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通用16篇)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通用16篇)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1

一、識字教學要圍繞漢字的“音、形、義”,開展教學,重點突出字形。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通用16篇)

三年級識字教學仍然是重點,但一堂課下來總感覺時間不夠用。先讓學生聽錄音,邊聽邊畫出生詞,強調藉助拼音學讀準字音,接着通過聯繫語言環境,把生詞所在的句子讀通順,並讓學生進行評價,接着再單獨讀生詞、指名讀、自由讀、小組讀、開火車讀、難讀字強調讀等的形式,學生讀興趣較濃,大部分能發準音,但也佔用了較多的時間。接着指導寫,讓學生進行觀察,再説説自己認為最難寫的字,想出識記的辦法,只有個別學生敢於嘗試,有一個用字謎的方法記“猜”,讓人眼前一亮“狗兒吃青菜”,學生的反映冷淡,我只好用多媒體進行書寫展示,並讓學生進行書空,但認真寫的人較少。還沒來得及讓學生自己進行寫字訓練,下課鈴響。通過寫字本的反饋,學生的識字效果不太好,很多字寫錯了,如“繞”多一點,“雀”少一畫,字體也較馬虎。

二、加強課堂紀律管理和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分散。稍不留意,有的同學在台下竊竊私語,有的在玩文具,有的不時還打小報告。學生的學習習慣還需不斷地進行培養。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和習慣。

三、減少教學環節,減少預設目標。

閲讀教學費較低效,教學設計要避免過於煩瑣,着重圍繞聽、説、讀、寫下功夫。本節課設想通過讀課文——畫句子——説體會——仿寫的形式進行。可學生還是沒養成邊讀書、邊思考、邊寫的習慣,只完成了找山雀外形的句子,欣賞了兩句描寫山雀可愛之處的句子,匆匆畫了些對話,匆匆進行了一次角色朗讀,時間要到了。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儘量減少教學環節,不要求達到過多的教學目標,一課一得已經是很不容易了,追求面面俱到,全面的教學法目標,只能是一無所獲。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2

今天上午,我和孩子們一起對《山雀》一課的生字進行了學習,

《山雀》教學反思 和諧國小 胡豔霞。

今年我們伊濱區的語文教學採取的是學習山西太谷“二十四教學模式”之“主題單元教學模式”。它分為五個板塊:課內課外,自主預習;主題探究,品析寫法;組文聯讀,內化寫法;泛讀拓展,豐富積累;主題表達,習作遷移。與之前的語文教學有些差別,我們都是邊研究邊學習邊發現問題。

我講授的是第一模塊:課內課外,自主預習。因為三年級孩子較小,自主預習學習能力還比較差勁,所以我打算預習這一塊先放在課內,帶領孩子們預習課文,生字組詞和整理預習單。經過近三週的學習,孩子們已經初步掌握了預習的流程,但還有一小部分同學生字組詞不會,找不到易寫錯的字,不會概括課文內容,離最終的完全放手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我得繼續幫助引導他們,不怕現在耽誤時間,就怕將來拖後腿、吃虧。

《山雀》是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人與動物”,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一單元,養成善於觀察,用心思考的習慣。一上課我和孩子們先來學習第二單元導讀,讓他們明確單元任務。因為有了目標,學習才會有好的方向,順利達到預期的目的。然後,我和孩子們一起整理預習單,我在黑板上寫,孩子們邊説邊在本子上記錄。從生字的字、形、詞語理解到課文主要內容,資料的整理。我一點不敢放鬆,邊寫邊轉,孩子們也學得很認真,整節課下來,感覺收穫挺大的。聽課老師們也一致説基礎就得紮紮實實、穩穩妥妥的,只有教給了方法,才會有後來的自學收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期待着孩子們自學的成果,期待着新的課改的成功!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的起點,新的課改,新的方法,我們也會有新的收穫。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3

作者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寫“我”堵住樹洞裏的小山雀,而另一隻山雀站在樹枝上不時地尖叫。“我”想象它是為了救它的朋友而掩護和傳送“信息”。這是兩隻多麼友好、聰明、有趣的山雀呀!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從中體會山雀的聰明、可愛,從而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與愛護之情。

