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針對教學目標,應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通用24篇)

1、着力於學生的語言發展,能用完整的語言,準確地描述“多些、少些”,來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

2、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充分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利用身邊的例子引入。上課開始,我就問學生:教我們的老師有多少?我們班有多少人?學生興趣挺高,一起在數教我們的老師有多少人,然後再數我們班有多少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數100以內的數,也讓學生學習的勁頭高漲。數出:老師7人,學生51人(板書)。然後由這兩個數據讓學生明白:“多得多、少得多”的含義。然後還是用身邊的例子:男生和女生的人數(人數差不多),來引入本課的另一個知識:多一些和少一些。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效果挺好。

3、採用歡快輕鬆的教學方式,避免單調的模仿和説教。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和少一些”的含義後,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加熟練理解。讓孩子們互相舉例子,更加鞏固含義。然後全班交流:孩子們舉的例子挺好:比如説:我又10支鉛筆,小紅又50支,小紅的比我的多得多;…… 加深學生多兩個數之間大小關係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2

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使用“多些”、“少些”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

授教過程中從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及不同的提問方式,從各種角度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尚不足,比如説指導學生説説“紅金魚比黑金魚多得多”還可以怎麼説,學生反應不強烈。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生活,是一個長期的教學目標。

作為一節典型的概念數學課,讓學生自始至終地立於自主探索的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和組織者。在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遇到挑戰,並不斷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3

《多些,少些》是一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是讓學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概括幾個數量間的關係。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我們要做的只是讓學生將他們的生活中的語言説出來。在這節課上,我利用例題和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觀察例題,後根據例題的內容及要求用小木棒擺一擺,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同時聯繫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學習理解和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概括幾個數量間的關係。在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想和動口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想學、要學,更進一步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只是“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這些詞語在生活中經常用到,但學生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和感受多是模糊的,尤其是不易區分“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想盡辦法讓學生多説多議,從而進一步瞭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使用這些詞語,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其次,在總結之前的經驗的基礎上改變教學策略。去年我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小組合作,由於組織不好,導致教學效果不好。這次我讓學生同桌兩人合作進行操作,後引導集體討論,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再次,在知識的鞏固階段,我安排了相應的練習及用這些詞語來説一説教室裏物品間的多少關係,借些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義。

但是鄉村的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相對要差,有一些學生還是不能區分理解“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之間的差異,沒能準確的運用。只能在今後的複習過程中,多加引導,加強他們對詞語的理解。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4

1.是對學生的引導所進行的問題設計要非常明確。今天課堂之上,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學生對我提出的兩個問題都能夠按照正確的指令來進行展開,我很高興。 這一點與其説是我的細心,還不如説是李老師對我的及時點撥。這樣的細節在我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時時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進一步提高問題的導向性。

2.是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要訓練。學生面對聽課的教師,自然是有些緊張,這也是人的正常反映,但是今天的這堂課,原來一些很優秀的同學也不敢站起來回答問題了,説明了我在平時的訓練還是太少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總之,一節課已經上完了,但對一節課的反思還遠遠不止以上這些,教無止境啊,自己除了要多反思外,還要向各位同事們認真學習啊。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5

《棒棒天使》這個故事幽默風趣很受我們班孩子的喜愛,它是散文類讀本,語言清新簡潔卻藴含着很豐富的反義詞知識,作者巧妙的將反義詞融入有趣的人物情節中,通過兩個充滿風趣幽默的人物形象,讓幼兒自然習得掌握反義詞。而且讀本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為第二課時第三課時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次活動是第二課時,通過讀本中出現的圖片幫助幼兒回憶理解故事,鞏固對已有反義詞的認識,發展幼兒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並通過一幅畫遷移出更多的反義詞,也訓練了幼兒仔細閲讀畫面理解畫面等閲讀習慣的養成。

這次活動的目標之一是通過觀察尋找畫面中的相關信息,幫助幼兒感知掌握反義詞,目標二是培養幼兒仔細觀察閲讀畫面的習慣。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基本能有效完成既定目標,而且幼兒學習興趣濃厚,能積極思考大膽表述,課堂氣氛活躍,特別是最後環節出示一張大的背景圖,讓幼兒在圖中發現線索尋找反義詞,更是極大的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他們能仔細認真的觀察,對幼兒良好閲讀習慣養成有了很大的促進。但是,在教學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出示棒棒天使和胖胖天使喜歡的物品圖片時,由於黑板較小所以板面擺放較亂,沒有條理性,在有些環節上過渡的有些倉促不夠自然,而有些環節又略顯拖沓,今後這都是在教學中要注意的。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6

