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通用15篇)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通用15篇)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1

晉紀一(公元265公元272)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通用15篇)

公元265年

此時的中國歷史已進入後三國時代,蜀漢已經滅亡兩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禪位於晉,十五年之後,東吳也將一統於晉,江山還是那個江山,豪傑依然是那些豪傑,只是江山的主人這次輪到了司馬氏。

如果花費一些筆墨來評價一下三國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實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蜀漢的阿斗,本質上兩個字:苟安。蜀漢滅亡之後,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對劉禪不太放心,經常試探劉禪,根據《漢晉春秋》記載:

文王(司馬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對於這樣的一段記載,後人對於劉禪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説劉禪大智大慧,深通韜晦之道,國滅之後,能活到善終的國君實在是不多見,更多的人説劉禪是一個天良喪盡的不肖子孫,厚顏無恥之極。其實,到底該如何評價劉禪,我想這和生命的意義有關係,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那就是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着,什麼是生活,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意義上,劉禪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義,真的是生下來活下去麼?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實都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權旁落,主少國疑,又怎麼能不滅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馬氏太強大了,從司馬懿歷經司馬師、司馬昭到晉武帝司馬炎,都是善於權謀,心繫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撫天下人心,整頓兵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歸司馬氏,也奈何不了司馬氏,更何況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之時,不知可曾想到,這樣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歷史的策劃者,有時候可以打瞌睡,但是歷史的結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東吳的孫皓,本質上也是兩個字殘暴,孫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於一體的末帝。後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家自己殺來殺去,是為什麼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家不互相殘殺,為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孫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強令文武百官入山採木,興建昭明宮。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選美女充入後宮。大臣們的女兒必須每年報一次,年紀到了十五六歲的要先讓他檢閲,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宮女、內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殺死扔進水裏漂走,或者剝去麪皮,挖出眼睛,砍斷雙腳。

孫皓喜歡狂飲便經常招羣臣飲酒,每次都要強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他人的過失。大臣無奈,互相攻訐,只要有説過孫皓的閒話的,必死無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個個膽戰心驚,赴宴前都要與妻子兒女灑淚相別。大臣們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總之殺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孫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會死掉的,會稽太守車浚,為人清忠,有一年會稽郡發生旱災,車浚上表請求賑災。孫皓説這老兒分明是想樹立自己的私恩啊,別讓他活了,殺了吧。尚書熊睦見孫皓酷虐,便婉轉勸諫,孫皓嫌直接殺了不解氣,派人用刀背敲擊他的腦袋,敲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寫到這裏真想説一個字慘啊。)

由此看來,在孫皓手下拿一份工資,真的不容易,的確是賣命錢,説實話,孫皓這樣的做派,怎麼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計孫皓是這樣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皇帝即是孽,孽即是皇帝如此一來,人人大懼,就連東吳宗親都嚇得膽戰心驚,紛紛逃往晉朝避難。

東吳國滅之後,孫皓也到了洛陽,做了晉朝的官,其為人處世和西蜀劉禪完全一樣,真正是一對活寶。據《世説新語》排調篇記載:晉武帝有一次在宴會上問孫皓:聽説你們南方人好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讓我聽聽麼?孫皓不假思索,舉起酒杯就口占一絕: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孫皓已經沒有心肝到這個地步了,我們還能説什麼呢?忍着吧。

總之,三國歸晉,是歷史的選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一個新興的大一統王朝大晉,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呢?看似錦繡繁華的天下,究竟會走向何方呢?知道後來歷史的人們,想必已是雙淚墜清波了,因為這段繁華的時間太過短暫,漢族的祖先註定要經受一次更大的洗禮,差一點亡國滅種啊。當然這是後話了,先放下暫且不提。

司馬炎終於作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了,日後被後人稱作晉武帝的這位皇帝,在當今社會的名聲不是很大,幾乎沒有人稱他是明君,但是這位仁兄可的確是千古一帝。客觀地説在中國帝王明君排行榜中,進不了前十,但是也絕不會跌出十五名之後。一個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有的人説,選美啊。當然,美是要選的,不過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説,安撫天下啊。這就不必你説了,其實一直在安撫天下。那麼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呢?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關鍵,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請注意後面的一句話,並領有藩地,開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這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實不然啊,其實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語氣),寫到這裏就引出了一篇絕大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王朝歷史幾千年,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

