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通用15篇)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通用15篇)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1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作者是意大利著名兒童文學家和詩人萬巴。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通用15篇)

書中講述的是三個小孩子不願意學習,甚至厭惡和討厭學習。主人公吉吉諾穿着開襠褲,襯衫角露在外面,而且是個貪玩逃學的小學生,他非常羨慕螞蟻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結果不經意中,他竟然如願以償地變成了螞蟻。他打仗很勇敢,起初被眾螞蟻推薦為螞蟻“將軍”,後來又被擁戴為“小白旗皇帝登上了至高無上的寶座。他經歷了背叛、自作聰明、碰釘子、吃苦頭這一連串的波折打擊後,真正成為了一個愛學習的孩子。

讀完這本書後,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大多數的孩子都不喜歡學習,每天都想着玩,我也不例外,學習那麼枯燥無趣,誰又能快樂呢。都幻想着能變成小動物多好呀!不用刻苦的學習、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但《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告訴我們,並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雖然我們人類每一天都很辛苦,但動物也是一樣的,他們甚至比人類更辛苦。

就像小螞蟻吉吉諾一樣,當他變成螞蟻后才知道,並不是他自己想象的那樣,不用學習,只是享受。開始,吉吉諾並不懂得如何去當一隻螞蟻,他總是把人類做事的方法用到螞蟻的身上,但事事都是錯的,受到很大打擊。但經過觀察和努力學習生存知識,最後他終於學會如何去做一隻好螞蟻。因為他智慧、打仗很勇敢,起初被眾螞蟻推薦為螞蟻“將軍”,後來又被擁戴為“小白旗皇帝”登上了至高無上的寶座。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人類、動物、昆蟲,都生活的不容易。都要努力的學習知識才能做一個合格的人或動物。人類辛苦,其實螞蟻比人類甚至更要辛苦,也有很多生存知識要學,如若你不努力學會,就會被死亡奪去生命。

我們只有好好學習本領,將來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2

當你打開《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這本書後,你一定會沉浸在昆蟲的奇妙世界!你會見到主人公吉吉諾,你一定會喜歡上善良的螞蟻保姆福斯卡,忠誠的大頭和大鉗,你還會看見數不勝數的小昆蟲。

作者的想法是多麼絢麗多彩呀!三個淘氣的小孩,居然變成了三個小昆蟲。吉吉諾變成了螞蟻后竟然想統治所有的昆蟲,可萬萬沒想到他的家園遭到了可惡的紅螞蟻的攻擊,導致家毀人亡。迫使他開始了波折的流浪生活。在他流浪的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也交到了許多朋友。大家千萬不要認為昆蟲是微不足道的。書本里的那些可愛的小昆蟲是多麼熱情友好啊!在他變成螞蟻后的奇幻經歷後,吉吉諾不知不覺地開始想念媽媽了,為了能回到温暖的家裏,看望他那可憐的媽媽,他在水黽、大樹蜂幼蟲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他日夜思念的媽媽!但可惜的是,他的家人並沒有認出他,反倒誤認為是可惡的跳蚤。吉吉諾傷心地再次離開了家,又來到蜂巢中,他和大鉗受到了蜂王的盛情款待,還目睹了兩位新蜂王為了王位流血鬥爭的恐怖情景。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吉吉諾和變成毛毛蟲的姐姐焦爾姬娜的重逢。一條毛毛蟲竟然是一隻小螞蟻的姐姐,太神奇了!

變成了螞蟻的吉吉諾懂得了昆蟲世界的許多奧妙,這次經歷使他受益匪淺。

合上書本,我也開始幻想。如果我也變成一隻螞蟻,會發生哪些奇妙的經歷呢?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3

大家都讀過《三個火槍手》吧,即使沒有讀過,也必須聽説過。對,它就是很受歡迎的大仲馬的作品。去年暑假,我讀了這本書,完全被這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吸引住了,彷彿和作者一齊進入了這美麗的故事。

這個故事描述的是17世紀的法國,政治者爭權奪利,矛盾重重。主人公是一個法國小子達達尼昂,他善良、淳樸、聰明,一次又一次把自我的朋友從危險中拯救出來,一次又一次粉碎紅衣主教的陰謀。説到那裏,我不得不提到達達尼昂的三個朋友——三個火槍手:阿託斯、波爾多斯和阿拉米。他們是十分好的朋友,他們正直、勇敢,有紳士風度。説到他們和達達尼昂是怎樣認識的,那真是一段奇遇,可謂不打不相識。達達尼昂無意間冒犯了這三位火槍手,他們為了榮譽要和達達尼昂決鬥,達達尼昂只好硬着頭皮理解了。