《夜歸鹿門歌》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鑑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的首篇。該單元要求教會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詩歌的意境)。即要教會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儘量構想詩人描繪的奇幻世界,從而獲得對人生、自然的新認識。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

同時《夜歸鹿門歌》這首詩將山寺的鳴鐘、月照的鹿門、夜歸的世人、月、煙樹、巖扉、鬆徑等景物(意象)順次組合,於喧鬧的紅塵之外,另創出一個和諧的、寧靜幽美的隱逸勝境來,抒發了詩人歸隱後清閒淡素的情懷志趣,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典型的意象、獨特的意境、獨有的情感。

鑑於以上兩點,這節課的重點就是教會學生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鑑賞詩歌。先通過解題、朗讀,對詩歌有一個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直奔重點。讓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根據初步感知,以時間和地點為分界概括兩幅畫面:黃昏江邊景、月夜山中景。

然後啟發引導學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點,揣摩詩人情感。景物特點一旦體悟到位,領悟情感也就輕鬆自然。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讓學生自主欣賞王維的《歸嵩山作》效果很好。學生已基本掌握這種賞析方法,對詩歌意境情感領悟比較到位。

反思這節課,我再一次認識到,一節課一個重點即可,不宜貪多;對於詩歌,景物是核心,引導學生體會景物特點是理解詩歌的關鍵;

需要改進的幾處:1、第一幅畫面賞析,忽略了“爭”的點撥。

2、最後兩句的賞析中,還應從知人論世層面略作探究。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是講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下面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課堂效果以及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反思。

一、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想如果在一節課的時間裏把性質和判定學完,那隻能是把本節課設計為探究課,而對於性質與判定的應用只能放在下一節課,於是我把這節課設計為探究課,把對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定理的探索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是啟發探究式。為了增加課堂密度和教學效果以及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運用幾何畫板和幻燈片製作了課件,以增加學生對角平分線上任意一點的理解。在學生探究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時,我分別創設了情境,一是為了給學生的探究搭建平台,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二是為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並應用於實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二、對課堂的再認識

如果説一節課的課堂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根本,那麼課堂上老師的傳授方式更是關鍵。這其中包括老師對課堂氣氛和學生 的把握,老師的教態是否大方得體,尤其有很多老師聽課的時候,還包括語言是否精煉,知識的邏輯感是否連貫,層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説本節課的課堂氣氛,不知是否是第一節課的緣故亦或是學生有點緊張,平時愛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太敢發言了,所以感覺課堂的氣氛還是有些沉悶。當然,老師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時,要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在課上輕鬆而愉快的學習知識。這是對任何一位老師的考驗。其次通過看自己的錄像,平時自己沒有在意的細節,包括自己在講台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經意的手勢和説話的口頭語都暴露出來。感覺自己精心錘鍊的語言在錄像中仍有些羅嗦等等。總覺得自己上課時怎麼會留有那麼多的遺憾。再次對課堂所用時間把握不夠準確,由於在開始的尺規作圖中浪費了一部分時間,當然這一環節時間的浪費與我講授尺規作圖的方式不夠合理是分不開的,以至於在後面所準備的習題沒有時間去練習,給人感覺這節課不夠完整。再就是課堂上安排的內容過多,也是導致前面所提問題的原因。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不應死板教條,而應根據內容和學生情況進行更合理的配置。

三、不足之處的反思

通過看自己的錄像課,感覺自身的課堂教學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於改進和完善。尤其是對課堂語言的錘鍊,不僅僅是表達清楚,更要言簡意賅,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還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應停留在口頭上,還要在實際操作時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實際教學中始終貫徹先學後教的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個人能力。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8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教材上有篇課文《青蛙看海》,故事 很簡短,其文如下:

青蛙長期生活在湖邊,很想看看大海。蒼鷹對它説:“只要等上前面的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天哪,這麼高的山!”青蛙吸了口涼氣,“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麼上得去呢?”

“是啊,這山是太高了。不過你不登上山頂,怎麼能看大海呢?”蒼鷹説完就展翅飛走了。

青蛙很失望。這時,一隻松鼠跳到它面前:“你想看海嗎?”

