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通用22篇)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通用22篇)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1

最近,我看完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本文學著作——《昆蟲記》。法布爾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 ,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觀察、研究,寫成了厚厚的《昆蟲記》。我在閲讀它時,總是感覺自己已置身於這個多姿多彩的昆蟲王國,與昆蟲們一起生活 、捕食……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通用22篇)

《昆蟲記》以充滿趣味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奇妙無比的昆蟲世界——勤苦的蟬、粗暴的螞蟻、温柔的恩布沙、愛家的蟋蟀、天才的紡織家蜘蛛……各種昆蟲的習性、叫聲、住所也都非常細緻地描寫出來了。細膩的筆法,再融入作者的情感,真不愧是一本不朽的著作!

作者以他二十多年的經驗為我們介紹了昆蟲的一生,生動而富有趣味。我印象最深的是蟋蟀幼蟲從泥土裏奮力鑽出來的`過程。“戰鬥”、“踢”、“弱小”等詞語體現出蟋蟀幼蟲的弱小以及它對能在土面上享受陽光的無限渴望。它們從剛出生起就在與周圍的事物、環境 作鬥爭,努力 地生存 着。讀完這一段,我的感觸很深。蟋蟀幼蟲們如此幼小,毫不起眼,在困難面前都不放棄 ,儘管無法克服,都要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生存,成長 ,繁衍下一代。想想這些小昆蟲,再想想我們,這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我們從剛生下來就可以得到父母、親人無微不至的愛和照顧。無論什麼事父母都會在身旁關注着我們,不讓我們受半點委屈。可這些可憐的小蟲卻不行。在它生長的過程中,只能靠自己去利用自己的本能,積累生活的經驗,頑強地生存着。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我們寶貴的生命 。昆蟲雖渺小,但它們卻知道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我們比它們大那麼多,則更應該如此。在有限的生命長河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令我很有感觸的還有一點,就是作者自身的探索精神。比如作者在寫《兩種稀奇的蚱蜢<一、恩布沙>》時,寫到恩布沙的外表與螳螂很像,以至於人們錯誤的認為這兩種昆蟲的習性也是完全相同的,都十分殘暴,兇狠。作者完全可以相信人們的話,可他一定要自己觀察後才得出正確的結論。經過他的觀察,他發現恩布沙是温柔的,同伴與同伴在一起時從不會鬧矛盾,“互相體諒,互相謙讓,互不侵犯的”,這是作者對這類昆蟲的評價。從這段短短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精神——真理是要靠探索、發現、觀察得來的。法布爾始終堅信,勇於探索,再進行科學 求證所得出來的結果,是最正確,最權威的。

我已經看過好幾遍《昆蟲記》了,但是我每一次看完後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希望我下一次看時感受會更深一層。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2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裏一個人力車伕祥子的悲劇故事。祥子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創造生活。他懷着買車的信念,拼命的賺錢,就像是一個旋轉的小陀螺。終於,祥子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車,那輛車對於祥子來説,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雙鞋換來的。可是命運捉弄人,車接二連三的被人奪走,祥子的夢想之火一次次的熄滅。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不斷的振作起來,再度奮鬥。在此,我不由地感動和憐憫了,對祥子那堅持不懈,為夢想而拼搏的那股韌勁而感動;對祥子被悲慘的命運所折磨,而只能無奈地沮喪和失望感到憐憫。這教育了我:要堅強的面對困難,失敗了靠自己站起。

之後在從與虎妞的結合到虎妞最終死去的期間,使祥子的心靈深受打擊。最終車賣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為了烏有,又如同剛開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筆痕般,將一切都揮發了,只留下幾條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卻永遠烙下了。祥子從此對世界充滿了敵意,開始報復身邊的所有人。從前講義氣的祥子,如今卻開始欺騙自己的朋友、利用他們,把他們的一切都騙搶過來。他變得奸詐,甚至無恥。簡直變了一個人,偷搶拐騙,只要能拿到錢,他什麼都做得出。看了這些,我心頭不禁得發酸、失望,還帶着絲絲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沒有堅持下去,最終被黑暗吞噬;憤怒的是以前那個老實憨厚的祥子如今卻做盡了一切傷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卻還是毫無悔意。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在黑暗的社會中,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憑自己來打敗命運,可是最後呢,卻使身心又一次的傷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掙扎,越陷越深,他漸漸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負且滿是骨氣的祥子,現在只有對錢的貪念而已。在社會的黑暗與金錢的誘惑下,祥子沒有了骨氣。“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的確,祥子為了“生命”來爭取錢,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選擇了“生命”,因為只有“生命”才是窮人唯一可以選擇的東西。那時窮人的命也許就像是棗核兒兩尖頭——幼小的時候能不餓死,萬幸;到老了能不餓死,很難。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人的命運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堅韌的性格和執著的態度與生活展開搏鬥,可最終,命運仍不費吹灰之力的摧殘了祥子。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3

童年,在每個人的眼中,都應該是美好的,它代表着天真無邪,充滿樂趣、可以無憂無慮地享受無盡的歡樂。當我拿起這本書就捨不得放下了,巴學園是每個孩子個夢想中的學校。小豆豆在熱愛自由的校長的愛護下,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體驗着多彩的人生。更使我流淌心頭便是那隨和的教學方式,使我更加感動。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徹子的作品,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她小時候就是小豆豆,是一個被一所國小退了學的怪孩子,她的媽媽為了不讓她心裏留下自卑的情緒,給她隱瞞了退學的事,到處給小豆豆找一所有個性,能容納她的學校。讓小豆豆退學的老師和很多家長一樣,他們認為規規矩矩才是個好孩子,而小豆豆上課不遵守紀律,上課總愛觀望教室外面的街頭藝人表演,然後對他們大叫"宣傳藝人"引得班裏的小同學都擠到窗邊,小豆豆喜歡把帶有抽屜的課桌拉出來又拉出去,不停的弄出響聲,以致老師不停的告誡她,總之,小豆豆隨心所欲的滿足她好奇心,全然不在乎學校的相關規定,在老師眼中這樣的孩子不是麻煩就是很怪。

其實小豆豆不是不在乎老師和家長這樣評價她,而是她小小心靈裏不知道什麼是"約束自己,規範自己,遵守秩序"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成長無憂無慮,身體,情感無法分辨是非,孩子不守規矩,有者議論為多半是大人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也許有些父母聽起來有錯愕的感覺,但是真的是{只有問題的父母或師長,沒有問題的孩子}嗎?孩子天性純潔,沒有所謂的問不問題,孩子是被父母或老師安排着過生活,孩子在從現在環境中成長,模仿,學習……因此,我覺得豆豆的行為不是自己不能約束自己,她的違反常規,身為大人的我們,身為老師,不論是小豆豆還是其他幼兒,我們應該儘可能儲備兒童發展與需求的知識,以便更好的與孩子相處,共同成長。

