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9篇)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9篇)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巴金的文章能夠勾起許多兒時的記憶,老師對他的文章評價還是很高的。不可否認的是,他在中國的文壇上也算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吧!我自己也沒有讀過很多他的文章,《春》是第一部。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9篇)

可是讀完之後似乎沒有之前所想象的那樣好。雖然還是有一些感悟的,但是我想作為一個在中國文壇上具有較深影響力的人來説,只是帶給我這樣輕微的感悟是遠遠不夠的。不過,也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我自己的期望有些太過於誇張,畢竟生活中總是存在期望越多失望也越多的現象。還是説説我對於文章的一些領會吧!

對於一篇好的文章來説,裏面自然是要必備一個個反面的角色的,這些反面人物的職責並不只是單純地扮演一個阻撓和破壞的作用,關鍵時刻,恰恰只有他們的出現才能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才能將文章中所孕育了很久的矛盾推向一個真正的高潮,促進它的發生。這樣下來,文章才會顯得很有張力,鬆弛有度。但我覺得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文章當中所孕育的矛盾或是設置的伏筆應切忌拖太久的時間。甚至是在讀者已經很明顯的知曉這個矛盾了仍然不將它激發,這樣約莫會失去很多的讀者吧!其實這便是我在讀《春》時的一個感受,個人認為這是巴金這部小説的一個弊端。小説中主人公淑英的命運無疑是每個讀者最關注的事情,而其中那些具有新思想的進步青年和封建傳統大家族之間的矛盾是從一開始就已經設定了的,可是在整部小説中,這個矛盾一直是懸而未決,當然在這中間也是爆發了幾次小的爭吵,這使得這個主要矛盾被一步步的激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我所説的那個弊端,這個矛盾的跨度太長,整整持續了整個長篇小説。

還有一個弊端便是小説中眾多人物的犧牲問題。我明白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無非是想要進一步地激化矛盾,同時也是為了能夠一步步地喚醒和強化淑英心中早已經萌發的進步意識,為最終她離開家族尋找自由的結局做鋪墊。這樣做也未知可否,只是我仍然覺得缺少點什麼,或許是在為蕙的死感到歎惋吧!一時間也説不清楚……

很多時候,一篇文章不能太過於注重細節,但這並不意味着不用注重細節。記得高中時學習過一篇古文,當時語文老師很是讚賞這樣的寫作方法。的確,那篇文章是真正地做到了這一點,作者能夠很巧妙地抓住關鍵的部分,對那些次要的東西只是採用蜻蜓點水式的寫法,點到為止即可。遺憾的是,文章的名字和內容大半忘卻了,只是約略記得這樣的寫作方法。當然,文章中的細節和心理描寫還是很多的,也比較張弛有度,我所説的關於細節描寫的內容倒並非針對這部小説而言,只是突然心有所想罷了。

至於小説中的人物,從大體上我覺得應該分為三類吧!十分冥頑不化的長輩和其中的幾個晚輩,比如覺英,絕羣等;處於新舊思想邊界上的人物,比如説覺新,劍民,蕙也算是吧,這樣的人物在文章中是最可悲的,他們的命運也是因為他們不敢和封建勢力對抗的軟弱而被推向深淵;最後一類便是勇於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進步青年,比如覺民,琴,還有出走的老三,後來的淑英也是。大哥覺新是一個讓人覺得可憐又可憎的人,命運的坎坷和艱辛似乎全部都落在了他一個人的身上,但捫心自問時,誰能夠否認這樣的命運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呢?雖然小説一直在強調梅,珏等人的死與他有關,卻從頭至尾沒有交代一星半點的緣由(這也算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不足之處吧),還有便是後來海臣和蕙的死,這些殘酷的事實全部落在他一個人的肩上,這一切讓人感覺很揪心,但卻全部與他脱離不了關係。因為他的怯懦和退縮,眼看着自己心愛的人全部走向無法挽回的噩運當中卻束手無策,縱使心中有搭救他們的想法,卻完全不敢去實施,遇事只會逃避,文章中我們最常能看到的一句話便是:“他悄悄地離開,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去了。”而對於這樣的人物,我們所能夠給他的至多也只是一點點的同情罷了。對於小説中的其他人物,他們的行為也就不重點在此申述了。

總之,作為一部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們思想的覺醒和對抗封建勢力的小説,我想,《春》顯然不能夠算作是很突出的,因為不能夠給人太多的啟迪吧!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在大二的時候,看過《家》,以作者的自身經歷為原型講述了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中的種種矛盾,呈現了擁有民主思想的青年主人公高覺慧與封建家長的專制統治相抗爭,最終離家出走,爭取到獨立自由的故事。在《家》中,覺慧與聰敏伶俐的丫環鳴鳳相戀,但是覺慧的爺爺—封建大家庭的權威卻要將鳴鳳許配給一個封建專制舊學的殉道老儒做小妾,鳴鳳以沉湖自盡來同命運抗爭,覺慧也因此受到重大打擊,經歷了之前的種種家庭矛盾,在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下而覺醒,看透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本質,毅然抗拒婚約,離家出走,去追求自我的獨立與社會的民主自由。

《春》是續集,覺慧到了更加開放的上海,而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們與封建家長們的矛盾鬥爭仍在繼續。封建舊學的扞衞者高克明、馮樂山等熟悉舊學、坐井觀天,將封建吃人禮教視為聖經,對家庭成員實行殘酷無情的專制統治,對妻女無理管制,重男輕女,表面上謙和愛人,實際上對至親骨肉都薄情寡義,甚至送入火坑;對男丁教以順從虛偽的禮教,實際上培養出要麼懦弱卑怯者如枚少爺,要麼教化出如孔教會會長馮樂山那樣的披着仁德的外衣,卻幹着養戲子、取小妾、坑人錢財、欺負孤寡的醜惡勾當。

封建專制制度下的人往往呈現畸形的不良性格特點,馮樂山、高克明表面上謙和仁德,實際上虛偽、自私,表面上威嚴持重深刻,實際上輕薄淺陋,在這種封建吃人勢力的壓迫下,造就出懦弱、順從的一類服從者,如軟弱悲觀的覺新、如蒼白羸弱的枚少爺、如香消玉殞的蕙(嫁給“舊學才子”鄭國光為妻)和備受壓迫的婉兒(嫁給馮樂山當小妾)、如順從退避的王氏(克明之妻)、周氏等女眷們,封建專制思想就像傳染病,淫威與卑怯都是它的症狀,這一對症狀也是相生相伴的。所以服從者中也有如克安、克定之妻、馮樂山之子等一類的頑劣暴徒,壓迫者中也有如克明、蕙的父親等對封建文化權威的唯唯諾諾。

小説中呈現了這幾類矛盾,青年人對婚戀自由的追求與父母的利益聯姻之間的矛盾,如鳴鳳跳湖自盡、覺民抗婚約、淑英離家抗婚約;有青年人對人身自由、新知識文化的渴求與封建家長扞衞落後保守禮教之間的矛盾,如覺慧離家加入進步團體、覺民抵制克明的教訓、眾兄妹隨琴和覺民遊公園、淑英學英語看進步書刊戲劇直至離家等;有先進科技與落後思想之間的矛盾,如因忌諱男女關係而耽誤蕙的西醫膀胱炎手術、因忌諱西醫而導致喪命等。還有覺醒的青年人的價值觀念與封建制度消極價值觀念的矛盾,如覺慧對僕人的平等對待與尊重、淑英淑華覺民等對父輩貶低女子、薄情寡義、道貌岸然下的醜陋勾當的排斥和批判、以及對封建家長們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控制人壓迫人的腐朽權威的蔑視和反抗。

我們在小説中看到了幾千年來重複上演的難以挽回的悲劇,再次直觀的刺激了人們的精神,在民主文化思潮的薰陶下,人們開始覺醒,行動,進而出現希望與新生;剛烈的鳴鳳、一介丫環,未接觸多少新知識只得捨棄性命同命運抗爭,血肉靈動的婉兒與蕙卻被活生生送入火坑,被無良丈夫欺壓、被勢力公婆控制、被封建專制吃人制度殘害壓迫;原本可以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枚少爺卻受父親壓迫而現萎靡蒼白、原本可以純淨温良的青春少年覺羣卻染了濁世歪風而現暴戾驕縱;原本可以享受親情撫慰、感受人倫之樂的父母與兒女卻因為封建剝削制度而相互防範、冷漠相對;原本可以健康無虞的生命卻因為生理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折磨、思想上的落後保守而凋零;

好在我們看到了希望,覺慧、淑英、覺民的抗婚成功是對蕙、婉兒的悲劇的有力反抗打擊,覺慧、覺民、均社新青年們的蓬勃朝氣與善良正義是對枚少爺、覺羣的萎靡、暴戾悲劇的最好反擊,而在這些敢於向命運反擊的新青年的未來裏,一定會實現更多更大的健康與自由、更美更幸福的生活。

