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通用20篇)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通用20篇)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1

第一處對比:開課時,由“佳節”導入,喚起學生對過節時團聚、開心的心理體驗,體會甜美的親情温暖。當學生們談得正開心時,教師提到“提起過節,同學們都是滿心的歡喜,洋溢着快樂,而唐代有位詩人,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歎:(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佳節的快樂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對比,使學生有隱約的情感體驗。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通用20篇)

第二處對比: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與王維當時的心情對比,回顧生活中這樣歡聚過節,興高采烈遊玩的經歷,體會王維孤身一人在外求學時,眼見別人家團聚而自己卻不能與兄弟們團聚的孤獨感和思鄉情。

第三處對比: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積澱的關鍵環節。這一段中詩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歡聚登高的時刻,再回到現在與兄弟們天各一方不能相見,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學生情感流露,欲要表達。此時,回到詩文,學生再來吟誦詩文,就顯得字字傳情,聲聲動情了。

這樣學生三次對比,走進文本就越深,也就越強烈地感受到王維思鄉之苦,鄉情之濃。同時以“倍思親”為主線層層遞進,用一個“情”字將之串聯成一個整體,使學生的心翻騰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充滿鄉愁的重陽節,使他們的心與王維的心在那一刻交匯。再加上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與文本、與詩人的情感交融,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在體驗中學習,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提升。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2

這篇課文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地解釋王維的這首詩,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膾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透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説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在第一課時中,我先以題入手,提問學生:“大家都知道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嗎?”學生很快説出了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我國傳統的節日。同時讓學生交流了重陽節等佳節的習俗。然後,我説:“我們把一些讓人高興的好的節日稱作‘佳節’”,抓住“佳節”二字,喚起學生對過節時團聚、開心的心理體驗。當學生們談得正開心時,過渡:“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卻在重陽佳節這天,道出了這樣的感歎:“每逢佳節倍思親”。緊抓“倍”這個字的理解為“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通過佳節的快樂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對比,使學生有隱約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打下基礎。

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説,字詞的教學仍不容忽視,所以在第一課時必須先把字詞的教學解決掉。首先,我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根據自學要求進行自由朗讀,初步學習字詞,為讀文掃清障礙。其次,主要是檢查學生自學的效果,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鞏固生字的讀音、認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並且教給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詞。最後,變換不同的形式讓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這樣很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學會生字,理解生詞,讀通課文。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3

語言教學要“固根求本”,語言能力的獲得非靠紮實的訓練不可,不能讓虛假的繁榮掩蓋語言學習的缺位。在本節課教學設計裏,我讓人文陽光充盈語言訓練。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憶已積累的與所要理解語言相關的文本,喚醒相關的文字儲備,給學生提供思考的背景,為學生理解的深入提供觸類旁通的可能。如在引導學生體會“遙知兄弟登高出,,便插茱萸稍一人”這句詩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的説話訓練“我曾經____,也曾經____,也曾經____兄弟們歡聚在一起,多麼令人高興啊”這樣的練習是有別於傳統的訓練的,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諧統一的。又如我讓學生體會過節家人在一起團聚的幸福,讓學生給“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中的“興高采烈”換個詞,再來讀句子。這其實就是在組織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激活學生的語言意識,積累學生的語言庫存,積澱學生的語言圖式,這正符合田本娜教授講的,積累語言的訓練要具有語文性,要在課文學習時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

上完之後,我感覺課堂沒有瑣碎的分析固然很好,但學生學得是否紮實有效,我應該進行深刻反思。如果我在學完課文後設置一個“反饋練習”,適時調控自己的教學方向,始終把學生“學”得如何放在第一位,那一定能讓更多學生學得有效,也能讓自己的課堂更有深度。最後還要把詩文再完整清楚地結合理解一下,這才是完整的課堂。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4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説,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説:“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説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5

學音樂課教學是國小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鑑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優良的品德和情操,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我在教學中一直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所以,凡是國小階段所開設的課程,只有課程設置節次的多少之別,並無正副課之分。只要是學校分配的課程,都得無條件的完成任務。

總之,音樂教育不僅具有輔助、強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還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獨具的教育功能。音樂教育對於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國小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教學設備和學生的音樂基礎,實際上現階段我們主要以歌唱課為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指導學生熟讀歌詞。

在進行完歌曲範唱以後,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

三、讀譜訓練。

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準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準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於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準音時可以適當降調,並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詞。

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於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此外,根據不同年齡段所掌握方法的區別,我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法,教學效果顯著。

