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

本園地上了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了三個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我會填”。在這三個知識點上“我會填”讓學生完全自學,因為該題是搭配詞的練習,學生完全可以根據所學的課文或者平時積累來完成,並鼓勵學生可以拓展這種題型。尤其是12課《北京亮起來了》該課幾乎是由“形容詞或成語”與“的”字短語生動的搭配,把北京的夜晚展示得如此多彩而美麗,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很務實的訓練。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精選20篇)

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在教學中適當的“扶”了,因為這兩個知識點在語基上需要點撥,畢竟是二年級學生,雖然有一些知識上的積累,但在字詞的含義之間還是有些模糊的。比如“我的發現”教材上有兩大組,第一組在語基上是“動作與動作所使用的工具”第二組是“物品與物品”場所的的區別。(在這環節學生還不算錯,能發現動詞、名詞)這裏本人點撥了(第一組都含有同樣的兩個字,第二個詞是在前一個詞基礎上加了一個字,兩個詞的意思也就不一樣了。例如:酒水要用酒水車;飛機場裏有飛機。)“日積月累”是反義詞的訓練(可以鼓勵學生先借助拼音讀讀不認識的字,看每組裏的兩個字之間有什麼,再運用自己發現的規律,自讀,認清字形。還提示學生若是去掉兩字中間的破折號,會發現什麼?)這樣一提,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兩個相反的字能構成詞語“寬窄、窮富、賤貴、善惡……”並適當運用。

最值得反思的是“口語交際”就這麼一個點兒,本人是“活出去了”用了兩課時,其中有一課時完全浪費。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是“誇誇家鄉的特產”或是“家鄉變化……”説説評評還要寫一寫。(由於本家鄉也沒什麼特產,就是家農作物、水果、……提前我讓學生回家收集或是問問大人,有關自己家 鄉的特產,風景有關的圖片,還可以上網查……(這個環節太悶了,學生沒一個人回家動過,而且不回答我,我急了,40分鐘就耗盡了。課間,本人不甘心,重新換個角度提問,就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感到最好玩的地方,怎麼個玩法,最喜歡吃的東西,怎麼個吃法,這些東西在家鄉是否常有,而且我將學生分成了兩大組,基礎好的與差的各一組,本人把“鏡頭”全對準較差的這組,使用“急將法”,我提了個最簡單的問題,全班只有較差的這組有一人舉手,我藉機説:“今天我要帶這組的孩子出去玩……”話還説完,有一個孩子問:“老師,到什麼地方去玩呀?”我神氣地説:“是我們家鄉最好玩的地方,那裏有很好吃的,我帶了錢去買,誰跟我去就跟誰買。”説到吃、玩孩子們可歡了。舉手的多了,説:“老師,我家旁有一條小河,那裏很美,水很清,河邊有柳樹,果樹……還有一個草坪,那裏可以拌假飯。”接着一男孩子説:“老師,我們那裏有個荷花池,是外地人投資的,池中有竹樓,小亭子、魚池……”又一女孩説:“老師,我家對面有個大水庫,奶奶説,這水庫供養10萬人的飲水問題,這水庫像只大公雞,公雞的頭上是龍頭,公雞的尾是糧田……”這下教室時可不得了,都爭着説,我就這樣高興地聽着孩子們説着。這時被“拋棄”的組的孩子可急了,有一最小男孩(張濤)跑到我面前説:“老師,在我的家有很多水果,比如葡萄是最好吃的,到了秋天……。”(這孩子把11課《葡萄溝》的那段描寫葡萄成熟的樣子説下來了,並且還説了怎麼個吃法,最有意思了,説得太好了……)

於是,我説話了,問:“還有沒有孩子想説的。”都舉手了,而且是真想説。(我抓住了孩子們這種內心情感的發泄,還有那種渴求表現的慾望,出示了我的教學要求)説:“孩子們,把你們剛才説的,按順序寫下來,讓老師也分享你們的快樂行嗎?”“行!”孩子們回答。

一支支小鉛筆連動直動,而且小嘴也念個不停,低年級學生寫東西嘴不幫忙,還真不行,這樣邊念邊寫有助於語言中少出錯誤,説準確點低年級學生寫話是數出來的。

我邊巡視邊提示,真的很不錯,寫的字數最多的是200字出頭了,寫的最少的也是150字左右。所有的孩子能用“總起——分述——總結”的形式完整的寫篇小作文。(這是本人平時結合閲讀注重過的。)放學後,我將學生習作帶回家改,真的感到欣慰,沒有一個學生寫的不好,有幾個基礎好的能恰當的用上平時積累描寫事物的優美句子,真漂亮,還真不像二年級學生寫的。(這與本人平時給學生積累是分不開的。我每天早讀時,總愛站在講台上,揚揚灑灑的寫上一段話或是一句話,還別説學生就愛讀我寫的東西,校園裏的每樣事物都是我在學生面前表演的對象,或許“身教重於言教”。同時也能通過各種方式擴大學生閲讀量,增加學生識字時,我班學生不認識的字幾乎不問我了,查字典,這習慣算是被我逼出來了。)