最後,還想説一説覺新這一人物,在之前,覺新是兩面的,他對封建思想的順從是導致他婚戀不幸的原因,是他人生悲觀低沉基調的原因,心愛之人的梅的離散,妻子瑞珏因長輩的迷信而致分娩喪命,心愛的蕙的凋零,這些悲劇的主要原因是客觀的封建專制思想,在主觀上來説,也是導致他退縮避讓、遷就順從的內因,要解決問題,首先要解決內因,而他在民主思想與封建思想中間徘徊,新生分化緩慢,但是現實的悲劇卻是無情地接踵而至,這也使他在加重傷痛情緒的同時開始認識到封建專制的腐朽,並開始對其絕望,開始與之抗爭。覺新的新思想使他成為新與舊的交叉地帶,成為聯通舊與新的橋樑,這橋樑是歷史繞不開的,也象徵着每一個人、社會的蜕變過程,然而,這個橋樑是痛苦的,站在希望的門口用新生的快樂的情感承受着失望的傷痛,這個橋樑也是麻木的,站在醜惡的門口漠視着希望的掙扎。我們只希望,這個橋樑是短的,這個蜕變的過程是迅速而鮮明快樂的。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在圖書館找書時無意中看見了巴金的《春》。沒有看見《家》就只有《春》和《秋》。我沒有認真完整的讀過這三本書,只是知道大概講了什麼故事。

沒有讀過《家》,但也沒有影響到我讀《春》。這部小説很好讀,完全沒有像讀有的作品那樣讀的無趣或讀的費勁而讀不下去,相反我讀的很順暢,完全吸引了我投入了書中,隨着書中主人公們的情緒或喜或悲。

雖説之前也讀過像舊社會,舊禮教,舊道德殘骸人民特別是青年男女的書,卻在當時完全不能理解那時青年的做法,想法和結局。只有當我讀《春》的時候,在某一刻,就好像是頓悟一樣,我的不理解完全消失了,我能夠體會到他們的無可奈何,他們的身不由己和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我讀完這部小説最大的收穫就是理解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舊的,落後思想對於人民的思想、行為禁錮是極其可怕的,而想要反抗想要突破那個禁錮是很困難的。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在某些思想方面仍舊受着禁錮而沒有衝破逃離出來,等待着我們去打破。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4

爸爸和我用了三個月讀完了巴金的《家》以後,時隔四個月的今天晚上,我們又讀完了《春》。《春》是《家》的續集,它給了我很多的感悟。

海臣的離世,家庭的糾紛,初次出遊,蕙的出嫁,覺民的表演,蕙的難產……一次次打擊,一次次的鼓勵,堅定了淑英的決心。她堅強,更樂觀,開始學習新派的知識。但是,父親一再威逼淑英嫁給人品極壞的陳克家的兒子,淑英下定決心:出逃到上海找堂哥覺慧。最終,淑英在覺民等人的幫助下,被護送到了上海,她最終獲得自由、幸福。

《春》是幸福、美好,它代表着新一代的青年們的追求。“尾聲”中的“春天是我們的”給我很大啟發:春天是屬於那些懂得進取,能夠衝破一切陳腐觀念和阻礙,戰勝困難,戰勝自己的生活中的強者。

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也正為了爭取屬於自己的“春天”而不懈努力着。我們不要害怕,也不應害怕那些艱難險阻;困難並不可怕,它是我們通向“春天”的領路人。我們一定要當生活的強者,當“春天”的主人。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讀了巴金先生寫的《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讓我清楚地看見了那個時代人們對女子的輕視。

《春》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高公館裏,高覺慧走了之後,他的妹妹高淑英又要被迫嫁給陳克家的第二個兒子。這個人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一應俱全。淑英本來就不願意,再加上她親眼看見婢女婉兒嫁給馮樂山後,天天被打被罵,還要伺候馮老太太。蕙嫁給鄭國光後,被他們折磨致死,死後還不能入土的慘狀。於是,淑英下定決心,到了上海投奔三哥覺慧去了。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那個時候簡直不把女子當人!就説蕙吧:蕙生病了,鄭國光就知道請中醫,而且三四天後才告訴蕙的家人。覺新已經提出需要請西醫,而蕙的父親周伯濤居然説“我看請西醫不大妥當,西醫治內病不行”!最後蕙死了,她的父親居然還向着鄭家,説鄭國光是當代奇才,是蕙自己無福消受,還説蕙是被西醫治死的!這種人根本不配當父親!淑英就不同,她雖然消沉過,但是他聽從了三表哥的話,不能聽天由命,要站起來追求自己的幸福!於是她走了,也為那個時代創造了又一個新女性。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彼得·潘》是一部關於成長的童話,是英國着名小説家,劇作家傑·姆·巴里創作的童話故事。

大概,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永遠拒絕不了長大,老死的現實。之所以不想長大,是因為長大後會有許多要煩惱操心的事。也要承擔照顧一個家庭的責任。如果,當你還是一個孩子時,每天臉上都會露出天真無邪的笑臉,每天都有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

不想長大,是每個孩子的願望。當我們還是一個孩子時,心中都有一位值得自己崇拜,自己喜歡的童話人物,我的心中,小彼得是我的偶像。他不僅能幫我們實現不想長大的這個願望而且還會教於我們飛行之術,叫我們魔法,去對付社會上欺壓弱小、謀財害命的壞人。使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彼得·潘是一個會飛翔。擁有魔力的男孩,是永無島上的主宰者。他在夜間飛行時,身上會發出只有拳頭般大小的光芒。他,有着過人的機智與勇敢。他,天真爛漫而又頑皮,每時每刻都會散發出淘氣的氣息。但是,當危險來臨時,他那臨危不懼的精神,讓我覺得她好像是一個“小大人”似的。彼得那俠義、樂觀、勇於探險的自主精神是值得每個孩子學習的。

文中的三個孩子——文蒂、約翰、邁克爾。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中。他們的小保姆娜娜是他們生活中的好玩伴。每天都陪他們去上學,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照顧着他們。

在這本書中,文蒂、約翰、邁克爾在跟隨着彼得飛往那不易找的地方永無島的路上,又會遇到什麼困難與危險呢?好了,現在,我們就與彼得開始起程,去飛往永無島,解除路上的一切困難,去品嚐這永無島上的精彩的生活!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書是人類的好朋友。書籍就像“營養品”一樣,僅有去勤讀而精思,才能汲取為自我所作為。而圖書館就是大學裏的第二課堂;是心靈的棲息地;也是益於學生豐富閲識、陶冶情操、提升修養的後台,承載着年輕人的期望與夢想。相對於師範生的我,當然更要抓住時間,好好看書,夯實專業基礎知識。

一個擁有強大內心的人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境都能夠從容應對,泰然處之,所以看書是強大內心的最好方法。我愛看書,很幸運我們擁有一個漂亮大氣的圖書館,裏面的書應有盡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那是一個豐富的世界,書的世界值得我們用一輩子去探尋,去領會。遨遊在書海中,歡樂使然,悠哉悠哉。

在湛師圖書館,我看了好多的書各個方面的書,讓我汲取了豐富的精神營養,也發生了好多的事,錯的對的一大堆。慢慢的學會承受學會淡然處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我最欣賞的一句名言是我院圖書館外牆上的一則勵志名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華羅庚”。這句至理名言告訴我們大學生:只要我們付出一分辛勞,就能學到一分本事,那些缺乏天賦、成功條件的人,只要勤學,總能彌補自身不足,才能走向成功。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不該去揮霍青春時光,理應珍惜最終的系統的自由的學習機會,利用閒暇時間勤去圖書館多看書,為自我充電,未免日後“書到用時方恨少”。

國學大師季老曾這樣自評讀書心得:“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我兀坐在書城中,忘記了塵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大,宇宙之大,此時卻彷彿僅有我和無言的書友存在。”這句話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也是我們大學生都應當去探索的。我期望更多的大學生能勤去多讀書,有計劃、目標的去讀書,珍惜在校有限的時光,充分利用無盡的圖書館資源,共營書香氛圍濃郁的和諧學校。

“書本好比一面鏡子,一頭驢子照鏡子,絕不可能看出一個天仙來。生活在書中比生活在人當中更幸運。”叔本華的這句話很形象的説出了書本的“神奇”作用。無論是工具書還是小説書都能夠讓我們受益匪淺。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個相同的愛好-------讀書.書是人類提高的階梯.讀書是每個人都做過的事情,有許多人愛書如寶,手不釋卷,因為一本好書能夠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8

今天我們學校組織我們去看抗日戰爭系類的電影——“夜襲”,這部電影十分好看、十分的感人。這部電影雖然不是很長,僅僅只有88分鐘,可是它卻比以前我看的抗日戰爭更感人!它所表現的意思在這88分鐘之間表現得淋漓盡致,十分完美,令人看了歎為觀止,並且電影最後相當的感人,在炸燬機場時突擊隊只有團長陳錫聯一個人活下來了,其餘的無一生還,就連陳錫聯喜歡的女孩子在最後一刻為了保護他也犧牲了。

