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精選9篇)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精選9篇)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 篇1

目前,全國範圍內都在研究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和家長們掀起了一股新的學習浪潮,也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新浪潮,這是中國政府重視青少年教育的一個具體體現,對於中國的學生來説,這更是一個福音。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精選9篇)

聽了由省教育專家的專題講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學活動,現今社會不僅要求我們具有健康的身體,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經過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的收穫很大。不僅學習了許多專業的心理知識,以前很多的疑問都得到了解決,我真正認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學習後的一些心得:

眾所周知,我國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學習壓力太大,這也是很難改變的一個現狀。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也愈加激烈,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那成才的通道就是考所好的大學,有個好的工作,於是父母便不惜一切代價地培養孩子。在學校學習,在課外補習,在特長班學音體美,在外語班學韓日俄。學生為了能順利地通過大學聯考的獨木橋,只能被迫接受這一切安排,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由於過重的心理負擔,使孩子的心理產生了心理障礙,長時間的壓抑,他們用行動發泄,甚至報復社會。有的學生畢業後狠狠地把課本撕掉。有的學生可能恐懼、不信任自己,成績不好產生自卑感,有的學生絕望和無意義感等等。這些現象的出現,引發了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們教給學生知識還不夠,我們還應做好學生心理的洞察倡導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怎樣排解學生的壓力太大問題;他們這樣學習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嗎?怎樣學以致用;怎樣才能讓孩子帶着興趣去學,而且對學校的學習生活留有美好的回憶......

在學校裏,有一些孩子厭學或具有學校恐怖症。其實,這些孩子都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如懦弱、內向、不擅於交際等等。這些孩子在學校一旦受到傷害,在學習上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會自我調適,從而對學校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嚴重的就發展成為學校恐懼症。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對這些學生,在方式方法上都會進行有效的探索。認真研究孩子的病因。

一、教師自己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過一線的教學經歷,深深的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周邊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説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一個盡職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鬆。充當“無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確使人精疲力盡。因此,教師可以試着在假期給自己充電,例如:學習做旅行家,用膠片記錄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學習做美食家,在品評佳餚的同時自己也做一次大廚。新的工作體驗不僅能使教師得到放鬆,而且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加教師的知識面。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體驗中獲得的經驗、積極情緒帶到教育工作中來,更好的促進教育工作。

二、經常關注特殊學生的心理輔導

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對待問題學生更應該盡心盡責,遇到問題學生怎麼辦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體的作用,在寬鬆平等的班級氛圍中,加強對學生心理的團體輔導,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充分發揮班隊活動課的集體心理輔導效應。針對特殊學生的特點,有側重地選擇團體輔導的主題。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採用講座法、認識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為訓練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內在動機,並在活動中得到領悟。通過一系列的團體輔導活動,不僅讓全體學生獲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也拉近了同學間、師生間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關係。

在考慮學生一般心理規律的同時,也要對暴露出來的個別學生的個別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幫助。在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中,我一方面通過心理輔導室兼職心理教師的個別諮詢輔導,另一方面也進行了個別談心與輔導。通過學校開通的心理諮詢箱,打通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通道,及時瞭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穫是巨大的,體會可能膚淺,切記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體健康!重視我們自己的心理,正視我們自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幫助我們身邊的人,希望我們都能保持開闊的心境,良好的心態!使我們獲得一種境界、一種風範和一種思想。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 篇2

在學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態選修《心理學》,通過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有選擇的閲讀相關書目,在學期末,我獲得了一個對心理學比較籠統、綜合的認識。

在寫作前,我嘗試構思了多種不同行文方式,最後,我選擇了這種“剃刀式”的結構,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師課堂講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開講述我受到老師啟發後的關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進一步認識。

總體上,老師的授課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着重聯繫大學生心理特點,通過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的理論講解和聯繫親身經歷或者接觸的例子,並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語言表達方式,讓我們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學習、思考、成長,走向一段美麗的大學生之路。

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表現出力求全面的趨向。從心理學歸屬於哲學的思考點出發,討論“人是什麼”這一命題,接而心理學的發展過程,建議我們涉獵系統論、控制論、博弈論,再到具體圍繞大學生健康心理的黃金塑造時期而有選擇的講授心理學知識,不斷強調生命的美好,關愛父母,以及各種思維培養的重要性,等等。這種授課方式,與其説是單方面的知識的傳輸或者雙方面的知識的交流,我則更偏向於那是彼此心靈的溝通,而此時,課堂就成為了一座橋樑。無論如何,這都全面地體現了老師對大學生健康心理髮展的關心,同時,又試圖努力“兼營”相關心理學的知識的傳授,這無疑讓我們更接近“面對—反思—調控”的處理問題的積極的方式。

