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論語》心得作文(精選17篇)

《論語》心得作文(精選17篇)

《論語》心得作文 篇1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心得作文(精選17篇)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論語》心得作文 篇2

今天,我和姐姐一起去看了3D版的電影——“冰河時代4”。

猛獁象曼尼、劍齒虎迪亞哥、樹懶希德他們的表現還象前3部那麼棒。在地殼板塊激烈的運動並分裂漂移後,曼尼、迪亞哥、希德他們被大洪水沖走,他們把一大塊浮冰當作救生船,展開了一段海上大冒險。在海上,他們遇到了海盜、海妖,遇到了惡劣的天氣,但是他們齊心協力,戰勝了種.種困難,最後終於和家人團聚了。

這部電影告訴我,要和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和自己的朋友並肩作戰,你會發現自己的力量會增大好幾倍。就像有我在校信通的朋友們:藝琳姐姐、婧子姐姐、析析哥哥、酒衷豪哥哥、丁丁開飛機哥哥、聰明男孩哥哥,等等等等,雖然我沒有見過這些朋友們,但他們對我的鼓勵和幫助是拿什麼都換不來的。

這部電影還很搞笑,我和姐姐幾乎是從頭笑到尾。現在我給大家講幾段:

“你們為什麼總是那麼快樂?”

“要告訴他祕密嗎?”

“因為我們夠愚蠢。”

“你們用鼻子喝水,嘴裏有鼻屎的味道嗎?”

還有希德的奶奶,那位沒牙的老太太,即使是海盜要把她扔到海里餵魚,她也是一副什麼都不怕的樣子,真是位“淡定奶奶”,而且她還總能把壞事變成好事,我本來就很喜歡希德,總是在最危險的時候給大家帶來歡笑,看來希德一定是遺傳了奶奶的搞笑基因。

最後是那隻松鼠,永遠都追着那隻松果,卻又永遠都追不上。求求動畫製作的叔叔阿姨們,讓那隻松鼠在“冰河時代5”中得到那個松果吧!

《論語》心得作文 篇3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家文化的經典着作。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説:“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越來越迷惘,只思考不學習就很危險了。”告訴我們讀書人如果只接受書本的知識,而不知道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是雷聲大,雨點小。我想把它作為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古典文化是一個民族留給後世的精神之火,而少年兒童就是接過這火把的人選。這束火把,一定會陪着我們更好的走過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建議,同學們都來學習《論語》,多讀古典書籍,一定會受益無窮,這燦爛的火光會照亮一生。

《論語》心得作文 篇4

暮春時節,青青校園中瀰漫着學氛書香。一場別出心裁的小雨,靜靜的潤濕了青青閩科的每一個角落。可能是這位東方聖人太美,想寫篇書評,抒發自己在《論語》的所感所想。也許是我過於靈動的目光常常無法收集心情。竟一拖再拖,以往行事簡捷的我,終於沉下心來,踱步來到圖書館四樓,坐下,拿起筆,卻已是“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二千五百年前的中華大地上,一位身高九尺有餘的智者,滿面蒼蒼的屹立於那個戰亂頻繁的年代。在素有禮儀之邦的國度。一個民風淳樸的鄉村,一位書生,耳聞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眼見世風日下。苦苦思考,與國家,社會,人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並將其傳之諸門人,這個思想的核心便是國家之善治,社會之序,為人之誠。

然而亂世不用典,他的治世思想,自然沒有了市場。雖周遊列國九年有餘,百般遊説,卻不為所用。偶然一試,也歸於失敗。因此他雖有耶穌般的救世精神。他之死一定是鬱鬱寡歡的。所幸的是他的弟子記錄並踐行了他的言行和思想。從此便自成一家,流芳千世,造福萬代。

千百年來,自漢朝一統後,統治者開始發現。這種以“仁”和“禮”為核心的治國方略,治國可使國泰民安,安民可使民從樂順。這種以講就尊上,尊崇社會秩序,鼓吹人人老實相待的思想,正為統治者所必需。於是儒學開始在華夏大地上大行其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其設為官學,到了宋代更是有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浩然。從此以後歷朝歷代皇帝變,而尊儒術不改,經二千年不衰。

回想孔丘他老人家一生,經歷多少坎坷磨難,悲歡離合。少時喪父,家境貧寒,中年周遊列國而不得用。老了歸家育弟子三千,賢達七十二人。雖死但思想永留萬世,他老人家也該含笑九泉呀。