1、對於一、二年級學生來説,自制力差,但動感極強,於是我採用“律動教學法”,即將每節所學歌曲以律動的形式來進行,這樣即省時又省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對於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識譜能力較差,我採用“聽唱教學法”,即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聽力,在反覆視聽的過程中來完成教學任務,效果不錯。

五、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數碼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新課程標準上的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來喜愛音樂,熱愛。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6

英語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是二語教學還是外語教學,還有一個重要標誌,那就是看當地學校的課程是不是用英語授課。如果除了英語課,其他課程用母語講或大部分用母語講,英語教學就是英語外語教學(TEFL)。顯然在中國,英語是外語,而不是第二語言,中國缺乏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環境。母語可以習得,二語也能習得,但外語是不能習得的。

而在我們的國小英語課上過多的強調了情景的創設,甚至是為了情景而情景,以至於產生了虛假的情景。很多老師抱着在這樣的情景中給孩子們以自然習得英語的期望,原本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在35分鐘的英語課上,老師用外語授課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學生能開口説外語的時間又有多少?有多少學生的家庭有外語環境,有多少學生父母懂外語,學生在課餘時間主動或被動接觸外語的機會又有多少?我們儘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國小英語教學觀摩課,在這些觀摩課上英語教師和學生配合的天衣無縫,聽説讀寫的操練樣俱全,加上朗誦,短劇,多媒體演示,教學者為之興奮,聽課者為之激動。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語教學中,這樣的課又有多少呢?這本帳,從事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心中應該是很明白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7

學完課文,我還讓孩子們同桌合作,一個做影子,一個做小孩,表演書本的內容。其他孩子邊看邊念課文。這似乎讓學習變成了遊戲,孩子們非常投入地準備,又在嘻嘻哈哈的表演中,鞏固了課文。

思考:

1.教學內容如何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教學目的?

2.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培養他們的“質疑問難”能力,這個要求會不會過高?

教學這個課時後,我有如下體會

1、注意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如教學一開始,我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然後説説:我的左邊是,右邊是,他們都是我的好朋 友。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8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及時地、有效地進行反思,科學、全面地分析教學過程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反思,教師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計劃更迎合實際需要。這對提高教師個人的教學專業水平和教學專業技能,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優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良好綜合素質都有着重要的意義。那麼,怎樣寫好教學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反思。

1.思效——自我評價

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進行課後反思要做到“當堂思效”。即上完課後要對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作一個自我評價,比如分析學生哪些內容掌握得好,哪幾部分有困難,哪些學生學得成功,還有多少學生需要指導等;同時,還要堅持“單元思效”,即對一單元的教學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如在學習用英語問候他人時,我根據課文內容作如下的安排:

1、學生聽錄音,感知課文。2、聽音,識圖。3、聽音,重複課文。4、分角色朗讀課文。上完課我發現學生非常的聽話,總是跟着我的思路走。老師讓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狀態,我就思考這樣的學習會不會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呢?答案是否定的。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教案做了重新調整,採用了“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在熱身複習之後,我展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多學一些禮貌用語。我告訴學生要開展評比“禮貌之星”的活動。比一比看誰能獲勝。任務的提出,給了學生一個學習的動力,讓他們有了明確的目標。他們的積極性就高了。當我組織學生參加“找朋友並問候你的朋友”的活動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高潮。他們拍着手,興致勃勃的去交朋友,用英語問候朋友。

2.思得——總結經驗

一節課結束後,回顧教學過程,體會學生學習的成功之處,教師一定能從中受到啟發,總結成功的經驗,如能及時記錄,可作為日後教學工作的借鑑,有助於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如我在教“cock(公雞)”一詞時,突然有個男孩子怪聲怪調地説:”有沒有母雞呀?”頓時,全班一片喧譁。我沒有馬上批評那個學生,而是平靜地説:”有,不僅有母雞,還有小雞這個單詞。”接着一一講解,並表揚了那位學生好學好問,但也批評了他説話的態度。我覺得這樣機智的處理,既沒有干擾正常教學,還使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受到了教育。

3.思失——及時補救

課堂教學中有所得也必定會有所失,學生的性格各異,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總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教法的運用,知識的講解,例子的選用,板書的設計,學生的反應等方面,課後都會覺得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對於教學工作的不足,要反覆思考,仔細琢磨,採取措施,及時補救。例如在上完《thisisourschool.》這一課時,我進行了反思:時間的把握不好,精神緊張,生怕不能夠上完自己準備的內容而提前講課,而在感覺時間有餘時又沒有及時地調整教學進度,還是快速地講完內容,這對整節課影響很大。因此覺得以後再上這節課,可讓學生仿照課文自編對話,時間可控制得當。或在備課時就要預防時間過多的情況出現,準備音樂或短片,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讓學生欣賞,既讓學生放鬆了身心,緩解了孩子的疲勞,又將時間把握得合理有度。

