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寫作指導 >

雜文的筆法

雜文的筆法

雜文的筆法,可以千變萬化。自古以來,文成法立。元代郝經説:“夫理,文之本也;法,文之末也。有理則有法矣,未有無理而 有法也。”(《答友人論文法書》)文章筆法依內容而定。不同內容用不 同的筆法;有時,內容相同,筆法也可以不同。這還要看作者的意圖 及讀者對象等因素。下面介紹幾種雜文筆法。

雜文的筆法

1.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是雜文寫作常見的手法。起筆於“小”處,落實到 “大”處。它可以用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引發出具有深廣意義的大道 理。這個“小”,打個比方説,可能是炸彈上的引信,是重型機器的 開關,是揭示事物本質的突破口。這個“大”,指事物的整體,全局, 也可能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大道理。以小見大,是從微觀到宏觀的思維 過程。

從現實生活角落的一個鏡頭裏可以發現令人深思的大問題、大道 理。《憂聞“教授賣大餅”》(鍾玉竹)主旨是對當前社會生活中腦體 收人倒掛感到憂慮。文章不是從抽象大道理講起,而是先從一幅獲獎 的新聞照片説起,先介紹生活中的小小鏡頭:“河南師大副教授楊富 太業餘賣大餅,每天淨得利潤30餘元,四天的收人比他的月工資還 要高。”作者面對此景,心懷隱憂:“一憂這樣做會影響教授的本職工 作和身體健康;二憂‘教大學不如賣大餅’,如此‘腦體倒掛’何時 了;三憂這種情況會對教師‘跳槽’、4創收’、‘棄教經商’起到推波 助瀾作用,不利於加強教育工作和穩定教師隊伍。”通篇在“優”字 上作文章,從“小憂”到“大憂”,從一個人的舉動想到一種事業, 想到分配不公問題。

有時,為了駁斥一種觀點也可以採取小中見大的手法。《事事關 心》(鄧拓)不同意這種觀點:古人讀書似乎都沒有什麼政治目的。 文章開篇介紹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寫的一副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作者指出,上聯生動地描寫了自然界的風雨聲和人們的讀書聲交織在一起的情景,下聯充分地表明瞭當時的東林黨人在政治上的抱 負,不只關心家事,還關心國家大事、世界的大事。上下聯貫串起 來,就是説一面要致力讀書,一面要關心政治,兩方面要緊密結合。 文章在剖析東林黨的歷史面目之後認為,“片面地只強調讀書,而不 關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只強調政治,而不努力讀書,都是極端錯誤 的。”不讀書而空談政治的人,只是空頭的政治家;不問政治而死讀 書本的人,那是無用的書呆子。既要努力讀書,又要關心政治,這是 愈來愈明白的道理。這就把做學問與關心政治二者的辯證關係講明白 了。

2.託物言志

託物言志,就是作者把自己的觀點、志向、理想、願望、感情等 寄託在某種事物上。通過對某種事物的描寫、評論,抒發作者的情 懷,展示作者的思想境界。陶鑄的《松樹的風格》以滿腔熱情讚美鬆 樹,“楊柳婀娜多姿,可謂嫵媚極了,桃李絢爛多彩,可謂鮮豔極了, 但它們只是給人一種外表好看的印象”,松樹,“卻給人以啟發,以深 思和勇氣”。他提出,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都應該像松樹一樣, 不管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茁壯地生長,頑強地工作,永遠不被 困難嚇倒,永不屈服於惡劣環境。”還要有松樹那種奉獻精神,“為了 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文章通過讚美松樹 的風格來謳歌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龔自珍的《病梅館記》以“病 梅’(梅的畸形病態)為喻,圍繞梅花的種種不幸遭遇,層層剝皮, 揭露清代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摧殘,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他指出,只 有給梅鬆綁(“縱之”)、讓它們任性生長(“順之”),砸碎那些花盆, 解開捆縛它們的棕繩(“解其棕繩”),有五年時間便可以復原、健全 起來。這種追求個性解放要求自由的思想,具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 性質。託物言志,“物”和“志”必須在某一點上存在着有機地聯繫。 “松樹”有挺拔不畏嚴寒的特徵,因此和人們不畏惡劣環境聯繫起來: “梅病”是種種人工束縛的結果,因此用它來類比人才受限制、遭壓

制。如果“物”與“志” 二者缺乏相似或相通之處,生拉硬扯,•那便 是敗筆。

託物言志,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直言不諱的表述(如“松樹 風格”),一種是曲折地隱晦地表達(“如梅病”)。後者,多半和寫作 背景有關係。三十年代初期,處在白色恐怖之下的瞿秋白要揭露黑 暗、宣傳革命,又要避開文網,作文不得不採取曲折的方式。《一種 雲》借自然界的“虹”來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為迎接“驚天動地的霹靂”,唱出了時代戰歌。1940年,夏衍寫的雜 文《野草》,歌頌“種子”的“氣力最大”,“小草”的頑強生命力, 説明“種子”的力量“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用“種子”、“小草” 比喻進步的事業和人民的力量,用“石塊”、“瓦礫”比喻壓在我國人 民頭上的侵略者和一切反動勢力。