我逃過課,但是隻要我坐在教室裏,我必然專心聽講,嘗試理解老師的講義。臨近期末,回想學習的歷程,我對這門課程下這樣的總結。

老師是以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為授課主線,間以穿插相關心理學專業知識。例如,心理預警——珍愛生命、大學生生活六大原則、給大學生的100條逆耳忠告,等等,諸如這些都充分説明了老師是以育人為先為講授的理念的。但是,讓我真正感動或者敬服的不僅是這樣的理念,而是他那種授課方式。我觀察發現,他努力追求的彷彿是引導大學生在他的課堂聽講中找到突破正擺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戀愛問題,於是儘可能的調動所有可行的方法,如來回地穿梭於講台和課室後排,找到一個學生與老師在某方面上的平衡點,我相信,也許他實質上是明白的,這個平衡點可能不是制高點,但或許是一個最優解——一個讓師生都滿意的狀態。老實説,我絲毫不曾懷疑老師的授課目標,但是,有那麼一個片刻,我確實懷疑過老師的知識水平,後來,我才發現他知識面廣,聯想力豐富,準備充分,於是,我的目光又開始注視講台。“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只是追求一種批判式思維,請老師您見諒。

在課堂上聽講,受到老師的影響,以及自己的課外閲讀,我改變了對心理學一些不同主張的認識,尤其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心理學涉及非常多學科,傳統上,心理學被分為五個子領域:神經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臨牀心理學。因為主要領域要與相關領域相結合學習,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思維和人類行為。所以,談一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並沒有脱離心理學的軌道,只是與其它主張形成強烈的反差,但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生活。

關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介紹,在這裏限於篇幅,我不想複製過來,大可以參考百度的百科名片。在這裏,我想嘗試談的是我自己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理解。

我認為,這個理論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聯想理解。道德在我們生活中是極為核心的。如果道德也是一個以供需平衡的市場的話,那麼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試問有多少個經濟人的多少個需求得到了預期的供應?也就是説,從全球上來考慮,單是所謂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還是得不到一個讓人滿意的供給。被嚴重污染的空氣,短缺的水資源,讓人擔心的食物,被破壞的自然壞境,越來越嚴重的睡眠質量問題,等等,在某種程度上,難道這些都不足以充分證明我們人類的道德正在面臨一個挑戰,同時也是機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揭示了人類行為和心理的共同規律,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運用這條規律去改造我們的世界。電影《20__》、G20峯會討論、稀土“戰爭”與中國環境危機、20__年全球金融危機、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機等等,我認為,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開始重新考慮“道德”,賦予“道德”一個與時俱進的新理念。例如,我們並不是全盤否定西方的生產主義,我們關心的是,可否偶爾停下來小憩,回想一下歷程,問一問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這些需求在馬不停蹄的進程中得到滿足了嗎?例如,現在非常倡導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減少了自然環境的污染,不也是減少了對自己的生命的威脅嗎?這難道不是“道德”的適應時代變化的體現嗎?簡而言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給我們指引了一條相對科學的思考自身發展的線索,讓我們意識到那還沒被意識到的潛意識。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 篇3

在學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態選修《心理學》,通過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有選擇的閲讀相關書目,在學期末,我獲得了一個對心理學比較籠統、綜合的認識。

在寫作前,我嘗試構思了多種不同行文方式,最後,我選擇了這種“剃刀式”的結構,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師課堂講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開講述我受到老師啟發後的關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進一步認識。

總體上,老師的授課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着重聯繫大學生心理特點,通過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的理論講解和聯繫親身經歷或者接觸的例子,並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語言表達方式,讓我們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學習、思考、成長,走向一段美麗的大學生之路。

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表現出力求全面的趨向。從心理學歸屬於哲學的思考點出發,討論“人是什麼”這一命題,接而心理學的發展過程,建議我們涉獵系統論、控制論、博弈論,再到具體圍繞大學生健康心理的黃金塑造時期而有選擇的講授心理學知識,不斷強調生命的美好,關愛父母,以及各種思維培養的重要性,等等。這種授課方式,與其説是單方面的知識的傳輸或者雙方面的知識的交流,我則更偏向於那是彼此心靈的溝通,而此時,課堂就成為了一座橋樑。無論如何,這都全面地體現了老師對大學生健康心理髮展的關心,同時,又試圖努力“兼營”相關心理學的知識的傳授,這無疑讓我們更接近“面對—反思—調控”的處理問題的積極的方式。