通過本單元的口語交際的成功,本人認為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要接近孩子的特點,孩子們就是對“吃吃喝喝、玩玩兒鬧鬧”感興趣。也就是老師的備課預設的問題,只是參考,還不能過於正規的語言化,過於規範化的語言提問,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學主動變為被動。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與接受,面臨着的就是努力地把孩子朝自己預設的圈子裏趕。趕不進去就拽着了,兒化語言式的提問容易靠近孩子的心靈。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2

本園地上了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了三個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我會填”。在這三個知識點上“我會填”讓學生完全自學,因為該題是搭配詞的練習,學生完全可以根據所學的課文或者平時積累來完成,並鼓勵學生可以拓展這種題型。尤其是12課《北京亮起來了》該課幾乎是由“形容詞或成語”與“的”字短語生動的搭配,把北京的夜晚展示得如此多彩而美麗,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很務實的訓練。

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在教學中適當的“扶”了,因為這兩個知識點在語基上需要點撥,畢竟是二年級學生,雖然有一些知識上的積累,但在字詞的含義之間還是有些模糊的。比如“我的發現”教材上有兩大組,第一組在語基上是“動作與動作所使用的工具”第二組是“物品與物品”場所的的區別。(在這環節學生還不算錯,能發現動詞、名詞)這裏本人點撥了(第一組都含有同樣的兩個字,第二個詞是在前一個詞基礎上加了一個字,兩個詞的意思也就不一樣了。例如:酒水要用酒水車;飛機場裏有飛機。)“日積月累”是反義詞的訓練(可以鼓勵學生先借助拼音讀讀不認識的字,看每組裏的兩個字之間有什麼,再運用自己發現的規律,自讀,認清字形。還提示學生若是去掉兩字中間的破折號,會發現什麼?)這樣一提,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兩個相反的字能構成詞語“寬窄、窮富、賤貴、善惡……”並適當運用。

最值得反思的是“口語交際”就這麼一個點兒,本人是“活出去了”用了兩課時,其中有一課時完全浪費。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是“誇誇家鄉的特產”或是“家鄉變化……”説説評評還要寫一寫。(由於本家鄉也沒什麼特產,就是家農作物、水果、……提前我讓學生回家收集或是問問大人,有關自己家 鄉的特產,風景有關的圖片,還可以上網查……(這個環節太悶了,學生沒一個人回家動過,而且不回答我,我急了,40分鐘就耗盡了。課間,本人不甘心,重新換個角度提問,就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感到最好玩的地方,怎麼個玩法,最喜歡吃的東西,怎麼個吃法,這些東西在家鄉是否常有,而且我將學生分成了兩大組,基礎好的與差的各一組,本人把“鏡頭”全對準較差的這組,使用“急將法”,我提了個最簡單的問題,全班只有較差的這組有一人舉手,我藉機説:“今天我要帶這組的孩子出去玩……”話還説完,有一個孩子問:“老師,到什麼地方去玩呀?”我神氣地説:“是我們家鄉最好玩的地方,那裏有很好吃的,我帶了錢去買,誰跟我去就跟誰買。”説到吃、玩孩子們可歡了。舉手的多了,説:“老師,我家旁有一條小河,那裏很美,水很清,河邊有柳樹,果樹……還有一個草坪,那裏可以拌假飯。”接着一男孩子説:“老師,我們那裏有個荷花池,是外地人投資的,池中有竹樓,小亭子、魚池……”又一女孩説:“老師,我家對面有個大水庫,奶奶説,這水庫供養10萬人的飲水問題,這水庫像只大公雞,公雞的頭上是龍頭,公雞的尾是糧田……”這下教室時可不得了,都爭着説,我就這樣高興地聽着孩子們説着。這時被“拋棄”的組的孩子可急了,有一最小男孩(張濤)跑到我面前説:“老師,在我的家有很多水果,比如葡萄是最好吃的,到了秋天……。”(這孩子把11課《葡萄溝》的那段描寫葡萄成熟的樣子説下來了,並且還説了怎麼個吃法,最有意思了,説得太好了……)