讀過這本書後,覺得小豆豆是一個性格開朗,喜愛和同伴們一起玩的孩子,不僅這樣,小豆豆不喜歡嘲笑他人,在小豆豆第一天讀的"巴學園"裏認識很多新朋友,唯一一個小男孩山本泰明,他患了小兒麻痺症。所以走路不方便,有一次小豆豆帶泰明一同來到她自己的那棵樹下,然後泰明能看到更遠的東西,小豆豆先去校共叔叔房間拿來梯子,很快爬上了樹,然後讓泰明爬上來,經過泰明自己的努力和小豆豆的幫助,他終於爬上了樹,與小豆豆一起放眼看世界,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小豆豆不但不嘲笑一個患了小兒麻痺症的同齡孩子,而且還很樂意幫助他,很喜歡喝泰明玩。小豆豆這種不嘲笑別人的品格,適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相反,有的小朋友以着自己家裏富有,就經常買一些名牌衣服或玩具,拿到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炫耀,我記得那是在匯佳實習,曾經有個孩子每天都會有新的玩具玩,他就和我説"老師你看這是我爸爸在某某地給我買的玩具,您喜歡嗎?我不想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問他為什麼,他就説自己的東西很好,瞧不起其他小朋友。書中小豆豆就做的很好,她的純樸善良,她的天真浪漫,在林校長的帶領下保持自然的性格,看到林校長這種教學理念對小豆豆成長有了新的變化。

我認為我們作為老師,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書中境界,但是我們更需要走進孩子,像林校長那樣進入兒童內心深處。不斷髮現孩子特有的品質,給他們充分的空間探索,觀察,創造。把大自然給孩子當天然的教室去創造。而且還應像小林先生那樣尊重孩子,用愛心與信任給我們身邊的"小豆豆"們貼上永遠撕不壞的好孩子的標籤,使他們擁有光明的未來!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4

一年級的拼音教學結束後,我便開始着手引導孩子們讀一些課外的拼音讀物。我參考了一位教育專家所撰寫的教育文章《如何讓孩子愛上讀課外書》,深受啟發,並借鑑專家的意見進行了各種的嘗試,收效明顯。一年以來,孩子們讀的課外書一本接着一本,從不中斷。因為愛上了讀課外書,他們把電視機關上了,因為愛上了讀課外書,他們的玩樂時間減少了,然而也正是由於愛上了讀課外書,他們的閲讀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迅速提高,期末考試,他們閲讀題的滿分率達98%。總結這一學年以來在培養孩子閲讀課外讀物的經驗,本人認為以下幾點做法,也許可以帶給大家一點啟發:

一、一心一意,持之以恆。

好奇心強,容易受到其他新奇事物的吸引和誘惑是小孩子的心理特點之一,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他們為什麼總是難以定下心來認認真真地看完一本書,為什麼他們明明手裏拿着一本書,眼睛卻又盯着別人手上的讀物。三心兩意是讀書的大忌。因此在引導孩子讀課外書以前,必須給小孩們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每人每天只能到圖書管理員處借取一本課外書籍,在借取新書以前,必須把你上回讀書的內容講給同桌聽,同桌向管理員表示聽懂了你讀書的內容時,你方能借到新書。規矩出台後,孩子們為了看到更多有趣的讀物,他們都一心一意,堅持把書讀完,然後把自己看到的告訴同桌。有時同桌會提出一些問題,當孩子們不能立即想到答案時,他們就會發現原來他們還沒有真正把書讀完,為了儘快通過同桌的這一關,他們會迅速回到原書裏找答案,一直到同桌滿意為止。慢慢地,他們都習慣了把一本書從頭到尾仔細讀完,然後才換另一本書的好習慣了。

二、眼、口、腦、耳各器官並用。

一年級的小孩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小孩眼睛明明看着書,但是隻要有一點聲音,他的注意力立即就被帶走了。為了提高孩子們讀書的效率,預防“走神”現象的出現,我要求孩子閲讀書本時,不但要認真“看”,大聲“讀”,還要仔細“聽”,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全身心地放到讀書裏,讀物的內容才能真正進入孩子的小腦袋裏。

三、採百花之蜜才能釀出最優質的花蜜。

小孩喜歡新奇有趣的讀物,如:童話大王、寓言小故事、卡通故事等,而史地知識、科學知識、日常知識等稍缺趣味性的書籍,則少人問津。正如小蜜蜂只有採百花之蜜方可釀出最優質的花蜜一樣,處於學知識長才幹階段的小孩子只有吸取了各門知識營養才可能讓自己的小腦袋健康成長。因此我的第三條借書要求是:一本故事一本科普。把故事書與科普讀物錯開來讀,逐步培養孩子讀科普讀物的習慣。

四、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良好健康的讀書習慣應該是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要求孩子們一邊讀書一邊用筆把書本上的好詞好句記在累詞本上(因為放在教室裏的課外書都是同學們從家裏帶回來的,因此不能直接在書上做記號)。讀得越多,積的詞句便越多,孩子們組詞造句的能力也明顯提高了。

要培養孩子養成讀課外書的好習慣是長期而艱鉅的工作,我會繼續在這方面做更全面深入的探索。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5

只看書名,我們已經能夠猜到《責任比能力更重要》一書的主要內容了。它用了八章,圍繞責任和能力的關係,主要告訴我們:對一個人的成功來講,對一個單位用人來講,責任比能力更重要。因為責任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一個人只有能力,沒有責任感,是幹不好工作的。相反一個人即使能力稍微差一些,但責任感很強,他依然會成為單位的中流砥柱,會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書中用大量的故事闡釋了這些並不深奧的道理。

我們很多日常的工作,只需要有責任心便能做得很好,可往往就是缺少了那麼一點負責的精神,就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比如承辦會議,就是開會議室大門一項,找好鑰匙,按點來開就可以了。如果提前沒找好鑰匙,又沒有早來,致使開會的人等在門口,便顯得很被動了。這樣的工作沒有技術含量,卻會造成惡劣的影響,都是不負責任惹的禍。

“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充滿激情的工作,多為成功找辦法,少為錯誤找藉口。”很多人面對失誤的第一反應就是推諉責任,儘量讓自己置身事外。想起這樣一個故事:一輛旅遊大巴,滿載遊人行駛在盤山公路上,準備到大山深處遊玩。一對戀人看到一處景色非常美,便要求下車。大巴放下他們,繼續前行,就在前方几十米處,遇到了山體滑坡,大巴車瞬間被山石砸入谷底,車毀人亡。這對戀人親眼目睹,他們喃喃自語的説:“……”。一般情況下,大家會為她們感到慶幸,她們福大命大,躲過了一劫,可這對戀人説的卻是:“如果我們不下車,也許大巴車便可以錯過這幾秒鐘的災難……”這對年輕的戀人值得我們尊重,他們的思考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把能簡單的道理落實到每項工作中,落實到工作的每個細節中,便不簡單。

落實比懂得更重要。

落實比懂得更重要。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6

也不能説:魯迅是偉大的,然而談者太眾,以至失了新鮮感;又不能説:我這篇是不同的,我是想要説些不一樣的。所以,確乎是個困難的話題。然而,一本《吶喊》,薄而沉重,中國的學生們,無論如何算是讀了大半的,年來歲去,誰人讀起開篇自序裏的字句能不唏噓自歎的?有多少人到中年,累了歇了,坐椅子上一聲歎息,連吐落的第一口氣裏都有着疲憊的痕跡,於是他們能夠想到的,有時候惟有魯迅。一個民族文化的着落點,有失便就有重構,倘若説舊文化隳於五四,則新文化的構建,有一大部分乃可以説是從《吶喊》而起,這之間,有着總體與個人差異的説法,所公認的,是魯迅作為旗手,舉的標誌物明白而輝煌。

在自序中,魯迅寫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這是作者最初的`困惑和最審慎的態度,得來的回答不夠令人滿意,卻現實功利且無可奈何。