4.思改——得出新法

“思”的最終目的是“改”,通過對各個教學環節得失的客觀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提出改進教學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思“改”對我們從事多班教學的英語教師來講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授用英語問候他人時,因為有了前一個班教學後的反思,所以在後一個班的教學方法就改變了,教學效果有了顯著提高。

5.思疑——提升自我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學生當堂提出的與課外知識相關的問題,我們未必能當堂一一作答,出現“卡殼”現象在所難免,這種“教然後知困”值得我們深思。如在教《atthezoo》這首小詩時,我講到了袋鼠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動物,當時,就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你知道考拉嗎?英語怎樣説呢”,就這個問題我確實是不知道的。我對學生們説等老師回去查到了再告訴你們,或者你們也可以從網上找到答案再告訴老師。聽我們這麼一説,學生們回家後就積極查找資料並在第二天告訴了我。當然,我也上網查找了相關資料。

課後反思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一位優秀的教師,上完課後必然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反思。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課後反思都必須用文字記述下來,寫成手記。教學手記記的應當是有價值的東西。下面三個方面可供參考:

1.記成功之舉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了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如在上《新標準英語》第二冊第十模塊第一單元時,我採用了歌曲鞏固句型,即用《兩隻老虎》的旋律,把句型whereis…?it’son/in/under….編成歌詞。同時把學生喜歡的“福娃”當作詢問的對象,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高漲,教學效果非常好。

2.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吸取的教訓。在一節公開課上,由於擔心時間不夠,在學生做遊戲時,對於個別學生違反規則時沒有把他指出來。過後我進行了反思,認為這個環節成了這節課的“敗筆”之處。因為這個活動除了鞏固三個方位介詞之外,同時旨在培養學生的誠信理念。

3.記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總之,寫課後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只要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會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9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國小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國小語文教學,眾説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説,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為,真正的”以人為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着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10

一 、反思學生

在村小,教師面對的都是一些沒有英語P基礎的十來歲的孩子,要讓他們聽懂、會説、會認、會寫詞句,難度是很大的。要做好工作,只有永不言棄。

二、 反思教材

目前用的馬承英語教材,內容太多,次序不科學、缺少趣味性。內容多造成單詞量大,每節課學生要接觸十到二十個單詞,學習量大; 編排時課文在前,學習時卻放在後,單詞教學卻恰恰相反。有點譁眾取寵的感覺。應本着教學規律編排;課本雖介紹了一些遊戲,但操作起來不是很理想;就內容本身而言,缺少童趣。如chant中能儘量不出現新詞,而以課文中出現的單詞為主;Practise中的問答也如此,也許會好些。

三、反思課程設置

現在,村小的英語老師至少要跨兩個學校,課程設置很不合理。有的學校一週只有一天課,學生要認讀二 、三十個單詞,要達到預期目標談何容易!每天至少應有一節課。英語老師儘量不跨校。課程的設置應科學化,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四、反思考核方式

還是簡單的答卷形式。只考了聽、寫,沒檢查説、用,學以致用不過是一句空話。

五、反思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太少,除了課堂幾乎找不到。如果年青的父母們能懂一點英語,在孩子呀呀學語的時侯,就能教孩子説一些常見的事物的英文,能在孩子學齡前解決説的問題,那麼英語教學就不會這麼被動了;如果學校能創設英語角,將校本課的時間交給英語老師,讓她們帶領學生説 、玩 、 唱、跳、演、 畫、一定能提高孩子學英語的興趣。須知興趣時最好的老師。

綜上所訴,搞好英語教學應校內、家庭、社會三者互相配合,目標一致。讓我們的孩子學的快樂,學的紮實善用。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11

這篇閲讀課文,我是把握着這樣的脈絡來上課的:初讀——説——品讀——表演——悟理——自編——自創。初讀是解決生字的讀音,説則在讀的基礎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資料,這時分主角進行品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之後帶上面具進行表演,對文章的精華瞭解更為透徹,文章的靈魂得以昇華,像一個烙印一樣刻在學生的腦海裏,最後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悟出文章的真諦——道理。層層深入,步步緊扣中心,水到渠成。

