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精選21篇)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精選21篇)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1

海邊,火一般的夕陽在燃燒,一羣少年懷着對理想的無限憧憬,手拉手着手,面向大海,激動地唱出:唱出你熱情,伸出你的雙手,讓我擁抱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笑容。長篇小説《花季雨季》就在這詩一樣的美景,火一樣的激情中結束了,拿着這樣歷史悠久的書,似乎已不再充滿活力。但此情此景,卻深深地感染着我,那年輕的歌聲似乎穿過澎湃的波濤,越過無邊無際的大海,縈繞在我的耳畔,經久不息。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精選21篇)

一部我們中學生寫自己的長篇小説,一個個有血有肉而又性格各異的中學生形象似乎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學校的知識競賽,寒假的打工經歷,軍訓伶仃島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中學生活圖畫,時而使我沉思,時而使我興奮,時而引我遐想,而在這一切震撼着我的是當代中學生的勇敢,進取的鋭氣,面對選擇,優秀的少年們,毅然向更高、更難發起挑戰,儘管有失敗,但在關鍵時刻表現出的勇敢和魅力向世界人民展現了新一代少年精神世界的奪目光彩。

在今天的中國,勇於吃苦的,敢於迎接挑戰的少年大有人在,廣東窮苦少年黃茂林,父亡母病,卻品學兼優,陝西的中學生汪建華刻苦攻關,榮獲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堅韌、刻苦、勇敢和聰慧,不正閃耀着當代青少年的光輝嗎?

少年強則國強,有人曾預言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而今天的21世紀正是我們的天地,我們堅信:今天,我們播下理想的種子,明天我們將收穫希望。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神州大地上春意盎然,讓我們張開雙臂去迎接時代的召喚。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2

十六歲是一個花季,我們的人生會充滿着坎坷,隱瞞着種.種埋伏,或許這也是一個璀璨的花季所以我對《花季雨季》這本書也有很大的只趣。

小説中對家長們提出瞭如何看待這一代年青人,如何理解他們進而引導他們的問題。又從親少年的角度,已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思想方式趣審視自己的父母。

故事中所説的那件事就像澎拜的波濤,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放暑假了,王笑天打算和他的好友蕭遙去做暑期工,他們拿了一輛三輪車,賣徽章和紀念品。而且他們還選擇了火車站門口擺賣,因為那裏人比較多。正當他們的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的時候,他們被當作小販而被帶派出所問話。經過審查,他們要被迫交1000元(本來是不用交的)。聰明的王笑天借打電話要爸爸送錢為名,他故意打到婦聯,卻説是打到了市公安局。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兩個人:王笑天和陳明。我覺得他們倆是書中最有靈魂的人。勤奮好學的陳明總是把學習放在第一位,不論什麼事情都不會改變。王笑天在書中被稱為靚仔,不過我不喜歡他的這一點,我喜歡他對事認真、謹慎的態度。最重要的是王笑天的聰明才智。

由於時代的改變,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父母長輩和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水平和思想都有很大的差異,行為習慣、情感取向等方面,也出現了較大的區別。但畢竟青少年屬於成長階段,思想、行為等各方面還沒有成熟,應該要正確地看待父母長輩的教導。

《花季雨季》讀後給人一種輕鬆、明朗、向上之感,對生活有了更充分的認識,更加堅定自己勇往直前的目標。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3

流年似水,從眼皮底下流走,從指縫流走。於是自嘲地笑,撩起細碎的劉海,眼裏進了縷縷刺目的光線。抬抬眼,陰鬱清冷的室內漂浮着水汽,或許過於潮濕,於是打開窗,關了燈,可不要讓我的花季發了黴。

一顆驛動的心此刻卻在胸腔裏安穩地跳動着,呼吸均勻,神采飛揚,青春有如温熱的火焰在蔓延而不是熾熱地燃燒。少女的心緒有誰能説清呢。不過是來來往往的人説着那在心中出現一遍又一遍的字字句句。一本花季雨季卻記錄了曾經讓我們那麼怦然心動的人,那麼怦然心動的事。花季年齡的人喜歡懷念,也愛追尋。懷念往事成風,於是黯然神傷;追尋光明璀璨,於是自信滿滿。青春不該頹廢,只是免不了傷感,愛宋詞、愛吟、愛思、愛悟,有時也會隨意地寫上一首歪詩。

鬱秀用她那不是特別成熟卻十分敏感的筆觸,刻畫了幾個鮮活豐富的少男少女,儘管我的路與他們的路沿途風景不同,可我們的心境卻是如此相近。少年總是糾結,希望自己活得轟轟烈烈,陽光一些,另外又在長吁短歎,多愁善感;少年總是幻想,希望自己活得魅力四射,精彩紛呈,另外又期待平凡,安於現狀;少年總是猶豫,希望自己處事謹慎,又嚮往勇敢積極。但不管怎樣,我們不怕失敗,相信一切可以從頭再來。像書中蕭遙那樣灑脱,像欣然那樣釋懷,像陳明那樣堅持,像曉旭那樣冷靜,像柳清那樣勇敢。

在《花季雨季》中彷彿見到一幅畫面。落葉紛飛,像一隻只隕落的蝴蝶,飄轉。幾個少年並肩向光亮處走去。落葉輕快地在裙邊打了個漂亮的迴旋,嘴角的微笑如花兒肆意地綻放,他們小心翼翼地前行,未曾踩到一片落葉。裙子輕柔地拂着小腿,裙邊揚起,似與風在纏綿。我清楚地感覺到我的心臟在有規律得悸動,心動的感覺真好,青春不需要陰霾。落葉如雨的林中,幾個少年的步伐一致,逐漸淡出了我的視線。落葉還在飛着,我相信它們是在飛翔。一顆顆少年們驛動的心被落葉掩蓋,會直到枯萎;一段段不安的、甜美的、苦澀的、辛酸的記憶全被封存,不會忘卻,奏出悠揚的青春序曲。