達達尼昂本來想去送死,誰知紅衣教主的衞兵來了,他們人多勢重,要和三個火槍手決鬥,達達尼昂則加入火槍手這一邊,就這樣,大家同仇敵愾,一齊戰勝了敵人。也正因為這次戰鬥,化解了大家彼此的誤會,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達達尼昂經努力也加入了火槍隊,從此,四個人形影不離,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大家理解了反抗紅衣教主的任務。

故事也就此展開。作者生動地描述了他們四個人戰鬥後面的場面,以高超的寫作水平烘托出達達尼昂、阿託斯、波爾多斯、阿拉米這四個個性炯然不一樣的人物。看了這部小説,我也受益匪淺,“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朋友能給自我帶來很大的幫忙,就像這四個朋友互相幫忙,共渡難關一樣,也就是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從一個個危險和困難中走出來。並且,人要證明自我就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在經歷了無數風險和危難後,達達尼昂最終獲得了自我想要的一切!也許人生原本就充滿酸甜苦辣!只要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4

星期天在《新華書店》發現了一本書——《誰動了我的奶酪》,覺得很有趣,便趕緊買回家讀了起來。

書中主要講述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生活中,其實“奶酪”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也或許是一種生活的意願等等;“迷宮”代表着你花時間尋求着的東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機構,也可以是你生活的社區,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種人際關係。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清了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無法實現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們追尋它,想要得到它,因為我們相信,它會帶給我們幸福和快樂。而一旦我們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會對它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成為它的附屬;這時如果我們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們將會因此而受到極大的傷害。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每個人在必須為自己的事業、生活做出選擇時,必須充分地熱愛自己喜歡乾的事,熱愛才會努力去鑽研,努力鑽研必會有作為;選擇自己有能力乾的事,選擇一經確定,就要鍥而不捨地去奮鬥,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最小的事做起,努力做到最好,在這個過程中增長才幹,樹立信心。《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裏奔跑追尋,去追尋其他更新鮮的奶酪。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5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把《三字經》列入了《世界兒童道德叢書》,那都説明《三字經》的文化地位是何等重要。

《三字經》採用敍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藴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説,廣泛深動而又言簡賅。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份,每一部份有一箇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瞭;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份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諸子的著作;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三字經》中還例舉了許多意義匪淺的故事,如孟母三遷、孟母斷機、五子登科、黃香温席、孔融讓梨等,其中蘇洵二十七方才學習的故事讓我受到一些啟發,説的是北宋著名散文家蘇洵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嘉祐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後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闢,語言鋒利,縱橫捭闔,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蘇洵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是現代的我們所缺乏的,由此我們更應向他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不被任何困難所屈服。

再如孟母教子的一些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孟子正是因為受到了母親的教育,從此以後,專心致志一心向學,後來成為了一代亞聖,成為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這是父母對我們的良苦用心,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及以後能成為有用的人,父母為我們不辭勞苦地奔波卻沒絲毫怨言,所以懂事後的我們更該為父母着想,孝敬父母,努力學習,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而最大的收穫是提高自我的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6

《培根隨筆》就是一部寫道理的文章集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聲情並茂的人物,只有無限的討論與研究,真是是物必談,無所不談。

本書作者,自然就是弗蘭西斯-培根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文學家。一六〇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為首席檢察官,一六一七年成為掌璽大臣,一六二〇年被封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賄,從此下野,脱離官場。一六二六年死於實驗。本書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還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紀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確有人好見異思遷,視固守信仰為枷鎖纏身,故而在思想行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雖説專講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詩能滿足想象而稱其為魔鬼的酒漿。而有些話也是經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顛倒這莫過於愛情與嫉妒。

本書也似乎是藉助《聖經》來説明道理。

從書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識來。

我悶在生活之中總會不經意之間説幾句富有哲理的話,只要用心記錄,你也會成為培根。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7

《雙城記》被譽為描述法國大革命的最傑出的代表作,我想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與眾不一樣。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不一樣,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雖然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但卻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讀完後的震撼、憤怒、感動、欣慰,一時間充斥了我的心。我為革命羣眾奮起反抗爆發出的大力量而震撼,也為他們在革命進一步進行時不分黑白的復仇行為而憤怒;為卡頓對露西真摯無私的愛而感動,也為小説尾部卡頓的美麗憧憬,為他生命的延續而欣慰。