這時有了必須的基礎後更加用活了文本,進行思維的拓展,即我設計了自編——自創,又給學生一個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台階,讓他們順理成章、不自覺中就跨越這道屏障,由此到達創作積累語言的過程,完成了一個作家的工作,這時老師適當的鼓勵,將會激發孩子創作文學的激情。

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十分緊湊,一環扣一環,學生始終帶着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來完成教學,在再讀課文時,問他們你喜歡誰,理由是什麼?許多後進生或不愛發言的學生都能主動説出自己的感受,可見他們對課文比較熟悉、感興趣。説用朗讀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平時愛好讀書的學生紛紛舉手,一比高下,並且還鍛鍊了合作精神。精製的面具及時對文章的理解使得他們躍躍欲試,營造了課堂上的小高潮。最後體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維中,老師的引話中提出了新問題,但在引導學生弄清二者優缺點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覺地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互換思維,並羣眾改編故事來讚揚鐵罐批評陶罐,對課文的理解到達新的程度。自創寓言則是讀寫結合,生成創造,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語言,培養學生的創造潛力,這樣既引導學生內化了語言,又充滿了豐富的人文,學生因此更為受益匪淺。

但再成功的課堂也還是留有不足和遺憾,在這節課中,時間過於緊張、倉促,以致於在面方面沒有注意到,後面創作寓言時間不夠,只能留於作業形式。當然作業佈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即照顧到各個層次、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可在三條中任選一條來完成。

總之,多嘗試、多實踐,我相信會更完善,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12

隨着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化,我們廣大數學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一樣,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來,接受着諸多的衝擊與洗禮。在此期間,我們有過成功的體驗,也有頗多問題的困惑。幾年來,教師的知識觀、質量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轉到注重學生態度、情感、人格、能力的發展,由過分追求學科的嚴密性轉到注重數學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轉到注重學生實踐探索和交流的主動學習。互動、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逐步形成,學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養成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還學會了評價、質疑與反思;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與此同時,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課堂也存在一些問題。所有的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體談談課改帶來的收穫和困惑。

一、課改中的收穫

(一)教師素質整體提高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課改研究中一定強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動給老師們帶來了壓力,但也推動和促進了教師的成長。有些教師在教後記中寫道:“非常驚訝於他們的想象,活躍的思維,有許多時候是我心悦誠服地向他們學習的,於是對孩子們的誇獎和讚美是發自我內心深處的,是充滿激情的,正是這種情感給了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和快樂。我常有一種感受,我和我的學生一起成長。”

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只是一個技術人員,或者説是一個工匠,僅是用他人設計好的方案去達到他人設計好的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地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而很少成為主動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更難成為自覺的教學問題的研究者。在課程改革中,在新舊理念的不斷碰撞中,我們國小數學教師走上了一條“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的旅程。一個個的問題和需求,激發教師“我要學,我要改,我要做”的參與意識。書寫教學隨記,教學案例兩方面有力地促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反思。教師課後都能做到三個自評:教案自評,課堂教學情景自評,學生活動設計自評,根據三項自評情況書寫教學隨記,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採取補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中,教師自覺地進行新理念的學習,不僅理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課堂教學中的理性思考逐漸增多,並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體現用教科書教學生,而不是教教科書的理念。新課程的實驗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為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發展的空間,提高了教師的素質,使我們從普通的教書匠成為研究者,設計者。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改中的數學教師為課程實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獲得必要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儘可能充分的發展。

1、樂學、愛學、興趣濃厚。“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與動機”是實驗教材較之以往教材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教師重視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和學生主動喜聞樂見的數學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其心靈的共鳴。教學中的精美教具和學具、生動畫面、講故事、猜謎語、集體搶答、小組競賽讓孩子們學得愉快、投入,使得學生在獲得積極向上,活潑快樂的情感體驗的同時,獲得數學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並使得他們的多種才能得以展現和培養,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快樂、有趣的。

2、善於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習數學。有趣、來源於現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課堂上,經常出現有的學生打斷教師的話並站起來説:“老師,這道題我還有不同的想法”,“老師,我有問題想問一問”,“老師,我還可以再補充2點……”,答案不唯一,解法最優化,學生思路逐步開闊,解題中不斷湧現創新精神,數學課堂經常成為學生的“答辨”現場,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想象力,活躍的思維,以及提出的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靈活的解題方法,結合實際問題作出的合理解答,無不讓我們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潛質所折服。