3.説古論今

説古論今,通過評述古代歷史事件的經驗教訓或歷史人物的功過 是非來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以古為鏡,以史為鑑。或借古喻 今,或借古諷今,其宗旨是古為今用,為現實服務。《一個雞蛋的家 當》(鄧拓)借明代江盈科的《雪濤小説》的故事,曲折巧妙地批判 了五十年代後期社會上的左傾思潮。通過一個雞蛋的故事,諷刺今人 的心理,文章主要是為了説明:“只有真正老實的勞動者,才懂得勞 動產生財富的道理,才能夠摒除一切想入非非的發財思想,而踏踏實 實地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社會也為自己創造財富和積累財富。”

《晁錯之錯》(曾敏之)以古為鑑,總結教訓。文章指出:漢景帝 時代晁錯認識到封建諸藩的特權威脅中央集權,建議削藩,這是明智 的。但他沒有采取積極對策、分掌軍符與周亞夫並肩討伐、爭取削藩 的勝利。他只知獻策,卻怯於負責,由於沒有及時地鎮壓反對勢力, 終於“功可垂成而輒敗”。作者認為:“晁錯的失敗,不能不令人深 思。談改革,凡觸及有特權的勢力,就不能妥協畏縮,只有勇往直 前,採取針鋒相對的有效決策,才有可能保證改革獲得勝利。否則就

會半途而廢,貽禍自己,也貽禍國家。”《在譭譽的背後》(曾敏之) 首先講了齊威王時兩個地方官的故事:一個即墨大夫,經常受人詆 毀,但齊威王派人調查的結果是,他治理即墨縣“田野闢,人民給, 官無事,東方以寧。”他受詆譭是因為他沒有向齊威王左右的人行賄 買好。於是齊威王提升即墨大夫。而東阿大夫,經常受人讚譽,齊威 王同樣派人調査,結果是:“田野不闢,人民受餒。”東阿大夫受讚譽 是因為他向齊威王左右的人行賄買好,於是,齊威王下令把東阿大夫 殺掉。文章指出:偏聽偏信要不得,不勤於明察,以耳代目,就容易 受騙。齊威王聰明之處在於他能在譭譽之前冷靜思考問題,調査之後 判明是非,最後決定獎善罰惡。齊國之所以稱霸於戰國時代,是政治 清明、整軍經武的結果。作者認為,當前官僚主義到了令人不能容忍 的程度,整頓吏治,肅清官僚主義的危害性,看來要有齊威王的明察 與魄力才行,宰幾個“東阿大夫”以謝天下,才可以收到官場中“莫 敢言詐”之效。

4.即事論理

即事論理,指面對一種社會現象(或自然景物)闡明一種觀點或 一個道理。這是自古以來的雜文筆法,針對性很強。古人有“即景會 心”(王夫之)之説,指的是隻有對景物有親自體驗與真切感受才能 寫出真實感情。古人寫過許多即事詩文,面對現實生活抒發感慨。雜 文的即事論理與詩歌的即事歌詠有相通之處,都是有感而發。明代方 孝孺《指喻》先敍述鄭仲辨小疾不治、幾成大患的事實經過,説明不 使癖疥之疾發展為心腹之患的道理,闡明瞭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居 安思危的道理。郭沫若《銀杏》謳歌銀杏的美、真、善,“你的株幹 是多麼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麼的蓬勃,你的摺扇形的葉片是多麼的 青翠,多麼瑩潔,多麼的精巧呀!”文章又把銀杏和梧桐、白楊作對 比:“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白楊雖有你的葱蘢而沒有 你的莊重”。銀杏對寒風霜雪毫不避易,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 果實可以滋養人,木質是堅實的器材,落葉是引火的燃料,銀杏應當

稱為“中國的國樹”。這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章,作者通過歌頌銀杏 來讚揚一種品格、一種風貌,即堅強不屈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不正是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應當具備的品格嗎?表面寫樹,實際寫人,通 過寫樹來寫偉大的中華民族。這是以描寫自然景物來闡明作者的觀點。

5.因事見人

因事見人,通過對有關生活細節的分析評論,看出一個人的精神 風貌、道德情操、思想品格、興趣愛好、愛憎感情等等。《巴金先生 的曠達》(曾敏之)引出巴金關於生死的警語:“既然活着,要活得有 意義。生命不是單單領取,生命在於不斷的給予。” “空手來,空手 去,……只是文章還沒有寫完,心理焦急,坐立不安。”文間指出: 這些話充分反映了巴老領略人生機微所得的崇高悟性,所以他坦然地 説“空手來,空手去”,“已把後事安排好了”,外物已不足為巴老之 累。巴老晚年,不僅曠達,回顧平生也巳無愧。他是沒有為虛度年華 而悔恨的事了。他的等身著作,證明他的生命是不斷地給予,寫真 情,説真話。

明代黃姬水編的《貧士傳》講了許多古代有骨氣的人的故事,都 以因事見人手法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品格。如其中一則:

披裘公者,吳人也。延陵季子出遊,見路有遺金。公當夏五月,披羊裘負薪而過之。季子呼公取焉。公投鐮於地。

暝目拂手而言日:“子何居之高而視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遺金者哉?”季子知其為賢者,請問名字。公日:“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字也。”遂去.