“是啊,可是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

“這石階你能跳上去嗎?”松鼠説着,跳上了一個台階。

“這有什麼難的!”青蛙跟着也跳上去。

“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説。

就這樣,青蛙跟着松鼠一級一級地往上跳,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不知不覺,它們已經跳完了石階,到達了山頂。

啊!大海就展現在它們眼前。

文章隱喻為一種高境界的為師之道,童話中的青蛙就像我們的學生,想翻越學習道路上的障礙——高山,去領略知識大海的美景,而蒼鷹和松鼠就是他的老師。蒼鷹作為老師,青蛙學生問,蒼鷹僅平實的語言“傳道”——登上山方能看海,對於小小青蛙來説無有力的翅膀、善跑的長腿,畏難是一定的,而蒼鷹“解惑”時卻歸因為學生無能難以登山,而後展翅而去。顯然,像蒼鷹這種僅僅“傳道授業解惑”而不關愛學生,不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不注重方法指導的老師,早已不合時宜,與其説是學生的無能,不如説是老師的平庸。

而松鼠老師深知如此高大的山對於小青蛙意味着什麼,用極富激勵性的語言給學生以自信,設計學生青蛙的“最近發展區”,讓其“跳一跳,夠得着”,整個過程老師與學生同行,同甘共苦,領略美景,共同成長。

反思我們的現實,我們的學生已失去越來越多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他們往往孤獨艱難地走在求學的路上,肩負着老師拋給他們的知識背囊,稍有鬆懈,便會引來老師的隨意的指責與説教,而後將責任推給學生,與蒼鷹何異?我們應像小松鼠那樣作教師,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自信和興趣,注重過程的引導與引領,讓學生欣然、易然、樂然“達到山頂去看海”。

後記:“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把教育當作我們的事業,用追求卓越的心,用善於思考的大腦,用獨到的眼光,去閲讀文字、閲讀生活,總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啟迪,更新我們的觀念,優化我們的行為,讓我們一點點接近教育的真諦。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9

《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是蘇教版教材中第一次獨立安排的策略學習。教材旨在讓學生經歷“尋求策略——解決問題——感受價值”的系列活動,形成解決問題的策 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的例題中數學信息是無序地單獨呈現的,讓學生學習並掌握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體會整理信息的意義與作用,內化成自覺、靈活地 整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課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一.體會列表整理的價值。

在教學中,解 決問題活動的價值不侷限於獲得具體問題的結論和答案,它的意義更在於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體會列表的意義。教學第1個例題把後面小軍的信息結合再一起,以 三位同學的對話為主題圖,讓學生説説,知道了哪些信息,並把這些信息用句子或畫線段圖整理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看,在此相機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列表整理。 通過列表整理和句子整理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列表整理的價值,更加簡潔,清楚。

二.填寫表格、理解結構、分析思路。

由於學生初次利用表格整理信息,因此需要細緻的指導,在教學中,我儘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教學要求。

1. 帶領學生經歷填表的過程。事先準備的表格先讓學生讀懂表格,再帶領學生經歷一次填表的過程。填好表格後注意在交流中,讓學生説説表格的每一列填寫的是什 麼?這樣的目的是讓學生找到各個數量在表格中的位置。欠缺的是,學生對於列表法的掌握並不好,主要在於不懂得列表的好處以及怎樣列表來思考分析問題,很多 學生甚至是在算過結果後再去填表,把列表整理信息變成了一種無用的操作。

2.引導學生理解表格的結構和內容。列表是一種策略,其目的就是 為了解決問題。不列表,讓學生解答這些兩步計算的問題也並非難事,大部分學生列完表格後,也是用以往的經驗進行列式計算的,這樣也就失去了列表整理的價值 了。因此教學時,在填表以後我讓學生看着表格複述題意,説説題目的條件和問題,體會各人買的本數與用去的錢數是緊密聯繫的數量,體會列表整理顯示了這些數 量的對應關係。

3.啟發學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題思路和步驟。例題1,題目本身不難,所以在理解表格的結構和內容後,我讓學生根據表格顯示的 這些數量之間的對應關係來列式計算。在交流時,讓學生看着表格順着兩種思路去分析這個題目,一種是從條件想起,根據買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1本的價錢 (單價),一種是從問題想起,要求買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價錢。這樣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在今後的解決問題時,可以通過列表整理,更好地理出解 題思路、找到問題的解法。