3、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是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教學目標之一。新教材中編入了許多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素材。在“數與代數”、“空間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各個領域裏所設計的情景,都是經常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裏、家裏、校園裏、大街上尋找所學的數學。

4、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獲得成功體驗。“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是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課改中,教師遵循着這樣一個原則去教學:學生能讀懂的,老師一定不講,學生能通過小組研究解決的問題,一定讓學生去討論,這樣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進而逐步學會學習。教學設計中着眼於人的發展,着眼於兒童獲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給合合作學習提供最大限度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羣體協力。許多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活動中逐步學會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地傾聽他人的意見,概括吸收同伴經驗,從而形成團結合作,相互尊重,互幫互助的良好學風。在合作學習中又適當引進競爭機制,採取小組競賽的形式,鼓勵小組內成員的合作配合。強調集體榮譽,把合作與競爭統一起來,並儘可能給予激勵性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問題與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題策略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知識掌握不紮實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課堂學習中能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學困生可能是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久而久之兩級分化的現象出現。

2、新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題策略多樣化,但對於純計算題的練習相對少,以至產生學生算得慢,容易錯,計算能力較薄弱的問題不可忽視。

3、新教材有的內容編排較難,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認知規律。如第二冊“估一估,量一量”中的對學生很抽象,要求過高。如元、角、分的認識、二十四時計時法等內容,對於學生是難點,課時又少難掌握。

4、教學班規模大,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許多商榷的問題。要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但有限的40分鐘時間若留給學生足夠的合作與討論的時間又與課時進度發生矛盾,如何把握給予“時間”的度?

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各級實驗區全面鋪開,我們將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13

國小英語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學生中學階段的學習,所以國小英語基礎教育至關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國小英語的效果呢?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選擇適合國小生口味的教學方式方法。實踐證明,注入情感、激發學生熱情,培養創新精神、發揮交際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和德育、智育相互滲透,完善教學過程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如果總是盯住學生的弱點錯誤,而不對他們的成功作出正確的評價,就會壓抑學生那些朦朧的、零碎的、不成形的思想,從而阻礙了創造性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正確對待“異想天開”,採用恰當的評價方式,注意客觀、公正、熱情、誠懇的態度,滿足他們成功的需要,調動積極性。在實踐中,我注意做到兩點:

(1)注意評價的鼓勵性

面對精彩的回答,我們要捨得"掌聲"。但在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表揚的基礎上,也應注意否定學生錯誤的方法。教師課堂上經常採用的一句“No,Youarewrong.”常常使回答的學生積極性一落千丈,甚至挫傷了他的自尊心,這樣不利於學生髮揮創造性,不如把它換成善意的話,如“Idon’tthinkso.”“Pleasethinkitover.”“Maybeyou’reright.”“Really?”它們聽起來委婉含蓄,不但使學生容易接受,而且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2)注意評價的層次性不同程度的學生,我設以不同程度的要求,並分層次評價要求。優等生往往給予高要求的評價,希望他們不滿足於現狀,更上一層樓;而後進生往往給予肯定、鼓勵的評價,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尊重他們的自尊心。教師要把期望帶給學生,尊重、理解、寬容地對待學生,相信他們會取得進步,獲得成功。給予積極的評價,才能保持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做到"勤思",創造力才能得以繼續的發展。

二、激發學生熱情,培養創新能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外語教育研究界提出,當前,外語教學法正處於轉變之中,其特點是在教師的直接教授與同伴及小組活動之間尋求平衡。外語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如果不注重培養學生熱情,往往會使學生覺得寸步難行,從而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教師應充分利用國小英語教材內容淺顯易懂,貼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特點,創設課堂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熱烈興奮、輕鬆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在自由地教與學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改變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單一的教學信息傳遞方式,有講有練,精講精練;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有起伏、有節奏,使課堂上充滿生機、挑戰與激情。促成情感互動、師生互動的局面。“互動”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認知互動、師生情感互動、師生實踐性活動的互動等,形成多維互動關係,充分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施共同創設的各種情景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我們可以藉助角色模擬,展現對話情景。例如:在教學國小英語第一冊第時,我讓學生分別扮演Lishan、Helen、Alice、Tom上台自由發揮即興表演對話,通過動作、神情及語言,生動形象地呈現教學內容、使較長的對話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學會了。又如:在教學鋼筆、鉛筆、橡皮擦、卷筆刀、尺子、鉛筆盒的一些單詞時,教師可準備相關實物放在一個“百寶箱”盒子裏,然後一邊神祕地出示,一邊説:“Look,Whatisthis,doyouknow?”同學們興致盎然,紛紛爭着回答,教師趁機教學單詞,使學生在玩中輕鬆學會了單詞。智慧的創造,靈感的激發,成功的喜悦,常常給人心靈以巨大的震撼,在師生的生命長河中,留下永不消逝的痕跡。