“披裘公”很有骨氣,很有志氣,以打柴維生,不拾他人遺物; 而“季子”以己之心揣度“披裘公”,妄圖與他共佔這意外之財。它 寫出了品格有別的兩個人物,褒貶就在字裏行間。

6.聯想成篇

聯想成篇,指由某人或某事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由某概念 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進而闡明作者的觀點。聯想,是一種由此及 彼的思維過程,這中間必須存在合乎事理的線索。聯想可以分為:相 關聯想、相似聯想、相反聯想。相關聯想,目睹一事物想到相聯繫的 另一事物,如老友相逢,想到當年的友誼;看到天安門的照片,想到 北京等等。相似聯想,目睹一事物想到相類似的另一事物。如看到擁 擠的人羣,想到江河中掀起的浪潮;看到展翅的雄鷹,想到飛行在高 空的飛機,等等。相反聯想,即一種逆向聯想,如居安思危,獲得勝 利時想到失敗的教訓,等等。

《買牛與登月的啟示》(章明)開頭寫:最近我國從新西蘭進口一 千多頭黑白花奶牛,要經過四次消毒,進行四十天檢疾,七個省市動 植物檢疫所四十五位專業人員來到現場。作者聯想到:美國首批登月 宇航員乘的阿波羅號飛船返回地面,在太平洋濺落後,被關在密封的 坐艙裏,進行“宇宙檢疫” 一週,擔心他們帶來病菌和病毒。文章 説:對於有形的病菌和病毒嚴加防範完全必要,但是,對於無形的病 菌和病毒——資產階級思想意識、生活方式、某些很有問題的文化藝 術等等,也不能忽略。對待它們大概有三種態度:一種是驚惶萬狀, 重新閉關。一種是讚不絕口,相見恨晚。我們應採取第三種態度:積 極防疫,戰而勝之。惟一的辦法是發動羣眾民主評論,使大家弄清事 實和道理,增強免疫力,同時積極發展社會主義的文化藝術事業,建 設高度的精神文明,奪回陣地。這篇文章如果一開頭便説資產階級思 想傳播進來,如何加以防範,那就很平淡,沒多少吸引力。從進口奶 牛檢疫想到宇航員“宇宙檢疫”,從“有形的病菌”想到“無形的病 菌”,就會引起讀者的興趣,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7.詼諧連綴

詼諧連綴,指嚴肅的論辯寓於輕鬆的譏諷之中,道理寓於嬉笑之 中,通過喜劇氣氛來理解作者的觀點。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

3中國公文實用大典

及酒之關係》詼諧幽默,饒有情趣胱約?ldquo;返老還童”。……有一天,我發現自己垮了。用鋼筆寫字也 感到吃力,上下樓梯也感覺到膝關節疼痛。這時我又想起照照鏡子, 站在鏡子前面一看,取下了假牙,連自己都認不出來了。哪裏還有什 麼“青春”?文章寫得起伏相間、幽默婉轉。實際上的衰老和別人的 恭維是一種矛盾。文章通過一連串詼諧的細節表明:要冷靜地認識自 己,自然法則不可違抗,未來的日子畢竟有限。“還是規規矩矩地待 在家裏寫吧,寫吧,這是我給自己下的結論。”文章從頭到尾都寫 “照鏡子”,自始至終都在寫志向。《妙語錄音》(劉徵之)通過放一盤 某局長的講話錄音,勾畫了一個廢話連篇、誇誇其談的首長的形象。 這個局長,説沒什麼可講的卻講個沒完沒了;説沒什麼準備,卻口若 懸河;説是百家爭鳴,卻東拉西扯;説要開短會,發言卻是“懶婆娘 的裹腳布”;連準備的材料也沒弄清楚,卻要談十個問題了。難怪會 場上呼嚕呼嚕,“初如啞笛,次如推磨,再次,如猿呼,如虎嘯,如 風雨,如雷霆,把講話的聲音完全淹沒了。”通篇由詼諧的語言連綴 而成,都是“廢話”,但角度不同,讀起來饒有興趣,令人可笑、可 悲、可歎、可惡。

8.取類歸納

取類歸納,指對生活中的一些類似現象加以歸納,提煉出令人深 思的觀點。它可以概括許多人的共同點,論述他們的精神風貌;也可 以歸納許多事實,闡明其客觀規律。這種寫法顯得渾厚有力。