於是,我説話了,問:“還有沒有孩子想説的。”都舉手了,而且是真想説。(我抓住了孩子們這種內心情感的發泄,還有那種渴求表現的慾望,出示了我的教學要求)説:“孩子們,把你們剛才説的,按順序寫下來,讓老師也分享你們的快樂行嗎?”“行!”孩子們回答。

一支支小鉛筆連動直動,而且小嘴也念個不停,低年級學生寫東西嘴不幫忙,還真不行,這樣邊念邊寫有助於語言中少出錯誤,説準確點低年級學生寫話是數出來的。

我邊巡視邊提示,真的很不錯,寫的字數最多的是200字出頭了,寫的最少的也是150字左右。所有的孩子能用“總起——分述——總結”的形式完整的寫篇小作文。(這是本人平時結合閲讀注重過的。)放學後,我將學生習作帶回家改,真的感到欣慰,沒有一個學生寫的不好,有幾個基礎好的能恰當的用上平時積累描寫事物的優美句子,真漂亮,還真不像二年級學生寫的。(這與本人平時給學生積累是分不開的。我每天早讀時,總愛站在講台上,揚揚灑灑的寫上一段話或是一句話,還別説學生就愛讀我寫的東西,校園裏的每樣事物都是我在學生面前表演的對象,或許“身教重於言教”。同時也能通過各種方式擴大學生閲讀量,增加學生識字時,我班學生不認識的字幾乎不問我了,查字典,這習慣算是被我逼出來了。)

通過本單元的口語交際的成功,本人認為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要接近孩子的特點,孩子們就是對“吃吃喝喝、玩玩兒鬧鬧”感興趣。也就是老師的備課預設的問題,只是參考,還不能過於正規的語言化,過於規範化的語言提問,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學主動變為被動。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與接受,面臨着的就是努力地把孩子朝自己預設的圈子裏趕。趕不進去就拽着了,兒化語言式的提問容易靠近孩子的心靈。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3

《語文園地三》是第一冊的一個單元練習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複習和鞏固。為了激發這羣剛入學不久的小朋友的學習興趣,在設計這個單元的教學時,我採用了從創設情境的方法入手,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參與,體驗學習的愉悦,並從中收穫知識。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動畫片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上課依始,我考慮到語文園地就像一個知識的大花園,那麼怎樣利用這個花園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學得快樂呢?於是,我選用了動畫片中大家最喜歡的花仙子,作為本次學習的導航者,在花仙子姐姐的帶領下,到智慧花園去遊玩。看到精美的課件,孩子們的學習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二、營造氛圍,感受學習的快樂

本次語文園地中的訓練內容分為四個“數筆畫歸類”、“認識數量詞”、“複習認識帶有相同偏旁的生字”、“認讀兒歌”。怎樣把這四個枯燥的內容融入到情境中,在遊戲的時候巧妙地引入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收穫知識的同時,體驗學習的快樂?於是,我又在智慧花園中設計了看似獨立又不能從這個大的背景中分離出去的四大模塊:採花園、歡樂谷、大魔盤、方向城。因為這些都是孩子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遊戲,所以當大屏幕上出現這些遊戲名稱時,學生頓時興奮不已。他們完全進入到自主學習的狀態。這也是新課標中提到的:“學習過程的自主是學生獲得愉悦感受的重要因素。”

同時,我把四個模塊中的內容都以遊戲的形式出現:採花園中,讓學生用數筆畫的方法把筆畫數相同的生字採到同一個花瓶中,學生玩了還想玩;在歡樂谷,學生説對一個數量詞就跟在老師身後玩開火車的遊戲,將整節課的學習氣氛推向了高潮,從而,把玩和課中休息也恰到好處的結合起來。學生在邊玩邊學的過程中,不但收穫了快樂,還收穫了成功,這些都促使他們能在學習夥伴“花仙子”姐姐的引領下,自主地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另外,大魔盤中找朋友的遊戲設計就更獨到了,我把語文知識的學習、美術、音樂和學生的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了一個美的課堂。

最後在方向城中讀兒歌的設計,我又創設了花仙子姐姐和小朋友一起比賽朗讀的情境,有了參照的對象,朗讀的範例,學生們自然興趣昂然地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他們藉助花仙子姐姐給的讀書祕訣,把兒歌讀得一次比一次好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4

學二年級的語文園地三。主要有這麼幾塊組成:我的發現:這個地方如果只是緊緊的告訴學生是反義詞,那麼會使課堂的教學效果非常之差。學生也很難理解,這個反義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在教授這一個地方的時候,我先叫兩個學生上來,一個長的高的,一個長的比較矮的。然後,我告訴學生,你在這其中看出了什麼東西呢?學生會興高彩烈的説:那個人的長的更高,這個同學長的更矮。好! 這個時候,你把高和矮寫在黑板上。接着,你又叫兩個同學上來,一個長的比較胖點的,一個長的比較瘦一些的。然後再問學生:你們看出了他們倆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學生肯定會説:一個長得胖,一個長的瘦。我又把胖——瘦 寫在黑板上。