一個問題浮現:究竟是誰人的吶喊聲?——關於吶喊者,關於吶喊本身。困惑首先在於魯迅的身份定位:知識分子否?還是作家?抑或學界同聲呼喚的啟蒙者?最切實際、最大的可能是三者兼具。我們意願讀懂《吶喊》,嚮往理解作者,因而這是困境,也是高潮。

竹內好眼中的魯迅,是個孤獨的知識分子,之所以説"作為啟蒙者的魯迅和近似於兒童的、相信純粹的文學的魯迅這種二律背反同時存在的矛盾同一",恐怕也是由於看出了魯迅形象註定無法單一的歷史文化定位。

郜元寶有言,"在現代中國,純粹觀念形態的思想很難生根,能在現代中國生根的思想必須像魯迅的文學那樣,帶有個體生命的氣息,就是説,必須具有文學的形態。文學之外無思想"——能不能這樣説呢?正是由於魯迅身上既承傳了古士大夫們的風騷之骨,又顯露出新的社會階層敏鋭的洞察和感悟力,且兼具之前所未有的時代啟蒙者的特殊方法論意義,其難得的完整性和客觀性決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首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建國前大部分的知識分子歸類於資產階級,然而作家不是,甚而有眾多作家誓言與知識分子的固有身份定位決裂,如沈從文所宣稱的那樣。我們會發現,一旦歷史政治形勢與時代命運非正常的密切起來,此一現象便絕不單一。這種令人尷尬的情形似乎反映出特定歷史階段作家層與知識分子階層的剝離,縱然作為時代豐富性的標誌之一,但卻造就了同時代文學最大的暗傷:鬥爭無所不在,且都侷限於當下和表層,無法深化作品主題,亦不能超脱自身於時代之外。

就知識分子、作家以及啟蒙者三個身份所涉及的範圍來説,知識分子最具私人性;作家由於其作品的公眾性,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大眾和普世原則;而啟蒙者這一身份,則反映出整個時代乃至超越時代的需要和寬泛,正如T.S.艾略特在其《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所指出的,任何一個詩人或作家必然與其整個民族的歷史發生某種聯繫,他們一面創出新的歷史份額,一面將自己添加進歷史,成為整體的一環——這是作為詩人或作家的必然和超然。

作為啟蒙者的作家或者説知識分子,他本身可能並不能非常清楚的反映出這一點,但他的身上定然有着集結整個時代最典型、最清晰且最能與歷史相協調的樣貌特質。而之於近現代的中國無可置辯的是,能夠超越時代,將進步的作家身份與知識分子的傳統近乎完美的結合,並創造性的賦予其難能的啟蒙者角色定位的,現代作家中,只有魯迅一人。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7

我願意去掉鋒芒,愛你一輩子。

我其實第一次最愛一本書便是墨小芭的《久等了,袁先生》,第一次已最快的速度看完了這本書,不知道為什麼看的時候我一會兒笑一會兒又哭了。這本書很治癒人心,我真的很喜歡,發自內心的喜歡。墨小芭不是那麼的出名,但是她寫的書都很好看,比如《軟刺》、《橡塔》等等。我都有拜讀過,給我的感覺都是很暖,雖然《久等了,袁先生》是《軟刺》的完整版,但是每一本書都很好看。墨小芭成功的送給了主角美好的人生。

主要講了男主角袁熙和女主角阮陶的故事,女主角和男主角袁熙是青梅竹馬,但其實阮陶並不喜歡袁熙,她只是把袁熙當哥們,她喜歡的是顧延。但是顧延卻失蹤了,阮陶接近崩潰,而袁熙總是默默的陪伴着阮陶。之後阮陶找到了顧延,這時的顧延卻失憶了,經歷了重重磨難,袁熙為了阮陶把自己的雙腳搭了進去。突然之間阮陶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很喜歡袁熙,但是袁熙卻不想拖累阮陶,於是袁熙不斷的把阮陶推開。但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最後他們還是在了一塊。

很喜歡這本書,我很喜歡總是默默付出默默守護阮陶的袁熙。我也很感謝曾經那麼愛過阮陶的顧延,雖然他在阮陶需要他的時候他沒有出現。其實這本書裏寫了很多人的愛情,其實我印象很深的一個人物就是劉茫,她總是執着的追求着屬於自己的愛,她雖然沒有才華,雖然表達愛的方式很不一樣,但她總是很倔強很堅強。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我真的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因為好看所以才會推薦。

青春就像是陶瓷碗,碰的叮叮響。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8

“文學其實是人學”,木心的結論讓人信服的,是他把主觀問題客觀化。的確,這世上的事情,多是與人有關的。

大三時暑假結束回學校,火車上對面坐着的是一對母子。僅從那稚嫩的臉龐就可以看出,這孩子剛上大學。母親得知我已經上了三年學,學校聽上去也勉強算是不錯的,便熱心的向我打聽大學應該注意什麼。天南海北的聊了會兒,我和那孩子説出了我當時對於大學學習上的一點心得。歸結起來很簡單,在自己的專業之外,我覺得應該學習兩方面的知識,是為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的社會人。一為經濟學,雖為理工科的學生,但我喜歡經濟學,讓我學會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二為哲學,雖然我不是浪漫主義者,但我相信歸一化的真理,哲學唯此。這幾乎概括了我當時的精神需要,那就是條分縷析的生活方式。我所忽略的,正是對基本人性的認識。如果現在讓我選擇,我會加上第三條——文學。哪怕是看似不重要的小故事,也可以讓讀者瞭解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

接觸木心先生完全是這本《文學回憶錄》。在豆瓣上看到書評時是一時意氣,因為都説木心先生的書很難讀,誰知這一讀便很難放手了。

全書以文學史的脈絡講解文學發展的整體路程,但沒有過於具體的介紹,很多在木心看來不值一提的人物和作品更是惜墨如金。因為這並非是史學著作,只是木心在美期間給一羣畫家、音樂家講課的筆記,是由陳丹青先生記錄和整理的。這種筆記的性質就決定了其文字並不是很連貫的,多是思維的片斷,在我看來這就夠了。

為什麼一羣搞藝術的人要去聽一個作家講文學史?初聽到這個問題我也很難理解,但越看過去越歎服。

任何藝術都是人的藝術。

這是我對這本書的註解,也是我的對上面問題的答案。文學是自覺的藝術,因為用文字表現的情感要比其他的藝術形式間接的多,它所需要的功力也要多的多。

木心的課程持續了五年多,所以我看的也非常慢。這期間有過偶爾的靈光一現,比如木心講人生的幸福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不得不説,他對於人性的理解之透徹。時值五四期間與青年座談,聽到有個女孩登珠峯後,説的也是這句話。我們這一代人已經不怎麼讀《詩經》了,應該讀。

書怎麼讀?這是個很久以來就困擾我的問題。以前有過樑文道《我讀》的淺顯介紹,再讀《回憶錄》有種提壺灌頂的感覺。實話説木心介紹的大部分書我都沒讀過。我所看的書大多也與文學無關。但試問文學離普通人遠麼?文學其實就是普通人的人生。因此之後我給自己列了個書單,不過按文人的規矩是不能拿書目示人的。我倒不是文人,只是初學的人亂寫出來,被人看到不免要笑我無知。