晉武帝急於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是因為他總結歷史發現,曹操當年篡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東漢的宗親在地方沒有實權,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權之外,在地方並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司馬氏篡曹魏則同出一轍,假如曹魏宗親,在幾個重要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那麼天下就不會被司馬氏輕易篡奪。想到這裏,篡權出身的司馬炎渾身一激靈,可怕啊。還等什麼,馬上封王,讓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來拱衞朝廷,但是司馬炎沒有想到,這正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的確,別人是沒有實力來爭奪你的江山了,但是你們司馬家就真的鐵板一塊麼?其實歷史不是沒有給晉武帝機會,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充分説明了,地方實力過於強大,是會造反的,只可惜從晉武帝的出身來看,他當然是不容易想到這一層的。

就此我們可以再深入的討論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國家幾千年奴隸、封建王朝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辦法的難題。

首先,大多數人是贊同中央集權的,但是中央過度集權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地方上畢竟是會發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處理事情的權限畢竟要請示中央,過去的通信也不發達,這樣一來,耽擱的時間長了,極易釀成民變和邊患,歷代的農民起義就説明了這個問題,張角、黃巢、洪秀全等人,就是佔了這樣的一個便宜,另外中央集權也容易造成軍隊戰鬥力弱化的問題,如東漢,趙宋,大明(永樂之後),權力在中央,將領的頻繁調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就無從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異族入侵,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其次,把權力大幅的下放給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問題解決了,民變和邊患消除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比較強悍,邊陲無患,地方綏靖。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了,隨着地方實力的逐漸膨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差,最後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騰出手來,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見了。總之地方權力過大,十有八九到了最後是要造反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初期的永樂靖難,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和清末期的各省獨立,民國的軍閥等等。

因此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實在是歷代中國王朝,最為頭痛的問題。晉武帝分封司馬氏宗親為王,看起來好像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這個問題的實質,卻是如此的深刻,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衰落和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從這個層面來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還是個人,必須懂得權力該如何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其實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當然身處公元265年的晉武帝司馬炎,不會想到這麼多的問題,屬於他的歷史舞台,還有相當的一段時間,暴風雨終究回來,但是至少暴風雨現在還沒有到來,西晉王朝的欣欣向榮,大臣們的勵精圖治仍將繼續。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2

從20xx年奧運會開始到現在,歷時近三年,終於將《資治通鑑》看完。最初看此書僅是想讀點歷史作為調劑,但在看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此書的意義遠勝過單純的瞭解歷史。開始時並沒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個電子詞典看。但是有很多複雜的字電字詞典顯示不出來,遂換為手機閲讀,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態。但後來體會此書的意義後,用手機看也還習慣了。前兩年比較忙,就這樣有空時斷斷續續在手機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紀,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了大把時間,終於買了嶽麓書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後。三年間發生了許多事,此時回首,初讀此書時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還記得信陵君的命運,平原君善辯的門客公孫龍。而到現在的太祖皇帝橫空出世,讀者隔了三年,歷史卻已過去千年光陰。最後温公的進書表上寫到: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編這部書花費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確然更勝我等閲者。

《資治通鑑》是當之無愧的鴻篇鉅製。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的風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並書寫着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流,又能夠延續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到最後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後,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縱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麼?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為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為無賴出生的朱温誅殺。大燕開國,雄據東北,一時風頭無兩。但數百年後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歲月滌盪,風流最終也被雨打風吹去。讀通鑑的歷程,正如《桃花扇》裏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這一切,人真的應該更豁達。 就如六尺巷的啟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資治通鑑》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鬥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因為這一政治傳統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鑑》經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遊戲規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願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選《資治通鑑》,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勸學》,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後者恰恰才是通鑑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醜惡毫不迴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

