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黨團相關 >入黨程序 >

黨的羣眾路線論文範文

黨的羣眾路線論文範文

本文為大家整理了黨的羣眾路線論文範文3篇,歡迎大家閲讀。

黨的羣眾路線論文範文

黨的羣眾路線論文範文一

[論文關鍵詞]羣眾路線;信訪工作;關係

[論文摘要]在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黨的羣眾路線,就必須把信訪工作視為黨的羣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羣眾的合理訴求和合法權益,積極探索做好信訪工作的規律、途徑和方法。

作為黨的羣眾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的信訪工作,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做好新形勢下信訪工作的規律、途徑和方法,既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羣眾路線、做好羣眾工作的重要依託,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

一、信訪工作是黨的羣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把信訪工作作為黨和政府瞭解民情、聯繫羣眾的一個重要窗口,作為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黨中央從西柏坡遷往北京後開始的。毛澤東非常重視人民來信,開始幾乎對每一封來信都親自閲示,然後由祕書協助處理,有些則由他直接回信。1951年5月16日,毛澤東在中央辦公廳祕書室《關於處理羣眾來信情況的報告》上的批示,充分反映出他把人民信訪作為黨的羣眾工作重要組成部分和聯繫羣眾的一種方法的思想。他指出:“必須重視人民的通信,要給人民來信以恰當的處理,滿足羣眾的正當要求,要把這件事看成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加強和人民聯繫的一種方法,不要採取掉以輕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義的態度。”對於工作人員拖延、未及時辦理羣眾來信的行為,毛澤東給予嚴厲批評:“共產黨員不為工人階級辦事,還算什麼共產黨員!”他這種對人民高度負責、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精神,至今仍令人敬佩不已。1957年春天,毛澤東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可以説是對羣眾路線的進一步發展。他説:“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黨從來經常説的走羣眾路線的問題。”毛澤東的這些重要論斷,至今仍是我們處理羣眾來信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

羣眾通過正常渠道信訪是憲法賦予的民主權利,也體現了羣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期望。有人形象地説,信訪是“領導機關了解社情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是送上門的羣眾工作”。但是由於一些幹部沒有樹立正確的羣眾觀點,對羣眾缺乏真情實感,往往對上訪人員思想上漠視、工作上拖拉,極個別的甚至視上訪羣眾為“刁民”。對此,鄧小平進行了嚴厲批評。他在《高級幹部要帶頭髮揚黨的優良傳統》一文中指出:“近來上訪人員很多,其中確實有少數壞人;也有一部分人反映的問題有道理或有一定道理,但由於當前條件的限制,一時難以解決;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反映的許多問題,按照黨和政府的現行政策,是應該和能夠解決的。但是,我們有少數同志對於這些應該而又能夠解決的問題,卻採取官僚主義態度,漠不關心,久拖不決,個別人甚至違法亂紀,搞打擊報復。這是非常錯誤和不能允許的。”並且,鄧小平還從“幹部搞特殊化必然脱離羣眾”的高度,對這種官僚主義態度進行了深刻剖析,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有少數人就是當官做老爺,有些事情實在不像話!”“如果對個人的、家庭的利益關心得太多了,就沒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關心羣眾了,頂多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辦一辦的事情。”鄧小平的這些批評和教誨,今天聽起來仍十分親切。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各種利益關係和格局的不斷調整,一些深層次的矛盾日益凸現出來,特別是收入差距的擴大,使一些經濟上比較困難的社會羣體產生了失落感和心理失衡,羣眾信訪處於一個新的相對活躍期。xx從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明確指出:“信訪工作是我們黨和政府發揚民主、體察民情、聯繫羣眾的重要渠道。”“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加強對信訪工作的領導,使其在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羣眾的關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黨中央、國務院對信訪工作高度重視。中央領導同志總攬全局,站在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對做好新時期信訪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黨的xx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後,中央領導同志強調,信訪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信訪問題解決得好不好,關係到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從而把信訪工作的定位提到了一個新高度。20xx年5月1日,新修訂的《信訪條例》經國務院批准實施。各地各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實施新修訂的《信訪條例》,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國信訪工作形勢向好的方向發展,連續20xx年信訪總量攀升的勢頭開始回落,20xx年以來出現了信訪總量下降、集體上訪下降、初信初訪下降、信訪秩序好轉的“三下降一好轉”的良好局面