然而這部小説最能打動我的部分卻是卡頓對露西珍貴的感情。它雖然閃現於一時,卻持久了一世。感情,是什麼是包容,是索取是單純的佔有,還是博大的寬容這個話題如此陳舊卻依舊沒有答案。在此刻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我們總是在想到底有沒有長久,有沒有無私"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作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卡頓在《雙城記》中給了我們答案,給了一個人應當有的對於感情的信念。

太多的分離讓我們這一代人喪失了對真愛的追求,喪失了很多信心,很多夢想。然而卡頓犧牲式的死亡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也喚回了我的很多期望,很多暢想。卡頓對露西的愛是專一的,更是堅定的,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用自我無私的愛和生命給予了露西一個完美的未來。當他作為查爾斯的替身,平靜地理解本不屬於他的死亡,安詳地走上斷頭台時,這杯具的故事便擁有了充滿期望的結尾。他崇高的愛,拯救的不只是一個生命,更點亮了自我碌碌無為的一生,在人們心中樹立了他一向渴望擁有的果斷、堅定的形象。

露西是幸福的,她不僅僅擁有了父親的愛、丈夫的愛、僕人的愛,更重要的是她還擁有卡頓那份只屬於她的感情。卡頓愛她,卻並不要回報。在她生活無憂的時候,他只是默默地看着她,祝福她;在她的生活出現困境,愛人被囚時,卻挺身而出,代替"情敵"走上了斷頭台。只要愛人幸福的活在這個世界上,自我就能夠了無牽掛,正是懷着這樣簡單而滿足的願望,卡頓能夠沒有難過和憂傷的觀望露西的幸福,能夠離開得那麼從容。相信很多女孩和我一樣羨慕露西,羨慕有那麼多人用心用生命來愛她。

查爾斯是幸運的,從第一次法庭上的轉敗為勝到最終的成功逃脱,卡頓--這個本該同他針鋒相對的情敵,卻一次又一次的幫了他,表面上看是因為卡頓愛露西,而露西又深刻的愛着查爾斯,但事實上查爾斯出色的人品也是卡頓願意幫他的原因之一。因為他明白露西在他身邊必須能夠得到幸福,必須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裏開心歡樂,他認同露西的選擇,同時也作出了自我的選擇。也許會有人覺得卡頓傻,為卡頓不值,但我想,為所愛的人奉獻一切應當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吧。

愛常常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話很對。看完《雙城記》,我突然醒悟,發現原先世上本沒有真正的恨與愛,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所有的事都沒有固定的性質,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重要的不是這件事本身怎樣樣,而是一個人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就像卡頓對於查爾斯,本該是恨的,因為是他使得卡頓失去了擁有露西的機會,是他使得露西眼中再無他人。但卡頓卻選擇用博大似海的愛來化解這種恨。也許在他眼中查爾斯已經不是查爾斯,而是露西的一部分,是他所愛的人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所愛的一部分。從另一個角度説,如果沒有查爾斯,可能還是會出現查三斯、查四斯、查五斯的,卡頓如果選擇了恨,豈不是要恨很多人,要恨一生、恨一世、恨在每一天了麼卡頓是聰明的,所以他沒有選擇恨,而是將恨昇華成了一種最最偉大的愛。即使他死了,即使他不能再親眼看到露西的幸福,相信他也能在天堂感受到愛人的笑,感受到愛人的歡樂。卡頓會活在每個人的心中,不止是露西、查爾斯,還有更多的讀者,更多的後人。他的精神會永存,他會得到永生!

有人説感情是自私的,愛別人甚於自我的人都是傻子。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感受到的卻是一種超脱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這種愛純得像冰、熱得像火,是人性中最完美的、最悲壯的行為,是一種夢想化的美。它能夠默默的悄無聲息,也能夠爆發出無限的力量和勇氣。為了情人的幸福犧牲自我的生命,哪怕這種犧牲是因為拯救自我的情敵。這樣的故事不可思議,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本事。但它傳遞給我們的卻是作者對於人性、對於感情的思考。愛一個人,就是要給他幸福,哪怕這種愛會傷害自我,哪怕這種愛會讓自我消失…

卡頓的犧牲是一種重生,他之所以能夠坦然得應對死亡,正是因為他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未來。他明白自我的離去能夠帶給所愛的人更多的歡樂,也能夠換來更多人的幸福。他沒有怨恨革命者,也沒有埋怨任何人,他所做的只是儘自我的本事完成自我愛露西的心願,實現自我的誓言。