課後,我想:一直以來,我們老師都把精力放在組織課堂教學上,卻很少去精心設計作業,其實作業設計也不容忽視。今後佈置作業也得動動腦筋,多花點心思了。不然很多學生是不會認真完成的。如果在教學這課之前,我能這樣對他們説:“明天我們要學習《山雀》這一課,到時我要請同學來表演課本劇,你們想不想表演?想表演那可要把課文讀熟、讀好喲!你們回去可以先和爸爸媽媽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到時,我們看看誰是最出色的小演員,好嗎?”如此一般地“哄”學生讀書,定能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因為這種形式是學生平時最喜歡、最感興趣的。

我相信,如果每次作業我們都能精心地去設計,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4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師所要做的是在課堂45分鐘內儘可能的把準確的要點傳達給學生,而這種傳達不應該是“灌”,而是基於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節理解,關鍵句周到分析後自然得出的結論,否則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為是篇古文而忽視了這點,扮演了'拔苗助長'的角色,其結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其精湛的描寫技藝,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繪的典範,所以我深刻反省......

總之,公開課要公開的是什麼?是自己的創意作秀還是我們平時真實的課堂風采?我曾經以為是前者,所以每每上公開課,常常絞盡腦汁,希望能夠出奇制勝。但是後來我慢慢地明白了,不管我們的設計多麼經典,能體現在課堂上才是硬道理,所謂“是馬是驢,總要拉出來遛一遛”。在備好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這個“也”字,對它的語氣的理解和把握是備課備不出來的,而最終的解決卻是從學生的身上找到突破口,雖然看起來好像是“靈光乍現”,但這是建立在對學生的信任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能力的增強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與業務水平。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5

本課中存在的問題也有許多。如,當我要求學生們再讀一次課文,並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們説出的答案是:“課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飲料罐、香蕉皮、餐巾紙、花生殼等。” 《失物招領》這一課中的“失物”其實是有其特殊意義的,要讓學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課的重難點。當揭示課題時,學生回答錯了,明顯的是把“失物”與“食物”混淆起來了,而物品在這裏並沒有及時糾錯,把“食物”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來朗讀辨析。因為揭示課題時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與課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本節課自始至終朗讀佔的比重太大了,這應該是過分尊重了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但以讀為本不是隻以朗讀為本,更不是以“大聲朗讀”為閲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還是應該姓“語”、姓“文”,課文中如“植物園很大很大,花草樹木很多很多”、“他們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四十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四十雙小手在各自的口袋裏摸着,不一會兒,四十張小嘴一齊喊:‘唐老師,我沒丟東西!’”等都是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可以讓學生從中讀出韻味、悟出方法、模仿説話、學着寫話,從而讓讀為理解感悟、學以致用服務。朗讀是必須的,但在以後的課堂上也應該定一個不變的練習環節,讓孩子們更全面、實在地面對“語文”。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6

學完了聲母d、t、n、l及其與單韻母相拼的音節,今天上課的時候進行了複習,我發現孩子們讀得很慢,總要想一想,才能拼出來。我用了整整一節課,領着大家進行了複習,重點對差生進行了輔導,我感到效果還不錯。課堂上我從多個角度去評價學生,上課開動腦筋,積極舉手發言的,獎勵孩子一個“聰明星”;對於上課遵守紀律,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發言的,獎勵孩子一顆“守紀星”;對於回答問題,講話有禮貌的孩子獎勵他們一朵“文明星”。這樣,一堂課,老師和同學們一次又一次的讚賞,使學生在老師及同學們的賞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會挖掘自己的潛能,不斷地朝着既定的目標前進,滿懷信心獲取成功。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活動,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創造學習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玩中學,才能使剛入學的兒童在課堂上始終處於興趣盎然、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使課堂40分鐘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7

《成功訓練》課程中的“椅子運動”一課。如果教師不認真備教材,不去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而是單一地按照教材中“椅子運動”遊戲活動的要求和規則來組織教學,課的開始,學生剛接觸活動可能興趣還會很高,但學生在體驗中沒有獲取成功,教師只是運用單調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重複式體驗遊戲活動,一次次的失敗,沒有成功體驗的體會,學生就會感到遊戲的枯燥無味,無心參與體驗活動,只是隨着教師機械地參與活動,根本無法體會挑戰遊戲難度的樂趣,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由積極轉變為消極。