我們總喜歡認為,天下本來應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但事實卻是,在這一千三百年中,正義失衡,奸臣當道,殺戮四起才是經常的事,而真正朝綱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樣,幾乎指望不了。這個社會,就好像是一個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樣,其實從來都沒好過,但只要不沒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喪亂,民存者僅百之二三,但只要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們又還可以繼續建立政權,重複那些悲喜劇。儒家喜歡歌訟遠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總説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裏?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裏?通鑑的記載足以讓這些童話破滅,世道幾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靈幾乎總在塗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暫的治世也僅是差強人意而已。現實就是這樣殘酷,通鑑讓人敢於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而不是沉浸在對那些未曾有過的理想社會的歌頌中。誠然我們希望社會可以變得更理想,我們也應該為此努力。但如果現在的社會還不夠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許應該更心平氣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據説温公當編成此書後,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後温公去世,對於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如果温公去世後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曉此書,何至於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為虜?而千年後在華夏掀起大風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為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鑑》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為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為後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鑑的價值還會繼續保持下去。它並不是什麼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讀通鑑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采仍會有無數的後來人評説。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3

《資治通鑑》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20xx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至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20xx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曆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鑑。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藉故説今將歷史事件作為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作為象棋的起源,從而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倚策。劉邦項羽的鬥智鬥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鑑》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為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鑑》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項羽戰敗之後並未輕言放棄,反而鎮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鑑》中經常見到。在楚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係出現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後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漢武帝嫡長子,衞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衞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地位穩定,後因衞家衰敗後繼乏人,曾經顯赫的衞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衞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衝突,劉據作為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説,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後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於禍敗者焉藉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4

晉紀一(公元265—公元272)

公元265年

此時的中國歷史已進入後三國時代,蜀漢已經滅亡兩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禪位於晉,十五年之後,東吳也將一統於晉,江山還是那個江山,豪傑依然是那些豪傑,只是江山的主人這次輪到了司馬氏。

如果花費一些筆墨來評價一下三國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實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蜀漢的阿斗,本質上兩個字:“苟安”。蜀漢滅亡之後,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對劉禪不太放心,經常試探劉禪,根據《漢晉春秋》記載:

文王(司馬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對於這樣的一段記載,後人對於劉禪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説劉禪大智大慧,深通韜晦之道,國滅之後,能活到善終的國君實在是不多見,更多的人説劉禪是一個天良喪盡的不肖子孫,厚顏無恥之極。其實,到底該如何評價劉禪,我想這和生命的意義有關係,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那就是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着,什麼是生活,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意義上,劉禪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義,真的是生下來活下去麼?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實都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權旁落,主少國疑,又怎麼能不滅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馬氏太強大了,從司馬懿歷經司馬師、司馬昭到晉武帝司馬炎,都是善於權謀,心繫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撫天下人心,整頓兵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歸司馬氏,也奈何不了司馬氏,更何況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之時,不知可曾想到,這樣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歷史的策劃者,有時候可以打瞌睡,但是歷史的結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東吳的孫皓,本質上也是兩個字“殘暴”,孫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於一體的末帝。後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家自己殺來殺去,是為什麼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家不互相殘殺,為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孫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強令文武百官入山採木,興建昭明宮。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選美女充入後宮。大臣們的女兒必須每年報一次,年紀到了十五六歲的要先讓他檢閲,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宮女、內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殺死扔進水裏漂走,或者剝去麪皮,挖出眼睛,砍斷雙腳。

孫皓喜歡狂飲便經常招羣臣飲酒,每次都要強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他人的過失。大臣無奈,互相攻訐,只要有説過孫皓的閒話的,必死無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個個膽戰心驚,赴宴前都要與妻子兒女灑淚相別。大臣們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總之殺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孫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會死掉的,會稽太守車浚,為人清忠,有一年會稽郡發生旱災,車浚上表請求賑災。孫皓説“這老兒分明是想樹立自己的私恩啊,別讓他活了,殺了吧。”尚書熊睦見孫皓酷虐,便婉轉勸諫,孫皓嫌直接殺了不解氣,派人用刀背敲擊他的腦袋,敲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寫到這裏真想説一個字“慘”啊。)

由此看來,在孫皓手下拿一份工資,真的不容易,的確是賣命錢,説實話,孫皓這樣的做派,怎麼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計孫皓是這樣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皇帝即是孽,孽即是皇帝”如此一來,人人大懼,就連東吳宗親都嚇得膽戰心驚,紛紛逃往晉朝避難。