這部片子發生的事是在1937年10月,日軍在平型關打了敗仗,變更了部署,從平型關與雁門關之間突破了晉綏軍的防線,然後氣勢洶洶的沿同蒲路直太原。八路軍129師769團作為先遣部隊,奉命插入敵後,發動羣眾抗日他們在蘇郎口村一帶的天空中,不時可以看到日軍的飛機尖叫着掠着樹枝飛過,對我抗日軍民進行攻擊。可是八路軍沒有防空武器,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敵軍飛機一次又一次的在天空中襲擊他們,只能氣的直跺腳!可是聰明的團長——陳錫聯猜到這附近肯定有一個敵軍飛機場,於是在這裏展開了調查,經過細密的偵察,證明陳錫聯的猜測是對的,隔河十多裏外的陽明堡果然有個日軍飛機場。

打掉日軍機場!一個大膽的決定從陳錫聯的嘴裏冒了出來。但飛機只在天上飛時看到過,在地面上它是個什麼樣?飛機場究竟有多大?聽説飛機的機殼和鐵一樣硬,子彈能打穿它嗎?敵人守衞機場的部隊有多少?都有些什麼兵器?能一口將他們吃掉嗎?這時候一位女性幫助他得到了陽明堡飛機場的圖紙,這一位女生就是他們隨軍的記者,她十分喜歡陳錫聯,而且陳錫聯也很喜歡她。結果,在炸飛機場的時候,這位女生偷偷的跟着去了,拍下來很多珍貴的圖片,可是就在勝利的時候,一位快要死的日軍拿起槍來對準了陳錫聯,在最後的一刻這位女生救了團長。

最後的時刻許多人都落下了眼淚,因為他們為了抗日戰爭勝利都付出了珍貴的生命,而且為了救團長自己付出生命得人不就是愛情的真正含義、真正的意義嗎?一部片子給我們一個美好的結局,也是一個傷感的結局。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京華煙雲》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書。它描述了清朝滅亡後,民國時期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它是一部由好幾篇小説聯成的長篇小説,但不所以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説。

在這部小説裏面有兩個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蘭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姚木蘭。林語堂説:“木蘭,乃真女子”。確實,在我看來姚木蘭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兒的隨緣自在聰明活潑,一面又有儒家媳婦的孝順賢惠,漂亮而多才,十歲就識甲骨文,會唱戲,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飪,知人情,體貼,毋庸置疑她就是個是很好的情人、妻子與朋友,而在婦女受教育缺乏的當時,在尚有足夠的矇昧與保守的世界,姚木蘭又是眾多男士的夢想。

木蘭自小被曾家所救,雙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與曾蓀亞青梅竹馬,又和曼娘一齊居住,有曼娘為曾家謀劃,她與曾蓀亞的婚姻,似乎是名門大家的理所當然。而她自我所愛的孔立夫,她雖然明明明白自我在立夫的面前,變得活潑,有不可言喻的歡樂。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蘭的歡樂也隨之帶走了,她會獨自在學校裏傷懷感歎,卻不願意與任何説這不可説的祕密,她由衷地羨慕妹妹姚莫愁,卻照舊安然地過自我的日子,在禮教謹嚴的夫家剋制地保留自我風雅的愛好,結婚之後,仍與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來煮茶。我覺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蘭最顯著的特徵。她的可愛在於她那現實中的不現實,一面順從命運,一面又在這命運固定不變的大格局下來點小花樣,浪漫地過日子,享受

人生。之後,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後變為村婦,過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終變為普通農民,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父親曾説:“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父親的夢想女子。她的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這部小説中也佔據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對於姐姐木蘭來講,她又有自我的不一樣,能夠説,木蘭猶如燦爛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潤沉靜的美玉。木蘭的情緒變化迅速,遇見感動的事情,就會流淚,放在尋常事物上,令人覺得摔性無偽,而在關鍵時刻,木蘭卻缺乏莫愁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的鎮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蘭暈了過去,妹妹莫愁卻挺着大肚子,沉着地應付警察,其雍容與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肅然起敬,幫她丈夫説好話且來寬慰她。這份堅強與鎮定,也十分可貴。莫愁又十分息事寧人,姐姐為她的丈夫暈倒,她看在眼裏,卻並無任何異樣。這種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羨慕。猶如莫愁所説:“身為玉質,有利也有弊。玉永遠不受污染,並且硬而脆。可是最精美的玉應當發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温潤柔和的美玉。她們受的是現代教育,卻都有着傳統女子的完美之處。

除了人物的描述個性鮮明有特色外,此書讓我覺得還有更大的優點是在於其哲學意義。一翻開來,我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終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我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的感受。之後在看了由這本書該編成的電視劇後,讓我更加的印象深刻。

它敍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構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裏,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後,性格都轉變,卻能在木蘭的愛心之下,逐漸恢復,且找到家人,最終嫁給經亞,暗香的愛甚至使經亞年輕起來;曼娘雖以處女之身守寡,她養育的兒子阿瑄卻極敬愛她,她與媳婦以及孫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後,阿瑄參軍,因為母親妻子與孩子的緣故,__越勇,從未受傷;之後,家國大變,木蘭遷住杭州,卻可拋棄奢華的生活,作村婦打扮,親自下廚勞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雖然贊成莊子的自然主義且愛寫批評時世的文字,卻在國力最弱的時候,去做了自然科學家,明白木蘭是愛他的,也僅僅止於吻手一次而已;牛素

雲雖然做盡壞事,卻也真心悔改,為國捐軀;林語堂在這部小説裏面處處體現了世間的愛與温暖,更從小羣體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與開闊的家國前景。

《京華煙雲》寫於1938年,成於1939年,那時,我們國家正處水深火熱之中,新無可待,舊無可取,林語堂猶能在《京華煙雲》裏秉承傳統的忠與孝,贊成家庭倫理,而又倡導人生的智慧,極力鼓吹仁愛與慈悲,觀之令人歡欣鼓舞,我想這就是林語堂與眾不一樣的地方,也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華煙雲》之後,我似乎有一種如夢幻般的感覺,沉沁在書中情節裏面,久久不能回味,讓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質的提升。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讀書,伴我走過成長的步伐;讀書,讓我獲取了很多知識;讀書,更讓我感受到了許許多多的樂趣,讓我懂得了數不盡的道理。

當我剛開始呀呀學語,第一次拿到書,就覺得非常新奇,那時的我,不懂得愛護書籍,只知道抓筆在書上胡亂地塗來塗去,玩厭了,就把書拿來統統撕破,當成紙飛機玩。上幼兒園的時候,我開始喜歡看一些漫畫書、童話集,書中的內容和插圖常常引得我開懷大笑。走進國小,我真正喜歡上了書這位良師益友。我如飢似渴地撲在書上,書裏的一切新鮮事物都令我大開眼界: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再現了古人的辛勤與智慧;猶如人間仙境的日月潭,讓人心生嚮往;世界第一峯——珠穆朗瑪峯,令人驚歎令人折服;流浪的三毛讓我看到了舊社會的黑暗,讓我明白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中國的歷史文化叢書讓我知道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從書中,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愛與憎,美與醜,善與惡。在品讀的過程中,我會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也會情不自禁地流下熱淚。我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小舟,在書海里盡情遨遊。讀書,成了我學習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書,為我的天空撐起了一片蔚藍,為我打開了一扇心靈的窗,有書相伴,我成長並快樂着!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今天,我讀完了《狼王夢》這本書,不禁感慨萬千。

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匹百折不撓的母狼,她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紫嵐。最初的紫嵐是一匹年輕美麗的母狼,她有一個對她很好的伴侶——大公狼黑桑。可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黑桑暴死鬼谷。臨死前,黑桑留下無盡的遺恨。他覺的自己天生就是狼王,可惜壯志未酬,雖然他是那麼努力的在花岡巖、樹皮上鍛鍊他的狼牙、狼爪。

紫嵐在絕境中產下了五隻狼崽。雨水中,一隻小公狼被死神帶走了,剩下了三公一母四隻狼崽,長子黑仔;次子藍魂兒;最小的公狼崽雙毛兒,的一隻母狼崽叫媚媚。不想做狼王的狼,不是好狼!紫嵐開始全身心的培育活下來的狼崽,她要讓這些小狼崽成為狼王,完成他們的父親的未競的遺願。

不幸的是,老天並沒有因為這個遠大的志向而格外照顧他們,而是一次次的將災難降臨到他們身上。長的最象父親的黑仔連狼王的邊都還沒沾上就死在了金雕的手中。心碎的紫嵐只能將希望寄託在藍魂兒身上了。藍魂兒果然沒有讓紫嵐失望,他成了智慧、力量、膽識、格鬥技術出眾的大公狼。但是獵人的捕獸夾帶走了藍魂兒的命,也再次斬斷了黑桑和紫嵐的狼王夢。實現狼王夢想最後的選擇只能是雙毛——這個在紫嵐眼裏不爭氣的不具備一點狼性的奴性十足的小傢伙了。經過艱苦的壓迫式教導後,雙毛恢復了他做為一匹狼的本性,但狼性天生的缺失使他在最關鍵的狼王決鬥中慘死在狼王洛戛的爪下,功敗垂成。紫嵐的必血全部付之東流!終於,女兒媚媚又給了紫嵐帶來了希望,因為媚媚與一頭雄壯的大公狼熱戀了,她可以培養自己的外孫成為狼王了!雖然,媚媚狠心的將紫嵐趕出了家門。但這絲毫沒有動搖紫嵐的決心!她天生就是為實現狼王夢而生的,直至了為了保護家族後代的安全出生與老鵰同歸於盡!終其一生為了實現狼王夢而堅持不懈!

