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1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引導學生積極思索動手操作,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他們總能發現一些新點子,讓我感動不已。例如:量線段的方法,可以從0刻度開始量,也可以從1、2、3等任何刻度開始量,而且計算的方法也是學生悟出來,並介紹給大家。在學生畫線段這個環節,讓學生用合適的工具畫一畫,並在畫的過程中加以指導,使學生在操作中加深對線段特徵的體驗,初步掌握畫線段的方法。畫線段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這些不是我講的,而是學生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學生有了成功感,學習的勁頭自然就足了。教學時,我緊緊抓住線段的3個特徵,反覆用多種方法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畫線段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學生已有了對線段的感性認識,知道某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因此,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一條線段,並請了不同畫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並介紹自己是怎麼畫的,從而使學生明白畫線段時既可以先畫一條直的線,再畫上兩個端點,也可以先畫一個端點,再由這個端點引出一條線,最後畫上另一個端點,還可以先畫兩個端點,再把兩個端點連起來。除此之外,我還請學生説説為什麼尺、鉛筆、數學書這些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還有哪些東西也可以幫助我們畫線段,使學生明確只要有直邊的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又一次鞏固了線段“直”的特點,最後我請學生再畫一條定長線段,這樣,學生經歷了畫線段的過程,自己得出並牢固掌握了畫線段的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我認為成功之處在於:第一,創設了讓學生主動觀察和動手操作的數學活動,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把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了求知慾。第二,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方式學習;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成為主體,讓他自己去選擇畫線段的工具,給學生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提出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索去解決;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嘗試去鍛鍊;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把學生的最大潛能釋放出來。

當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如:在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很重要,對學生進行用正確地數學語言表達的訓練做的不夠,關注學困生的機會較少,只對他們進行了巡視和輔導,給他們展示的機會較少等。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2

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線段;陌生是因為線段是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

基於以上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我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教學目標就很明確了,就是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總結來認識線段。在設計時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教學目標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中的主人公米奇和唐老鴨遇到的問題——“從米奇家到唐老鴨家有兩條路,走哪一條路近?”入手,讓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知識,從而體現數學的現實性,同時也增加了本節課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找到了生活的基點和興趣的源頭。

接着,通過三個層次的教學達到教學目標。第一層次——看。通過觀察,比較一根線隨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後的樣子,引入線段,使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進而呈現線段的圖形,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直觀表象。第二層次——找。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線段的物體,進而讓學生明白直尺、黑板、課本的邊以及紙的摺痕等都可以看成線段。第三層次——折。通過讓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摺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是有長短的”。通過第二、三層次的找線段、折線段的活動,既使學生豐富了對線段的感知,又使學生進一步完善了對線段的認識。第四層次——畫。教學用直尺或其他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讓學生通過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識,通過讓學生數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引導生進行數學思考,加強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較好: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2、 注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例如,在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操作:用手捏住線段的兩端,然後把線拉直,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再組織學生觀察比較,突出線段“直”的特點;接着在進一步從拉直的這線段認識線段有兩個端點,並畫出線段的圖形,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的特點。課堂上體現了學生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並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

一堂課是由許許多多的教學細節所構成的,一堂課的成敗,往往體現在這些教學細節上,反思教學中的細節,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水平。無論是成功的細節還是失敗的細節,都能給人以啟迪,在反思細節中獲得成長。

在認識線段後我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時,有一個孩子是這樣做的:“(指着鉛筆盒的邊説)這條邊可以看成線段。”由於他指的鉛筆盒的邊角處是弧形的,按照線段的特徵線段必須是直的,顯然他所指出的線段並不準確。在這裏我並沒有直接對他的操作給予評價,而是將問題拋給了其他孩子:“他指得對嗎?”下面的很多孩子都説對的。此時一個女生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指的鉛筆盒的邊是彎的,不直,不能看成線段。”

此言一出,這位男同學也發現自己指得是有寫問題,同時大多數孩子也靜下心來重新審視第一個男同學指出的鉛筆盒的邊,的確,這條邊的兩端是彎的,把它看成線段,的確不夠準確。

這時我問“那在鉛筆盒的邊上能找到線段嗎?”這個問題出來,啟發了學生的心智,每位學生都積極的思考,尤其是剛才那位指錯的孩子。通過思考,剛才指得有誤的孩子説:“出從這裏到這裏可以看成線段。”(實際上他指出的是截取鉛筆盒的邊上直的那一部分)我便請他將兩隻手指定格在鉛筆盒邊的直的那部分上問其他孩子:“現在他兩指間的部分可以看成線段了嗎?”孩子們齊答:“可以。”

我又問那又是“為什麼呢?”