東吳國滅之後,孫皓也到了洛陽,做了晉朝的官,其為人處世和西蜀劉禪完全一樣,真正是一對活寶。據《世説新語》“排調”篇記載:晉武帝有一次在宴會上問孫皓:“聽説你們南方人好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讓我聽聽麼?”孫皓不假思索,舉起酒杯就口占一絕:“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孫皓已經沒有心肝到這個地步了,我們還能説什麼呢?忍着吧。

總之,三國歸晉,是歷史的選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一個新興的大一統王朝——大晉,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呢?看似錦繡繁華的天下,究竟會走向何方呢?知道後來歷史的人們,想必已是“雙淚墜清波”了,因為這段繁華的時間太過短暫,漢族的祖先註定要經受一次更大的洗禮,差一點亡國滅種啊。當然這是後話了,先放下暫且不提。

司馬炎終於作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了,日後被後人稱作晉武帝的這位皇帝,在當今社會的名聲不是很大,幾乎沒有人稱他是明君,但是這位仁兄可的確是千古一帝。客觀地説在中國帝王明君排行榜中,進不了前十,但是也絕不會跌出十五名之後。一個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有的人説,選美啊。當然,美是要選的,不過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説,安撫天下啊。這就不必你説了,其實一直在安撫天下。那麼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呢?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關鍵,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請注意後面的一句話,並領有藩地,開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這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實不然啊,其實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語氣),寫到這裏就引出了一篇絕大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王朝歷史幾千年,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

晉武帝急於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是因為他總結歷史發現,曹操當年篡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東漢的宗親在地方沒有實權,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權之外,在地方並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司馬氏篡曹魏則同出一轍,假如曹魏宗親,在幾個重要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那麼天下就不會被司馬氏輕易篡奪。想到這裏,篡權出身的司馬炎渾身一激靈,可怕啊。還等什麼,馬上封王,讓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來拱衞朝廷,但是司馬炎沒有想到,這正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的確,別人是沒有實力來爭奪你的江山了,但是你們司馬家就真的鐵板一塊麼?其實歷史不是沒有給晉武帝機會,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充分説明了,地方實力過於強大,是會造反的,只可惜從晉武帝的出身來看,他當然是不容易想到這一層的。

就此我們可以再深入的討論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國家幾千年奴隸、封建王朝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辦法的難題。

首先,大多數人是贊同中央集權的,但是中央過度集權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地方上畢竟是會發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處理事情的權限畢竟要請示中央,過去的通信也不發達,這樣一來,耽擱的時間長了,極易釀成民變和邊患,歷代的農民起義就説明了這個問題,張角、黃巢、洪秀全等人,就是佔了這樣的一個便宜,另外中央集權也容易造成軍隊戰鬥力弱化的問題,如東漢,趙宋,大明(永樂之後),權力在中央,將領的頻繁調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就無從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異族入侵,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其次,把權力大幅的下放給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問題解決了,民變和邊患消除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比較強悍,邊陲無患,地方綏靖。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了,隨着地方實力的逐漸膨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差,最後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騰出手來,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見了。總之地方權力過大,十有八九到了最後是要造反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初期的永樂靖難,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和清末期的各省獨立,民國的軍閥等等。

因此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實在是歷代中國王朝,最為頭痛的問題。晉武帝分封司馬氏宗親為王,看起來好像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這個問題的實質,卻是如此的深刻,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衰落和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從這個層面來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還是個人,必須懂得權力該如何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其實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當然身處公元265年的晉武帝司馬炎,不會想到這麼多的問題,屬於他的歷史舞台,還有相當的一段時間,暴風雨終究回來,但是至少暴風雨現在還沒有到來,西晉王朝的欣欣向榮,大臣們的勵精圖治仍將繼續。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5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説説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説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説説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 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6

《資治通鑑》是當之無愧的鴻篇鉅製。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的風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並書寫着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流,又能夠延續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到最後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後,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縱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麼?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為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為無賴出生的朱温誅殺。大燕開國,雄據東北,一時風頭無兩。但數百年後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歲月滌盪,風流最終也被雨打風吹去。讀通鑑的歷程,正如《桃花扇》裏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這一切,人真的應該更豁達。就如六尺巷的啟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資治通鑑》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鬥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因為這一政治傳統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鑑》經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遊戲規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願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選《資治通鑑》,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勸學》,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後者恰恰才是通鑑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醜惡毫不迴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