即為聖人也是如此,爾等凡夫俗子,賢達不及聖人,聰穎不逾智者,更應珍惜人生,努力學習啊。

細品《論語》前後不過二十篇,洞察全書以“仁”、“禮”為貫穿。均為孔子或其弟子的言行,可稱得上散文。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點到即止,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可謂“夫子風範,溢於格言”(《文心雕龍》)。整個《論語》以孔子為中心談到何為“仁”,何為“禮”,何為“君子”;如何做人,如何施教,如何治國,其中字字精髓,句句佳言。《論語》很成功的刻畫了一些門人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温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辨,曾皙的瀟灑脱俗等。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論語》中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人,根據不同的素質,進德修業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根據(《顏淵》)同是弟子問仁,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慎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仁”。對於顏淵,學的比較深入的學生,以“仁”的本質作答,而仲弓和司馬中則以表意向答,可謂夫子因材施教之良苦用心啊。

《論語》心得作文 篇5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説,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於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孔子的《論語》説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

《論語》心得作文 篇6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

《論語》中有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畢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外,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向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

2、"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教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

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

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心得作文 篇7

《論語·衞靈公》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現在的話説就是,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身的行動準則,孔子説,那就是寬恕、原諒,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如果現在的人能夠按照孔子所説的那樣去要求自己,我相信很多事情是萬萬不能發生的,比如暴力強拆,又比如搶劫,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會發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我們應當從自身做起,不論社會地位是卑賤,還是高貴,我們都應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心得作文 篇8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五四運動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文革期間“批孔”思潮也曾盛極一時,而在現在,我們也可以不時地聽到“新儒家”等給傳統儒學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學的現代意義,成為一個思想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閲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説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心得作文 篇9

對於《論語》,我想,只要是一箇中國人,都已經耳熟能詳。《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現在我很多時候也總是喜歡拿起《論語》,在心中慢慢品讀它的真諦,瞭解做人的道理、人間之處事,學習的思路。

而我認為《論語》帶給我的最大的影響,是學習這一方面。

還記得讀過這樣一則令我難忘的句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正是印證了現實生活中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學習是自己主觀上決定的。”

孔子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祕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效果不一樣,自身的素質固然是一個方面,更加重要的還在於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態度或感覺。

對於知識,我們應該秉承着探索的心態去面對,去真正的喜歡學習,愛上學習,才能明白學習的重要性。而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正是對於這一觀點很好的詮釋,與其瞭解知識,不如愛好知識。我們説,愛有一層定義是:“是出於主觀的,為了目標事物向好的、正確的、健康的方面發展而付出的情感或行為。”,真正的熱愛學習,正是學習的良好境界,這時,孔子話鋒一轉:“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頓時,我茅塞頓開——對於生活,我們需要活得自在,活的有情趣,當我們熱愛知識的時候,並不一定説熱愛能讓我們活的自我,只有當我們以學習知識“為樂”才是最理想的境界。也就是説,“樂之者”的這種境界,就是我學了一種知識,做了一份職業,在終極穿越的過程中不僅是這個行業成全了我,而且由於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這個行業,在這種相互成全中,我獲得莫大的享受與歡樂。這是一個大境界。

誠然,從小到大我們每天都在學習着,但是我們對於學習真正的態度能有孔子這麼豁達、這麼開闊麼?人生在世,固然要學習,學習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素質、修養、道德很多方面,但是我們真正是為了這方面而學嗎?答案是否定的,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已被我們奴隸化,認為學習是為考試、是為了老師、家長。我們的同學中,很多很憎恨學習,每天到了學校,無所事事,老師上課不認真聽講,對於學習可以説是馬馬虎虎,這就是因為他們對於學習夠狠本不看重,自己主觀上不喜歡學習,那麼即使是老師再怎麼勸説、家長在怎麼開導,也是無濟於事。

因此,我們應該樹立長遠目標,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生活、學習中,我們應廣泛涉獵,多嘗試、體驗一些對我們成長有益的事物,並留心每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細節。瞭解了自己對哪門功課有興趣,然後,潛心鑽研相關知識。當你認真學習了這門功課並取得了一些成績,你會發現它給你帶來了無窮快樂!那麼你對這門功課也會愈加熱愛。你也就成為“樂之者”了。

