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思想彙報 >黨員思想彙報 >

黨的指導思想意義

黨的指導思想意義

黨的指導思想是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文化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的理論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黨的指導思想意義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閲讀。

黨的指導思想意義

黨的指導思想意義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表明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黨章,是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黨在指導思想上能否做到與時俱進,決定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

一、全面把握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的一般過程。

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輝煌成就的歷史就是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的歷史,就是不斷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

早在中國共產黨創立前,毛澤東就鮮明地主張我們黨應是“主義的結合”,他説:“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事情就是這樣:在建黨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人樹起的旗子,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中國新文化運動和廣大羣眾的反帝愛國民主運動才得到更加廣闊和深入的發展,北伐戰爭和農民運動的革命巨瀾才得以蓬勃興起,中國革命的面貌才為之一新。 但歷史同時説明,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紮根中國的土壤,才有生命力。所以,在中國革命的發展進程中,我們黨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覆過程,終於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在總結國內外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實踐中,帶領我們黨逐步走出了一條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闊步前進。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從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實際出發,圍繞“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不斷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提出和闡明瞭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把新時期建黨執政的理論體系統領起來,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繼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沿着正確方向破浪前進。

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着力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黨的xx大第一次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出:“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4]這一新的概括,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的過程,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二、深刻認識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的重要性。

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的一般過程,雄辯地説明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對於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蘇聯的解體及其和平演變,原因是複雜的,其中蘇聯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僵化和背離是重要原因之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領導人固守着蘇聯模式不放,未能對形勢的新變動作出科學的分析,在指導思想上的僵化。其結果是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經濟發展呈現停滯狀態,特別是農業和輕工業落後,人民生活難以改善,導致人民不滿。特別是蘇共最後一位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在《真理報》上著文公開宣稱要進行“革命性的改革”,改革的目標是要把蘇聯改變成為一個“人道的、自由的和理性的社會”,這實質上是要把社會主義改造成為類似西方社會民主主義,嚴重背離了蘇聯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終於導致蘇聯瓦解和東歐的一大片社會主義江山不戰而亡。

我國自1958年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一股“左”的思想偏離了正確的指導思想。舉起“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錯誤旗幟,以“階級鬥爭為綱”代替了以生產為中心,把主張發展生產力的正確觀點斥之為“唯生產力論”;否認先進文化的作用,把專家學者當成“反動學術權威”打倒;提倡窮光榮,認為“富則修”,否認改善人民生活的必要性。這種極“左”思想嚴重偏離了黨的指導思想,城鄉人民的生活在長達20多年期間沒有得到改善,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給黨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差一點葬送了社會主義。

這裏就涉及到要正確處理“老祖宗”和“新境界”的問題。黨的事業要向前發展,一方面不能丟掉“老祖宗”,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原則。丟掉了老祖宗,就會喪失根本,就會亡黨、亡國、亡社會主義;一方面又要開拓“新境界”,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另一條原則如果沒有新境界,就會停滯不前,同樣也會亡黨、亡國、亡社會主義。

蘇共在指導思想上的僵化、背離和我們黨在“文革”前後指導思想上的僵化、偏離的歷史教訓,從反面告訴了我們惟有既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又使其與時俱進,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越來越豐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越來越興旺。

三、認真領會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的重大意義。

認真領會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對於我們解決中國社會前途和命運,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以及全面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1、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是解決中國社會前途和命運的鑰匙。我們的事業每一次大的發展,都離不開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何去何從?我們黨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領導人民進行反帝愛國運動,開展北伐戰爭和組織農民運動,掀起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新高潮。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又何去何從?我們黨正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文革”結束後,是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國際風雲變幻,國內矛盾複雜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情況下,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進入新世紀,在能否抓住“黃金髮展期”,成功度過“矛盾凸顯期”的關口,是xx的科學發展觀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關乎中國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為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是引領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旗幟。科學理論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先導。我們之所以能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的輝煌成就,是因為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取得的。實踐啟示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3、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保證。我們黨之所以能帶領全國人民完成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務,能夠帶領人民擔負起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重任,就是因為我們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不斷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立足每一歷史時期的國情,制定出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我們現在正處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新的發展時期,前景光明燦爛。我們堅信,只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和困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黨的指導思想對大學生的意義