反之,教師“吃透”教材,細緻瞭解“椅子運動”教學內容屬於社會適應教育的學習領域,以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為基礎,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學生喜愛的情節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慾望。例如:以“以學為主、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改革理念為基準,以學生自主參與、主動發展為主的《椅子運動》課堂教學,在課的開始如果設計一個“人物與圖形”站位的激趣遊戲(三角形、正方形、菱形),讓學生在人數不等、活動要求不同的小組遊戲中,通過人與人、組與組之間的合作來完成活動,設計這樣的環節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興趣濃厚,合理的導入不但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了合作意識,而且也為本課下面的教學做了較好的鋪墊。

同時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椅子運動”遊戲中,以抓鬮來完成遊戲任務的形式來巧妙地引導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自由組合,產生活動共鳴,在相互爭搶完成任務中體會到遊戲的難度。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找出適合本遊戲的活動方案,在組與組的相互合作中逐步體驗活動的成功。同時結合學生的發展狀況,在課的結尾設計了談一談、説一説的反思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反思活動過程,交流活動體會中感受獲取成功的來自不易,發至內心地感受成功的樂趣。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8

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是語文實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課程標準》語)。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由、愉悦、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動、多思、多説、多聽,盡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學《麻雀》一課中,從初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到精讀課文,理解課文,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我都引導學生自已讀,自已學,自己彙報,自己評價,親自參與學習實踐活動。從找老麻雀、小麻雀、獵狗的特點,到發現老麻雀救小麻雀時的矛盾的表現,再到體會“一種強大的力量”。整個過程,老師僅僅起到點撥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9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閲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一樣的教學理念和不一樣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主體,而不以學生為主體。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資料,後者是透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潛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潛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取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閲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潛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閲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閲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理解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能夠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透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構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説構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潛力。

閲讀教學應用心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個小組6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刷子李的絕活是什麼?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刷子李的絕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態度變化?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資料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用心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狀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忙。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一樣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潛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用心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閲讀教學方式來到達讓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閲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

三、注意閲讀教學中人文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説説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説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10

《鄧稼先》是一篇人物傳記,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回憶性散文。執教完這篇課文後,我感到有所得亦有所失。

先説教學中的“得”。這一課的學習我採用了“創設情境”、“合作探究”和“研讀評價”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影像資料激發學生興趣,導入課文的環節比較成功,很好地切入到了課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得到了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滲透在其中;班級交流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們的概括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得到了儘可能地鍛鍊。

本節課亦有所“失”。一方面,比較重要的“合作探究”環節教師指導不夠,“ 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閲讀”這一學習要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反而使個別學生有些盲目或者無所事事,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另一方面,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諸如“我口説我心”這樣的環節,本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想説、願説,大膽地暢所欲言,説出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可是略微嚴肅的課堂氣氛未能激發起學生活躍的思維,表達得不夠。 結合本節課的“得”與“失”,在今後語文教學中,我認為自己還應作如下努力:

第一、優化教學設計,體現新課程理念。要富有創意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相長、師生雙贏。

第二、要使課堂教學中呈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鮮活局面。輕鬆活躍的學習氛圍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要成為 “催化劑”,努力營造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促成一種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11

我先整理一下,在這幾節顛三倒四的授課中比較成功的地方:和學生一起分析研讀了內部矛盾逐漸加深的過程:楊志和軍健之間一開始軍健內心不滿——向老都管抱怨——向楊志抱怨——鞭打失去作用——公開抵制,最終不和調和楊志的威信喪失殆盡。

又分析了楊志和虞候、老都管之間的矛盾:楊志的不敬導致老都管囿忍耐——不滿不公開——不滿公開化

此時,學生急的了不得提出了各種方案可以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就順勢引導學生為什麼楊志要打軍健斥虞候駁老都管。最後我們歸納出楊志要保持在這個隊伍中的絕對權威,唯有這樣才有可能是個團結的隊伍,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可惜楊志用錯了方法,非打即罵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讓楊志這個本身因是遭死的犯人不得人心而最終被完全孤立。

分析到這,學生對內部矛盾已經瞭解的比較深入。

不過這是也出現了一個小插曲:一個學生説古代軍健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犯了死罪的犯人,還有一類我沒聽清,所以這種人就該打,不打是不幹活的,這個我備課的時候沒有涉及也沒敢妄加評論。

