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思想彙報 >入黨思想彙報 >

踐行核心價值觀思想彙報: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踐行核心價值觀思想彙報: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敬愛的黨支部:

踐行核心價值觀思想彙報: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黨的xx大報告指出,要倡導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這是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高度,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建設提出的基本要求。因為現代社會不僅是物質豐裕的社會,更是誠信有序的社會。人民羣眾迫切希望生活在一個沒有欺詐、不敢造假,可以坦誠相待而不用費心費力防範、猜忌和捉摸的社會環境。這就要求每個人都將誠信作為言語行動的基本規範,構建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

面對親朋好友或者陌生人,你是希望遇到一個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的人,還是滿口謊言、捉摸不透的人?購物或者做生意時,你是想遇到一個誠信經營、產品品質有保障的企業,還是一個靠欺詐賺錢的企業?面對台上的領導,你希望他襟懷坦白還是口是心非、説一套做一套?這些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大家都願意生活在簡單潔淨的社會環境中,都願意面對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現代社會如此,古代社會亦然。

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的文化的過程中,構建了誠信守義的優良傳統,將其作為修身齊家處世治國的必備美德。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就提出了“誠” “信”概念。所謂誠,其本義是指真誠、真實。《易經》之《乾》卦:“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禮記》之《樂記》:“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禮記·中庸》把誠視為禮的核心範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認為誠篤之德是達至“天人合一”境界的前提。《大學》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誠視為人們認識、修為和治國的重要環節。在孟子那裏,誠既是天道本體的範疇,也是做人的訣竅,“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荀子則進一步認為誠為“政事之本”:“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所謂信,着眼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取取信於人的初義。《尚書·商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詩經·小雅·巷伯》:“慎爾言也,謂爾不信。”此兩處先秦古籍所示之信,皆包涵言語取信於人的意思。孔子將信視為仁的體現,要求人們“敬事而信”“信則人任焉”,他強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將信作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則。漢代董仲舒將信與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視為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範,認為表裏如一,言行一致即為信:“竭遇寫情,不飾其過,所以為信也。”朱熹還提出“仁包五常”, “以實之謂信”。信是人們日常交往的基本準則。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視誠信為立人之本、齊家之道、為政之法,更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根基。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因誠信而流傳的故事比比皆是。曾子殺豬踐諾,教育孩子不能言而無信;商鞅立木為信,換來了改革措施的順利推行;張良守時,遂得黃石公之教;季布一諾重於千金,而有朋友助其免於災禍;晏殊誠實,宋真宗信其可以教好東宮;童叟無欺,為古代店鋪的招牌。真實誠懇、以信取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成為中國社會生活的基本規範。誠信文化的源遠流長,使中國成為世界公認的禮儀之邦。

彙報人:

2019.10.2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ixiang/rudang/x7d3k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