我們,他們,那麼似曾相識,終於這些花季少年的影子逐漸重合。那麼感同身受的事,那麼熟悉的甜蜜,憂愁、傷感、孤獨、迷惘與釋放,拼湊出了整個絢爛的花季雨季,那一地繁華,我瞥見了一張惆悵的臉,與我如此相像。

青春打馬而過,我們落葉成傷。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4

小説描寫了特區中學生斑斕多彩的生活,同時對社會生活進行多視角思索,用少年的意識思考着師長,並以輕盈的筆觸加以勾勒和描畫,字裏行間流瀉出理想的光彩,呈現出青少年陽光沐浴下的絢麗世界。小説中寫的是一羣在改革開放前沿的青少年,他們雖然與我們同處一個時代,卻極鮮明地表現出這一代人所特有的個性特徵。小説《花季雨季》真切地折射出這一代人的心緒情感、思想軌跡和理想追求。

其中有一個情節,使我感觸較深。

這章節提及了一場由一張畫像引出的事端。它記敍的是在一節鄺秉文老師的歷史課上,王笑天本想扔自己的“新作”給餘發欣賞欣賞,卻扔到了陳明身上,陳明以為是餘發扔的,又給了餘發,餘發信手寫了“鄺秉文像”,扔回給陳明。可一扔,扔到了講台前。老師把責任全都加在餘發身上。儘管餘發一再解釋,可老師深信不疑。

在現實中,類似這樣的情景是勝不枚數。老師不分青紅皂白、不問清楚事情的經過,就妄下結論,誣陷好人。因為餘發平時表現不好,就認定所有的壞事都是他做的,因為陳明平時表現好,成績首屈一指,就不假思索的認定他不會做出這種無聊的事。就好像一個剛從監獄出來的犯人,難道他就不能改過自新嗎?難道世界上每一起案子都和他有關嗎?難道我們就能不經過考察情況就把他再次送進監獄?難道……可現在,我只想對鄺老師説一句:“如果你被別人冤枉,而自己也百口莫辯時,你就能真正的體會到餘發當時的痛苦!”

再説王笑天,我真的對他很失望。在前面情節他是熱情、勇敢、幽默。而現在?只有膽怯、怕事、逃避。敢做不敢當,枉為男子漢。我們也應該站在老師的位置想想,老師歲數大了,自尊心更強了,被同學當眾醜化,肯定很氣。

最後在王笑天的勇於承認錯誤下,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看了這本《花季雨季》,我懂得了許多,許多……青春是花季,也是雨季,前面有多少夢想等待着我們去擁抱啊!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5

從一年級開始,學校就開始讓我們背誦《三字經》,<<弟子規》。我心中一直疑惑不解,為什麼要背那些東西呢?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背這些的真正含義。

以前,老師讓回家背時,我總是心不在焉地讀幾遍,然後合上書就跑出去玩,第二天時,別人都熟練地背誦,只有我在濫竽充數。放學一回家,就找出書來背。但是,無論下多大的工夫,總是背不過。為此,我沒少哭過,可每次都是垂頭喪氣的結束,我夢想着什麼時候才能胸有成竹的背一次。

有一次,媽媽看見了我的背誦方法後説:“怪不得你一直背不過呢,你一直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永遠也背不過,你應該看着書下的解釋來背,這樣才會背過嘛!”我半信半疑地點着頭。

果真不出我所料,沒幾天,我就能熟練地背過一部分了。

記得有一次,我正背到“對飲食,勿揀則,食適可,勿過則。”書上沒有解釋的意思。我想,可能是對於飲食不要太挑剔;要適當的吃,不要吃太多”的意思吧。為了按照書上的做,天真幼稚的我,每頓飯都只吃到温飽就不吃了,從而得了重感冒。而每次吃飯時,我總是不挑肥揀瘦。那天中午吃飯時,媽媽把一碗酸了的米飯端到我面前,我便狼吞虎嚥的吃起來,把吃不完的米飯遞給了媽媽,她一嘗是酸的,便把我叫去,問我為什麼要吃酸米飯。我便把那句話原封不動的説給她聽。爸爸媽媽聽了後哭笑不得,而我卻振振有詞:“你不是教人家要向書上的小朋友學習嗎?”

《弟子規》,《三字經》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下來的優美傳統,從這幾本書上能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我為中華民族能流傳下這樣的書而感到自豪!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6

《樹猶如此》

“我一向相信人定勝天,常常逆數而行,然而人力畢竟不敵天命,人生大限,無人能破。”

“我與王國祥相知數十載,彼此守望相助,患難與共,人生道上的風風雨雨,由於兩人同心協力,總能抵禦過去,可最後與病魔死神一搏,我們全力以赴,卻一敗塗地。”

生命短暫無常,生活雖然看似平靜,但其中的無常有時是我們無法想象也無法預知的。銘記人生大限,無人能破,用寧靜的平常心但堅定的勇氣和珍惜的心去生活才對。

《第六隻手指》

作者的媽媽真偉大,“做我們十個人的母親,談何容易。分水果,一人一隻橘子就是十隻,而十隻的大小酸甜怎麼可能分毫不差呢?至於母愛的分配,就更難稱量了。”

明姊的心病,心理學的難題,“人類上了太空,征服了月球,然而自身那塊方寸之地,卻仍不得其門而入。”

《明星咖啡館》-年輕時創辦《現代文學》的經歷,優秀的人都是這麼的優秀....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7