偉大的理論總是指導着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需要產生新的偉大理論來推動其不斷前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我黨過去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20xx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經驗總結,正是在新形勢下指導我們與時俱進,開創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行動指南。黨的"xx大"明確把"三個代表"寫進黨章,把它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起作為我黨的指導思想,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學習"xx大"精神,貫徹"三個代表"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大事。那麼,對於在校大學生而言,如何理解學習"三個代表"?"三個代表"又對我們大學生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一、大學生與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首先,深入理解"三個代表"精神,瞭解其產生背景是必要的,xx同志作為"三個代表"理論創建者,在我黨最複雜的時期擔任了黨的,並在短期內恢復了社會穩定,人民對黨的信任和參加經濟建設的熱情,留下一個經濟持續發展的國家,在此過程提出了"三個代表"思想。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和他一貫以"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為標準制定政策分不開的。xx指出: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力量。 '青年人是最具活力的羣體,也是未來的建設者,大學生作為同齡人中有機會接受最好教育掌握最先進科學技術的幸運者,無疑應該更有能力,更有責任去實踐"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要求。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載體是人才,特別是掌握尖端科技的高素質人才。當今世界,科技進步越來越快,使得人們即使是對尖端科技也不能僅滿足於掌握而要立足於創新;中國的科技有了一定發展,但有些領域和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在某些科技領域存在着明顯的"人才斷層"現象;正視這些問題,有助於作為未來科學家,未來的工程師的大學生在掌握現代科技時採取更緊迫,更精益求精的態度。

黨的"xx大"提出了未來20xx年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屆時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35萬億元,人均GDP 達3000美元。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必將是我國生產力飛躍發展的過程,同時也將為我們提供更多實現自我的機會。從年齡上看,大學生在未來20xx年正當壯年,是全面小康社會的主要建設者和主要受益者。迎接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就要從現在起,做好充分的準備,爭分奪秒,掌握本專業本領域最前沿的技術,才能真正體現"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要求。

二、大學與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大學生一貫被為"天之驕子",而其自身也常以"精英"自居。的確,大學生文化素質相對較高,那這是否意味着沒有對大學生提出"先進文化"要求的必要了呢?當然不!我們常常以我們有着五千年積澱下來的文化而自豪,但我們同時也似乎應該毫不避諱地承認:我們有着五千年積澱下來的種種陋習。"社會上還存在一些迷信、愚味、頹廢、庸俗等落後文化,甚至還存在一些腐蝕人們精神世界,危

害社會主義事業的腐朽文化"。 大學不是淨土,大學生也或多或少地受着這些腐朽思想的影響。根除 這些現象,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大學生從自身做起,也就顯得特別重要。

事實上,大學生有着年青人的激情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以"五四"運動以來一直走在歷史與文化發展的最前沿。建設社會主義新型文化,大學生應該而且能夠起到重要作用。xx提出:要鼓勵創新,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反對偽科學的文化氛圍。 落實這一講話,大學生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方面,大學生承受着全社公較高的期望,其行為、價值取向因而也對社會有着一定導向作用,使其能夠以科學的道理説服人,以文明的舉止感染人,以自身的行為影響人,這都有助於良好文化氛圍的形成。另一方面,年青人對於傳統陋習有着天生的反叛意識,而接受新事物較快,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破除陳規陋習,勇於開拓創新,必將形成全新的社會風氣,從而體現"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要求。

