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思想彙報 >大學生入黨思想彙報 >

大學生思想彙報9月範例

大學生思想彙報9月範例

第一篇:3月份大學生思想彙報範文

大學生思想彙報9月範例

尊敬的黨組織:

生活中,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地鐵上,瞧見無座的老人孩子很想讓座,一看他們不像很疲憊的樣子,想想自己一天班上下來也挺累的,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坐着不動;大街上,看見有人帶着孩子求助,心有同情,卻因疑心這是拐來的孩子,便什麼事也沒做走開;馬路上,聽見有人在問路,想插嘴相助,轉念一想“何必多此一舉”,又若無其事地經過……我們常常瞬間產生善念,但為什麼沒有更進一步,把善念變成善舉?

善念如花,善舉似果。善念之花常開,善舉之果卻不易結。心懷善念,是有善端,這就像是水之源、火之星,正是善的基礎。然而,如果徒有善念而不為,也不過停留在“想”的層面,既不能給陷入困境的人以幫助,也不能給社會風氣注入正能量,最終難免水源枯竭、火星熄滅。就此而言,善行比善念更重要,行動比觀念更重要。

有這樣一個啟人深思的故事。暴風雨後,海邊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捲上岸來的小魚。一個小男孩不停地撿起小魚扔回大海,有人勸他:“孩子,這水窪裏有成百上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回答。“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這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小魚扔回大海。以行動為導向,把善念化成善舉,涓滴又何嘗不能匯成大海?倘若總在“值不值得”“需不需要”的猶豫中延宕,我們往往就錯過了讓一條小魚重返大海的機會。

當然,止步於善念,也有現實的無奈。前段時間,有朋友在微信羣、朋友圈轉發消息,呼籲關注一名生活困難的兒童。然而,當地人得知後去尋找,卻發現孩子的情況並非如此。朋友忙不迭發更正、發説明,澆滅了道德熱情,更讓人情緒有些沮喪。的確,不對稱的信息、不規範的求助,往往給愛心添堵。從扶起跌倒的老人需要“立此存照”,到救助街頭的乞丐卻發現他們有的月入上萬,這些堅硬的現實,衝擊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拉長了從善念到善舉的距離。“一臂之力”“一步之遙”,在很多人那裏變成了舉棋不定的兩難選擇。

有人説,最可怕的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沉默。善念之花結出善舉之果,需要每個人的嘉言懿行與共同努力。縱然有過“流血又流淚”的極端案例,但是崇德之心不能因此止步、向善之行不能就此裹足。有詩人曾寫下這樣的句子:“如果能使一顆心免於哀傷,我就不虛此生;如果能解除一個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種酸辛,幫助一隻昏厥的知更鳥,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虛此生。”誠然,保護善念的環境還需要涵養,託舉善行的制度還需要完善,但對每個人而言,首先要讓自己心中的火熊熊燃燒。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悲憫之情、樂善之意,可是否伸出這隻手、邁出這一步,卻成為平庸與高尚的分界線。“你就是他人的環境”,讓善念更多轉化為善行,讓善行善舉少一些無奈,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善念在路上,我們也不能讓善行遲到。

彙報人:思想彙報網

XX年4月8日

第二篇:大學生思想彙報XX年3月

尊敬的黨組織:

當下,微信、微博信息海量,電子閲讀器輕巧方便、藏書萬卷,也有很多人依然對書籍情有獨鍾。其實,無論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閒暇時,倒杯清茶,拋開塵世的名韁利鎖,寧神展卷,安然恬怡。春讀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夏讀日正長,打開書,沁心脾。秋讀玉露涼,鑽科研,學文章。冬讀年去忙,翻古典,細思量。四季若此,更是愜意。

“書,這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遺言,這是垂老之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這是準備去休息的哨兵向前來接崗的哨兵的命令。”在許多智者看來,讀書乃是與古今中外的傑出人物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交流。翻開書本,你便走近了他們的思想,觸摸到他們的靈魂,感受到他們的睿智。讀孔孟之書,如品馥郁香茗,醒腦清心,使人通達事理;誦唐詩宋詞,若飲陳年佳釀,醇香無比,使人空靈豪放;品四大名著,似往事重覽,喻理醒世,令人流連忘返……這種交流交融,獲得的是一種免於平庸的自由,更是一種快意的人生。

讀書的過程,亦是領略旖旎風景、發現人生真諦、頓悟決策思路的過程。書中既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彩韻,又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既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豁達胸襟,又有“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勵志箴言;既有“治身莫先於孝,治國莫先於公”的治國理念,又有“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的廉潔意識……從中,我們的思想得到啟迪,心智得以滋補,境界獲得提升。

今天許多人接近書籍,不重心靈昇華而趨眼前功利,不重精神涵養而重眼球娛樂。其實,收穫人生之於滿足眼前才是更大的“功利”,精神充實之於感官刺激才是更大的“快感”。如果我們每天閲讀的是温暖的崇高的引人向上的書籍,久而久之,我們的心田種下去的就是美好的東西。如果我們長期處在一種消極的不健康的虛假的信息中,久而久之,我們的精神就會受到污染,甚至變得頹廢,遮蔽人生希望之光。

讀書的更高境界,是從閲讀中領悟時代使命,進而篤行之。“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試想,假如毛澤東當年枯坐北大圖書館,飽覽羣書,憂國憂民,卻不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紛繁複雜的現實結合起來,恐怕他也難以走上歷史的前台,指引着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一個淺薄、浮躁的民族無法強大,也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閲讀不僅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經歷,更可以涵養一個民族的靈魂性格,構建一個社會共同的精神家園,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在五彩斑斕的中國傳統文化園地裏,影響深遠的諸子學説,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氣象萬千的詩詞歌賦,匠心獨運的書畫雕塑……令人推崇備至,驚歎不已,也感召着一代代人自強不息、奮勇前行。可以説,閲讀決定了一個民族思維的深度和高度,對文化傳承、國家發展意義非比尋常。

彙報人:思想彙報網

XX年4月8日

彙報人:思想彙報網

XX年4月8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ixiang/daxue/8nlkp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