我想,對於學習態度這方面的解釋,孔子這一句話,足矣。

《論語》心得作文 篇10

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讀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論語》所傳遞的第一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麼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説:“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説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人應該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二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説:“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説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説如果不能從心底裏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甯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裏真的為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才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愛的缺失,不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後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覆向他的學生所強調的,這也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恆中心。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點説來容易,但它需要個人有足夠的判斷力,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世界,才能夠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堅持的,什麼是可以包容的,什麼是應該反擊的,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個人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最能體現這種獨立性的,便是那句着名的“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負責的態度。有了精神的獨立性,便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獨立承擔其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藉口,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奮發而起,不論外界條件是貧是賤,是亂世還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温故而知新”聽起來很簡單,孔子為什麼説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呢?其實細想一下,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讀過《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學習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樣掰一個丟一個,就得經常温習舊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做到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們每天學習一個漢字,掌握一個英語單詞,每月讀一本有益的書,這樣做並不困難,如果能長期堅持,不忘舊知,學習新知,幾十年後必然博學多才。這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的教育主張,也符合當前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心得作文 篇11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心得作文 篇1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説:“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心得作文 篇13

《論語》中有許多深奧的古代語言等待着我們自己去探索、解説。如孔子説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讓我們不要去害怕別人不瞭解自己,需要擔憂的是自己不瞭解他人。

而它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告訴我們,幾個人之中一定有一個人比我做得好。祖先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多的寶貴的知識,我們一定要認真研讀。

《論語》心得作文 篇14

在我們班的圖書角里,我利用課餘時間,讀了一本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書——《論語》。這本書是春秋戰國之際,記載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語言簡練而形象生動,裏面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等各方面。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家文化的經典着作。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説:“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越來越迷惘,只思考不學習就很危險了。”告訴我們讀書人如果只接受書本的知識,而不知道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是雷聲大,雨點小。我想把它作為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古典文化是一個民族留給後世的精神之火,而少年兒童就是接過這火把的人選。這束火把,一定會陪着我們更好的走過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建議,同學們都來學習《論語》,多讀古典書籍,一定會受益無窮,這燦爛的火光會照亮一生。

《論語》心得作文 篇15

印象中,自己以前從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_句。這次寒假,利用學校開展“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機會,我才能靜下心來系統地讀了一遍《論語》。語錄體的《論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記載_教育、政治、文學、哲學、藝術這些大的方面之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不乏閃爍智慧、藴含精深思想的語句。所以,它不愧為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至於“《論語》之在中國,猶如《聖經》之在西方”、“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相關讚譽,並非沒有根據。

讀《論語》,各方面的收穫太多了,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這倒頗像該書語言簡練而精髓不斷的特點。俗話説,文能會人,讀着《論語》,孔子的偉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懷各種謀生技能、又對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見的能人;一個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的高尚賢人(我覺得稱為“聖人”還是誇大了點);一個平生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論語》就讓後人受用終生,並因之敬仰和傳誦的奇人;一個自強不息,處於亂世而不放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廣闊地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説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現象一樣,雖歷經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不斷創造着人類文化的奇蹟。所有的一切,皆得益於多才多藝的孔子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所創造出來的大智慧。

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説,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當今許多為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於是乎,對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謀其政”。身為教師,讀《論語》過程中我最感興趣、最為關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事實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為輝煌。從教育的視角來理解《論語》,我們就會領悟到孔子智慧中的個體價值,以及孔子尊重個體、弘揚主體,限度實現個體社會價值的良好願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他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君子儒”,為此孔子將教育內容分為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置德行於諸科之上。孔子認為要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個體的修養,不斷完善自我,以達“仁”的境界。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關於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記得陶行知先生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前後相隔兩千多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修養與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種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所以,我們也要牢記教育的使命,努力培養當今社會主義需要的人才,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畢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則是危險品。

孔子主張,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即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有如此認識,並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為辦學方針,無疑需要極大的革命勇氣與魄力,值得後人欽佩。由於孔子教學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傳他門下的學生竟達三千人之多。

學生眾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説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對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瞭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注意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具有重要地位。

再來看看孔子的切磋討論、教學相長。子貢請教孔子説:“窮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説:“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於是説:“《詩經》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説:“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學而》由此可見,孔子與他的_在教學上是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孔子認為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啟發,才是的教學方法。反過來,顏回在孔子面前從來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評説:“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説。”孔子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認為求學者要有強烈的主體精神和求學要求。孔子還説:“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論語·公冶長》,這是以強烈的求知進學精神啟迪學生。

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凡此種.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無不給我們帶來啟迪和思考,它們至今仍在我國甚至世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中發揮作用。可以説,孔子在政治上雖然沒有達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卻是成績卓著的。正因為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所以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教育有着崇高的地位。