這時,我們請學生們的注意力全部回到黑板上。剛才我們從我們的同學身上找到了不同的地方。那麼有沒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兩個詞有什麼關係呢?同學們! 你們也可以看到書上也有很多像老師這樣寫起來的字。我們一起把他們讀一下吧!齊讀我的發現 分別叫小朋友到黑板前來做表演,一下子學生們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變的十分的興奮。表演完畢後。

我們告訴學生們。像剛才我們那些做的動作都有一個共同點,不知道哪位小朋友發現了沒有呢? 想到的小朋友請舉手告訴老師。老師也沒有發現,你們肯定比老師更聰明的。趕快想想吧? 這時可能會有小朋友説:他們的意思是相反的。那麼,這時我就請這位小朋友站起來大聲告訴大家。並且表揚這位小朋友。我就把“反義詞”三個寫在黑板上。告訴小朋友們。像這樣的就是反義詞。我並用一句話總結性的概括:反義詞就是意思相反或者相對的。可以是一個字的相反,也可以是幾個字的相反,都是反義詞。並且説説兩個字的反義詞怎麼寫反義詞。這時候教室肯定是很吵鬧的,那麼為了平靜課堂紀律。我就説“吵鬧—— ”的反義詞是什麼呢?學生會想來想去。看來看去不知道怎麼去寫。我就提示像我們現在這樣很吵,那和這個相反的是什麼呢? 學生肯定會説“安靜”。那我就告訴學生,兩個字的反義詞。我們應該是根據兩個字的意思連在一起才能寫它的反義詞的。不能像我們寫一個那樣,只是對一個字寫反義詞就可以了。這樣學生對這個反義詞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按着順序,把字一個個的教學。

日積月累:我開始就舉我們班的某個同學長的很漂亮。接着,我又説我們班的某個同學長的很美麗。 然後,我問學生們。這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一樣嗎?能不能這樣把“漂亮”換成“美麗”呢?學生告訴我是可以的。那我就問學生了。為什麼呢? 老師舉得這樣是不對啊!不能換詞的。 那麼有的學生就説:這兩個詞意思好像差不多的。 一下子把話題引入我們要講的內容裏來了。那麼請同學們把課本上的那幾個詞放在水果上,找到他們的位置吧?學生一下子就把他們找到了位置了。接着,我讀前面,學生讀後面。把詞填好了。並要求學生把這些全部讀一遍。我讓學生這時坐端正,我進行了總結性:近義詞是兩個詞相近或相同。如果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可以在一句話中把一個詞換成另外的一個詞。

讀讀説説:儘量多的讓學生讀,先讀有啊字的, 接着讀沒有啊字的。不斷的讀,提示學生在讀完之後。你有什麼感受嗎?然後告訴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口語交際:以學生的一次到外面去玩為例。讓學生們先自由舉手的説,然後在自己本子上進行書寫。對個別不怎麼懂的學生。我對他進行了個別的輔導。告訴怎麼寫,按照怎麼樣的順序。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5

我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噸的認識”是新課程第六冊的教學內容,而且“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遠的脱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1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思考的主要問題,也是這堂課的重點與難點。

知識與體驗共生 ,數學與生活同在。教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例如:喝可樂,抱同桌等等,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從“量”和“形”兩方面轉換來感知一噸。

首先談談“量”這個方面是怎樣做的,“量”的轉換又分為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質量的轉換,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換算出一噸。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現在的生活中極少見了,而且學生對100千克的質量也沒有感知。於是我將其換成現場抱同學的活動。抱一個同學,學生還比較輕鬆,再到抱兩個學生時,抱起來就覺得很困難,讓學生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後,再明確40個同學的重量才是1噸,可想而知1噸有多重了。

數量的轉換,例如談到幾乎能吃一輩子的20000只雞蛋的問題,從數量的多,吃的時間長兩方面來感知一噸雞蛋。其中也滲透了數感的培養,有效的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來説説“形”這個方面吧,在可樂引人的環節,我出示了擺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樂的形體,把學生嚇了一跳,這麼一大堆可樂怎麼能一下裝到肚子裏去呢?還出示了1缸的飲料,這些都從體積的角度,在視覺上給學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我覺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轉換,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噸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讓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學生在猜測、體驗、探究中生成噸的概念,這就是我這堂課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的講授剛開始引入的“楊叔子院士”打豬草的故事導入讓學生“身臨其境”,直接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學生在熱烈討論的過程中自己感悟,主動探究,通過“如何獲取天氣預報”的例子,自己總結出了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獲取08年奧運會金牌信息來源和獲取百脈泉水位信息的例子,不但讓學生自主探究,而且以情激情,滲透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教育,激發了學生創造性的火花。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五官並用,全身心投入,主體性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展。

