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每次讀此文,我都被深深的吸引,歎服朱自清生花的妙筆。優美的語言,詩意的描寫,讓人深深陶醉在梅雨潭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綠意裏。所以我把教學目標鎖定在對文章的賞讀品味上。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通用14篇)

讀完課文,解決字詞以後,我讓學生找出文章的文眼: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接下來我就抓住文眼中“驚詫”二字,就梅雨潭這個觀察點展開賞析,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梅雨潭的綠為什麼讓作者感到驚詫?由此引出作者是怎樣對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展開描繪的?學生很快找出運用比喻,對比,聯想等手法,隨即我讓學生就這三種手法進行一一賞析,邊賞邊讀。學生的賞析都比較到位。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

賞析完梅雨潭的奇異醉人的綠,我又帶領學生賞讀了梅雨亭、梅雨瀑的美,並且讓學生自己悟出這裏作者用了層層襯托的手法,烘雲托月,突出梅雨潭的美。明確第三小節起過渡作用的一句話: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經沒有瀑布了,並且引導學生探究了“招引”“追捉”兩個詞的好處,“揪”“攀”“探”等幾個動詞的作用,學生都表現的非常好,能深入課文,抓住關鍵進行體會品析。文章的結構和主題比較簡單,教師稍作引導,學生都能回答的出來。

但這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現結合視導組許科長的建議,對這節課做如下反思:

1、我在教學中雖然也注重學生的賞讀,但讀的不夠到位,只是停留在淺層,流於形式,學生並不能真正走進文本,帶着感情來讀課文。教師在這個地方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讀書,這樣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2、文章寫景非常有層次,除了運用修辭手法進行描寫外,還有多種表現手法,如正面側面描寫,同時對觀察的角度,如遠觀、近看、仰視、俯視等,這些在課堂上沒有進行分析。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2

《綠》是一篇語言文字非常優美凝練的文章,要寫好一種顏色本來就很難,作家通過自己的感覺和觀察體驗,竟能寫得如此美麗,令人陶醉。雖然這是篇選學課文,但它的文質兼美,所以我很認真的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文章。我想優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壞了美感。《綠》一文,本來是我們國中課文的《西湖的綠》的選段,對國小生來説難度較大,其實這樣的美文只要幾個字就可以了——“讀中感悟”。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非常有道理,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先帶學生進入一個綠色的世界,欣賞了大量的關於西湖靈隱和花港觀魚兩地的綠色的圖片,用圖片衝擊學生的眼睛,然後通過自讀來感悟全文,對全文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新課標的精神是激發學生的獨立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先自學,再小組交流的形式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

“滿目是綠”在開始學習中學生就提到了,理清“何為‘滿目是綠’?”這就是對靈隱遊蹤一個總的回顧,幫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身處在道路上,兩旁是蒼翠欲滴的古木——綠得濃郁;抬頭前望,飛來峯上樹木層層疊疊——綠得豐富”;低頭看蜿蜒的小路,綠到石頭縫裏——綠得有動感,綠的蔓延;坐在冷泉亭裏,通過感覺來寫綠,通過溪水來寫綠—— 綠得清涼,綠得清澈。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滿目是綠”,也能真正體會到西湖的綠為何會令作者“流連忘返”了。

這樣美的文章,我其實很難把“綠”的感覺傳遞給學生,只有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這樣的美!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朱自清先生的寫景名篇,預設教學課時是3課時。本教學課時是第一課時,主要想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為下一課時的深入瞭解打下基礎。所以是把對語言的基礎練習,作者情況的瞭解,課文的主體結構的認知作為了學習的主要任務。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預習是令人滿意的。學生對於課文的寫作者是有了解的。調動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完成了任務。字詞的預習也是令人滿意的。證明學生已經漸漸地養成了預習的習慣,一些預習中必須的任務是能夠完成的。

學生的朗讀是需要加強的。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對於朗讀已經對學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運用普通話,聲音洪亮的朗讀;注意不能讀破句子,不能填字,丟字,改字。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應該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並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來。學生的朗讀還停留在對文字的傳達的境界。所以朗讀的能力還是要加強的。

在課文的結構把握上,主要想採用討論並且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學生自行領悟感知。但是,在教學中並沒有達到教學的設想。原因想來有以下幾個。一,自己在設計這個環節的時候對於問題的設計是存在問題的。問題的提出、預設性、方向性、指引性都是存在不足的。二、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調動起來,創設情境不夠,學生根本就不能進入一種主動的,積極地思考氛圍,學生的互相激發也沒有出現。三、整個的教學環節不流暢,顯得生硬破碎。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4