我逃過課,但是隻要我坐在教室裏,我必然專心聽講,嘗試理解老師的講義。臨近期末,回想學習的歷程,我對這門課程下這樣的總結。

老師是以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為授課主線,間以穿插相關心理學專業知識。例如,心理預警——珍愛生命、大學生生活六大原則、給大學生的100條逆耳忠告,等等,諸如這些都充分説明了老師是以育人為先為講授的理念的。但是,讓我真正感動或者敬服的不僅是這樣的理念,而是他那種授課方式。我觀察發現,他努力追求的彷彿是引導大學生在他的課堂聽講中找到突破正擺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戀愛問題,於是儘可能的調動所有可行的方法,如來回地穿梭於講台和課室後排,找到一個學生與老師在某方面上的平衡點,我相信,也許他實質上是明白的,這個平衡點可能不是制高點,但或許是一個最優解——一個讓師生都滿意的狀態。老實説,我絲毫不曾懷疑老師的授課目標,但是,有那麼一個片刻,我確實懷疑過老師的知識水平,後來,我才發現他知識面廣,聯想力豐富,準備充分,於是,我的目光又開始注視講台。“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只是追求一種批判式思維,請老師您見諒。

在課堂上聽講,受到老師的影響,以及自己的課外閲讀,我改變了對心理學一些不同主張的認識,尤其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心理學涉及非常多學科,傳統上,心理學被分為五個子領域:神經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臨牀心理學。因為主要領域要與相關領域相結合學習,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思維和人類行為。所以,談一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並沒有脱離心理學的軌道,只是與其它主張形成強烈的反差,但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生活。

關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介紹,在這裏限於篇幅,我不想複製過來,大可以參考百度的百科名片。在這裏,我想嘗試談的是我自己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理解。

我認為,這個理論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聯想理解。道德在我們生活中是極為核心的。如果道德也是一個以供需平衡的市場的話,那麼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試問有多少個經濟人的多少個需求得到了預期的供應?也就是説,從全球上來考慮,單是所謂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還是得不到一個讓人滿意的供給。被嚴重污染的空氣,短缺的水資源,讓人擔心的食物,被破壞的自然壞境,越來越嚴重的睡眠質量問題,等等,在某種程度上,難道這些都不足以充分證明我們人類的道德正在面臨一個挑戰,同時也是機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揭示了人類行為和心理的共同規律,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運用這條規律去改造我們的世界。電影《20xx》、G20峯會討論、稀土“戰爭”與中國環境危機、20xx年全球金融危機、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機等等,我認為,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開始重新考慮“道德”,賦予“道德”一個與時俱進的新理念。例如,我們並不是全盤否定西方的生產主義,我們關心的是,可否偶爾停下來小憩,回想一下歷程,問一問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這些需求在馬不停蹄的進程中得到滿足了嗎?例如,現在非常倡導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減少了自然環境的污染,不也是減少了對自己的生命的威脅嗎?這難道不是“道德”的適應時代變化的體現嗎?簡而言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給我們指引了一條相對科學的思考自身發展的線索,讓我們意識到那還沒被意識到的潛意識。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 篇4

心理學是一門與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科學,讀來獲益頗多,就心理學本質而言,它是一門幫助我們正確處理認知與行為、自身與環境、工作與人際關係等問題的實踐科學。

近來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就是: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缺乏主動性,總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別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個人缺乏對生活的熱情和主動,就會被動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沒有目標,看不到前途,物質和精神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人的懶惰的本性就會被激發起來,就會處處“要我做”,如果在一個單位人人都處於這樣的狀態,開展一項工作就會變得很困難,個人和集體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製約。那麼,如何才能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呢?《心理學》這本書給我們開出了一劑温良的治病藥方。

心理學在人的激勵方面分析的很詳細,就是如何激發個人的積極性,首先就是確定正確的目標。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奮鬥目標,不然就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成功:簡單的説,就是目標加上進取心,有人安於現狀,只想維持現狀,採取“守”的態度,時間久了就會變陳消極的態度,失去積極的動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必須要設置向前看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現在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離成功更近一些。

心裏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夠體現自我價值,變成了一種興趣的時候,人就會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一旦工作變成了一種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要我做”也就順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讓自己時時擁有快樂的感覺,凡事不斤斤計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應有的一切。