常聽人説:"愛一個人要愛他的全部。"愛她的好,她的壞,甚至是她的愛。愛上情敵,不可思議,但卡頓卻詮釋得很好。對於一般人來説那麼恐懼的死亡,在感情面前卻是那樣的微不足道。活着也許會完美,但如果看着所愛的人每一天悲痛流淚,相信那便會變成一種巨大的煎熬,所以卡頓選擇了欣慰的去死,那是一種安詳的無畏,一種沉靜的離開。

同卡頓相比,當今的感情似乎被強加了更多的東西。金錢、權力、地位、利益…這些本不該成為感情的影響因素的東西卻佔據了越來越重的份量。人們不是為了愛而愛,而是為了生存而愛。很多情景下,虛偽代替了真誠,物質凌駕於精神。也許我們是一羣理性的動物,也許我們所做的是的選擇。但我們是否應當感到慚愧,是否應當正視自我的每一段感情呢難道人活着只是為了吃好喝好睡好麼媒體上報道出的一個個為情仇殺的事件,應當為當今的人們敲響警鐘了,大家應當仔細想想,他們,究竟是為愛而殺還是為恨而殺呢如果我們不能博大的活着,世界就會了無生趣,失去色彩。

轉而回到《雙城記》,卡頓的偉大賦予了他太多的光芒,但就這個人物本身來講,他還是有杯具的性格。他太小看自我,能夠説是有些自卑,所以放任了自我,又因為放任而感到絕望。最終他沒能盡力的追求露西,而只是把對她的愛隱藏在內心,默默地承受着煎熬,無私地付出,卻不求一丁點兒回報。這種愛悽美而崇高,但卻過於低調。如果卡頓能夠努力,如果卡頓願意爭取,露西未必不會選擇他,而他同樣能給予露西很好的幸福。總之,《雙城記》帶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和感悟。關於愛,關於恨,關於復仇,也關於重生。當小説尾部卡頓看

到期望的時候,我彷彿也從整部書有些陰鬱的情緒中看到了點點星光。所以,卡頓的存在不僅僅是作者對愛的渲染,更寄予了狄更斯對未來的信心。不錯,當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恨,當所有的恨都昇華為愛的時候,沒有復仇,沒有血腥,有的只會是幸福的歡笑,燦爛的陽光。

再次感動於狄老的良苦用心,感動於卡頓至死方休的夢、沁人肺腑的情,更感動於這份人世間最崇高、最永恆、永不退色的愛,那麼難得,那麼完美,也必將永存!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8

逃亡的日子有多漫長,安寧的日子又會有多久,這是託比發出的吶喊,歲月會改變人,會讓人變得成熟、穩重。

橡樹對於只有1。5毫米的託比來説,任何樹洞都可以躲藏,可是偏偏自己從小到大的摯友背叛了託比,他無依無靠,陪着他的那片星光都為他懸起了心。

活潑、掛念父母的小託比,天真,勤快、聰明的艾麗莎,肥碩、殘暴的喬。密西,正直、陽光的尼爾。阿芒,每個角色無不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託比的民族定居在大橡樹,託比在這廣闊浩瀚的橡樹王國裏無憂無慮地成長着,他的父親為了保護橡樹的生態環境拒絕公開一項能源發明的技術問題,為此全家被流放,繼而父母被捕入獄,只有託比一個人得以逃脱,面對族人的追捕,他遇上了艾麗莎,艾麗莎想盡辦法只想讓託比見一眼離別多時的父母,故事由此開始……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託比的經歷不僅讓人打起寒顫,託比遇到了可怕的黑寡婦蜘蛛,她用尖利的爪子拍打着樹枝,恨不得立刻把他拍昏過去,用吸盤把他吸進去還不容易死裏逃生,想向奧爾梅西夫婦求助時,卻遭到了他們的背叛,喬。密西的隊伍差點就讓託比成了獄中犯人……這些都讓託比驚悸不已。

這漫長的日子還有多長,安寧的日子還有幾天結束?日趨成熟的託比讓我深有感觸,他面對困難總是能迎刃而解,持之以恆,若是我,便會因為見不到父母而傷心欲絕。託比從哪一面看都是堅強的,我認為他還是個孝子,總是想救出父母。艾麗莎也散發出一股英氣,如當年武丁皇帝的妻子婦好一樣,在面對困難時冷靜對待,讓託比一次次逃過災難,艾麗莎在我看來和託比一樣堅強。他們用自己的恆心、孝心、天不怕地不怕的英氣找到了自己最終的出路,這是讓我敬佩的。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9