三、大學生與“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大學生深入理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着特別的意義,大學生長期生活在校園環境,難免與廣大羣眾有着一些不理解,而隨着社會的發展,可以肯定地説:未來在各行業居於領導地位的將主要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其能否不受社會上不正之風影響,堅持以人民利益作為從事各項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也將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中國的社會結構正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包括私營企業主在內的中產階層迅速崛起並在社會上佔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xx大允許這部分人入黨順應了這種變化但決非捨棄大多數人利益而只滿足於這部分人利益,日本《東京新聞》社會主義色彩仍然很濃對此進行了報道。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都將是中產階層的一員,在這種情況下,其能否不完全為自身利益所左右,實踐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正因為如此,大學生更要認真領會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內涵,通過參加多種社會實踐活動,樹立為崇高理想奮鬥和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信念。

在過去的十三年中,我們在"三個代表"精神指引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來20xx年,大學生將擔負為全面小康和民族復興奮鬥的崇高歷史使命。有"三個代表"理論的武裝,有以xx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的領導,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將會無愧於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堅持黨的指導思想的意義

xx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始終沿着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保證。”為了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馬克思主義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特別是揭示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作為一種新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是伴隨着工人運動登上歷史舞台的,這是工人階級認識到自己的歷史地位、歷史使命而成為一個有覺悟的階級的標誌。馬克思主義是體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爭取解放、建設幸福生活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不是個別人也不是一個黨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鴉片戰爭以後,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數志士仁人前仆後繼,上下求索,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各種思潮,如改良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唯意志論、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都先後在我國流行過、嘗試過,但它們都失敗了,成了歷史上來去匆匆的過客。只有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深深紮根,引領中華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包括毛澤東、鄧小平在內的我們黨的許多早期革命家,最初並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而是真誠的愛國主義者。目睹國難當頭、民不聊生的慘狀,在他們頭腦中首先產生的是救國救民的意識。他們接觸、研究過各種各樣的主義,最後認定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夠救中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的許多進步人士,他們之所以能同我們黨肝膽相照、精誠合作,就是因為他們有與我們黨相近甚至相同的救國救民的思想起點,他們也是經過複雜的探索過程以後才信服馬克思主義的。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現了撥亂反正和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偉大成就。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充分證明,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馬克思主義及其在中國的新發展,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否則,黨和國家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於失敗。

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説,一個階級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98頁)不僅社會主義國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都要竭力維護和發展其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有人認為,當代西方國家不強調統一的指導思想,沒有起主導作用的意識形態。這是不對的。資本主義的歷史表明,極端個人主義始終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資本主義

社會的經濟基礎,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核心的生產關係。作為這種社會關係的反映,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必然要以極端個人主義為核心內容。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極端個人主義滲透和體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各個領域,形成了一個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盤根錯節、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不僅有力維護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統治,而且成為資本主義在世界上推行霸權的重要工具。

作為科學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反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超黨性”的虛偽態度,它公開申明自己是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服務的,明確宣佈要把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最終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縱觀人類歷史,儘管曾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理論、學説,但沒有一種理論能與馬克思主義相媲美,沒有一種理論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對改變世界面貌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儘管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不斷遭受各種誹謗、攻擊、謾罵,但馬克思主義真理如燧石一樣,越敲擊越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權性質,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只能以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指引我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仍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西方敵對勢力不願意看到我國的發展壯大,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我們與其進行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的鬥爭將是長期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如果我們放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毀長城。