《剽竊術種種》(章明)指出,剽竊之風古巳有之,手法千變萬 化,可概括為五種:一日“明竊”。憑藉權勢公開剽竊。乾隆皇帝御 制詩達十萬餘首,開創古今中外詩人著作最高記錄,但據《嘯亭雜 錄》、《清野史》披露,大多數是初無定稿,聖上口述,詞臣筆錄。現 實生活中的某領導硬要在某著述上署名,某導演硬要在片頭上充當編 劇之類。二日“暗竊”。於不知不覺之中行囊括劫奪之術。三日“雅 竊”。在文章中大段大段地照抄別人的著作。四日“巧竊”。將別人已 經發表的作品拿來加工製作一番,取其神髓,棄其外形,重施脂粉, 儼然新作。五日“笨竊”。照抄原作,換上己名,欺矇編輯,以求一 逞。作者認為,-切剽竊術都是不保險的。奉勸人們寫文章要老老實 實。《漫談金口玉牙》(章明)講到唐代的“封駁”制(“封駁”,即皇 帝作的決定或寫成的詔書,如宰相或門下省認為不妥,可寫不同意 見,並把沼書封上交給皇帝)。文章例舉: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處理縣 尉李萬玉一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休表示異議;文宗開成三年關於 處理郭承嘏一案,給事中盧載退還詔書;宣宗初年,李藩升為給事 中,看到宣宗敕書不妥,就在敕書尾上批“卻之”(表示拒絕)。作者 列舉這些史料説明,唐代的某些帝王還允許別人持不同意見,儘管有 “封駁”之權的只能是大官僚。

9.寓莊於諧

寓莊於諧,指莊重的主題通過某種詼諧幽默的表達形式反映出 來,可以是欲抑故揚,反話正説,可以是巧用雙關,故意誇張,讀後 令人感到啼笑皆非,領略一種觀點或一種道理。《和尚動得,我動不 得?》(謝雲)緊緊扣住阿q説過的一句話來做文章,剖析現實生活中 某呰人的心態。阿q摩小尼姑頭皮,小尼姑不讓他動手動腳,阿q 説:“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這句話化非為是、變無理為有理,既有 助q己鼓起“動”的勇氣,又可以充當抵禦責難的擋箭牌,活脱地勾 出了某些人的一種心態和處事原則。文章認為,有些人亂拿公物, “和尚動得,我動不得?”施用範圍越來越廣。別人大吃大喝,我至少

小吃小喝;你多佔三間房,我也來多佔三間。佔了公家便宜,心安理 得。作者指出,“和尚動得,我動不得?”是一種泯滅良知的麻醉劑, 一種自我欺騙的藉口,一種向邪惡看齊的哲學。這種心理或處事原 則,如果在社會上瀰漫開來,不但扶正祛邪難以實現,而且會形成一 種破壞力量。當年雷峯塔倒掉,今天某些廠礦設備遭到哄搶,某些森 林被濫砍亂伐,不過是小焉者。其大焉者是是非觀念的淡漠以至混 渚,人們靈魂受到污染。這篇雜文富有風趣,令人哭笑不得,但觀點 是莊重嚴肅的。《“關係學”學院招收博士學位研究生》(李健強)用 反語、諧音、誇張等寫作方法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種不正之風。它 的“招生對象”是:“1.為上司抬轎大步流星行走百里而腿能不軟者;

2.當眾吹牛撒謊四小時而口能不渴者,……”。“指導教師”是:“吳 視法教授、魏私教授……”。“招考專業”:“哄騙專業、吹拍專業”。 “研究主攻方向”:“賄賂效應、捕捉上司貪慾的《歌德巴赫猜想》 ……”。“考試科目”:“《收授禮品之道》、《白佔學》……”這張“招 生廣告”,從幾個側面勾勒出以拉關係、走後門為榮的某些人的精神 面貌。他們有時抬轎,有時行騙,不講公德,違法亂紀,奉行的是一 種奴才騙人哲學。

10.層層剝皮

層層剝皮,通過由表及裏層層深入地剖析問題來闡明作者的觀 點。有的從縱的角度來講,按時間順序去分析,一層比一層深;有的 從橫的角度來説,彼此相比,加以分析,步步深人;有的採取縱橫交 錯層層剝皮的方法,闡述作者的看法。《光明日報》雜文《“枕頭” + “拳頭” =?》(彭放)是這樣寫的:

“枕頭”者也,色情與性作品也,“拳頭”,打鬥、兇殺 之類。筆者查看市面書攤,以帶“性”和“色”的作品來 説,僅書名就不下五十餘種,至於那許多打着“通俗小説”

旗號的各類刊物,幾乎無刊不色,無文不性。筆者曾聽一家 書攤的主人説,現在寫《色狼的覆滅》、《性的報復》之類作

品巳不走俏,最時興的作品是寫各式各樣的“試婚”、寫 “處女”的初試之夜。還有以“人體藝術”名義出版的各式 各樣的裸體畫冊。據資料統計,從1988年4月到1989年3 月,不到一年間竟相繼出版了 60種之多,被出版界稱之為 一場“人體大戰”。