其餘的感覺都講的比較亂,東一耙子西一掃帚的,不過好在都講完了。

在吳用智取上主要對比解決的楊志如何小心提防,八位英雄如何巧設計謀,最後總結了一下智用天時、致用地利、致用人和、致用計謀。這篇文章就草草收尾了。

和歸園田居主人感覺的一樣,整篇文章用了四節課,一直沉浸在某個段中出不來,缺少整體閲讀。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12

《麥哨》是語文第八冊第六組的一篇略讀課文。本組教材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進行編排,表達了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由衷的熱愛、讚美與嚮往。本文作者滿懷喜悦之情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無拘無束地玩耍嬉戲的情形,展現了鄉村孩子天真、純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情趣。

揭題時,我選用了這樣一幅畫面,碧空白雲下,一片金黃的麥地,麥浪滾滾,無邊無際。這樣純美的畫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令他們眼前一亮,帶給他們一個全新的感覺,激發他們的情感。在整堂課上,我以課文的主情景圖作為背景,結合文本內容,給孩子們展示五彩斑斕的田野圖畫,展示豐收在望的麥田圖,以及豐滿的麥穗的特寫圖。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激活了孩子們內心的美感,更為孩子們理解語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這篇課文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接着重點描寫了湖畔割草的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遊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我也想創造一個麥哨縈繞的課堂,在此中引領孩子們感悟語言文字。

我從課題麥哨引導到學習直接寫麥哨的段落,通過讀讀、吹吹,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歡快、悠長。接着,“尋着聲音走進田野”,欣賞了田野優美、喜慶的豐收美景後,我這樣説道:當這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田野展現在我們眼前時,無論是誰都不禁會用麥哨吹奏起心中的讚美之歌。整堂課從哨聲起,又從哨聲中結束,洋溢着濃郁的鄉間生活情趣。這樣的設計將麥哨與課文內容緊密結合,不僅使我的課堂節奏首尾呼應,流暢舒緩,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們,麥哨聲中就包含了孩子們幸福的童年,無拘無束的生活,包含着他們的笑聲、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這“歡快,柔美”僅僅指麥哨嗎?孩子們的理解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排比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細細讀來,這篇課文無論是文章的題目、佈局構思,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都不失為學生揣摩文本、領悟文章內涵的藍本。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點放在田野美景這塊。先是通過圈畫詞語,讀讀這些詞語,感受色彩的美感。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園豐收樂。最後重點品味麥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圖來幫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又利用插圖啟發學生想象“微風拂過,麥穗輕輕晃動身子,你彷彿聽到什麼”,孩子有的説:我看到沉甸甸的麥穗壓彎了麥稈,像在向農民伯伯致謝呢。在表達中,學生的情感與教材的情感進行碰撞、交融,學生入情入境、活躍而投入,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機與智慧,語文課也就上出味來了。

在整堂課中,我帶領孩子欣賞美圖,品味文字,朗讀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鳴的是鄉間的遊戲生活。鄉下孩子們的遊戲跟我們的不同。他們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遊戲。他們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紙牌,在草地上隨便打幾個滾,和夥伴們摔次跤,或去河裏遊一圈,就能快樂好一陣子呢。所以讓孩子們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編寫鄉村孩子在草地上的遊戲過程,讓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13

本以為學生脱離了農村和農業,其實是我們沒有真正引導他們接觸和認識農業及農業技術,看來真正脱離農業的恰恰是我們自己。個別學生蒐集的大量資料,雖然技術性語言較多,但足以見得學生對農業科學知識的興趣,也引發了其他同學對科學知識的熱情。我想:如果我真正把學生帶到大棚中去參觀認識蔬菜,瞭解蔬菜的培植技術,或者去苗圃觀看植物培育情況,學生更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

在識字、讀書的同時,吸引學生關注科學,愛科學,學科學,引發孩子們研究、探索的慾望,既動口,又動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門,擴展自己的視野。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帶;無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壯的植物;只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了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如此大的變化,令人驚歎。本課和第17課《酸的和甜的》一樣,採用連環畫的編排形式。教學中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並滲透觀察、想象能力的培養。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14

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最花心思的是如何利用好這篇小短文進行寫作的指導。在人教版新課程的課文安排中,很注重培養學生知識的自我探索,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索,但是知識的系統性相對原有的老教材有所欠缺,尤其是作文教學也缺乏完善的體系。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內容較貼近生活,內涵豐富但不是很深刻,和學生的實際比較接近。文章在材料的詳略安排很清晰,是訓練學生注意記敍文材料根據中心詳略安排的很好的例文。所以教學中我以此文為例文,抓住材料的詳略安排和文章中心的關係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和訓練。