三.組織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例題1教學之後,通過算式比較,讓學生説説在解題時,有什 麼相同點?通過把兩張表格合併後,讓學生説説,有什麼發現。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有價值的發現和體會,如:小明買3本用了18元,小華買5本用了 30元,小軍買7本用了42元,每本練習本的單價是相同的;求小華用去多少元和小軍買了多少本,都要先算練習本的單價;買的練習本多(少),用的錢也多 (少)等。這些發現有利於學生進一步清楚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初步感受函數關係,為以後學習正比例的知識打下基礎。

上完課以後有以下幾點覺得難以把握:

一、把握尺度難

用 表格方法進行整理信息,教學的重點之一是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收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並按一定的結構填寫在表格裏,但這個指導的度難以把握。第一次試教覺 得很簡單,出現情境圖後讓學生整理的出條件和問題,直接放手讓學生嘗試。學生大都不知所措,或是把問題重抄一遍,或是列式解答,或是滿臉困惑地傻坐,很難 提供一份比較滿意的整理結果,還浪費課堂教學時間。到二小上課時,我就直接出示表格給學生,學生很快地理解了老師的意圖,但又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二、領會列表策略難

在 試教課中,發現大部分學生不能透徹地領會完整的列表策略,解答歸解答,列表歸列表,很難把它們融合在一起,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表格中該填問號的地方,填上 了數據,把本該最後一步完成的內容提到了第一步完成。於是我在二小上時,表格出現後,我就強調了問號的作用。在啟發學生利用表格分析數量關係理出解題思路 強調從問題出發怎樣考慮。學生情況比試教時好得多,但仍有學生先列式解答,只是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

三、體會策略價值難

讓 學生體會列表策略的價值,並自覺應用該策略解決問題是一重點,但由於教材中呈現的例題比較簡單,而且學生對歸一問題中隱含的數量關係掌握的比較好。當出現 情境圖時,有的學生已經口算出了一本筆記本的價格,甚至小華用去多少元?小軍買多少本?也口算出來,學生覺得列表是老師和課本另外強加的額外負擔。為了解 決這一問題,我將列表整理與情境圖對比,突出表格更清楚,有條理。儘管這樣,在後面的練習中可看出仍有學生覺得直接列式解答省事。由於時間關係,書後面的 兩個習題鼓勵學生多樣化的整理信息,引導活動從有形向無形發展,這一教學過程未能完成。

通過這次賽課活動,從中發現了很多不足,有待改進,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認真分析教材,取長補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10

作者首先介紹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的由來,最後介紹日月潭清晨、中午、雨天的不同風光。本文文質兼美,五個短小的自然段生動和諧地展現了日月潭的迷人風姿。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情境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景之美、文之美的品味,激起學生對日月潭及中國台灣寶島的熱愛之情。

在識字環節中我運用了多種形式的識字方法幫助學生識字,而且難度遞進,環環相扣,讓學生慢慢的由認讀加拼音的字到去掉拼音後的認字,學生在不知不覺的遊戲中就把文中的字認識了。

在課文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將文本語言還原為生動可感的圖片,讓學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對日月潭的風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儲備,有效渲染了氣氛。然後以讀代講,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悟、理解,讓學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風光。

在教學日月潭名字的由來時,我運用了日月潭的平面圖讓學生更象形的知道了為什麼這個湖會叫日月潭,並讓學生運用關聯詞“因為……所以……”説一説日月潭名字的由來,這樣較好的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通過朗讀,表達出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景色的變化。為此,我設計了指名讀,自由放聲讀,男女生賽讀、找夥伴讀,同桌互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並在老師適時的點撥下,體會和感悟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整堂課的教學重點我放在了第三段,指導學生在讀熟、讀美的基礎上,練習了背誦。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11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兩班學生的學情,我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1、通過感情朗讀,讀懂詩歌內容,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2、讀寫結合,模仿課文仿編詩歌。

教學中主要體現兩個理念:

1、落實朗讀訓練,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理解課文內容,在品讀過程中感悟語言,體會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閲讀中引導學生髮現詩歌寫作上的特點及形式,指導學生仿寫,給學生創作寫作的平台,使其思維得到拓展。

教完本課,我覺得自己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閃光點是: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敍述形式。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範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麼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説明金魚有幾歲了。怎麼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祕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於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為了一體。後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於大自然的語言。對於蝌蚪和大雁孩子們並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裏進行充分想象,同時藉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後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後來經過我的範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 詩歌的創編。課後我佈置孩子們回去蒐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於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蒐集到的相關資料,整合了一節節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例如這首小詩:

你看那夜晚的北斗星,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如果你迷了路,

它是指路的嚮導。

小鳥在清晨鳴叫,

不就是像在議論天氣,

大自然在雲彩上寫着:

今天風清氣爽。

蜘蛛如果編了個網,

一天你會發現網上的水珠--

水珠越多今天天氣越好,

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讓美麗的荷花,

長在強烈的酷暑中。

這是在告訴令人們:

夏天已經來到。

詩中每一小節的每一種自然語言都是生活中常見到的,可見孩子觀察的非常仔細,創作的也十分具有兒童性和趣味性。我將孩子們創作的小詩進行了裝訂整合成為了一本《大自然語言小詩集》並讓孩子們自己配上喜歡的插圖和封面進行保存。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課堂上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到位。這是一首知識性詩歌,內容又比較淺顯,學生只要多讀、多感悟就可以理解。課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講解顯得有點多餘,還應該在朗讀上下工夫。

2、備課不夠充分。該課如果能充分準備多媒體課件,將圖文並茂結合起來更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可是由於時間倉促,沒有能在多媒體下進行教學,對於詩中提到的“三葉蟲”“漂礫”學生不是很熟悉,只是通過我的直觀描述一番,可還不能達到形象具體。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12

相對於原有教材,20____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為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為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七年級(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1.草履蟲怎樣生活。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視頻。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眾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敍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視頻,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為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13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們組遵循了以下原則:

第一個原則:以學定教。

張力軍老師曾經説過,學生的學習終點就是我們的教學起點。學生會的不用教,學生在理解和認識上有困難的地方才是教師需要下功夫的地方。這節課中,學生都能理解到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歡,但是對於作者和鳥兒之間的信賴,不僅有喜歡,更多的是作者對鳥兒的寬容和尊重,這是學生理解不到的地方,因此,我們將這一點做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去找文中的“我”都做了什麼並根據“我”的做法談談自己的理解。在學生充分交流後,提出問題:馮驥才養珍珠鳥,“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什麼也不做。” 你同意嗎?為什麼?讓學生深入理解“我”的做法背後所隱藏的對珍珠鳥兒的尊重與寬容。

對於文中一邊寫鳥,一邊寫人這樣的寫法也是學生不易關注的地方,課上也是將此設為教學目標,先帶着學生學習其中一段,也是最重要的一段,讓學生感受這種方法,然後再讓學生到文中去找還有哪些地方也是用了這樣的寫法,再體會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第二個原則:立足篇章。

高年級的閲讀教學一直強調要有整體的觀念,在這學期開學進修時,宋老師也是一再強調篇章閲讀的重要性。本節課中,我們就圍繞篇章閲讀為開展教學。那對於這樣的名家名篇來説,我們應該讓學生有什麼樣的收穫?記得也是張力軍老師曾説過:“學習老舍的《貓》,不是要讓學生對貓感興趣,而是對老舍感興趣;學習葉聖陶的《爬山虎的腳》,不是要讓學生對爬山虎感興趣,而是對葉聖陶感興趣,課下去找他們的作品來讀,這才是成功的語文教學。”這節課中,我們也是以“學文識人”為目標,讓學生回憶國小教材中所有的馮驥才的作品,拿來比較,然後發現其在文章結尾出幾乎都有點睛之筆這樣的特點。然後在拓展一片課外的馮驥才的文章,加深學生對馮驥才寫作特點的認識。

雖然設想的很美好,但是現實很殘忍。這節課後,我覺得學生在理解“尊重寬容”時,還不夠深入,如果教師課堂上能過再給學生多一些時間的話,學生的感受可能就會更加到位;再有,就是教師在時間把控上做得不夠好,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的情況,對於後面的拓展閲讀時間有些短。

在這我們組進行研討課的過程中,非常感謝蔡校長和黃主任,蔡校長為了打開我們的思路,更新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把自己聽了好幾節比較閲讀課的心得和我們分享,並把自己的聽課記錄複印成冊,供我們學習;黃主任也是每次都聽我們的試講,並抽時間和我們進行交流、説課,在重要的教學環節和比較閲讀篇目的甄選上都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使我們的教學設計逐漸完善;與此同時,我們組內的每位老師都是特別認真,不遺餘力地幫助年輕教師理解教材,修改教案,根據自己這麼多年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僅在教學上給予幫助,還在學生的培養,學生上課習慣的養成上交給年輕教師更好、更多地方法。在此,向每位曾予以幫助的老師説聲感謝。