二、維護羣眾的合理訴求和合法權益是羣眾工作的主要任務

信訪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反映。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過渡的關鍵時期。這既是一個發展機遇期,也是一個矛盾凸現期。由於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步伐加快,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導致社會矛盾增加,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7類問題比較突出:

一是企業改制、勞動及社會保障問題,特別是企業改制中的退休人員、協解人員以及廠辦大集體人員的問題比較突出;二是“三農”問題,主要是一些地方政策不落實,農民增收困難和違規徵佔土地,以及村組財務管理混亂、村委會換屆選舉不規範等;三是一些地方在城鎮建設中盲目攀比,搞大廣場、寬馬路、高級別墅區,違法佔地且補償標準低和安置不合理,以及房地產開發不規範等引發羣眾上訪;四是涉法涉訴問題,主要是一些積案、舊案雖然“案”已結,但“事”未了,導致涉法涉訴信訪量居高不下;五是幹部作風不正和違法亂紀問題,特別是一些鄉村基層幹部作風粗暴,幹羣矛盾突出;六是社會收入調節機制不夠健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繼續呈擴大趨勢,一些人沒有共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甚至現實利益受到損害,由此產生強烈的不公平感;七是環境污染問題,一些地方因在建設中急功近利、破壞生態環境引發的信訪問題逐漸增多。另外,復退軍人再就業、水庫移民安置、教育亂收費和大學生就業難等問題也潛伏着羣體上訪和鬧事的危險。

這些熱點、難點問題,都是社會轉型期涉及羣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其中多數是經濟利益方面的訴求,也有維護政治民主權利方面的要求。應當説,這是社會利益格局變動、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反映,也是黨的羣眾工作在新時期遇到的新課題。它同我們習慣的宣傳羣眾、動員羣眾、組織羣眾為實現自己利益而奮鬥的羣眾工作有很大的不同。綜合分析、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是從事實際工作的同志的艱鉅任務,也是理論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

xx同志指出:“信訪工作是為人民羣眾排憂解難的工作,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信訪部門承擔着接待羣眾來訪、辦理羣眾來信、督促落實的重要任務,擔負着維護羣眾的合理訴求和合法權益、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的重要職責。做好新形勢下的信訪工作,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加強教育、做好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同解決羣眾反映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切實維護好羣眾的合理訴求和合法權益,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當前,應當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着力解決那些羣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諧因素。對羣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凡是現行法律和政策有明確規定,應該而且能夠解決的問題,應當認真解決並且一次到位,而不能像“擠牙膏”那樣擠一擠進一進;對一些積壓多年、涉及面廣的老問題,應積極協調各部門聯合接訪,千方百計儘快解決,而不應再互相推諉、久拖不辦;對確實不能解決或者難於解決的問題,應耐心細緻做好解釋説明,把道理講清,解開羣眾心中的結節,化解羣眾心中的疑慮,理順羣眾的情緒,而不應簡單生硬;對息訴息訪和“案結事了”的,應主動關心並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用真情換來羣眾的理解和支持,真正做到“既不欠政策帳,也不欠感情賬。”

