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後感1000字左右

讀後感1000字左右

讀後感1000字左右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讀後感的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藍鯨的眼睛》讀後感

讀了《藍鯨的眼睛》這本書,我被深深打動了,因為它富含哲理,使人受益匪淺。

這個故事裏面講到藍鯨是大海里的神,它最珍愛自己的眼睛,因為大海的靈魂就在他的眼睛裏。他每天用自己的眼睛洗去他看見的邪惡。可是,一個少年卻向它發起了挑戰。為什麼小小年紀的他,會有那麼大的膽量,我一直想不通。後來,當我讀完這一章的時候,我終於明白了它為什麼要不顧各人安危冒這個險了。原來,他想把藍鯨的眼睛給一個雙目失明的小女孩,使她見到光明。可後來,當少年明白了自己因為無知犯下的錯誤的時候,他後悔難當,悄悄來到了海上,在藍鯨面前將匕首插進了自己的胸膛,希望能以此洗刷自己犯下的錯誤。那一刻,我被那個小小少年深深地感動了。故事中的少年,最初也是因為要幫助失明女孩,重見光明,才向藍鯨的眼睛發起挑戰的。助人為樂的他,雖然犯下了看似不可饒恕的錯誤,但從我們的角度來説,也只能説是他好心做了壞事情,於情於理,人們都是可以諒解的。沒想到,敢於承擔責任的他,竟以自殺償還自己犯下的錯誤。他的敢做敢擔真叫人欽佩呀!我想以後我也一定要向那個少年一樣,做個敢做敢當的人。

《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讀後感

讀《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一書,常常想起詩人臧克家所寫的詩句:“他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羣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胡耀邦同志離開我們已有20xx年了。他人雖去,但音容宛在,人們依然懷念他,因為他是一個好人、是一位好官、是一名好黨員。當年耀邦同志去世後,中央黨校曾掛出一條醒目的輓聯:“私德好公德好耀邦是個好人非好人哪得民心。”這幅輓聯,可以説是人民羣眾對耀邦同志的至高評價。

讀《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胡耀邦同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高貴品質。當年,胡耀邦同志復出擔任中央領導職務後,湖南老家縣裏和鄉里的同志曾進京向他要項目、要物資,可他們的要求都遭到了婉拒。耀邦同志指着滿書櫃的馬列著作對來人説,要馬列主義有,要特殊化沒有。他還告訴故鄉那些領導説,我不是家鄉的,不能為家鄉謀特殊利益。他是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胡耀邦同志在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委員會位置上六年,沒有給瀏陽人批過一張條子,沒有幫瀏陽人説過一句,這不能不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耀邦同志在文革中受到過殘酷迫害,但他在復出後對於那些迫害過自己的人,總是不計前嫌。有人為此戲稱他為東郭先生,耀邦同志卻不以為然。他曾對中組部的年輕幹部説,我們做人,不能有害人之心,但防人之心也不要有,不然我們的黨和革命隊伍裏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同志關係。由此可見耀邦同志擁有怎樣寬厚博大的胸懷。原《人民日報》一位總編輯對耀邦同志是這樣評價的:“他是最好的人,最純潔的人,最寬厚的人,最深得人心的人。”

耀邦同志不僅律己嚴,對自己的家屬子女也是嚴格要求。他就任中央領導後,曾把家人叫到一起鄭重地説,今後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千萬不要以為天恩祖德,千萬不要忘乎所以。如果你們中有任何人出了問題,只能是自己負責。耀邦同志的夫人是一位抗戰老幹部,曾在北京市紡織局任黨委書記多年,市裏想調她任北京市委組織部部長。夫人在與耀邦同志商量後,對此予以婉言謝絕。1983年,為給年輕幹部的成長創造條件,中央希望老幹部們能顧全大局逐步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胡耀邦同志就對夫人説,你也帶個頭,你先退下來,我好做工作。於是,耀邦夫人二話沒説,匆匆辦理了離休手續。正是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耀邦同志的四個子女都能自覺做到“四不”:一不幹政,二不要官,三不經商,四不出國。好家長帶出了好家風,好家風培育了好兒女。家風繫着黨風,耀邦同志的好家風,其影響和示範意義深遠。

作為原中紀委的領導,耀邦同志高度重視整頓黨風。他認為,黨風的好壞主要表現在領導幹部身上;整頓黨風必須從中央做起,不是搞運動,而是靠法制來解決問題。整頓黨風不光是搞幾年就行了,第一要堅決,第二要持久。對於反腐倡廉工作,他預言有三股潮流不可阻擋:第一股潮流是團結起來幹四化;第二股潮流是健全民主和法制;第三股是發揚黨的好傳統,要求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看如今神州大地黨旗紅、廉潮湧,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捷報頻傳,耀邦同志地下有知,該會含笑九泉了。

耀邦同志生前曾説過有兩個沒有想到,一個是沒有想到被放在這麼高的位置上;一個是沒有想到退下來以後,還有這麼個好名聲。其實,這也很好理解:耀邦心中裝着人民,人民心中念着耀邦。“好大一棵樹,綠色的祝福,你的胸懷在藍天,深情藏沃土。”這是當年一位文藝工作者在驚悉耀邦同志逝世噩耗後,懷着悲痛的心情即興創作的詩句。這首詩的題目是《好大一棵樹》,後來被譜成曲到處傳唱。此歌能廣為流傳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它唱出了人民的心聲。

《貝多芬傳》讀後感

《貝多芬傳》是法國着名作家羅曼羅蘭《名人傳》中的一部傳記。它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部傳記中,羅曼羅蘭着力刻畫了貝多芬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從貝多芬身上,我們能學到了許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説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着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嚐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着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説,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裏,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着另一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儘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麼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着希望。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説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只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努力向前。同時,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4rnl3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