學生回答:“因為現在這條邊是直的”

提問:“他的兩指就是這條線段的——?”

學生回答:“兩個端點。”

這個教學細節我在課前是有所預想的,我考慮到學生在指線段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指出鉛筆盒的邊,所以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還是有所準備的,首先在第一次學生有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單純的否定他的對與錯,而是將評價的權利讓給其他學生,我認為讓學生評價有助於讓孩子們都去反思這個孩子的答案,通過反思一個孩子的答案讓孩子們得到明確的認識,強化對線段特徵的理解,這樣通過自己反思得到的認識結果要比老師評價後給予的深刻得多。同時也可以營造一個民主、公平、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出課堂不再是一師與一生獨立對話的場所,應該是集體討論交流研究的地方。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3

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線段;陌生是因為線段是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

基於以上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我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教學目標就很明確了,就是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總結來認識線段。在設計時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教學目標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中的主人公米奇和唐老鴨遇到的問題——“從米奇家到唐老鴨家有兩條路,走哪一條路近?”入手,讓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知識,從而體現數學的現實性,同時也增加了本節課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找到了生活的基點和興趣的源頭。

接着,通過三個層次的教學達到教學目標。第一層次——看。通過觀察,比較一根線隨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後的樣子,引入線段,使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進而呈現線段的圖形,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直觀表象。第二層次——找。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線段的物體,進而讓學生明白直尺、黑板、課本的邊以及紙的摺痕等都可以看成線段。第三層次——折。通過讓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摺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是有長短的”。通過第二、三層次的找線段、折線段的活動,既使學生豐富了對線段的感知,又使學生進一步完善了對線段的認識。第四層次——畫。教學用直尺或其他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讓學生通過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識,通過讓學生數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引導生進行數學思考,加強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較好: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2、 注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例如,在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操作:用手捏住線段的兩端,然後把線拉直,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再組織學生觀察比較,突出線段“直”的特點;接着在進一步從拉直的這線段認識線段有兩個端點,並畫出線段的圖形,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的特點。課堂上體現了學生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並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

一堂課是由許許多多的教學細節所構成的,一堂課的成敗,往往體現在這些教學細節上,反思教學中的細節,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水平。無論是成功的細節還是失敗的細節,都能給人以啟迪,在反思細節中獲得成長。

在認識線段後我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時,有一個孩子是這樣做的:“(指着鉛筆盒的邊説)這條邊可以看成線段。”由於他指的鉛筆盒的邊角處是弧形的,按照線段的特徵線段必須是直的,顯然他所指出的線段並不準確。在這裏我並沒有直接對他的操作給予評價,而是將問題拋給了其他孩子:“他指得對嗎?”下面的很多孩子都説對的。此時一個女生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指的鉛筆盒的邊是彎的,不直,不能看成線段。”

此言一出,這位男同學也發現自己指得是有寫問題,同時大多數孩子也靜下心來重新審視第一個男同學指出的鉛筆盒的邊,的確,這條邊的兩端是彎的,把它看成線段,的確不夠準確。

這時我問“那在鉛筆盒的邊上能找到線段嗎?”這個問題出來,啟發了學生的心智,每位學生都積極的思考,尤其是剛才那位指錯的孩子。通過思考,剛才指得有誤的孩子説:“出從這裏到這裏可以看成線段。”(實際上他指出的是截取鉛筆盒的邊上直的那一部分)我便請他將兩隻手指定格在鉛筆盒邊的直的那部分上問其他孩子:“現在他兩指間的部分可以看成線段了嗎?”孩子們齊答:“可以。”

我又問那又是“為什麼呢?”