本節課還把“誘思探究教學思想”落實在了教學過程中,真正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學”,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高,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實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變誘為教,以誘達思,成功實現了啟發式教學。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獲取的意識。讓同學們感覺到身邊的所有事物都是有用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它而已,就像“生活中處處有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罷了”。 由於講課過程中貫穿了一定量的故事,所以同學們都很活躍,課堂氣氛也很好,但是有的時候對課堂的控制不是很好,有時候會有一點失控。例如,同學們討論某作家獲取德國軍事情報的時候,意見很多,大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才能平靜下來。有的説那個作家是哪國人啊?想知道軍情,派個無人駕駛的飛機不也行嗎?有的同學對史事政治也很瞭解,説“前一段時間美國發表過一個白皮書,其中報道的就是中國的軍備情況,到底準不準確啊?難道美國那麼一個作家?”…… 同事們説“你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很明確,教學方法也很新穎,教學任務完成得也很順利。”同學們也能夠總結出相關思想。並有部分同學能夠總結出“作家獲取信息的手段高明,途徑出人意料”的結論,能做出諸如此類的評價,説明我講的課能夠吸引他們,他們在聽課的過程中也能夠認真思考。但是由於在講課過程中貫穿一定的事例和故事,課堂氣氛的確可以很活躍,但是教師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一不留神扯出去太遠而收不回來,另外還要注意對學生情緒的把握。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努力做到:給學生最大的自由發揮空間,讓學生大膽地思考,大膽地發言,鼓勵創新。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7

《愛我中華》這首歌曲是一首非常優秀的作品,歌曲歡快有力,旋律流暢易學。九年級學生由於生理上心理上都處在一個特殊階段,學生普遍比較害羞,不太願意張嘴唱歌,尤其是男同學的聲音正處於變化階段,就更不輕易張嘴演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一開始就使用視頻歌舞錄像《幸福大家庭》,吸引學生的眼球,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然後我用詩歌朗誦的方式,用高亢激昂的語調朗誦一段話,來感染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愛國心,同時也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也產生這份愛國之情。下來直接點名主題。

在教唱歌曲的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能夠先唱好樂譜,再來填歌詞,逐字逐句的慢慢引導,用話語,用音調,用感情讓學生漸漸地體會和理解歌曲,對於教學重點音準、節奏、裝飾音這些技術處理上也從不放鬆,在情緒處理上更是處處要求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時刻為教學難點(學唱歌曲,用心體會音樂,用熱情、歡快、悦耳的聲音演唱歌曲)做鋪墊。九年級學生在律動中要注重學生參與性,不能像國小生一樣又跳又唱。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有一些不喜歡動,我在這裏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我選擇簡單而有效的拍手,捻指,起立唱歌的方式,即讓學生感覺到不幼稚,又讓學生有節奏感,他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瞭解歌曲的詞曲作家和拓展部分都是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最後還有一段愛國主義教育,老師和學生一起朗誦這段話,掀起了整個課堂的最高潮,同時這部分和剛開始的部分也起到前後呼應的效果。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8

在多媒體普遍應用於音樂課堂教學的今天,唱歌教學近年來被有所忽視。如何在一堂課中唱好一首新歌?成為音樂教師新的研究課題。本節課旨在通過細緻的唱歌教學設計,使學生唱好歌曲。

1、針對學生原有基礎,制定合適的難度標準。我以視唱練耳環節導入新課,意在解決歌曲教學中的難點,但因為對學生原有水平估計不足,造成在這個環節耗時過多。可以適當降低難度,比如唱譜採用模唱法,聽音可將第一個升記號標出,給學生以提示。

2、歌曲處理部分,學生在演唱回聲時,有點亂,可以出示曲譜給學生以直觀的提示,也可以將這一環節放到下節課中作專門的歌曲處理,還可以加入合適的打擊樂器。

3、感受一首歌曲的不同演繹方式。在欣賞《相思河畔》之後,可以讓學生討論兩個版本的異同,你認為哪樣的速度更加適合於表現思鄉的歌曲?用稍慢的速度演唱《故鄉戀情》,仔細體會速度對情緒的影響。

學唱一首歌曲,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關鍵是看哪種方法最適合我們的學生,最恰當的才是最好的。對比初始教案,我將重點放在了歌曲教學上,一節課尚不能將歌曲唱得非常完美,所以,更多拓展的音樂文化內容應該安排另一課時。