看這本書的時候有朋友來我家,翻看了幾頁就問我,你能看懂麼?看不懂。但因為看不懂,所以要看,看了才知道自己還很不懂。我終此一生也不可能有木心先生這樣博覽羣書的,但一二分的認識就可以讓我知道生活的價值。書中不僅説文學,藝術的形式多樣,戲劇、音樂、繪畫等等。大師是不分門類的,無論是搞哲學的、搞繪畫的、搞音樂的都是對人性有着深邃認識的人,是為自覺者,他們的語言自然就有文學性了。甚至是愛因斯坦,論文寫的雄辯。美國的《獨立宣言》更是寫的崇高。中國沒有這樣的大理想者,我相信他不是在崇洋媚外。

之前讀《南渡》,崇拜那個大師輩出的年代。但就木心的評價看,那個時代的人們修補了很多中國的基礎學術工課,但沒有突破學習的屏障。天才真的是沒辦法教育的,靠的只能是時代。

我很想知道中國何時能有木心筆下十八、十九世紀歐洲的那種蓬勃的藝術發展時期。前一陣子莫言得諾獎,好像是有點激勵的意思,但離的太遠,太單調,看來是不夠的。我向往那個時代,據説德國的一個水暖工,閒來讀拜倫,他讀這幹什麼?是內心的需要。這是全民性的閲讀(可能記的不準確,書不在手邊,可事情大概是不錯的)。當然,我可以自嘲的説,一個小檢驗員,閒來無事讀《文學回憶錄》,這個世界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此去經年,我一定會重新拿起這本書來讀的。不為文,為人。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9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説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闢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於他的所為,而在於他所為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衞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鍾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着眼淚殺人的人着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10

20__年冬,我企圖啃完一本大部頭著作,這本著作的名字叫《宇宙歷史哲學》,很宏大的一個名字,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奇怪的是知道這本書的人並不多,而且似乎沒什麼人重視這本書。那時候,我很是懷疑作者的觀點是不是太扯淡了。因為如果他説得很有道理,他應該很出名才對。那時候,我判斷一樣東西好不好,依然會受到身邊的人的影響。那本書是真的太厚了。比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還厚。《存在與虛無》已經夠難啃了,這本書更難啃。讀這本書,你得了解很多科學常識。我最後還是沒能把這本書讀完。但是通過這本書,我建立了自己的上帝觀。我説我相信上帝的存在,並不是因為我讀了《聖經》,而是因為讀了這本書。這本書用推理的方法論證了上帝的存在。但這種方法不像《百年孤獨》裏的用照相機照出上帝的驗證方法,這種方法非常理性,而且是毫不含糊的。

我在那一年冬天寫了一篇散文,名字我記不清了。中心思想就是人類屬於宇宙,而宇宙就是上帝。我説皈依不是主觀的事情,是客觀的事情。不是你想不想皈依上帝的問題,而是你本來就屬於上帝。去年,我和武總、謝總吃飯,我們一起探討信仰的問題。我把我的這種奇怪的信仰説出來,然後他們就聯合起來攻擊我。他們覺得我的信仰不算信仰。因為但凡是信仰,你就得能説出個子午卯酉來,不僅如此,你還得有一定的戒律儀式、修行方法。而我呢?我什麼都沒有。

我們辯論得非常激烈。謝總有事先走,臨走前丟下一句話:小李,在這件事情上,我堅決站在你的對立面。

我估計我到今天也依然無法説服他們。我也不想説服他們。

他們可能以為我經常讀佛經和聖經,所以我指的上帝就是宗教意義上的上帝。但其實我們説的`完全是兩碼事。

寫這篇文章,我不想就我自己認為的上帝是什麼樣子作過多闡述。我是想説,人這種動物,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思路跳得有點遠。

前幾天,聽羅胖子説,認知越進步,人的地位就越低。哥白尼出來説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於是人的地位就降格了。達爾文説人其實就是眾多動物中的一種,是由其他動物進化來的。於是人降格成了動物。到了凱文。凱利那裏,他覺得生命只是按照宇宙的方式去進化,機器也算是生命。人呢,和機器也差不多。我贊同凱文。凱利的觀點。不然我也不會啃完他的《失控》。

《失控》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對生命的描寫。和莊子的齊物論非常非常像。

宇宙誕生,生命誕生,人類誕生。這三者,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

以上的胡言亂語,算是我讀《人類簡史》的一點點聯想。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11

去年讀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讓我覺得很大氣。於是,今年買了他的新書《自由在高處》,讀完後感到温暖和力量。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説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説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選擇,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沒辦法、體制就是如此”、“大家都這樣”等此類的話語。一般人也都會選擇隨大流,一邊隨一邊抱怨。其實,選擇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場或者説信仰,並能夠根據自己的信仰對生活做出解釋,從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動進行調整。注意,是“調整”不是放棄自己的觀點隨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體性聯繫在一起的。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有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權利。

近來,讀了西方的一些理論書籍,發現自由、平等是所有學科都繞不過主題,也是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話語。自由與平等哪個更重要?我覺得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還是可以實現的。

自由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面臨着選擇,也都面臨着自己自由與否的問題。

可是,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斷這些框架的過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包括想不做什麼的自由。比如,有時候當我吃完飯就到網絡上閒逛時,其實就是不自由的。

一個自由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精神上很強大的人。頭腦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動的自由要以頭腦的自由為前提。

做老師也有些年頭了,深感現在大學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變化,但學生的自由選擇能力還有待提高。因為,有時候自由是要爭取的,別人施與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們生活中,自由總是被誤讀、也總是不忽視。不但有無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雲這本書寫得很精彩,並不是我所能複述。我只是讀完後,發表自己的一點感慨。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12

《三國演義》是寫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約97年曆史風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並起。主要寫了三國是如何遂一統歸晉的。這部書反映了三國時期政治,軍事的雜亂矛盾及其轉化,概括的那個時期的歷史發展軌跡。愛恨分明是整部小説給予讀者最深刻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權謀傾軋,戰爭的頻繁發生,社會的動盪不安。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劉備三顧茅廬了。劉備要請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就去隆中找他,但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而到了第三次時才見到諸葛亮,諸葛亮則被劉備品格打動了,心甘情願的做諸葛亮的軍師,全心全意的輔助劉備。從中我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雖屢受挫折,但還要堅持不懈,就像劉備那樣,雖然前兩次不見諸葛亮,但是還堅持不懈。

《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也讓我印象挺深刻的。周瑜因嫉妒諸葛亮的才華,就讓他用十天的時間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顧全大局,説三天就能完成,並當場立下了軍令狀,他算出第三天會起霧,於是那天他用二十條草船和五六百名士兵到曹營借來了十萬多支箭。

總言而知,《三國演義》取得的文學成就是不能忽略的,在潛移化當中,它對世道人心發揮了相當的影響。儘管霸業成空,儘管“師出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閲讀那些風流人物的事蹟,仍然還是可以激起所有讀者的壯志情懷。

我們可以這樣説,《三國演義》是一扇門,推開它人生的奧祕盡在其中。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13

掩卷沉思,《紀念劉和珍君》留給我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她的微笑,她的舉手投足,這半行簡潔的文字,這一流暢的表述,使人難以忘懷。

劉和珍,多麼温柔的名字,正如她本人一樣,但就是這樣一個態度很温和的人,只不過參加了一件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會做的事,卻落得一個橫屍街頭的下場,怎能不叫人痛心?