學生回答:“因為現在這條邊是直的”

提問:“他的兩指就是這條線段的——?”

學生回答:“兩個端點。”

這個教學細節我在課前是有所預想的,我考慮到學生在指線段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指出鉛筆盒的邊,所以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還是有所準備的,首先在第一次學生有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單純的否定他的對與錯,而是將評價的權利讓給其他學生,我認為讓學生評價有助於讓孩子們都去反思這個孩子的答案,通過反思一個孩子的答案讓孩子們得到明確的認識,強化對線段特徵的理解,這樣通過自己反思得到的認識結果要比老師評價後給予的深刻得多。同時也可以營造一個民主、公平、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出課堂不再是一師與一生獨立對話的場所,應該是集體討論交流研究的地方。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4

線段對二年級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學生的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之上通過大量表象的支持,從而獲得對線段特徵的直觀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經歷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初步實踐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

1、 重視探索實踐。

課始,我讓學生動手實踐:想辦法讓桌上彎曲的毛線變直,再變換方向拉一拉,讓學生充分感知線段的本質特徵。在折線段時,我向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一條線段,並比較其長短。讓學生比較中初步感知線段是有長短的。在畫線段時,我也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畫線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點。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的探索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聯繫生活。

生活中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親近數學,對數學感興趣。首先,我直接讓同學們觀察毛線在桌子上的自然狀態,再讓他們想辦法怎麼樣能讓它變直,讓學生感知直。其次,在認識了線段的基本特徵後,我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學生找的熱情很高,找出了許多。最後,我又展示了一些學生熟悉的用線段圍成的圖案,如:五角星、松樹、房子等等。整節課,我儘量的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來理解、認識線段。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練、明確。對於二年級國小生來説,有些問題我提的不夠明白,造成了國小生的思路不夠完整、清晰。從而導致課堂上學生多處出錯。

2、在總結線段的特徵時,絕大部分的同學能夠回答出來“直”的特點,“兩個端點”不能很順利的説出來。可能是我在教學“兩個端點”的過程中沒有引入好強調的還不夠!由於課前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時有點措手不及。

3、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在處理給出四個點問能畫出幾條線段時,沒有講解到位!沒有能及時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4、重點沒有突出到位!還需努力!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5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習這一段時我先讓學生通讀,使學生對本段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直觀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寫了北面天安門城樓的一段話出示。請學生找出這段話中表示方位的詞語,通過這些詞語讓學生初步明確城樓、小河、石橋、華表四者之間的位置關係,然後用學生製作的圖片請學生在黑板上動手放放;放城樓、石橋、小河、華表的位置,並要求一邊放,一邊按方位的順序來介紹天安門城樓北面的景物。

在介紹完“北面天安門城樓”的建築後,我進一步拓展,進一步深入,讓學生結合廣場南面、西面、東面及中央的建築物畫一畫,並讓同桌之間看着畫的圖片介紹介紹,在同桌交流的基礎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圖片代表建築,把建築放到合適的位置,再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把這些和北面的建築放在一起,這樣就構成了整個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這樣讓學生通過看看、畫畫、説説、放放把抽象變為直觀,並調動了學生的手、腦、眼、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難點。

最後,我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北京的美麗和雄偉,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6

作為二年級的學生不需要對古詩瞭解得多麼透徹,理解得多麼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並大致瞭解古詩的意思就可以了。理解詩句的意思我給學生設計了兩個梯度:這首詩的前兩句意思淺顯,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讓學生自己來説,後兩句意思學生比較難以表達,所以以老師的講解為主。整首詩四句話的理解,我都是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和體會。

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着這首詩,我們一起跟着大詩人杜甫去他的家鄉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麼?在教學第二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我們再隨着杜甫的眼睛往高遠的藍天看看,又看見了什麼?在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了這兩行詩,我們彷彿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生機勃勃,春意融融。這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麼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學第四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這時詩人又低頭一看,門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個字是“停”的意思?這些船都是從遙遠的東吳行駛而來的。哪個詞説明這些船行駛的路途很遙遠?我們的眼睛始終跟隨着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去觀察,去體會,彷彿自己置身於其中。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7