書中的紫嵐是我最喜歡的,因為她志存高遠,不怕困難,有大智慧。她為了實現狼王夢,百折不回,費盡心血。而之所以讓她如此堅持的是她對丈夫的愛,她要實現丈夫的遺願!正是因為此愛,她毫不退縮,非常堅強的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幸:失去伴侶,失去愛子,又被女兒趕出家門,甚至失去美麗!這麼多的苦難全部加在了紫嵐的身上,也絲毫沒有改變她去實現自己的願望!為了讓他的狼子們成為狼王,她耗盡了自己的心血,甚至是生命!她用自己的一生全釋了這樣一個道理:成功來之不易,為了夢想,不要放過一絲希望,面對打擊絕不能退縮!哪怕最後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也不要放棄!生命因為夢想而精彩!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選擇與放棄,是一種心態、一門學問、一套智慧,是生活與人生處處需要面對的關口。昨天的放棄決定今天的選擇,明天的生活取決於今天的選擇。人生如演戲,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導演。只有學會選擇和懂得放棄的人,才能贏得精彩的生活,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

做一個選擇的時候,意味着需要放棄其他的觀念、想法、物質、甚至生命。選擇與放棄往往是同步的,選擇的反面既是放棄。放下一粒種子,收穫一棵大樹;放下一處煩惱,收穫一片清涼;放下一種偏見,收穫一種幸福。當你放下足夠的時候,生命也將收穫一片藍天。

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人降臨的時候手是合攏的,似乎在説:“世界是我的。”當離開世界時手是張開的,彷彿在説:“瞧那,我什麼都沒有帶走。”其實,人生就是一連串選擇與放棄的過程,有取就有舍,有舍才有得。該放棄的就要放棄,不是沒有恆心和勇氣,而是選擇進取的一種方式。

有人説:“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所以,熱愛讀書吧!像飢餓的人撲到麪包上那樣,熱愛讀書,讓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時空,讓心靈溝通過去和未來,已知和未知。

世紀老人冰心説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一本好書,可以使心靈充實,使之明辨是非,使人有愛心和文明行為、禮儀規範;而讀一本壞書,則使人心胸狹窄,使人不知羞恥,使人自私殘暴。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我們暢飲這“源頭活水”,攀登這人類進步的階梯,成為知識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成為祖國21世紀的高素質的建設者。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巴金筆下的《家》描述了一個五四時期封建的大公館裏。在這個大家庭裏,有個三兄弟,姓高,名叫覺新,覺民,覺慧。高老太爺是這個家庭的。三兄弟都有着創新的的精神。

大哥覺新是一個忍受者,他雖然有着新思想。他是這個大家庭的長孫,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他被剝奪了學業與愛情。待父親去世之後,家裏的重擔子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家庭裏任何命運的不公,忍受着自己心愛的梅表姐默默的守寡而不能陪伴在她的身邊,忍受着爺爺的任性妄為……他只是一個忍受者,僅僅只是一個忍受者。

和覺新比起來,覺民就比較開放多了。他和弟弟覺新一起接受西方文化知識的薰陶,有着先進的思想、昂揚的鬥志,是新時代的新青年。不久後,覺民愛上了張太太家的女兒,琴。琴是高家親戚裏面最美麗、最活潑的姑娘,她也是一個有着理想、有着抱負的勇敢的新青年。覺民白天忙着功課,晚上按時去琴那裏教書。

覺慧是這三兄弟中批判與反抗意識的一個人,也是當時社會進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平等地對待各個階層的人。

最後覺新終於領悟到了是舊的制度、禮教和迷信奪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和他的前途。他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他又不能夠抵抗這一切,他只有絕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覺民一起,助三弟覺慧終於逃離了這個家,使他們被束縛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學一面從事進步的革命工作

我認為覺新,覺民和覺慧就是現在社會中三個不同的人羣。覺新就相當於社會中剛剛畢業求職的大學生們,他們不停地去聘職,而他們只能聽公司老闆的命令。對於這些,他們只能默默地承受,他們不敢對老闆傾訴,也不敢反抗,他們就像覺新,在這個大公館裏面,不敢説話,不敢反抗。覺民覺民就像現實中的中年人,非常穩重,成熟。而三弟覺慧就像衝動的青年,不顧後患地去追求。這樣雖好,但是不顧後患未免表現得太沖動了。

《家》是巴金的著作,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社會中舊制度的無情,它給我的印象很深。

巴金説:“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庭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要寫的應該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這裏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裏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裏面的傾軋、鬥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裏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寫《家》的動機也就在這裏。”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近來我讀了《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後,和同學們相互談論。我們班有一位同學認為武松不愛護野生動物,算不上真正的英雄。而我卻認為武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英雄,理由有四點:

其一:當時武松那個年代還沒有什麼《野生動物保護法》,我們不能用現在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去要求當時的武松。

其二:那時的老虎已經吃了許多無辜的老百姓,造成了太多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禍。如果武松不把老虎打死,吃人的老虎還會繼續殘害百姓,造成更多的悲劇發生。

其三:當時武松和老虎勢均力敵。如果武松不打死老虎,老虎就會毫不留情地吃了武松;,武松只有打死老虎,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其四:當時,有許多好漢都想除掉老虎,卻都未能如願。而武松赤手空拳、隻身一人打死了老虎。你想啊,一個平凡的人,怎麼能赤手空拳打死一隻老虎呢?

所以,武松稱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英雄。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一位偉大的母親,為了讓雙腿癱瘓的兒子擁有活下去的勇氣,無微不至地照顧他,耐心地鼓勵他,最後,這位母親去世了,兒子卻在母親的教育下好好地活了下來。這便是《秋天的懷念》。讀罷此文,我相信每個人心裏都會擁有對母親的敬佩與深深的愧疚。你過生日時,她會為你買來一個大大的蛋糕,並歡迎你帶一羣朋友到家裏瘋玩,而她過生日時,你或許一點都不知道;你和她去看電影時,在電影院碰到了自己的朋友,你毫不猶豫地為朋友買了一張票,並要求她坐到靠邊的那一排;有一天看到你字寫得好,便用半個月的工資為你買了一支派克鋼筆而作為鼓勵,而你馬上就用鋼筆和朋友換了一個MP3??忽然有一天,她去了,你才會感到心底有什麼東西在隱隱作痛!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母親,這就是我們難以讀懂的母親。古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今有“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母親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想起了我的母親,總有一件事讓我怎麼也不能忘懷。那是一個週五的晚上,我學完奧數回來,在電梯裏,一個酒瘋子突然闖了進來,我不敢仔細地端詳他,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他又高又胖,手裏拿着匕首,他進來時,傻笑着,望着我和母親。母親立即把我推到一邊,用那並不高大的身體將我護着。要知道那人手裏拿着把匕首啊!他東晃西晃,在電梯裏撞來撞去,我害怕極了。終於,他下了電梯。在他走出電梯時,母親用眼睛向我示意,意思是説不要説話。母親難道不害怕嗎?在母愛這種力量面前,任何危險都阻擋不了她,這便是最好的詮釋。