這天最後拜讀完托爾斯泰的鴻篇鉅著《戰爭與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感慨太多太多:

首先我認為《戰爭與和平》超過了我原來讀過的所有的小説,甚至包括我比較喜愛的《紅樓夢》、《三國演義》、《百年孤獨》、《瓦爾登湖》……  這本書好就在它的任何一個人物刻畫、景物描述、戰爭場面描述、心理活動描述、人物對話描述等等,及至每一個段落、句子甚至標點都是那麼恰到好處,完美無瑕。

這本書描述得很真實,以幾次真正的戰爭為背景,裏面有真實的人物:拿破崙、亞力山大、庫圖索夫等,它的真實還體此刻,每一個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場就完美無缺的,他們都有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彼埃爾一出場是在安娜。巴芙洛芙娜家的晚會上,當時在場的“上流社會”的人們都很“輕視他,他的言行是為人們所不齒的,而這正説明彼埃爾是一個真誠的、不流於世俗的人。安德來公爵就很欣賞他這一點,並主動結交這個人。當彼埃爾突然繼承父親的巨大財產後,成為別素號夫伯爵、成為全莫斯科最有錢的人之一後,他立刻成為莫斯科整個上流社會倍受歡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兒的家長都盼望能把女兒嫁給他,他説出的每一句話都會受到所有人的稱讚,連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備了所有的美德……這是多麼大的諷刺啊!然而這又多麼現實啊!這與我們如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多麼不謀而合啊!……彼埃爾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經歷了被俘之後,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為各個階層的人所理解並喜愛:他的錢袋永遠是空的,正因它對所有的人開放;宴會中的女生們歡迎他,正因他從來不只對某一個人獻殷勤;僕人們高興彼埃爾回來,正因他們知道,他在家的時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一天到農場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諧,還正因在節日,他們都能夠得到重賞;小孩們和女教師們高興他回來,正因沒有一個人能像彼埃爾那樣地領導他們過共同生活,只有他一個人能夠在大鋼琴上彈蘇格蘭舞曲(他的唯一的曲子),照他説,他們能夠隨着這個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並且他確實帶禮物給大家;尼考林卡。保爾康斯基高興他回來,正因彼埃爾叔叔(他這麼稱呼他)是他羨慕與熱愛的對象;客人們歡迎彼埃爾,正因他這個人總是能夠使任何團體富有生氣並且能夠團結大家……

瑪麗亞公爵小姐,她雖然長得較醜,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向都深愛着對自己嚴歷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親;她成全女伴部鋭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約會;她一向精心照顧、教育自己的侄兒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兒女時都不允許自己在行為甚至在思想上對侄兒不如自己的兒女;她的靈魂是那麼的高尚,正如丈夫羅斯托夫對她説的”人不是正因美才可愛,而是正因可愛才美,“瑪麗亞就是那個最美的女生!我最喜愛這個人物。在我眼裏,從內到外,這個人物都是純粹的完美無瑕的。尤其我最喜愛的場景是瑪麗亞與羅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羅斯托夫立刻把這次會面當作一種奇遇,一個沒有保護的不勝悲傷的姑娘,獨自遭受到粗野暴動農民的橫行!多麼個性的命運把她帶到我這來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麼温柔、高貴!“關於愛情的名言。

瑪麗亞的育兒日記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樣對她的那種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驚異!

娜塔莎,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述跨躍很大: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寫到多情美麗的少女、又寫到完全獻身家庭——丈夫與兒女而完全拋棄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愛好和女生的修飾等等,整個小説中人物娜塔莎的變化是最大的。對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後的描述是我十分喜愛的,奈何拙筆不能表達深意,準備全部作摘抄以享之。

當然還有安德來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發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亞……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為大家手筆、神來之筆!  託翁在描述環境和心理相結合的水平着實讓人歎為觀止:如羅斯托夫第一次參加戰爭”他對死亡和擔架的恐懼、對太陽和生命的愛惜,寫得太傳神了!安德來公爵第一次“死”:“在他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感謝上帝……”太讓人感動了!