以上就是關於我們組的這節研討課的想法。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14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説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本文共三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我上了第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2、過程和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為在實際操作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三點:1、步驟清晰。(讀準字音——記字形——結合課文——理解字義——習字寫字)。 2、課堂上滲透識字方法(做動作,加一加、減一減,加減混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3、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説記字方法、組詞、説句子)。

在讀準生字讀音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圈畫出生字,自己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把你覺得讀得好的生字讀給同桌聽,再開小火車認讀。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導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温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説一説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為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15

日常生活中的遊戲各種各樣,教師可以創造性的把遊戲移植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在數學遊戲中長知識、長智慧。如在教學10的組成的時候,設計了“給鴿子找家”的遊戲,改變了以往的數字的組成的教學方法,而是採取了將知識溶入到遊戲中,因為我認為學生在學習2—9的認識時,已經對數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對於10的教學我就嘗試的開放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學習,發散了學生的思維10的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在新授中,有如在練習中設計了給鴿子找朋友的遊戲。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在不知不覺在遊戲中得到了學習和練習,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教學形式、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本質上是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實現了教學相長。新課程下提倡多樣化的,現實的、主動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獲得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具有應有價值的、終身受用的知識。

綜觀整節課的教學來看,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16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隻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後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穫: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白鵝》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後都是我自己説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上完課後,我又和學生一起閲讀了《同步閲讀》中邊選的《白公鵝》後半部分,學生被白公鵝那偉大的愛所感動,也更能理解作者對白公鵝的欣賞,滿心的喜愛的情感了。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17

第七單元的課文充滿愛,充滿真情,充滿温馨,一篇篇課文學習下來,總能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情感得到昇華。《賣木雕的少年》就是這樣一篇課文,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誼在文中讓人感動不矣,那少年是那樣淳樸,是那麼可愛。當“我”因為那象墩子太大而無法帶回中國而無限遺憾時,那賣木雕的少年靦腆地出現了,帶着對中國人民的無限情誼出現了,學生讀着課文,體驗着賣木雕的少年的一言一行,當學生與賣木雕的少年的情感產生共鳴時,學生的情感也就跨越了國界,相信在今後的生活中學生的情感也會更美好,從只會關注自己到關愛他人上定會有長足進展。

本文語言樸實但藴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導學生對相同的語言文字進行反覆揣摩、咀嚼,在比較中領悟其中豐富的內涵,感受到故事發生時的情景,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如:在引導學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遺憾心情,兩個人物都感到“遺憾”,但這絕不僅僅是相同的心情。透過這一對相同的詞語,能感受到兩個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棄木雕的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少年”的不能賣掉木雕、不能讓“我”這個中國朋友如願以償的惋惜與失望。相同的詞語,學生通過比較,深入人物去體會,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兒。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巨大表現力和生命力,還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薰陶。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18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

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失去了唯一的親人”中的這個“失去”,充分説明了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説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説明朝鮮人民為志願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此時,我設計回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情感。每一次事件結束時都設計了“再見了,親人!再見了,媽媽!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在一起”。渲染感情,讓學生體會中朝兩國之間的深厚情誼。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19

《夢來過了》這首兒童詩歌短小精悍,富有節奏和韻律,朗誦起來琅琅上口,賦予了音韻之美。符合我們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和感性的、富有幻想的特點。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對原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如:原教材中是直接出示圖片----小草、小花、白雲等,説:“今天都有誰來咱們班做客啦!”而為了給幼兒營造一個寬鬆的語言氛圍,讓孩子們願意説。我改為談話導入活動,因為孩子們都有做夢的經歷,對做夢有一些生活經驗,説一説自己做的夢,聽一聽別人做的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樣一下子孩子們就進入一個輕鬆、有趣的話題當中,使師生關係更融洽,就像聊天一樣,活動氣氛也活躍起來,活動開展的相當順利。