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説話訓練:“如果我們班評選班幹部,你會怎麼做?”啟發學生向王寧學習,勇敢自信地挑戰自己,積極為班級、同學服務,至此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以讀為本”是閲讀教學的基本特徵,低年級也不例外。在教學中,我們要摒棄那些繁瑣多餘的內容分析和串講串問,着力於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使朗讀和悟情明意有機地融為一體。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巧妙地訓練學生的語言,如“誰是什麼”句式的變換,添加人物對話中的提示語等,都是對學生進行讀、説的訓練。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注意精講多讀、以讀代講,並適時進行語言積累和訓練,才能真正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8

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給學生有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安排學生讀書,每次都有明確要求。讀書時思考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讀課文,大部分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對暫時不懂的問題,既不急於解答也不輕易放過,而是適時地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解決。特別強調邊讀邊思考,使朗讀、提問緊密結合。學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鳥為什麼要爭論天的大小這個問題,我因勢利導,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求學生“帶着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插圖、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組織學生討論、釋疑。

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令我滿意的是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始終洋溢着師生雙邊活動的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的是為使學生今後自己會學。我讓學生充分質疑,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適當梳理,採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十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討論青蛙錯在哪裏,為什麼錯,經過反覆研讀課文,仔細觀察插圖,深入思考,作出判斷,説出根據,不僅活躍了思維,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9

《看雪》一文講的是中國台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

在備課的時候,根據教學參考書的提示,我就想好了,試着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我想知道孩子們是不是會學習了。因此,在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了三遍課文,然後便告訴學生這節課將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話一出口,孩子們就樂開了花,也許是新鮮吧,但從他們的表情上我看到了興奮與自信。畢竟是第一次嘗試,所以我不得不羅嗦着提醒學生,每個人都要提出問題,然後大家共同解決。學生們行動了,課堂上完全動了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儘管難免有的學生所提問題毫無價值,但所看所聽卻讓我體會到合作學習成為了學生們喜歡的學習方式,四個人一組,配合倒也默契。在接下來的交流中,更是精彩迭出。小組長們認真地彙報了本組的問題及解決情況。用棉花怎麼做成雪?“故鄉”是什麼意思?“順手指了指”是什麼意思?雪毯是什麼?銀裝是什麼?一個個問題萌生並以解決而結束。最讓我興奮的是有三個同學提出:“深情是什麼意思?”這是我最希望學生提出也是最怕學生提不出的問題,藉着這一問題,我與孩子將課文從頭梳理了一遍,輔以我畫得並不美觀的中國“雄雞圖”和狹長的台灣省,使孩子們對“深情”也就理解了,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當然,“動腦小博士”這一雅號便屬於那三個學生了。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10

識字是學習文化的起點,是閲讀寫作的基礎。識字的多少、快慢直接關係到學生的閲讀能力的強弱和寫作能力的強弱。新課標在識字教學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應發揮積極的不可或缺的引導作用。由低段教材編排的“專題識字”可見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因此,識字教學設計要充分發揮按“專題”編排教學內容的優勢,引導學生嘗試自讀課文,自主識字,並能通過同桌、小組合作的方式,在自主學習中,自我獲取知識,教師充當引導的角色,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在閲讀中,在感悟中識字,積累識字方法,提高識字速度。在識字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還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中保持主動學習的狀態,培養自主的識字能力,提高識字的效率和質量。

識字的學習過程一應該是一個綜合訓練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多種學習形式,如:認字與字的音、形、義融為一體等方法;聯繫上下文語境加強字的辨析;根據生活經驗歸類識字等。同時充分利用多讀(指明讀、小組讀、男女讀、齊讀、導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識字,課堂的識字效率顯著。

從學生的反饋情況看,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課內外閲讀興趣,增加課內外閲讀量,擴大識字量,這樣才真正將語文基本能力落到實處。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11

