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寫作指導 >

演講稿寫作應關注受眾心理大綱

演講稿寫作應關注受眾心理大綱

演講稿是演講者傳播信息,傳遞感情的書面依據、規範和提示,一篇精彩的演講稿就能使演講者的演講扣人心絃,引起共鳴,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演講稿的寫作無論從立意選材、結構格式還是語言風格上都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一般寫作者往往注意研究主體(演講稿寫作者)的創作行為,卻忽略了對演講受眾(聽眾)的心理考慮,而演講作為一種交際手段,其效果的產生必然涉及到主體與受眾的相互配合。因此,我們在注意主體寫作行為的同時,還必須關注受眾的接受心理,以增強文章的針對性和可感性。

演講稿寫作應關注受眾心理大綱

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於1948年提出了關於5個w的大眾傳播模式:誰(who)、説什麼(say what)、 通過何種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有何效果(with which effects),突出地把受體放在了大眾傳播中的重要位置。他的思想得到了美國另一個學者約瑟夫·克拉帕的支持,在一本題為《大眾傳播的效果》中提出了受眾心理有三種選擇性因素:選擇性接受、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説明寫作是作者與受眾多邊交流的系統,並不是由作者自説自話,而是受到受眾心理需求、社會環境影響等的制約。演講是大眾傳播的一種形式,演講稿的寫作就需從社會時代出發,根據演講受眾的自然狀況、認識態度、需求特徵去把握受眾心理的變化。

一、求實心理

演講是以傳達信息為目的,那麼只有真實的內容、真摯的感情才會被演講受眾所理解、認可。因為具體實在的事情和其所包含的道理,聽眾一聽就懂,產生信任感,才能與演講者之間迅速架起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橋樑,做到心靈相通,持續地聽下去,形成和諧的演講環境。因而演講稿所載信息必須客觀真實。首先,演講材料必須真實。數據、時間、地點、人名都要準確,每一個細節與客觀完全一致,而不能有任何的的誇大縮小。只有使用真實材料,才能使受眾瞭解真實的情況,掌握真實的信息,演講稿也才因此具有極大的説服力,極強的生命力。其次,演講內容必須現實。它應與生活緊密相關而不是陳年往事,要提出和回答現實生活中人們關心和矚目的問題;提出和回答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和需要解答的問題;要涉及人們眼前的、身邊的、切身的問題。所以演講稿的主旨和材料必須是從現實的實際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符合人們現實的心理需求。我們以魯迅《娜拉走後怎樣》這篇演講辭的寫作為例分析一下:他提出的議題是婦女解放問題;分析的結果是“經濟”問題;得出的結論是要“韌性的戰鬥”——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至今未失去其意義。而聽眾對象是愛好文學的女大學生;要達到的目的是使聽眾明白自身解放的道路。從中看出,他提的議題與聽眾對象是直接相關的,如果對男大學生講其針對性就差多了。以大家熟知的文學形象娜拉這個人物命運為中心去講,對女大學生是非常恰切的。最後,演講事實要注意把握“平衡”。演講要追求效果,必須寓理於實、寄情於實,而客觀事實總是由諸多要素構成,各要素間的關係應是相輔相成,相互協調,而不能相互敵對、干擾和否定。這種內部要素的和諧平衡才能使文章真實可信,因而演講稿在突出寫某一個主要因素時,還要顧及其他因素,特別是相反的因素。要把傾向性寓於平衡性中,過分地強調某一方面,都有可能造成片面性和絕對化,而宄法準確反映現實世界和演講者的主觀感情。若能合理把握這個“平衡度”,體現實事求是之風,自然會得到廣大聽眾的理解和信任。

二、求近心理

“近大遠小”是繪畫透視原理, “近親遠疏”是人際關係規律。這些道理也非常適宜演講稿寫作。它可以幫助演講者取捨材料,優選內容。演講稿內容安排要取近舍遠,近多遠少。近是指觀點、材料與聽眾關係貼近,為聽眾關心,為聽眾熟悉;遠是指觀點、材料與聽眾關係疏遠.不為聽眾關心和熟悉。近易溝通,易生親近感;遠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易生疏離感。所以不論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社會地位、社會角色有多大差異,都要尋我雙方的契合點,選擇與兩者都貼近的內容。在雙方關係的結合點上、雙方注意的交*點上立論取事、展開演講,拉近與聽眾的關係,縮小台上台下的心理距離,實現雙方的認識交流和情感交流。如,克林頓有一次在俄勒岡大學裏進行競選演説,一開頭不談別的,就談他上台以後如何降低學生的經濟負擔,提出一個給學生貸款的辦法,等到學生畢業以後,再從工作或者社會服務中分期償還。美國學生那時正因學費連年猛漲而苦惱,聽了這些話,馬上歡呼甚至尖叫起來。克林頓抓住了美國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演講自然受到歡迎。不過,“近”切不可近“我”。以我為中心,關注個人命運,抒發個人感慨,只會切斷與昕眾的聯繫,把自己孤立在演講台上。即使演講內容有感人成分,也難引起聽眾共鳴。只有把“我”的關心統一在大家的關心之中,“我”的認識才能變成大家的認識,“我”的感動才會感動他人。