母親,難以讀懂的母親!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聖經》中,有着多許許多多的小篇故事,幾乎每一個故事都講着上帝耶和華和以色列人的事。以色列人對他崇拜和信奉,他就使以色列人發展壯大,並在當中尋找着一個又一個的先知引導人們。然而也經常有以色列人背叛耶和華而受到耶和華的懲罰,被其他的民族奴役,遭受災害等。這當中有民族之間的爭奪領土之戰,有兄弟之間為了權利而互相殘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約瑟與他的兄弟的故事,約瑟的兄弟們對約瑟的嫉妒與殘害,讓我感受到了嫉妒的可怕和人性當中兇殘的一面,親兄弟之間的感情在他們那裏還是沒有經受住考驗。還有其他的一些鬥爭是因為信奉而產生的,有些爭鬥在現在看來是很不明智的舉動。其實就是因為也是信奉的緣故。亞博拉罕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亞伯拉罕差點因為耶和華的考驗,去殺害自己最疼愛的孩子。雖然從信奉耶和華的角度看來,他是個對耶和華所説的話虔誠不已的人,依照着他的指示行事,認為耶和華講的話是對的。我認為站在他信奉這個基準點上是沒錯的,因為一個信奉者本來就該對自己的神虔誠,若對自己的認定的神不虔誠,那可能是一種的背叛。但是從親情、道德和人性的角度看來,這樣未免太愚蠢了,怎麼會因為自己的信奉殺死自己的小孩子呢?小孩並沒犯什麼錯,這樣的做法只是讓小孩成為無辜的犧牲者。總之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來都有它的好與壞,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應該過度偏激,不應該太盲目了,無論是信奉什麼宗教還是不信奉,都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能失去自我,失去人生中的原則。盲目的信奉並不能解決問題,這樣只會讓矛盾更加尖鋭,最後導致問題的爆發,引起一系列的爭端,鬥爭也就在所難免了,這樣人們又會陷入災難之中。所以不要過度的盲從去做一件事,應該要去選擇一個比較折衷的看法,也要去聽一些自己內心最深層的心,不要過度的去信奉而造成不好的盲從。

在那麼多的故事中,我認為最具有神祕色彩的應該是關於摩西的神奇故事了,摩西在耶和華的指引下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逃出被奴役的命運的過程中,當他們來到紅海前時,摩西的一聲令下,紅海就自己分開了,摩西帶領着大家順利的度過紅海,在現實中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也只能在那些“神仙鬼怪”的故事中實現而已。也正是這樣的神奇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而摩西最後的死亡,在聖經中也帶着神祕之感,通過摩西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得出,在聖經故事中,充滿了神祕的色彩。也正是這些個神祕色彩是人們對“神”的信奉更加虔誠。上帝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影響着他們的決策,更影響着他們的生活。

他們所信奉的上帝耶和華無所不知,智慧如同其能量一般無可限量。上帝可以決定他們的生活模式,甚至於決定他們的任何事情。如果今天上帝的思想跟他們有所衝突的話,他們一定是聽從上帝的命令。他們會讓他們的先知智者去和上帝交流,上帝也會主動找先知告訴他的想法,以讓人們跟隨他。信徒們以上帝的要求為優先,他們不會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斷一件事情,就算上帝的命令是錯的,他們也會無條件的去服從。他們是完完全全的忠於上帝,對上帝不會有絲毫的懷疑。所以我覺得他們完全是替耶和華生活,完全的服從一個他們心中的“神”。他們過度的信奉以致於會因為一點點小事情而引起殺機,親人之間的互相殘害是最好的例子。該隱跟埃布爾間的兄弟相殘,而起因則是,人們之間的忌妒所引起的。其主要的忌妒之心,跟耶和華有關,因為耶和華的觀點上,較為讚許埃布爾的關係,所以引起的殺機,但是這邊我想要説的不是兄弟之間的相殘,而是耶和華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影響着他們的日常生活,連這種小事都可以引起他們之間的相殘。我們可以認真的思考一下如果今天有着更為重大的事件的話,他們是不是連迫害全人類的事情都可以做的出來呢?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件事情上認識到這樣毫無自己的見解跟觀點,只是活在別人的讚許認同之下的人,可説是十分的愚蠢和可悲的。從中我們要吸取教訓,想一下我們的生活有沒有這樣類似的事情,以此警戒自己。尤其是我們現在的大學生要學會思考衡量一下我們的生活和價值所在,在別人的讚許中更加發奮向上,要多和其他人交流,瞭解更多的不同的觀點,從中吸取有益的內容。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説起《貓城記》100箇中國人裏面可能有99個沒有聽過這本小説的,要提起老舍先生,我想恐怕100箇中國人裏面可能只有一個沒有聽過他老人家的名字吧!而在國外,老舍的《貓城記》是和《駱駝祥子》並駕齊驅的。並且,老舍先生也是因為《貓城記》幾乎拿了諾貝爾文學獎。

《貓城記》是以一個科幻小説的形式出現,講我一箇中國人坐航天飛機到了火星。於是,我認識了這個星球上最糟糕的一個國家的人——貓城人。這個國家的人貪婪、懶惰、古老、腐敗、混亂、愚蠢……反正全世界上最惡毒的詞語用在這個國家上都不為過。他們不勞動,不講衞生,怕水不洗澡,最懼怕的就是外國人,他們不吃飯只吃一種叫做“迷葉”毒品。

這個國家上的人以各種手段想方設法的得到“迷葉”和“國魂”(貓城的錢),為此不惜隨意殺人。這個國家的人曾經產生過各種政黨——哄,但是都以皇帝給“哄”們“迷葉”而不了了之。這個國家的人喜歡看熱鬧,而且不遵守規矩,有點錢的人就是娶老婆和妾,連年輕人也是非常的麻木,學者更是一塌糊塗,古董全部變賣給外國人來換取外國人的東西和“迷葉”。只要與外國人打起仗來就作鳥獸散。

聽到我上面的描述,您想想像不像那個時候的中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上來説這本小説揭露了中國人許多最根本的劣根性。《貓城記》寓言化地描寫了人際關係的複雜,嘲諷了人的劣根性,具有超越國界的世界性。

由於種.種原因,《貓城記》後來沒有出過單行本,收在《老舍文集》中。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提起卡夫卡的短篇小説,人們就會立即想到《變形記》。

小説的主人公格雷高爾是一家的旅行推銷員。在一個普通的早晨,他從不安的睡眠中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在早晨7點之後還沒有走出自己的房間,都感到極度驚訝。隨後,公司裏的經理親自登門詢問他沒到的原因。在家人和公司經理的催促下,他掙扎着起牀去開門。可是他的變化越來越大,徹底變成了一隻甲蟲。他的新形象嚇跑了經理,幾乎嚇暈了母親。於是,格雷高爾被關在自己的房間裏,因為家人看到他的感覺只有恐懼和厭惡,他成為家中的醜聞,成為親人的累贅。最終家人不能再容忍他了,而他也由於長期不吃東西,最後悄然死去。

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內心仍然執著於以往的一切。例如:他早晨醒來後,腦子裏仍然考慮的是他的差事,除了飲食上愛好的變化外,他幾乎保留了以往的一切習慣,包括對牆上那幅畫像的喜愛,為了阻止房中傢俱被搬走,他招來了父親那隻幾乎令自己喪命的蘋果。換言之,格雷高爾並沒有發生本質上的“異心”。

“變形”了又如何?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態,生活依舊很美好,而心中的的理想也不會隨之動搖,仍要執著的追求,但是,仍要認清現實的狀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不容易獲得成功與尊重。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貝多芬傳》是一本很感人的書。我幾乎感動落淚的讀完後半本書。書中講的是貝多芬在30多歲的時候,有一天發現耳邊總有“嗡嗡嗡”的聲音。診斷後結果是可能會失聰。這對貝多芬來説是人身最重大的打擊。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貝多芬依然沒有停止學習。每天甚至廢寢忘食。他到處奔波,寫了數不清的曲子,開了數不清的演奏會,難道這會沒有成就嗎?

貝多芬在漆黑的夜晚,直接在鋼琴上寫過動人的一首曲子《月光奏鳴曲》。他也曾經在重病中寫出過震驚世界的曲子《第九交響曲》。有一天晚上,貝多芬看一位盲童家裏演奏他寫的'一首曲子,由於靈感突然從風中吹來,既吹滅了蠟燭,也帶來了《月光奏鳴曲》。不用紙,直接彈出了泉水般的樂曲。

貝多芬努力刻苦的學習精神,打動了全世界。據説貝多芬的葬禮有2萬多人蔘加。以前神童莫扎特的葬禮,卻沒有多少人。貝多芬下葬那天,前幾天的霧濛濛變成了晴空萬里,莫扎特的傾盆大雨比起這一天的天氣,真的不知道該排第幾名。

為什麼那一天會突然放晴?因為整個天地都被貝多芬所感動,也都被這顆巨星的隕落而感到百倍惋惜。

每當我學了貝多芬鋼琴曲時,我總是滿懷敬畏,全身心地投入彈奏,眼前不斷出現貝多芬勇於克服困難,頑強拼搏,與命運抗爭到底的畫面。我從中得到了力量。我喜歡彈奏貝多芬的樂曲。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英勇的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徵中,許多點點滴滴都使我感動。而當我懷着崇敬的心情讀完了《金色的魚鈎》一文時,我的眼眶濕潤了。

1935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許多同志得了腸胃病,指導員便派老班長走在後面照顧三位跟不上隊伍的小戰士。老班長為了不讓三個戰士的病惡化,便做了一個魚鈎給三個戰士釣魚做湯喝。可草地上的事無異常的少,找魚餌就得費好大的工夫魚兒也總是不上鈎。老班長怕小戰士們食物不夠吃,便自己不吃魚,而吃戰士們吃剩下的魚骨頭。最後,老班長終於堅持不住,光榮地犧牲了。

是啊,老班長多偉大啊!文章的每個字詞,每一個句子,都刻畫着老班長的偉大形象。

“他坐在那裏捧着搪瓷碗,嚼着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嚥下去。”當我讀到這時,我震驚了。天吶!魚骨頭能吃嗎?老班長你也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了!自己辛辛苦苦釣的魚,自己卻不吃,還讓給小戰士吃。老班長啊老班長,我真是太佩服你了!