説起人類的起源,就不得不提起世界三大起源學説:海猿説、海陸雙祖先複合説與外星人説。它們各有各的觀點,也各有各的證據,真是眾説紛紜,莫衷一是。

對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科學家馬萊斯認為:大約65萬年前,一些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豐富的科技知識,發現了地球上的環境很適應他們居住,但他們卻不堪忍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於是這些外星人不得不放棄地球生活,並決定在地球上創造出一種新的適宜於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種,同時又使他們能在地球上繁衍。他們選擇了地球上精力旺盛、智力較高的雌性猿人作為對象,設法使他們受孕,這便產生了我們人類的祖先。

馬萊斯的見解的確驚世駭俗,但我不同意這種説法,假如外星人真的來過地球,真的與猿繁衍出新猿,那麼在這400萬年中,難道會一點痕跡都沒有嗎?如果地球人真的起源於外星人,那麼發現了30萬年前、40萬年前乃至100萬~200萬年前的古代類人猿化石又如何解釋?雖然總有所謂的“ufo”出現在地球的上空,刺激着我們的眼球,可又有誰見過外星人呢?

我比較贊同的是海猿説。1960年,英國的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在化石空白期,人類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陸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8

奈斯博被譽為北歐東野圭吾,所以我想我應該看看這本小説。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它精彩,細膩,甚至還帶有東野圭吾式悲傷。因為兇手也會讓人覺得心酸,家庭的不幸,童年的陰影讓他心理扭曲。我想他是愛着父親的,但很遺憾小説裏沒有寫到他的父親。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圍繞女人出軌展開的。使我不禁想到女人在擇偶時會把男人分為兩類:供養者和情人。故事裏女人和供養者結婚,卻和情人偷情,貪戀情人的良好基因,所以心甘情願為他們生下孩子,而供養者則為他們養育孩子。一旦供養者對妻子產生懷疑,則會失去對孩子的疼愛,甚至轉而傷害孩子。在這裏不想談道德問題,只想説每個人在做出選擇之前必須想清楚要承擔的後果,説不定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正有個雪人在盯着你呢?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9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蒙學著作,自問世以來,一直是中國兒童啟蒙的必讀書,影響極其深遠。《三字經》篇幅雖然短小,內容卻非常豐富,被譽為“袖裏通鑑綱目”。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説: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我非常喜歡“孟母教子”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市鎮上,孟子便整天學着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三字經》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要好好學習,友愛兄弟姐妹,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學以致用,並且還要好好的傳承下去。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10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福爾摩斯探案集》,裏面的資料可精彩了。講的是一位名叫約翰華生的軍醫和神探夏洛克福爾摩斯一齊破了一樁有一樁撲朔迷離的奇案。

書中的華生先生和福爾摩斯先生合租了一間房子,兩人便很快成為了朋友。華生在跟福爾摩斯一齊破案時學到了不少東西,他的推理本事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本書分為幾個故事,每一個故事就是一段驚險刺激卻趣味的奇妙之旅。就當福爾摩斯和他的朋友們一點一點找到線索、證據,一點一點撥開懸疑的迷霧時,線索會突然斷了,剩下的是人們茫然的表情。而後福爾摩斯總會找到一些細節,繼續探索下去。就在這時,人們總會發現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不為人知的祕密和事實。就是這些祕密,使真相一個一個浮出水面,最終,聰明的人們找到了通往這樁奇案的大門的鑰匙。就這樣,一樁又一樁的案子被他們踩在了腳下。

書中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異常細緻,描述的也異常的準確,讀了之後彷彿一個人生生的活在你的眼前。我異常喜歡書中的主角夏洛克福爾摩斯先生。因為他的語言詼諧幽默,但辦起案子來卻一絲不苟,他面容冷酷俊朗,目光鋭利,眼神咄咄逼人。”他知識既豐富,同時又十分貧乏。他對文學、哲學和政治學近於無知,他對哥白尼的議論和太陽系的構成竟一無所知。他對英國法律知識精通而偏重實用,他關注地質學則全在實用。“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謙虛、聰明、瘋狂、幽默,是最有魅力的偵探!

《福爾摩斯探案集》中還揭露了人性的罪惡。比如有一個人是一個大家族中的一員,他是個逃犯,然後隱姓埋名住在自我家的附近,他為了爭奪遺產,只要不是自我繼承遺產,他就殺了那個人。最終,他還是被自我害了,掉進沼澤,死了。這是人性的醜惡,是人心的自私。

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期望大家能夠領略一下福爾摩斯,一個最棒的偵探那迷人的風采!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11

《沉思錄》是羅馬國王馬可·奧勒留的作品,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學皇帝,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國王,這本書是他用一生的經歷和心血寫成的。僅僅兩個月,我就看完了這本書,但我覺得,我並沒有讀完它,也沒有完全理解,它很深,任何人都得用一生來品味這書中的道理,他不僅是一本書,也是一個人一生的嚮導。

温總理説:“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過有100遍了,天天都在讀。”由此可見,這是一本永不過時的書,也是一本經典的書,翻開它,沒有繁華的文字,只是一句句刻骨銘心的話語,彷彿書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聲。

“憤怒就是靈魂在摧殘自身。”這是書中的`一句話,讀到這兒,我就在想,可不是嗎?有時候,為了一點小事兒而生氣,傷心又傷人,值得嗎?於是,我又想起了一首小詩“笑”,是啊,很簡單的道理,用笑去面對人生,即使憤怒,自己又能得到什麼呢?想到這,我就決定以後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樂觀面對人生。

讀完這本書後,我終於領悟到了哲理的力量是多麼偉大,但是它卻摸不着,也看不見,其實,我們的生活不就是處處充滿着哲理嗎?因此,這本書對我受益匪淺。生活不就是這樣簡單又複雜嗎?樂觀對待他的人,生命就是快樂而簡單的,悲觀對待他的人,結果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如果你快樂的去對待人生,對待生活,他就是完美的。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12

