡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看完這句,我不禁想起報紙電視上一個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滿淚水的父母的臉。夫子雲:“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孩子應該在父母身邊,若有時要遠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離家的小孩能捧起《論語》,若明瞭此句的深刻含義,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會少一些離家出走的孩子和焦慮萬分的父母。如果今後我們遠遊了,我們更應當珍惜與父母團聚的時間,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給父母以最大的關心來彌補遠遊之缺。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侍奉父母和顏悦色就是孝。而對於現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顏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對他們吧!若以夫子之言,我們應當以遵從的心來面對父母,以此來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輩重拾對父母的敬佩服從之心,重捧《論語》,勢在必行。

讀《論語》,才明白了孝字當頭必從小事行起,才懂得對父母的愛應當更加的珍惜,而對父母的愛應當更加真切、切實。重讀《論語》,受益匪淺,我堅信這部哲學原典的光輝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讀《論語》,對我們意義深遠。

標籤: 論語 讀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8oqw6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