三、發揮交際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國小英語教材給教師以充分自由的發揮空間,它貼近生活,我們在學習中要注重實踐、體驗、感悟、內化、創新的過程,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利用課餘生活,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的英語技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真正發揮英語的交際功能,提高語言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我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地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各種教學形式與方法,發展學生創造力。因為具有創造力的人,對外界的感知比其他人要敏鋭得多,他們的顯著特點是在於其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不僅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曾獲諾貝爾獎的奧.聖潔爾吉醫生説的,他們具有“見人之所皆見,思人之所未思”的品質,創造便從此開始。比如:國小四年級課本中一句“Ihaveapencil.”教師可拓展來,列出相似的句子:eabag.

再配以相應的實物,經過觀察,同學們明白了“Ihavea”的意思是“我有一個”

在課外,老師儘量多和學生在一起,使自己能真正地貼近學生。平時常啟發、引導學生用簡單的英語交流,並且帶頭用外語表達。如:一個單元結束後,我要給學生獎勵,這時候就説:“Hereyouare!”這時候學生自然會説:“Thankyou!”並帶以動作,當相互見面時問聲:“Howareyou?”當放學回家時道聲:“Bye—Bye!”等等,相互用英語對話。即使在家中,也鼓勵學生常用英語來鍛鍊聽説能力。這樣,孩子們運用語言的積極性特別高,若能多給孩子們創造一些機會,有意識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就能激發他們更大的學習熱情,豐富充分了語言實踐活動,培養了外語交際能力。例如:在教學風箏、氣球的句子後,請學生們課後準備學具,互相利用句子交談。同學們興趣盎然,儼然像個小老外似地對着話。“Ihaveakite.”“Ihaveaballoon.”“Metoo!Look!”通過課外實物練習,學生們學到的是活的語言,就像搭積木一樣,把學到的有限的語彙靈活地進行搭配組合,表達出豐富的意思,所以,孩子們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愛説英語,敢説英語,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表達能力。教學內容緊連生活,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14

四年級體育《隊列隊形》教學反思

體育的教育教學工作應以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和學生的身體姿態為中心,通過近一個月的教學發現以下幾類問題:

一、缺乏運動常識

在與學生的初步交流中,基本掌握了學生的信息(身體素質情況,患運動禁忌症的情況)。學生在國小六年的體育學習中,教師的主要教學手段是以遊戲為主,講授的內容非常少,學生只要參與了就好,針對體育與健康的基本常識不是很清楚,更不要説一些運動的技術動作。久而久之,學生認為體育課就是教師帶領大家做遊戲,從而造成了學生運動常識的缺乏。

二、學生身體姿態不端正

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重,加之生活條件優越,缺乏適量的體育鍛煉,許多學生肥胖、身體姿態不端正,身體不對稱、不協調。介於此種情況,開學後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合理的教學計劃,利用一個月的時間開展隊列隊形的學習。起初,學生認為隊列隊形課程枯燥乏味很難上,沒有什麼積極性,更有甚者認為隊列隊形的學習是教師的一種處罰手段。而後,通過講解、引導、鼓勵,學生逐步接受和喜歡隊列隊形的學習了。現在,學生每到上課時總是積極表現,站的又端又直,一個比一個精神。通過學習,學生們認識到了隊列隊形是班級整體風貌的一個展示。

三、學生課堂常規缺乏

有句話“無規不成方圓”説得好,無論做什麼都要有規則和規矩。體育課堂也不例外,也有基本課堂常規。通過教學發現,學生對我們的課堂常規沒有概念,相當模糊,教師就利用第一節課互相介紹的時候給大家講課堂常規,並隨時要求和檢查。通過這一個月的時間,學生明確了課堂常規的內容,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規範了課堂要求和程序。

總之,通過這幾個周的教育教學,學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運動常識,明確了基本的課堂要求和程序,掌握了一定的運動方法和運動能力。在這段時間教師與大家有了共同的收穫和進步,相處也更加融洽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15

《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對話、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讀一讀,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説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着”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自己負責辦牆報的攝影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有:“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是個小男孩嗎?”從這些句子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説明他不慕虛名,不圖名利。不是為了宣揚自己,而是為了讓下一代的孩子能從他的身上學到一些精神。