我們總喜歡認為,天下本來應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

據説温公當編成此書後,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後温公去世,對於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如果温公去世後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曉此書,何至於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為虜?而千年後在華夏掀起大風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為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鑑》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為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為後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鑑的價值還會繼續保持下去。它並不是什麼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讀通鑑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采仍會有無數的後來人評説。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7

此時的中國歷史已進入後三國時代,蜀漢已經滅亡兩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禪位於晉,十五年之後,東吳也將一統於晉,江山還是那個江山,豪傑依然是那些豪傑,只是江山的主人這次輪到了司馬氏。

如果花費一些筆墨來評價一下三國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實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蜀漢的阿斗,本質上兩個字:“苟安”。蜀漢滅亡之後,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對劉禪不太放心,經常試探劉禪,根據《漢晉春秋》記載:

文王(司馬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對於這樣的一段記載,後人對於劉禪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説劉禪大智大慧,深通韜晦之道,國滅之後,能活到善終的國君實在是不多見,更多的人説劉禪是一個天良喪盡的不肖子孫,厚顏無恥之極。其實,到底該如何評價劉禪,我想這和生命的意義有關係,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那就是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着,什麼是生活,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意義上,劉禪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義,真的是生下來活下去麼?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實都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權旁落,主少國疑,又怎麼能不滅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馬氏太強大了,從司馬懿歷經司馬師、司馬昭到晉武帝司馬炎,都是善於權謀,心繫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撫天下人心,整頓兵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歸司馬氏,也奈何不了司馬氏,更何況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之時,不知可曾想到,這樣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歷史的策劃者,有時候可以打瞌睡,但是歷史的結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東吳的孫皓,本質上也是兩個字“殘暴”,孫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於一體的末帝。後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家自己殺來殺去,是為什麼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家不互相殘殺,為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孫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強令文武百官入山採木,興建昭明宮。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選美女充入後宮。大臣們的女兒必須每年報一次,年紀到了十五六歲的要先讓他檢閲,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宮女、內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殺死扔進水裏漂走,或者剝去麪皮,挖出眼睛,砍斷雙腳。

孫皓喜歡狂飲便經常招羣臣飲酒,每次都要強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他人的過失。大臣無奈,互相攻訐,只要有説過孫皓的閒話的,必死無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個個膽戰心驚,赴宴前都要與妻子兒女灑淚相別。大臣們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總之殺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孫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會死掉的,會稽太守車浚,為人清忠,有一年會稽郡發生旱災,車浚上表請求賑災。孫皓説“這老兒分明是想樹立自己的私恩啊,別讓他活了,殺了吧。”尚書熊睦見孫皓酷虐,便婉轉勸諫,孫皓嫌直接殺了不解氣,派人用刀背敲擊他的腦袋,敲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寫到這裏真想説一個字“慘”啊。)

由此看來,在孫皓手下拿一份工資,真的不容易,的確是賣命錢,説實話,孫皓這樣的做派,怎麼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計孫皓是這樣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皇帝即是孽,孽即是皇帝”如此一來,人人大懼,就連東吳宗親都嚇得膽戰心驚,紛紛逃往晉朝避難。

東吳國滅之後,孫皓也到了洛陽,做了晉朝的官,其為人處世和西蜀劉禪完全一樣,真正是一對活寶。據《世説新語》“排調”篇記載:晉武帝有一次在宴會上問孫皓:“聽説你們南方人好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讓我聽聽麼?”孫皓不假思索,舉起酒杯就口占一絕:“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孫皓已經沒有心肝到這個地步了,我們還能説什麼呢?忍着吧。

總之,三國歸晉,是歷史的選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一個新興的大一統王朝——大晉,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呢?看似錦繡繁華的天下,究竟會走向何方呢?知道後來歷史的人們,想必已是“雙淚墜清波”了,因為這段繁華的時間太過短暫,漢族的祖先註定要經受一次更大的洗禮,差一點亡國滅種啊。當然這是後話了,先放下暫且不提。