我不明白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形容這篇文章,或許並不是所有感觸都能夠用文字來詮釋,總之在合上書的那一刻,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先來説説這個王圓,一介草民,大字不識幾個。作為人,他是不幸的,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生在日薄西山的晚清,隨波逐流,逃荒到甘肅當了道士,為的就是混口飯吃。作為農民,他是悲哀的,他憨厚得近乎愚蠢,愚蠢得近乎麻木。同時,作為農民,他也是幸運的,他把持着中國最燦爛的文化,他周圍的每一寸土,每一滴露,每一粒塵,在歷史的打磨雕飾下,一顰一蹙,都顯得那麼大方得體,歷代的記憶都氤氲在他的周圍。然而,他卻不懂得珍惜,他用極為低廉但對他來説極為高昂的價格換走對世界來説奇世珍寶可對他來説卻是一堆破爛的雜物。這些東西在他手裏就像是自家農舍裏種的瓜果蔬菜,是能夠隨便挑選,能夠用來賺錢牟利的。

他那如孩童般幼稚的想法,如孩童般脆弱的心理防線,只需幾句如童話般的謊言,假唐僧也能夠拿走真經文。他身上透着一股奴性,幾句謊言,所有的外國學者就成了洋唐僧,只要幾兩銀子,所有的大人,洋唐僧,都是他的主子,是主子就就應儘量滿足主子的要求。於是,一車車的古物就這樣被運走。王道士就是某些人格低下的中國農民乃至中國人的一個剪影,一面鏡子。

我還依稀記得前些日子聽過一則新聞,説是幾名大學生為救落水兒童溺水身亡,岸邊漁船上的漁民卻無動於衷。原因何在因為這一帶水流湍急,常常有不少人落水,打撈屍體就成了他們的職業。在他們眼裏,死神手中的人們是能夠用金錢交換的,當民眾強烈要求打撈屍體的時,漁民們竟開出了一萬多一具的天價。這就是中國人,在自我和他人之間毅然選取了前者,在金錢面前頷首低眉。那麼,中國人在對待個人利益和對待民族利益時的態度堪稱雲泥之別,自然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再來説説文章的配角,中國的朝廷百官和外國學者。清朝時期官宦的作為想必人人皆知,一堆被四書五經腐蝕得不成人形的臭蟲,吃喝嫖賭,見利忘義,不務正業,搜刮民膏,阿諛奉承,講究排場。不得不説,敦煌文化的超多流失,他們也“功不可沒”,那時的中國固然貧窮,可是從這些官吏們日常生活習性上能夠得出,中國並不是窮到連這些保護文物的錢都出不起,也不是官吏們沒學問,不懂得文物的重要性,而是他們沒有這個志氣,總是想着讓王道士順手送幾份,不是拿來自我研究當擺設,就是送給別人。

再看看外國學者,僅僅帶着永不回頭的勇氣,千里迢迢來到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只為目睹東方瑰寶的綺麗,他們甚至做了最壞的打算,但他們高估了中國人。他們沒有想到如此耀眼的文化竟由一個土得掉渣的老農把持,他們沒有想到中國幾千年來最聖潔的沉澱在他們眼裏一文不值,他們沒有想到中國官吏有錢沒志氣,他們更沒想到中國人的麻木軟弱。

《道士塔》中有一段話:“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他們萬里衝刺的最終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衞,一切的一切,竟是這個骯髒的王道士。他們只得幽默地聳聳肩……”作為中國人,我想,究竟是我們就應恥笑外國人太不瞭解中國太無知,還是就應讓外國人用他們的學術報告探險報告喚醒一個疲倦的古老的民族

以人為鏡,我們不難看到中國人長衫馬褂,文質彬彬的外表背後的一顆私心,老祖宗留下的封建愚昧就不能隨便亂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饋贈就能夠視為糟粕。揮霍在自我身上的錢從來不嫌多,一到為公家籌集費用就扭扭捏捏。這就是禮儀之邦,禮貌古國,清朝的疆域幅員遼闊,可是就跟人的心一樣,小得連敦煌,甚至連幾卷經文都容不下。

文章接近尾聲時,餘先生引用了幾行詩: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麼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麼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雲的戰陣

決勝負於城下

……

縱觀大清王朝晚期的幾次著名的變法起義:洋務運動,是幾個略有作為的官員打着富國強兵的旗號維護晚清的統治;太平天國起義,一羣農民聚在一齊琢磨着不切合實際的天朝田畝制度;戊戌變法,幾個文弱書生乾着急,不發動民眾,手無實權的光緒帝瞎忙活;辛亥革命,孫中山推翻了封建專制,卻不敢向帝國主義實力發起挑戰……雖不敢説是全部,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崇尚個人主義,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操刀舞戈,與強大的封建勢力單打獨鬥,最終倒在歷史的血泊裏。

其實我們並非無能,而是我們缺少那一腔誓死捍衞文化,重振華夏之雄風的熱血。我們也沒有理由怪罪這個王圓,以他的見識,也完全無法理解後人往他身上吐口水,扔臭蛋的原因,跟他講述他所犯下的過錯,也可是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也許我們真的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千古罪人並不是王圓,而是腐朽沒落,即將崩潰的王朝。清朝的皇權愈發僵化,文字獄也就愈發登峯造極。魯迅先生説過,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文字獄不僅僅扼殺了人們的創造力,鉗制人們思想,培養了一羣清朝的忠實走狗,還大大滋生了人們的奴性,漸漸失去了辨識力,什麼都聽老爺主子的,老爺主子説的準沒錯!就像是恣意生長的爬山虎,牢牢地吸附在即將倒坍的圍牆上。