在現實社會和工作中,一個人滿足了基本需要以後,就要給自己定目標,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意義如何體現,怎樣讓自己的心情快樂和輕鬆,怎樣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挑戰和麻煩,在反思的過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轉化為“我要做”。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 篇5

學了心理學這門學科的深刻含義,認為學習這門學科是很有必要的,讓每一個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斷完善自己,學好這門知識將助人也自助。現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在日常生活裏,我們會發生很多在人際之間,與環境之間甚至是自我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衝突發生時,我們常常陷入悔恨,自責或是指責他人及環境的痛苦的深淵中不能自拔。比如:與同事之間在工作上發生一些摩擦有時候各自都認為無道理或是沒必要,但就是因為誰也放不下面子,誰也不搭理誰,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氣氛很是緊張。現在我不斷在學習中成長,能以平和的心態去處理與同事之間的關係。

二、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帶有情緒,這種情緒都被認為是負性的情緒。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環境裏不允許有這樣或那樣的情緒發生,或會面時有這樣或那樣的情緒,這時我們會無力去面對,在不經意間,就毀壞了辛苦建立的一段關係。比如:對“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這類情緒的發生,在很多時候是避開它,一旦不小心觸犯了它時,就會不知所措,要麼被“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許多事後讓我後悔的事,經過成長後,我才發現我的這種對於憤怒的態度及做法,完全是因為對“憤怒”缺少學習和正確的認知所致,以為“憤怒”是一個凶神惡煞似的壞東西,現在才知道我的這些“憤怒”的價值觀來源於父母,由於父親的脾氣很怪,很小時的我常常看父親的臉色行事。如稍有不如意則捱罵,我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經驗裏學習關於“憤怒”和“膽怯”的知識的,在學習心理學之前我甚至把我的這種經驗中學習的知識又重複於我的孩子身上。

另外,我們要培養足夠的親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質,創造親密的關係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間的交會溝通能力,只有這種親密關係才能使我們心理成長,因為它是滋養生命的最佳營養。在中國這種親密關係大多數人卻從來不會,不具備培養親密關係的能力。比如:許多家庭,父子(女)之間,母子(女)之間,他們無法進行心與心之間的交流溝通。就因為他們之間不能視為朋友,不能平等的交談。導致許多家庭都把責任歸咎於孩子身上,卻從不在自己身上找找問題。這就説明了一個問題,即“能力”缺乏。

我將不斷的提高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同時也運用到實踐中去,不斷的學習成長,爭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就是為自己鋪路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 篇6

心理學是一門與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科學,讀來獲益頗多,就心理學本質而言,它是一門幫助我們正確處理認知與行為、自身與環境、工作與人際關係等問題的實踐科學。

近來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就是: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缺乏主動性,總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別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個人缺乏對生活的熱情和主動,就會被動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沒有目標,看不到前途,物質和精神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人的懶惰的本性就會被激發起來,就會處處“要我做”,如果在一個單位人人都處於這樣的狀態,開展一項工作就會變得很困難,個人和集體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製約。那麼,如何才能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呢?《心理學》這本書給我們開出了一劑温良的治病藥方。

心理學在人的激勵方面分析的很詳細,就是如何激發個人的積極性,首先就是確定正確的目標。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奮鬥目標,不然就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成功:簡單的説,就是目標加上進取心,有人安於現狀,只想維持現狀,採取“守”的態度,時間久了就會變陳消極的態度,失去積極的動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必須要設置向前看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現在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離成功更近一些。

心裏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夠體現自我價值,變成了一種興趣的時候,人就會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一旦工作變成了一種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要我做”也就順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讓自己時時擁有快樂的感覺,凡事不斤斤計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應有的一切。

在現實社會和工作中,一個人滿足了基本需要以後,就要給自己定目標,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意義如何體現,怎樣讓自己的心情快樂和輕鬆,怎樣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挑戰和麻煩,在反思的過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轉化為“我要做”。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 篇7

一直聽身邊的朋友説,心理學與生活是一門非常不錯的校選修課,值得一去。特地在國小期選課的時候留意了一下,400人容量的課程,瞬間被搶了,頓時讓我覺得此門課程的霸氣側露,不可小覷。

回顧昨天上課的感受,眾多生動有趣,而又奇葩的案例中,我獨獨最鍾情於三個,一個是7哥靳愛兵,一個是北京愛華,還有就是杜郎口,並且想關於這仨案例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77號,4年半,16小時,1500元,500元、當從度娘上獲取這些數字時,我被震撼了?但很快,當我換位思考了一下之後,表示,還能夠理解。我覺得,7哥家人愛的表達、大學這種自由的氛圍以及其自身對人生的規劃與自我約束的缺乏是造成這場正常人眼中悲劇的主要原因。