三、求趣心理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瞭解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特殊的傾向,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與人的行為活動有密切關係,它對尚未付諸行動的活動有準備性作用,對正在進行的活動有推動性作用,對人在活動中的創造性有激發和促進作用。演講者要啟發演講受眾有所行動,必須想方設法誘發和引起聽眾的興趣,若演講稿的寫作不講究這一點,就有可能使演講勞而無功,你説得再好,他也不感興趣,不買你的帳。有一位指導員的就職演説就很懂得抓住聽眾心理的藝術。開頭第一句話是: “我一到這裏,就收到了大家的不少‘禮品’”。上來就讓戰士們陷入迷惑、不解、驚訝:誰送了禮品?送了什麼禮品?送禮品想幹什麼?指導員在這裏把事情端出來,又想怎麼樣?這就一下子把戰士們的興趣提起來了,使他們急於想了解下文。指導員接着的一句話是: “而且現在,準確地説,在我説話的時刻,很多同志,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同志,還在源源不斷地送來”。進一步讓戰士們陷入迷惑:送禮品還有自己,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強化了他們對演講的興趣。 “大家不要納悶,這‘禮品’就是目光”。原來如此。可解開了第一扣,還有另外的迷惑:目光第什麼禮品?他看出了什麼?於是,這位指導員又説:“我發現,大家向我投來了各種各樣的目光:有信任的,有期待的,有疑惑的,也有無所謂的……我覺得,大家的這些目光就像為我這個指導員走馬上任準備的一堆禮品:有玫瑰,有玉蘭,有仙人掌,也有霸王鞭……”這一講,不光是控制保持在場聽眾的興趣,恐怕同時引起戰士們的心理反應:這位指導員好厲害,他從我的目光裏看到了什麼?該不會區別對待吧?“不管是什麼樣的目光,不管是怎樣的‘禮品’,我都願收下!並且,我還應該説上一句:謝謝大家!”公開向戰士們表示自己的態度。於是這兩句話,贏得戰士們兩次熱烈鼓掌。接下來,就戰士們最關切的問題,談了自己就任以後的工作設想。這位指導員的就職演説是成功的,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收到了很好的現場效果。這一結果,是與他善於調動和激發聽眾興趣密不可分的。

四、求尊心理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被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種需求從低到高,引發出人的種種社會行為。隨着社會的發展,人的主體意識的增強,處於社會關係中的人,便越來越需要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需要尊重,是人們高層次的心理需求。需要爭取受眾的理解、認可、支持的演講稿,首先必須對聽眾給予必要的尊重,滿足其求尊心理,才能取得聽眾的支持與合作。因此,在給予聽眾尊重的同時,也在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阿伯拉罕·林肯是著名的演講家,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一生髮表過不少聞名於世的演講, 《我向你們親切告別》就是其中之一。這篇告別演講是林肯1861年當選美國總統後要離開家鄉斯普林菲爾德時發表的。當時,林肯一行十五人走上大西車站,轉身環顧為他送行的鄉親們時,再也剋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脱口而出: “朋友們”。這一恰如其分的稱呼,自然和諧,一下子縮短了總統和普通百姓間的距離,使鄉親們從心底裏承認你。同時表明林肯平易近人,尊敬百姓,即使當了總統也沒有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官架子,他同鄉親們仍是以往平等的朋友關係,讓人們從林肯那謙和的口氣中看到了總統光明磊落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五、求直心理

演講要直面聽眾,在表達上應和書面文章有所不同。要有能聽出來的清晰的條理和不含蓄、不隱蔽的明確語義,所以寫作演講稿要多用直白質樸面少雕琢修飾的生活語言。從生理角度講,演講發言為聲。通過聽覺神經把語言信息傳到大腦,而大腦皮層對日常使用率高的口語反應要快於使用率低的書面語言。從心理角度講,聽眾喜歡接受熟悉的生活語言。它自然、質樸、鮮活的特質讓聽眾感到親切和真誠。相反過分強調文采的語言會把聽眾的注意引向形式因素,忽略演講內容。甚至語言的華而不實、矯揉造作還會引起聽眾的反感和排斥。事實上,演講中最動人最有魅力的語言往往是那些原汁的生活白話,最具表現力、感染力的語言是生動活潑的生活話語,它能以新鮮性和趣味性引起聽眾的注意和興奮。1995年,餘秋雨在四川大學作了一次題為《世紀之交的中華文化》的演講。“文化”一詞,概念可謂寬泛抽象,不是個實證的話題。可餘秋雨在講到文化圈中的是非問題時,特別注重用通俗直白的語言巧妙設例:“譬如我們進百貨公司,我們不買東西不買就是了,但絕不罵它,即使一個老農民心裏在抱怨:‘這麼薄、這麼透明還叫襪子?還這麼貴。’但他一般不會破口大罵。這是正常人的行為。我們叫它百貨公司意識,相互爭鬥的人們需要一定的百貨公司意識。”這一講,道理淺顯了,收到很好的説理效果。

六、求簡心理

簡短明快的演講稿本身就具有新意。精彩簡短的即興講話,往往能顯示出美感和力量,讓人回味無窮,同時也不會令聽眾滋生厭煩情緒而破壞演講氛圍。把演講稿寫得短而精、實而活是真正的“大手筆”,需要一種爐火純青的寫作藝術。美國傑出的政治家林肯,1863年在葛底斯堡發表演説只用了3分鐘,就是這個簡短的演説卻被當時美國報紙評論為“典範演説”。

此外,演講稿寫作要關注的受眾心理還有許多,如求新心理、求樂心理等等,這要隨着演講受眾的變化而變化。不過,無論聽眾怎樣變化,我們都應關注它;否則,演講稿的寫作將會盲目而無效,演講也會成為一場令人失望的回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zhidao/gjdny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