《綠》是一篇語言文字非常優美凝練的文章,要寫好一種顏色本來就很難,作家通過自己的感覺和觀察體驗,竟能寫得如此美麗,令人陶醉。雖然這是篇選學課文,但它的文質兼美,所以我很認真的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文章。我想優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壞了美感。《綠》一文,本來是我們國中課文的《西湖的綠》的選段,對國小生來説難度較大,其實這樣的美文只要幾個字就可以了——“讀中感悟”。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非常有道理,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先帶學生進入一個綠色的世界,欣賞了大量的關於西湖靈隱和花港觀魚兩地的綠色的圖片,用圖片衝擊學生的眼睛,然後通過自讀來感悟全文,對全文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新課標的精神是激發學生的獨立學習、主動學習的興趣,先自學,再小組交流的形式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

“滿目是綠”在開始學習中學生就提到了,理清“何為‘滿目是綠’?”這就是對靈隱遊蹤一個總的回顧,幫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身處在道路上,兩旁是蒼翠欲滴的古木——綠得濃郁;抬頭前望,飛來峯上樹木層層疊疊——綠得豐富”;低頭看蜿蜒的小路,綠到石頭縫裏——綠得有動感,綠的蔓延;坐在冷泉亭裏,通過感覺來寫綠,通過溪水來寫綠—— 綠得清涼,綠得清澈。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滿目是綠”,也能真正體會到西湖的綠為何會令作者“流連忘返”了。

這樣美的文章,我其實很難把“綠”的感覺傳遞給學生,只有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這樣的美!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5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3、4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餘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説説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着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户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説説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遊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説説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⑴ 帶着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⑵ 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6

教完《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後,我感觸頗深。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散文,用比較的手法向我們闡明瞭作者的觀點——走遍天下書為侶。文章以細膩獨特的筆觸,精練而準確的語言,具體寫出了讀書給作者帶來的樂趣,穿插介紹了讀書的方法,抒發了作者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在教讀課文時,我採取了和學生聊天的方式作為開頭:“如果現在有一個機會讓同學們去環遊世界,請想想,你會帶些什麼?”學生們抱着這一問題興趣盎然地對課文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同時,在熱烈的討論中,瞭解了在作者心中,讀書如品味一道精美的菜餚,就如與朋友交談、與親人見面,使人回味無窮,使學生感悟到了作者以書為伴的道理,領悟到了作者帶書旅行的快樂。這時我再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

從文中找到,作者説讀一本書就可能會讀上一百遍。學生又不能理解了,又的甚至説,早厭煩了。那到底會不會這樣?文章後來又把書打了兩個比方。反覆讀一本書,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谷底重遊,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新的驚喜。慢慢學生似乎接受了作者的觀點。還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想自己對和朋友的每一次見面有沒有不一樣的感受,每天回家有沒有發現家帶給你的不一樣。

有了體會之後就該學習作者的讀書方法了。文中介紹了很多種讀同一本書的方法。讀過後,學生驚奇地在那説着自己以前怎麼從來不知道讀書還可以這麼讀。都説自己以前不算讀書只算看書,只是看了一遍就算讀完書了。學了這篇課文對他們幫助很大,將來也能這麼讀書了。

不足的是在引導學生模仿課文展開想象“書像什麼”這個問題時,我的引導沒有很好地打開學生的思維,學生不知從何説起。要是能先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素材,通過反覆地朗讀分析,讓學生理解這樣比喻的依據,找到二者之間聯繫,學生再想像“書像什麼”就會顯得簡單多了。

課講完了,但我要把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讀書的熱情化作他們的行動。對大部分只喜歡看電視而不願多讀書的同學提出倡議:倡議全班同學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合理安排時間,減少一些看電視的時間,力爭利用空餘時間多讀書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又充分發揮同學們做的書目的作用,讓同學們傳閲每人的書目,開展“互借互讀”的讀書活動,大大拓寬了學生讀書的空間。

這節課使我深刻認識到:課堂不是教師的舞台,而是學生的園地。我是引領者、點撥者,應讓學生多談個性化的見解、感受,這樣的課堂真正是學生的樂園。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7

《一隻小鳥》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鳥兒》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這篇課文是出自名匠冰心筆下,清新流暢,是一篇非常美麗的散文。文章以愛為主旋律,歌頌了親情的偉大;批評了不成熟的兒童愛,因愛的方式不對,給鳥兒帶來了傷害;教育學生要愛護小鳥,愛護小動物。