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常説他“眼裏沒有活兒”,不滿意兒子努力去做的事情。上了國中,每個禮拜回去一次,高中變成一個月回一次,最後一年複習,一年回一次,家裏人都在説:“沒什麼事就不要回去了。” 這些年,他父母極少接送他,住校也極少去探望,所以他篤定地認為:“家裏人不會想念他。”其實,四年裏,他無數次渴望家人能把他領回去,也是因為無法給家人一個交代才喪失了回家的勇氣,當看到那張7哥與母親相擁的圖片時,我特理解7哥,他想要的也只不過是這一丟丟而已。這也許就存在一個愛的給予與愛的需求在裏面,作為仍在奔波於物質追求的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7哥心中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對精神層面愛的需求,換句話説,父母認為,我好好掙錢,供你上學,你只要一心學習,其他的就別管了。但事實卻不僅如此,畢竟作為不知柴米油鹽貴的學生怎會深刻理解,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各種偶像劇,家庭劇,勾起的是他們對精神層面温柔的愛的需求,其實,他們也許,只想要一句;"兒子,媽/爸想你了?"或者“兒子,你真棒?”其實,除了7哥用這種極端的方式把他對家人愛的渴望表達出來一外,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人也許,仍被種種親情問題所困擾,在這裏,我只能為他們送上真摯的祝福了。

北京愛華的那個故事,可以理解為與我們高中曾聽過的一個親情勵志講座嗎?記得那時,我們也被虛擬在一個危險的境地,老師問我們,此時我們心中最割捨不下誰,大家都普遍説家人(PS我居然割捨不下的事我們家的那隻貓,我不在了,誰餵它啊),然後,哭的淚流滿面,特別的感動,甚至,在心裏暗暗發誓,要好好好地學習,不上太多的網,要努力學習,各種,只不過,不到一週,所有人似乎又都被打回原形了?對於此類演講,我只能不置可否了。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 篇8

上完今天的課,我有很多感觸,可又不知如何更好地去表達,所以想就幾個感觸很深的點談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1、“不幸通過任何方式都可以傳播,幸福需要很努力才能傳播。”

當屏幕上出現這一行字時,當聽到丁老師講到婚外戀所導致的諸多不幸,以及一連串的循環效應時,我有點難以置信,原來抽象的情感也可以比槍彈炮藥更具有摧毀性的。

2、還有那句“有幫人的慾望卻沒有幫人的能力時去幫人也許會害人。”生活中的我只會單純的想“樂於助人”卻沒有考慮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一種同情的心理以及姿態去單純的給予我認為是對他有益的幫助,卻沒有理性的去思考,我自己是否有充足的能力,並且我的這種幫助是否真的對他有益。通過這節課,我懂得了以後的日子裏,我應該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恩恩,真正做到給予別人真正需要的幫助,把正能量傳達給別人,同時要有保護自己的不被別人的不幸傳染的能力。

3、“當你認為習以為常的東西被人拿走後,要學會接納。”丁老師在這裏講到,被搶走習以為常玩具的小朋友,為了那一個玩具,而忽視了諸多的其他玩具。老師解釋説失去會導致聚焦,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接納,分散注意力。曾經聽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氣”與中國人的上訪,貌似是説中國人為了氣(我理解為面子)去上訪,而這次,丁老師換個角度,講了這麼個例子。一個人非常有前途,他自己也認為未來非常美好,卻因為一次偶然成為跛子,因此他去上訪,希望別人賠償他無限美好的未來,最終只能隨着時間的推移,他距離美好的未來越來越遠。相反,吉林大學的一名因疾病成為跛子且上肢畸形的女生坦然接受自己的殘缺,並憑藉努力為自己創造了美好的未來。這確實這的我們每個人思考,當我們不能改變我們所不能改變的時候,我們只能坦然的接受,淡然的並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為自己盡最大的可能爭取。

4、自尊即Self-esteem 把自己看做什麼。聽完丁老師自己學英語的艱難歷程之後,我似乎看到自己學英語存在的問題了,我一直告訴自己的是,我的聽力不好,去遲遲未採取行動去補救,每次英語考試考差事,我都安慰自己,是聽力錯多了,看來以後我要換用另一種角度去激勵自己學習英語了。“到此一遊”似乎也能很好地解釋我大學聯考前模擬考試忽高忽低的現象,以前一直以為,是自己驕傲的心理作怪,今天才明白原來是我自己的不自信,從不相信自己會憑藉自己的能力考好,一直用運氣或者巧合安慰自己,而沒有進一步去思考自己考好 與考差的真正原因。