三、積極探索做好新形勢下信訪工作的規律、途徑和方法

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圍繞貫徹實施好《信訪條例》,創新工作理念、工作機制、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信訪工作長效機制,無疑是做好新形勢下信訪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要創新工作理念,用黨的羣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信訪工作説到底是羣眾工作。解決信訪問題既要堅持羣眾觀點,相信羣眾,尊重羣眾,牢固樹立羣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帶着深厚感情做工作,真心實意地為羣眾着想,切實維護和代表羣眾利益,實實在在地為羣眾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堅持羣眾路線的工作方法,深入羣眾,瞭解羣眾,依靠羣眾,認真傾聽他們的利益訴求,善於在複雜形勢下與羣眾溝通,正確宣傳黨的政策和國家的法律,化解矛盾,理順情緒,激發羣眾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此,必須轉變就信訪抓信訪、只靠信訪部門抓信訪的觀念,而以羣眾工作統攬信訪和穩定工作,整合羣眾工作力量,發揮職能部門作用,構建新的羣眾工作網絡,全方位開展和做好新形勢下羣眾工作,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二要創新工作機制,形成黨委、政府牽頭,主要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矛盾調處機制。在當前社會轉型、矛盾多發的形勢下,信訪問題已不是某一部門的工作,而是關係全局、牽涉各方的工作;也不是階段性的工作,而是需要長期堅持不懈抓的工作。經過這些年的摸索實踐,目前我們已從上到下形成了一種切實有效的機制,即:一、由黨委、政府負責同志牽頭、主要職能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定期研判信訪形勢和制定處理突出問題對策,排查化解社會矛盾;二、建立“信訪接待日”,黨政領導開門接待羣眾來訪,“一杯熱茶、一張笑臉”,耐心傾聽訴求,當場解困釋惑;三、領導包案處理疑難信訪問題,明確責任,限期結案,使疑難複雜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四、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對瀆職的追究責任;

五、信訪部門承上啟下,協調各方,確保工作機制的高效運行。

三要創新工作方法,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在這方面各地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主要有:一是加強來訪接待場所建設,暢通羣眾信訪渠道,營造和諧信訪環境。各地普遍建立了由民政、人事、司法行政、勞動保障、國土資源等部門參加的“一站式”羣眾上訪接待廳,牆上掛着人性化的温馨提示“累了您歇歇腳,渴了您喝杯茶,氣了您消消火,這裏就是您的家。”二是變羣眾上訪為幹部下訪。在認真做好日常來信來訪工作的同時,提倡幹部走出機關,深入基層,進百家門、知百家情、交百家友,把羣眾的困難和疑慮解決在基層。三是把信訪評估引入決策機制,黨委和政府在做出重要決策、實施重大項目、進行重要人事任免之前,要充分聽取羣眾意見,對可能產生信訪問題的因素進行科學評估並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化解,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不和諧因素。四是抓基層、抓基礎,把信訪工作融入城市社區和農村縣鄉基礎工作之中,以服務羣眾為主題,以信訪代理、法律諮詢、協調溝通、扶貧助殘為主要形式,搭建把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的“新平台”。在一些基層工作好的地方,基本上做到了小問題不出村組(或城市社區)、一般問題不出鄉鎮(或城市街道)、大問題不出縣(或區)。五是維護正常信訪秩序,對長期無理纏訪、惡意製造事端的違法上訪人員,加大依法處置力度,保持社會穩定。

四要創新工作手段,加快信訪信息系統建設。信訪信息化是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規範信訪秩序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工具。目前,國家信訪局正按照中央領導同志的要求,加快推進全國信訪信息系統建設。這一系統建成後,可將信訪事項受理、轉送、交辦、辦理、督辦、複查、複核等都納入系統,從而大大提高信訪工作的效率和信訪管理水平,減少人員往返、節省人力財力。下一步這一網絡平台還可為投訴受理中心提供支撐,方便羣眾網上信訪和網上查詢信訪事項辦理情況,增加信訪的便捷性和信訪辦理的透明性,減少信訪成本和社會成本,真正使這一系統成為黨和政府與羣眾溝通的“連心線”,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建設線”。

黨的羣眾路線論文範文二

論文關鍵詞 羣眾路線 自下而上 民主 理性?

論文內容提要 就社會動員而言,羣眾路線的核心是如何把“自上而下”的運動羣眾轉化為“自下而上”的羣眾運動,實現從“要我”到“我要”的轉換。當運動羣眾轉化為羣眾運動之時,革命黨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實現從制度約束向超越制度的轉換。理性的分析羣眾路線,既要看到羣眾路線在社會動員領域的神聖地位,特別是羣眾運動過程中彰顯的民主、平等的價值取向;又要看到當羣眾路線以羣眾運動的形式表現出來時,它就以民主的形式顛覆了理性的制度安排。?