有理論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性文化年”。是啊,我們 確實需要文化,包括在性問題上。但我懷疑,那許多閲讀色 情描寫的中學生,他們的着眼點恐怕不在於文化,而在於 性。那許多慷慨解囊數十元去買一本畫冊的人,那些不是研 究者、專門家,而找人拉關係高價搶購非潔本《金瓶梅》的 個體户、小商販,他們的醉翁之意,都在“藝術’’嗎?還有 那些爭相出版此類作品的出版社、雜誌社,也未必都是為了 文化,恐怕還另有所求。文化的內容那麼豐富,如果一個國 家和民族的文化,只有“性”和“色”,豈不悲哀?

有正直良知的教師和家長們,早巳向社會發出“救救孩 子”的呼籲,可是出這類書刊的勢頭並未減弱。筆者也曾質 問過幾家出版社:“你們為什麼不出點好書?”回答説:“不 行啊,有雙效益的政策管着”。所謂“雙效益”是指社會效 益與經濟效益,把精神產品完全當成商品,放在市場上去自 由競爭,有社會效益的書不賺錢,實際上是用經濟效益完全 擠垮了社會效益。這不能不説是一種在執行政策上的失誤。

問題的複雜性還在於,並不是人人都認識到這種“枕 頭”氾濫的危害的。有一種理論説,現在的中國還是性開放 不夠。他們不僅舉出二聖人的“食色,性也”為據,還以西 方世界已經怎樣怎樣了為例,進而上升到理論説:“一個經 受不起性刺激的民族,是不文明、不健康的民族。”嗚呼! 原來我們民族的“不文明”、“不健康”是因為性不開放?是 的,我們真正的性科學,性教育不夠,缺乏高層次的對性藝

術的審美修養,但絕不能像現在這樣旨在追求刺激的性泛 濫。飲食男女是人性之本,也一點不錯。但是,人除了吃 飯、男女做愛之外,恐怕還有許多重要事情要做,要不,人 怎樣同動物區分呢?

現在回到文章的本題上來:“枕頭”加“拳頭”等於什 麼?是文化的繁榮,還是文學的墮落?是審美品格的提高,

還是欣賞趣味的下降?是為國家賺錢支援了 “四化”建設,還是污染了社會,有損於精神文明?這顯然並非難解!

這篇雜文采取縱橫交錯、層層深人的分析方法,指明r幾年來 “性文學”氾濫的危害,説明“枕頭”加“拳頭”只能足文學的琯落, 污染了社會,有損於精神文明。

11.借題發揮

借題發揮,即憑藉一件事情加以發揮,表述作者的觀點。這“… 件事情”是由頭,是闡述問題的發端,它必須和文章表述的觀點有內 在的聯繫。借題發揮是一種由此及彼的思維方式。運用得好,可以引 發人們進一步思考問題。魯迅寫過許多借題發揮的雜文。193]年2/j 7日,中國共產黨員、革命青年作家李偉森、柔石、白莽、胡也頻、 馮鏗五人,被國民黨反動派祕密殺害於上海龍華。他們高唱國際歌壯 烈犧牲,用年青的生命撰寫了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第一篇文章”。 同年三四月魯迅連連發表雜文,揭露反動派的罪行。《中國無產階級 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是一篇深沉的悼文,借五位烈士的悲壯就義, 無情地揭露了敵人的卑劣和兇殘。這對於在敵人的刀叢中艱苦奮鬥的 革命文學運動,是響亮的進軍的號角。文章指出,反動派雖然殺氣騰 騰,但中國無產階級文學陣營的力量是不可摧的,革命文藝,雖處在 萌芽階段,但它“仍然滋長”。

12.着眼一詞

着眼一詞,通過剖析一個詞、一個成語、一個短語來揭示-坤觀 點。雜文常常是措千理於局中、融萬匯於筆端,論題要集中到一點

上。這一詞、一語猶如“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看到大千世 界人情世故的千姿百態。《“疑似”可古為今用》(曾敏之)通篇圍繞 “疑似”做文章,認為“疑似”可作為知人論世的古訓。文中引用 《呂氏_秋•疑似》: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劍之所•表,患劍之似吳幹......,相似之道,此愚者 之所大惑_廠而聖人之加慮也。

這就是説,有些石頭看來像寶玉,有些劣劍看來像莫邪干將所得 的名劍,令人迷惑。如何辨認呢? “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察之必於 其人也。”人們對錶面相似的東西,不可貿然相信,要加以調查瞭解, 要向熟悉的人調查,作出判斷。即使堯、舜、禹一起走到長草的積水 地區迷了路,也會問牧童;走到河漢縱橫地區要過河,也要問漁翁。 要問忠奸、善惡、功過、是非、真偽,應該問人民羣眾。這篇雜文説 明:有人儼然以香港人代表自居,並用“香港的民意”作為籌碼,迷 惑人們,以圖混水摸魚,值得警惕。