這節課,我為學生營造了兩個教學情境:一是快樂情境,二是傷心情境。一開課,我就通過幾幅美麗的好景緻,把學生帶入到文本所描述的內容中,點燃學生對這隻小鳥喜愛的火種,並通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驗小鳥的快樂。如:抓住“探出頭來”的“探”字,讓學生想象小鳥還會看到哪些好景緻?通過“它的歌聲裏滿含着清脆和柔美,唱的時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傾聽一般”,問:你覺得小鳥這時會唱什麼歌呢?從歌聲中讓學生感受到小鳥的快樂。二是傷心情境。(小鳥被突如其來的彈子打傷了,兩隻老鳥如何搶救受傷的小鳥畫面)一天小鳥又像往常一樣飛到枝頭上,它正要發聲,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我讓學生抓住小鳥的動作“跌”,抓住老鳥的動作“斜刺裏兩隻老鳥箭也似的飛來,接住了它,銜上巢去”,理解“箭也似的”,體會到速度快、迅速,感受到老鳥的心情是焦急、傷心、難過……指名讀、示範讀、生再讀。通過這兩個情境的喜悲對比,一下子撥動了學生情感的琴絃,激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了對這隻小鳥的憐憫之情,理解到小孩子的行為是不對的。就是因為他們喜歡小鳥的方式不對,才造成了小鳥的悲劇,那兩隻老鳥又是何等的傷心與難過,並從中感悟到親情的偉大。學完課文後,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那隻小鳥後來怎樣了?請同學們把這個故事編完。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8

語言純淨優美富於韻律美,詩中的“我”熱愛春天,熱愛自然,對生機勃勃的春天充滿了熱切的嚮往。

在第一課時,我通過導語的精心設計力求與文本、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表達出來。我在備課時想了很多,但感覺總是不滿意。這是,我想起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説過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我想“簡單”就是語文教學特別是低年級語文教之教學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學這節課我也是本着這樣的原則整堂課我“簡單教”甚至“不教”,只一個字,就是“讀”。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解詞,在讀中品意,在讀中悟情,一切的教學任務均在讀中完成。課堂上我運用多種讀書方式,或範讀,或指名讀,或齊讀,或男女生賽讀。每一次讀書前都有明確的目的,讀書後都有及時的反饋,使學生既讀懂了課文,更培養了讀書能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我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選擇,一方面激發了學生表現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使閲讀成為一種享受,使課堂成為他們自我表現的舞台。另一方面各種不同方式在課堂上出現,也使學生不僅在閲讀中學到了知識,更得到了美的享受:聆聽優美的歌曲、品味飽含激情地朗讀……在這種輕鬆、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孩子們的思維和想象被激活了。

雖然一堂課下來感覺自己能較順利的完成教學,但還有一些遺憾之處,沒能將課前的設計意圖很好的展現出來,課堂上時間掌握的不太好,有點兒前鬆後緊,在“美讀”環節由於時間關係指導學生朗讀的不到位,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太單一,不能很好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朗讀及時跟上激勵性評價語,對學生進行鼓勵。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揚長補短不斷改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及教學能力。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9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需要在兒童的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一旦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他們就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知識,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悦。

考慮到學生學習基礎、能力的差異,練習設計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種類的選擇,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髮展的需要。以上的幾個練習分成三個層次,設置了三個智力台階(基礎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拓展性練習),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取得成功機會,使他們在練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積極自信的信心。

現在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繫越來越密切,應用性越來越強,我在這節課的練習設計也反映這一特點,其中有許多與現實生活及各行各業密切聯繫的習題,既有學生做練習,騎車上學,又有學校燒煤、買課桌,農民播種,工廠運貨物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的特點,體現數學的應用性。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0

每人一課活動很快就結束了,回想自己講的課,有很多不足之處,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教學方法。

首先,在導入時,我讓學生欣賞了幾張花蝴蝶的圖片,目的在於讓學生更深的體會到蝴蝶的美麗,與毛毛蟲的醜陋形成對比,但由於課文讀的不深刻,個別學生沒有感受到這層意思。

其次,在導入蝴蝶與毛毛蟲的對話時,方法有些不恰當,我是採用讓學生填空的形式來引出的,然後在反覆的練習朗讀,如果先讓學生整體的感知一下課文,如問: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引出蝴蝶與毛毛蟲的對話,也許效果會更好。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1

《白公鵝》一課上完以後,感觸很多。往往一篇題材相同的課文,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採取比較學習的方法來組織整課的教學。《白公鵝》這篇課文的教學也不例外。