司馬炎終於作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了,日後被後人稱作晉武帝的這位皇帝,在當今社會的名聲不是很大,幾乎沒有人稱他是明君,但是這位仁兄可的確是千古一帝。客觀地説在中國帝王明君排行榜中,進不了前十,但是也絕不會跌出十五名之後。一個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有的人説,選美啊。當然,美是要選的,不過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説,安撫天下啊。這就不必你説了,其實一直在安撫天下。那麼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呢?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關鍵,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請注意後面的一句話,並領有藩地,開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這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實不然啊,其實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語氣),寫到這裏就引出了一篇絕大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王朝歷史幾千年,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

晉武帝急於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是因為他總結歷史發現,曹操當年篡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東漢的宗親在地方沒有實權,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權之外,在地方並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司馬氏篡曹魏則同出一轍,假如曹魏宗親,在幾個重要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那麼天下就不會被司馬氏輕易篡奪。想到這裏,篡權出身的司馬炎渾身一激靈,可怕啊。還等什麼,馬上封王,讓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來拱衞朝廷,但是司馬炎沒有想到,這正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的確,別人是沒有實力來爭奪你的江山了,但是你們司馬家就真的鐵板一塊麼?其實歷史不是沒有給晉武帝機會,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充分説明了,地方實力過於強大,是會造反的,只可惜從晉武帝的出身來看,他當然是不容易想到這一層的。

就此我們可以再深入的討論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國家幾千年奴隸、封建王朝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辦法的難題。

首先,大多數人是贊同中央集權的,但是中央過度集權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地方上畢竟是會發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處理事情的權限畢竟要請示中央,過去的通信也不發達,這樣一來,耽擱的時間長了,極易釀成民變和邊患,歷代的農民起義就説明了這個問題,張角、黃巢、洪秀全等人,就是佔了這樣的一個便宜,另外中央集權也容易造成軍隊戰鬥力弱化的問題,如東漢,趙宋,大明(永樂之後),權力在中央,將領的頻繁調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就無從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異族入侵,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其次,把權力大幅的下放給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問題解決了,民變和邊患消除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比較強悍,邊陲無患,地方綏靖。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了,隨着地方實力的逐漸膨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差,最後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騰出手來,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見了。總之地方權力過大,到了最後是總要造反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初期的永樂靖難,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和清末期的各省獨立,民國的軍閥等等。

因此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實在是歷代中國王朝,最為頭痛的問題。晉武帝分封司馬氏宗親為王,看起來好像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這個問題的實質,卻是如此的深刻,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衰落和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從這個層面來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還是個人,必須懂得權力該如何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其實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當然身處公元265年的晉武帝司馬炎,不會想到這麼多的問題,屬於他的歷史舞台,還有相當的一段時間,暴風雨終究回來,但是至少暴風雨現在還沒有到來,西晉王朝的欣欣向榮,大臣們的勵精圖治仍將繼續。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8

這幾天,我利用暑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鑑》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説説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殺傷力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説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國末期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説説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

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9

《資治通鑑》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史學鉅著,由神宗取意“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嗜之不厭”。

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方面的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為《《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樑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後梁紀》》6卷、《《後唐紀》》8卷、《《後晉紀》》6卷,《《後周紀》》5卷。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姦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終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為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卧龍牀,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在握,傀儡皇帝劉協,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温……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明白歷史上有多少明君聖主,還讓我明白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為能寫史書的人,我必須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這是我的夢想,我要為這個夢想而學習。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10

有些慚愧的説,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居然沒有怎麼仔細閲讀過中國的歷史,一直都無法由衷的感觸些什麼。但當我通讀過《資治通鑑》後,我發現心中竟不住的洶湧澎湃。那些歷史情節,彷彿歷歷在目。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幹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為之熱血沸騰。英雄們為了解放,為了和平,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並不是全因為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羣,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于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後,浮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偽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於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中國帝王被殺,不自楊廣開始,但楊廣被殺,卻是人民自救——聚眾起兵、反抗暴政的結果。也是歷第一次,人民自救轉變為官員和軍人自救的結果。楊廣能力的高強,使人驚駭,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時間,就毀滅其父楊堅建立起來的富庶強大無比的帝國,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時間,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將勇士反叛,沒有人能做得到這些,而楊廣卻做到了,他的獎狀是一條絞繩。