13.擺脱淺見

擺脱淺見,指面對某種流行的膚淺看法提出異議,闡發一種觀 點,,但這並非標新立異,而是有根據地發表一種見解。它需要深沉的 反思,旁徵博引,深人論證。《質量第一》(黃秋耘)是這樣寫的:

每逢歲尾年頭,各省(市、自治區)的作家協會分會少 不了要開理事會或者代表大會,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討論 未來一年的工作計劃。我有幸讀過幾個省(市、自治區)的 總結,內容基本上大同小異,有一條總是不會缺少的,就是 列舉在過去一年間,該會的會員一共出版、發表了多少部長 篇小説、中篇小説、短篇小説,以至多少篇散文,多少篇報 告文學和特寫,多少首詩歌,多少篇評論文章等等。

總結工作,當然首先要提到成績。文學創作的成績,以 數量來計算,這也是一種標準。但是否數量越多,就成績越大呢?恐怕不見得。文學作品也是一種產品,產品是可以用 數量來計算的。好比一家制鞋工廠,每年生產十萬雙皮鞋, 比之生產五萬雙,產值就多一倍。哪怕這十萬雙皮鞋當中有 一部分是二級品,只要不是廢品,仍然可以賣得出去,創造 一定的價值。但是文學作品的價值是不能單憑數量計算的。 一部真正優秀的作品比之十部甚至百部平庸的甚至低劣的作 品,還要有價值得多!

以古代詩歌而論,宋代詩人陸游的《劍南詩稿》收輯了 各種體裁的詩歌近萬首。唐代詩人杜甫現在流傳下來的詩歌 不過1400首左右。但沒有任何一個文學研究工作者會據此 得出一個結論:陸游是比杜甫還要偉大得多的詩人。以近代 作家而論,張恨水所寫的長篇小説達數十種之多,可謂著述 等身。魯迅從來沒有寫過長篇小説,連《阿q正傳》也不過 是一部2.5萬字左右的中篇。假如有人編印《張恨水全集》, 其篇幅肯定會在《魯迅全集》之上,但誰也不會認為張恨水 對近代中國文學事業的貢獻超過魯迅。

衡量文學創作的成績,光看數量多少是不夠確切的,至 少是失諸片面的。目前全國出版的文學刊物(包括以刊登文 學作品為主的綜合性刊物,不包括報紙副刊)達五百多種, 作品數量之多,簡直難以統計。假如各省(市、自治區)的 作家協會分會總結文學創作的成績,僅僅以數量為標準,在 客觀效果上,將會促使一些濫竽充數或者曇花一現的作品大 量產生,形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會導致貨幣貶值的; 那麼,片面強調數量是否也會導致文學作品貶值呢?這是一 個值得各級文學創作領導部門認真考慮的問題,看來多而濫 還不如少而精為好。五百多種文學刊物是否也可以考慮適當 減少或者合併一些呢?

對新作者來説,情況也是一樣。“厚積而薄發”,經過充分的醖釀和構思,集中精力和時間寫出一篇高質量的作品 來,比之寫出十篇平庸低劣的作品要有益得多。同時,行文 也要力求簡約精美;能用短篇寫出來的題材,切不可拉扯成 中篇;能用中篇寫出來的題材,切不可延伸成長篇。要以少 少許勝人多多許。古人譏諷出版平庸低劣的著作為“禍棗殃 梨”(古代的書版大都是用棗樹和梨樹的木材刻制的,故 雲)。那麼,在今天來説,就是浪費了紙張和油墨,更有甚 者,還浪費了廣大讀者千金難買的光陰。

這篇雜文中心論點是:我們的文藝創作,不要盲目地追求數量, 要重視質量,要有“質量第一”的觀念。如俗話説“寧吃鮮桃一口, 不要爛杏一筐”。這個觀點很有現實意義。文章第一段,提出現實生 活中的一種現象:各省作家協會每年總結工作總要講講他們這一年出 版了多少小説、散文、報告文學、詩歌、評論等等。這裏有個問題, 是否數量多就等於成就大呢?本文作者感到這裏大有文章。於是,提 出了一般人不大留心或者不常思索的問題。文章第二段,開始進行分 析。作者認為:文藝創作的成績以量來計算,是一種標準,“但是否 數量越多,就成績越大呢?”值得反思。文藝作品也是一種產品,但 它和生活日用品不大一樣。這是進行類比分析。文章指出:工廠生產 十萬雙鞋,比五萬雙多產一倍,有一部分“二級品”也可以賣出去。 而文藝作品,“一部真正優秀的作品比之十部甚至百部平庸的甚至低 劣的作品,還要有價值得多。”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有所不同,盲目 地追求作品數量是不對的。文章第三段,生髮開來,進一步來論證: 宋代陸游詩歌近萬首,而唐代杜甫詩作才1400首左右,但不能説陸 遊比杜甫更偉大;現代作家張恨水長篇小説有數十種,而魯迅最長的 小説《阿q正傳》不過2.5萬字左右,但不能説張恨水比魯迅貢獻更 大。一古一今,兩反兩正,都在論證文藝作品存在以少勝多、以質取 勝的客觀事實。文章第四段,進一步深化論點:作品多而濫不如少而 精,文藝創作上的濫竽充數只會促使“通貨膨脹”,片面地強調數量