1、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

2、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白鵝》一課中,我教寫作方法。是先讓學生找,但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後只有個別學生説了出來。經過這節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太着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就會着急,這也可能與學生髮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今後還應注意耐心引導,有效地引導。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2

《觀潮》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記敍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有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這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我之前也做了充分的準備,畢竟很多學生沒有觀看過錢塘江大潮,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我就找來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和圖片資料,製作了課件,也佈置學生蒐集錢塘江大潮的資料,為學習本課做好充分的準備。下面我就談談上課的體會。

一、抓重點段,領悟錢塘大潮的“奇”。

在教學中,緊緊扣住“天下奇觀”這個詞語做文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領悟錢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層理解“天下奇觀”。主要抓住課文的3、4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描寫大潮的聲音和形態的變化的詞語,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如“隆隆響聲”、“白浪翻滾”、“白色水牆”、“風號浪吼”等,運用了比喻、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湧澎湃的景象。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對觀潮者神態、動作的描寫,如“人山人海”、“昂首東望”、“人聲鼎沸”“又沸騰起來”等詞語,體會觀潮的人數多、熱情高漲,體會間接描寫的表達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二、指導朗讀,感受雄偉奇特的景象。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接着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重點抓住“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然後播放錢塘江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偉壯觀。最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邊讀邊想象畫面,再讀課文,感受大潮的奇特。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三、統領全文,學習表達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依“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潮來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學生從大潮的聲與形的變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遠及近地觀潮。再讓學生找出由遠及近這一觀察順序的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水天相接”、“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結論。進一步引導學生髮現整篇課文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觀潮的過程,學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點左右”這些表示時間的字眼。本課結構清晰,語言優美,是一篇習作的好典範。

四、改進不足,完善課堂教學。

一堂課下來,感覺有幾個地方把握不好:

1.字詞的學習、理解過於粗略。由於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學生還沒有完全融入到課堂學習中,預習的不夠充分,對於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懶得查閲工具書進行理解,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礙了對文本的理解。這個自學能力在四年級一定要培養好。為高年級的學習打好基礎。

2.學生的朗讀能力有待於提高。過了一個假期,學生有些懶散,讀書不積極,拖長音,不整齊。以至於個體朗讀也令人不滿意。通過指導,有所改善。以後還要加強訓練。

3.評價的方式單一。在學生髮言時,老師的評價方式過於單一,沒有更好的起到鼓勵的作用,以此激發學習興趣。以後還要多學習一些有效的評價方式,調動課堂教學氛圍。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有滿意,也有不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改進不足,盡力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有所收穫。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3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敍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敍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着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着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説,街坊的歌唱,從中蜕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按照詩歌鑑賞的方法分成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賞析指導”,就這一章的學習重點,介紹相關知識和鑑賞方法。“賞析示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重點進行實例分析。“自主賞析”,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閲讀鑑賞的作品,其設計用意在於啟發引導,指出途徑,激發興趣。

《長恨歌》是第一單元“賞析示例”,除課下注釋外,課後還有詳細的鑑賞説明。怎麼教,從哪個角度切入,教到什麼程度,都是教學應該考慮的問題。筆者最後決定抓住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訓練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學完《長恨歌》後,筆者進行了以下反思:

1、反覆誦讀,加強學生對詩歌的感悟、理解。當代詩人于堅曾説:“一首詩是一個語言的場。”詩歌的教學尤其要注重朗讀,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不斷加深對詩歌感情、意境、內涵的理解。

2、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學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注重學生的學習評價。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並懂得與他人交流,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4、重視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還讓學生開展相互評價,充分地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學會賞識他人,學會取長補短,博採眾長,從而不斷地完善自我。

朱自清綠教學反思 篇14

《影子》是一首兒歌,易讀成誦,描寫的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但卻又是最易讓學生忽視的,因為學生的觀察是無意識的,我們應該將學生無意識的觀察與教師有意識的引導結合起來,真正達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走出教室,融入自然,關注學生生活,才能引起學生的極大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從生活體驗入手,問“你們見過影子嗎?”“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影子?”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初步感知:“有了光線,才有影子”的知識,然後通過做“找影子”遊戲,讓學生知道了“影子與光源”的關係,其次明白“影子”隨“光源”移動發生的變化,讓學生探究“你還會在哪裏看到自己的影子?” 讓學生再現過去生活,體驗感受影子的存在。即讓學生在活動中游戲玩耍,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在活動中感悟道理,一切結論都是學生自主探究與發現的結果,學生的思維靈感達到了顛峯。

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過分依賴“教材、課堂、教師”的做法,打破“教材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的陳規。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那我們的課堂才真正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wrzo4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