最後,教學基本功是個需要不斷練習、不斷鞏固的功課,教師準確的彈奏、範唱對學生影響至關重要。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9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傳統的語文閲讀教學往往過多地分析、講解,結果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浪費了時間,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體參與的程度是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

讀書是閲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應是學語文的根本。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閲讀能力的培養來説,學生反覆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當然,通過“讀”感知課文,這只是閲讀教學的第一層面,要進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質疑和釋疑了。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

在學生反覆研讀課文,並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閲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以後在這方面要多努力。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分數乘分數》是人教版六年級數學第二單元的內容,重點是鞏固和進化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課堂中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1)、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2)、以3/4×1/4為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3)、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試一試,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積累認知。整體教學的效果很好。

由於學生有比較堅實的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所以對於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探索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而在分數乘分數計算過程的探索中,由於學生剛剛認識“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並且用圖形表徵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因此採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較好。

學生在計算分數乘分數時能根據計算法則進行計算,但對於計算過程的約分,部分學生的約分意識不強,如3的倍數,7的倍數,甚至更大質數的倍數,學生不知道約分,使結果不是最簡,還要加強訓練。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1

誦讀有利於學生對書面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語文課堂教學就應書聲琅琅,情趣濃濃。從學生們學習時的反映可以看出,由於充分運用了多媒體展示花木蘭馳騁沙場的生動畫面,和多種形式的競賽題目,引導學生去誦讀,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幾乎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聽他們的朗讀,讓我似乎看到了一個渾身是膽的花木蘭馳騁在沙場上。

通過在一系列多向互動的情境閲讀、感悟、表達與創新,學生對花木蘭的認識步步深入,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讓學生通過背誦表達自己對花木蘭的敬佩之情可以説是水到渠成。在朗朗書聲中鞏固語言,理解語言,從而學會運用語言。這一課時的內容挺多,但由於學生積極投入,整堂課感覺比較順利,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通過這節課,我們看到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2

花這麼大的代價值嗎?我個人在閲讀完這篇文章後想到了這個問題,也不停地問自己。閲讀這篇文章會發現阿聯酋人把沙漠變成綠洲花的代價是世界少有的,“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這是許多國家的人無法想像的事實)、“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炎,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鹹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並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地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還有為園林澆水的“黃馬甲工人”。讀到這些內容,會讓我們想得很多。

引導學生閲讀,學生會被“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這裏的第一株小樹,每一棵小草,都是國家花很大的代價培植的。”、“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園林工人高興地笑了,做了個洗臉的動作,説:‘你看,它們更漂亮了!’”、“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着這些花草樹木。正是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些話感動,因為他們讀到這些語言,想到現狀,會發現我們在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

老師反覆引導學生讀課文,引導他們抽取文章之筋,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想這些話的意思,他們一定會慨歎阿聯酋的偉大,會慨歎花這麼大的代價值。因為良好的生存環境是需要花代價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只能讀到建設,讀不到一點破壞,建設是要花時間的,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壞只需要一剎那。人們為什麼不去破壞?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覺遵守的規則,他們把花草樹木當作人來看待,當人來培育。美是怎麼來的?我想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明白。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探討這個沙漠變綠洲的過程中,其實也美育之過程。人怎麼創造美?這篇文章寫的非常具體,那就是要花大代價,要真心地去保護,最後才能永恆地享受。這篇文章給予學生的這種美的訓練,是非常好的。我們應該抓住!

我們心中的片片沙漠何時才能有綠洲?我們能創造如此的綠洲嗎?這是這一課的閲讀起點,學生沿着這個起點走,帶上綠洲之美前行,那未來就是“生活更加美麗!”。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3

講到《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我採用了讓學生猜謎的方法,讓學生猜一猜這詩歌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具體什麼時候,讓他們找出證據來,學生們紛紛在詩歌裏尋找證據,最後學生説出這是早春,有的學生從“水面初平”找出來證據,然後其他學生用其他的證據來印證,比如“幾處早鶯爭暖樹”,學生感覺到,但還是説不正確,最後我分析總結説,“爭暖樹”指的是爭暖和的向陽樹,那麼,説明從大範圍來看,這個季節還是比較冷,否則的話不必去爭這麼一點的熱量,初春時節,春寒料峭,這樣的天氣比較常見,“誰家新燕啄春泥”更給了學生一個很明確的證據,學生很明白,燕子壘窩的具體的時間了。