託翁的比喻也是信手拈來:“他和道黑圖羅夫一樣是一個不受人注意的齒輪,雖然這些齒輪沒有發出任何聲響,卻是機器的最主要部分;全軍的情形就像一隻受傷的野獸的情形,它感覺到它自己的滅亡,卻不知道它在做什麼;他就好像一隻被犬包圍的兔子,縮着耳朵,在敵人面前繼續躺着一樣……

經過一個半月的《戰爭與和平》的閲讀,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啟迪,靈魂上獲得一次深刻的淨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頓文化大餐!對這本書,我真是有些愛不釋手。讀過一遍後,又詳細讀了裏面的精彩片斷,並做了部分摘抄,從思想意識中競有些不願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了!

在此,我期望喜愛讀書的人千萬莫錯過這本好書,不讀《戰爭與和平》,枉稱讀書人!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10

最近,跟隨閲讀小組的步伐,我閲讀了太宰治先生的《人間失格》。雖説原意本是完成閲讀任務,可不知為何,心似乎是被太宰治的筆尖狠狠地釘在了書上,久久地,沉浸在那個昏暗無光的世界中。它帶給我的負面情緒,何止一個“喪”字?

聽聞主人公葉藏的原型,就是作者太宰治先生。我於是搜索了太宰治生平,不出我意料的,他的一生的確是跌宕不平,且以悲劇結尾——五次想要了結自己,享年38歲。消瘦乾淨的臉龐,鼻樑高挺,眉目濃淡相宜,只是這張臉似乎有一個敗筆——那對黑眼睛,像一潭深深的死水,安在臉上,一整張臉都似乎暗淡無光。

我似乎能理解為什麼這本書使人看來如此痛苦了。主人公葉藏的後半生,他的喜怒哀樂似乎都是系在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似乎也系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之中。他沒有了自我,似乎別人叫他活着就活着,別人叫他死他就從容赴死。父母給他的生命一點兒也不重要,可以被別人踐踏也可以為了某個風流女子去殉情。可有沒有想過呢,為什麼偏偏只有太宰治能寫出來這種人物,為什麼偏偏就是太宰治?

難道因為他是天選之子?上帝就偏要叫他如此才華橫溢?

只有經歷過這比地獄更深一層的痛苦,才寫得出如此陰暗得叫人心口疼的文字吧。

何其可悲,所謂的才華橫溢原來是痛苦堆積起來的。人間對他來説不是不值得,而是容不下。他像遊走在人世間的孤魂野鬼,拼命尋找自己的歸宿。看啊,他五次叩響屬於自己世界的大門,最終趕上了一趟末班車。天堂人滿,地獄打烊,一腔的悲傷無處可去,宣泄於筆尖,留給人世我這活過的痕跡。

天堂人滿,地獄打烊,我何去何從。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11

炎炎夏日,充滿着濃郁的知識和書香味,當兩者卷襲在一起時,我閲讀完了一本世界名著——《福爾摩斯探案集》。

這是一本富有傳奇歷險的書,作者柯南·道爾巧妙,精細的情節發展讓人彷彿 身臨其境,布入局中。

因為在阿富汗戰爭中受傷從而歸國的軍醫華生,想在倫敦找人合租房子,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脾氣古怪的人——歇洛克·福爾摩斯先生。當他們住在了同一個屋檐下,在華生眼裏原本一切看起來不可能的事件,案子發生了……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有着大膽的推測和想象,不要對剛剛發生的事妄加定論,更要找到正確的思維方式。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12

近日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頗有感觸,下面簡單説説。

《論語》一書,傳世已逾二千載,歷史上也幾經沉浮,但總體而言光華遠甚於晦暗,其中思想縱有消極一面,但積極一面也形成了一些中華傳統美德。不但國人古來拜讀,也遠播於海外。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對《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極為推崇,稱“西方民族,無論如何格言,如何數理,無可與此純粹道理相比擬。”

兩千五百年的時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貶加諸其上,現代人面對當今紛雜多變的繁華世界,該如何去看待理解這部傳統經典,於我們又有何啟發,于丹所着《論語心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在《心得》開篇于丹便説:“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褪去加諸《論語》上的鉛華,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這部傳世之作的距離。細想一下,可不是嘛。經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華和讚譽,使得後人解讀時無形中便處於或仰視或鑽牛角尖的心態,無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話又怎麼能無偏頗地思考呢?