這是中華民族的杯具,是一個泱泱大國所不願提及的痛處,他把懺悔做成紗布,包紮自我的傷口,企圖擋住那些可怖的蜚語,那些刺耳的斥責,那些不解的眼神……可是這樣,這些鹽巴也就滲透得越快,傷口也就愈發疼痛,久而久之,傷口也就化膿,潰爛了。

還要再冷漠麼還要再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麼看看我們手中的傳統,手中的文化,還在沾沾自喜麼看到韓國人的江陵端午祭申遺後才火急火燎的張羅起來,那是源於我們的文化,為什麼沒有像江陵端午祭一樣,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標籤因為我們忽視了。為什麼忽視了不在乎不瞭解還是無所謂不管此刻有多少專家出來解釋説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只是在時光框架上與中國相同,而形式大有不一樣,都不能掩飾我們對文化宣傳保護的漏洞,對文化的忽視,這樣的衝擊難道還不足以喚醒中國人麼此刻又有傳聞説韓國要將風水學進行申遺,難道我們就這樣坐以待斃,眼睜睜的看着這些源於自我的文化到頭來成為別國的名牌麼

我真的不願意再看到這樣的退縮,這樣的逃避,為什麼在我們把這類叩人心扉的經典散文供奉起來頂禮膜拜的時候沒有人大聲的呼喊,反抗。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就是他意識到精神的力量是偉大的,而改變人們精神的首先是文學和藝術。在我看來,想要用文章喚醒人類麻木的心靈,不是要把它擺在高處,供世人頂禮膜拜,而是要讓文章深入人心,成為人的一面鏡子,才能讓人意識到自我的醜陋,意識到精神的力量,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能意識到保護文化的重要性。

我也真的不願意再看到書中描述的場景:悽豔的晚霞正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我也真的不願意看到第二個王道士,第二個被封建迷信腐蝕的醬缸蛆,我也真的不願意看到還有第二個道士塔,第二個敦煌。就讓那些不堪回首的過去成為歷史,從此刻起,我們不會再像文中寫得那樣,屈辱的走到放大機前,研究從外國買來的微型的文獻膠捲,我們要喚醒每一箇中國人,用我們的力量,保護永遠屬於我們的敦煌,永遠屬於我們的文化,永遠屬於我們的太陽。

你能夠説我的想法可笑荒唐,但這樣僅僅是我作為讀者的拙筆淺見,作為中國人的憤懣無奈,甚至是難言的悲哀。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13

《魯西西傳》是著名的兒童文學家鄭淵潔寫的一本書,作者説這是一本只許女孩子看的書,請男孩子自覺!自覺!再自覺!我很好奇,暑假裏就纏着媽媽給我買了這本書,但我是男孩子,只能偷偷看。

我一看《魯西西傳》就着了迷,裏面的故事太精彩了,有“魯西西外傳、紅沙發音樂城、龍珠風波、罐頭小人、恐怖的西瓜”等。其中我最喜歡看的是“罐頭小人”這個故事,因為它可有趣了。魯西西在幫媽媽開罐頭時意外地發現裏面裝着幾位小人,它們一直呆在罐子裏,從不瞭解外面的世界,這些小人又善良又可愛,成了魯西西的好朋友,為了它們,魯西西受了好多委屈也不怕,一心的保護它們。對了,魯西西跟咱們一樣是國小生,很愛學習,又漂亮又聰明,是個可愛的女生呢。《魯西西傳》裏有很多好詞好句,我最喜歡的是:“皮皮魯的想象力是一流的,學校要有想象力的學生,也要有成績好的學生!”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14

國中語文六冊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歷來都把這篇短文作為勵志類的文章,激勵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教參上的分析是這樣的:本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説“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了“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説到了。短文由個人説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説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我認為這樣的理解固然能夠,但並不是孟子的本意。孟子好辯,注重邏輯,這是公認的事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的最終部分,是孟子的自述,論述的應當只是一個問題:個人怎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為了方便論述,我把教材中的短文抄在下頭: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段。“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由前文六個事例得出的結論,還是對這六個人被“發”被“舉”之後所做事情的概述?這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關係到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課文開頭的六個排比句分別指出舜、傅説、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人在被“發”或被“舉”之前的身份,在被“發”或被“舉”之前,舜是一個農民、傅説是一名建築工人、膠鬲在做着小生意、管夷吾是一個政治犯、孫叔敖在海邊隱居、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市場換來的奴隸,他們的出身都很卑微。

如果説是對前文的論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適合前面的所有人。舜、傅説、膠鬲、孫叔敖等四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説得過去,種地、做建築工人、做小生意、隱居,生活可能都很清苦,吃不飽飯、很勞累也可能是正常的事。但説他們“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點説不通,難道這些人不滿意自我的生活?舜種地的時候、傅説修築房屋的時候、膠鬲做着他的小生意的時候、孫叔敖在海邊過着他的隱居生活的時候,整天報着鴻鵠之志,時刻想着成為王侯將相?管夷吾與百里奚,這兩個人動心忍性,還説得過去。據《史記?管晏列傳》中記載,管夷吾這個人出身卑微,做過生意,當過兵,但都做得不好,後跟隨公子糾。但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過程中,公子糾敗。管夷吾作為囚犯本應被斬,後經鮑叔牙極力引薦。公子小白即齊桓公不但不斬他,還封他為相。在管夷吾的輔佐下,齊國日益強大,最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到,在被“舉”之前,動心忍性是可能的,也是應當的。並且一個人被“發”或被“舉”後就必須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嗎