記敍文材料的安排中,材料與中心關係密切,能體現中心的材料要詳寫。《第一次真好》主要抓住兩個第一次:第一次看到結實累累的釉子樹和第一次看見十姊妹孵出小鳥來寫。這兩個第一次從植物到動物,由靜到動,記敍中還結合作者思想感情的動態變化,內容簡單卻寫的各有特點,詳盡精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點強調詳寫和體現中心的關係,學生能很好的理解接受。文中另外的六個第一次都是用一句話加以略寫,這既是對前面兩個第一次的內容的補充,也使文章內容更加的充實豐滿,能更好的體現中心。教學中學生都對這幾個略寫的第一次印象特別深。因為平時在學生的作文中,往往就是鬍子眉毛一把抓,學生記敍的事件常常就是詳盡有餘而精練不夠,所以這幾個略寫的事件指導對學生啟發很大。

在分析文章事件的基礎上,再結合中心指導學生為什麼如此安排,讓學生明白材料和中心之間的關係。由於本文材料的詳略安排特點明顯,所以課堂教學中以此為例安排的作文指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課後要求學生根據課時的教學,對第一次的作文介紹自己的習作進行再次的修改,注意詳略安排和中心關係,要求材料詳實,中心突出。由於指導到位,所以學生的修改作文進步較大。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15

1.對比思考。把“陽光”照在綠葉上“閃爍着迷離的光點”比作“小精靈”,表面上寫有了陽光,爬山虎才能生機勃勃,熠熠生輝,實際上表現出“我”受到葉老鼓勵,充滿了從事文學事業的信心——已“擁有”那份“心思”。

2.遞進思考。“那片爬山虎”初見時“綠葱葱”,再望則變得“沉鬱”,要指導學生理解時間的推移,懂得葉老“親切之中藴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開始意識到:“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麼寫的。”預習“我”將在葉老認真、一絲不苟的品質影響下積極從事文學事業。

3.換位思考。葉老對院中的爬山虎瞭如指掌,當“我”提及散文《爬山虎》時,葉老“眯起眼睛望望”,寫出了葉老對爬山虎的感情,對年輕人的深切期望,這當然是十五歲的“我”無法理解的。

4.總結思考。爬山虎因陽光照耀而綠,“我”因葉老的教導而深受鼓舞,作者每當想起葉老的教導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樣,總是充滿生氣和活力,所以説“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

5.文題對照。“綠綠的爬山虎”就是“我”在葉老的教導下,“我”不僅懂得了怎樣作文,怎樣充實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認真地、一絲不苟地做人。課文兩條線索因葉老為“我”燃起綠色希望而交融在一起。學生對文題似不相符的誤解消除了,本文教學目標也得以全面實現。

課文《山雀》反思總結 篇16

課後反思:

1、詩歌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感官,就應讓學生用自己心中的美來印證詩歌的內在美,而不是教 師的説教“美”,。形象化的手法,更適合國中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第一塊環節“組織學生探究朗 讀這首詩的語速、語調,讓學生體會詩歌的音律美”的教學方法,在今後的詩歌教學中可繼續使用。

2、進一步明確了主動發現的過程,其實是學生挑戰權威的確立自我的一個過程,也是個性展示的一個過 程。

(1)學生學習自主的表現不是指導者要求出來的,而是通過指導者精心設計的情景調動出來的,沒有 情景就難有學生學習自主的可能,難有個性發現的可能。教師的功能,我以為就是不斷從教材中挖掘能激 發學生參與的情趣慾望的情景素材,不斷讓學生去發現感受作品裏無限的風光。

(2) “教育即是生活”(杜威),讓教育生活化,課堂設計的成功之處在於營造情景,加以適當的指點, 讓學生自主走向成功,感悟美的存在。給他們一雙審美的眼睛比給他們這首詩的全部更關鍵。

(3)情景的創設,其實就是打破主體內在的認知與外在客觀之間的平衡,從而激發其內在的慾望和需要,使被 動的施與成為主動獲取。 第二塊環節“發揮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可以設置一個新的教學情境:如可先讓學生根據詩的內容想 象一幅畫面,然後教師通過用畫面與本詩意境反差較大的投影片展示,反彈琵琶,創設一種情景,從而達 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wlrpzr.html
專題