有人認為,多元化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誌,應該放棄所謂的“正統”及一元化觀念;有人提出,應該消解、廢除“國家意識形態”或“國家哲學”,宣佈“馬克思主義只是諸多學説中的一種”,馬克思主義不應占主導地位;還有人把馬克思主義分割為所謂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和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思想方法和社會科學有它的地位”,但馬克思主義不是意識形態。近來,有人把西方一些國家的民主、憲政觀念鼓吹為所謂“普世價值”,主張中國應把這些“普世價值”確立為指導思想,與國際接軌,其實是與西方制度模式接軌。這些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挑戰。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有多少種所有制、有多少個階級,就有多少種反映這些所有制和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説,意識形態不可能只有一種,而是多種,不是單數,而是複數。但是,這是就人類歷史長河和世界範圍而言的,具體到一個國家的一定時期來説,儘管也可能存在多種意識形態,但各意識形態的地位並不是平等的。在任何社會,有佔統治地位的物質關係就有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關係。在階級社會,一定的物質關係表現為一定的階級關係,而階級之間的關係又決定着階級之間的思想關係。因此,總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佔據主導地位。用意識形態的“複數性存在”來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並沒有什麼理論根據。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並不是只有一種文明、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一種價值觀念;每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也是多樣的。孟子説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性也。”不齊、多樣是事物充滿活力的表現和動力。從根本意義上説,文化的多樣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樣性決定的,不僅人與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個人的需求也是多樣的。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當然就需要多種多樣的文化形態。黨中央提出的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重大任務,也正是為建設一種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羣眾多樣文化需求的多樣文化。但是,各種各樣的文化並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與多樣化的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旋律,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有了這個主旋律,就能保證我國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保證我國文化始終沿着進步的方向前進;有了這個主旋律,才能保證文化的多樣化,滿足人民羣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了這個主旋律,即使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一些雜音和噪音,我們也可以掌握主動權,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看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與發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與社會思潮的多樣化並不矛盾,不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

這就要求我們妥善處理好指導思想一元化與社會思想意識多樣化的關係。列寧説:“哲學史和社會科學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馬克思主義同„宗派主義‟毫無相似之處,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説。”(《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第309頁)由此可見,處理好指導思想一元化與社會思想意識多樣化的關係,不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種腐朽和錯誤思潮的泛濫,從而在思想文化領域真正形成一種既有統一意志又生動活潑的和諧局面。

指導思想多元化論者的一個主要觀點,就是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會妨礙發展民主。這是極其荒謬的。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是民主的積極倡導者和真誠的實踐者。我們黨始終把追求人民民主作為革命和建設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目標。民主從來都是具體的、相對的,而不是抽象的、絕對的,總是與一定階級的思想、一定國家的制度相聯繫。抽掉民主的社會內容特別是階級內容而當作抽象的信條,是剝奪大多數人的民主、實行少數人特權的政治勢力慣常玩弄的思想遊戲。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是多數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數人的民主。馬克思主義關於民主的理論,揭示了民主建設的規律,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民主願望,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指明瞭方向。那種不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民主,不要黨的領導的民主,決不是廣大人民羣眾真正需要的民主,因為那樣的民主,最終必然要導致社會主義制度的解體。而社會主義制度一旦解體,廣大人民羣眾的民主權利及其他一切權利都將付諸東流。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前,我國改革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這對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實踐表明,形勢越是複雜,社會越是多樣化,就越需要在根本問題上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必須搞清楚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不斷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動力。我們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才能真正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就是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語言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本質和規律,使之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只有在與實踐的結合中、在指導實踐發展的同時而又不斷髮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實現。對我們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説,馬克思主義一定不能丟,永遠不能丟,丟了就失去黨魂、喪失根本,但這絕不是要我們死抱着馬克思主義的片言隻語或個別結論不放。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着眼於馬克思主義的運用,着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着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堅持馬克思主義,到頭來必然要葬送馬克思主義。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必須始終堅持重在建設,妥善處理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不能缺位、不能含糊,有力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同時要堅持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最大限度擴大共識上取得最佳社會效果。正確區分學術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政治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在什麼範圍發生就在什麼範圍解決,無論處理什麼問題,都要有利於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要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自覺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密切關注社會思想動態和文化發展趨勢,着力提高駕馭意識形態複雜局面、引導社會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設大眾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的能力。

xx同志強調:“馬克思主義只有同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緊密結合,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更好發揮指導實踐的作用。”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我們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當代中國,堅持科學發展觀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完全可以肯定,在以xx同志為的黨中央領導下,只要我們在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原則,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馬克思主義就能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會堅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把它動搖!

標籤: 指導思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ixiang/dangyuan/z3vq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