我忍不住想像一個少女在陽光伴着花香走來,春風緩緩吹起他的衣角,温柔的笑容在她的臉上盪漾開來,在同樣的青春年華里,不敢想象那鮮花一樣的美麗的生命在風雪中速然凋零,那輕盈的深思和掛在臉上温和的微笑在一瞬間化作了塵埃。

她正值春青春年華,還有許多未知的事情等着她去發現,還有許多美好的事情她還沒有享受,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青春的美麗源不該如此脆弱,青春是人世間最美好的詞彙之一,它被所有的人留戀和珍惜。青春應該遠離煩惱和憂愁,擁有的是快樂,美麗和希望。但是世界畢竟是真實的,也是殘酷的。

劉和珍以及她的温柔的同學們的純潔善良和美麗,卻被罪惡淹沒了,卻被虛偽欺凌了,被醜陋掩蓋了,當執政府壓迫人民的時候,她並沒有像大多數中國人一樣保持着沉默,而是勇敢地站了出來,在衞隊鎮壓時被殘忍的殺害了,但她的死,也激勵了更多人加入了革命的潮流,活在了人們的心中。

真正美麗的花朵應該生長於自然的曠野裏。經過了長期的雪峯的堅強折服,在春天的精靈下綻放出用生命凝結成的炫目光華。只有經歷風風雨雨,青春和青春的形象才會永不凋零。合上書卷,劉和真君的微笑悄悄走入我的思想。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14

一本32塊錢的書,用了三個小時便看完了。説實話,腦袋很亂,這本書是要告訴我們,愛情都是有殘缺的,只要擁有過就足矣嗎?那麼,我是不是該同情身為小三的周蕊,惋惜她和森之間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悽美愛情故事?還是支持徐玉為了滿足男友不切實際想要開出版社的幻想去拍裸照掙錢?還是鼓勵遊穎重新接受和她在一起七年卻最終出軌的律師男友?我想,我一個都不贊成,她們無非也是以愛的名義,來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就算周蕊在森結婚之前遇到他,十八年之後,當週蕊變成和森妻子一樣身材的時候,他還會每天抱着她説我不會離開你嗎?

誰都會被突如其來的新鮮感衝昏頭腦,尤其是男人。然而,書中的周蕊和森最終沒能結為連理卻看似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因為他們兩個是真愛(本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只不過因為時間不對、因為森太過於有責任感,所以,周蕊註定只能做地下情人,卻毫無怨言,不是因為森的身份、地位、財產,單純的是因為她愛他。我不知該怎麼評價,我甚至對這個小三有了一絲憐憫的念頭,尤其是當森死後他的妻子來挖苦她的時候,我竟然覺得他的妻子有那麼一絲可惡。但是用理智想想,這是她作為小三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她不僅最終什麼都沒得到,或者説只得到一身瘡疤,反而失去了自己最寶貴的五年青春,真的一點都不值得,但是這或許就是愛情的魔力。我不想對這種行為再多説什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價值觀,我只知道,我不會成為周蕊這樣的人,想到這兒我不禁冷笑,因為我覺得我對愛情的態度,已經徹底絕望,因為我不再相信小三也是會有愛的,這也挺可悲的吧。有時候我們説女人是世界上最精於計算的動物,但是有時候最傻的也是她們。周蕊、徐玉、遊穎,這三個女人的愛情裏雖然都各自有遺憾、有痛苦,但她們都不曾後悔,因為她們注重的是過程,而有些人卻更注重結果,譬如我。

不過還是很喜歡序言中的一段話:雖然這一生這一世不可能圓滿,甚至最後一切也會成空,但我這輩子有過你。我有過你,有過你的歡喜、微笑和哭泣。我曾經深深地哺育過的愛,將永遠留在我心裏,就像故事裏那隻世上唯一可以倒着飛的蜂鳥,時刻叼着幸福的往事翩然回來,飛落在我曾經年輕的花蕾上,直到死別,是光陰抹不去的。此生此世終須一別,愛情也會如同青春般老去,但是,請讓我相信,有一種愛,是信念,從未向時間屈服。有些希望總是好的。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15

幾年前,我讀到木心的小説和散文,印象一般。我私下以為木心有過去文人的某些特點,然而具體是哪一些我一時也沒能想到。就整體來説,木心的作品還是有些特色,比如有些優雅和冷傲,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某種文化斷層的焊接點。我以為他似乎焊接的還是有些過。

當木心《文學回憶錄》出版後,我還是相當關注,雖然,我之前就看到書的目錄和部分章節,感覺可能有點泛。看完書,才看到陳丹青在浙江大學的演講視頻,陳丹青説,木心的談話方式讓他想到江浙一帶人談話總是“跳”着説。他喜歡木心説説了就跑題的談話方式。他説就是從木心的談話中他才真的喜歡去讀中國文學的書,而之前他看到那些正經的書籍、評論都不知道他們要説什麼,根本看不下去。陳丹青説像他這樣的人要的不是概念,而是這個人的談話方式,他怎麼談……陳丹青基本上把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定位得很清楚。而,我個人讀完可能還是跟陳丹青的目見耳聞不太一樣。木心講稿很出色的地方當然包括“跳”着説,他跳出了四平八穩的講義和考綱,跳出了正兒八經的文學定論,以及關於文學的種.種莫名其妙的概念化。其實,震撼我的是木心對文學的情感,這話聽起來很俗,很土,但是,很多人對文學是沒有感情的,他們不會想到雪萊、拜倫的意義,以為後現代的某個作家遠遠比超越他們云云,木心看到了,木心看到了他們的好和他們不好的地方,並且主要是站在整個文學歷史來看,看到他們對今天創作的意義。只有對文學有真切感情的人才能看到這一點,也只有深刻的人才能看到這一點。在三下兩下就可以打倒一個人一個作家的語境中,很少有人真正發現列夫·托爾斯泰的偉大,很少有人真的理解福樓拜生氣地説,都別吵了,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我讀完《文學回憶錄》後對木心有了不少的好感。這好感並不是説木心給我指明瞭什麼文學創作之路,而是木心一以貫之的對創作的慎重。木心不但不迴避一般人眼中的所謂老派作家,也不拒絕大家所不熟悉的所謂二三流作家,這些名單在他的羅列中有了讓人激動人心的想象可能,正是這份名單讓我們的寫作變得慎重、艱難而有意義。木心説,當代人不斷地剔除一些老牌的作家,動不動就要打倒誰,彷彿某某作家一再地過時了,這是幼稚、無知的表現,這幼稚、無知也是薄情的體現(大意如此)。木心的這一番話於我頗有感觸。幾年前,恩師朝華先生也對我説,當代作家好像都不太願意談論雪萊、巴爾扎克,連奧威爾都很少人談。朝華先生在古代文學課堂上也生氣地説,如今的人連閲讀都變得勢利、薄情。老實説,讀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我不時地想起朝華先生給我上課以及平時一起散步的時光,朝華先生也喜歡“跳”着説,按陳丹青的意思是年輕時候真是傻逼,什麼都聽不懂,年紀大了才覺得那真是了不起的談話。這談話讓我們真正認識到文學。我讀木心的講課稿,我能感受到他的肺腑之感以及他對文學有很高的鑑賞水平。朝華先生説,有水平才能談上有真的熱愛。——