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我們來寫一寫:小攝影師第二天又來找高爾基照相了嗎?請接着往下寫。

看李南池寫的:

第二天,高爾基早早地起了牀,他來到辦公室,還是非常惦記着昨天來的那個小男孩。為此,他昨晚一夜沒睡好覺。 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馬路,歎了口氣説:“哎!多可愛的一個孩子啊!多麼希望今天能夠再來啊!”高爾基一整天都沒有離開過辦公室,一直等着男孩的再次出現。傍晚,高爾基正準備下班回家,突然聽到祕書的稟報:小男孩來了。高爾基喜出望外,趕緊叫小男孩進來。只見小男孩氣喘吁吁跑進來,深深地鞠了一躬 ,愧疚地説:“對不起高爾基同志,昨天浪費了您寶貴的時間,請您原諒!今天本來不想再打攪您了的,可是我們學校的同學都非常喜歡看您寫的文章,非常希望在學校的牆報上看到您的照片,所以我只好在放學後趕來了”。高爾基抱起小男孩,非常激動地説:“你終於來了,知道我有多惦記你來嗎?你真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好孩子!來吧,給我照,多拍幾張”。小男孩這次很麻利地拍完照,正準備走,高爾基喊來祕書,還讓祕書給高爾基和小男孩照了一張合影。

劉雨秋的:

第二天,高爾基早早地起了牀,來到辦公室,正在自言自語地説:“多麼可愛的一個小男孩啊!可惜他可能再也不會來了。哎!”突然,高爾基眼前一亮,在昨天小男孩往地上坐着哭的地方有一張小男孩掉下的學生證。高爾基喜出望外,趕緊吩咐祕書循着學校地址去找那個小男孩。果然小男孩找來了。小男孩非常慚愧地低下了頭説:“昨天真的很抱歉,浪費了您寶貴的時間,今天又麻煩您派人接我來,真的謝謝您。您知不知道,學校的同學聽説我給您照相失敗,都非常失望,遺憾。都埋怨我做事馬虎呢!我可是慚愧得一個晚上都沒睡好覺呢!” “呵呵,我就知道你會這樣。”高爾基一邊撫摸着小男孩的頭一邊説 :“今天,我讓你多照幾張相,送你一些書,拿回去給他們看”。“太好了!太好了!”小男孩高興得蹦起來。

本課的難點在於要求從對話中把握人物心理。讓學生實實在在的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才會在續寫中實實在在地運用這種寫法。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説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説想寫,還寫得比較好的願望。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16

《小露珠》是一篇優美的童話,它寫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讚揚了大自然的和諧、融洽和美麗。

這節課,我又上了三遍,前兩遍都是在自己的班級試上,不過兩次的教案除了開頭與結尾相似,中間的內容都是截然不同的。

為了上好一堂專家指導課,真的有點“心力交瘁”,不過在同事們的指導和幫助下,還是很幸福地完成了這項任務。

起初我是模仿網上的教案,稍作修改就開始試上了,因經驗不足和自身能力有限,整堂課的速度很快,不到20分鐘,全上完了,學生説的和做的時間非常少,整堂課幾乎是我在講,忽略了學生探究合作部分,把教師主導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課堂中也有很多練習,但與“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脱節,整堂課就是為了訓練而訓練,活像一節練習課。因此總結:我駕馭不了這樣的課型。於是我開始了第二次的嘗試。

課的開頭還是以小露珠形成的視頻出現,並用引背及齊讀的方式鞏固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接着抓住小動物們對小露珠的喜歡開始2—5自然段的體悟。我想抓住小動物們的動作詞訓練學生學會抓事物的特點去寫作,但這樣設計完再回到小動物們喜歡小露珠的內容上,顯得比較牽強,所以在第三次的教案上,我們用“小動物們都被小露珠吸引過來了,你們看,他們是怎麼過來的呀?”引出小動物們的動作,在此,我還配以flash,生動地展示了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是如何來到小露珠身邊的。第二堂課上,我的評價語幾乎沒有,都是以“對!”“請坐!”“好!”來結束學生的回答。而且因自己對教案的不熟,導致上課環節脱節、遺漏。本堂課時間依舊剩餘太多。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17

《障礙跑》這節課以情景教學為主線,以“新、活”為總體思路,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完成教學目標和內容。