心理學讀書心得_讀《心理學》心得 篇9

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直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課程。因此當我看到選修課程中有《心理學與生活》這一門課程時,我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它。

對於我來説,選擇這門課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選擇課程的時候我把興趣放在第一位。記得有一位老師對我説過:“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從事自己所喜歡的職業並從中賺錢。”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人生的真諦。不管是選擇職業還是課程或者是其他更復雜的選擇,我都會把興趣放在首要位置,因為我相信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能從中受益。

其次,我想對自己有個深入的瞭解和認識。而《心理學與生活》或許能幫助我更加的瞭解自己,學會讓自己浮躁的心態,歸於平靜,學會如何放鬆自己,永遠保持健康的心理人格。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貴有自知之明”,説的是人要不斷認識自己。因此,選擇這門課程絕對沒錯。

最後,我相信學習心理學與生活,不僅對於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義,同時對於關注他人,幫助他人也有重要意義。我希望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可以學會觀察並理解他人的心理以及情緒上的變化,併力所能及的給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導和言語上的安慰,以緩解輕度的心理上的問題。

對這門課程的學習雖然只有短短几周的時間,説不上深入瞭解了關於心理學的專業知識,但我確實收穫不少。雖然這只是選修課,但我確從未錯過蔡老師的每一節課。或許有一部分同學對於大學的大部分課程存在着抗拒甚至厭煩的心理,出於壓抑且無聊的課堂氛圍。與之相反的,《心理學與生活》帶給我的是無盡的興趣與快樂。

在接觸心理學這門學科的以前,它總給我一種很玄的感覺,總以為它和算命一樣有點不可捉摸,但是通過這半個學期的學習,我被它的科學性,真實性所折服,可以説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與此同時我還發現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同時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心理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也不乏應用性。心理學來源於生活,又指導生活。

在蔡老師的課堂上,我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心理學的奧妙,感受到幸福和快樂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時的魅力,而不僅僅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感受。有的時候比照個人經歷覺得這些理論真的是很有道理的,並非故弄玄虛,也越發感受了心理學的魅力。蔡老師的課堂整個過程基本上都在笑,感覺整個人輕鬆了不少,不僅緩解了我們在上完專業課後的壓抑,還學到了不少東西。

經過對心理學與生活課程的學習之後,我逐漸發現想要了解自己其實並不難,除了要做一個冷靜的現實主義者,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在漸漸瞭解自己之後,我發現自己以前總是在怨天尤人,不僅如此,還喜歡把一件小事考慮的很複雜。但是現在我發現所學習的心理學與生活的知識在我腦中結成了一張大網,活生生的經歷時時接受着理論的檢驗。我瞭解了,我不怨了。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寬容。

通過心理學與生活的學習,我的性格、為人處事的方式,甚至價值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學會如何去關心他人,處理事情時開始考慮的周到了些。逐漸開始觀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緒上的變化,併力所能及的給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導,和言語上的安慰,以緩解輕度的心理上的問題,也許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從小的行為的改變,可以看到心理學與生活課程對我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心理學的學習使我無論從文化知識上,還是從自身修養上我都進步了不少,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成長着。

心理學與生活不僅讓我瞭解了許多心理特點,也讓我掌握瞭如何正確對待周圍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自我調整,失意的時候,悲傷的時候,我會不經意地想起在課堂上為我們講催眠術的蔡老師,使我終於明白了“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放開胸襟,包容這個世界,我們的生活會很超然,成功也會不求而遇的。

雖然心理學與生活的課程已經結束了,它帶給我的收穫真的很多,但我還是覺得還有很多很多的東西想去了解和領悟。如前,開始有點小後悔為什麼當時沒有選擇心理學專業。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多點了解一些關於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深入學習現代心理學,瞭解心理學的發展史,學習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通過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知識。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學方法,認識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幫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師能在心理學與生活的課程中多講一些關於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知識。當今社會,在物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如何讓自己浮躁的心態,歸於平靜,如何放鬆自己,尋找心理的健康與和諧,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新課題。

有人説,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説,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關鍵在於你自己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勇敢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因為心理學與生活的價值就是讓世界充滿快樂!

標籤: 心理學 讀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8l68k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