木心提到不少大作家之間有一種惺惺相惜之感。比如,木心談到喬治·桑勸福樓拜不要一直那麼辛苦寫着,應該找個時間去談個情人,放鬆放鬆然後再來寫。那時的喬治·桑已經七十多歲了。屠格涅夫把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寄給福樓拜,福樓拜大為讚歎,屠格涅夫非常激動地説,這下好了,福樓拜説好,那就好了,福樓拜説好,那就好了。在木心的談話中,我們不時地讀到這些細節,這些足夠喚醒我們對文學敬意的細節,也許,這就是談話的部分意義,他恢復了一種傳統,對人與文字的情感。木心也試圖從大作家身上洞察文學獨特的意義,木心一再強調類似米蘭·昆德拉所倡導的,文學不是社會學、哲學、歷史、自然……文學是另一種可能,關於人關於存在關於命運……書寫的命運和書籍的命運。

尤其重要的是,木心在談話中儘可能地迴歸平實,他一再傳達對耍花招的厭惡,他期望看到的是平凡中的微妙。他厭惡所謂的流派,他説,在人類的歷史中,只有天才才能被人真正認識和記住。而木心所認為的天才就是那些從砍柴、挑水的基本功中走出來的人,是那些越來越內斂安靜地尋找心靈宗教的作家。我私下以為真正的作家其實就是一個上帝,他既創造世界,又給予這個世界於光明、灰暗的存在和言説的能力。作家筆下的世界和我們的現實世界一樣生老病死以及其他的循環不息,唯有超一流的作家用他們創造的世界來抗衡我們日暮途窮的現實,或者來糾正我們現實境遇中的可怕的遲鈍。從這個意義上説,我私下以為列入·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樓拜筆下的愛瑪以及奧茲筆下的特工約珥比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要得親切。這些也是木心在有些迫不及待的言談中所暗含的意義。

然而,我讀《文學回憶錄》多少還是有些失望。木心經常在“跳”中溜走了,而那些本應該深入進去的話題被遠遠地丟棄了。木心對很多作家的談論有流於表面,或者因為自己的不欣賞而被輕易剔除了。在骨子裏,木心既看不上契訶夫也看不上馬爾克斯,他以為魯迅的努力是有限的……這些話題也僅是一家之言,不過,我多少有些意外,一個喜歡福樓拜的作家怎麼會不喜歡契訶夫呢。當然,福樓拜顯得更為剋制,更為激情。其實,我對木心喜歡的幾個作家也有些吃驚,他羅列的一些作家偏向於理性,偏向於大局……他對唐詩宋詞的理解也讓我有些吃驚。雖然,他一再聲稱偉大的作品,要去掉概念,要像哈代那樣那麼從容緩慢地進行着,但是,木心的不少作品以及這次出版的文學回憶錄也有不少的概念。只是,我喜歡看的也許就是他身上率性的概念。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16

近二日挑燈夜讀,把張小嫻的《我這輩子有過你》一書看完,才恍然發現,自己看小説的速度遠比心靈雞湯類的書看得快的多,可能是有故事情節,看起來便會有吸引力讓你一直看下去,想知道結局會是如何,這樣想來,李姐推薦的《基督山伯爵》肯定會更加好看。

買這本書的時候是在閒逛亞馬遜時,買了一堆暢銷書,便在白落梅書籍湊單時,買了幾本張小嫻的,我喜歡書名,所以便買下來了,一直擱淺未讀,只因我覺得文字寫得有些太露骨,有些東西我可能無法那麼直白的去接受,顯然我骨子裏是比較傳統的女子。

這兩日熱播劇《羋月傳》在晚9點十分時二集便播完,閒來無聊,便駐立在書櫃前,看了數秒隨手拿了這一本,再次讀時,我竟開始接受張小嫻的文字,雖然有些露骨且坦白,但這不就是現代人的一些真實現象。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女生愛上一個已婚男人,便與他共同生活了五年,男人給不了她要的婚姻,而她卻放不下對他的愛,終在一次次懷疑和不能全部擁有時,下決心在三十歲生日那天離開了他,但當她在離開後,才知道自己更加愛,只是想全部擁有他,沒想到男人與她分手後重逢的那天晚上,辭世,原因是突發心臟病。這是一個女生心甘情願當了五年小三的愛情故事,然而我願意相信他們之間是有真正的愛情,奈何男人是有家室的。我是不喜歡悲劇的,我希望結局是,男人離婚與女人幸福快樂的生活一輩子,因為我信奉,如果不再愛了,那便各自放手成全,與其囚禁肉身,不如放飛靈魂。對他人的放手也是對自己的成全。

下一本書,是李姐推薦給我的,也是她借我看的。呵呵。聽説很有情節性 ……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17

首先,我想問大家,您愛讀書嗎?相信多數人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因為,我也愛讀書。書籍--這一座智慧的殿堂,這一片思想的森林,這一片文明的沃野,包羅萬象,藏珍藴奇,怎能不使人心醉神迷,留連忘返?無論是朝霞燦爛的早晨,還是炊煙裊裊的黃昏;無論是月光如水的良宵,還是風雨大作的暗夜,打開書,我就忘記了一切悲傷與孤寂,心頭充滿了愉悦與寧靜。從而,綴飲知識的瓊漿慢慢成長。

是的,是讀書,讓我由一個懵然無知的孩子,變成一個對世界有初步瞭解、開始懂得思考的中學生。讀童話,我走入一個純淨美麗的世界。當看到小人魚為了所愛的王子,毅然放棄了三百年的生命,化為海中的泡沫時,我忍不住潸然淚下。那天,我一整個下午在小溪邊徘徊,看着澄澈的流水,想着小人魚的善良與美麗,一種難言的憂傷與真誠的感動,佔據了我幼小的心靈。而當看到童話中的主人公憑着勇敢與智慧戰勝邪惡時,我又為之高興不已,拍手稱快,就這樣,我開始懂得了真、善、美。

有人説“優秀的書籍就像一盞神燈,它照亮人們最遙遠、最黯淡的生活道路。”的確,讀傳記,讀翩翩風度、錚錚鐵骨;讀詩歌,看蒹葭蒼蒼、楊柳依依;讀哲學,解心靈之惑、悟蒼穹之遠……我的世界因此而遼闊,我的生活因此而充實。

不過,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史書。翻開近代史,書中有南湖紅船迎着迷茫煙雨艱難地起航,有抗日戰士直衝雲天的熱血,有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的悲愴,有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氣象,也有千里躍進萬馬奔騰的豪壯,書中更有一曲曲直沖霄漢、光照九州的正氣歌!一段段歷史,一頁頁記載着苦難與輝煌的文字裏,我看到了先輩前賢們雖九死猶未悔的艱難探索,我看到了人們對公平、自由與正義的不懈追求!我看到尋求幸福的道路百轉千回荊棘密佈,我更看到人們披荊斬棘跋山涉水一往無前的勇敢!這一切,都讓我明白肩上的責任,讓我看清前方的路,更使我明白,該怎樣煅造一個潔白而美麗的靈魂!

各位朋友們,同學們,我想對你們説,享受閲讀吧,這會讓你享受到陽光的明媚,空氣的清新,享受到心靈的愉悦和生命的奇妙!享受閲讀吧!讓思想的火炬飛越亂雲飛渡,雨腳如麻的歲月,穿行在漫漫長夜亙古荒原,在坎坷中前行,在低谷中攀升,照亮你前行的長路。享受閲讀吧!乘着書的翅膀,掠過千山萬水,走近自然,期盼幸福,收藏陽光!