1、採用遊戲開頭提升學習興趣。教師以飽滿的熱情進入課堂,以遊戲“搶車位”慢跑熱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從相對安靜的狀態過度到運動狀態,緊接着用針對性強的熱身操來活動各關節,為完成本節課的任務做好了鋪墊並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2、在整個學習障礙跑的過程中,以抗日戰爭的戰鬥氛圍仿設障礙跑的穿越過程,給學生創設參與戰鬥的氛圍並用槍戰音樂渲染氛圍,使枯燥的障礙跑內容有新感受。採取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和幫助中學會與人接觸和交往,增進同學間的瞭解,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同時運用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比較牢固的掌握。障礙跑學習後以語言形式探討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把學習到的內容延伸到現實生活中,體現教學的應用性。障礙跑後與學生一起體會休戰時軍人勞作的艱辛,安排了遊戲“春種秋收”並插播音樂《豐收的喜悦》,為恢復整理部分的幸福拍手做鋪墊,快樂體育結尾,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滲透終身體育思想。

3、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利用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及器材本身的安全因素,有機滲透新課標理念,在遊戲的練習過程中得到發展。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清楚的認識到:競爭是重點,合作是關鍵,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到只有團結合作,勇敢頑強,才能與強者做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以上是我本堂課的反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18

在《合數與質數》的教學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縛,體現以“以人發展為本”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操作、討論、歸納,經歷了知識的發現和探究過程,從中體驗瞭解決問題的喜悦或失敗的情感。

一、學生參與面廣,學習興趣濃。

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我們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如:讓學生利用學具去擺拼,用“2、3、4……12個小正方形分別可以拼成幾種長方形的方法去體驗質數與合數的不同之處,以操作代替教師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課堂氣氛愉快熱烈,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牢固,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課堂教學,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配角”,教學中應把大量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討論、觀察,思考的機會。在教學中我除了給學生動手拼擺的機會,還讓學生把幾個數(如2、3、4、5、6、7、8、9、10、11、12等)進行分類。儘管學生可能分類標準不一樣,但他們都能把只有兩個因數的數分在一類,把含有2個以上的因數的數放在一起。這樣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説出什麼叫質數,什麼叫合數。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合數與質數。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真正活起來。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本節課的課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你還想研究質數、合數有關哪些方面的知識。這個學習任務既是給學生在課堂上一個探究的任務,也是給學生在課外留下一個拓展的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屬於自己的數學空間,從而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19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説一説: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説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説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小語文反思 篇20

滾動、滾翻、攀爬等是一年級學生接觸的比較複雜的體操動作,這也是體操教學的基礎。通過技巧的教學,能訓練學生的平衡能力,發展靈巧、柔軟等身體素質。攀爬練習對發展國小生的上肢力量具有顯著的作用,對於培養學生勇敢、果斷的品質也是非常有益的。

選擇《前滾翻成坐撐》作為一年級彙報課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與挑戰性的。因為根據教材安排,與前滾翻相關聯的輔助課時安排只有一個,也就是説需要教師在兩個課時內教會一年級小孩子能夠獨立完成前滾翻成坐撐的基本動作,而且動作要求到位。

通過反覆試教與思考,發現同學們在完成前滾翻動作時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頭頂着墊。因此,在本次彙報課上我從解決這個問題出發,精心設計了教案。利用情境教學手段,帶領孩子玩了一個時空穿越的遊戲並且在遊戲結束時埋下伏筆。小漁夫帶着打到的魚來到一個洞口,準備逃離,這時魔鬼也追到了洞口。魔鬼藐視小漁夫説到:“如果你能不用雙手完美的將自己和魚從這個洞口帶走的話,我就答應不吃掉你”。

同學們很是激動,想出了很多方法,我選擇了其中一位同學的方法來進行展示。我將畫有一條小魚的卡片夾在下巴下面,並且把動作要領變成了口訣:一蹲、二低頭、三蹬地、四趕快跑。通過夾卡片這個小小的設計,大部分同學都能用後腦勺着墊,本課要解決的問題順利的被解決了,但是還是有部分仍然不能順利的滾翻,這是出乎我預料的。

彙報課結束後,與同事反映了這個小疑惑,聽了經驗豐富教師的一席話,再仔細研究了教材發現由於自己過度注重解決教學重點以至於忽略了前滾翻動作的連貫性,用過度分步教學來代替連貫教學。也就是説會翻的同學都是自己摸透了竅門才翻過去的,而不是我教出來的。

看來,自己考慮問題還是欠周到,有點死板,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注意了,爭取下一次彙報課能更優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x0dmx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