《論語》的真諦是什麼?在於丹看來,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她從宇宙觀、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人格修養、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着眼於當下談了自己的心得。

書中多次提到了現代人面對的心靈困惑,這是人人都有體會的。當今社會人人皆知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精神文明發展卻並不同步,最顯着的外在表現便是藝術文化的整體下滑,現代人面對而今這個聲色犬馬的繁華世界,正如書中所説“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

于丹舉了一個GHP(國民幸福指數)的例子,中國的GHP指數從20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經歷的是一個凸形曲線,至20xx年中國的GHP指數排在世界48位,説明經濟增長並不代表國民幸福感就增強。這是全世界面臨的普遍問題,在相當重視GHP的不丹,其也表示過自己的憂慮:“我們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軀,究竟能把多少‘東西’——快餐,電視廣告,豪華轎車,新奇玩意和時裝——塞進自己的身體卻又不致打亂心靈的平靜呢?”

那這些你我多少都經歷過的彷徨和擾亂又從何而來呢?一,是因為不平,拿自身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着這山那山高。二,是因為信念不堅定。全球化時代早不是舊時代相對閉塞的環境,物質文明發展程度和信息傳播的速度遠超過去,可比可圖的東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錢非萬能”,但看到親戚朋友同窗周圍之人中誰誰香車寶馬意氣風發,難免生出消極心理,更消極一點,原來心中規劃下的雄心壯志也動搖了,對於自己曾經的堅持產生了懷疑。

並不是説人不該去圖謀,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時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於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結果,人一生都拼搏奮鬥過,奮鬥背後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嘗過,所以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時該設身處地地想想別人可能吃過什麼樣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應該看到不是比對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輛名車,學識口才不及等等,而該看到對方做到了我沒做到的,從自身找原因,是因為不夠努力還是機遇未到或錯過了。更何況,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將快樂過多建築在物質欲的滿足上的話,只是愈發放大內心的空虛,愈難填滿。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總是糾結於八九,而忘了擁有的一二快樂,加以時日便連或許誰人曾豔羨你的一二也愈發單薄了。

所以于丹舉了個例子。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稱讚他:“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只是夠温飽,有個遮風避雨的地兒了,顏回便陶陶然渾不覺苦。他內心充實着富足快樂,且這種富足快樂並不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動。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不都是這種崇尚心靈自由不為外物所累的寫照嗎?這樣的心態便是君子之態。

那何又為君子,《論語》中沒有確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簡而言之便是“愛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還是很寬泛,于丹總結出了四個君子的標準。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寬厚他人,嚴於律己。

二、志必堅。君子胸懷天下,有遠大志向,堅持自己的信念,是恆心與定力兼備之人。

三、易事而難悦。君子的人際關係一定是融洽友善的,不會去結黨營私,很容易處事,但是難以取悦,也就是賄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不把漂亮話説在前頭,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後再從容道來。

這樣的君子標準做來很難,也非一日可就,歷史上可稱上君子、聖賢之人也是經過千錘百煉。孔子的生平就頗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後,欲使魯國強盛卻因國君的沉湎享樂而失望離去,自此開始周遊列國遊説當權者,傳播自己的思想,歷經十四年卻終不見用,六十八歲時返回魯國後將精力轉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時逝世。

正是因為這份坎坷鑄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寬和愛人的胸懷,但他也絕不是滿口仁義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報怨”,他認為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態度去面對有負於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憒那些也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從之。”有個仁者掉井裏了自己也跟着跳下去的行為在孔子看來是“罔行”,是不動腦子失了分寸的行為。

君子,或説賢者的標準,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論語》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標準都有相同相近之處,就如《心得》開篇所説,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間最基本的真理。這標準我們個人也許終其一生也許也難完全達到,但不可忘記,不可力有所及時不去努力接近,不去引導自身。這也必是個漫長無止境的歷程,正如人人能説的那幾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同樣語出《論語》,是孔子自我總結的心路歷程。大徹大悟之人畢竟少之又少,大多數人可參照的都是這循序漸進非跳躍式的發展歷程。

于丹的《心得》內容頗多,讀後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寫出來,僅淺談一二,且書中已有了更有力語句,便不再贅述。

不過,既是“心得”,便是個人體會,一家之言,有人説好便有説非。雖有人指責于丹曲解先人着作,稱其為“學術超女”,對現今的文化快餐現象甚為憂慮。但平心而論,能認認真真看下本書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後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難之時腦中閃現書中片語進而引導自身,惠及他人,實在於己與人是一次不小的收穫。即便在一些人看來於丹的《心得》錯誤百出,卻是瑕不掩瑜。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詰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準了唯一的釋義,而在即便隨時間流逝依然能為大眾所接受的長久生命力,口口聲聲説要“傳承”,卻又束之高閣不容許不同之聲的出現,才是對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種曲解。既然所有學術理論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於人,為人所用,又何來俱是以何形式,中國不有句古話麼:“真金不怕火來驗。”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13