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説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以抓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説話就要小聲,在讀這句話時要想象自己這時就在跟自己説,“快”鄰居的勸告很急,“奇怪”種葫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不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了不同的語氣,但在讀時的語氣還沒表達出來,主要是重點詞的讀的引導還不夠。

教完這節課,我最深的感觸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揣摩文字背後的東西,讓學生產生怦然心跳的感覺,使其意皆若出於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讀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讀得有滋有味。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12

解決問題(一)教學反思

《解決問題》這一內容學生對這三個例題所呈現的各個量的關係並不陌生。因為在上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出現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學生在理解上都比較容易。

解決問題(二)教學反思

在教學例2時,我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資源, 學生購買麪包 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加減兩步計算解決 還剩多少個麪包 這個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使用小括號,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並瞭解小括號的作用。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

通過提問 你發現了什麼數學信息? 吸引學生看圖蒐集主題圖中的數學信息,再通過提問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及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堂上通過提問 你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嗎? 你又是怎樣想的? 讓學生充分交流研討,暢談自己的想法,然後着重説明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列式計算時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綜合算式,利用現實情境加強分步與綜合之間的聯繫,同時強調不同算法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這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經歷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的全過程,有效的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現實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反思

注重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 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情境並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在學生分完梨後,讓他們給 每份分得同樣多 的這種分法取個名字,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分法的多樣化。讓學生用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的。如 把15支粉筆、15根圓珠筆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你會怎麼分? 學生有很多種分法。但是在這一環節時,學生沒有完全展示出各種分法了,基本是5個5個的分,因為他們從結果來考慮的。接下來的環節分撲克牌的設計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學生們不知道總數的情況下,同學們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種分法,有一張一張的分,有2張2張的分等等。充分體現了分法多樣化。

3、 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 平均分 的含義這是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單一地看問題。如課的開始,讓學生分梨,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每份分的不是同樣多,就是沒有平均分,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這一設計讓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同時,也用不平均分來對比學習,對了解這一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沒有充分體現這一點,當引出平均分之後,我沒有好好利用分梨這一教學資源,就這樣進行下一個環節了。其實可以再次回到開始,問問除了每份2只,還有其他的分法嗎?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嗎?這樣就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了。

《平均分的認識(二)》教學反思

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始終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自主探索 合作及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教師讓學生在交流中,欣賞同學解決問題的辦法,體驗成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 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數學,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教學反思

教師在教學時,把除法的概念的教學放到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體現了 《標準》中提出的新理念。

《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教學反思

教師複習舊知,為新知識做鋪墊,然後設計了認識除法的教學活動,組織 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的學習活動,以及讓學生反覆動手操作,多次經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從而領悟除法的意義,大部份學生已經能很好的掌握本章的內容

《用2 6的乘法口訣求商(一)》教學反思

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擺一擺、想一想、説一説、議一議的活動中,從具體問題向抽象算理進行了深入探究,並呈現出算法的多樣化。最後通過比較讓學生悟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算法最簡便,促進學生對算法的掌握理解,溝通了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係。這樣的教學,既發展了學生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用2 6的乘法口訣求商(二)》教學反思

用遊戲,活動,比賽的形式進行練習,不 但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使學生也產生成就感,獲得愉悦的體驗。

《用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教師在複習和準備這個環節中,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然後在新授過程中,教師有意識溝通乘除法間的聯繫,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這體現了教師作為引導者的地位。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教學反思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為學生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讓生在這氛圍中質疑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用乘除兩步運算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以表演的形式,呈現出數學的問題。讓生經歷發現,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時獲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計算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