讓我們都來打開書,打開神奇的世界,打開無窮無盡的希望。讓文明之火薪火相傳,讓智慧之聲響徹美麗人間!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18

《擁抱幸福的小熊》裏面的主人公許小念,小念人很內向,膽小,不喜歡説話總是搖頭點頭。被同學們叫成‘啞巴’。小念五歲就被爸爸拋下了,跟媽媽一起生活。小念經常幻想着茶色熊公仔,茶色熊公仔是小念的最好的朋友,只不過這個是幻想。但是她有好朋友,就是熊公仔和霍雨欣。霍雨欣經常鼓勵小念……

最後小念被車禍撞到了,小念失去了熊公仔。但是小念在醫院認識了林醫生,小念非常喜歡林醫生。最後林醫生還把茶色熊公仔送給了小念,林醫生還説:“小念,你還要記住,擁抱泰迪就是擁抱幸福。”還有“小念,你還要記住了,等你長大以後,會有很多很多的泰迪,也會有很多很多的幸福!”這兩句話我很喜歡!

小念的好朋友霍雨欣,對小念很好。他還帶小念去籃球場(中學籃球場)!最後小念在籃球場看見了阿彬和幾個男同學。阿彬用籃球砸小念,小念氣的眼淚都出來了!霍雨欣安慰小念,而小沒有理,而是念迅速站起身來,加快步子朝前走。一直繞到實驗樓的後面,把籃球場上的嘈雜聲甩到稍遠的地方,才開始稍稍放慢了腳步。霍雨欣又開始安慰小念,小念還説阿彬他們人很壞(小念人討厭阿彬和薛佳還有欺負小念的人)霍雨欣安慰小念,還説:“你不是説他們很壞嗎?我們無須為不值得的人和事情花費時間精力。”然後他們一起去遊樂場,遊樂場變成了工地,工人就是想建起高樓大廈。最後小念還告訴霍雨欣茶色熊公仔的真名叫做‘泰迪’,在全世界都很有名的。這是我住院的時候,林醫生告訴我的。霍雨欣還告訴小念“當然了,泰迪熊不要太有名哦!你知道這名字的由來嗎?”還告訴小念説:泰迪,其實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小名。傳説羅斯福有一次到森林去打獵,什麼動物都沒打到,手下人怕總統覺得沒面子,就把一隻小熊綁在樹上讓總統射殺。就在總統的槍口瞄準這隻小熊的時候,小熊那可愛的樣子打動了他,於是他讓手下人把小熊放了。後來漫畫家根據這個傳説,畫了小熊的漫畫,小熊被起名叫做泰迪。“

霍雨欣要回美國,小念突然感到很憂傷,心裏一直想:”霍雨欣是我在這個學校裏唯一的朋友……“想到這裏,小念的眼睛再次紅了。回家的時侯,霍雨欣送小念回家……最後小念的媽媽在家裏開了一個繪畫班,名字叫”小熊繪畫班“……

小念的夢想是當一名醫生……

小念的媽媽得了癌症,然後小念開始支撐這個家。為了給媽媽治病,她白天學習,晚上去打工,回家後還要照顧生病的媽媽,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媽媽的病終於得到了控制。

上網的時侯認識左手,左手在美國工作,而且還在9·11事件裏面,救出了天才少年霍雨欣而被評為”市十佳優秀少年“。後來,媽媽病情突然惡化而去世,但是小念在經歷了風雨後,變得更加堅強,並收穫了成功與幸福!

在高中,看見了薛佳。薛佳也看見了小念。薛佳還大聲説:”我看到報紙上有關你的報道了。你真了不起!“

然後林醫生離婚後並未回國,他一直還在那裏奮鬥。最後還找到了工作回國!在機場看見了

林醫生的姐姐和小念!

十六歲生日那天,霍雨欣在美國郵寄來的包裹。是一個體積很大的箱子。小念好不容易和阿彬、薛佳一起把它從郵局運回家。打開一看,小念差點尖叫了起來!整整一箱子漂亮、精緻得無法形容的泰迪熊!裏面都是有淡藍色、粉紅色的泰迪熊,還有海盜熊、毛衣熊、南瓜熊、睡衣熊、掛件熊、情人節小熊……各種各樣的泰迪熊!阿彬一直看着泰迪熊,薛佳小聲的告訴小念:”這些熊即使在國外價格都有點昂貴。我看霍雨欣那傢伙是愛上了你。呵呵——“小念打了薛佳一拳。薛佳已經有了男朋友,是高三的”校樹“,所以,她動不動就把”愛“掛在嘴邊。

在QQ上再次遇到霍雨欣的時候,小念很不安地問他,買這些熊花了多少錢。他樂呵呵地説,這些熊,是他在美國陸續收集的,他想有一天要帶回來送給小念。

小念的姨媽和小姐姐來接小念去天津!小念跟小姐姐説:”林莫阿姨總是一個人,我覺得她很孤單!“現在,小念和林莫阿姨在一起生活。她們相互照應,依其經營着三色堇布衣坊,也一起等待着林濤回來。小念一直在想,林醫生是一個偉大的預言家。小念終於夢想成真了,擁有了很多很多的小熊,也擁有了很多很多的幸福。

哈哈,弄的我都感動了!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19

看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帶着一絲附和熱望的心情閲讀它,所以只能隱隱約約瞥見深入精神骨髓的主題,我全心全意地追求,想要清楚明白作者的心緒是以何種決然的姿勢延伸至他的信仰世界。昆德拉用他敦厚鬆弛的文筆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轉綽約,燃到盡頭的温存化做濃濃密密的欣喜。我們都是害怕孤單的孩子,提着昏暗的燈籠尋找思想的光源。

思想的高尚和明麗,不禁讓我們產生種.種對生命理性思考的“動盪性”。這是一種大而神聖的境地,是任何脱離私心脱離狹隘的思想者的圈地。昆德拉是在用靈魂寫作,用靈魂舞出生命的曲線。同樣,靈魂是兼併了私心,兼併了狹隘的。否則,思想與寫作,將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眩目火花。只有對生命,對人類存在的廣闊的空間的有針對性深度的思考,才能包容這些無限幽靜卻時時閃碩着不安分之感性的意境。

在這裏,思想上作者抨擊“虛無”的舞台。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們費神。可是隻有經歷瞭如此痛苦的費神時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廣度範圍之內產生它的榮耀式自身結晶。

他試圖探清這種“虛無”與“實在”的存在性,對人類的精神進行層層剝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裏行間的一覽無餘的“憐憫”。憐憫很多種——對“掙扎”的概括,對“死亡”的傾心,對不完滿情節的恣意渲染等等。

最喜歡的人物是薩比娜。那個獨立的,有豐富的“內涵”的女子。輾轉於兩個男人或完滿或不完滿的愛情之中,流離於本性或孤獨或幸福的狀態之中。

她有着非常吸引人的個性,個性包裹着那具尋找獨特尋找自由的靈魂之身。所以當讀到她戴着一頂與她美麗而冷漠的外表極不相稱的圓禮帽出現在鏡中時,不禁被她的神祕之美所折服。昆德拉另加重筆描述鏡中的影象:她手牽着一位身穿灰色西服,打着領帶的男人。

理所當然的,這段全情節理性描述的段落成了我最愛本書的三大支點之一。另外兩處則是特蕾莎託着她笨重的行李捂緊傷口逃離那個一心掌舵她的男人,逃離她曾以為可以棲身的地方。只是她在引誘,她本着這樣難以讓人猜測的心情離開。還有關於小狗卡列寧的微笑的完整敍述,是整本書顯的最為清新,最為感性的章節。它的存在使“不可承受生命之輕”這一主題思想更為深刻生動,也在托馬斯與特蕾莎的靈魂心田上植下一束超越庸俗超越無奈的幸福之光。在這裏,人的本性被作者埋下的這一高層隱喻反覆地踐踏。同時,所有的低俗又被反覆的引申和強調。人性受到了它存在為此最顛覆理念的的批判和譴責,不留餘地。

