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談判技巧 >

高質量的親子交流

高質量的親子交流

今天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關於高質量的親子交流,希望大家會喜歡,同時也希望給你們帶來一些參考的作用!

高質量的親子交流

交流不是要求,更不是教訓

看到這個題目,大家會不會很驚訝,這也算一個話題?誰不懂得親子交流啊。

的確,現代父母在受教育程度上,已經大大優於上一代父母,我們會給孩子講繪本故事,會帶孩子去迪士尼完成他們的夢,小事情也會徵求他們的意見。但是,日常中,我們聽到最多的、不經意的親子交流方式,依然是這樣的——

“你如果不按照這個要求做,我就不喜歡你了。”(威脅)

“我認真跟你説一下這個道理,你仔細想一下。”(灌輸)

“你必須好好學習,不然你的前途會一塌糊塗。”(否定)

……

在我看來,這些話統統不是交流,因為它們都是單向的,這些只是我們打着父母之名,站在天然的制高點,提出的要求。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早走過了孩子所經歷的路,我們完全懂得方向,我們把提出要求,當作愛的方式。

可惜,愛這件事其實特別脆弱,經不起要求。每要求一次,就減弱一分,親子關係,同樣如此。我們對親子交流是有誤區的——聽話,就是最乖的。或者,説道理,就是最有效的。

事實並非如此。

第一,親子交流的最好結果,不一定會達成家長的期待。

既然是交流,就是有商有量。對方可能會拒絕你,也可能會打擊到你,這都很正常。

我前天剛結束7晚的遊輪行,休息了一天,真的很疲倦,葫蘆堅持讓我帶他出去玩,我認真告訴他好幾次,媽媽頭暈,葫蘆一直在堅持,最後葫蘆開始吼:你乾脆別回來了!

那瞬間我本能也想發飆,但我立刻平復了自己,我意識到,是思念媽媽太多,才會變得在平時輕易可以理解的小事上,如此“不講理”。

高質量親子交流的第一點要素是理解。

我妥協了,我穿上衣服,帶他下樓玩,他走到樓梯的時候,説了一句,媽媽還是很愛我的。

那一瞬間我心頭一暖,被理解的幸福,大大抵消了生理上的難受。

葫蘆在户外遊樂場只玩了半小時,説媽媽太冷了我要回家了。我心裏知道,他是惦記我頭暈。

我跟葫蘆溝通的本意是不出去玩,但出去玩這件事發生了,超出了我的控制。然而,這依然是一次特別好的親子溝通,我們彼此都做出了妥協和理解,我們都確定了對方愛自己,而且,理解對方為我們的付出。

第二,最好的親子交流不是語言,尤其不是分享道理。

經常有父母這樣抱怨,孩子越長大,講道理越沒用,甚至會激發他的叛逆。假如是這樣,就立刻讓“講道理”這件事停止,因為它就是無效的。

在電影《愛的方程式》裏,天才數學家兒子Nathan患上自閉症,父親車禍死後,他對母親從不理解,關閉了與母親語言交流的所有可能。

他幾乎不跟母親説話,但母親從未放棄過親子交流。

裏面有一個小細節很打動我,每次Nathan去上學,媽媽都把書包收拾好,但Nathan不願意媽媽幫他背上書包。

媽媽從沒有去説大道理:“你想一下,我付出了多少……”“難道你不該為我們的關係做一點努力……”她只是默默站在他身邊,收拾好書包,然後停下來。

Nathan默默注視着這一切。

在很多事之後,兩個人終於達成了彼此理解,有一天,Nathan主動要求媽媽幫他背上書包。媽媽笑了,眼裏有淚花。

收拾書包,這個很小的動作,其實包含了説不出口的愛和關懷,這個親子交流不是通過語言完成的,而是通過一場漫長的、重複的、單調的行為。

但那又怎樣?它的效果,比説大道理,好一萬倍。

親子交流不一定要説出口,重要的是,去做,去付出,去示範該怎麼愛。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了東西方先哲們的觀點: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於情緒,其次取決於對方的行為,最後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

盧梭説得更加殘酷: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説服人心,作出行動。

標籤: 親子 高質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tanpan/8r6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