一、民主、革命與羣眾?

在現實生活中,羣眾參與政治多以維護個體利益為出發點,從理性選擇理論到搭便車理論都表明,理性自利的個體行動者在計算參與集體行動的預期收益的同時,也在計算參與集體行動的成本以及規避這種成本的可能性。與規避參與成本相牴牾,革命需要對社會資源的高度控制與壟斷,需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無私奉獻,需要犧牲肉體與靈魂的革命品質。荷蘭社會主義者範•科爾曾坦言,真正的民主只有在鬥爭結束後才有可能建立。與此同時,即便是社會主義領袖也必須具有權威,一定條件下的獨裁是必要的,自由本身必須服從於採取及時行動的需要,“使大眾服從於少數人的意志日益被認為是民主的最高品質之一”。(注:〔德〕羅伯特•米歇爾斯:《寡頭政治鐵律——現代民主制度中的政黨社會學》,天津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37—38頁。)這樣,在民主革命的目標與實現過程間就存在不同的價值訴求。如何?實現二者?的高度統一?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羣眾路線。? 羣眾路線提高了社會動員的效能,彰顯了民主的古典內涵。正如有作者所言,羣眾路線是中共在革命根據地依靠羣眾支援時產生的一種領導方法。它承認這樣的事實,即僅僅依靠黨員的運動是不能持久的,它還要依靠非黨羣眾提供的智慧、糧食支援和新生力量,甚至還包括履行行政職責。同時,羣眾路線也表達了一種民眾主義的傾向,表達了與人民相認同和對人民負責的觀點。(注:〔美〕詹姆斯•R•湯森、布蘭特利•沃馬克:《中國政治》,江蘇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57頁。)?

二、走進鄉村?

如何走進鄉村?根據框架整合理論,當一個社會運動所持有的意識形態或話語體系對於他們所想動員的個人或組織來説,太抽象、太遙遠;或者説,它很難與動員對象的實際利益、興趣或怨恨感聯繫起來時;為了有效地動員羣眾,社會運動積極分子在大多數場合都需要把他們所持有的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進行改造,將其與動員對象的直接利益或情感聯繫起來。(注: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年版,第212頁。)在走進鄉村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農民的風俗習慣。在陝甘寧邊區,羣眾生病就請巫神,生了男孩子門上掛一個弓,生了女孩子門上掛一塊紅布。見了老頭子要稱老人或老鄉;見了老太婆稱老媽媽;見了成、青年男人稱老鄉或同志,成、青年女人稱嫂嫂或同志;見了小孩喊“小些兒”。當然,欲與羣眾打成一片,最好的方法是幫助他們做事,尤其是幫助他們生產,“那他們就非常高興你了”。這倒不一定是因為多了你這個勞動力,而主要是表現了你不單會講“政治”,而且“也能受苦”;大家都是受苦人,沒有貴賤、高下之分;同時,勞動也創造了和諧的交流氛圍,只有在共同勞動的過程中,羣眾才樂意告訴你許多真實、寶貴的東西。? 羣眾參與政治必須有自己的組織,沒有組織的民主是無法想象的,組織是形成集體意志的惟一途徑。組織能夠使其成員的付出最小化,最節省精力,它是弱者對抗強者的武器。(注:〔德〕羅伯特•米歇爾斯:《寡頭政治鐵律——現代民主制度中的政黨社會學》,天津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18頁。)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在各社會羣體中組織工會、婦救會等羣眾團體,黨的工作重心轉入鄉村後,在羣眾中以羣眾團體的名義編織組織網絡成為黨的中心工作。在鄉村中,有工會、貧農團、女工農婦代表會、互濟會、兒童團、勞動互助社、犁牛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識字運動委員會等羣眾團體。抗戰爆發後,鑑於中日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為了保障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正確執行,陝甘寧邊區黨委決定將鄉村原有的貧農團或農民委員會加以改造,擴大其範圍,改名為農民會,吸收中農,並允許富農加入。(注:《陝甘寧邊區黨委關於貧農團改造的決定(1937年8月27日)》,中央檔案館、陝西省檔案館編:《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文件彙集(1937年—1939年)》甲1, 1994年5月,第39頁。)與此同時,在原婦女代表會的基礎上,團結各階層的婦女,在鄉以上成立各界婦女聯合會。(注:《陝甘寧特區黨委關於邊區婦女羣眾組織的新規定(1937年9月)》,中央檔案館、陝西省檔案館編:《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文件彙集(1937年—1939年)》甲1, 1994年5月,第46頁。)針對羣眾團體組織複雜,不適合於鄉村環境的困境。1939年,邊區黨委與政府決定,改鄉抗敵後援會為鄉級統一的民運組織,內設組織、宣傳、職工、青年、農民、婦女、武裝、鋤奸等部門。鄉級抗敵後援會下原有羣眾團體,如鄉工會、青救會、婦聯會、農民會等組織均宣佈取消,其工作由鄉抗敵後援會負責進行。抗戰後期,隨着大生產運動的深入展開,中共西北局黨委提出,要克服鄉村中有名無實的形式主義組織,一切組織重內容,不重形式。 鄉村中的變工隊、扎工隊、唐將班子、婦紡小組、農會、合作社、學校等就是基層羣眾組織。(注: 建構組織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黨與羣眾團體的關係。黨必須採取各種各樣的組織形式去組織羣眾,參加到一切羣眾團體中去,而同時又能經過這些團體去實現黨的統一領導,尊重這些團體的特殊性與組織上的獨立性,依靠它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領導羣眾而又服侍羣眾。(注:洛甫:《略談黨與非黨員羣眾的關係》,《共產黨人》第2期,1939年11月25日。)?