《整理和複習》教學反思

通過教師的整理及設計的摘平果遊戲,調動起了學生極大的積極性,讓生在樂學的氛圍中,掌握了本單元的知識。

《圖形與變換》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在親身國中中進行自主探索。課堂教學中,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如找角、畫角、折角、剪角、評角、應用角、創造角等,使學生對 鋭角 和 鈍角 的認識不是停留在機械的理解和記憶之上,而是經歷了一個親身體驗和不斷反思的認識過程,在 做數學 的活動中,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鋭角 和 鈍角 的特徵。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要改變傳統的 傳授 接受 模式為 探索 發現 的學習模式。因此,在學習中很多知識我都儘量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去感悟。如讓學生給角進行分類這個環節就充分的體現了這個意圖,先讓學生動手分類,再經過小組合作、積極主動地思考分類的理由,學生自己不知不覺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現出了很強的求知慾,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到後來的親自動手實踐量一量的活動中更進一步的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去驗證,同學們都積極地去參與整個課堂教學之中。

《平移》教學反思

這節課動感內容的教學,而且概念較難辨析,所以比較特殊,所以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注意了 以下幾個問題: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豐富想像,感知和認識物體的平移,。活動化教學,通過生動手操作、實驗觀察,建立模型,理解平移的概念。討論式教學,讓生在討論、爭論、思考中從正、反角度對比地認識平移。加強雙基教學,在討論過程中,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旋轉》教學反思

教師讓學生感受生活的旋轉,讓生體會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通過展示旋轉的物體,通過觀察它們旋轉的方向,感知物體旋轉的方向有兩種。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教學反思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會正確的利用題中的已知條件,分析它們之間的潛在聯繫,亂算一氣,毫無根據可言。針對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題,讓學生一點一點學會分析,從而正確選擇方法。對於個別後進生一定要緊抓輔導,爭取讓每個孩子都不掉隊。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都是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樣的教學理念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則。

《求一個數十另一個數的幾倍(一)》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動和簡單的語言表述中,領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在腦海裏建立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形成清晰的認識。

《求一個數十另一個數的幾倍(二)》教學反思

利用複習題為本節課做好鋪墊,讓學生再次領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接着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各組人數之間的倍數關係,在親身體驗探索中明白道理,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數學思想。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本節課仍採用遊樂園主題圖的一部分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中學會小括號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我本着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的目的,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千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把課堂還給學生,他們就會成為學習的主人。回顧本課的教學,意圖是要努力創設、營造寬鬆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和諧熱烈的氣氛中能自然的、投入的探索學習。整節課,運用生動的多媒體手段呈現出 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 數數方法,以學生感興趣的數數接龍遊戲貫穿課堂始終,在生活中感受數。

《千以內數的讀、寫法》教學反思

我注意數學教學內容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的理念 。讓學生收集生活的數據為數學問題,貼近生活學數學,完全放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取知識。相信學生的能力,讓他們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位數的大小比較》教學反思

本課在學生已有的 百以內數大小的比較 和 千以內數的認識 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首先,由作比較引入,讓學生回顧舊知,再導入新課。而後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在討論當中,能敢知比較千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四位數的讀法和寫法》教學反思

以學生收集的現實生活中的數據為數學問題,貼近生活學數學。教師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然後教師完全放手,讓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取知識。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教學反思

教師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類推出 位數相同的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位數不同的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 。

《近似數》教學反思

綜合教學內容,聯繫與學生現實生活貼近的情景,讓學生體會準確數與近似數的區別,最後設計了數學小實踐活動,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

《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此類題大多學生都會算。所以我們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教師不要去為學生設計 過渡題 樣板題 ,這樣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預設的方法中。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認同書本上相對較好的方法。

《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此類題大多學生都會算。所以我們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教師不要去為學生設計 過渡題 樣板題 ,這樣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預設的方法中。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認同書本上相對較好的方法。

《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第三課時》

如《萬以內加法與減法》的例3,被減數中間和末尾都有0的減法。因為被減數只有三位數,所以筆算原理與例2相同。在這裏,教材安排了用多種方法計算,即豎式和口算,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算法多樣化是問題解決策略多樣化的一種重要思想,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就計算教學而言,提倡並鼓勵算法多樣化,不僅糾正了 計算方法單一,過於注重計算技能 的教學方法,主要是鼓勵了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並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計算經驗,讓他們繼續去探究、發現、創造不同的算法。