“‘不,你們吃吧。你們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見着指導員,告訴他,我沒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沒把你們照顧好。看,你們都瘦得……’”老班長,你這是沒完成任務嗎?沒有你,那三個小戰士能堅持到現在嗎?你這是用生命完成了黨交給你的任務啊!老班長,你真是個好黨員!你那捨己為人、忠於革命的品質,將世世代代地流傳下來,永不磨滅!

的確,老班長的品質真的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20__年,“非典”病毒肆虐地籠罩着人間,許多人都在疾病中喪生。而此刻同時,繼承了南丁格爾的事業的“白衣天使”,不怕疾病的威脅,遵照醫生的囑咐,奮力與死神作鬥爭。有一名護士,為了照顧好一個得了“非典”的八十多歲的老奶奶,白天黑夜都守護在老奶奶身邊,寸步不移。後來,老奶奶的病被治好了,而那名護士,卻因為感染了“非典”,而永遠離開了人間。那個護士,不也跟老班長一樣,擁有捨己為人的好品質,為了別人,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嗎?

在生活中,也有不如老班長的人。比如在車站,為了能早點回家,有些人便插位買票,插位上車,遇見老人小孩也不知道讓座。還有,地震中,有的老師,為了能讓自己活命,也不管不顧坐在教室裏聽他講課的孩子們,自己衝出了學校。這些自私自利的人,跟老班長真是天壤之別!

仔仔細細地將這篇文章讀了幾遍,滾燙滾燙的淚水已佈滿了我的臉龐。老班長真的是太偉大了,以後,我也要向老班長一樣,做一個多關心他人、多為他人着想的人!我要讓老班長的品質永永遠遠保留在人世間!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因為讀書能給我帶來無限樂趣,和很多在課堂學不到的知識。

讀書使我豐富了知識,淨化了靈魂。書是知識的海洋,它讓我們學習中學到了更多,提高了我的理解潛力。讀書真好,一把金鑰匙為我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就像太陽為我照亮完美的前程。

讀書,能夠獲得智慧,使我變得更加聰明。

書,雖然看起來枯燥的,呆板的,但其實你只要用內心去感受書中的每一個字的含義,相信你很快就會愛上讀書的。但書,不是每一本都適合我們看的,我們要看好書,俗語説得好一本好書,就是良師,益友,伴侶。讓我們在學習中不會覺得寂寞。

因為這樣,我喜歡讀書,它讓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許多,給了我許多收穫。

愛書吧!它會讓你有許多收穫。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大王書》是一本十分富有吸引力的書!

他曲折的故事,感人的場景,動人的畫面都吸引着讀者。故事大體內容寫了一個從地獄出逃的人——熄在眾巫師的幫助下,用邪惡的手段坐上了這個城市王的寶座。

熄殘暴,弄的民不聊生,人們怨聲四起卻又敢怒不敢言。他為了坐享太平,剝奪了反對他的人的聲音、光明語言和靈魂。他將收集來的光明、聲音、語言、靈魂封鎖在了4個口袋裏,將它們藏在了4座大山裏,每一座山都有一條法力無邊、窮兇極惡的狗來把守。他為了使自己的皇位更加穩定,燒燬了所有使人類文明進步的書籍,對藏匿文字者給予了最為嚴厲的處罰。但在燒書過程中,卻有一本書逃了出來,它就是書中——大王書。大王書改變了一個放羊娃——茫的命運,使他成為了一個王,正義的王。在助手——柯的幫助下,他們的軍隊越來越強大。與此同時,在這個戰火不斷、血光沖天的軍營裏卻有一個茉莉般純潔的女孩——瑤。茫愛瑤,但是為了天下,他又犧牲了瑤。

瑤願意為茫去付出她的一切,甚至生命。這是可歌可泣的愛,這也是無私的愛,這更是偉大的愛!瑤的犧牲有了價值,她奪回了人類的光明。

從《大王書》裏,我學到了許多——無私的大愛,正義的心情和知識的可貴。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1934年初,身在北平的沈從文突然接到從家鄉傳來的母親生病的消息,馬上冒着嚴寒踏上了回鄉探母的路程。1月12日,他輾轉乘車到達湖南桃源,在那兒租了一條小船,隨即溯沅水而上,頂風冒雪,經過十天舟行,於1月22日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湘西鳳凰。過後,他根據在船上度過的十天裏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和少年時代的記憶,寫出了十二篇散文,彙集成一本名叫《湘行散記》的書。從此,那條縱貫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兩岸的風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優美的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

沅水發源於貴州省都勻縣的雲霧山雞冠嶺,全長1033公里,自西南往東北穿行於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脈和雪峯山脈之間,於常德市德山匯入洞庭湖。沈從文乘船經過的是桃源與麻陽之間的一段,屬於沅水的中下游,兩岸風光秀美,但由於重巒疊嶂,交通極為不便,因而自古以來就養在深閨人不識,充滿了神祕性。沈從文的老家鳳凰位於沅水中游,他在這兒長大,而從十六歲起他就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這裏的山川景色早已印在了他的腦海裏。因而,他一提起筆,美麗壯觀的景象就躍然紙上:山峯夾江而峙,雖是冬天仍翠色逼人;河水隨地勢變化出現落差,形成一個又一個下行容易上行難的急灘,水花飛濺,其聲轟鳴,蔚為壯觀;而過了急灘,水勢就變得平緩,還常常出現靜謐的深潭;有的地方,“全河都是大石頭,水卻平平的,深不可測,石頭上全是細草,綠得如翠玉,上面蓋了雪”,而小船就“在這左右是石頭的河中行走”,實在讓人感到妙不可言;岸邊偶爾出現以吊腳樓和石板街組成的村墟市鎮,高矗兩岸,巍然壯觀,使從小在湘西長大的他也不由得睹之驚訝,歎為奇蹟……沈從文的文筆勝於丹青,畫出了一幅幅沅水兩岸的秀美圖景。他的文字是平實的,毫無刻意誇飾之處,往往寥寥幾句就讓人如聞如見。而比風景更動人的,是那字裏行間流露出的藏於心底融入血脈的對於家鄉山水的傾迷愛戀之情。

然而,如果沈從文僅僅是描繪沅水兩岸的自然風光,那麼他與那些縱情于山林的文人雅士就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沈從文並不是為了描寫風景而寫風景。他的風景,往往是做為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現的。他的筆墨更多地落在了在這條河上謀生、在河兩岸生活的人的身上。在沈從文筆下,那些有了酒喝就興高采烈、行船如飛的純樸的船伕,那些住在吊腳樓裏敢愛敢恨、情意綿綿的女人,那些看到龍船比賽就高興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礦山挖煤的“黑臉黑手腳”的漢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氣的兵士,乃至於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組成了沅水兩岸特有的鄉野人文景象。有關他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麼平常,卻又那麼撼人心魄。沈從文對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嶺之中、河流峽谷之間的人們是不乏深摯的同情之心的。他為他們的“生活皆很悲慘”而難受,為“地方經濟”的“一天比一天壞”而感到擔心。然而,讀《湘行散記》,我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從文對這些人發自內心的感動:感動於“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負擔自己那份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感動於他們“不管怎麼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感動於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從他們身上,沈從文感悟到了“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然與人不同了”。他感悟到了什麼?沈從文並沒有具體説明。但從他那平實而藴涵激情的文字中,我們分明能聽到他的心聲:歷史是一條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兩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樣的人羣匯成的;也許他們一輩子都默默無聞,與豪華和輝煌無緣,但他們的為生存而生存的樸拙的人生同樣是莊嚴美麗的。

壯美的風光和樸拙的人事交織輝映,貫穿於《湘行散記》全書的始終。從那一篇篇文字裏,我分明感到,雖然他已經遠遠離開了家鄉,雖然他早已不是住在河邊的頑童和輾轉流動的土著部隊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頗有名望的著名作家,但他似乎還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過去的夢裏。他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構建成一個想像中的王國。《湘行散記》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動的歷史。因了他的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過去某個時代的面貌與聲音、恐懼和希望就永遠保存了下來,並在一代代讀者心中迴盪。而沅水,這個奔流於湖南西部崇山峻嶺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從文緊緊聯繫在一起了。人們談到沈從文,自然會談到他的有關湘西的文字,談到風光壯美的沅水;而只要説到沅水,人們恐怕也不能不聯想到《湘行散記》中的優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從文。