“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一句證據也很明顯,學生們討論出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這個季節應該是早春,至於“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句,證據不是很明顯。從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寫了早春特有的景緻。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4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課的導入我先讓學生談談對葉聖陶的瞭解,然後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一片課文《爬山虎的腳》,讓學生通過對比今天要學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有什麼不同,然後讓學生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語,接着我檢查孩子讀書和生字詞的情況,最後通過品詞析句來學習課文第一部分,引導學生就“葉老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麼感受”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邊讀書邊用筆畫出修改處,再用不同的符號把表達作者感受的句子標識出來;還讓學生認真閲讀課後“資料袋”中《一張畫像》的修改原稿,然後通過討論交流,瞭解葉聖陶先生用了哪幾種方法修改這篇課文。

課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點。具體事實+心理感受的寫作特點,修改作文的方法,語句上的修改,這些都對學生的習作也有所啟迪。因而我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就鎖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學習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春風拂面”,讓學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讀。學生在“密密麻麻”“到處”中感受到葉老的認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在字詞句的修改中,學生感受到葉老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評語中,讓學生感受到葉老的平和,以及對一名文學愛好者的鼓勵和殷切期望。這一股股暖流給予作者春風拂面的感覺,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藉教材,實現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教材中,作者在敍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1、拿到葉聖陶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2、畫出相關句子,然後讀讀。學生根據我出示的自學提示,快速讀課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本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學生自己的習作等,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本,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回過頭來,再看整個教學過程。覺得還是有不少的缺點。

一,以讀為本,自覺得讀得還不夠到位。

初讀課文後,沒有檢查孩子讀課文的情況,還有讀詞語的形式比較單一,應該指名讀、男女生對比讀、默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熟悉詞語後,再去整體感知課文,親近文本,但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指導的功力還不夠,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朗讀,沒有作出恰如其分的點評。

二、第一課時的容量比較大,所以在講解完課文第一部分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去讓學會寫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課時的內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後要多思考第一課時應該教什麼,怎麼教。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5

沈從文在《雲南的歌會》裏寫出了雲南淳樸的民風民俗,流露出了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讚賞,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讚歌。文中作者將感情滲透在人物、景物、場面描寫中在娓娓而談裏自然透出平淡遼遠。

在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歌都凸顯民風民情,讓人感受到的是雲南這個詩歌的家鄉別樣的風情。比如在寫山野對歌情節裏,我們看到:那個年輕婦女,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手啞口無言,並沒拘泥賽歌過程,重在表現勝利姿態。她 “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負已定,然後“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着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這種一點也毫不矯情,不張揚,樸樸實實的歌手也只有在這裏才看的到了。所以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三個場合展示出來的人物美,環境美,場面美。由此體會作者對民間民俗文化的讚美, 領略民族風情,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説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各個環節注重了對分數意義的體驗,並在體驗中隨時注意總結。

1、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課伊始,在輕鬆的聊天環境中,引入分數,勾起學生的分數的認識。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舉例中,始終都在強調“在生活中”可以把什麼平均分,“在生活中”還可以把什麼看做單位“1”。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將抽象的分數具體化。

2、創設自主學習環境,促進有效學習。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一些物體可以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得到分數後,創設環境讓學生自己通過手中的事物進行平均分,從中得到分數。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經歷了猜測、試驗、推理、證明等環節,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對於數學知識的最終結論,不僅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讓學生親手操作,在具體的試驗中,真正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3、以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為基礎。

《課標》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本節課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的納入到學生的直接體驗中。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值得改進,自己在課堂上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以至於不能很好的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顯得前鬆後緊。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替為代之。從以上看出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很匱乏,需要不斷地鍛鍊,提高。

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貫穿於課堂教學全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講究教學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努力學習,鑽研,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結構,從而真正的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快樂帶給學生。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7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然後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學習中借鑑了別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認為必須從教學實踐出發,分析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獨立完成作業,讓新課程理念下的生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提高教學效率。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從一個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生物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換,表面上看似乎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生物教學只是告訴學生“是什麼”和“如何做”就行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的。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總之,在國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教學反思,一切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為指導。

第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讓學生在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第四:生物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主線,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在動力,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眾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被公認為“鍛鍊思維的體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就成了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以“問題中心”的心理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路,交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8

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以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為這是一篇閲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説:“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説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説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説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注重課堂資源的整合,如始終將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貫穿導課、品讀、結課,同時又引入了中國台灣作家羅蘭的話,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做到了拓展與文本的緊密結合。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9