《萬以內數的加、減法第四課時》

引導學生進行估算,初步培養估算意識,瞭解估算的基本方法,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生進一步體會估算的方法,同時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聯繫實際應用中,通過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百、整千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這節課相對比較簡單,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能説算法,大多數學生都選擇了書本中的第二種方法來計算,因為它簡單。我也認為第二種方法比第一種簡單,因此既然學生大都選擇第二種,對於第一種就一帶而過了,在練習時幾乎就沒提到這種方法了。在後來的口算作業中,像630+90= 這樣的算式學生出現了612、6120這樣的答案,究其原因是學生直接算3+9=12,百位是6,在12前面添個6就成了612了,有些學生甚至是覺得還有個位0每算,再在612後面添個0,就有了6120這個答案了。書本中的兩種方法現在仔細想來應該算是一種方法,第二種是第一種的簡化,省略了1+2後面隱含的意義,那麼學生在初次學習計算方法時還是完整的説法對學生更有利。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類似於上面的錯誤就是因為省略了3+9後面隱含的意義,其實它是表示3個十加9個十,如果一開始就説完整,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了,至少會減少。

《千克、克的認識》教學反思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在家裏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麼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課堂上由我動手操作天平,稱量物體,讓生通過掂一掂1克及1千克物體有多重。

《千克、克的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學生在課前就已經與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這樣就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上課一開始,學生就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資料,1千克的質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如有的學生就彙報説2包食用碘鹽重1千克、6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一條魚約重1千克、一瓶大可樂約重1千克學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還真不少。而在動手實踐環節中,因題型新穎,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統 計》教學反思

本課處處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認識簡單的複式統計表時,創設了統計跑步、跳高各有多少隻小動物和統計各種動物參加跑步的的成績兩個情境,使學生通過動畫與實際組織經歷了收集、整理的過程。本節課在設計各環節時,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實際經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認識到了學習統計的必要性:為給小兔子們當裁判而統計、為了解各種車的數量結構而統計、統計同學們喜歡的動畫片可以給電視台的節目編導出謀劃策、統計同學們的學習成績可以為今後的學習做出指導。每個情境決不是 信手拈來 ,而是處處體現了培養學生的情感與態度。

《找規律》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動靜結合、既節省教學時間,又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使學生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對突破重、難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課堂開始用了三題情境圖,分別引導孩子從顏色、形狀、數量、去觀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地吸引學生。這樣思維的訓練,有層次性、遞進性。在情境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一種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得到發展。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13

《看雪》一文講的是中國台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

當講到雪景一段時,我便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講:“寒風呼呼地颳着,吹到臉上就像冰打一樣。風停了,鵝毛般的雪紛紛揚揚地飄下來,天地間滿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開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樹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樹上生滿了毛茸茸的白髮;松樹穿了件花褂褂;杉樹尖尖像燈塔。我打開門衝進雪地裏,腳底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和小夥伴們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紅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們打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歡聲笑語把樹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講完,學生睜眼。我問:“你剛才看到了什麼?”學生的想象像開了閘的水,傾瀉而來:“我看見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鋪了一牀潔白的地毯。”“我家門前的小樹被雪壓彎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勁搖,雪花落在了我的頭上、衣服上,有的落進了我的脖子裏,冰涼冰涼的。可樹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頂,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可一點兒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樣。”“我從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飛一樣。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來一團雪,我一閃,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臉上。我倆笑彎了腰。”“我們三個堆了一個大雪人,用釦子做眼睛,用胡蘿蔔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頂尖尖的帽子,還有兩串糖葫蘆插在肩上,它正在叫賣呢。我們圍着它唱啊、跳啊,開心極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再聽那嘎吱嘎吱的響聲,就像在奏樂一樣。”“哎呀!我開着小汽車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來我還給學生講了“瑞雪兆豐年”的知識。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馬,循規蹈矩的人,緊緊束縛住它。結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蕩的人,任其胡亂馳騁。精力浪費不少,可最終一事無成。聰明的人馴服它,讓它按意志奔馳,從而使自己充滿創造精神。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14

《秋天的圖畫》描繪了秋天的美景,讚美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閲讀的能力。”