我常常想,沅水作為一條河,不僅帶給沈從文經驗、靈感和智慧,更帶來了面對人生的勇氣。1949年後,沈從文因政治環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寫作的筆。在以後的數十年裏,他沒有像許多文壇大師一樣變成附庸於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轉而從事文物研究,並在這個新的領域裏取得了超邁前人的成果。那條河和河兩岸的人事經歷,我想,使他能夠面對磨難堅韌不拔。沅水,一條普通的河流,不就是沈從文的河流嗎?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細細品讀《瓦爾登湖》,我看見梭羅扛着斧頭從他破爛的小木屋走出來,步伐輕盈;我看見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內心如平靜的湖面,波瀾不驚。閉上眼睛,我看見老莊在湖邊論道,是那樣的輕聲細語,彷彿怕吵醒湖裏的游魚,還有那岸上的鳥獸。湖邊青葱的樹木,因為有了湖水的滋養而充滿靈性,它們為各種飛鳥鳴蟲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顯得美好祥和。我看見子陵在釣魚,我還看見季鷹在採摘蓴菜。

1845年7月,梭羅拋棄了物質與財富,遠離了世俗和塵囂,隻身一人來到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裏過起了簡單的隱居生活。一切都是那麼簡陋,一切又是那麼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飯,沒有浮華,彷彿也就沒有了世俗的羈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會上剛正不阿,艱難的維持自己的原則;有人在世故的環境中圓滑處世混得個“自我感覺良好”,取得自認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隱”隱於世俗之中,做一個旁觀者,隔岸觀火;而梭羅是如陶淵明一般隱於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間。退隱山林,享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然而梭羅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無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羅是本着體驗和嘗試的心態而隱居,陶潛則是官場失利而隱居。但又有誰能説他們的快樂是不一樣的呢?他們殊途同歸,在大自然的面前,他們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養着他們,洗滌他們的靈魂。《瓦爾登湖》讓我懂得人與自然的微妙關係,我們不需掙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誠地生活,擁抱她,親吻她。

最初讀《瓦爾登湖》,便覺得梭羅的自然倫理觀跟老莊的“道法自然”有點相似。沒有屋子,一把斧頭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東西;沒有食物,“種豆南山下”,一杆簡陋的魚竿變足以擁有一頓美味;粗衣麻布,何須奢華,但求能給予一點點的温暖。要過河,有人費盡心思造橋,花了許多功夫,最終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過河;有人看下一棵樹,皰削琢磨,做出一隻精美的小船,放到水裏卻害怕經不起風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過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損失一隻精美小船為代價。太多的羈絆,讓我們失去自由,遠離了自然。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最初想讀這本書是出於對它的書名有些好奇,看到網上介紹“這是一本美國享譽全球、深孚眾望的思想先鋒、演説家、作家斯賓塞﹒約翰遜的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搜索出後打開一讀,書中那些看似平常而內含深刻哲理的話便深深地觸動我的心靈:“變化總是在發生,他們總是不斷地拿走你的奶酪。”“遇見變化,隨時做好奶酪被拿走的準備。”“追蹤變化, 經常聞一聞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們什麼時候開始變質。”

我不禁為作者斯賓塞·約翰遜的這種獨特的創作方式而發出由衷的讚歎,雖然這是個寓言故事,但是其中所藴涵的哲理令人在感悟之中,引發深思,更讓人變得聰明、睿智。

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名字取得很有意思,同時也表達了一定的意義,小老鼠的名字寓意似乎是在不停的動作着,代表了它們會隨時隨着變化而動,而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去尋找新的奶酪——“奶酪”自然是個比喻,是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追求目標的一種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種人際關係,可以是金錢,可以是幸福、健康,社會的認可和老闆的賞識等等。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渴望得到的東西。

書中的兩隻小老鼠不會因為周遭環境的改變而手足無措,失去生命的意義。因為它們會去繼續努力,不斷追求,過去擁有的雖然已經失去,但是那只是人生經歷,而不是一種負擔,如果執迷不悟,止步不前,那就只有面臨飢餓,無助,頹廢和灰暗無力的世界——一切身心的折磨。

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名字也取得很有意義,兩個小矮人與兩隻小老鼠的態度迥然不同,他們面對變化猶豫不決,始終沉浸在對往事的追憶和幻想中,無法接受已經改變的事實,不願意再去尋找新的奶酪,從而也就束縛了自己的思想,變得極度頹廢,再沒有了勇氣和激情,於是生活在灰暗之中,不能自拔。好在後來唧唧終於戰勝了自己,走向了光明,找到了新的奶酪。

生活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要和時代同步,才能夠與時俱進,因為個人的奶酪隨時會被他人拿走,被外界所移動,如果一味怨天尤人,只知道追問“誰動了我的奶酪?”,而不能夠很快適應新的變化,陷入困惑中不能自拔,固步自封,活在海市蜃樓般的“幻城”裏面,不知覺悟,還自我安慰“麪包會有的”,“奶酪會回來的”,到有一天,等發現失去的奶酪不會回來了,終會追悔不已的,因為不論麪包也好,餡餅也好,奶酪也好,不會平白無故的從天而降,要想尋找到新的奶酪,就要學習兩隻小老鼠“嗅嗅”和“匆匆”,立即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馬上出去再尋找,簡單的思維往往能夠突破顧慮過多帶來的障礙,而走向光明,創造成功,重新獲得新鮮可口的奶酪。

小矮人唧唧到後來終於衝破了自己思想的束縛,毅然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奔入漆黑一片的迷宮,在這條充滿希望的路上,它終於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它的夥伴哼哼還在怨天尤人中鬱鬱寡歡,無法解脱。

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她告訴了我們最為深奧卻又至為簡單的道理,讓你知道應該怎樣去面對生活,面對人生,同時教會你怎樣去調整自己的心態,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中知道怎樣去適應環境,去改變一切的困難和逆境,從而放下包袱,走向新的開始,奔向新的生命。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6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説:“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脱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説,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説: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閲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説:“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着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7

《我的教學生涯》這是關於中國教壇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書。這本書我是向學校圖書管借閲的,説實話最初剛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十分感興趣,一方面作者從事的是國小語文基礎教育,這與我自身的情況大相徑庭;另一方面這本書已經出版二十多年了,那發黃的書頁裏的理論,我擔心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説並沒太大幫助。但是隨着一天天的閲讀,當初的想法一點點的煙消雲散,讀過之後真是受益非淺。

在《我的教學生涯》一書的扉頁上,詩人臧克家為斯霞題詩一首:“一個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靈永遠活潑像清泉。 一個熱情培育小苗的人,她會欣賞它生長風煙。一個忘我勞動的人,她的形象在別人的記憶中活鮮。一個用心温暖別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這是斯霞老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是她“童心母愛”的真實寫照。

斯霞老師從事教學72載,包括解放前20多年和建國後各個歷史時期,她所走過的是一條很不平坦的道路。在舊社會裏被人嘲笑、瞧不起,受盡貧苦的折磨,在新中國成立後又曾被打壓和評判,但即使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她都不悔做一名國小老師。有人説過:“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顆明珠,既能在陽光下熠熠發亮,也能在黑夜裏閃閃發光。”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信念在支撐着她的行為,又是什麼讓她身處逆境卻對教育事業義無反顧?在書中我找到了這樣的答案:“關於信念,斯霞自己也是説過的。‘當我在黨的教育下,逐步樹立了一切為着孩子的成長,一切為着祖國的未來這樣的信念時,我感到我是幸福的。……有了對所從事的工作執着的熱愛,再平凡的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貢獻。’”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的:“信念只有在積極的行動之中才能夠生存,才能夠得到加強和磨鍊。”斯霞老師正是如此,她沒有讓自己的信念成為“花瓶”,而是用她的實際行動豐富了她的信念,讓它看起來是有血有肉的。她用她的信念和行為詮釋了愛崗敬業的真正含義。