每次政變,都引起屠滅三族的慘劇;每次兵變,更是死人山積——壽春一連發生三次叛亂,幾乎空城。詭詐、殘忍、勾心鬥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錦的前程,卻看不到人民苦難。今天還是炙手可熱的神聖人物,明天霎時間變成國家蟊賊,全家斬首,還把千萬無辜的男女老幼,也帶入刑場。官員的尊嚴靠赤裸裸的軍事力量維持,是和非、對和錯,全看你是勝是敗?人性急劇墮落,種下未來更悲慘命運的基因。

面對暴君的暴行,我們如果沉思,會忽然間汗流浹背。因為,如果換一下位置,我們真的可能就是他!這是多麼可怕,權力能改變人性、扭曲人性、消滅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權力的毒酒,美女都會變成青面獠牙,何況本來就有一顆邪惡的心靈,我們痛恨他們之餘,還為他們痛惜:為什麼讓他們服下這種毒酒!

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鑑》,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為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為我在這裏聽到了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11

最近閒來無事,打開書櫃,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鑑》,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説“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12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容,還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於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説嗎?

“以史為鑑”並不因史書內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説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鑑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於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鑑》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説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容,但這並無損於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於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後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於他的牙齒究竟是怎麼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裏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描寫,並無損於“史鑑”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13

從20xx年奧運會開始到現在,歷時近三年,終於將《資治通鑑》看完。最初看此書僅是想讀點歷史作為調劑,但在看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此書的意義遠勝過單純的瞭解歷史。開始時並沒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個電子詞典看。但是有很多複雜的字電字詞典顯示不出來,遂換為手機閲讀,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態。但後來體會此書的意義後,用手機看也還習慣了。前兩年比較忙,就這樣有空時斷斷續續在手機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紀,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了大把時間,終於買了嶽麓書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後。三年間發生了許多事,此時回首,初讀此書時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還記得信陵君的命運,平原君善辯的門客公孫龍。而到現在的“太祖皇帝”橫空出世,讀者隔了三年,歷史卻已過去千年光陰。最後温公的進書表上寫到:“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編這部書花費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確然更勝我等閲者。

《資治通鑑》是當之無愧的鴻篇鉅製。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的風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並書寫着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流,又能夠延續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到最後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後,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縱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麼?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為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為無賴出生的朱温誅殺。大燕開國,雄據東北,一時風頭無兩。但數百年後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歲月滌盪,風流最終也被雨打風吹去。讀通鑑的歷程,正如《桃花扇》裏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這一切,人真的應該更豁達。 就如六尺巷的啟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資治通鑑》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鬥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因為這一政治傳統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鑑》經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遊戲規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願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選《資治通鑑》,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勸學》,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後者恰恰才是通鑑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醜惡毫不迴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

我們總喜歡認為,天下本來應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但事實卻是,在這一千三百年中,正義失衡,奸臣當道,殺戮四起才是經常的事,而真正朝綱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樣,幾乎指望不了。這個社會,就好像是一個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樣,其實從來都沒好過,但只要不沒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喪亂,民存者僅百之二三”,但只要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們又還可以繼續建立政權,重複那些悲喜劇。儒家喜歡歌訟遠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總説“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裏?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裏?通鑑的記載足以讓這些童話破滅,世道幾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靈幾乎總在塗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暫的治世也僅是差強人意而已。現實就是這樣殘酷,通鑑讓人敢於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而不是沉浸在對那些未曾有過的理想社會的歌頌中。誠然我們希望社會可以變得更理想,我們也應該為此努力。但如果現在的社會還不夠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許應該更心平氣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據説温公當編成此書後,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後温公去世,對於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如果温公去世後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曉此書,何至於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為虜?而千年後在華夏掀起大風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為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鑑》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為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為後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鑑的價值還會繼續保持下去。它並不是什麼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讀通鑑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采仍會有無數的後來人評説。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14