?這也不必須。歷史上多少人被“發”或被“舉”後,仍然名不見經傳。

像趙匡胤這樣黃袍加身以後就成為一代開國君主的人實在太少,很多黃袍加身的人最終落得個叛臣賊子、身死人首。被“發”或被“舉”只是給了你一個機會,這後面的路還很長,這路怎樣走,能不能走出一條光明大道,這不僅僅需要個人的素質,更需要你作出更為艱苦卓絕的努力。所以這句話與前面的六個排比句應當都是對這六個人一生的概述,前六個句子講他們出身卑微,“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是説“上天把成就一番偉業的機會給了這些人”,後面的句子概述他們被“發”或被“舉”後歷經磨難,他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但經過這些磨難,使他們的內心驚動、性情堅韌,竟然完成了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偉業。“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作“竟然”講更為合理一些。“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他們成就的事業,也出乎“發”或“舉”他們的人的意料。這樣講,更能體現孟子的邏輯。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文本的第二段“人恆過然後能改”。一般的理解是: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按這樣的理解,有點鼓勵犯錯誤的意思。難道錯誤也是成功之母?一個總是犯錯誤的人,很難成就大事業。這有點説可是去。“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心境困頓、思慮堵塞,然後才能振作。這在第一段中的“動心忍性”已經作了論述,如果還這樣論述,顯得重複。“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一個人的想法僅有經過自我的臉色或聲音表現出來,別人才會瞭解。如果不是這樣,這些人又怎樣能被“發”或被“舉”呢?這在第一段中這些被“發”或被“舉”時,這些人的過人之處應當已經表現出來了,不然也不會被“發”或被“舉”,這樣的論述也顯得剩餘。對於“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些人在之後的成就偉業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但他們都能及時改正;遇到困難時,也會心境沮喪,但他們堅信自我必須能成功;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能從別人的言行舉止中看到自我所做的事情人們是否滿意,進而採取更為恰當的方法與措施。這樣一來,文句之間的聯繫就更緊密了。

文本第一段是説這些人被“發”或被“舉”後成就了一番偉業,緊之後孟子深入一層,論述他們為什麼就會在被“發”或被“舉”後成就了一番偉業?那裏有他們的主觀條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這些人在被“發”或被“舉”後,在成就偉業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也會有心境沮喪的時候,但他們能夠從中解脱出來,能夠看到期望,他們能從別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事情做得怎樣,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進而按規律或人們的意願辦事。這是這些人成就一番偉業的個人因素,這一點尤為重要。不然的話,每個人都會成就一番偉業,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這句話,普遍的理解是:孟子由個人成就偉業談到治理國家的問題。而我認為,這仍然是談論個人成就偉業的問題。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時間一久,這個國家就會滅亡。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孟子在那裏用了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來打了個比方,仍然是論述個人成就偉業的問題。“入”是個人內心方面的因素,“法家拂士”就相當於個人的主觀條件、個人的過人之處,“出”是外部的艱難險阻,“敵國外患”就相當於成就偉業過程中所遭遇的一切艱難險阻。這樣一來,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正如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外沒有鄰國的侵擾一樣,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的過人之處、沒有能夠改正自我錯誤、沒有堅信自我必須能成功的信念、沒有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耐,沒有成就一番偉業的各種艱難險阻,這個人就不會給後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人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過完自我的一生。

正是基於以上的分析,孟子在末尾得出了這樣的論斷: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這一句話應當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應當是:生死於憂患,生死於安樂。這樣一來,這句話就能夠這樣理解:艱難險阻能讓那些不怕困難、迎難而上、有過人之處的人成就一番偉業,如果安於現狀,一個人只能是平平庸庸地過完自我的一生。對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短文,這樣的理解貼合儒家出世的思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念,我想這也許才是孟子要表達的意思。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15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民族。它的歷史真的可説是有喜有悲。喜的是從古至今創造出了許多奇蹟,如:秦始皇兵馬俑、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等等。悲的是也有許多恥辱,如:火燒園明園、戰爭、南京大屠殺等等。而有個人是我們民族罪不可赦的罪人!

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一個道士,一個農民,一個平民。他就是王圓,是這出杯具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他只是一個道士,有何德何能成為莫高窟的主人他只是一個農民,有何德何能把莫高窟當成自我的宅院他只是一個平民,有何德何能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難道中國的文官都死光了嗎!

這篇文章是教師讀給我們聽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苦旅》。我看了以後更是悲哀,王道士把這些無價之寶的文物看成是玩物,隨便送人;把敦煌變成他的農舍,他摧毀了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汗水的結晶。這時,沒有一個人來阻止他,如果不是那時中國政府的腐敗,道士自以為真的能夠讓他對着莫高窟指手畫腳嗎不能!

文章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那裏,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真的是這樣,我們十三億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不明白,為什麼王道士會那樣的愚蠢,寧願把珍貴的文物送給那些外國人,也不肯上報朝廷,把它們留在自我的祖國。如果我能和王道士生活在同一個朝代,我必須會竭盡全力來阻止他,如果實在不行,我會拿一把大折刀,一刀捅死他!

就這樣,莫高窟那些珍貴的文物流落海外。最終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了起來,如卧龍騰飛般,飛上了復興的道路上。用巨大的資金買回了王道士送出去的珍貴文物,那些文物因為王道士的愚蠢繞了一個大圈,最終回到了自我的家。中華民族正在用自身的行動治癒這歷史的傷疤!