所謂羣眾團體的獨立性,是在組織意義上講的,羣眾團體的工作,應由羣眾組織自己去討論和執行。在政治上,羣眾團體必須接受黨的領導,黨對羣眾團體的政治領導是經過在這些組織中工作的黨員去實現。為了統一非黨組織中共產黨員的行動,並經過他們去實現黨的領導,凡非黨組織中有三個黨員以上時,就需要成立黨團。人數多的黨團,應當成立幹事會。對黨團的決議,黨團中每個黨員都須一致執行,並經過黨團實現對羣眾團體的領導。各級非黨組織中的黨團隸屬於同級黨委員會並接受其領導。凡屬黨團所在的非黨組織中,有關涉政治方向、鬥爭策略問題,必須預先取得黨委會的同意。

三、運動羣眾?

“新政權雖在根本性質上與羣眾利益是一致的,但新政權不完全代表農民利益,沒有‘自下而上’的羣眾活動不行”。

?②因此,運動羣眾的核心是把“自上而下”的動員轉化為“自下而上”的行動。實現從“要我”到“我要”的轉換。所謂“自下而上”的行動,就是在實際工作中,要健全農會、婦聯會等羣眾團體的組織和生活,由它們出面來領導羣眾。黨務、軍事幹部去作羣眾運動時,應以羣眾團體面目出現,或經過羣眾團體的介紹。黨和政府不能指定或圈定羣眾組織領導機關的名單。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羣眾自己的組織觀念,培養羣眾團體的威信,也唯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羣眾的領袖。?