對於一名教師來説什麼是愛崗敬業呢,在《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第二條是這樣説明的“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盡職盡責、教書育人,注意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不敷衍塞責,不傳播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它是一個標準更像是一個方向標。這讓我想起了一則故事:有人問三個砌磚的工人:“你們在做什麼呢?”第一個工人沒好氣地嘀咕:“你沒看見嗎,我正在砌牆啊。” 第二個工人有氣無力地説:“嗨,我正在做一項每小時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個工作文人哼着小調,歡快地説:“你問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訴你,我正在建造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這也許就是問題的癥結。有些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工作。他們把工作視作取得麪包、衣服、房子的一種討厭的“需要”,一種無可避免的苦役。而在一個人將他的工作視為苦役與痛苦時,他是決不能在工作上竭盡所能的。愛眼下的工作吧,選擇了做教師,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樣的人民教師。也許不能像她一樣成功,但只要我們努力了就不愧教師這個稱謂了。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着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我們的工作,就是我們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與醜、可愛與可憎,全操縱於我們的手中。人們常説:教師是紅燭,犧牲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教師是人梯,讓別人踩着自己的肩頭攀登輝煌;老師是艄公,把一電影批批的學生送達理想的彼岸。這些都是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讚許,但同時也強調了教師的平凡。教師這個崗位是平凡的,一個人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同時也就選擇了平凡和奉獻,在芸芸眾生中,他平凡得像銀河裏的一顆星,大海里的一滴水。在他的一生中,也許不會幹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業,然而,只在真正做過教師的人,只有把自己熱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

斯霞老師的教育理念是在漫長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澱下來的,她的教學思想、教學經驗是從一節節課中凝鍊出來的,她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既重視學習,又大膽創造,因此她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經驗,不僅是鮮活的,而且是先進的。這些理論和經驗已成為中國基礎教育的寶貴財富。

《我的教學生涯》其中絲毫看不出理論的成份,每句話皆讓人感覺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雖然時間離我們已有二十多年,但對於我們現在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導性的意義。這不得不讓人感歎。

書中提到“只要我們立足於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能積極地、愉快地參加到教學過程中來,給學生充分的機會,使他們無拘無束地、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那麼我們的辦法也會多起來。如果我們教的學生是在他們積極的思維活動下掌握知識的。那麼,是否也可以這樣説,他們就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了;而我們培養的正應該是這樣的學生。”也許這些理論在現在看來不足為奇,但在二、三十年前那就是難能可貴了,不由得要讚歎斯霞老師的創新精神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此同時,更令人感覺到現在的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育教學理念反倒更像是“返樸歸真”了。

斯霞老師面向全體、追求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在她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她那時可能還不熟悉素質教育這個名詞,但她的教育、教學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思想。她十分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對發表創見和大膽質疑的學生熱情鼓勵,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認識真正落實到教學之中。她的教育、教學始終面向全體學生,對調皮的孩子或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她給予更多的幫助和鼓勵。她始終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她一貫反對“負擔過重”“高分低能”,認為每個孩子各有所長,既要承認差異,又要善於發現特長,使每個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特別是通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從小打牢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基礎。

斯霞老師在教學中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做法和理念,讓身處新課程改革浪潮中的我自愧不如。目前我們的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有聲有色地進行,正要求教師改變觀念,建立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理念。如今,我們再來學習斯霞老師的教學理念,便有一種新意,把斯霞老師的理念融入課改課堂中,會給我們更多的新的教學靈感。

無獨有偶,再看看蘇霍姆林斯《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的:“母親和父親打心眼裏關心兒童的成功和失敗,他們就逐漸懂得了尊重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這門很微妙的學問。同時,在學前進行一些教學,還可以防止家長們產生一種錯誤的想法,即認為‘只要逼得緊一些’,就能使兒童在學習上得‘五分’和‘四分’。我們力求使父母們懂得:對學業成績的評定,並不反映對兒童道德面貌的評定。違背了這一點,會給兒童帶來很深的痛苦,有時候甚至摧殘他的心靈。把學科成績的評分跟道德面貌的評價等同起來,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績(分數)的結果。我們認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歸結為一條簡單化的結論——好分數就是好學生,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就意味着這個學生‘不夠格’。在這種奇怪的、缺乏教育學常識的觀點裏,沒有把人看成是多種特徵、品質、才能和愛好的和諧的統一體。”

蘇氏也早已作古,但現在有的家長、老師竟還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數,這樣的應試教育是要付出代價的,是應該屏棄的。現在經常説以人為本,但何嘗是真的“以人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即便是在大力倡導新課程理念的今天,有些人的教育理念依舊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一些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説的那樣,考個60分對有些孩子來説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説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從《我的教學生涯》這本書中感悟到的東西又何止這些,只是擇取其中的兩點來談談心得。隨着時間的流逝,希望泛黃的只是書頁,沉澱的真知不被埋沒。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8

如何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讓自己的課更有數學文化的味道,是每一個數學教師時時牽掛的問題。帶着這些問題,我閲讀了鄭毓信、王憲昌、蔡仲三位教授共同編寫的《數學文化學》一書,通過閲讀,讓我真正明確了數學教育的意義及實質,對數學教育的目標及達成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這本書從古希臘數學的起源講到當今飛速發展的數學,在我面前展示了一個數學發展的歷史長卷,曾經在國小數學教材中出現的人物一一躍然紙上,通過對西方的數學與中國的數學發展史進行對比,使我對歷代數學名家在數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及數學發展的歷史進程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這本書又不是單純地歷史的敍述,教授以自己的視角進一步闡述了什麼數學能夠稱之位一種文化,及將數學作為文化看待的意義,讓我對數學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全書對我啟發的是“從教育的角度看數學文化”這一部分的內容,筆者強調,我們應當注意糾正這樣一種傾向,不能一味地強調數學的工具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們中、國小的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將數學作為一種工具來進行傳授,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應當更為重視數學思維的訓練與培養。

從教學的角度看,以下問題就有着特別的重要性,既應如何通過日常的數學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因為“思維活動不是在獲得課程內容的知能後才出現的,而是成功的學習過程中整體的一個部分,因此,課程內容須能夠挑動思考的靈感,即使在最不起眼、最基本的課堂情境中,亦可啟發學生的思考的源泉。”這樣的一段話,讓我明確了數學思維的訓練和養成與具體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相比是更為重要的。由此,我深深思考着我自己的課堂……

“一個沒有相當發達的數學文化的民族是註定要衰落的,一個不掌握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的民族是註定要衰落的,我們應當努力建立民族或國家的清醒的數學意識。”我想,我們應當把思維方法的訓練滲透於日常數學教學活動中去,應當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帶動、促進具體數學內容的教學。

書中提到先生借用了清代文學家袁枚關於“學、才、識”的論述來説明三項數學教育目的,他認為廣義的數學教育不是把數學僅僅視作為一件實用的工具,而是通過數學教學達至更廣闊的教育功能,包括數學思維延伸至一般思維,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良好的學風和品德修養,也包括從數學欣賞帶來的學習愉悦以及知識的尊重我們必須理清三者之間的關係。與具體的數學知識的學習比,數學的文化價值(包括思維訓練和文化素養)更為重要。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9

盛夏八月,閒來無事,不如手捧一本書細細品讀。

最近在讀《了不起的蓋茨比》,一個霸權建立破曉時分的故事。那是百餘年前的北美大陸,經濟發展的火車疾駛向前;機器的摩擦轟鳴,卻也過多地掩飾了一時的人心。這本書,便是那段歷史點滴的印記。

究其然是一個人的杯具,還是整個社會的杯具,也許並不重要。酒天花地的派對,奢靡豪華的住處,五彩絢麗的衣衫,只是為了他心中摯愛的黛茜。回想初見之時,年輕美麗,一段草樣的年華;荏苒而逝,奈何命運弄人,心中的摯愛已然他人的紅顏知己。愛得愈深,傷得愈切;不幹現實,沉浸於夙願的完美,卻模糊了前行的視野。無力的槍聲,所有的夢想與完美,不堪一擊地破滅,散於風中,了無蹤跡。

蓋茨比,他了不起,因為他因時度勢的魄力,更因為他追尋完美的情愫。他沒有做錯什麼,卻也只得這人去樓空。一個夢想,如何極盡,唾手可得,卻也如何之遠,難以到達。在人人追求物質的時代,真實的情感那般一觸即潰。浮華眾生,沾染了銅臭氣味,失卻了是一顆至真純淨的內心。不留一片淨土,那個時代,註定要湮沒無畏的追夢者。

文中最終一句寫道:“我們繼續奮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後推,直至回到往昔的那段歲月。”

心中不禁一搐。習慣了爭權奪勢,習慣了勾心鬥角,人們,究竟幸福嗎浮躁的世界,寸步難行的時代,掩飾了流俗,口口聲聲追憶似水般的年華。這,難道就是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嗎

“日復一日,興奮之情被漸漸吞噬。”現實,抹殺了太多如真似幻的意象。那些似空中樓閣一般的完美,與空洞的人羣已然漸行漸遠。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我們該何去何從

蓋茨比的選擇是前者。縱然現實殘酷,命運無常,他的形象依然偉大;單純的難以阻擋的愛,左右了他的是是非非,也使之以一種壯美的勢態劃過一個過往時代的蒼穹。悄然而逝,少有人注視其光芒。穿越了百年,正是這縷光,給那個昏暗的時代留下了一個值得留憶的故事。

即使逆水行舟,在現實的洪流中,依然印記一個追夢無悔的背影。那個值得悲憫的時代,這些動人的文字,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89vow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