王道士是一個愚昧無知的人,我們不能像他一樣愚蠢,要多為人類留下更多的有價值的東西!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16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頓覺心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一想到近一個世紀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已沉寂了許久的經卷、繪畫被人堂而皇之地裝上馬車,一車車地運走,消失在沙漠的盡頭時,我的心頭就湧起了陣陣酸楚。

跟隨着作者的筆觸,我彷彿回到了近一個世紀之前的敦煌莫高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道士的圓寂塔。隨着作者的介紹,我最終了解到,正是這位王道士,為了那誘人而又充滿罪惡的銀幣,將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低價“賣”給了那些所謂的從印度倒溯着唐僧的腳印來中國取經的洋人。這種交易,與其説是“賣”,還不如説是“送”更準確些,就好比是用一枚針換一隻雞,一顆鈕釦換一籃青菜那樣的“公平”。此時此刻,我彷彿看到王道士正目不轉睛地數着銀圓。他邊數邊津津樂道,感歎洋人的“慷慨”。讀到那裏,我不禁為“這位為了金錢而進行骯髒交易,做出有損民族利益之舉的道士”而感到悲哀。悲的是,作為一名道士,竟然為了金錢而出賣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歷史文物。我也為那“為了豪華的生活排場”而窮得籌不出運費的中國官僚們感到憤怒。憤怒的是,那些有學問的中國官員竟從未下決心來好好地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同時,我更為那些被王道士稱為“司大人諱代諾”“貝大人諱希和”之輩而感到憤慨。我恨不能給這些民族敗類一個重重的耳光,也恨不能一下子衝上去攔住那些流失海外的民族瑰寶,但猛然間,我意識到,我又能攔住些什麼呢或許僅有洋人的謾罵:“你別狗拿耗子,多管閒事!你們的官員都沒

言語,用得着你指手畫腳嗎”

這就是20世紀初發生在我國的真實的故事。這就是現代禮貌社會中,新式的“強盜”與“懦夫”之間的所謂的“公平”交易,是所謂的“榮耀”與真正好處上的“恥辱”的徹底暴光。

在歎息、無奈和悲憤之餘,餘秋雨先生在文章的最終寫下了“我好恨”三個字。這是作者發自肺腑的吶喊。這僅有的三個字包含了對王道士和腐朽官員的恨,也包含了對祖國燦爛文化和中華民族最真摯的愛。此時此刻,我想起了郁達夫先生以前説過的話: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期望的奴隸之邦。在此,請允許我冒昧地套用一下:沒有悠久歷史和燦爛禮貌相伴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愚笨的民族;有了優秀的文化卻不知珍惜、保存和研究從而發揚光大的國家,是毫無期望的平庸之邦。

但願不如此!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17

柯南道爾筆下塑造的福爾摩斯,以往令無數人為之欽佩和讚揚。福爾摩斯憑藉智勇雙全、伸張正義的光輝形象,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探。今日,再次捧起《福爾摩斯探案選集》,在那跌宕起伏的情節中,細細品味每一個生動離奇的故事,感受着主人公非凡的智慧和才幹。

《福爾摩斯探案選集》精選了三個精彩的偵探故事,分別是“血字的研究”、“四簽名”和“冒險史”,每個故事都講述了一件非同尋常的案件,背後都有着一段鮮為人知的內幕,或與處心積慮的復仇有關,或同價值連城的財寶相牽連。經過華生這個人物的所見所聞,突出表現了主人公福爾摩斯敏鋭的洞察力和縝密的推理本事。他總能在錯綜複雜的案情當中,找到突破口,出其不意地制勝。他的觀察、推理本事令我歎服。在感歎之餘,我也深深地被福爾摩斯的敬業精神、職責感和使命感所折服。

福爾摩斯精通解剖學,也是一流的藥劑師,他總是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一些科學。他超人的確定、分析、推理本事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到達的,而是經過無數次試驗、研究,日積月累沉澱下來的。記得書中説過,福爾摩斯為了研究一種藥水,連續幾個月,都在自我的皮膚上做試驗。書中福爾摩斯對偵探術的獨到見解給我的印象很深。他認為,偵探術是一門精確科學,是一個從事實的結果找到原因,再經過精密的分析和推斷而破案的過程。

作為一部偵探小説,《福爾摩斯探案選集》中不乏有很多驚險的場景和扣人心絃的懸念。書中有關人物外表、心理及環境的描述,詞藻也相當優美。比如,“他簡直就是這絕境中的鬼怪精靈。他原本高大健壯的身體,如今已變得瘦削不堪,幹羊皮似的棕色皮膚緊緊包着一把骨頭,長長的棕色鬚髮已經斑白,雙眼深陷。由於飢渴交迫,他已瀕臨絕境,只得用來複槍勉強支撐着身體”。再比如,“不久,街道、廣場魔術一般出現,田野上捲起一片片金黃色的麥浪,市中心的大教堂也高高地聳立起來。這塊本來是窮鄉僻壤的移民區,此刻一切都欣欣向榮”。這些片斷的描述都給人以美的文學享受。

隨着科學的提高和破案手段的更新,人們對付罪犯的手段似乎更多也更完善了。然而,福爾摩斯那些自身所具備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是永遠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這是我讀《福爾摩斯探案選集》最大的收穫。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18

看過書的序,對於“苦旅”,我便有些不解,雖沒有太白乘輕舟的飄逸,也沒有放翁騎瘦驢的灑脱,但無須顧慮衣食住行的麻煩,何談“苦”字

確切地感受過,才能夠體味其中一二。苦的並不是旅行本身,而是這路途上所經過的文化,這苦有幾分堅忍,這苦有幾分沉重,這苦更有幾分職責。

魯迅説“失敗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莫高窟內,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無知的農人之手,壁畫被毀,塑像被砸,寶物以低價流出華夏大地。難道這不是杯具是,這是!是莫高窟的失敗,是中國的失敗。