引用弗朗索瓦。裏卡爾的思考來結束我清淺的閲讀吧——“大使,這種對”被遺棄的世界的憐憫“,也是透過或進入遮蔽生命的幻景、意義和直説,直面生命,直面生命的赤裸和顯然時的眩目。”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20

最近剛剛看完了曾經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這部作品《塵埃落定》。其實早在 20__年,這部小説的同名電視劇就在播出,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沒有跟着這劇看。等於這部優秀的作品,我現在剛剛補上功課。

作家阿來以第一人稱,也就是麥其土司家的傻子二少爺的口吻,給大家講述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在藏區土司家的故事。從麥其土司家族的強盛到最終的消亡,故事緊扣歷史發展背景,詳細刻畫描繪了土司的生活形態和在歷史變革下每個人從內心到外在變化。感慨時代的車輪一直向前,藏區農奴制的社會形態也在逐漸發生着改變。

最最觸動我內心的,正是這位被人人稱之為傻子的二少爺。他總是在不經意間做出讓周邊人都很驚詫的舉動,説出很多富有人生哲理的話語。其實,何謂聰明何謂傻呢?被大家公認為聰明的大少爺,最終結局很悽慘。反倒是二少爺贏得了更多的民心和擁戴。在自己不看重的權利和財富上,反倒收穫了最多。這其實隱含着人生真正的哲理。與世無爭,擁有善心的人,反倒是人生最大的贏家。傻子總能跳出當下的環境去看自己。正像他每天早晨從睡夢中醒來,都要反覆求證自己的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哪裏。他這種自問自答,不斷求證自己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意義的不停追問。所以,他這一生,活得輕鬆,通透,活得沒有負累和沉重。他在跟茸貢土司和拉雪巴土司的交往中,更是顯示出了他的聰慧和才幹。其實,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他和他那個英勇善戰,同時喜歡女人的哥哥相比,反差很大。哥哥代表了舊時代的土司人品性。一切權利和地位,需要通過戰爭去奪取和捍衞。而傻子二少爺通過在邊界做貿易,沒有動用一槍子彈,反而積攢下更多的財富,和娶得最美麗的女人做妻子。

在他獲得這些財富之後,他的哥哥開始對他產生了提防和反感。兄弟情誼也在此刻消失殆盡。傻子很明白,愛情,親情,都是強求不來的。他很心痛。但是他也很堅強。他有消解自己痛苦的方法,他並不會以怨報怨,其實這正是參透了佛祖的慈悲為懷的處事理念和人生哲學。即使故事的結局,傻子少爺最終死於父親仇人兒子的刀下,但是,他在精神層面上,獲得了徹底的解脱。雖然,故事以土司家族的最終消亡而畫上了句號,但是留給我的並不是悲慼感慨,而是讓我更加徹底領悟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什麼才是真正的所謂聰明。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21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題記

只要看名字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本記錄昆蟲的書,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此書的作者熱愛昆蟲,熱愛大自然。與作者相同的是,我也喜歡昆蟲,於是,我翻開了書的扉頁。

映入眼簾的是關於作者法布爾的介紹,他那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精神使我蕭然起敬。一個人,可以這麼有毅力,真的很不容易。看着如此厚的書,我不禁感歎道。

法布爾將自己一生的心血奉獻給了研究昆蟲,留下了這本曠世鉅作《昆蟲記》。書中運用大量筆墨介紹了昆蟲的生活習性,描寫十分細膩,語言生動形象,充滿了詩意和情趣。其中我特別喜歡描寫蟬的那幾章。法布爾先用寓言《螞蟻和蟬》引出下文,再寫蟬的地洞以及蟬是如何挖地洞的,後來又寫蟬如何蜕變,再後來寫了蟬的歌唱,我最喜歡這節,因為法布爾開始研究實驗了,他先找來五中蟬,再逐一分析、實驗,語言充滿了科學性,段與段之間十分鮮明,沒有一點斷開,連接十分緊密,令人回味無窮。

《昆蟲記》裏還有其他的昆蟲,如螳螂、螞蟻、蝴蝶……法布爾對它們一視同仁,都很喜歡,並沒有一絲厭惡的感覺,由此可見,他真的十分愛昆蟲,也特別愛大自然,如果一個特別討厭昆蟲的人,還會寫下這麼富有哲理的書嗎?還能有這麼堅持不懈的精神嗎?不會了,所以法布爾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熱愛生靈、熱愛大自然的榜樣!

看完這本書,我感悟萬千:天吶,法布爾堅持了那麼多年,寫出這麼一本著作,真的很不容易!他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呢?

這時,媽媽走過來對我説:“寶貝,你在驚歎他的毅力對不對?其實呀,一個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你有志趣,再多、再大的困難你都可以克服,就像法布爾,他愛昆蟲,有愛昆蟲的志趣,所以他就有了毅力寫下《昆蟲記》,可見,他的勇氣與決心相當大!”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媽媽看着我,笑了:“那你有沒有志趣?”我説:“當然,我的志趣是看書,看好書!”

《昆蟲記》語言十分幽默,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昆蟲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法布爾所敍述的昆蟲習性來源於他的仔細觀察,他用心去觀察,用他那細膩的心去觀察,將昆蟲的習性完完本本地描寫了下來,讓人們知道昆蟲。

哦,我懂了,法布爾的《昆蟲記》之所以那麼精彩,語言那麼詼諧、生動,形象那麼鮮明,是因為他有一顆平易近人的心以及愛昆蟲的志趣。

人們都説:“多讀書,讀好書。”像《昆蟲記》這樣的書就是好書,所以,我們大家都應該看看。把讀書的精神發揚光大,使人們愛上讀書,就可以為國家獻上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

不知不覺,已經翻到了書的末頁,我不由得感慨:這本書實在太好了!我們大家都應該多讀書,讀好書!

假期讀課外書的心得 篇22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裏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説,不啻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我深深地知道,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終身從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為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説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常讀書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人——環境”系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為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説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教學模式將“人——人”系統轉變為“人——環境”系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20多年來,我始終把讀書和教書結合起來,創新教、創新讀、創新用,在用中創新。我先後在《人民教育》、《國小語文教學》、《國小語文教師》等國家級、省部級以上報刊發表論文200餘篇。我聯繫教改實際,撰寫的《自由作文法》、《對話作文法》、《聽話作文法》、《情趣作文法》等論文,產生了較好的反響。目前,我已公開出版了《作文闖關》、《國小生快速創新作文教與學》叢書等著述69卷。還獲得了三項國家級發明專利。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我們要做“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創新型教師,愛崗敬業是創新型教師應具備的首要條件。他不但具有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而且還應具有開拓進取的鋭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勇於拼搏的英氣,甘願奉獻的“傻”氣,自強不息的骨氣。吾以培養新世紀之英才,振興中華為己任,雖生活清貧,但仍以春蠶的精神、紅燭的風格、蜜蜂的作風、綠葉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奮力拼搏,無私奉獻。

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愚人不才,笨鳥先飛,我願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標籤: 課外書 假期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7rry8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