讀《論語》,老師們請多關注孔子作為“教師”形象出現的精彩言論。可以説,孔子是中國曆教師的典範,他所體現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已成為中國教師的優良傳統。他是一個“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對於社會和個體人生都具有無限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歷史的屬性,但辯證地、客觀地分析評價其價值和內涵,發揮其合理的、普遍性的價值意義,對於現代教育的發展以及教學思路的開拓必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論語》心得作文 篇16

《論語》,我在中學時候就曾通讀過了,那時候受階級鬥爭為綱的影響,對孔夫子的世界觀和理論抱着一種審視的態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譏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嘗不誨焉”,覺得迂得可以。用這樣的心情讀書,得到的收穫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檢在會上推薦讀《于丹論語心得》,於是在網上_認真看,看了後,有了嚴肅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説服力和感染力。

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以前的人一聽到“忠孝”,立刻肅然起敬,乃至於“流涕”。但_我們根據學到的理論對這些看法有了變化,對“忠”,認為是愚忠,封建禮教的產物,“孝”是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工具,“禮”是偽善。於是,我們沒有了文化行為標準,沒有判斷是非的鏡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們的工作關係、家庭關係、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社會關係,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上沒有,法律上除了基本準則外也沒有。於是,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在我們身邊。有些掌握了機密的國家工作人員通敵,出_機密,背叛了黨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詐老人的錢財;生意場上,有的不講誠信,要麼貨到不拿款,要麼款到不發貨;_,買官買官,拉幫結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_賄。搞得來使人們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了。其實,《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係,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説説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西漢時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愛其才,要其歸順,蘇武拒絕。單于為了瓦解蘇武意志,將蘇武發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蘇武“渴飲雪,飢吞氈”,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終將漢武帝賜的使節拿在手上。十九年後,單于兒子即位,突發善心將蘇武放歸漢朝。漢武帝開始聽説的是蘇武已經投降匈奴,大為震怒。後來得知_,非常感動,動員了全京城軍民出城迎接蘇武。蘇武仍拿着當年漢武帝賜的使節,衣着襤褸,儀態從容,他的赤膽忠心感動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謂“靠山吃山,靠樹吃樹”,“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等等,言論既已如此,行為上必然出現偏差。所以看見一些“勾兑”現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範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顏回家境貧寒,住漏雨破屋,三天兩頭缺糧,“瓦灶繩牀”,都還朝不保夕,還得經常依靠子貢的賙濟。孔子稱讚顏回能在貧困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清朝有個清官任滿回家時候,因為沒有收受_覺得不好意思,在行李裏裝了很多石頭,以示“宦囊豐富”,居然還被人舉報,上面居然還派員“調查”,結果查出了一個清官。笑話之餘,這個清官清政不留名,體現了安貧樂道思想。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賙濟貧困的人,並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現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麼呢?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個冬瓜一樣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裏;有的人“出口成髒”,開口就是粗話髒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講社會公德,隨地亂丟髒物,公共場所旁若無人地喧譁、吸煙、吐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並對他人的付出。美國原總統里根説他在中國的一次經歷是他一生中教育的事。里根訪華到西安,當然是微服私訪式。看見街邊有個小女孩賣甘蔗,里根突然想買根甘蔗來吃,一根甘蔗一毛錢,里根沒零錢,拿出一張10元“大團結”付錢,小姑娘找不起,漲紅了臉。那時候中國還沒有開始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對賣甘蔗的來説,10元相當於鉅款了。里根也知道這個事實,於是以一種“賙濟”的心情,“美國式的寬容”,搖手説不要了,然後懷着一種對第三世界國家作了貢獻的滿足離開。沒料到一會兒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來,把該補給的錢補給里根。里根後來説,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貧乏和空虛,他以一種施捨的心去施捨,反而到是自尊自強的中國小女孩對他進行了施捨。使他先前的施捨成了一種不尊重他人,不禮貌的行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總統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對象不光是經濟巨頭、國家首腦,對一個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細節,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看于丹論語心得,重新認真領悟古老理論精華,心裏產生許多共鳴。在多年忽視文化、漠視文化之後,終於發現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態、生活艱辛之後,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調節社會行為的作用。但要真正達到論語的境界並不容易,還要靠自己繼續深入學習,勇敢實踐。以前只要一談論語,或者引用一句古話,馬上有人説“寶氣”,更不用説身體力行了。“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我們應該重新解讀論語,重新認識論語,讓論語成為一面鏡子,時時對照自己的行為。

《論語》心得作文 篇17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着“論語”二字,下面寫着“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時常温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標籤: 論語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0llll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