由於詩歌內容比較簡單,學唸詩歌的環節很快就結束了,我將仿編詩歌作為了活動的重點,用“詩歌裏的小朋友到枕頭裏、被窩中找夢,小朋友可以到哪裏去找夢?”這一問題來啟發幼兒想象。孩子們的語言十分精彩:“在大箱子裏嗎?我看看——沒有”,“在媽媽的包裏嗎?我翻翻——沒有”,“在鞋子裏嗎?我看看——沒有”,“在草叢裏嗎?我找找——沒有”……從這些言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句子的結構上,幼兒採用了詩歌中設問的修辭方式:自問自答,但這並不是單純的模仿,“翻翻”、“找找”、“看看”,幼兒在語言的模仿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與生活。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思路是比較清晰的,從傾聽、欣賞——準確記憶——學習朗誦——脱離圖譜——自由創編——朗誦表演。從步驟上、難度上是層層遞進的,幼兒行為積極,思維活躍,樂意參加創編活動。整個活動,幼兒在審美中模仿、在模仿中創造、在創造中提升,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建構了自己的語言、創造了自己的文學,最後也實現了語言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詩歌的仿編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會顯得更加的真實。課後反思時,我回想了仿編的環節,如果在這一環節中我能強調一下運用詩歌裏面的句子讓幼兒來説,會更達到我所設立的目標,另外對於一個孩子説天上去找,如果這時把幼兒的思維引入房間,讓他去房間的各個地方去找,就樣會更生活化,接近孩子的生活。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20

本課是人美版第一冊第十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這節課是為了使學生通過對汽車的回憶、觀察,大膽的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想所思的事物表現出來,從而培養學生造型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悦。

雖然現在的學生天天能接觸到汽車,許多學生家中就有私家車,更多的孩子喜歡玩汽車,可以對汽車的結構、類型,甚至性能説得頭頭是道,有些可以説比老師瞭解得還要清楚。但作為一年級小朋友,他們的接觸面畢竟有限,如果只是要求他們從自己觀察的角度出發,畫一輛汽車,有可能大家畫的汽車都是千篇一律,大同小異。所以在課的設計上,我費了些心思。

首先在課前,我考慮到一年級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因此創設了猜圖導入,激發興趣,先展示一個桃子圖片的局部,圖片的局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桃子,但答案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通過猜圖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並通過圖片上桃子-汽車這一視覺矛盾的衝擊,激發學生想象的思維。其次在畫汽車之前,讓學生説一説自己見過或知道哪些汽車呢?(轎車、載重車、客車、翻斗車、消防車、警車……)接下來一個環節,我還讓學生欣賞了各種各樣的造型別致的汽車,學生的作業中,畫出了蘋果汽車、兔子汽車、西瓜車、長翅膀的車、魚車…….

我覺得這是本堂課的一個亮點,通過這樣的層層遞進,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但在實踐中,我發現如果能給學生提供一些已有的奇特形狀或功能的汽車圖片,會有更多的學生想象更加精彩。在最後的作業展評中,我在講解學生作業時,還説的不夠詳細,如果再細緻一點,效果會更好。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21

《認識除法》是二年級上冊課本中學生學習了平均分以後學習的知識,這節課的重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繫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一個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後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

首先,引發學生平均分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尋求答案。我一個追問:“每輛車坐2人是什麼意思?”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上的提示,這對中等往下的學生更有所幫助,他們可以藉助學具去分一分。對於中等往上的學生他們也可以直接在大腦裏想分的過程或者聯繫乘法的意義來尋找答案,平均分和幾個幾相加本質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學生的思維,在爭辯中完善知識結構。出示例題後,我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可以請身邊的圓片幫忙,也可以在大腦裏思考,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找到答案,後者比前者的思維層次要高一些。在組織彙報交流時我溝通了這兩種方法相通的地方,“在這道題中是幾個幾相加是6人呢?”學生出現了意見的分歧,一方認為是3個2相加,一方認為是2個3相加,我讓學生舉手表決了一下,發現幾乎是半對半,隨後我説“有理走遍天下”,要説出自己的理由,此時有些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意義來解釋,有些學生知道想乘法來找到答案,但意義解釋不清,我引導這部分學生去觀察平均分好的圓片,最終是心服口服了,為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在説中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算式中的3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整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經歷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加強理解。

其實,學生從平均分的角度用圓片去分一分去解釋難度不算大,而對於是“幾個幾人是6?”這是一個從直觀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箇中間的初步抽象過程,這是突破難點的重要紐帶,需要暴露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地去明晰、完善。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22

中學生普遍認為魯迅的作品語言艱澀,主題深奧,實在難以理解。而《故鄉》一文無論是從內容到形式,從人物塑造到環境描寫,從歷史意義到現實價值等,可講可學可探究的內容太多了,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讓學生在能接受理解的範圍內探究,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在對閏土這一人物形象分析時,我沒有分析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來寫人,而是分析其變化,在人物變化中,分析其語言,在語言描寫中,分析省略號這個標點的運用,省略號運用中只分析中年閏土見到我是説的最短的一句和最長的一句。這樣處理文本,就引導學生對緒的內容,艱澀難懂的語言輕鬆地理解和把握了。

總之教學本課,我本着一種潛入深處的原則,在分析文本時,簡單入手,在挖掘主題是,注重由淺入深,這樣,學生既輕鬆地學習了課文,有深刻地瞭解了本文的主題,何樂而不為!