運動羣眾不是用命令,更不是用強迫,而是依靠共產黨員政治上的模範作用,依靠黨在羣眾組織中艱苦的宣傳教育與組織工作。把動員的計劃提到各個羣眾組織中去討論,每個羣眾組織動員自己的系統一直到廣大的會員。這樣,就使得整個動員很快的到達每個村落和每個屋子,男人、女人、老年人、壯年人以及兒童都捲入到動員潮流中來——父母動員其子,兄動員其弟,弟動員其兄,妻動員其夫,兒童動員其父兄,街頭巷尾,田野村莊,到處都在動員。經過羣眾的討論和動員,廣大羣眾給政府一個實際的回答,即:困難已經克服,計劃已經實現。(注:羅邁:《關於特區羣眾工作——答×君的幾個問題》,楊實編:《陝北的羣眾動員(實踐文庫之三)》揚子江出版社印行1938年版,第8—11頁。)? 其次,羣眾英雄要通過羣眾競賽的方式來產生。從社會教育到民主選舉,從徵收救國公糧到擴軍運動,從大生產運動到合作運動,各區鄉之間,自衞軍、少先隊等羣眾組織之間,都訂立競賽條約,並以超額完成計劃為目標。在陝甘寧邊區羣眾競賽的過程中,產生了識字英雄、勞動英雄、移民英雄、鋤奸英雄等先進人物,以此掀起競賽的高潮。競賽的意義還在於打破鄉村社會改造中,以免除義務為目的,追求消極平等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如有作者所言,“邊區一般人民,今天有兩個最大的要求:一個是負擔公平,再一個是斷案公平。”(注:《鄉選開始》,《解放日報》,1942年4月3日。)顯然,“負擔公平”的價值取向是個人主義的,它有悖於革命對個體的要求,革命呼喚着羣眾競賽。? "

最後,運動羣眾的根本動力還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身份—角色”的個體改造機制,簡單地講,所謂“身份—角色”的個體改造機制就是在立足階級出身的基礎上,強調革命情感,依照革命情感,確立政治角色。(注:在此,需要強調的是,“身份”不同於“成份”。個體在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忘我奉獻,可以改變“成份”,但永遠無法改變“身份”即階級出身。參見拙文:《鄉村社會改造中公民塑造的路徑分析——以陝甘寧邊區發展勞動英雄與改造二流子為考察對象》,《江蘇社會科學》,20xx年第4期。)與此同時,運動中還形成了超越自我,勇於犧牲的“革命音符”——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徐特立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精神;“一輩子總是做好事”的吳玉章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精神;以及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等等。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在競爭的舞台上,在英雄的感召下,在革命的音符中,羣眾運動得到昇華,從而完成革命的劇場效應。?

四、效用分析?

對革命黨而言,羣眾路線的最終目的是完成革命秩序的建構。顯然,就建構革命秩序而言,羣眾路線還存在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其實質是以民主為表現形式的羣眾路線與以集中為內容的革命秩序間的張力。如1941年延川縣工作報告所稱,自邊區推行民主的施政綱領以來,“不論大小幹部,都是開口民主、閉口民主”,羣眾也逐漸瞭解民主的內涵,凡幹部違反民主,遇事包辦都要受到羣眾的反對,但羣眾對“民主的把握”也常出現偏差:?

1、現在民主是普遍人人都懂得,有些鄉村對某一個人,大家不順眼,對任何負擔就要多些,被鬥爭時大家異口同聲説:我們是民主。?

2、今年的馱鹽,全數老百姓都不願馱去,他們政府是使用民主哩,我們都不要馱去,這也是我們的民主的。 這種以個體利益為導向的,“狹義的,不正確的,惡意的,攻擊式的民主”

?⑤,凸顯了民主動員提供革命效能的不足,它也背離了革命對社會資源的高度壟斷。如何引導民眾規避“惡意”民主,把握“正義公道的民主精神”?陝甘寧邊區政府希望通過英雄人物的帶頭作用,激發羣眾間競爭、競賽的革命激情。但當英雄意味着奉獻時,羣眾對成為英雄就產生了懼怕、逃避心理。據44年、45年邊區各地方政府工作總結:一些羣眾對當勞動英雄仍有顧慮,原因是勞動英雄要參加各種會議,影響生產;怕當了勞動英雄多負擔。吳旗縣老百姓看見勞動英雄誤工很厲害,在他們中間就有這樣的説法:“勞動英雄應該輪着當,不然誤工誤不起”。

必須指出的是,解讀羣眾路線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絲毫不能抹殺羣眾路線作為社會動員手段的重要意義。就社會動員可以利用的手段而言,羣眾路線無疑是最佳方案。在鄉村社會改造中,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識字運動、選舉運動、徵糧運動、擴軍運動、大生產運動、合作化運動等一系列羣眾運動。藉助“自下而上”的運動技巧,羣眾路線對動員羣眾參加革命、完成革命任務做出了巨大貢獻。?