讀了《難忘的一課》我感到無比地憤怒。《難忘的一課》寫了抗戰勝利收復中國台灣後,一位中國台灣的年輕的老師教孩子們學習國語。這一幕是多麼感人啊!但是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在1860年與日本在船上籤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把中國台灣忍痛割讓給日本。從此中國台灣就被日本整整統治了50年!這羣可惡的日本人在中國的領土上橫行霸道,還不讓台灣同胞學習國語,這是多麼可恨啊!

不過讓我興奮的是,在毛澤東爺爺的領導下,我們八路軍打敗了日本人,取得了八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更讓我興奮的是在1945年時,日本無條件地把中國台灣島歸還給我們中國,台灣同胞們終於可以重新學習國語了。

我相信,在不久的以後,中國台灣將會像香港。澳門一樣回到祖國的懷抱!

廣東省惠州市下埔國小五年級(1)班 黃千惠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作文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14

無論是童話寓言,還是歷史名著,他們都是作者用心為我們編織的夢。他們也許很美好,也許很殘酷,但精彩的內容都是我們不容錯過的。比如説我所讀的這本《上下五千年》,當你翻開第一頁,就忍不住要讀第二頁,讀了第二頁,就不能不讀第三頁……

捧出這部寶典,歷史的文化,民族的精神在這裏顯現,面對着洶湧澎湃的歷史浪濤,我們感受到了它的份量。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千年輝煌歷史,有多少英雄豪傑流芳百世,在歷史的柱石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你看,迎面走來的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為民造福的大禹,“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這一邊是金戈鐵馬,叱吒風雲的漢武帝,那一邊是英勇善戰,令金軍聞風喪膽的岳飛;成吉思汗橫掃歐亞,鄭成功調兵遣將收復中國台灣。當然也別忘了推翻清朝,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

在這部書中,我們瞭解了中華民族的起源、發展、融合、甚至屈辱的歷史,也瞭解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興亡,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蹟,在這部書中,五千年曆史鑄就的文化底藴讓我無比自豪。

在這裏,你可以找到大江東去的豪放,也可以聽到磨損胸中萬古刀的憤懣吶喊,有怒髮衝冠的報國志,也有鬥雪傲霜的一剪梅。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幅幅發人深省的長長畫卷。

《露着襯衫角的小螞蟻》讀後感 篇15

這一幕黯淡的灰黃,包含了多少人的悲聲和歎息!黃色的泥沙,使我們看不見遠方,黃河的水,激起險惡的浪,古舊的渡船,載着我們的命運。鳳陵渡口,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渾黃的浪頭卷着狂暴的野性,撲向古舊的渡船,撼天動地,目之所及皆是灰撲撲的黃,未來何在?希望何在?這萬頃渾黃,怎能不讓人想到風雨如磐,山河破碎的祖國?沙漠風,已捲去北方生命的綠色,與時日的光輝。

——一片暗淡的灰黃,蒙上一層揭不開的沙霧,千風呼喚,天光暗淡,沙霧瀰漫,塞外凝結着千古的陰鬱悽苦,死氣沉沉,無數中華兒女橫戈躍馬,奔赴中華民族生息歌哭於斯的北方,在秋風吹散馬蹄聲的邊關,為保衞土地,不曾屈辱過一次。

艾青的詩色彩斑斕,用濃墨重彩發泄胸中鬱氣。血紅、硃紅、金黃、土黃、枯黃、青灰、雪白、鐵黑、紫色、堇色、灰色、緋色,銀色、古銅色、赭黃、暗綠、藍色、草黃……正如陸游所説:五色炫耀、光奪眼目,使人不夠熟視。兼之光與影的交錯變幻,艾青的詩如同一卷卷慷慨淋漓又韻味悠長的水彩畫。還有那些令人過目不忘的意象,比如朝霞霓彩、銀浪白羽,太陽與黎明,血液與火把,故鄉的樹木池沼,黃土地與黃河、原野鳥雀、號角、橋、白雪……都承載着他對人類、對自然刻骨銘心的心的愛,對民族命運的深摯關懷。從這些流動的畫面中還透露出裊裊的哲思,屹立不動的礁石和離開運動死氣沉沉的魚化石,連同那面直率的鏡子,都給人無垠啟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6vxx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