會導致作品貶值,多而濫不如少而精。這就講明瞭平庸之作的危害。 在前面論證的基礎之上,論點得到了進一步昇華。文章第五段闡明: 對新作者來説,“厚積而薄發”十分重要,要以“少少許勝人多多 許”。今天,再出現“禍棗殃梨”,不僅是浪費紙張、油墨,更重要的 是“浪費了廣大讀者千金難買的光陰”。總之,這篇文章論點突出, 論據有力,論證合乎邏輯,語言簡潔明快。第一段提出問題,第二、 三、四段從幾個不同的側面闡明觀點,通過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對 比分析、通過古今文藝現象的對比論證、通過分析平庸之作與“通貨 膨脹”的關係,深化了論點,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最後一段,總結上 文,得出文藝作品要以少勝多、以質取勝的結論。

例文

“貴族心態”漫議

李永斌

二十多年前,“貴族”在中國還是一個口誅筆伐的詞彙,而今卻 不同了,一些人想方設法躋身於“貴族”行列。

某地一普通歌舞廳稍加裝修就變成了 “貴族倶樂部”;某時裝店 擺了幾件名牌時裝就聲稱是“貴族購物中心”。與此相映成趣的是, 社會上有那麼一批人喜歡顯示其“貴族氣派”:他們本來有一張純情 的臉,卻要花重金進行“技改”,鑄就一臉“工業美”;頭髮原本烏 黑,轉眼間成了黃毛;在外企幹了幾天,便吃不慣米飯麪條;新、 馬、泰走了一遭,回來就嚷嚷“中國簡直不是人呆的地方”;他們的 “大哥大”利用率一般很高,但常常玩點“到月球上承包工程”的 “假打”;他們的財產還經不起幾次瓜分,但至少要離一次婚。有這樣 一則笑話:某大款的兒子在填寫一表格時問“民族” 一欄怎麼填,其父日:“填貴族”。其“貴族心態”溢於言表。

“貴族”究竟為何物?按照一般的理解,它是奴隸社會或封建社 會以及現代君主國家裏統治階級的上層,享受特權。很顯然,它與我 們某些人小人得志後的自鳴得意和乞丐發跡後的一擲千金,絕對不是 一碼事。我們的某些暴發户無論怎麼説也絕對不在“貴族”之列。那 麼,是什麼原因使某些人有如此強烈的貴族心態呢?筆者以為,原因 不外乎有三。其一,這類人發跡過於容易。據介紹,在發達國家要造 就一個億萬富翁需要幾代人的艱苦努力,而在我國某些人暴富卻只用 幾年。可見,在競爭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的改革開放初期,一部分先 富起來的人確實是靠了特殊的機遇。其二,這類人一般胸無大志。他 們暴富之後沒有想到抓住機遇再發展,更沒有想到自己富了帶動周圍 人共同致富,而是安於現狀。其三,這類人一般忽視精神生活的重要 性,把物質享受當作了人生唯一的追求,如同乞丐當了皇帝,只知道 一味向別人炫耀他吃得如何豐盛。

人,不僅僅是為物質而活着,他還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正是在 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僅提倡物質上的富足、富裕,而且提倡精神上的 高貴和人格上的完善。而那些只圖個人物質享樂不知高尚精神為何物 的人,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人。

(《光明日報》,1998年7月14日)

造名術記略

陳早春

名人,本來是林中的秀木,同行中的出類拔萃者,為普通大眾所 敬慕,不然,怎能稱得上“高山仰止”呢。但現今的不少名人,卻是 假造的古董,紙紮的花。在假冒偽劣商品充斥於市的今天,名人也不

乏假冒偽劣者。

拙劣的騙名者,一眼就可以看穿。比如冒充某政府首長,某校名 教授,某報名記者、某中央級劇團名導演、名演員的,屢屢見諸報 端。甚至還有冒充警察、解放軍、税務稽查員的。所冒沒什麼名氣, 但有權力,可見名、權、利是三位一體的。這類冒名行騙者,只是有 臉無皮,有膽無術,比起那些鼎鼎大名的造名者來,真是“小巫見大 巫” 了。而且這類騙名者,大抵還要冒着風險,他們很容易被人識 破,遭受唾罵,有的還難免螺紲之災。