從08年奧運會開始到現在,歷時近三年,終於將《資治通鑑》看完。最初看此書僅是想讀點歷史作為調劑,但在看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此書的意義遠勝過單純的瞭解歷史。開始時並沒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個電子詞典看。但是有很多複雜的字電字詞典顯示不出來,遂換為手機閲讀,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態。但後來體會此書的意義後,用手機看也還習慣了。前兩年比較忙,就這樣有空時斷斷續續在手機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紀,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了大把時間,終於買了嶽麓書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後。三年間發生了許多事,此時回首,初讀此書時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還記得信陵君的命運,平原君善辯的門客公孫龍。而到現在的“太祖皇帝”橫空出世,讀者隔了三年,歷史卻已過去千年光陰。最後温公的進書表上寫到:“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編這部書花費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確然更勝我等閲者。

《資治通鑑》是當之無愧的鴻篇鉅製。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的風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並書寫着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流,又能夠延續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到最後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後,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縱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麼?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為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為無賴出生的朱温誅殺。大燕開國,雄據東北,一時風頭無兩。但數百年後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歲月滌盪,風流最終也被雨打風吹去。讀通鑑的歷程,正如《桃花扇》裏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這一切,人真的應該更豁達。 就如六尺巷的啟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資治通鑑》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鬥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因為這一政治傳統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鑑》經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遊戲規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願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選《資治通鑑》,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勸學》,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後者恰恰才是通鑑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醜惡毫不迴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

我們總喜歡認為,天下本來應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但事實卻是,在這一千三百年中,正義失衡,奸臣當道,殺戮四起才是經常的事,而真正朝綱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樣,幾乎指望不了。這個社會,就好像是一個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樣,其實從來都沒好過,但只要不沒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喪亂,民存者僅百之二三”,但只要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們又還可以繼續建立政權,重複那些悲喜劇。儒家喜歡歌訟遠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總説“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裏?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裏?通鑑的記載足以讓這些童話破滅,世道幾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靈幾乎總在塗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暫的治世也僅是差強人意而已。現實就是這樣殘酷,通鑑讓人敢於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而不是沉浸在對那些未曾有過的理想社會的歌頌中。誠然我們希望社會可以變得更理想,我們也應該為此努力。但如果現在的社會還不夠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許應該更心平氣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據説温公當編成此書後,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後温公去世,對於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如果温公去世後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曉此書,何至於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為虜?而千年後在華夏掀起大風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為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鑑》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為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為後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鑑的價值還會繼續保持下去。它並不是什麼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讀通鑑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采仍會有無數的後來人評説。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 篇15

柏楊版的《白話資治通鑑》是個好東西,雖然據説柏楊是個分子,雖然他執拗地非要把堯舜叫做“尹放勛先生”“姚重華先生”,但如其本人所説,現代的青年的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古文修為來讀拗口的通鑑。讀史可以以史為鑑,可以增強古文文學修養,也可以像讀故事一樣只是為了好玩,只要不是為了增強古文修養,不去讀原本而只是從白話版通鑑讀起,大概是性價比比較高的事情。非要講究讀史書原本才算讀史,無非是為了增強少數專業人士的優越感罷了。

但即使是白話版的資治通鑑,也未免太厚太長。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鑑一共72本,我從第一本開始讀,讀到第七本,已經開始覺得讀不下去了,因為前面的內容開始遺忘,往往有“接不上頭”的感覺,這可能也是看大部頭著作的常見痛苦吧。無奈,打算邊看邊寫筆記,以加深印象。既然是筆記,肯定是見識淺薄謬誤極多,無非自娛自樂而已。

既然是自娛自樂,當然最好有自己的方式。我的方式是把書上記載的歷史,分割成以10~20xx年為區間的時代,命名為某人的時代,並對時代中主要人物進行評分。評分採用四維制:

A.當世功業;

主要指此人有生之年在國家統一、開疆拓土、促進民生、宏揚文化方面的貢獻;最高分不得超過200。

B.後世影響;

主要指此人身後,其開創的局面對後人的影響,側重疆域、制度、文化上的影響;最高分不得超過200.

C.技能;

指人的個人才華,包括軍事、內政、戰略、文學、科技等等。最高分不得超過50.

D.私德

指人的個人品德。最高分不超過50.

影響指數=A+B+C+D

存在指數=(A²+B²+C²+D²)^1/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6jqq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