但是,在聽完了同組丁老師的講課內容後,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樣的問題,在她的引導下,如此輕鬆,條理如此清晰,文本挖掘地如此的深刻,這些將是我在日後的工作中應該探索和研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將本着學習研究的態度,向同組的其他老師學習!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23

核心提示:我選我,三個簡簡單單的字,但字背後承擔的責任卻並不簡單輕鬆,要説出這句話,是需要個人的勇氣和自信,特別是國小生。“我選我”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選勞動委員這件事本身。學了這一課,學生要懂得對自己有信心,懂...

我選我,三個簡簡單單的字,但字背後承擔的責任卻並不簡單輕鬆,要説出這句話,是需要個人的勇氣和自信,特別是國小生。“我選我”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選勞動委員這件事本身。學了這一課,學生要懂得對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適當的方式展示和表現自我,懂得應當為別人服務。下面我就這篇課文的兩個教學環節進行反思:

一、識字教學

生字教學在前一階段比較注重方法的指導,學生們雖然也學得不錯,但本節課上學生記字方法之多。我先讓學生上黑板摘蘋果,導入課文,學習本課生字,請打開課文--《我選我》,讓學生把生字以最快的速度在書中找出來,圈起來多讀幾遍,然後再找出詞語。再查檢朗誦情況,叫四名同學讀課文讓其它同學説出要求。老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學習生字。教學學生書寫生字。最後做鞏固練習,用詞語盒讓學生讀詞語造句。識字過程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學用結合,促進識字能力的提高。識字教學中發現,孩子的積極性很高,總能想出很多方法來記字形。

二、理解課文

班級選班幹部是一件孩子們都關心的事,學生易於將課文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選自己的事情卻並不多見。教學中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做事有自信,學會正確的自我表現,更主要的是要有一顆為別人服務的心。我採用生動有趣的朗讀形式,使學生讀熟課文,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的優美。誇誇我自己,讓同學正視自己的優點,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身為班幹部,或者是組長,你準備怎樣為班級、為同學服務?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有的擦黑板,有的擦窗台,有的負責關燈等,讓孩子樹立服務觀念,學會為他人服務。我們班有35名活潑的孩子加上一個愛你們的老師,我們共同組成這個可愛的家,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就像兄弟姐妹,老師關心愛護你們,就像爸爸媽媽,讓我們成為優秀的班集體加油吧!

二年級孩子的理解力其實是已經挺強了,關鍵在於找準切入點。就如跳遠一樣,先退到適宜的一定位置,才會跳到自己能達到的最遠的地方,切入點可以找得低一點。教學《我選我》這課,讓我意猶未盡,整節課下來,學生還嘰嘰喳喳地議論不休。課堂上,學生非常積極,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讓作為老師的我眼前一亮,看來學生的潛能是無限,正等着我不斷地去挖掘。

多些少些教學反思 篇24

課堂教學設計新穎,層次清晰,通過反覆朗讀成誦,體現詩歌的朗讀教學。課堂上師生互動效果較好,真正體現以學生的主題意識,並實施在具體的行動中。教師不僅幫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更教會學生學會思維的發散,從某一點生髮出去,向其他知識點擴張開去,做到知識的前後勾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內涵,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適當補充歷史史實,充分顯示教師對文本理解和對學生的學情的瞭解。

教師注重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傾聽,在詩意翻譯的環節,教師讓學生分組去活動,讓學生去討論問題,並在討論環節中鍛鍊學生傾聽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合作探究,可謂一舉多得。

教師注重學生的整體的參與度,注重學生全程參與,從課堂學生活動情況看,學生基本上都有發言的機會。值得一説的是老師注意在學生回答問題後,適當的給與表揚與讚賞,當然學生回答不足的時候,教師還是能針對性的指出不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wpkm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