比起他們來,造名有術者卻要高明得多了。其術深具智慧和謀 略,計謀於斗室之內,行之於千里之外,雖然表現得千姿百態、花樣 翻新卻嚴絲密縫不露痕跡。他們的命運也相當幸運,至少是在他有生 之年,或因名得利、得勢,或受萬民景仰,或被請進廟堂、殿堂,甚 至還可載入史冊,名揚四海,遠播千秋。

造名術雖有多種多樣,但用得最多也最有效的,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日“靠”。“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是明明白白的一種 靠法;“朝中有人好做官”,也屬於這一法。人除了父母、朋友外,還 有太太、千金、大姑子、小姨子,也是可以靠的,即所謂裙帶關係 也。這些靠法,古已有之,淵源有自,不足為怪,也不用多談。時代 在進步,人也越來越聰明。現在不僅靠古法,還有新人新法可靠,如 靠奸商、靠掮客是也。僅舉文壇為例。你不會寫文章而想成大作家 嗎?有法!僱一個小文書,口授一點經過編造的離奇經歷,特別是牀 第或野合的感受,帶着濃濃的“色”,交給掮客去書稿競賣會上拍賣, 再請幾個大款、大腕去當“托兒”,將標價抬得高高的,於是搞出版 的奸商們蜂擁而上,幾經討價還價,百萬、幾百萬成交了。於是這就 成了報刊頭版頭條的社會新聞,輿論爭相報道。大作還未出版,名作 家的交椅就已坐定了。據説還有拍賣書稿題目的,書稿呢,對不起, 誰屑於伏案爬格子呢!再比如從未畫過畫要想當大畫家也不難,胡亂 塗鴉幾筆,註明x派傑作,給掮客塞把錢,交給古董文物店,標價幾 十萬。無人問津怎麼辦?這“畫家”坦然答日:“我不賣畫,是賣

名”。價碼越高,不就名也越大嗎?

二日“炒”。現在搞市場經濟,產品要包裝,要推銷,要廣而告 之,讓消費者知曉。這是需要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商家也得講誠 信,賣的是瓷杯,不能説成是金甌。商家作廣告,還得遵守廣告法, 可名人的造名,卻無法可依,“和尚打傘,無法無天”。自己沒名,可 以假名人以自重。有的名人,短短几年,主編的書刊難以數計,序跋 題簽也多如牛毛,而且中外古今,天文地理,人文科學,自然科學, 包羅殆盡。這樣的名人已成了造名者的工具。造名者四處在物色這樣 的人梯,這樣的開路機。此其一。其二,買通各種媒體,廣播裏有其 聲,屏幕上有其影,報刊上有其文。這文,或是高價買來的,或是哥 兒們講義氣彼此幫忙吹噓的,或是自個兒關着門用着化名自吹自擂 的。其炒作術之多,難以一一綜述。

三日“爆”。此法難以名狀,偶見街頭巷尾爆米花者,庶幾近之。 一個小小作家,一生中寫的也不過有數的幾篇作品,編個小冊子也未 嘗不可。但他要爭個“著作等身”的大作家,於是乎就大編特編起 來。就這有數的幾篇文章,顛倒編序可以變出多本,利用加減法又可 變出多本,換換題目又幻出了多本。多本相加,就是一大摞。於是 乎,中外名人詞典中的條目就豐富多彩了,可以與多產的巴爾扎克、 托爾斯泰比肩而立了。

四日“訟”。現在的作家們都好爭訟、聚訟,特別喜歡大頭頭出 來批評他,更喜歡訴訟q這並非文人相輕使然,他們這樣做,為的是 造名,藉此可以名聲鵲起,獲得轟動效應,讓婦孺老少皆知,大有 “不能流芳百世,也可遺臭萬年”的大丈夫氣概。魯迅生前就曾碰到 過這類事,他斥責這類人為“天津青皮”,他的對策是決不理睬,以 便他們難以售其奸。

五日“裝”。裝成大作家、大批評家的樣子。他們很善交際,可 以拍着部長、大名人的肩膀稱兄道弟,特別是在大庭廣眾之中,眾目 睽睽之下,竭力表現出與其親暱之狀。他們還特別喜歡也特別善於趕

會,拎着一個文件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會開到半截了,他來 了,每次都這樣表白:“我剛從某某會趕來。盛情難卻啦,這會也不 得不來呀。”這會尚未完,他就站起身,又是一以貫之的一套表白: “實在對不起,某某首長在某某地方主持個會,非要我去説幾句不可, 只好告辭了。”對他們,知情的人給以蔑視和冷笑,不知情的人卻刮 目相看,很遺憾不能親聆教誨。

有人説,“文人是清高的”,不見得;“文壇是聖潔的”更不見得-“爭名於朝,爭利於市”,那本是髒官和姦商乾的勾當,現在可不也是 他們的專利了?謂予不信,就請大家去睜眼看看吧。

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一日 (《光明日報》,1998年4月30日)

標籤: 雜文 筆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zhidao/yqw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