王道士在這場杯具的演出中可是是一個醜類,他所代表的不是自我,而是多少年來中華的短處。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羣體,沒有文化的浸染,對於民族的歷史榮辱沒有概念,眼裏僅有金錢與市井的喜怒哀樂,甚至對於文化的價值沒有概念。他們沒有錯,錯的是千百年來對於他們的忽視,不經受教育,價值觀的構成便有了漏洞。父傳子,子傳孫,對於他們,人生便僅有一個目標,吃飽穿暖,有些貪念便是得個小官噹噹。

難道這不苦苦,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習,這苦中,有太多的不負職責,百姓的不負職責,官員的不負職責,開山鼻祖的不負職責。。。。。。

以前孕育了幾代繁華的古老的中華,竟沒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層,還有一個對生活,對文化都無能為力的人羣。

於是,中華大地坍塌出一堆廢墟,那是文化的廢墟,是坍塌的中華民族古老的脊樑。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19

“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其所不能。”

——題記

有個實例大家都明白,有句俗話也説明了這一點“窮人家的小孩早當家”。因為苦難造就了他們的成長,因為環境讓他們早褪了那份嬌蠻,當我們還在大揮“才能”——向父母不停的汲取我們原以為屬於我們的一切時,他們己經為父母辛勞思慮。因為家境的不允許,所以比我們多一份憂鬱,多一份堅強,多一份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不會因為家裏貧窮而變得灰心喪氣,也不會因為奮鬥後富裕了而變得大肆揮霍。相反,正是一些從小生長在城市裏,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家庭裏的人,無節制的花費,直至某一天失足成貧就變得落魄於斯。在逆境中成長得堅強,在順風中生長得懦弱。

人僅有經受挫折,不順利的干擾和阻礙才會使他從實踐中增加自我所缺少的本事的毅力。人的一生正因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經歷住了磨難考驗的人才會出眾被着為人才,也才是有用的人,才能理解重大職責。在失敗時,不以失敗而頹廢,不因惱怒而一跌不振,不因為才不如人而心有嫉妒所以憤恨。我們要經常檢討自我的所作所為。成功之母不是失敗,而是失敗後的自我檢討,僅有此才會有所一番作為。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沉於安居樂業的事局中,不振奮,不讓國家發展,止步不前,最終敗得一踏塗地。不前進,不後退,原地踏步,最終換來的不是長久的國泰民安,而是敵侵略城池時的血流成河,勝劵他握。所以一個國家的不提高對於他國來説你就是腐朽得不可一世。別人在不停的前進,不住的發展強大。我們因為缺少了戰備本事,國家沒有軍威,沒有科技發展,談什麼富可敵國讓國生存長久。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日,我們温飽不成問題,物質豐富的生活是我們今日追捧的潮流。有的人對物質的追求接近瘋狂的地步。這個物質生活就是所謂的吃喝、玩樂。在這個時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該成為一種警告。吃,我們要講究清淡、健康,那些成疾的“富貴病”就是因為太在於“好”所以才生得的。什麼玩樂要高調?高調麼?花個幾千萬租架飛機逛一天就高調?是很氣派,最終欠債一大堆,最終就真的生於憂患了,這個價值取向還真有意義麼?錢,我們要節儉,人短命就往往太過於享受。

今日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物質豐富的時代就要講究清貧一點,不要去一味的追求人間享樂,這樣的人一生都沒有價值意義,縱使萬貫家財最終都會被一掃而光。而懂得這點的人,他們一生都在奮鬥,一生奉獻事業。他們的憂患是為國民而憂患,而享樂的人則是建立國民辛苦之上。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20

四星半,部分謀殺的細節描寫對我來説略重口,但確實刻畫精彩。第一感覺作者對音樂有自己的要求和品味,因為提到很多樂隊和歌曲,瞭解作者背景才知道曾經是搖滾歌手。小説注重環境氛圍烘托,但偶爾也稍顯宂長。一度懷疑黴菌清潔員和兇手有關,到後面才發現埋這個鈎子是為了解開雙胞胎媽媽的謎團。到小説的一半基本知道兇手是誰,所以會覺得3個疑兇的編排有點刻意,但是看完會發現排除疑兇的過程,一方面也在理清更深層的人際關係和補充殺人動機。最後尤納斯和爸爸的對話,才讓一直被雨雪籠罩的挪威照進一絲陽光,親情可以是超越仇恨和血緣的存在,就像哈利和歐雷克。最後一章關於正義和邪惡的討論引人深思。

花季雨季讀後心得體會 篇2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千古流傳的佳話出於這篇文章,就是出於孟子之手。這句話的意思是説:“要想成大事,擔大任,就要先學會吃苦,經受痛苦的磨鍊。相反,如果你富貴了,也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是人類擔大任的不二法門呀!

唐玄宗李隆基為奪武后之權,長期在憂患中集結力量,讓自我更加強大,最終打敗武后,奪取政權,成為一位優秀的皇帝。之所以他會成功,就是因為他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成為一名家喻户曉的皇帝。”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僅有存在憂患意識,才能臨危不懼。

開闢農民起義道路的領導者陳勝是個很有才略的人,他具有優秀的領導才能和組織本事,但正是因為他成功了,他富裕了,他就很享受此刻的榮華富貴,根本沒憂患意識。結果秦朝的主動出擊,陳勝豪無防備,就因兵敗而失敗了。俗話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陳勝並沒有憂患意識,也沒有看到近憂,所以他失敗了。

劉秀早年漂泊流浪,歷盡辛苦,苦心詣志,最終推翻王莾政權,建立東漢。他在貧苦中早已鍛鍊了心志,正是因為他”居危“,所以他更能”思危“。

俗話説:”天有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明白將來會發生什麼,僅有處處存在憂患意識,防範於未然,才能有備無患,最終走向成功。憂患意識在我們學習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把憂患意識時刻記在心裏,你必須能夠永攀學習高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6zgym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