《井岡山》是一篇寫景散文,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思路清晰,主線突出。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緊緊抓住“井岡山,英雄的山,美麗的山。”這一中心句,讓學生去體會井岡山的美麗和神奇。同時在教學中做到了詳略得當。對於“井岡山是美麗的山”這一部分的內容做詳細的閲讀和指導,對於“井岡山是英雄的山”這一部分內容做簡略的閲讀。合理安排了時間,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抓重點詞語理解文章的內容是教學的重點,也是課標中要求學生掌握的一種能力。本課當中,重點詞語很多,還有一些詞語很難理解。我在教學中巧妙的運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法,幫助孩子們理解詞語的意思。如:對於“羣山起伏”一詞的理解,我先用了“析詞法”,當學生説出“羣山起伏”的意思是“許多座山高高低低”的時候,我適時加以追問:哪個字表示許多呢?讓學生明確是“羣”字。哪個字表示“高”和“低”呢?學生回答是“起”和“伏”。這樣就教給了學生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然後我又讓學生用簡筆畫的方法表現出了什麼樣的畫面是“羣山起伏”。這樣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就非常到位了。對於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我又藉助了多媒體的課件,讓學生欣賞圖片的時候體會到“峯巒峻拔”的含義。同時又運用語境理解詞語。如:在教學“山峯從雲海中探出頭來”,對於這句話中“探”字的理解,如果用平時的方法來理解這個字得意思確實是不容易。我巧妙的運用了去掉詞語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在語境中一下子理解了“探”這個詞語運用擬人的手法,把山峯寫活了。

我在教學中,還注意了對課外知識的拓展和補充,把小語文課堂置身與大語文的環境中。引用毛澤東詩詞,介紹毛澤東的另外兩首詞,讓感興趣的孩子們到課外去閲讀,這樣就指給了孩子們閲讀的方向。也許會有一些孩子利用課外時間去閲讀這兩首詩詞。在教學中,我還做到了多媒體課件與課程的完美整合。給學生創造了一種輕鬆學習的氛圍。

當然,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我們説語文知識的學習來源於文章,但是知識也要運用和實踐於文章的學習。在教學中我雖然運用了許多巧妙的方法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但是學生沒有告訴學生這是一種什麼方法。如果告訴學生這是什麼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這樣的方法,就會把這種方法運用在學習當中。對於孩子們以後的學習很有幫助。此外,對於朗讀的訓練,我還有注意要引導學生去朗讀,教會孩子怎麼朗讀。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20

《中華少年》是國小語文六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李少白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讚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由於課文是一首詩,詩歌偏重於抒情,許多詩句比較凝練,包含的知識較為豐富,在表達上也比較含蓄。所以在教學時中,我有些矛盾。略讀課文只安排一課時,那麼這一課時,我究竟是選擇以學習體會詩的含義為主還是選擇以讀代講,以讀抒情?

經過一番權衡,我覺得讀懂詩比讀好詩更重要,因為詩的精妙之處很多時候還是需要老師點撥的。上課之前,我預設了以下一些知識要點:

第一節:知道這節是全詩的總起,知道“雪蓮”、“乳燕”、“雛鷹”、“山丹丹”分別來自哪裏以及各自的比喻義。説起乳燕,結合介紹高爾基的小説《海燕》,説起雛鷹,引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理解含義,增加積累。

第二節:關注黃河、崑崙兩詞之前的修飾詞, “北國的雪花”,可以結合毛主席《沁園春·雪》中的詩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感受祖國的錦繡山川。

第三、四節:

1、感受英雄。從女媧、大禹到屈原到“水滸”、“三國”到東子、雷鋒,交流他們的事蹟,從感受人物的精神中感受民族的精神。

2、感受文化。交流端陽的來歷,中秋的傳説,蒙古人民和西藏人民的民族傳統,知道這都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3、由楓橋的鐘聲,結合回顧張繼的《楓橋夜泊》,由大漠的孤煙,回顧一些邊塞詩。

第五節:知道這節在文中起的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洋炮的彈片”一詞,引出鴉片戰爭,交流百年恥辱及人民的苦難生活。由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介紹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由東方雄師引出拿破崙的“東方睡獅”説,由春天的故事,介紹鄧小平的南巡講話。

第六至八節:知道第八節是全詩的總結,知道這三節主要寫中華少年的誓言,表達了中華少年的堅強決心和豪邁情懷,略講。

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解決了上述知識點,幾乎沒有像樣的朗讀時間。但是編者編排本詩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朗誦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如果就此結束本課教學,似乎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因此,我不得不再準備一節課的時間來組織學生朗讀。在讀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自由朗誦、分角色朗誦和表演朗誦。在反覆的誦讀中,進一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我有點兒疑惑,像《中華少年》這樣的課文,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僅僅用一課時時間,怎樣才能做到理解詩意與表達詩情的雙豐收?希望大家積極參與探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yzvld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