理性分析羣眾路線,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預期目標是否實現,而在於實現目標過程中彰顯的民主、平等的價值取向,羣眾路線踐行了羣眾主動參與管理國家的民主路徑,為邊區政府贏得了普遍的社會認同。在邊區,人民主權的社會意識已深入人心,並內化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打掃得頗為潔淨的黃土街衢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你若留神去觀察每個人的表情,他們的眉宇之間都洋溢着一種愉快的神情”,這種活潑、愉快的氣氛不僅在延安城裏,整個邊區都“很難看見一個苦臉相的人”。(注:楚雲:《陝行紀實》,讀書生活出版社1938年版,第3頁。)?

五、結語?

總結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發展歷程,羣眾路線猶如“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一樣,已經成為自然法的一部分,凡事訴諸羣眾路線就找到了“克敵制勝”的法寶。解讀羣眾路線,既要看到羣眾路線在社會動員領域的神聖地位,特別是羣眾運動過程中彰顯的民主、平等的價值取向;更要看到當羣眾路線以羣眾運動的形式表現出來時,它就以民主的形式顛覆了理性的制度安排。如美國學者詹姆斯•R•湯森所言,革命者“把羣眾運動對於官僚程序和機構所造成的不穩定效應看作是健康的,至少是可以接受的”。(注: 〔美〕詹姆斯•R•湯森、布蘭特利•沃馬克:《中國政治》,江蘇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18頁。)今天,如何處理好羣眾路線與憲政民主的關係,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必須正視的問題。

黨的羣眾路線論文範文三

有位哲人曾説:“種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自覺;種下一種自覺,收穫一種成功。”第二批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取得人民滿意的實效,關鍵是取決黨員幹部的自覺性。

自覺者,主動且心甘情願去做也。自覺,與我們的工作生活無處不在。“精忠報國”,那是岳飛對效忠祖國的自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那是林則徐對職責的自覺;“寧可少活20xx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王進喜對工作的自覺……無數實踐表明,無論做什麼工作,若不是自覺自願去幹,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幹出精彩來。

應當看到,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廣大黨員幹部充滿信心,尤其是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結出碩果,讓大家更加充滿期待。但也有些黨員幹部的思想認識還不在狀態;有的感到教育實踐活動是上面的事,領導怎麼講,自己就怎麼辦,與自己關係不大,不以為然;有的對本單位本部門的活動怎麼開展,不是積極主動謀劃,而是左觀右望,説不動也在動,説在動但動之不深、不實;也有的感到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有現成經驗,比照做就行了,思想不在線上,教育與實踐“兩張皮”。凡此種種,都是不自覺的具體表現,必須堅決克服。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是我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相比,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涉及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會更尖鋭、更具體,容不得我們有半點懈怠,必須一開始就自覺投入。只有把教育實踐活動當作一種自覺,變成一種樂趣和享受,才能架起教育實踐這架“望遠鏡”不斷開闊視野,藉助教育實踐這台“顯微鏡”甄別是非;通過教育實踐這面“放大鏡”洞察真偽。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對於黨員幹部來説,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根本的還要有高標準。有道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只有定位的高標準,才有活動的高質量。黨員幹部要自覺正人品、立官德、強黨性,表裏如一,忠誠老實,自覺做到慎欲、慎獨、慎微、慎終。

自覺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個持之以恆、不斷內化、自我完善的過程。黨員幹部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必須始終要有一種“事業無止境,奮鬥無窮期”的進取精神,心不外馳,定力如山,切實把身邊的喧囂關在心靈大門之外,讓自覺化為活動的底色,讓自覺成為實踐的底藴,則教育實踐活動好氛圍、高實效必然會隨之而生、因之而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angguan/chengxu/m78dp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