《秋天的圖畫》是二年級上冊第一組教材的第一篇課文,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通過色彩的搭配,寥寥幾筆,便把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的喜悦心情描繪出來了。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在教學中抓住“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個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閉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有的好象看到一盞盞燈籠般的梨子,有的好象嚐到了又大又紅的蘋果的香甜,有的彷彿欣賞到金黃的稻子在廣闊的田野上跳起的優美的舞蹈……那麼,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呢?孩子們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或加動作表演讀,或表情豐富的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體會秋天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喜悦的心情。

“閲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依據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藉助語言來感受形象,使其領悟其中的感情。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為基本的方式,也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因為朗讀既可以規範學生的口語,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教師引導恰當,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即使一千個學生便有一千種不同的朗讀方式。我們要用多種方法導“悟”,啟發學生看、畫、演、議、説,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語言文字的美。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15

一、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平移和旋轉,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從兒童空間知覺的認知發展來説,則是從靜態的前後,左右的空間知覺進入感悟平移和旋轉這一動態的空間知覺。《課程標準》只要求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有一個初步的感受。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在通過學生對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的再現和在教學中的活動分類,讓學生感受平移和旋轉,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體驗平移和旋轉的價值。本節課重點難點內容,就是讓學生會判斷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從而發現生活中物體運動的變化規律,發展空間觀念。

二、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突出了數學來源於生活。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物體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平移和旋轉的運動;讓學生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進行分類,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在解決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時,我從生活入手,呈現出常見的生活現象,如:教室門的開與關、電風扇的轉動、拉抽屜、鬧鐘指針的運動等,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的興趣便更加濃厚。

三、運用多種感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是課改中的一個新理念。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在生活雖隨處可見,但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於是,我用動作的準確性(用手勢比劃、肢體演示)

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讓學生在比劃演示中感知平移和旋轉的運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化的情景中學習,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對平移和旋轉現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重視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本節課的重點是判斷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判斷圖形平移的距離又是本課的難點。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內容,首先,我對學生進行點平移的教學,讓學生觀察一個點的平移動態過程,並讓學生説出這個點向什麼方向平移了幾格,使學生學會找一個點平移以後的對應點。接着,對學生進行線段平移的教學。在這一環節,首先出示一列小房子的平移過程,讓學生找出小房子的平移後對應的部分。用課件顯示小房子移動的對應點。這樣,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能自己説出小房子的移動方向及移動幾格。在整個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協同研究,都讓學生自主完成,老師是以參與探索的身份出現,與學生一起研究,這樣,師生間建立的是平等、和諧、夥伴的關係。

五、注重應用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瞭解數學的價值”,數學來源於生活,更應該服務於生活。在本課中,我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設計幾道練習題。加深學生對平移的理解。

在實施課程標準的實踐中,我們不應停留在理念的學習上,還應把內化了的理念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外化出來,但在實踐中,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我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有些單調,有時不夠確切,激勵性的語言不夠豐富,教學語言還不是很精練、準確,突發事情上,教學機智還不夠等,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學習,注意提高。

二年級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篇16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鬆愉悦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做一做———動手實驗解難釋疑

課文中青蛙説“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青蛙為什麼説天不過井口那麼大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拿出紙捲成圓筒狀。然後通過圓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説説與平日看到的有什麼不同。學生動手實驗,為每個孩子創造了參與的空間,弄清為什麼青蛙説“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這一疑難問題。學生在實驗中動手,動腦。既培養了實際的操作能力,也培養了觀察和思維能力。

二、看一看———利用圖畫明白寓意

課文中小鳥説:“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啊。”小鳥為什麼説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我出示課件,讓學生看一組畫,自己根據畫面進行解説。這樣學生終於明白了:小鳥見識廣,青蛙所見有限,目光狹小。我們要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學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啟示受到教育。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薰陶過程。學習寓言故事,就是要學生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

三、説一説———拓展延伸培養想象

課文中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沒有,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讓學生動腦想辦法,同時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東瞧瞧,西望望。它會怎麼想,怎麼説呢?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既豐富了課文內容,還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y7j9j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